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投毒案引发的道德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例分析近日,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投毒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该案件不仅令人震惊,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将对此案进行分析,探讨案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
据报道,该案件发生在复旦大学某食堂,一名学生在食堂内投放了有毒物质,导致多人中毒。
这一事件给校园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也给学校的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针对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投毒者的动机。
是出于个人恶意还是其他原因?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学校的安全管理是否存在漏洞,为何投毒者能够轻易进入食堂并投放有毒物质?最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加强校园安全防范,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从投毒者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者个人恶意。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校园内人员的管控,防止陌生人进入校园。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投毒事件暴露了食堂管理的薄弱环节。
学校应该加强对食堂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确保学生的饮食安全。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校园内各个区域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防范体系。
最后,针对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学校需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让师生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学校也可以加强校园监控系统的建设,提高对校园安全的监控和预警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复旦大学投毒案件是一起严重的校园安全事件,对学校和社会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通过对此案件的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隐含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隐含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思考作者简介:付惠,(1990.6-),女,山东省聊城市,汉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进一步暴露了我国教育的缺失,它深刻的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视为简单的技能培训,且不能忽视人品而重技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
当今大学生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如何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并有效开展大学道德规范的重构工作,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大学生道德失范应对思路2013年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层出不穷的校园投毒案不禁让我们反思: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社会。
在我们痛心黄洋的遭遇和谴责林某的狠毒时,这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危机。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危机是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变革急剧的产物。
面对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道德规范的重构工作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一)崇尚良好社会公德,但对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多数大学生赞赏有教养的道德行为,对浪费现象、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表示鄙视。
但部分同学在否定这些不文明行为时态度比较平和,并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1]。
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但却往往不容易坚持正确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意无意的重复着不文明行为。
(二)注重个人职业理想,对传统职业精神提出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即兼容性、多元化、务实性。
从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思考五、未来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承担起授业 解惑引导的责任呢
• 语文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 • • • • • • • • • • • • • • • • • • •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 自己的职责。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 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 法。 5、教育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7、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8、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 康。 9、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0、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建议:
