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2019年文档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理论探本及现实启益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理论探本及现实启益
赫尔巴特·献给门(Herbartian)教育目的理论实质上是来自18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 1841)的教育思想,以其深刻的教育见解和看法著称,被称为“现代心理教育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的思想主要聚焦在教学的效果与性质上,认为教育的过程有一定的步骤,而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格。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理论的核心是“发展”,其认为:当学生处于不断认知发展和文化熏陶中时,他们将获得更完整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受益终身。
这就是为什么学校要教授多种学科,以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培养出多样化的个性,在这种学习与文化熏陶模式中,最终学生能够达到高质量的学习及对社会的贡献。
赫尔巴特也主张教师秉承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愿景,但同时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主能力。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因此他提倡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不断发掘具有吸引力的、有挑战性的主题和活动,使得学习过程能够更有意义,他相信发现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习深度,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受益终身。
本文概述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理论,它以“发展”为这一理论的核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愿景,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尽管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发达于近百多年前,但它仍具有时代意义,并具有鲜明特征,能够指导当今的教育实践。
当今,赫尔巴特的理论更加重视学生的成长,强调发现式教学等范式模型,以期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培养综合素养,有助于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受益。
读书报告赫尔巴特
浅析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是“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
从19世纪中叶以来,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像他那样对学校教育实践有如此直接,如此广泛,如此巨大,如此久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同时,他也被美国教育家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本文主要就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做简单的分析。
一、教育目的的伦理学基础赫尔巴特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说:“科学的教育学是依存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前者表明陶冶之目的,而后者则指示其方法、手段与障碍。
”他认为,对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事实的理解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前提,与之相应的是,赫尔巴特同时也把伦理学作为教育目的的基础。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思想深受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影响,他把意志的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核心,而行为的价值只依存于意志的纯净程度。
这样,打上了道德烙印的行为意志就把其在思想成熟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以及产生的力量同道德规范联系起来了。
从伦理角度看,国家乃至各个公民,是通过统一的道德理想和对这种道德理想的统一责任心结合起来的。
赫尔巴特的这种国家伦理观符合他的个性伦理标准。
而像个性伦理学一样,社会伦理学也应当通过早已众所周知的五种道德观念来加以说明。
赫尔巴特认为这五种道德观念应当控制“无数理性动物”的共同生活。
但是,在继承了由康德提出的先验自由论的基础上,他试图以“美的判断”作为道德终极的原因,避免极端的宿命论和自由论,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内心自由的伦理学。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和实现途径关于教育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论述则比他以前的教育家更加具体、科学一点。
他不仅对教育目的的结构作了划分,也对实现教育目的的路径做出了暗示。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第二章一开头,提出“教育目的是单纯的还是多方面的”这样一个问题。
他认为“要在教育上寻求一种目的的统一性,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赫尔巴特这位教育大咖的观点呀。
你说教育像啥?赫尔巴特觉得呀,就像建房子,得有个坚实的基础。
他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把一砖一瓦整整齐齐码好,这样房子才能稳稳当当。
赫尔巴特还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呢!他觉得教师就像那引航的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教师得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哟!
咱再想想,学生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苗,需要精心呵护和培育。
赫尔巴特主张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不能一刀切。
就好像不同的树苗需要不同的养分和照顾方式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求呀。
赫尔巴特还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这就好比给小树苗注入正直和善良的力量,让它们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那可不行呀!
你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如果老师不认真教,学生能学好吗?如果不注重品德培养,孩子长大了能成为有担当的人吗?这不就跟赫尔巴特的观点对上了嘛!
教育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啊,得用心去做。
就像做饭一样,得掌握好火候,放对调料,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赫尔巴特的这些观点,不就像是我们做菜的秘籍吗?
