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开展水 平
生产力和科技开展的状况是确
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根底。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开展水平不同,
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
求就不同。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在一定生产力根底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 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 育目的确实定就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 度相联系。
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 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 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 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 的前提。
孤立或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 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个教育观 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 别和联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全部教育活动 的主题和灵魂。
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开展
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开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所谓符合人性的自由开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三〕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 主张在教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 己的目的。
杜威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
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
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
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开展以及未来幸福生 〔1〕社会开展与个人开展之间在社会历史开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
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 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开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开展的规律。
活的目标效劳。
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 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 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按照教育性质,可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 育目的。
3.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可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详 列式的教育目的。
4.按照约束力,可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议性的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②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全 面发展将成为现实。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 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文革后大多数地区迅速恢复“六三三”学制。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3.统一性与灵活性 (1)清末民初学制的共同倾向是强调统一性。 (2)革命根据地学制的基本走向,是由高度灵活逐步趋于
统一。 (3)新中国的学制,是在统一性之理想与灵活性之现实的
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六、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建立的依据 (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三)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
小学教育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 发展。• 卢Fra bibliotek:自然主义教育
• 对个人本位论的评价:
• 个人本位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合理性,至今仍对教育 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 如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 谓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 对社会本位论的评价: • 社会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 • “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生存,而在于思考和觉悟的程度”——亚里士多德 • 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不顾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
是有失偏颇的。
• (二)个人本位论 • 1.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 2.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
教学目标
• 案例1:专业培养目标
• 《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一、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
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心理咨询机构或其他单 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 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汇报人署名 汇报日期
章节提要
•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一、教育目的概述 •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概述
• 问题:教育有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5.3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人的依据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生活和个性
5.4我国的教育目的
•略
5.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 关系:不能互相替代;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及手段;相辅相成发挥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 (背)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广义: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
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区别:定义上: •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和根本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指教育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 • 内容结构上: • 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事 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前两个
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 2.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 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
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教育学上的意义 • 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 遍规律基础之上的;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心发展的特点、水平和需要。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教育从先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从总
体上来看,中国传统教育是一个多元结构,主要由 儒家教育、道家教育和佛家教育组成,以孔子为代 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因 此,儒家思想对教育目的的制定最具影响。从教育 目的反映社会要求上来看,中国古代教育目的就是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统治人才,培养“君子”, 具体表现就是“学而优则仕”。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知识要点】 1. 教育目的概念 2. 教育目的的结构 3. 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依据和现
实依据 4.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当代教
育目的的表述 5.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6. 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 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 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 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 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 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 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 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 的。”[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02页。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
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的目 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 所谓个人本位论。在历史上,持这种教育目 的观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不少人,如法国思 想家卢梭、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瑞士教育 家裴斯泰洛齐等人。
教育目的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 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 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 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 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 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 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 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 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④ ① ② ⑤ 在一小时的考试时间里,/ 学生 / 要能拚对/50个字当中的45 ④ ① 个,/这些字从课本第1及第2单元当中随便选出。/ 学生/ 随着教
④ ② ③ ⑤ 师口诵/ 写出 / 这些字,/ 每字的拚写必须要符合课本的要求。
4、我国中小学教育目标举例
3~6年级《科学》
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 发展。 ——《宪法》 (1982)
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 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赫尔巴特: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教育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 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 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中心,强调 教育应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 文化。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 学生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应注重培 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 和创新精神。
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为生 活做准备。
化。
04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代教育目的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代教育目的
受西方影响,开始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强调科学知识 和技能的传授。
现代教育目的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德、智、体、美、 劳五育并举,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但二 者不能等同。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的意义
01
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
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02 03
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 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 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 的个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社会本位论
02
01
03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强调教 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用之才。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 技能和品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目的(含答案)
教育学⾃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的(含答案)第五章教育⽬的⼀、名词解释:1、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的全⾯发展:指劳动能⼒的全⾯发展;克服⼈发展的⼀切⽚⾯性,实现⼈的个性的真正全⾯和⾃由的发展.⼆、填空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针:“坚持育⼈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教育现代化⽔平.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办好⼈民满意的教育.”2、1999年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以提⾼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3、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4、教育⽬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5、教育⽬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的和个⼈的教育⽬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的整体.6、德育是教育⼯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8、⼩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9、⼩学德育的⽅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10、⼩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主性和创造性.12、⼩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要做到审美化.14、社会本位的教育⽬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宗旨,教育⽬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本位论的教育⽬的论认为,应当根据⼈的本性和个⼈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教育⽆⽬的论并⾮主张真正的教育⽆⽬的,⽽是认为⽆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的.15、⼈的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产⼒极其决定的分⼯状况是⼈的全⾯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的全⾯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的全⾯发展的重要途径.16、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的有鲜明的政治⽅向;坚持全⾯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三、选择题1、(C)是全部教育⼯作的核⼼,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制度B、教育规律C、教育⽬的D、教育系统2、(C)是进⾏全⾯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A)A、道德、思想和政治⽅⾯的教育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C、⼼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D)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A、思想功能B、道德功能C、个体功能D⽂化功能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境界是(C)A、个体⽣存功能B、个体发展功能C、个体享⽤功能6、智⼒是⼈的(D)A、⾃然能⼒B、习得的认知能⼒C、⾃然能⼒D、⾃然能⼒和习得的认知能⼒7、(C)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A、教育⽬的B、教育⽅针C、教育⽬标8、教育⽆⽬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B)的观点.A、涂尔⼲B、杜威C、卢梭D、布鲁纳9、(A)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A、⼈的全⾯发展学说B、⽑泽东教育思想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D、邓⼩平的“中特理论”四、判断题1、马克思学说中“全⾯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由”,⽽“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是对学⽣个性的抹煞.(√)2、全⾯发展不等于平均平⾯的发展,(√)3、初中是素质教育,⾼中是“应试教育”.(×)4、教育⽬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个国家教育⼯作总的要求.(×)5、20世纪末我国推⾏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五、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的?教育⽬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忽视其它⽅⾯.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才的哪些素质?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⑶开放思维;⑷崇⾼理想.。