1、在传授课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和心里变化 2、在分析课文分析古文等内容时,客观真实,不盲目参考 教参,正确引导学生 对待事物的看法。 3、不带个人情绪去上课,不能把学生当成发泄情感的工具。 近年来教师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屡禁不止,这让我们应该反 思。 5、多了解学生心理 以方便自己更加容易掌握学生动向。
思考一、个人心理健康
据报道,受害学生黄洋在不久前的 直升考博中,取得了耳鼻喉科第一 名的好成绩。据此,有人猜测犯罪 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可能缘于由妒生 恨。尽管“嫉妒”说只是坊间传言, 但由此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 题着实应当引起大学和社会的关注 反思 。尽管大学生从年龄上已步 入成年,但其心智发育未必有社会 成年人的成熟与完善,拿着毕业证, 穿着学士服走出校园,只是代表了 大学学业的完成,在怎样做人、如 何处世的社会教育方面,未必达到 了“毕业”的合格标准。只有高智 商、缺乏高情商的大学生,充其量 不过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而情商 扭曲的高材生甚至可能成为贻害社 会的危险品。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示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去年某时,⽹络间流传起⼀句有些调侃的话: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说的是近⼏年⼀些学校屡屡发⽣的同宿舍之间杀⼈事件频发,从⽽引起的全民性焦虑。
我和⼏个舍友看了这句话后,也纷纷致电,通过深⼊交流、加强互信,互相感谢对⽅的⼈道主义精神,闹了那么多别扭,⼤家最终还是健全地活下来了。
前⼏天,复旦投毒案⼀审宣判,被告林森浩故意投毒导致室友不治⾝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这个结果并不出⼈意料,因为和⼗⼏年前的朱令案不同,这个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想必如若⼆审维持原判,那么最⾼法会依法核准死刑。
同时,这个案⼦也给我们当代的⼤学⽣带来很多启⽰。
我仔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对林森浩的采访,那种淡定,就好像他嘴⾥说的是别⼈的事情,⾃⼰是在讲⼀个故事。
他对死亡没有表现出⼀丝恐惧、悲哀,⽽是冷静的轻笑了⼀声,就好像⼀名视死如归的烈⼠。
这让很多⼈不解,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个冷漠、冷⾎的动物。
于是,很多⼈质疑,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只重视分数,⽽缺乏基本的⼈⽂教育。
林森浩⾃⼰也说,他有性格缺陷,他是理科⽣,没怎么读过⽂学⽅⾯的书。
他承诺要做出改变,但这是在不死的前提下。
在我看来,对林森浩的教育固然不⾜,但是教育缺失不是⼀切恶⾏的脱罪辞令。
我们国家很多学⽣连中学都没上完,甚⾄现在还有⼀些贫困⼭区,⼩孩⼦⼩学都读不下去,就出来打⼯了。
他们没有更多的教育,却也没见他们全上街杀⼈放⽕去。
林森浩的问题,是⾃⾝性格的缺陷,却也更是本⾝的劣根所致。
他已经读到了博⼠,智商按说是超过常⼈的,但我敢肯定,就算他把全世界的⽂学名著看完,该发⽣的悲剧,还要发⽣。
嫉妒、暴虐,以及对⽣命的漠视,都是导致他必然要犯罪的原因。
他说了,伤⼈性命不是他的底线,我不清楚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底线。
这样⼀个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算有再⾼的智商也没⽤。
早些执⾏死刑,对社会也是⼀个净化。
复旦投毒案对我们的真正启⽰,是中国⼈信仰的真空。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8日对“复旦投毒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林森浩和被害人黄洋均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
2010年8月起,林森浩与葛某等同学同住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西20宿舍楼421室。
2011年8月,黄洋调入421室,与林森浩、葛某三人同住。
之后,林森浩因琐事对黄洋不满,逐渐对黄洋怀恨在心,决意采用投毒的方法加害黄洋。
2013年3月31日下午,被告人林森浩以取物为名,通过同学吕某进入中山医院11号楼二楼影像医学实验室204室,趁室内无人,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动物实验时剩余的装有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随身带离。
当日下午5时50分许,林森浩将前述物品带至421室宿舍,趁无人之机,将上述二甲基亚硝胺投入该室的饮水机内,尔后,将试剂瓶等物连同黄色医疗废弃物袋带出宿舍楼予以丢弃。
同年4月1日上午,黄洋从421室饮水机中接取并喝下已被林森浩投入二甲基亚硝胺的饮用水。
之后,黄洋发生呕吐,于当日中午至中山医院就诊。
次日下午,黄洋再次至中山医院就诊,被发现肝功能受损严重,遂留院观察。
4月3日下午,黄洋因病情严重被转至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
在黄洋就医期间,林森浩还故意隐瞒黄洋的病因。
4月11日,林森浩在两次接受公安人员询问时均未供述投毒事实,直至次日凌晨经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刑事传唤到案后,才如实供述了上述投毒事实。
被害人黄洋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死亡。
经鉴定,被害人黄洋符合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症状。
法院认为,被告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被害人黄洋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惩处。
被告人林森浩系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曾参与用二甲基亚硝胺进行有关的动物实验和研究,明知二甲基亚硝胺系剧毒物品,仍故意将明显超过致死量的该毒物投入饮水机中,致使黄洋饮用后中毒。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案情分析与反思
复旦投毒案
目录
1.复旦投毒案回顾 2.事件反思 3.问题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 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 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开庭审理。
2013年11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2013年5月5日, 黄洋父母给复 旦大学校长杨 玉良写亲笔信, 质疑学校推诿 避责,官僚作 风。
事件反思
进入21世纪,仅是校园投毒案,就已经发生多起。1995年,清华
