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合集下载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导语:罪恶其有来自,只因埋藏得太深大学医学院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人的嫉妒心真是可怕,原来,毒药的毒不是最毒,最毒是贪婪找不到底线;罪恶的恶不是最恶,而在于人性失去最后的防线。

逝者已逝,逝者安息;生者余悲,生者珍重。

特别是黄洋之父母,白发送黑发,情又何以堪?一、层出不穷的校园投毒案如今复旦投毒案的调查进入公安机关调查取证阶段,话说黄洋中毒的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使用者非常专业。

如此一来,可以锁定罪犯嫌疑,目前黄洋的室友林某已被刑拘。

我们现在等待的是真相,望公安机关及早破案,尊重事实,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凶手,千万不要重演94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无真相、无结果的流局。

我们拭目以待,真相不仅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是也是对死者黄洋最大的安慰。

对于我们,需要积极面对黄洋案这个悲剧: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这个社会。

如今我们的大学生怎么啦?大学——人们心目中纯洁的象牙塔——已然不是学术之地,被我们不良的社会空气所污浊,成为是非综上几个案例,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仇恨,投毒去危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的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笔者总是以最大的善意进入人们的内心,试图去分析他们的内心。

平常人想来,要去谋人性命,那得要有多大的仇恨、多扭曲的内心,才能下此毒手?黄洋与犯罪嫌疑犯林某共为同窗,同为室友,一起求知,更何况,校方称两人并非同一专业,已否认室友因妒忌其读博投毒,那还有多大的利益冲突?林某再自我为中心,也不至于因为一点利益或者一丝不快,便草率地谋杀室友。

对于案件的真相,我们必须去关注。

现在是黄洋同学是被毒死了,在全社会的关注下,相信作恶者终将被绳之以法。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反思复旦投毒案在复旦大学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个案件震惊了整个社会。

本该如此美好的生活却来不及享受,原本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对于整个事件我们不仅感到惋惜,感到伤心,而更多的是要得到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荒唐之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多点尊重与赞赏,而是嫉妒呢?黄洋,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于2013年4月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警方表示,在发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份,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弃。

这种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的情况,谁能承受的了。

而事情发生的原因却是因为琐事与其关系不和,事先预谋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大家都很清楚,被害人与当事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却酿成大祸。

为什么一点小摩擦会驻成如此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林某,少有人相信他会毒杀室友,因为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共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男生。

和林某相处的很多人从未留意过他的另外一些特征;用独特的方式处理和异性沟通上积累的挫败感,在网上习惯用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常把家庭,故乡小心的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

而迥然相异的两面在内心长期煎熬,发酵。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心理的极度扭曲,难以抑制的愤怒,错误的发泄方式,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从这一点可以推出现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小的问题,而一些大学生不会处理问题,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发泄,做事过于计较,缺乏包含心,就存在有些同学总觉得同学说话过于针对自己,看不起自己;习惯用消极的方面思考问题,而我们不正确的解决出现的矛盾也是发生类似事情的突出原因。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应该化矛盾为玉帛,用我们的诚意打开对方的心扉,双方后退一样。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5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抢救无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黄洋死于药物中毒,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把死亡魔爪伸向他的正是他朝夕相处的室友林某。

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有多么大的仇恨,使他心中罪恶的种子萌发,最终残害了自己的室友。

在这场悲剧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沉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关键词:复旦投毒教育体制曾经马加爵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天使般的年纪就这样黯然离世、长眠地下,致使家长痛失爱子、学校痛失学生。

如今,校园这一片净土也变得不再平静,校园悲剧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制度到底怎么了?生命的脆弱让人心痛,同宿友“相互残杀”是教育之殇。

教育本身是一片净土,是净化人心灵的土壤,但是因为一些教育体制的存在,这些高尚的教育早就被抛之九霄云外,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努力奋斗”着。

