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投毒案反思

合集下载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导语:罪恶其有来自,只因埋藏得太深大学医学院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人的嫉妒心真是可怕,原来,毒药的毒不是最毒,最毒是贪婪找不到底线;罪恶的恶不是最恶,而在于人性失去最后的防线。

逝者已逝,逝者安息;生者余悲,生者珍重。

特别是黄洋之父母,白发送黑发,情又何以堪?一、层出不穷的校园投毒案如今复旦投毒案的调查进入公安机关调查取证阶段,话说黄洋中毒的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使用者非常专业。

如此一来,可以锁定罪犯嫌疑,目前黄洋的室友林某已被刑拘。

我们现在等待的是真相,望公安机关及早破案,尊重事实,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凶手,千万不要重演94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无真相、无结果的流局。

我们拭目以待,真相不仅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是也是对死者黄洋最大的安慰。

对于我们,需要积极面对黄洋案这个悲剧: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这个社会。

如今我们的大学生怎么啦?大学——人们心目中纯洁的象牙塔——已然不是学术之地,被我们不良的社会空气所污浊,成为是非综上几个案例,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仇恨,投毒去危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的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笔者总是以最大的善意进入人们的内心,试图去分析他们的内心。

平常人想来,要去谋人性命,那得要有多大的仇恨、多扭曲的内心,才能下此毒手?黄洋与犯罪嫌疑犯林某共为同窗,同为室友,一起求知,更何况,校方称两人并非同一专业,已否认室友因妒忌其读博投毒,那还有多大的利益冲突?林某再自我为中心,也不至于因为一点利益或者一丝不快,便草率地谋杀室友。

对于案件的真相,我们必须去关注。

现在是黄洋同学是被毒死了,在全社会的关注下,相信作恶者终将被绳之以法。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反思复旦投毒案在复旦大学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个案件震惊了整个社会。

本该如此美好的生活却来不及享受,原本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对于整个事件我们不仅感到惋惜,感到伤心,而更多的是要得到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荒唐之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多点尊重与赞赏,而是嫉妒呢?黄洋,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于2013年4月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警方表示,在发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份,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弃。

这种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的情况,谁能承受的了。

而事情发生的原因却是因为琐事与其关系不和,事先预谋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大家都很清楚,被害人与当事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却酿成大祸。

为什么一点小摩擦会驻成如此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林某,少有人相信他会毒杀室友,因为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共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男生。

和林某相处的很多人从未留意过他的另外一些特征;用独特的方式处理和异性沟通上积累的挫败感,在网上习惯用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常把家庭,故乡小心的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

而迥然相异的两面在内心长期煎熬,发酵。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心理的极度扭曲,难以抑制的愤怒,错误的发泄方式,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从这一点可以推出现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小的问题,而一些大学生不会处理问题,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发泄,做事过于计较,缺乏包含心,就存在有些同学总觉得同学说话过于针对自己,看不起自己;习惯用消极的方面思考问题,而我们不正确的解决出现的矛盾也是发生类似事情的突出原因。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应该化矛盾为玉帛,用我们的诚意打开对方的心扉,双方后退一样。

学校学生投毒事件心得体会

学校学生投毒事件心得体会

学校学生投毒事件心得体会投毒事件让我深感震惊和愤慨,同时也让我对学校安全管理和教育教育更加关注和重视。

下面我将从事件的影响、校园安全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投毒事件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学校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投毒事件往往会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轻则受损,重则可能被中断招生或撤销资质。

另一方面,投毒事件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被投毒的学生在身体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同时,心理上也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和恐慌,甚至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长期影响。

其次,投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学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为了保障师生的安全,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规定和措施。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不严格。

校园的门禁管理,访客登记制度等等都需要加强。

其次是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教育的欠缺。

学校应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最后,学校的安全设施和应急处理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学校应该配备安全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

最后,预防措施是避免投毒事件发生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投毒事件的发生。

学校应该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向学生传达安全知识,培养防范意识。

家长也要和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孩子在校园内的情况,并教育他们要远离不良行为和人群。

同时,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检查,确保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总的来说,投毒事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也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和预防措施,确保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和平与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5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抢救无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黄洋死于药物中毒,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把死亡魔爪伸向他的正是他朝夕相处的室友林某。

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有多么大的仇恨,使他心中罪恶的种子萌发,最终残害了自己的室友。

