复旦投毒案感想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反思复旦投毒案在复旦大学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个案件震惊了整个社会。
本该如此美好的生活却来不及享受,原本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对于整个事件我们不仅感到惋惜,感到伤心,而更多的是要得到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荒唐之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多点尊重与赞赏,而是嫉妒呢?黄洋,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于2013年4月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警方表示,在发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份,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弃。
这种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的情况,谁能承受的了。
而事情发生的原因却是因为琐事与其关系不和,事先预谋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大家都很清楚,被害人与当事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却酿成大祸。
为什么一点小摩擦会驻成如此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林某,少有人相信他会毒杀室友,因为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共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男生。
和林某相处的很多人从未留意过他的另外一些特征;用独特的方式处理和异性沟通上积累的挫败感,在网上习惯用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常把家庭,故乡小心的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
而迥然相异的两面在内心长期煎熬,发酵。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心理的极度扭曲,难以抑制的愤怒,错误的发泄方式,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从这一点可以推出现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小的问题,而一些大学生不会处理问题,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发泄,做事过于计较,缺乏包含心,就存在有些同学总觉得同学说话过于针对自己,看不起自己;习惯用消极的方面思考问题,而我们不正确的解决出现的矛盾也是发生类似事情的突出原因。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应该化矛盾为玉帛,用我们的诚意打开对方的心扉,双方后退一样。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字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
字
题目: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
2019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食堂发生了一起投毒事件。
一名女学生在食堂内投入了大量氯酸钠,致使多人中毒。
这起事件震惊了全国,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大学校园安全的担忧。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这起事件的严重性,因而有了下面的感想。
首先,我们不应该忽视食品安全对人们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不仅仅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关,更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
投毒事件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只有舒适安心的吃饭环境,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大学校园应该加强管理。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
在这里,学生们应该受到保护和引导。
大学在管理方面应该加强措施,严格规范食品供应商的进货质量。
大学也应该开展关于投毒事件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呼吁更多人关注投毒事件背后的原因。
投毒事件背后的原因,可能与犯罪人有精神障碍有关,也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与家庭教育有关。
被害学生遭受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困扰。
我们应该以同情的心态来看
待罪犯,并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同时,我们应该在宽容和关爱的氛围下,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投毒事件是对食品安全和大学校园安全的警示。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这些安全问题,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
让我们为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而努力!。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5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抢救无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黄洋死于药物中毒,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把死亡魔爪伸向他的正是他朝夕相处的室友林某。
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有多么大的仇恨,使他心中罪恶的种子萌发,最终残害了自己的室友。
在这场悲剧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沉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关键词:复旦投毒教育体制曾经马加爵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天使般的年纪就这样黯然离世、长眠地下,致使家长痛失爱子、学校痛失学生。
如今,校园这一片净土也变得不再平静,校园悲剧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制度到底怎么了?生命的脆弱让人心痛,同宿友“相互残杀”是教育之殇。
教育本身是一片净土,是净化人心灵的土壤,但是因为一些教育体制的存在,这些高尚的教育早就被抛之九霄云外,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努力奋斗”着。
仅仅因为生活琐事不满,就用化合剧毒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样的冷血无情令人唏嘘,是什么点燃了林某心中的仇恨之火,乃至于狠毒到毁害他人的生命?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抑或是故意伤害,无论是什么,都不逃过教育体制这个巨大的枷锁。
教育是教书育人,使人成人成才的,出现这样的悲剧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希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千军万马的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最终有个好工作好前程。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虽然一直喊着减负,但是学生的担子却越减越重。
小学生就整天忙着学习,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占据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原本属于孩童的天真快乐却早已荡然无存。