仅仅因为生活琐事不满,就用化合剧毒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样的冷血无情令人唏嘘,是什么点燃了林某心中的仇恨之火,乃至于狠毒到毁害他人的生命?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抑或是故意伤害,无论是什么,都不逃过教育体制这个巨大的枷锁。

教育是教书育人,使人成人成才的,出现这样的悲剧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希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千军万马的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最终有个好工作好前程。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虽然一直喊着减负,但是学生的担子却越减越重。

小学生就整天忙着学习,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占据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原本属于孩童的天真快乐却早已荡然无存。

长期处于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很难保证孩子的人格和身心都是健全的。

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人民日报》的媒体评论“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的,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只是在乎学生的成绩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是处于边缘化被冷漠化的状态,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或者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他们并不被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事件

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事件

篇一:《关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分析》摘要近年来,因大学生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的矛盾没有很好地化解。

出现了比如马加爵杀室友;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杀室友;南航学霸玩游戏不愿开门引发口角,一刀捅死室友……现在网络上也掀起发“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帖子的小浪潮。

室友杀人起因说来简单至极,多是些生活琐事,却发展到杀人,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由此看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提前预防。

大学生自身要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各界需要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关键字同学矛盾心理健康大学生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室友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一些在大学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反映,每学期都有学生因为宿舍关系处理不好而提出换宿舍的要求。

记者采访发现,生活习惯冲撞、缺乏深入交流、不良竞争心理,是导致宿舍关系紧张的三大原因。

2020年3月31日中午,林决定下毒。

目标是他的室友、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

此时,复旦大学医学院西苑20号楼421室里没有其他人。

林取出试剂瓶,里边是从实验室偷带回来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

这是一种浅黄色油状液体,高毒、无味,易溶于水。

这瓶致命的毒药,林储藏已久。

毒药被注入寝室门边饮水机的水槽,致死的将不再是大鼠。

直至今日,在与林有过长期接触的人中间,也少有人能够相信林会毒杀室友。

黄洋病发入院后,作为实习医师,林还给黄洋做了B超;黄洋的父亲赶到上海后,在寝室留宿,与林共处一晚,他回忆,林神色自若。

其实连警方也一直困惑于林投毒的动机。

在被警察带走后,林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对动机一直闪烁其词。

林曾对警方自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令办案人员很难采信。

还有一种接近办案人员的消息称,林自称听见黄洋和另一名室友谋划愚人节要戏耍自己,于是抢先报复。

但林至少向警方提及一次与饮水机有关的争执。

南方周末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林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

黄和葛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

高考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高考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高考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如果我们只一个人的学历,一个人的知识,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体现出来。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一个人的成长或许总要经历鲜血淋淋,仿佛走在古老的栈道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安全抵达。

林森浩之案,终于告一段落,他带着所有人的目光,大多是鄙夷和愤恨,终于去到了那个所有人或早或晚都会去的地方。

在当年案件败露之后,林森浩是平静的,没有惶恐,更多的是接受的态度,这个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逻辑清晰,思维灵敏,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法庭上说,我该到了偿还的时候了,他所谓的偿还就是一命抵一命,拿自己的命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林森浩复旦大学硕士的头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从贫困迈到富裕,从底层走向高层的路上迷失了。

审讯时林森浩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是对自己的投毒动机却是支支吾吾,说这是他开的愚人节的玩笑,这个原因实在是不足以落脚,反观事实,林森浩虽家境殷实,积极上进,学识丰富,但是性格内向安静,并且恋爱受挫,在事发前他与黄洋闹矛盾,互删了qq,听到舍友说要在愚人节捉弄自己,这无疑都是事件的导火索。

饮水机是宿舍的人平摊的,但是林森浩以自己喝水少为由拒绝,从这些方面看,林森浩的性格更加立体。

总结原因缺乏包容,斤斤计较,学业压力,生活空间缩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人类对性格的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

目前为止有关性格知识方面的理论探索还不足以指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健康性格。

性格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累见不鲜,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从性格分析的角度,作者认为要让类似林森浩的悲剧不再重演,需要首先深刻反思一下国内的教育。