大学女生朱令被投毒,导致终生残疾。1997年和2007年,北京大 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也分别发生投毒案。3起投毒案所使用的毒品都 是重金属铊,清华投毒案的毒品来源不明,北京大学投毒案的毒品 来源于学校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投毒案的毒品来自网上。 出如此极端的举动,校园里此类案件频发,到底原因何在,更值得 反思。2013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寝 室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记者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寝 室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而当问题出现时,多数学生会选择跟室友‚冷战‛。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 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明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所在的寝室饮水机中发现了 残留的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 ,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微博发布通告称,黄洋病重住院,其寝室 饮水机疑似遭到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抢救无效死亡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篇一: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文明以尊重生命为起点“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一周微博热点在4月15日以来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为网络上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
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正在逐步回落。
4月15日以来“复旦学生投毒案”话题微博关注度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
4月11日,上海警方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当天此话题就引发众多媒体和网络上热烈讨论,相关微博超过4000条,而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的微博也成为15日、16日热度极高的热点微博。
其中16日相关微博超过14.7万条。
4月16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微博称,当日15时23分黄洋经抢救无效在医院逝世。
从4月15日黄洋遭室友投毒入院到4月16日黄洋逝世,众多网友在微博上点起蜡烛来表达对这位复旦研究生的同情与哀悼。
@央视新闻发起的“黄洋,今晚我们一起送别你”的活动更是引发20多万网友转发,7万多网友评论。
4月19日下午,“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微博称: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该微博称:4月11日,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
“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者/福建程碧蓉【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一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学历,关注一个人的知识,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体现出来。
复旦投毒案的看法和认识
复旦投毒案的看法和认识
复旦投毒案是指2013年复旦大学化学生叶永福投毒一起水果里投毒致死事件,而学校未能及时给出处理意见和反应,引起了社会强烈抨击和讨论。
复旦投毒案说明了教育机构、社会以及有关行业监管机构的重大疏漏,让恶劣犯罪分子在致死行为中没有及时受到必要惩戒,甚至没有足够注意、重视和认知拆建性犯罪。
这说明,整个社会对犯罪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失,特别是惩戒机制尚未,形成全面的预防机制,社会容易犯错,以致犯罪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制止,在校园内犯罪也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
因此,应当教育学校给学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建立完善的犯罪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惩戒校园暴力,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安全环境和正确的思想理念。
在班级教育中加强犯罪预防知识教育,涵养正能量,充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犯罪的预防意识,净化学生的思想环境,使校园变成一个文明宽容、智慧关怀、平安幸福的体育场所。
当前,从社会各个层面都极度重视犯罪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教育机构、媒体都要多次发出倡议,强调要以更加主动、坚决的态度,及时侦查相关犯罪,处理有关罪行,严格执行一系列的犯罪重拖措施,加大犯罪集中管控能力,加强严厉的犯罪制裁。
综上所述,复旦投毒案应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教育行业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心智、行为以及犯罪活动的监督,以至全方位管理,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给出处理意见,构建健康、安全的社会教育环境。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_投毒案心得体会1_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我感到很震惊.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因为他没这个胆量.