教育基本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本章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的内涵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三、我国教育目的 四、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
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和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问题 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 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教育目的的含义 难点 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
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 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 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 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 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
㈠ 教育目的的内容
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对教育目的 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受教者身心 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的规定。 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 定位、定点。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教育 目的的本质;
定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出凝 练概括;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教学
目标)
陈述名称 教育方针
制定者
政府/ 国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学科 专家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 “应然”状 态
教育目的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 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促进 教育为达到理想目的而努力工 作,直至成为现实。
第二,指导功能
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 针政策和调节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评价功能
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是检验、 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 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确立 依据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 年,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我国 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作了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在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1993年,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教育 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出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提出的 历程回顾 1949年12月,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 了我国教育的目的性方针。 1958年9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1978年邓小平同志再次确认1957年提出的 教育目的。
3、体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全面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 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 质的教育活动。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 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 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 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一)培养目标的定义
①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 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②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体现, ③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相 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促进的。 “相互独立”,是指各育都具有独特的内涵、 意义和任务,彼此之间是不 能相互替代的。 “相互促进”,是指各育相互之间连接紧密,共 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正确答案:C
23.(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 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 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正确答案:B
24.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正确答案:D
正确答案:B
4.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是( ) A教育评价 B教育方法 C教育价值 D教育目的
正确答案:D
5.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先,人们对于要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 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 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 象,就是我们所说的(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27.(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 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正确答案:C
29.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代表 人物是( ) A卢梭和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 C卢梭和涂尔干 D涂尔干和夸美纽斯
正确答案:A
3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 物是(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正确答案:D
1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提 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 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 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但是, 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正确答案:A
1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人的和谐发展理论 D人的自由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B
20.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 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 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 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 D美育
第五章教育目的
?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 教育活动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 要求。
? 意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标准 ?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 导向功能:如——提倡素质教育 ? 调控功能:如——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 评价功能:如——督导评估,以目标为标准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 三、不同教育目的论:按照人们的关注程度 分
1、个人本位论:卢梭
? 教育目的是使个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 发展
2、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
? 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也关注社 会的需要(介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 位论”,偏于前者。)
3、文化本位论:
?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的关系 (团体精神、规范精神、客观精神、人格精 神)
? 当前的补偿性政策:“反哺”——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降低差别)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1、第一阶段(建国初至 1956年) ? 改造旧的教育目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目的。 ? 1949,“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
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 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当前的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基 本内容 2、能用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对教育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自 己的理论对策。 3、初步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教育理念。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一.教育目的 ? 为什么要发展教育事业? ? ——为振兴中华,为发展经济…… ?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几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2.教育目标有两种含义:
一是教育培养目标,或称“培养目标(goal),它是根 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 要求,是这些学校或专业培养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具体标 准。 二是作为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教育目标 (objective)或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 系列发展目标体系,这一层次的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 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
(二)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冲突及其表现 不同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和理论基础,造
成彼此之间的或对立、或差异、或冲突。 不同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价 值观的差异与冲突。 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也有一致性或共性,反映了 教育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 主流的、共识的教育价值观。 解决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强不同教育利益群 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建立一个可供选择的教育制度, 以满足不同教育利益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
思考与讨论:
人就是目的(康德语)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杜威语——教育的
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它自身以外 无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完人”) 教育就是培养真、善、美的人 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之人 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 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 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 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 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受教育 者提出的。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 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 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 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第5章 教育目的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又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题。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或是规定教育要实现的结 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即人才培养的总的质 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类型
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上:国家、政府
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 教育目的。 2、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理想的教 育目的;实际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外显的教 育目的;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上:学生的教育 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 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 学上的意义
1、确立的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把人的发展历史归结为生产方式发展的 历史。 2、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之上 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四节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实施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沿革 1951年:使青年一代在智、德、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 个别的关系
区别: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
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 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 量规格。 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 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 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主要内容一、教育目的概述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 概念广义:头脑中的VS 狭义:国家颁布的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社会发展规律VS人的发展规律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等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把人培养成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目的应该从个人的需求出发;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杜威对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调和教育目的应当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倡导儿童中心,认为教育即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另一方面,主张社会中心,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集权主义的工具。
(4)教育准备生活说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的生活包括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5)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古代社会,个人没有人身自由。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享受和占有欲望的膨胀,人的关系又表现为物的关系。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又摆脱了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将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体力、智力、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
3.