为什么要反思教育呢?认为林森浩是失败的教育的牺牲品。

直接责任是林森浩的母亲在他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满足了他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间接责任是国内缺少正确的亲子教育知识方面的引导。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从复旦投毒案看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经常看新闻,看着很多的生命逝去,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而看到年轻生命因非暴力原因的逝去时,只有感叹人世的险恶,人心惟危也。

回顾近年,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让我们震惊。

这不禁让人发问:如今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如今,成就当然斐然,但教训却也历历在目。

学子们奥数水平上升了,琴棋书画精通了,考试成绩上升了,高等学府进去了,但独立能力下降了,承受能力下降了,包容心变小了。

学会了好高骛远,却不会脚踏实地;学会了急功近利,却不会修身养性;可以独来独往,却不会相安无事。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片面重视知识教育,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

那么,究其根源,到底为什么会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软肋呢?一、家庭的道德修养教育缺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家庭德育教育滞后。

当今的青少年,尤其是城镇家庭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一生下来就被家长娇着宠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心胸狭隘,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状态,其明显的表现就是除了关心自己,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溶不到学校和社会大家庭中去, 自己占一点小便宜可以,但吃一点小亏那是绝对不行的,甚至别人哪个方面比自己强都成了心里过不去的坎。

家长平时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没能起到正面作用。

你可以看到,孩子使劲摇晃刚栽植的行道树、采摘道旁花草,家长站在一旁却熟视无睹,公交车上,孩子为别人让了座,却引来家长不停地责备,这虽然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点滴,对孩子的成长却影响很大。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复旦投毒案,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

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下面是带来的有关投毒案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导语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

此案历经三年,一波三折,至此司法程序宣告完结。

只是,尘埃未曾落定。

相信许多人心里仍无法完全平静下来。

林森浩的冲动行为结束了黄洋年轻的生命,也让自己走上不归路,更留给两个家庭无尽的哀伤。

这起悲剧,值得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此前,网上已有不少讨论。

而在林森浩已被执行死刑的现在,尤其是看了他最后接受央视采访、与父亲会见的相关报道,我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教育好一个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从表面看,林森浩是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佼佼者,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又因成绩优秀免试进入复旦大学读研。

一个孩子培养到这样,堪称成功的榜样。

但事实是,林森浩获得了好教育,却显然没有教育好。

也许他在专业上很优秀,在性格与价值观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

过多注重成绩、成功这些标准,而忽视人的内在素质,恰是当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通病。

一个人从启蒙阶段到长大成人,是建立人生观和理想追求的重要阶段。

但在这阶段,考试成绩却是多数老师和家长追逐的目标。

这样的话,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会被扭曲成以“智”优先,进而被异化为考试成绩优先。

小孩在心智成长阶段未能得到成人的良好指引,在性格养成方面也就难免存在不足。

中国教育现状及影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人满越来越意识到旧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教育是使人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成为人才的过程。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对学校进行严格控制,对学校进行排名,而排名依据就是学生的排名或升学率,而学校排名也与评优挂钩。

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就对老师严格控制,其依据则是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排名和升学率。

而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其他的全部抛诸脑后。

而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也负担大、厌学、教师职业倦怠或急功近利而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20XX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XX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

复旦投毒案原因分析

复旦投毒案原因分析

篇一:《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摘要》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对国人的教育更为重要,教育是一件极为重要又严肃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竞争力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

我们在注重教育成才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

增强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增强国家竞争性人才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不可缺失的。

《关键词》教育的缺失,心理教育,人才的培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现如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繁华的都市生活迷乱的人们的眼睛,我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教育,近年来多次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案件一次次让人警醒,比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药家鑫开车撞人又将伤者刺八刀致其死亡;复旦大学黄洋中毒案本文将从复旦投毒案简析教育的缺失。

一、复旦大学投毒案事态发展(1)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的过程2013年4月1日,早上黄洋喝下寝室内饮水机内的水,发现水的味道不对,认为水过期了,特意将过期的水倒掉,把桶刷干净。