所以啊,咱可不能小瞧了教育,得好好琢磨琢磨赫尔巴特的这些观点,把它们运用到实际中去。
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能力的人。
这不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和课程理论
2.兴趣与课程
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 趣……
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 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
11
兴趣
经验的兴趣
认识周围自然界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
认识社会生活的兴趣
经验的
思辨的
审美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同情的
社会的
宗教的
地 化 物 自 理 学 理 然
文 法
逻 数 辑 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班级授课制、课程理论
1
约翰· 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
Johann 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 家、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 奠基人,在教育学史上享有 “科学教育学之父”之美誉。
2
一、赫尔巴特的班级授课制 二、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4
基本特点 ⒈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 固定的班级,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 学。 ⒉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 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 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 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 课地进行教学。 ⒊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 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 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 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 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文 学
绘 画
语外 )国
语
( 古 典 语 言 和 现 代
本 国 语
政 治
历 法 史 律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浅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浅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摘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具有重要的启⽰作⽤。
关键词: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 课程改⾰;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 ⽽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也有较⼤的影响。
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时, 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作仍有很⼤的启⽰。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
赫尔巴特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指本体论和认识论等, 实践哲学指伦理学或道德学。
他试图从实践哲学出发引申出教育⽬的。
他指出, 教育的最终⽬的是培养具有5种道德观念的⼈。
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由的观念”, 即要求⼈从内⼼出发由衷地⾏善; “完善的观念”, 即要求⼈们追求⾝与⼼的健康, 从⽽促使⼈不断地去追求德⾏的⾃我完善; “仁慈的观念”, 即要求教育者使学⽣避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 同时唤起学⽣对仁慈的尊重; “正义的观念”, 即要求学⽣放弃争吵, 从⽽巩固对正义的尊重; “公平的观念”, 即当学⽣故意作祟时, 要给予应有的惩罚, 但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尺度。
赫尔巴特认为, 如果⼀个⼈有了这5种道德观念, 那就是⼀个有美德、完善的⼈。
⽽如果每个⼈都具有这5种道德观念, 就会有“稳定的秩序以及调和⽽有秩序的⽣活”。
这样, 赫尔巴特就得出了他的教育⽬的论: 培养有道德、为维护当时德国封建制度服务的⼈。
(⼆)⼼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的⼼理学是观念⼼理学。
他认为, ⼈的⼼灵是由不变的“实在”所组成, 它通过神经系统和周围环境建⽴联系,从⽽获得各种表象, 产⽣各种观念。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 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
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
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
”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
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
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赫尔巴特教育实践论文
摘要: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分析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以期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一、引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源于其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的教育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
本文将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1. 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美育是教育的补充。
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使个体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力量、有美感的人。
2. 教育的方法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采用“心育”方法,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提高其道德、智力、体力和美感。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情感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尊重、关爱、信任等。
(2)意志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自律等。
(3)理性教育: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是道德行为的标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理性。
理性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
三、赫尔巴特的教学方法1. 系统教学法赫尔巴特主张教学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和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按学科顺序教学:赫尔巴特认为,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应按照学科顺序进行教学。
(2)按阶段顺序教学:赫尔巴特主张教学应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分为感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阶段。
(3)按兴趣顺序教学: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
2. 演示法赫尔巴特强调教学应注重直观性和具体性,通过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创立阶段有许多重要的人物为教育学学科的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就介绍一位为教育学理论做出杰出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他的教育学观点。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把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认为智育是培养道德的基础,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应以掌握一定知识为基础。
虽然他仅把教学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学理论对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的作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
之后,赫尔巴特是最早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分开,并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他也是最早明确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家;他还试图依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