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_投毒案心得体会2_4月_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_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_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_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_年4月_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_年4月_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_年4月_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剧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_年4月_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_年4月25日,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_年5月5日,黄洋父母给复旦校长杨玉良写亲笔信,质疑学校推诿避责,官僚作风._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_年10月30日,上海市二中院披露,市检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_年_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投毒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_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中,林某当庭供认了起诉书指控其采用投毒的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但对作案动机.目的等进行了辩解.法庭就林某的犯罪动机.目的.作案手段.被害人的死亡原因等展开了调查,并充分听取了庭审过程公诉人.诉讼代理人.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并对证据进行了质证.至下午6时15分,该案庭审结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择日对该案作出宣判._年2月_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_年5月,复旦_7名学生签署请求信,请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死刑立即执行.受害者黄洋的父亲表示不接受请求信内容,他说黄洋去世对家人打击很大,他也不认同〝林森浩不是一个极为凶残的人〞的说法._投毒案心得体会3_历经三年,一波三折,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近日被依法执行死刑.至此,该案件司法程序宣告完结.这场以青春销陨为结局的悲剧反复刺痛众人神经,这些疼痛中包括对两个家庭丧子之痛的同情.对现世教育的集体忧心等.然而,尘埃未曾落定,叹息之余,更需深刻反思.回顾案件始终,有一个细节颇引人关注.在死刑复核结果出来之前,有记者采访林森浩时问到:〝作为一个大学的同学,研究生的同学,又是室友,这个关系怎么闹到现在这样一个程度〞?对此,林森浩的回答是:〝那天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机遇可以阻止它发生的.但是我当时的那种状态,就我个人的层次.修养,我个人的修身不足,我是无法阻止的〞.这番反思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林森浩投毒致室友死亡时极其缺乏情绪的控制力.近年来,从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再到牵动众人神经的南航金城学院命案,这些有着高学历光环的大学生为何走向犯罪的迷途.向身边同窗伸出残忍之手?除了个人等因素外,还与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不足和以培养和谐人际关系.健康身心情绪等为基础的情商教育的引导不利有一定关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曾犀利指出: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论道虽然尖锐,却不无道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名学生.一所学校,其结果迫使学生围绕分数.名次.考试转;而教育目标偏狭.教育内容繁难.品德教育缺乏等也成为不少学校面临的突出症结.殊不知较之智商教育,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突破瓶颈的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情商素质会在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之后,逐步凸显重要作用.何为情商?情商不等同于道德,它是道德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指出,情商水平高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无论是独处还是与众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等.再次细想,复旦投毒案凶手林森浩自我剖析时多次提到的〝修养不足〞,倘若能够控制对室友的不满情绪.知道如何恰当且融洽的处理人际关系,或许这般悲剧尚可避免!〝进入社会后,专业知识能用上的占20%至30%,许多工作都需要团体的合作才能完成〞,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情商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情商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当下高校亟需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开好情商这门课,庆幸的是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在情商教育上巧作文章.如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的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已经提上日程,不少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涉及情商方面内容的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是否可将情商教育置于学校制度建设层面?能否通过更多元化.生动性的形式将情商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展现出来?诸如此来问题,高校尚需花费足够精力和时间创新.实践.其中,尤其需明确意识到:在发展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指引下,开拓培养智商.情商双高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切莫在一味追求名次.荣誉等功利性的迷途上越走越远了.想必这才是〝复旦投毒案〞留给我们极富价值的一课!_投毒案心得体会4_事件:复旦大学一个学医的研究生林某投毒杀了同寝室另一个学医的研究生黄洋.我的感想如下:1)事情的起因不见得是什么大事,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不够健康,一点小事可能就会引起误会.仇恨.报复.教育当然有责任,家庭也有很大责任.2)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马家爵药家鑫林某人,将来还有更多更多!!这次事件复旦当然有责任,可是,你小学不教育,中学不教育,一味地追求成绩成绩成绩,到了大学出了问题却把责任全推到大学教育身上是不公平的.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这是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社会病了,教育如何能独善其身?!3)投毒者一定不是想致同学于死地,而是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报复同学,让同学慢性中毒,甚至得肝癌.