长期处于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很难保证孩子的人格和身心都是健全的。
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人民日报》的媒体评论“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的,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只是在乎学生的成绩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是处于边缘化被冷漠化的状态,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或者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他们并不被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示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去年某时,⽹络间流传起⼀句有些调侃的话: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说的是近⼏年⼀些学校屡屡发⽣的同宿舍之间杀⼈事件频发,从⽽引起的全民性焦虑。
我和⼏个舍友看了这句话后,也纷纷致电,通过深⼊交流、加强互信,互相感谢对⽅的⼈道主义精神,闹了那么多别扭,⼤家最终还是健全地活下来了。
前⼏天,复旦投毒案⼀审宣判,被告林森浩故意投毒导致室友不治⾝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这个结果并不出⼈意料,因为和⼗⼏年前的朱令案不同,这个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想必如若⼆审维持原判,那么最⾼法会依法核准死刑。
同时,这个案⼦也给我们当代的⼤学⽣带来很多启⽰。
我仔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对林森浩的采访,那种淡定,就好像他嘴⾥说的是别⼈的事情,⾃⼰是在讲⼀个故事。
他对死亡没有表现出⼀丝恐惧、悲哀,⽽是冷静的轻笑了⼀声,就好像⼀名视死如归的烈⼠。
这让很多⼈不解,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个冷漠、冷⾎的动物。
于是,很多⼈质疑,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只重视分数,⽽缺乏基本的⼈⽂教育。
林森浩⾃⼰也说,他有性格缺陷,他是理科⽣,没怎么读过⽂学⽅⾯的书。
他承诺要做出改变,但这是在不死的前提下。
在我看来,对林森浩的教育固然不⾜,但是教育缺失不是⼀切恶⾏的脱罪辞令。
我们国家很多学⽣连中学都没上完,甚⾄现在还有⼀些贫困⼭区,⼩孩⼦⼩学都读不下去,就出来打⼯了。
他们没有更多的教育,却也没见他们全上街杀⼈放⽕去。
林森浩的问题,是⾃⾝性格的缺陷,却也更是本⾝的劣根所致。
他已经读到了博⼠,智商按说是超过常⼈的,但我敢肯定,就算他把全世界的⽂学名著看完,该发⽣的悲剧,还要发⽣。
嫉妒、暴虐,以及对⽣命的漠视,都是导致他必然要犯罪的原因。
他说了,伤⼈性命不是他的底线,我不清楚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底线。
这样⼀个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算有再⾼的智商也没⽤。
早些执⾏死刑,对社会也是⼀个净化。
复旦投毒案对我们的真正启⽰,是中国⼈信仰的真空。
复旦投毒案视频观后感
复旦投毒案视频观后感复旦投毒案,是我们国家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性事件,它不仅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深刻地提醒了人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防范社会的不法行为。
看完这场事件的真实记录,我的内心深感震撼和痛惜,更加坚定了我要珍惜生命,远离恶劣行为的决心。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害者们惨不忍睹的痛苦和恐惧,这些无辜的人们遭受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一些人甚至失去了生命。
而犯罪者很快被侦破并被判刑,这种社会的公正和力量令人感到安心和信任。
但是这种毫无人性的犯罪行为,却也让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有这样极端的行为出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找出问题所在,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这场投毒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需要永远警惕身边的人和环境,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觉。
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法律和执法力量越来越强大,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正,我们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
在未来,我们要继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坚定不移地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宁和稳定,让每个人都能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自由成长和幸福生活。
在这场复旦投毒案中,我们看到了警察、检察院、法院等组织和部门所付出的努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年来法制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这是我们的国家不断进步和优化的体现。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成果,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宽容、公正和自由,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复旦投毒案是一场血腥的教训,教育了我们珍惜生命、远离犯罪,用发展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作为每个公民,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共同的责任,只有付出行动,摆脱恶习,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
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作为一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没有人性,没有法律意识,没有一点点的温情,眼中只有自己完全不考虑别人感受,漠视其他人的生命。
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的文章。
欢迎大家阅读!感想一:20xx年4月1号,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生黄洋因身体不适住院,16日下午不治身亡。
经过调查,上海警方表示,在该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11日警方通报在学生的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
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的林某存在重大犯罪嫌疑。
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查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嫌疑人林某依法逮捕。
消息在网上一公布,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问,林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是因为嫉妒寝室同学的优秀?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还是因为钱财问题?这则新闻无疑令我非常震惊。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要以结束一条年轻的生命来解决,况且这样真的得以解决了吗?在被警方带走后,林某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是对作案动机却一直闪烁其词,自称是愚人节的玩笑,这令警方难以采信,他为什么说不出自己作案的动机。
在我看来,他怕别人无法接受他那荒谬的心理。
但更多的是他自己也无法接受自己杀人的动机。