到十点多,黄洋开始有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被导师和同学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院初步诊断认为是吃坏了东西,按照胃肠炎给予输液治疗。

最终在医院治疗无效死亡。

嫌疑人林森浩在法庭上透露,他就是想趁“愚人节”整黄洋一下,未预料到后果。

林森浩说,他看到黄洋在宿舍说,愚人节要到了,他要整人。

“他拍着别人的肩膀,得意洋洋的,我觉得那我就整你一下。

以前,听说过有人用这个毒物搞同学的事情,没有想到有这个后果。

”林森浩还说他看过报纸上刊登过类似的事件,“好像是清华大学。

那件事情没有被查获,所以我就做了。

”林森浩说3月30号晚上,他看到饮水桶是空的,于是将毒物投入饮水桶,“黄洋的水杯是白色的。

黄色液体放进去很明显。

所以投入饮水桶里。

”案发后,林森浩说,他查过毒物的性状,有侥幸心理,认为这是个病程,黄洋不会死。

复旦投毒案-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

复旦投毒案-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

复旦投毒案: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中国青年报)此案的判决结果是法律正义的结局但并无力救赎青春的残局。

我们知道:司法审判,往往是建立在残酷的结局之上,它能抚平公义的创伤,却无法为校园的青春疗伤治毒。

因此,我们对这件事的反思,绝不止于判决的结果。

我们放眼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类似的伤害并不鲜见,若有心去统计,便会发现,人格畸变和戾气弥漫造成的灾难,在高校时有发生,无论是互害还是自残,这都是青春中毒的结果,可我们往往只为其制造的恶劣后果而痛心遗憾,却很少去筛查让青春中毒的土壤!中国的教育,历来的宏愿,都在于“知识改变世界,教育创造人生,这样的逻辑并无不妥,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的底线:那就是培养“对社会无害的人”。

随着高知人才破坏力的显现,透过复旦投毒案,或是到了反思如何改造我们教育土壤的时候了。

我们也曾经为校园的学生,我们感知到,在应试思维的缠绕下,成长于教育土壤上的青春,往往被异变为学习的工具、知识的载体,而忽视了人格的塑造、心智的培养,当教育无视人的存在,人性的畸变和垮塌又怎能避免。

教育面向的是人,而不是用知识锻造和萃取材料的工厂。

我们拥有的高知人才就好比锻造出来的核原料,如果利用的好,它的能量可以造福人类,而若失之偏颇,它将制造毁灭世界的灾难。

不同的是,核材料是没有生命的,而高知人才是有灵魂的,更重要的是,人才是靠人格和心性控制的。

由此可见,塑造好高知人才的人格和心性,不仅仅是确保知识能量用于正道的保障,更是抑制其破坏性的开关。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悲剧,实际上是提醒我们,高知识人才的双刃效应,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林森浩也许不是这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但却是精致的破坏性能量。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

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

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投毒心理扭曲正确发泄尊重生命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
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二分
案情分析与反思
复旦投毒案
目录

1.复旦投毒案回顾 2.事件反思 3.问题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 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明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所在的寝室饮水机中发现了 残留的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 ,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微博发布通告称,黄洋病重住院,其寝室 饮水机疑似遭到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抢救无效死亡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
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 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思考