在这场悲剧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沉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关键词:复旦投毒教育体制曾经马加爵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天使般的年纪就这样黯然离世、长眠地下,致使家长痛失爱子、学校痛失学生。

如今,校园这一片净土也变得不再平静,校园悲剧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制度到底怎么了?生命的脆弱让人心痛,同宿友“相互残杀”是教育之殇。

教育本身是一片净土,是净化人心灵的土壤,但是因为一些教育体制的存在,这些高尚的教育早就被抛之九霄云外,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努力奋斗”着。

仅仅因为生活琐事不满,就用化合剧毒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样的冷血无情令人唏嘘,是什么点燃了林某心中的仇恨之火,乃至于狠毒到毁害他人的生命?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抑或是故意伤害,无论是什么,都不逃过教育体制这个巨大的枷锁。

教育是教书育人,使人成人成才的,出现这样的悲剧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希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千军万马的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最终有个好工作好前程。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虽然一直喊着减负,但是学生的担子却越减越重。

小学生就整天忙着学习,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占据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原本属于孩童的天真快乐却早已荡然无存。

长期处于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很难保证孩子的人格和身心都是健全的。

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人民日报》的媒体评论“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的,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只是在乎学生的成绩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是处于边缘化被冷漠化的状态,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或者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他们并不被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复旦投毒案,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

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下面是带来的有关投毒案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事件回顾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 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 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 正在医院抢救。 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 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 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 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 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 槽。 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 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案件心理分析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复旦投毒案发后,黄洋的系主任发出“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哀恸。兄弟之间本应该相亲相爱,而 “同室操戈”却显现出人性的残忍。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1、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 毒案,至今未破。 2、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 男生王晓龙向同学江某投下铊盐剧毒, 理由是“过去江某与自己关系那么好, 现在却不理自己了” 3、 2004年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害 4名同学 4、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 因3名同学经常一起玩而不理睬自己, 向3人茶杯注入硝酸铊,导致3人中毒。 5、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 同学报复铊中毒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6、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同学报复铊中 毒 7、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Fra bibliotek学生口角刺死室友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一个人的成长或许总要经历鲜血淋淋,仿佛走在古老的栈道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安全抵达。

林森浩之案,终于告一段落,他带着所有人的目光,大多是鄙夷和愤恨,终于去到了那个所有人或早或晚都会去的地方。

在当年案件败露之后,林森浩是平静的,没有惶恐,更多的是接受的态度,这个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逻辑清晰,思维灵敏,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法庭上说,我该到了偿还的时候了,他所谓的偿还就是一命抵一命,拿自己的命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林森浩复旦大学硕士的头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从贫困迈到富裕,从底层走向高层的路上迷失了。

审讯时林森浩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是对自己的投毒动机却是支支吾吾,说这是他开的愚人节的玩笑,这个原因实在是不足以落脚,反观事实,林森浩虽家境殷实,积极上进,学识丰富,但是性格内向安静,并且恋爱受挫,在事发前他与黄洋闹矛盾,互删了qq,听到舍友说要在愚人节捉弄自己,这无疑都是事件的导火索。

饮水机是宿舍的人平摊的,但是林森浩以自己喝水少为由拒绝,从这些方面看,林森浩的性格更加立体。

总结原因缺乏包容,斤斤计较,学业压力,生活空间缩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人类对性格的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

目前为止有关性格知识方面的理论探索还不足以指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健康性格。

性格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累见不鲜,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从性格分析的角度,作者认为要让类似林森浩的悲剧不再重演,需要首先深刻反思一下国内的教育。

为什么要反思教育呢?认为林森浩是失败的教育的牺牲品。

直接责任是林森浩的母亲在他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满足了他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间接责任是国内缺少正确的亲子教育知识方面的引导。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写作佳苑05-26 0631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复旦投毒案”反思:要学会宽容

“复旦投毒案”反思:要学会宽容

复旦投毒案反思:要学会宽容复旦投毒案反思:要学会宽容[提要] 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今日上午公开宣判复旦大学投毒案。

张颐武也指出,该案反映了现在年轻人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互相磨合的能力确实比较弱。

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贺迎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今日上午公开宣判复旦大学投毒案。

法庭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宣判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决关系到两个家庭,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据媒体报道,对于这一判决,黄洋父母满面泪痕表示,听到判决很欣慰,儿子可以瞑目了!林森浩父亲说,心里很乱,需要静一静,但一定会上诉。