不知道这在法律上定什么罪.我认为是蓄意投毒过失杀人.虽然属于过失杀人,但手段卑鄙,社会影响恶劣,后果惨重,应该予以重判.4)假如黄洋没有死,若干年后得了肝癌,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是同学投毒导致的.由此也可以推断,社会上一定还有其他人被投过毒,只是没有中毒身亡而已.那么,我得的病是谁下的毒?我得好好调查一下__。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药家鑫恶意杀人事件带来了大量社会舆论,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就此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起恶意杀人事件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一 014年5月7日,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高院,与请求信一块寄出的还有一份《声明书》,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这封请求信和《声明书》让一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再起波澜。
想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杀害室友、同学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怎么了?正是青春好年华,本为同路逐梦人,何以相煎如斯、相残至此?事发后,在人们一致讨伐凶手残忍的同时,以复旦为首的高校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
很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高校教育的失败。
诚然,高校对于类似案件的发生难辞其咎,但静心考量,这又岂是高校一家之过?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高校的真空,而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联系近期社会频发的无端伤人案,似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急躁,这种风气又怎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生投毒案发生在高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弥漫。
青年的教育问题绝非高校一方之责,在类似案件发生后对高校的过分指责本身就是在以一种片面、过激的言论影响青年学子对事件的全面认知。
我们应该做的不止是让青年人发现问题,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包括青年本人多方联动,才能为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才。
其实从绝对比例上来说,无论是社会上的无端伤人案还是学校的学生投毒案,从发生几率上来看都是小概率时间,他们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案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20XX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XX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
上海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1)
上海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个人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凭借。
由于沟通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复旦研究生黄洋疑遭室友饮水机投毒身亡”案件又一次引发我们对校园生活的思考。
根据影响人际关系因素、接受教育等相关理论,探究如何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
关键词: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复旦投毒案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现状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高中生人际关系也不断随之变化。
在人际关系中,两个以及多个人之间存在一个重要桥梁—沟通,它是指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作出相应反应的交流过程—相互交流。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要求,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相应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个性化增加,各种心理的需求也在悄然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高中生很可能带来精神和心理生的压力,影响身体健康。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学生间相互交流、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自信、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而相互沟通的最终是学会共同相处。
校园死亡事件、还有马加爵惨案以及药家鑫案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事件,人际矛盾,缺乏合理的沟通和理解都是导致这些惨案发生的原因。
可见,人际关系在各个生活领域都是至关重要内的。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作为即将高中毕业的我们由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等几大主要因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沟通障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它是两者交流不顺畅的一种表现,因为相互交流的前提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有着共同的认知,由于每个人的知识面不同,所以引发一系列沟通障碍问题。
除此之外,性格差异、情绪问题、生理以及社会等等都是影响其问题的主要因素。
在我们交往过程中,很多人表现出焦虑、回避、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
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同学表现的更加突出,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以及接受信息的差异。
由此可见,我们高中生存在的沟通障碍,交流不顺畅等问题,其原因还是心理问题导致的。
以我们自身教育为例,我国教育模式明显发生变化,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复旦投毒案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的思考这两天一直在关注复旦投毒案,不仅是因为是身边同龄人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犯罪动机。