赫尔巴特强调科学的体系化与准确性,对准确性的执着使之完成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向往的目标,把教育从初级的某种思想与实践制度发展成一门学术性学科,他发展的心理过程理论,虽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成果,却成为整个系统教育方法论的基础。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2019年文档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Herbart。
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人们誉为“科学教育之父”。
他的道德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且,我国受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目的论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也不无参考价值。
一、对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理解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
把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归结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最高目的――道德,一般目的――“可能的目的”(或称“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称“道德的且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来某些时候按照他们的心向或多或少地会遇到的目的;“必要的目的”则是指学生将来不管会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
在赫尔巴特看来,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中,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他明确指出:“一个青年人纯粹出于得到好处的目的想向某一位教师学习什么本好像他选择什么颜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领和知识,色的衣料做衣衫一样。
但是他的思想范围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
”这就是说,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发展他们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克服各种盲目的冲动,成为安分守己以及毫不怀疑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作为最高目的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道德”是他的教育理想。
而选择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是教育实践中的可能的和必要的目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体现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前者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或理想,后者是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评析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评析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赫尔巴特是德国教育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对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他的著作《教育的人性原理》中,他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人的整体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和完善。
以下是对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的评析:1. 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整体发展: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人的身心灵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智力、审美和道德等方面的素养,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要关注人的个体和整体的成长和完善。
这种整体发展的教育观念对于培养个体的多样化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2. 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完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达到自由和完善的境界。
他认为人的自由是指在各种限制和束缚下实现自己的理性和意志,而人的完善则指通过教育培养人的智力、审美和道德品质,使其成为一个有能力、有品质的自由人。
赫尔巴特认为,只有通过全面发展和培养,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完善。
3. 教育目的与社会责任: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目的与社会责任密切相关。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问题。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完善,同时也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承诺。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出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在于其全面的教育观念。
他不仅强调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智力、审美和道德等方面的素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完善,只有通过全面发展和培养,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完善。
同时,赫尔巴特还强调了教育目的与社会责任密切相关,教育应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承诺。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培养出有能力、有品质的公民,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论文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论文第一篇: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伦理学基础、教育目的的构成。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完满人格的实现。
文章最后对其教育目的观进行了简要评价,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训育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 Herbart。
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学建立为独立学科的教育理论家,在教育学史上享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的美誉,同时,他也被美国教育家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他的教育目的观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讲:“教育的主要部分,常被认为是训育”,那么根据他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旨在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这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
教育目的的伦理学基础赫尔巴特说:“教育学透过教育者之目的概念而与实践哲学相结合,透过手段与障碍之探讨而指向心理学。
”还说:“科学的教育学是依存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前者表明陶冶之目的,而后者则指示其方法、手段与障碍。
”可见,赫尔巴特把伦理学作为教育目的的基础。
他的伦理学源于康德的道德哲学。
他注重价值和意志自由,认为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只能根据意志来判断,意志之善并不依据意志所成就的行为的程度,行为的价值只依存于意志的纯真程度。
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的康德伦理学,他反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认为以此作为道德的根本是错误的,应该以“先验”作为伦理学的起始。
此外,他试图以“美的判断”作为道德终极的原因,并以“美”为基础展开了其内心自由的伦理学。
教育目的观赫尔巴特曾经说过:“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和课程理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 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 “最有效地、自始至终地安排教学的整体, 以便使每一个先前的结果能为学生在心理上 对相似的和较远的结果作好准备”。 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 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16
发展阶段 婴儿期 0——3岁 幼儿期 4——8岁