然而社会需要一个答案,一个交代,于是整个犯罪过程及其动机就被林某,警方,媒体一同回溯,编织了出来。
确定他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杀人的。
这让人难以接受,这也可以猜到为什么他一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作案动机了。
但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结合林某的个人生活背景和性格特征是可以想象的。
他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内心十分好强,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内向自卑的人,诸如此类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近年来,学生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此可以反应当代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为己的自私心理。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大多数家庭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练,意志显得十分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导致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且多,对自我的要求低且少,考虑更多是别人应该做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该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什么,一旦有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便心生怨恨的心理在他们心里十分普遍。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一个人的成长或许总要经历鲜血淋淋,仿佛走在古老的栈道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安全抵达。
林森浩之案,终于告一段落,他带着所有人的目光,大多是鄙夷和愤恨,终于去到了那个所有人或早或晚都会去的地方。
在当年案件败露之后,林森浩是平静的,没有惶恐,更多的是接受的态度,这个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逻辑清晰,思维灵敏,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法庭上说,我该到了偿还的时候了,他所谓的偿还就是一命抵一命,拿自己的命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林森浩复旦大学硕士的头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从贫困迈到富裕,从底层走向高层的路上迷失了。
审讯时林森浩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是对自己的投毒动机却是支支吾吾,说这是他开的愚人节的玩笑,这个原因实在是不足以落脚,反观事实,林森浩虽家境殷实,积极上进,学识丰富,但是性格内向安静,并且恋爱受挫,在事发前他与黄洋闹矛盾,互删了qq,听到舍友说要在愚人节捉弄自己,这无疑都是事件的导火索。
饮水机是宿舍的人平摊的,但是林森浩以自己喝水少为由拒绝,从这些方面看,林森浩的性格更加立体。
总结原因缺乏包容,斤斤计较,学业压力,生活空间缩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人类对性格的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
目前为止有关性格知识方面的理论探索还不足以指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健康性格。
性格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累见不鲜,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从性格分析的角度,作者认为要让类似林森浩的悲剧不再重演,需要首先深刻反思一下国内的教育。
为什么要反思教育呢?认为林森浩是失败的教育的牺牲品。
直接责任是林森浩的母亲在他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满足了他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间接责任是国内缺少正确的亲子教育知识方面的引导。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写作佳苑05-26 0631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复旦投毒案,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
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下面是带来的有关投毒案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导语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
此案历经三年,一波三折,至此司法程序宣告完结。
只是,尘埃未曾落定。
相信许多人心里仍无法完全平静下来。
林森浩的冲动行为结束了黄洋年轻的生命,也让自己走上不归路,更留给两个家庭无尽的哀伤。
这起悲剧,值得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此前,网上已有不少讨论。
而在林森浩已被执行死刑的现在,尤其是看了他最后接受央视采访、与父亲会见的相关报道,我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教育好一个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从表面看,林森浩是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佼佼者,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又因成绩优秀免试进入复旦大学读研。
一个孩子培养到这样,堪称成功的榜样。
但事实是,林森浩获得了好教育,却显然没有教育好。
也许他在专业上很优秀,在性格与价值观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
过多注重成绩、成功这些标准,而忽视人的内在素质,恰是当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通病。
一个人从启蒙阶段到长大成人,是建立人生观和理想追求的重要阶段。
但在这阶段,考试成绩却是多数老师和家长追逐的目标。
这样的话,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会被扭曲成以“智”优先,进而被异化为考试成绩优先。
小孩在心智成长阶段未能得到成人的良好指引,在性格养成方面也就难免存在不足。
中国教育现状及影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人满越来越意识到旧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教育是使人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成为人才的过程。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对学校进行严格控制,对学校进行排名,而排名依据就是学生的排名或升学率,而学校排名也与评优挂钩。
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就对老师严格控制,其依据则是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排名和升学率。
而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其他的全部抛诸脑后。
而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也负担大、厌学、教师职业倦怠或急功近利而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20XX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XX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
比生命更长的寄托——复旦投毒案有感
比生命更长的寄托复旦投毒案有感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到复旦投毒案是在路上的时候,当时并没有很关心,只是觉得诧异为什么作为复旦的学生会做这种投毒的事情。
直到在语文课上看到了林森浩的自白,一开始我还是对于林森浩的所作所为很不耻,不能理解。
然而当时我看下去,我也对这个林森浩产生了同情。
他说他从小可能就缺了这部分的意识,所以他便在狱中读了很多的书,希望可以弥补。