如果当初的动机是愚人节玩笑或者是室友之间的矛盾,也许社会舆论不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最多只能归咎于大学法制教育的缺失或者是如何管理情绪等方面,但今天看了对林森浩的采访之后,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一个复旦医学的高材生,具备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道德素质,也一定有较好的法律意识,本是最没有可能犯罪的人,说他有犯罪潜质?说他大脑暂时短路?这些都是不值得我们讨论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理性和底线这两个词。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虽然没有饱读诗书,也自认为是一个感性的人,感性和善良是不一样的,林父说林是一个善良的人,这只能说明他在道德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但人生、生命这些需要体会感受的东西并不是道德所能决定的,是我们用感性思维体悟到的,当林被问及他在这10个月里在想什么的时候,他说他在想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听起来非常荒谬的一个回答,但想到作为一个经过了20多年理科学习的人,并且接触的还是最冷冰冰的医学的时候,似乎一切都得到了解释,就像采访中记者说的,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年轻人生命底线的缺失,他们已经麻木到人就是做实验的白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付躯体,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由于长期受到理性思维的影响,他们的脑子里除了理性就是冷静,人情、感情在他们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当这种冷酷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诱发犯罪,在这起案件中,被害人黄某是无辜的,但林也同样值得同情。
作为同龄人,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林说,在这10个月里,他看了很多文学经典,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在这里不得不强调经典的意义,是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是完善健全人格的必须,但时间是否太晚,这是不是这件事背后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呢?。
复旦投毒案是个人问题
复旦投毒案是个人问题继清华投毒案之后,复旦投毒案再度引起了社会的热议,那么究竟是林某的个人问题还是社会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这一惨案,我方观点是复旦投毒案是个人问题,理由有三:第一,人性的组成成分很复杂,其中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如何把握它。
糟糕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导致一个人犯罪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
况且林某身处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家庭还是校园都不能说是恶劣的。
即使身处劣境,依然也开得出善花。
我们看到洪战辉没有因为生活极度穷困而去偷盗,反而是坚强地挺起了一切。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依然持有善心。
这些都说明只要心中秉持善念,再恶劣的环境也无法阻止我们向善的脚部,换言之,真正存有道德的心从来不会因为外在的诱惑或逼迫而改弦更张!反之,内心腐烂的人即使给他一个优越的环境,他也还是会做出危险的行为。
熟悉案情的人都可以看出林某的心理是病态的,会因为被一个女生骂了两句而在网络上大肆发表攻击性、侮辱性极强的言论。
正因为内心灰暗,他做出了投毒这一可怕的行为。
倘若当初选择宽容、原谅他人,选择以积极的方式和态度来面对周围的人与事,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惨案。
第二,社会的宏观调控具有局限性,无法也不可能调控好每一个人的内心与行为。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能将林某投毒犯罪的行为归咎于社会教化做得不好,社会不关心大学生的成长问题。
一个人的自我发展主导权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保持良好的品行主要依赖于个人的自觉程度,及自我控制能力。
我们都沐浴在八荣八耻的良好社会教化之下,但在强烈的阳光也会有照不到的阴影。
这正需要我们自己去调控自己的内心。
比如同寝的在背后说你的坏话或者取笑你,你就让自己大度一点,以德报怨,不能像林某那样睚眦必报,最后造成悲剧。
第三,就犯罪的归责问题而言,有罪的是犯罪个体,而非整个社会,刑法所制裁的是犯罪个体,绝不可能审判社会。
通过纠正个体的错误,才能达到抑恶扬善的目的,这正是法治精神之所在!如果林某在法庭上为自己这样辩护:是这个社会把我教坏的,是这个社会的错,我是无辜的!请问对方辩友可以接受吗?如果大家都认可这个观点,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有罪之人,犯罪分子可以以之作为逃脱惩罚的黄金之盾。
复旦投毒案原因分析
篇一:《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摘要》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对国人的教育更为重要,教育是一件极为重要又严肃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竞争力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
我们在注重教育成才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
增强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增强国家竞争性人才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不可缺失的。
《关键词》教育的缺失,心理教育,人才的培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现如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繁华的都市生活迷乱的人们的眼睛,我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教育,近年来多次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案件一次次让人警醒,比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药家鑫开车撞人又将伤者刺八刀致其死亡;复旦大学黄洋中毒案本文将从复旦投毒案简析教育的缺失。
一、复旦大学投毒案事态发展(1)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的过程2013年4月1日,早上黄洋喝下寝室内饮水机内的水,发现水的味道不对,认为水过期了,特意将过期的水倒掉,把桶刷干净。
