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

合集下载

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大学答题纸(20^6—2017学年第_2_学期)课号:___________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改卷教师:___________ 学号:156004022 姓名:段昊雪得分:______________浅析杜威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代表作品为《主义与教育》,其思想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

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

他猛烈抨击“传统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漠视儿童的才能和兴趣、使学习成为儿童的沉重负担、残害儿童的健康等诸种弊病;反对“传统教育”以生硬灌输的方式传授过时的书本知识,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认为“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对当时的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杜威的这些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启示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启示



本文分别 阐述 了赫尔 巴特和杜威的教 育 目的观 , 探析
3 _ 映资本主 义发展 的需求 2反 赫尔 巴特 “ 道德” 教育 目的反 映了当时德 国资产阶级政治上要
求 民主的要求 。他的五种道德观念—— “ 内心 自由、 完善 、 仁慈 、 正
二者教育 目的观 的异 同, 出对我 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提 关键词 教育 目的观 比较 启示
义、 公平或报偿” 反映 了德 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心声 ; 杜威的教育 目的 为“ 传统教育” 代表 的德 国著名 教育家 、 心理学 家 、 哲学家 的赫 尔 巴特( h i i e a ) J n F d e H r r 及作为“ o r rh b t 进步教育” 发起者 的美 国实 用主义哲学家、 教育学家 、 心理学家 的杜威 ( h e e )都在世界 J n wy , o D 教育史 上名垂 青史。对他们教育思想 的研 究 , 分别论 述较多 , 比较 探析者少 。本文探析二者教育 目的观 的异同及对我 国教育教学改
教育长廊 1 1
赫尔 巴特与杜威教 育 目的观 的 比较及启示
张金 芳
( 华北 水利 水 电学院
中图分类号 : 0 0 G4 - 9 文献标识码 : A
河南・ 州 郑
40 1 ) 5 0 ຫໍສະໝຸດ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5 0 1 0 1 7 —8 42 0 2 — 6— 1

教育面对 的是 千差万别 的学 生, 在教育教学 中要根据学生 的不 同基 础 , 尊重学生不 同需要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的中心任务是促进 学生发展 , 一切从学生需要 出发 , 学生发展是 教育教学工作 的出发
点 和归 宿 。

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

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

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各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

其中,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以期为现代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杜威的教育思想围绕着实用主义哲学,强调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他认为,教育过程应是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因此,兴趣教育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他主张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他还强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例如,他提倡在学校设立实验室、图书馆和艺术室等,以提供学生学习和探索不同领域的机会。

实践案例显示,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在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杜威曾对芝加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研究。

他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发现那些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成绩。

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施兴趣教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

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努力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以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才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工作,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

正确认识教育 目的是 教育 的首 要问题 。教 育 目的在教 育活动中起着至关 重要 的作用 。古今 中外教 育家关 于教育 目的的阐述可谓精 彩纷呈 。而赫尔 巴特和杜 威分别 是被人
须为使这些 孩 子顺 利 达 到这 些 目的而 事先 做 好 心理 的 准 备 。 在这个 基础 上 , ” 赫尔巴特进一 步把教育 目的分别 界定在


种 纯 粹 可 能 的 领 域 ” “ 种 完 全 与 此 分 开 的 必 要 的 领 和 一
们视为“ 传统教 育” “ 与 进步 教育” 当然代 表 , 的 二者在 教育
史上都发挥着 “ 里程碑” 的作用 。他们 都有 自己的教育 目 式
的 观 。笔 者 试 图对 他 们 的 教 育 目的进 行 比较 , 图 找 出有 关 试 教 育 目的 的 一些 共 性 和 规 律 性 的 东 西 。
自身精 神生 活 的丰富性 , 这种 精神 生活 是 随环境 而发 生变
化 , 正 因 为 合 乎 道 德 的 生 活 蓝 图 是 随 环 境 本 身 转 移 , 以 而 所 多 方 面 教养 使 人 十分 轻 松 愉 快 地 转 向 任 何 一 种 新 的 活 动 与
的只有一个 , 那就是 培养道德 观念 ; 教育思 想上存 在着最 高 目的和一般 目的 , 最高 目的是必要性 的 目的 , 是道德培养 , 一 般 目的是选择职业 的 目的 ; 教育 目的似乎 可以分 为三重 : 教
以助其确定 职业 目的。同时在多方面兴趣 的培养 中 , 学生通
过 富 有 教 育性 的教 学 也 陶冶 了意 志 , 而 在 内 心 树 立 了 良好 从
的道德观念 , 具有 了 良好 的品性 , 这样教 育实践 中的 目的就