然而真正让我觉得同情的是他说的:虽然不知道以后是否还用得上。
可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其实最苦的并不是案中的两个孩子而是两个孩子的父母,到了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林父的表情,林父可以说是老泪众横,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做出这种事。
对于这样一个老人来说,又有人会不同情他吗?昨日林森浩二审维持了原判也就是死刑,而受害人的父亲黄父也首次流露出了对于林父的同情。
其实在昨天二审重判后,记者的提问让林父受到了伤害,林父最后招架不住,蹲在法院门口的地上哭,而黄父惊讶地问:他的律师呢?律师为什么不帮他?而在网上很多人非常同情林父,说自己同身为父母,既然已经有个人死了,又为什么一定要一个活着的人偿命而继续折磨活着的人呢?对于这点,我在感情层面上也希望可以给林一个机会,不要让林父再白发人送黑发人。
同样,相对的有很多在骂林父,说身为一个父亲,儿子杀了人,怎么还可以无耻地上诉,杀了人就应该偿命。
我对于这样的评论内心是十分愤怒,可能带有一部分私人的感情色彩,但如果是一个父母不论孩子做了什么,应该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让他生的机会。
还有很多更偏激的评论,基本上有人同情他有人认为应该放他一次就有人在后面骂他,甚至还有人骂林的律师。
今天有一条新闻称林森浩在狱中再写家书托付身后事。
其中让我很感动的是他在遗嘱中写一定要父亲拿他的银行卡送点东西感谢两位律师,他似乎也是改变了很多,律师也说他只是不懂如何表达。
从精神方面上,我也希望可以放过他。
同情他是人之常情,而执行死刑是有法可依,可以说两者并不矛盾。
复旦投毒案-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
复旦投毒案: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中国青年报)此案的判决结果是法律正义的结局但并无力救赎青春的残局。
我们知道:司法审判,往往是建立在残酷的结局之上,它能抚平公义的创伤,却无法为校园的青春疗伤治毒。
因此,我们对这件事的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
我们放眼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类似的伤害并不鲜见,若有心去统计,便会发现,人格畸变和戾气弥漫造成的灾难,在高校时有发生,无论是互害还是自残,这都是青春中毒的结果,可我们往往只为其制造的恶劣后果而痛心遗憾,却很少去筛查让青春中毒的土壤!中国的教育,历来的宏愿,都在于“知识改变世界,教育创造人生,这样的逻辑并无不妥,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的底线:那就是培养“对社会无害的人”。
随着高知人才破坏力的显现,透过复旦投毒案,或是到了反思如何改造我们教育土壤的时候了。
我们也曾经为校园的学生,我们感知到,在应试思维的缠绕下,成长于教育土壤上的青春,往往被异变为学习的工具、知识的载体,而忽视了人格的塑造、心智的培养,当教育无视人的存在,人性的畸变和垮塌又怎能避免。
教育面向的是人,而不是用知识锻造和萃取材料的工厂。
我们拥有的高知人才就好比锻造出来的核原料,如果利用的好,它的能量可以造福人类,而若失之偏颇,它将制造毁灭世界的灾难。
不同的是,核材料是没有生命的,而高知人才是有灵魂的,更重要的是,人才是靠人格和心性控制的。
由此可见,塑造好高知人才的人格和心性,不仅仅是确保知识能量用于正道的保障,更是抑制其破坏性的开关。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悲剧,实际上是提醒我们,高知识人才的双刃效应,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林森浩也许不是这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但却是精致的破坏性能量。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药家鑫恶意杀人事件带来了大量社会舆论,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就此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起恶意杀人事件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一2014年5月7日,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高院,与请求信一块寄出的还有一份《声明书》,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这封请求信和《声明书》让一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再起波澜。
想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杀害室友、同学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怎么了?正是青春好年华,本为同路逐梦人,何以相煎如斯、相残至此?事发后,在人们一致讨伐凶手残忍的同时,以复旦为首的高校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
很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高校教育的失败。
诚然,高校对于类似案件的发生难辞其咎,但静心考量,这又岂是高校一家之过?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高校的真空,而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联系近期社会频发的无端伤人案,似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急躁,这种风气又怎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生投毒案发生在高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弥漫。
青年的教育问题绝非高校一方之责,在类似案件发生后对高校的过分指责本身就是在以一种片面、过激的言论影响青年学子对事件的全面认知。
我们应该做的不止是让青年人发现问题,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包括青年本人多方联动,才能为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才。
其实从绝对比例上来说,无论是社会上的无端伤人案还是学校的学生投毒案,从发生几率上来看都是小概率时间,他们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案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
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
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投毒心理扭曲正确发泄尊重生命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
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二分
案情分析与反思
复旦投毒案
目录
1.复旦投毒案回顾 2.事件反思 3.问题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 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明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所在的寝室饮水机中发现了 残留的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 ,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微博发布通告称,黄洋病重住院,其寝室 饮水机疑似遭到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抢救无效死亡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
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 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思考
一场投毒案折射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单薄,还是 学校的缺失? “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谊坚。” 同窗之谊从古 代传颂至今,为何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复旦大学 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 本事国家栋梁之才的天之骄子们,又因何走上不归之路?