到十点多,黄洋开始有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被导师和同学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院初步诊断认为是吃坏了东西,按照胃肠炎给予输液治疗。
最终在医院治疗无效死亡。
嫌疑人林森浩在法庭上透露,他就是想趁“愚人节”整黄洋一下,未预料到后果。
林森浩说,他看到黄洋在宿舍说,愚人节要到了,他要整人。
“他拍着别人的肩膀,得意洋洋的,我觉得那我就整你一下。
以前,听说过有人用这个毒物搞同学的事情,没有想到有这个后果。
”林森浩还说他看过报纸上刊登过类似的事件,“好像是清华大学。
那件事情没有被查获,所以我就做了。
”林森浩说3月30号晚上,他看到饮水桶是空的,于是将毒物投入饮水桶,“黄洋的水杯是白色的。
黄色液体放进去很明显。
所以投入饮水桶里。
”案发后,林森浩说,他查过毒物的性状,有侥幸心理,认为这是个病程,黄洋不会死。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
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
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投毒心理扭曲正确发泄尊重生命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从复旦投毒案看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经常看新闻,看着很多的生命逝去,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而看到年轻生命因非暴力原因的逝去时,只有感叹人世的险恶,人心惟危也。
回顾近年,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让我们震惊。
这不禁让人发问:如今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如今,成就当然斐然,但教训却也历历在目。
学子们奥数水平上升了,琴棋书画精通了,考试成绩上升了,高等学府进去了,但独立能力下降了,承受能力下降了,包容心变小了。
学会了好高骛远,却不会脚踏实地;学会了急功近利,却不会修身养性;可以独来独往,却不会相安无事。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片面重视知识教育,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
那么,究其根源,到底为什么会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软肋呢?一、家庭的道德修养教育缺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家庭德育教育滞后。
当今的青少年,尤其是城镇家庭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一生下来就被家长娇着宠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心胸狭隘,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状态,其明显的表现就是除了关心自己,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溶不到学校和社会大家庭中去, 自己占一点小便宜可以,但吃一点小亏那是绝对不行的,甚至别人哪个方面比自己强都成了心里过不去的坎。
家长平时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没能起到正面作用。
你可以看到,孩子使劲摇晃刚栽植的行道树、采摘道旁花草,家长站在一旁却熟视无睹,公交车上,孩子为别人让了座,却引来家长不停地责备,这虽然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点滴,对孩子的成长却影响很大。
对林森浩事件的反思
对林森浩事件的反思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生黄洋同学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后来发现是其舍友林森浩投毒所害。
林森浩在与黄洋的相处过程中,因琐事对其不满,并怀恨在心。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将实验室剧毒药品带至寝室,并投入饮水机中,导致黄洋中毒。
从林森浩投毒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最后竟然酿成如此悲剧,在我看来有一下几个原因:一是林森浩自己性格方面的缺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记者的采访,林森浩非常平静,对同学的死亡无动于衷、毫无忏悔。
央视记者称他很冷酷,叙述投毒的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进行一个实验,而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对待。
没有了对人应有的尊重,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做人的底线,再高的智商和学术水平,也很难保证以后不会出问题;二是室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三是林森浩法律意识的缺失。
近些年来,大学寝室里发生多起命案,以至于让人发出“多谢舍友不杀之恩的感慨!”在我看来,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换位思考,并缺乏沟通的能力。
一旦与其他同学发生摩擦,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冲突,甚至酿成悲剧。
因此,为了以后不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学会多与他人沟通,与其他同学培养良好的关系,并多换位思考,及时将生活中的小事和矛盾化解。
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坚决不做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如果与他人有什么化解不开的矛盾,则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千万不能一时冲动,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一定的缺陷,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只要我们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多与他人沟通,就一定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学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9/2013
谢谢
12/19/20பைடு நூலகம்3
12/19/2013
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丌是被教导
12/19/2013
组长:全必龙 10131530134 组员:李国伟 10131530128 拉 珍 10121530101 王 苗 10131530102 陈凌玉 10131530106 董 婷 10131530111 殷雪纯 10131530113 田沿阳 10131530116 蒙明挪 10131530130
12/19/2013
公德 公
德
在哪里???