死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中国教育应该反思,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张女士认为:我们的教育一直都鼓励竞争,强调个人成功,中国孩子很勤奋聪明,但缺乏分享与合作精神。

投毒案折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的苍白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高一飞持类似观点,他说,林森浩的犯罪社会原因是根本,我们需要有更加健全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过分讲究攀比,强调要超过别人,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嫉妒、仇恨。

很多国家,坐电梯遇到陌生人都会面带微笑主动打招呼,而在我们这里对待陌生人很少有微笑。

高一飞认为:对他人的错误要学会宽容,对他人的成绩要学会欣赏,这是我们教育急需加强的地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我国处于社会型期,信仰缺失,造成社会心态浮躁,社会暴力行为增加。

这些人的行为是动物性行为,条件反射行为,你给他一个刺激,他马上有一个反应,没有有效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应该严惩。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什么叫底线教育?就是我可能成不了英雄,成不了榜样,但我可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我可能成不了名,但不能因此堕落为犯罪。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复旦投毒案,社会舆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对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不能只重知识而忽视德性,不能只有知识教育,而没有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导语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

此案历经三年,一波三折,至此司法程序宣告完结。

只是,尘埃未曾落定。

相信许多人心里仍无法完全平静下来。

林森浩的冲动行为结束了黄洋年轻的生命,也让自己走上不归路,更留给两个家庭无尽的哀伤。

这起悲剧,值得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此前,网上已有不少讨论。

而在林森浩已被执行死刑的现在,尤其是看了他最后接受央视采访、与父亲会见的相关报道,我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教育好一个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从表面看,林森浩是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佼佼者,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又因成绩优秀免试进入复旦大学读研。

一个孩子培养到这样,堪称成功的榜样。

但事实是,林森浩获得了好教育,却显然没有教育好。

也许他在专业上很优秀,在性格与价值观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

过多注重成绩、成功这些标准,而忽视人的内在素质,恰是当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通病。

一个人从启蒙阶段到长大成人,是建立人生观和理想追求的重要阶段。

但在这阶段,考试成绩却是多数老师和家长追逐的目标。

这样的话,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会被扭曲成以“智”优先,进而被异化为考试成绩优先。

小孩在心智成长阶段未能得到成人的良好指引,在性格养成方面也就难免存在不足。

中国教育现状及影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人满越来越意识到旧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教育是使人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成为人才的过程。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对学校进行严格控制,对学校进行排名,而排名依据就是学生的排名或升学率,而学校排名也与评优挂钩。

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就对老师严格控制,其依据则是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排名和升学率。

而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其他的全部抛诸脑后。

而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也负担大、厌学、教师职业倦怠或急功近利而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20XX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XX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

林森浩投毒案件分析与思考

林森浩投毒案件分析与思考

林森浩投毒案分析和思考——法学XXX1.毒物化学分析在刑事诉讼中起到的作用。

①毒物化学分析结论作为案件中的重要证据,有助于查明案件的事实,为案件指明方向。

鉴定结论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证据类型之一。

林森浩一案中,相关人员在2013年的4月4日和4月7日将黄洋喝过的水、使用过的杯子、血液、尿液等物证,送去进行检测。

上海市司法鉴定所鉴定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书显示,在所送的饮用水中检测出二甲基亚硝胺成分。

之后出具的报告均能证实,送检的饮用水桶、封装袋等都能检查出二甲基亚硝胺成分。

这一结论结合嫌疑人的口供(林森浩供述称,将取回的二甲基亚硝胺都倒入到饮水机中)可以明确林森浩将二甲基亚硝胺投入饮水机中的事实。

被害人黄洋在喝了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异常状况,送入医院起初查不出病因,结合前一事实以及二甲基亚硝胺的性质可以推断黄洋是二甲基亚硝胺中毒。

这说明,对毒物进行化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实,为案件的推动案件的进程。

②毒物化学分析的前提是使用毒品作案,这一手段性质恶劣,事实清楚后,毒品的种类、数量及纯度是影响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

上海市司法鉴定中心《法医病理司法鉴定》证实,黄洋系二甲基亚硝胺中毒死亡。

林森浩辩护人辩称,林森浩向饮水机投毒是基于玩笑,轻信不会发生致黄洋死亡的后果,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应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但是根据对二甲基亚硝胺的检测分析以及林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明知二甲基亚硝胺系剧毒物品会造成人和动物肝脏损伤并可导致死亡,仍将其投入饮水机中,之后被害人送入医院未查出病因也未及时说出实情的行为,可以看出林具有主观故意,应当定为故意杀人罪。