课程程序 (人类的历史早期)身体的养护, 感官训练,学习语言
(人类的想象期)发展想象力, 以《荷马史诗》为主,学习书、写、算
童年期
青年期
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 以发展理性为主
17
三、评价
1.贡献
(1)以实践哲学(伦理学)为基础,根据二类六种的兴 趣分类提构建了囊括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较为严密课程 体系,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教养,适应了当时工业发展 的需要。 (2)强调“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 展”,对于当前课程改革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兴趣的多方 面性,与“多元智能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3)提出了课程的安排要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班级授课制、课程理论
1
约翰· 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
Johann 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 家、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 奠基人,在教育学史上享有 “科学教育学之父”之美誉。
2
一、赫尔巴特的班级授课制 二、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18
(1)将兴趣分为二类六种,缺乏科学性,有些牵强附 会。 (2)其核心课程体系把古典语、文学、历史等人文学 科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对自然学科的重视不够。 (3)一方面是科学的启蒙教育,一方面是宗教的蒙昧 教育(将宗教列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种既进步 又保守的现象,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4)提出人类文化发展史与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一致, 这种观点具有时代局限性。 (5)最高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人,这与今天的教育目 标相比似乎显得狭隘了)国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
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
所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
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
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是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个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赫尔巴特被西方世界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上是“教育科学之父”,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就是四段教学法。
他认为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应该分为四步走,第一步:明了,也就是给学生教授新知识的阶段。
第二步:联想,也就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的阶段。
第三步:系统,做出概括和结论。
第四步:方法,也就是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比如习题解答或者是书面作业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二:教育性教育。
这种教育学思想是说要将教学当做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老师应该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学生的品德。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三;训育,是指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进行的心理状态。
训育一般包括限制、赞许、责备、惩罚、建立有益的生活制度等五个方面,同时赫尔巴特还指出了训育与管理所存在着的区别,赫尔巴特认为管理一般都是关注的当前的作用,而训育是关注儿童未来,训育是持续的、不断的、慢慢的深入人心和渐渐的停止的,能够使人感觉到一宗陶冶的力量。
赫尔巴特生平经历赫尔巴特全称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科学之父”,在世界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以与赫尔巴特相比肩。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776年5月4日,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幼年的时候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共同教育。
以后进入了拉丁学校学习。
1794年,赫尔巴特进入耶拿大学,上学期间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大大的影响了赫尔巴特。
1797年初,他在还没有修完大学课程的时候,就去瑞士做了一贵族的家庭教师;赫尔巴特对教育的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引起的。
总结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总结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Herbart)是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具有重要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发展和全面的教育,其主要包括思维清晰的教育、道德和宗教教育、教师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等方面。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思维清晰的教育。
他认为,个体的思维应该经过一定的程序和训练,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赫尔巴特主张提供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教育个体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他认为,思维的清晰性对于个体的智力和道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注重道德和宗教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品格,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此外,赫尔巴特还认为宗教可以给予个体安慰和指导,对于人的精神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赫尔巴特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良好的教育方法。
赫尔巴特主张教师应该成为个体的引导者和启发者,鼓励个体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他还提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个体的个性和需求,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最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过程是教育的核心,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自主学习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赫尔巴特主张提供刺激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他还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指导性的和有目标的,并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个体发展和全面教育为核心。
他主张培养个体的思维清晰性、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注重教师的角色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为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解析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解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解析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解析对与赫尔巴特相信各位同学都不陌生,在广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虽然很简单但是一不小心就出错。
从普通教育学看赫尔巴特教育目的和课程理论共30页文档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30从普通教育学看赫尔巴特教 育目的和课程理论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Herbart。
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人们誉为“科学教育之父”。
他的道德教
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且,我国受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目的论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也不无参考价值。
一、对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理解