教育基础中赫尔巴特与杜威之别

教育基础中赫尔巴特与杜威之别

教育基础中赫尔巴特与杜威之别赫尔巴特和杜威是教师资格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两位教育家都处于教育学创立时期。

在观点上有一定的对立成分。

各位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混淆。

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两位教育家之间的教育理论之争。

首先来说一下赫尔巴特,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5.4-1841.8.14)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学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在著作中他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为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此他被西方教育界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学之父”。

同时他还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在其教育观点中他着重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理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因此,他被誉为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并以他为代表,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此外,赫尔巴特还非常重视学科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提倡学科课程,并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此外还提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支持社会本位论。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及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

其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等。

与赫尔巴特不同,杜威并不重视教师的中心地位,他更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学生的生活及经验,因此提倡现代的三中心理论,既:“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并因此被誉为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兴趣教育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卢梭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说

兴趣教育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卢梭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说

总结:兴趣教育的三部曲
展和教育素养的提高,以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在教育领域,兴趣教育的重要 性不言而喻。本次演示将以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为基础,为大 家展现兴趣教育思想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心,强调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以兴趣为主导 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兴趣说”,它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 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 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爱弥儿》一书中, 他明确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兴趣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要做到这一 点,首先要和尊重儿童的兴趣。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 趣说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趣说
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进一步发展了兴趣说的理 念。他将心理学原理引入教育领域,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 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 积极思考、主动学
第二部曲:如何培养兴趣
3、情感兴趣: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兴趣。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同理心、激发情感共鸣,从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目标的的教育理念。在兴趣教 育领域,赫尔巴特和杜威各自提出了独特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演示将 从背景、问题和目的入手,分别概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分析两者 的异同和,以期为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从兴趣角度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一致性

从兴趣角度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一致性

从兴趣角度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一致性作者:张桂娟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4期摘要“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或“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成了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代名词。

尽管其教育思想侧重点各有不同,本文从兴趣的角度探讨两位教育家各自的观点,指出在兴趣问题上二者表现出的一致性,拟为当代学校教育对待学生兴趣学习上有所启示。

关键词赫尔巴特杜威兴趣1 赫尔巴特和杜威及其兴趣观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其教育思想曾受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及其教学心理学化的影响,毕生致力于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是近代科学的教育理论的先驱,被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其中兴趣教育观贯穿整个教育理论,主要涉及课程观、目的观和教学方法等。

首先,课程观上。

赫尔巴特认为由于兴趣具有多方面性,为了满足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相应的不同课程体系得相之辅佐。

为此他将兴趣分成认识和同情两大类,涉及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和宗教六方面。

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得以设置,如物理、音乐、古典语、逻辑和神学等。

其次,目的观上。

他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兴趣培养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和手段都基于兴趣的激发和引导,认为“只要培养了兴趣,一个人即使走出了学校,兴趣也可以伴随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

最后,教学方法上。

由于兴趣的不同、课程的设置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兴趣所产生的不同作用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归纳起来,就是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专心”和“审思”是兴趣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赫尔巴特整个教学理论是建构在学生多方面兴趣的基础之上。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也是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中,兴趣作为儿童发展的基点,认为兴趣来源于学习者的内部,具有内在冲动性,可以充当学生现有能力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中介。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摘要:因此可见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从教育思想和理论内容上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一定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更为宽泛,而杜威的教育目的比较专一摘要:作为教育学界的两座丰碑——杜威和赫尔巴特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前者代表了传统教育理论学派,而后者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学派。