一场投毒案折射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单薄,还是 学校的缺失? “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谊坚。” 同窗之谊从古 代传颂至今,为何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复旦大学 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 本事国家栋梁之才的天之骄子们,又因何走上不归之路?
除了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之外,一些天之骄子为了一些琐事做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我们的反思
其一,大学和家庭教育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加强,在从 事教育的过程中,千万要注意在进行知识完善的同时,决 不能忽略了人格完善,因为,对整个社会而言,成“人” 比成“才”更重要;大学室友投毒再次警示人们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进程里,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唤起关爱、公平 的意识,不能再做旁观者,不仅要懂得善待自己的生命, 而且能够推已及人,敬畏生命,善待一切生命,决不漠视 其他生命。 其二,应该对校园犯罪案件悲剧在教育、道德、文明和社会 所组成的“法庭”进行长期“审判”。让这种“法庭”成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站”,成为防止青少年心 理裂变的“观测站”;让每个大学生都学会懂得博爱、理 解和尊重;让缺乏理智的心理导火索掐灭在萌生之时,让 校园悲剧不再发生,这也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1、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 毒案,至晓龙向同学江某投下铊盐剧毒, 理由是“过去江某与自己关系那么好, 现在却不理自己了” 3、 2004年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害 4名同学 4、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 因3名同学经常一起玩而不理睬自己, 向3人茶杯注入硝酸铊,导致3人中毒。 5、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 同学报复铊中毒
我们的建议
个人方面 • 人无完人,学会包容。 • 简单沟通,解决矛盾。 • 学会倾诉,学会分享。 学校方面 • 重要药剂应有设专门看管人员。 • 开展心理辅导和及时的心理疏导。
END.
3、医者不但要有医术 更要有“医德 仁心”
作为医生每天面对这些场景,他早已从医圣志向开始转移到对生死 的思考了,这里足见林同学的悲哀,也足见医护工作带给每个从业人员的内 心冲击。
四大原因导致寝室关系难处
•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 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 观 。 • 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 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 • 第三,学业压力。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 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无学”的大学其实还是有 一定的压力,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 •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有的大学生总觉得同学说话 做事是特别针对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惯于从消极方面考 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用尊重、理解、宽容的心
看世界
看过对林某的采访,感觉很理性很睿智的一个小伙子,真的很为他惋惜。

通过林某与黄某现在的结局,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长经历,我们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目标,用宽容的心看待人和事。

现在的社会城乡差距很大,生活宽裕家庭成长起来的阳光男怎么会知道贫困家庭生长起来的支柱男的重担。

衣食无忧的环境、张扬活泼的个性或许会给身边人带来压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矛盾本不应发生。

公共场合,要在意他人的理解,不能随心所说。

从环境条件来看,条件好的家庭更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尊重、礼貌、宽容的对待社会。

生活中的人们谨言慎行是第一要则。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复杂思想有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的经常会说出伤害感情的话语,我经常告诉自己那些都是一时的气话,并不是真实的感情。

因为理解,因为爱,我想对有些事应该充耳不闻的。

因为爱,因为理解我们应该少说、不说让对方伤心的话语。

我经常在想人为什么活着?因为财富吗?好像不是。

现在的中国社会缺少正能量,让人们迷失了心智,缺少光明的航标。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的反思3月31日中午,林某将其做试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4月1日晨,黄某引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治疗无效与16日下午去世。

4月11日,上海警方文保分局接到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警方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透露,已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有重大嫌疑。

上海黄浦区检察院也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看完此事件后,不禁扼腕长叹,不论投毒者杀人动机如何,是“故意”还是“误伤”抑或其他,是对被害人的优秀羡慕嫉妒恨也好,或是心理扭曲导致的极端行为也罢,单是其对寝室内饮水机投毒这一行为,就令人唏嘘不已,究竟是什么样的怨恨,使得投毒者的内心燃烧起如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须以毁灭他人的生命来平复?痛定思痛,在思考:扭曲的人心其实比毒药更可怕!毒药明晃晃的告诉我们,我是毒,不要碰我!它再可怕,也不会自动跑到人的嘴巴里,而那颗扭曲的,外表却看不出来的有什么异样的人心,却在暗处透着阴森的冷气,让人不寒而栗,让人防不胜防。

关于此事件,众说纷纭。

某观点:认为此人心理有问题,认为大学应该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

一些社会人的观点,中国的大学教育失败,人格教育缺失。

某观点:某些教授又搬出几千年说死人都不会变的真理,什么XX的心态,什么自我修养,什么儒家伦理道家辩证等等不一而足。

结合自己的感受及中国高校那些不寒而栗的悬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1)寝室关系。

过去几年发生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吉林农大郭力维案,甚至是19年也未能破案的清华大学朱令案。