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
把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归结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最高目的――道德,一般目的――“可能的目的”(或称“选择
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称“道德的且的”)。
所谓“可
能的目的”,是指与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
来某些时候按照他们的心向或多或少地会遇到的目的;“必要的
目的”则是指学生将来不管会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
在赫尔巴特看来,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中,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他明确指出:“一个青年
人纯粹出于得到好处的目的想向某一位教师学习什么本好像他
选择什么颜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领和知识,
色的衣料做衣衫一样。
但是他的思想范围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
”这就是说,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培
养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发展他们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克服各种盲目的冲动,成为安分守己以及毫不怀疑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作为最高目的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道德”是他的教育理想。
而选择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是教育实践中的可能的和必要的目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体现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前者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或理想,后者是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赫尔巴特教育目的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而且还强调教师要在必要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这两个目的中要更关心必要的目的,所以可以称他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目的。
二,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观的特点
1 道德作为最高目的
古今中外,道德历来是教育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思想深受裴斯泰洛齐和康德的影响,但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入。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概念中应包含五种观念:(1)“内心自(4)“正(3)“仁慈”的观念;(2)“完善”的观念;由”的观念;
义”的观念;(5)“公平”的观念。
在这五种道德观念中,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
这五个观念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完善了。
这些道德观念体现了处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它们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之间、个体与群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准则。
它们是基于以人性为基础的现实之上的,它们首先体现了一个理性的、自由的、完善的人的品质,继而扩展为一种相应的社会图景。
总的来说。
这种道德理想是以“至善”为导向的,是不同于封建道德和宗教道德的。
赫尔巴特的道德观在客观上反应的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心声。
在他所处的时代,德国处在普鲁士君主专制统治下,赫尔巴特在当时能提出那些带有资产阶级社会意识的道德观念,应该说是其思想进步之所在。
2 教育实践中以良好品性的培养作为德育目标
赫尔巴特是以良好品性的培养作为德育目的的,他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正义与善的观念使其决定性格。
德育绝不是道德知识规范的灌溉,不是要发展某种外在行为模式,也不是对学生行为的束缚,而是使道德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道德内化和教育中其他方面关系如何呢?“德育应把其他部分作为先决条件,只是在其他方面教养的过程中才能有效的开展德育。
”赫尔巴特强调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首先教师应”在教育性的教学中,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
是知识渊博的人,而且知识是因为教育者才获得生命。
“教育者
本身对于学生来说也将是一种丰富而直接的经验对象。
”
其次,智育和德育是和体现多方面兴趣的课程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课程包括多方面的兴趣(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
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等),赫尔巴特既
把多方面的兴趣看成是教学的基础,同时又是教学的直接的目的,或者说是教学的较近的目的。
但是在这个较近的目的又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道德。
因此,他强调说:“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
存在于道德这个概念之中,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特别包含较近的目的,这个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
”
赫尔巴特也注意到学校道德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道德批判能
力和选择能力。
他对一些编写的完全符合道德教化的儿童读物感到不满,他认为,“每个人,也包括儿童都是从他所读的书籍中,吸取他的东西,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评价作品与作者的,只要为儿童清楚地描述邪恶的事物,不过不要把它们作为欲望的对象,那么,它们将会发现这是邪恶的。
”同时他也认为:“青年人:永不接近坏事,是非常需要的,可是捍卫道德感情的做法却也不需要这样的过分,至少不需要如此持久,以致人的本来面目可能使青年感到诧异。
”在这里,面对人所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
事实,他指出教育者应适当地提示社会环境反教育的一这与学校德育培养良好性格的目而不是避开这一现实存在。
面,
标的结合减少了道德目的的空想成分。
三、对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观无疑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它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启示:
1 道德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
同时在多方面兴趣的培养中,学生通过富有教育性的教学也陶冶了意志,从而在内心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了良好的品性,这样教育实践中的目的就实现了。
而教育实践中的目的实现将最终促使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实现。
2 赫尔巴特充分认识到道德与个性、多方面兴趣的联系。
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
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兴趣必须是多方面的、均衡的。
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的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没有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个性、品格和多方面的兴趣融为一体。
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
3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教育的完成需要多方面的持续的努力。
终极目的不是个别教师、学科所能完成的,需要全体教育者他批评了仅仅更需要受教育者的终生努力。
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把道德当成一种约束的现象,主张使五种道德观念成为学生自己
的意愿。
他指出:“道德只有在个人的意愿中才有它的地位,所
以我们当然先应该这样来理解: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的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
”也就是说,应该使学生养成一种道德性格或道德意志。
这里,赫尔巴特不仅仅重视传授道德知识,而更强调道德自律。
4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分为“应然目的”和“实然目的”,这
使得他的教育目的,很具有可行性。
在我们的教育中,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注重的只是“应然的目的”,而忽视了对“实然目的”的考察,从而导致“应然目的”的落空,如道德教育中我们只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理想的道德的灌输而没
有注意到道德感的培养、教学的教育性、社会环境反教育的一面,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空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