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摘要:2013年5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抢救无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黄洋死于药物中毒,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把死亡魔爪伸向他的正是他朝夕相处的室友林某。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有多么大的仇恨,使他心中罪恶的种子萌发,最终残害了自己的室友。在这场悲剧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沉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复旦投毒教育体制
曾经马加爵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天使般的年纪就这样黯然离世、长眠地下,致使家长痛失爱子、学校痛失学生。如今,校园这一片净土也变得不再平静,校园悲剧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制度到底怎么了?
生命的脆弱让人心痛,同宿友“相互残杀”是教育之殇。教育本身是一片净土,是净化人心灵的土壤,但是因为一些教育体制的存在,这些高尚的教育早就被抛之九霄云外,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努力奋斗”着。仅仅因为生活琐事不满,就用化合剧毒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样的冷血无情令人唏嘘,是什么点燃了林某心中的仇恨之火,乃至于狠毒到毁害他人的生命?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抑或是故意伤害,无论是什么,都不逃过教育体制这个巨大的枷锁。教育是教书育人,使人成人成才的,出现这样的悲剧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希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千军万马的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最终有个好工作好前程。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虽然一直喊着减负,但是学生的担子却越减越重。小学生就整天忙着学习,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占据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原本属于孩童的天真快乐却早已荡然无存。长期处于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很难保证孩子的人格和身心都是健全的。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人民日报》的媒体评论“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的,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只是在乎学生的成绩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是处于边缘化被冷漠化的状态,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或者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他们并不被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学校能及时发现林某心理的偏差,适当的对其进行开导与解说,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那时天还是蓝的,水还是绿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美好的,一切都还是那么有希望。但是,不得不说到另一个问题,在中国,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总会在事件发生后才“恍然大悟”,才想起要提出补救的措施,防微杜渐的美好传统完全被抛之脑后。每次校园事件发生后,大家都会呼吁重视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诸如此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育很快被淡忘,直到下次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再来一遍反思这样的反思复反思,
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健康”的发展着,这是校园无法承受之重。如果学校能早点发现,多实施一些防护措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环球时报》也在媒体评论中指出“中国的小学、中学、各级教育部门和家长们需要思考:究竟是超常的学习能力重要,还是正常人的思维和心理重要”。由于学校和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而且中国人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那就是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有问题,在国外,心理医生是很正常的,有很多心理有问题的人会向心理医生求助,克服心理障碍,过回正常人的生活。有心理问题不可怕,不敢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才是真正的可怕。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在中国,很少有人会去看心理医生.因为没有人原意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心理问题这一问题。他们自己尚且不会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又怎么会正视孩子闷得心理问题呢?我想,如果一个孩子跟自己的父母说“爸爸妈妈,我觉得自己的心理有点问题”,估计百分之一百的父母都会采取无视孩子的做法,认为他们在开玩笑或是说胡话。于是,孩子心里的压力的不得不释放与解脱,他们会在长期的压抑中使自己的心理长期处于病态的状况下。
由于学校家庭对成绩的过分看重,导致那些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出众的学生长期处在被忽视的状态。没有人原意自己的成绩不好,没有人原意被老师忽视,但是,由于他们长期处于被漠视的边缘,他们的身心忍受着别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于是,有的孩子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就此沉迷于网络,借助虚拟的世界来麻痹自己。于是他们自己放弃了自己、学校放弃了他们,连家长也恨铁不成钢的放弃了他们。这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学生的成绩高于一切,孩子的身心健康却被遗忘了。即使是一个成绩超好的尖子生,也不能说他们的心智是完整的,他们的人格和心理都是有缺失的。
在大学里,一个寝室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过度的竞争等都会造成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很微妙,正所谓世上最难懂的莫过于人心。所以要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这时候就要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了,教导他们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学会以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别人的过错。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知识是学不完的,要成才先成人。纵观现在校园里,竞争无处不在,时常会出现优秀学生发生意外,那么为什么时不时有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发生恶性事件?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惹的祸。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被灌注了一种竞争的思想。从幼儿园起,家长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输给别人,有好的机会要自己抢,即使是好朋友,在机会面前也要看淡友谊;中学里,一些小学生在同学面前说自己天天看电视,实则是一回家就抱着辅导书猛啃。这样的竞争在大学里同样存在,没有人愿意不如别人。同时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从小学习相互谦让的机会,家长学校忙于教孩子知识,却忽视了引导孩子学会吃亏学会宽容的品质。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过独木桥就是一种不
择手段的竞争,在追求一席之位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了官父,没有家财,考路就是唯一的道路。在通往成功的考路上,团结、互助、共赢、鼓励都成了浮云。现在的学校商业化气息太浓烈,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让你提前体味社会的酸甜苦辣。在现在的高校里,不乏一些不学无术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在校园里“招摇撞骗”,他们不学无术,却可以轻轻松松进入一流的学府,进入多少人梦想中的金碧辉煌的学习殿堂。这就是权钱交易的时代,连学校也不能免俗,曾几何时纯洁的校园现在再也找不到了,被商业化的气息湮没在滚滚红尘中。这是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中国教育不能忽视的败笔,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可悲之处。
当我们的教育出现某种问题时,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对待它?教育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人才是民族前进的动力。教育出现问题不可怕,要正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教育最大教书育人的作用。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再大,人也应有底线。近日,关于高校凶案的报道接二连三:复旦大学投毒案沸沸扬扬,南航金城学院一男生被室友捅死,南昌航空大学一宿舍发现一具腐烂男尸,江苏科技大学一校区发生一起凶案。网友纷纷感叹:真是惹谁都不要惹舍友!真心感谢我曾经所有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的不杀之恩!“防盗防火防舍友”、“惹谁都不要惹舍友,谢谢同学不杀之恩”的调侃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仅新浪微博上的“微话题”讨论就有超过13万条。网上的调侃轻轻松松,但是在生命的面前,我们谁也轻松不起来,生命是我们难以承受之重。目前整个校园,学生发生冲突往往喜欢用武力和暴力解决问题,反映出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缺陷。生命重于泰山,学校需引导学生重视生命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着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学生心理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管齐下,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首先,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说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让这些机构切实发挥作用而不只是一个摆设。其次,学校、家庭应该关注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尤其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改变包办代替一切的家教思维,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而在学校的集体里,老师应该引导同学平等相处、宽容相待,及时发现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这些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社会需创造自由、公平的竞争氛围,给学生以多元、个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实现多元选择。我们应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从而减少极端个案的发生。
但愿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