众多校园惨案让人深思:同窗之谊,古来传诵,是什么原因让“睡在我上铺的ta”,竟成为生死仇人?现在大学生的寝室关系已绝不是十几年前那样单纯而美好的“兄弟姐妹”一样的友谊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人际交往也是门课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当我们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决定我们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原则地调节冲突和改善相互间的情感关系,以实现其心里平衡,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把握人际关系原则,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能。

掌握了这项技能,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道路上走的更远。

关键字:人际交往、大学生、复旦投毒案
正文:复旦投毒案是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

该案件发生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中,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2014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作为一个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去下此毒手呢?是教育的问题吗?还是心理的问题?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寝室关系的危机呢?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

因此,有四大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成为最微妙、最难以调和的关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

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观。

由于学生的寝室不是自己挑选而是由学校安排,一些学生互相之间缺乏包容别人生活习惯的大度,互相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

一些外地学生曾找心理老师倾诉,感觉有一堵无形的墙,阻挡自己和本地学生的融合。

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

到了高校寝室,他们原本享有的个人生活环境就发生了改变。

人均享有的空间面积缩小,需要分享,寝室的卫生、电力、热水问题的都有一个适应和分享的过程。

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家庭里没有接受相关的训练,也没有经验和意识,于是分工打扫卫生要么不愿意,要么很勉强,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第三,学业压力。

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无学”的大学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

现在一些学生来咨询时说起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一些年轻的学生却会非常在意。

有的大学生总觉得同学说话做事是特别针对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惯于从消极方面考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该案反映了现在年轻人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互相磨合的能力确实比较弱。

独生子女的一代年轻人不要很独,不要很自我,要学会宽容、包容,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既得体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要走极端,采取过激行为。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高一飞持类似观点,他说,林森浩的犯罪社会原因是根本,我们需要有更加健全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过分讲究攀比,强调要超过别人,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嫉妒、仇恨。

“很多国家,坐电梯遇到陌生人都会面带微笑主动打招呼,而在我们这里对待陌生人很少有微笑。

”高一飞认为:“对他人的错误要学会宽容,对他人的成绩要学会欣赏。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我们走上社会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认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老师、领导、职工打交道的能力。

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脚轮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工作状况的不同心态。

善于与人交往你可以从中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

培养交往能力首先
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的人。

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

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

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调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

人们不单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又更愉快的交往经验。

有些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

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际交往能力实际比移山更为艰难。

因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交往是双方的,当对方谈话时,要表情专注,认真地聆听对方的意见和看法。

因为通过适当的提问、点头、注视等方面来表明自己对谈话的兴趣,由此来提高交谈的效果。

因为只有认真的倾听别人说话,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对方,同时表达出我们接纳对方、尊重对方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学会尊重对方。

以一种虚心的态度,认真去聆听别人的人际意见和建议,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而且也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表现,也有助于我们结交更多的好友。

现今的社会上,虽然不至于人面兽心,但是起码的人性本善总是要有的。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舍友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也是一门技术活,有的宿舍关系相处得好,经常会聚餐联系感情,有的宿舍相处
的不好,常常会产生小集体的对立格式,没有百分之百没有矛盾的宿舍,只是如何化解矛盾需要时间,也需要彼此的体谅。

人际关系危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人与人之间首先不应该存在冷漠的关系,当出现一点矛盾的时候,就应该提高警惕,试着化解危机,而不是任其发展,最后引发大的矛盾,弄得不可收拾。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又强烈成功的愿望,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使大家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

结合这些特点和原则,遭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让那些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做出一份贡献。

不管是马加爵案,还是清华才女朱令离奇铊中毒案,我们都应该提高警惕,避免该类事情的发生。

在这个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必须学会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维持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必修课,若要学好,总得需要时间和历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新闻晚报》
[3]、李宁:《论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宁夏大学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