12/19/2013
道德照亮人性的幽暗地带
12/19/2013
12/19/2013
12/19/2013
对待生命的态度
12/19/2013
我们如何看待生命,决定着我们如何做 人。从这次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杀人 者对待生命的游戏态度,在他看来,结束 一个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次无关紧要的实验。 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犯罪呈现低龄化 趋向,为什么会这样呢? 究其根本在于青 少年漠视生命的态度。
12/19/2013
浅
谈
由复旦投毒案 由复旦投毒案引发的道德思考 引发的道德思考
12/19/2013
12/19/2013
复 旦 投 毒 案
·
12/19/2013
复 旦 投 毒 案
·
12/19/2013
事件
亍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身体 丌适入院。2013年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被害人黄洋 生前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在 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毒化学成分, 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林某已被拘捕。2013年 11月27日,上海市第二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12/19/2013
青少年的犯罪的特点之一是缺少预谋,具有 突发性和随意性,很容易证明上述观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12/19/2013
初三某班的学生和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地走出校门。4名男生突然被 人从身后分别架住双臂,强行带到龙蟠路边的花卉广场。到此之后, 初三某班的学生和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地走出校门。4名男生突然被人从身 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4 名学生大吃一惊,身边“护驾”的人由 后分别架住双臂,强行带到龙蟠路边的花卉广场。到此之后,并不知道发生 原先不到10人,一下激增近50人。对方简短地几句谩骂之后,这伙人 了什么事情的4 名学生大吃一惊,身边“护驾”的人由原先不到10人,一下 毫不顾忌广场上众多市民在场,蜂拥而上轮番对他们狂殴暴打。 激增近50人。对方简短地几句谩骂之后,这伙人毫不顾忌广场上众多市民在 随着施暴程度的不断升级,4名无辜学生被这伙人从花卉广场一直 场,蜂拥而上轮番对他们狂殴暴打。 拖打进情侣园的树林中。面对40多名轮番上阵的施暴者,4名学生在 随着施暴程度的不断升级,4名无辜学生被这伙人从花卉广场一直拖打进 书包、木棒及拳脚的蹂躏下,相继被打倒在地。其中一名姓徐的男生, 情侣园的树林中。面对40多名轮番上阵的施暴者,4名学生在书包、木棒及 被打得浑身是血蜷缩在地上后,仍未被这伙丧心病狂的恶徒放过。施 拳脚的蹂躏下,相继被打倒在地。其中一名姓徐的男生,被打得浑身是血蜷 暴者疯狂地将其当作足球,轮流助跑后“发射”这个“点球”。另一 缩在地上后,仍未被这伙丧心病狂的恶徒放过。施暴者疯狂地将其当作足球, 名身材较胖的男生,遭重创的头部肿得像只皮球。当施暴者散去后, 轮流助跑后“发射”这个“点球”。另一名身材较胖的男生,遭重创的头部 2名伤势较轻的男生,将昏死过去的徐某扶起后送回家。后经医院诊 断,徐某的左肾破裂需手术摘除。 肿得像只皮球。当施暴者散去后,2名伤势较轻的男生,将昏死过去的徐某 扶起后送回家。后经医院诊断,徐某的左肾破裂需手术摘除。 引发这场聚众斗殴的事由,竟是两名学生在网上的对
12/19/2013
12/19/2013
道德不文化素养一定成正比吗
?
12/19/2013
?
?
12/19/2013
12/19/2013
12/19/2013
12/19/2013
道德感缺失
12/19/2013
这灯!!!瞪
12/19/2013
12/19/2013
好 可 怜 哦
12/19/2013
引发这场聚众斗殴的事由,竟是两名学生在网上的对骂。 骂。 春节前,南京市第××中学高一的一名学生上网聊天,与一网友发生“口水战”。 春节前,南京市第××中学高一的一名学生上网聊天,不一网友发生“口 对骂中,他了解到对方是××村中学的学生。“口水战”中败北的他,回校后便将 水战”。对骂中,他了解到对方是××村中学的学生。“口水战”中败北的他, 此“不幸屈辱”向同年级的司某和张某倾诉。在校内混得有点名气的司某和张某听 回校后便将此“丌幸屈辱”向同年级的司某和张某倾诉。在校内混得有点名 后大怒,同时表示帮其摆平对方。3月7日,司、张两人通过各自的初中同学等关系, 气的司某和张某听后大怒,同时表示帮其摆平对方。3月7日,司、张两人通 从三所中学纠集近50名帮手,杀气腾腾来到××村中学附近设伏。至于被打4人中, 过各自的初中同学等关系,从三所中学纠集近50名帮手,杀气腾腾来到××村 哪一个是和第××中学高一某学生网上“对骂”的学生,他们对骂了些什么,参加 中学附近设伏。至亍被打4人中,哪一个是和第××中学高一某学生网上“对 这起群殴的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 骂”的学生,他们对骂了些什么,参加这起群殴的大多数学生都丌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