除了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之外,一些天之骄子为了一些琐事做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从复旦投毒案看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经常看新闻,看着很多的生命逝去,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而看到年轻生命因非暴力原因的逝去时,只有感叹人世的险恶,人心惟危也。
回顾近年,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让我们震惊。
这不禁让人发问:如今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如今,成就当然斐然,但教训却也历历在目。
学子们奥数水平上升了,琴棋书画精通了,考试成绩上升了,高等学府进去了,但独立能力下降了,承受能力下降了,包容心变小了。
学会了好高骛远,却不会脚踏实地;学会了急功近利,却不会修身养性;可以独来独往,却不会相安无事。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片面重视知识教育,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
那么,究其根源,到底为什么会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软肋呢?一、家庭的道德修养教育缺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家庭德育教育滞后。
当今的青少年,尤其是城镇家庭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一生下来就被家长娇着宠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心胸狭隘,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状态,其明显的表现就是除了关心自己,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溶不到学校和社会大家庭中去, 自己占一点小便宜可以,但吃一点小亏那是绝对不行的,甚至别人哪个方面比自己强都成了心里过不去的坎。
家长平时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没能起到正面作用。
你可以看到,孩子使劲摇晃刚栽植的行道树、采摘道旁花草,家长站在一旁却熟视无睹,公交车上,孩子为别人让了座,却引来家长不停地责备,这虽然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点滴,对孩子的成长却影响很大。
对林森浩事件的反思
对林森浩事件的反思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生黄洋同学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后来发现是其舍友林森浩投毒所害。
林森浩在与黄洋的相处过程中,因琐事对其不满,并怀恨在心。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将实验室剧毒药品带至寝室,并投入饮水机中,导致黄洋中毒。
从林森浩投毒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最后竟然酿成如此悲剧,在我看来有一下几个原因:一是林森浩自己性格方面的缺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记者的采访,林森浩非常平静,对同学的死亡无动于衷、毫无忏悔。
央视记者称他很冷酷,叙述投毒的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进行一个实验,而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对待。
没有了对人应有的尊重,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做人的底线,再高的智商和学术水平,也很难保证以后不会出问题;二是室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三是林森浩法律意识的缺失。
近些年来,大学寝室里发生多起命案,以至于让人发出“多谢舍友不杀之恩的感慨!”在我看来,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换位思考,并缺乏沟通的能力。
一旦与其他同学发生摩擦,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冲突,甚至酿成悲剧。
因此,为了以后不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学会多与他人沟通,与其他同学培养良好的关系,并多换位思考,及时将生活中的小事和矛盾化解。
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坚决不做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如果与他人有什么化解不开的矛盾,则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千万不能一时冲动,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一定的缺陷,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只要我们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多与他人沟通,就一定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学生活!。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我们的反思
其一,大学和家庭教育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加强,在从 事教育的过程中,千万要注意在进行知识完善的同时,决 不能忽略了人格完善,因为,对整个社会而言,成“人” 比成“才”更重要;大学室友投毒再次警示人们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进程里,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唤起关爱、公平 的意识,不能再做旁观者,不仅要懂得善待自己的生命, 而且能够推已及人,敬畏生命,善待一切生命,决不漠视 其他生命。 其二,应该对校园犯罪案件悲剧在教育、道德、文明和社会 所组成的“法庭”进行长期“审判”。让这种“法庭”成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站”,成为防止青少年心 理裂变的“观测站”;让每个大学生都学会懂得博爱、理 解和尊重;让缺乏理智的心理导火索掐灭在萌生之时,让 校园悲剧不再发生,这也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1、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 毒案,至晓龙向同学江某投下铊盐剧毒, 理由是“过去江某与自己关系那么好, 现在却不理自己了” 3、 2004年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害 4名同学 4、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 因3名同学经常一起玩而不理睬自己, 向3人茶杯注入硝酸铊,导致3人中毒。 5、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 同学报复铊中毒
我们的建议
个人方面 • 人无完人,学会包容。 • 简单沟通,解决矛盾。 • 学会倾诉,学会分享。 学校方面 • 重要药剂应有设专门看管人员。 • 开展心理辅导和及时的心理疏导。
END.