③上述两个作用查明案件事实和对罪犯的定罪量刑都是针对实体正义而言,毒物化学分析对实现程序正义也具有重要作用。

程序正义有利于实现实体正义,体现文明社会诉讼的人道价值。

进行毒物化学分析有助于侦查机关减轻对犯罪嫌疑人口供的依赖,减少刑讯逼供的发生,建立完整的证据链。

本案中,林森浩供述承认,自己向饮水机中投入二甲基亚硝胺,但是侦查机关通过对黄洋喝过的水、使用过的杯子、血液、尿液等进行检测,得出鉴定意见,结合口供证据形成案件的证据链,有助于法院公正审判案件。

大学生投毒案的思考

大学生投毒案的思考

大学生投毒案的思考从20年前的清华大学朱令案,到如今复旦大学黄洋案。

大学生投毒的案件屡发不止。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很容易在生活中感受到压力,排解压力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有些同学却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

投毒案的受害者与投毒者都是室友关系,本应该是最好的朋友,拥有最珍贵的友谊。

而究竟是什么,让本应拥有美好友谊的室友之间屡屡发生这样的案件?首先,我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面对压力,面对优秀的室友与自己形成的对比,大学生会产生心理失衡的状况。

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当这种情况产生却又得不到心理医生的指导,大学生便很容易做出来极端的事情。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遗传的生理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

心理问题主要源自各种心理冲突,例如两起投毒案中投毒者对被害人的嫉妒,来源于他人的优越感对自己的心理冲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与家长老师沟通,克服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环境。

在家长同学的帮助下,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定位准确,扬长避短。

烦恼来源于看高了别人而看低了自己。

大学生更应该有独立自信的观念,尽自己的努力做自己的事,看到自己的独特,不嫉妒别人的光芒。

第二,我认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有才无德。

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

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第二,功利主义。

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

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阶段,很多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的目标。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

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

第三,漠视生命。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复旦投毒案-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

复旦投毒案-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

复旦投毒案: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中国青年报)此案的判决结果是法律正义的结局但并无力救赎青春的残局。

我们知道:司法审判,往往是建立在残酷的结局之上,它能抚平公义的创伤,却无法为校园的青春疗伤治毒。

因此,我们对这件事的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

我们放眼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类似的伤害并不鲜见,若有心去统计,便会发现,人格畸变和戾气弥漫造成的灾难,在高校时有发生,无论是互害还是自残,这都是青春中毒的结果,可我们往往只为其制造的恶劣后果而痛心遗憾,却很少去筛查让青春中毒的土壤!中国的教育,历来的宏愿,都在于“知识改变世界,教育创造人生,这样的逻辑并无不妥,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的底线:那就是培养“对社会无害的人”。

随着高知人才破坏力的显现,透过复旦投毒案,或是到了反思如何改造我们教育土壤的时候了。

我们也曾经为校园的学生,我们感知到,在应试思维的缠绕下,成长于教育土壤上的青春,往往被异变为学习的工具、知识的载体,而忽视了人格的塑造、心智的培养,当教育无视人的存在,人性的畸变和垮塌又怎能避免。

教育面向的是人,而不是用知识锻造和萃取材料的工厂。

我们拥有的高知人才就好比锻造出来的核原料,如果利用的好,它的能量可以造福人类,而若失之偏颇,它将制造毁灭世界的灾难。

不同的是,核材料是没有生命的,而高知人才是有灵魂的,更重要的是,人才是靠人格和心性控制的。

由此可见,塑造好高知人才的人格和心性,不仅仅是确保知识能量用于正道的保障,更是抑制其破坏性的开关。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悲剧,实际上是提醒我们,高知识人才的双刃效应,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林森浩也许不是这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但却是精致的破坏性能量。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

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

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投毒心理扭曲正确发泄尊重生命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
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二分
案情分析与反思
复旦投毒案
目录

1.复旦投毒案回顾 2.事件反思 3.问题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 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明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所在的寝室饮水机中发现了 残留的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 ,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微博发布通告称,黄洋病重住院,其寝室 饮水机疑似遭到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抢救无效死亡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
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 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思考

一场投毒案折射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单薄,还是 学校的缺失? “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谊坚。” 同窗之谊从古 代传颂至今,为何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复旦大学 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 本事国家栋梁之才的天之骄子们,又因何走上不归之路?
除了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之外,一些天之骄子为了一些琐事做