具有独立个性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时代需要:培
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创新人才、科教兴国是振兴民族的紧迫需要。
三、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
2. 3.
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每次课教学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 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确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确定教育 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2.教育方针的结构 一是关于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的规定;二是关于受教育者 所要形成的身心素质的规定;三是关于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的规定
(四)教育目的体系
1.教育目的体系
( 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 它与上位层次的教育方针 和下位层次的培养目标等式 自上而下的相互制约与自下 而上的逐级达成关系。)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学科教育目的 单元教学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数学教育 宫小萍 学号:211416309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结果的期待 ,即期待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之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国 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是国 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 1、导向功能。通过规定教育活动所 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确定教育活 动的总体方向。 2、调控功能。调控教育教学活动的 各个方面。 3、评价功能。评价教育效果的参照 标准。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夸美纽斯、雅克· 马里坦(法)、小原国芳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中国古代教育、柏拉图、诺笃尔普、涂尔干、凯兴 斯泰纳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 养的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 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分别对应社会本 位和个人本位两种取向。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 指导思想 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人才素质要求: 1、创造精神 2、实践能力 3、开放思维 4、崇高理想 人才培养中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展
2、克服人的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及其分工状况 2、社会关系
3、教育
卢梭、福禄倍尔、裴斯特洛齐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选择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只有确定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才能有组织、 有计划、有系统地向着预定的方向进行。
(一)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以 教育目的为总的目标导向,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 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 使用,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 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 向功能。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既通过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认同、 并转化为其实际教育行为得到体现,又必须通过转化为受教育 者自我追求的目标而得到真正实现。
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目的的名言
“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 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 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 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和成功标志,是要使人们能够自我教育。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 高的规律。”“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 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意义及制约因素;
2.熟悉和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我国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3.能够联系实际认识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4.了解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考试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我国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学习要求】
1.识记:(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教育方针(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理解:(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作用;(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4)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5)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3.应用: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复习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如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都可以对受教育者寄予这样或那样的期望。
狭义:是指国家(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
通俗地说,就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归宿,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具体有以下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宏观的:一定社会、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对所有教育活动都有统摄作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
(2)中观的:一定教育机构、学校的教育目的,即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
(3)微观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即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性质与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我国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及作用
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中核心部分――教育目的本身是价值的选择,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
同时它也是是教育目的中的复杂领域――人们的地位、背景不同,有不同的认识水平、理想,形成不同的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必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等(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观点: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
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三、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色很好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
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多次变动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等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多各级各类的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我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
”(“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法、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3)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观,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和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
(1)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整体功有,防止片面性。
(2)坚持全面发展与固材施教相结合。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教育方针的内容的是()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目的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教育目的的作用
2、下列关于个体本位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
B.个人是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C.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的品德和政治品质
D.从社会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2、下列关于社会本位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
B.没有个人发展就没有社会发展
C.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的品德和政治品质
D.从个人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4、下列不属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教学
5、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
A、德育
B、美育
C、体育
D、教学
6、下列属于德育组成部分的是()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法纪教育
7、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其中微观层次上的教育目的是()。
A、教师的教学目标
B、国家的教育目的
C、学校的培养目标
8、下列人物中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涂尔干
D、福禄贝尔
9、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称为()。
A、个人的教育目的
B、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C、教育目的的结构
D、教育目的的层次
10、下列不属于智育的任务的是()
A、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B、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技巧
C、发展学生的智力
D、教育学生掌握一些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二、简答题
1、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简要回答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3、简要评述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4、简要评述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5、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个人本位论
3、社会本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