3、医者不但要有医术 更要有“医德 仁心”
作为医生每天面对这些场景,他早已从医圣志向开始转移到对生死 的思考了,这里足见林同学的悲哀,也足见医护工作带给每个从业人员的内 心冲击。
四大原因导致寝室关系难处
•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 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 观 。 • 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 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 • 第三,学业压力。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 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无学”的大学其实还是有 一定的压力,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 •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有的大学生总觉得同学说话 做事是特别针对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惯于从消极方面考 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用尊重、理解、宽容的心
看世界
看过对林某的采访,感觉很理性很睿智的一个小伙子,真的很为他惋惜。
通过林某与黄某现在的结局,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长经历,我们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目标,用宽容的心看待人和事。
现在的社会城乡差距很大,生活宽裕家庭成长起来的阳光男怎么会知道贫困家庭生长起来的支柱男的重担。
衣食无忧的环境、张扬活泼的个性或许会给身边人带来压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矛盾本不应发生。
公共场合,要在意他人的理解,不能随心所说。
从环境条件来看,条件好的家庭更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尊重、礼貌、宽容的对待社会。
生活中的人们谨言慎行是第一要则。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复杂思想有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的经常会说出伤害感情的话语,我经常告诉自己那些都是一时的气话,并不是真实的感情。
因为理解,因为爱,我想对有些事应该充耳不闻的。
因为爱,因为理解我们应该少说、不说让对方伤心的话语。
我经常在想人为什么活着?因为财富吗?好像不是。
现在的中国社会缺少正能量,让人们迷失了心智,缺少光明的航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投毒案感想
2013年4月1号,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生黄洋因身体不适住院,16日下午不治身亡。
经过调查,上海警方表示,在该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11日警方通报在学生的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
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的林某存在重大犯罪嫌疑。
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查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嫌疑人林某依法逮捕。
消息在网上一公布,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问,林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是因为嫉妒寝室同学的优秀?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还是因为钱财问题?这则新闻无疑令我非常震惊。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要以结束一条年轻的生命来解决,况且这样真的得以解决了吗?
在被警方带走后,林某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是对作案动机却一直闪烁其词,自称是愚人节的玩笑,这令警方难以采信,他为什么说不出自己作案的动机。
在我看来,他怕别人无法接受他那荒谬的心理。
但更多的是他自己也无法接受自己杀人的动机。
然而社会需要一个答案,一个交代,于是整个犯罪过程及其动机就被林某,警方,媒体一同回溯,编织了出来。
确定他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杀人的。
这让人难以接受,这也可以猜到为什么他一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作案动机了。
但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结合林某的个人生活背景和性格特征是可以想象的。
他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内心十分好强,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内向自卑的人,诸如此类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近年来,学生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此可以反应当代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为己的自私心理。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大多数家庭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练,意志显得十分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导致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且多,对自我的要求低且少,考虑更多是别人应该做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该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什么,一旦有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便心生怨恨的心理在他们心里十分普遍。
2、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
一味教育孩子成才,却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实做人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成才。
放下社会,学校一味要求学生拿出成绩,家长一味要求孩子拿出能力。
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意识不到做人的重要性,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诸如此类的案件是人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一条条年轻,充满活力的生命才刚开始繁茂就结束了,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和痛心啊。
所以社会各界都应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