对林森浩事件的反思

对林森浩事件的反思

对林森浩事件的反思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生黄洋同学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后来发现是其舍友林森浩投毒所害。

林森浩在与黄洋的相处过程中,因琐事对其不满,并怀恨在心。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将实验室剧毒药品带至寝室,并投入饮水机中,导致黄洋中毒。

从林森浩投毒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最后竟然酿成如此悲剧,在我看来有一下几个原因:一是林森浩自己性格方面的缺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记者的采访,林森浩非常平静,对同学的死亡无动于衷、毫无忏悔。

央视记者称他很冷酷,叙述投毒的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进行一个实验,而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对待。

没有了对人应有的尊重,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做人的底线,再高的智商和学术水平,也很难保证以后不会出问题;二是室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三是林森浩法律意识的缺失。

近些年来,大学寝室里发生多起命案,以至于让人发出“多谢舍友不杀之恩的感慨!”在我看来,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换位思考,并缺乏沟通的能力。

一旦与其他同学发生摩擦,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冲突,甚至酿成悲剧。

因此,为了以后不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学会多与他人沟通,与其他同学培养良好的关系,并多换位思考,及时将生活中的小事和矛盾化解。

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坚决不做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如果与他人有什么化解不开的矛盾,则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千万不能一时冲动,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一定的缺陷,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只要我们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多与他人沟通,就一定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投毒案

大学生投毒案

相煎何太急——对复旦投毒案的思考2013年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

经警方介入,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室林某有作案嫌疑,林某已被警方刑拘。

从最早的马加爵事件之后,这又是一起非常典型的宿舍室友残杀事件。

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的“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流行语,更是对此类事件的直观影射。

两人同为大学生,同为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同为一个宿舍的室友,这本身已经集聚了太多的缘分。

但林某究竟为何会下此狠手?警方和校方之前透漏的原因在于两人之间的小事。

从微博上的“黄屌丝”之类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出,这属于大学生的心理顽疾,功利性的心态在作怪。

而这种功利性的心态,和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之下,我国积极向西方学习,但很多时候的学习都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学习到了一些现今的技术,但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学习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由此我们国家形成了重功利轻人文的传统。

高校扩招以后,因“重理轻文”、“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等负面影响,导致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学生人文基础知识贫乏、文明素养较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严重、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

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高校学生问题频出、惨剧不断。

由于人文素养教育的不完善,学生缺乏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 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等人文素养,走出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塞责,有的好逸恶劳,甚至甘当“啃老族”等等。

同时,由于缺少人文素养教育的熏陶,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创新能力不足, 不利于其职业生涯长期发展和独立人格塑造。

复旦学生投毒案尚未尘埃落定,但是案件背后透视出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令人反思。

上海政法大学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用尊重、理解、宽容的心
看世界
看过对林某的采访,感觉很理性很睿智的一个小伙子,真的很为他惋惜。

通过林某与黄某现在的结局,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长经历,我们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目标,用宽容的心看待人和事。

现在的社会城乡差距很大,生活宽裕家庭成长起来的阳光男怎么会知道贫困家庭生长起来的支柱男的重担。

衣食无忧的环境、张扬活泼的个性或许会给身边人带来压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矛盾本不应发生。

公共场合,要在意他人的理解,不能随心所说。

从环境条件来看,条件好的家庭更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尊重、礼貌、宽容的对待社会。

生活中的人们谨言慎行是第一要则。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复杂思想有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的经常会说出伤害感情的话语,我经常告诉自己那些都是一时的气话,并不是真实的感情。

因为理解,因为爱,我想对有些事应该充耳不闻的。

因为爱,因为理解我们应该少说、不说让对方伤心的话语。

我经常在想人为什么活着?因为财富吗?好像不是。

现在的中国社会缺少正能量,让人们迷失了心智,缺少光明的航标。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3月31日中午,林某将其做试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4月1日晨,黄某引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治疗无效与16日下午去世。

4月11日,上海警方文保分局接到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警方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透露,已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有重大嫌疑。

上海黄浦区检察院也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看完此事件后,不禁扼腕长叹,不论投毒者杀人动机如何,是“故意”还是“误伤”抑或其他,是对被害人的优秀羡慕嫉妒恨也好,或是心理扭曲导致的极端行为也罢,单是其对寝室内饮水机投毒这一行为,就令人唏嘘不已,究竟是什么样的怨恨,使得投毒者的内心燃烧起如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须以毁灭他人的生命来平复?痛定思痛,在思考:扭曲的人心其实比毒药更可怕!毒药明晃晃的告诉我们,我是毒,不要碰我!它再可怕,也不会自动跑到人的嘴巴里,而那颗扭曲的,外表却看不出来的有什么异样的人心,却在暗处透着阴森的冷气,让人不寒而栗,让人防不胜防。

关于此事件,众说纷纭。

某观点:认为此人心理有问题,认为大学应该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

一些社会人的观点,中国的大学教育失败,人格教育缺失。

某观点:某些教授又搬出几千年说死人都不会变的真理,什么XX的心态,什么自我修养,什么儒家伦理道家辩证等等不一而足。

结合自己的感受及中国高校那些不寒而栗的悬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1)寝室关系。

过去几年发生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吉林农大郭力维案,甚至是19年也未能破案的清华大学朱令案。

众多校园惨案让人深思:同窗之谊,古来传诵,是什么原因让“睡在我上铺的ta”,竟成为生死仇人?现在大学生的寝室关系已绝不是十几年前那样单纯而美好的“兄弟姐妹”一样的友谊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投毒案反思
“复旦投毒案”固然只是极端的案例,但当今中国高校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却一个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象牙塔里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如此错综复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同学关系?
分析
高校人际关系复杂的原因。

造成大学当中人际关系复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文化的冲突,大学里,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同时也把自己家乡的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带到学校当中,这样学校就成发了一个“文化的大杂烩”。

如果我们学生缺乏对异乡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不能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求同存异,那么,文化的差异成为人际冲突的根源之一。

其次是性格特点。

当代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她怎么可以这样?把我们对她的好当成理所当然,稍有欠周到就对你不顺!”类似这样的抱声不时从大学生口中发出。

第三是利益的冲突。

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使得多少人在利益面前昏了头?!第四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对。

高校中的人高智商,很可惜的是未必有高情商,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自然会掺杂一些“计谋”,也就是更加有城府,更加有心计。

本来“心计”只是一个中性词,但一旦与“不良用心”结合,后果就非常可怕。

“复旦投毒案”中,林某在黄洋还可以为其做B超,还可以与其父亲同住一晚,神情自若!在高校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变复越来
越高智商化,许多矛盾也因此得不到解决而进一步恶化,最终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处理同学关系。

那么身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大学生们该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在象牙塔里读过美好充实的大学时光呢?我认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会换位思考。

当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

或许冲突只是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那么尝试包容这些差异,尊重他人的的文化和习惯。

这样,你也会得到他人尊重,这便为良好的同学关系奠定了基础。

第二,自省。

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把目光投入到外界。

其实在发生人际冲突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内观自我,不断反省。

一个巴掌拍不响,不管事情是谁对谁错,作为当事人的你都要负责任。

分析矛盾的原因,在矛盾过程中自己的行为表现等等,找出自己不对的地方,然后改正它。

当你把注意力投放到自己身上,并想着不断完善自我时候,他人的对与错已经不再重要了,你会变得更加包容与平和。

第三,加强交往,但要适度。

良好的同学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而对彼此的了解又是从日常的交往中获得的。

因此,同学间可以多交流,分享各自的兴趣爱好、个人情感、未来的计划等等,也可以一起出去聚餐、唱歌、运动等。

相处多了,了解自然会加深,友谊也在这样的交往当中变得越来越深厚。

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度。

要是交往过密,一是很容易使原本只是一丁点的缺点被无限放大从而影响原本友好的关系,二是很容易侵犯到别人的个人空间。

亲近有度,
方能维持良好的同学关系。

第四,学会大度和真心赞美。

大学同学关系之所以会掺杂利益,是大学里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优、奖学金等。

学校设立这么多的评优制度本意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万万没想到会成为同学间利益冲突的源头。

我想说的是,不要太过看重名誉、物质等外在的事物,这些事物固然可以带给你一时的快乐与成就感,但人世间至真至纯的友谊才是永恒的、珍贵的。

太过追求名利,会让人迷失自我。

当我们看到同学获得他们应得的荣誉时,应该由衷地赞美,不要去妒忌。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后果,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相遇在一起都是一种缘分,我们经过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光明的前途才刚刚开始启程,做任何事情要站在其他的角度考虑,不要只顾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