要深入了解并研究教育学理论,就必须对两位教育学家进行学习讨论。

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教育学家理论中的异同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教育理论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在教育学史中,赫尔巴特和杜威可以称得上是两座里程碑——前者被视为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代表,而后者被视为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

一直以来,学界都无法避开二者的理论而讨论教育问题。

因此可见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一、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联系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

他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促进了教育学单独成为一门学科,是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是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发起者和创始人。

从教育思想和理论内容上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一定一致性。

1.学习兴趣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培养兴趣的过程。

兴趣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

一方面,任何教学都要建立在学生现有兴趣的基础之上,通过激发和引导的手段,把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之中,这样才会取得最大效果。

另一方面,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兴趣。

只有培养了兴趣,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也就是赫尔巴特提出的“道德培养”。

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学习兴趣也占很大比重。

他认为真正的兴趣可以充当学生现有能力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中介。

兴趣在教育中能够起到两种作用:首先能够避免将心理过程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内部的孤立状态;其次避免将教材理解为与孤立心理状态相对应的外部状态。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区别和联系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区别和联系
• 赫尔巴特在书中曾形象地把人的自然本性 比作一艘大船,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教师起到舵手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心智的 成长完全依靠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 法的刻意追求和定势指导。也就是说,教 师占据主动地位,而学生是被动的。并且, 在教育管理方面,赫尔巴特强调教师要对 学生实行严格的纪律和管理; 如有必要可采 取强迫作业、威吓和惩罚等具体措施对儿 童进行管理,已达到让儿童屈服权威的目 的。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其 中������ 教育性教学������ 理论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历史背景
• 德国的教育理论呈现������ 教育������ 与������ 教学 ������ (教授)理论相分离的局面, 对此, 他描述道: ������ 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显著的标记, 它使我们非 常容易把握研究方向。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 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的。相反, 在教育的 其他一切职能中, 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 ������ 而这种差异的存在, 造成了������ 教育������ 与 ������ 教学������ 理论彼此独立、相互分离的局面。 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这种������ 不完整 ������ 的理论已经无法全面地解释和指导学校教育, 两者走向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生平介绍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 (JohannFriedrichHerbart,1 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
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有 “科学教育学之父” , “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称 谓
• 赫尔巴特( 1776- 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 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 史上被视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倡导 “普通教育学”,主张建立独立的教育科学, 并以哲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他 认为: ������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 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 的; 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教育规律的定义。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什么?(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2)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1861年出版了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2)1900年“实验教育学”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德国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4)俄国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5)我国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赫尔巴特(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和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教育领域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共同创立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

虽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还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从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角色等四个方面来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起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来自于社会传统的一种继承。

社会对个人的需求是通过掌握文化遗产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是传承者,他们必须把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严格的教育观,教育规划应该遵循传统的路线。

杜威则主张教育的起源在于人类本质的需求。

人类因为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强调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要求对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义。

二、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化,即培育社会管治者和公民。

他主张学习精神与学习意愿之间的统一,以达到培育公民的目的。

他强调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育,这些能让学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完全成形的人。

他强调人类的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

他认为,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之上的,这种思考和解决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内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育的方法赫尔巴特主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老师的权威性,并以教师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内容。

他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基于课堂和家庭,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应该遵守教师的规定,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科内容。

然而,杜威则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他主张学生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具有主导作用。

他认为,学生应该围绕他们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学习,并基于他们探究的兴趣来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

四、学生的角色赫尔巴特强调学生需要遵守规定,遵从教师的指导,老师则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异同

1.都把明确的社会目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真正善良"的人,是要形成完全符合'完 善'和'正义'观念的人,从而能将"世界导之于正轨",能自觉把"不利于社会秩 序"的念头,思想和行为克服和消除掉.为此他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 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 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 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 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 达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西方文化和美国社会,表现出严重的分歧和分裂,产生了 不必要的冲突,灵魂与肉体分裂,人与自然分裂,自然与上帝分裂,表现在教育上, 学校脱离了社会,教育脱离了生活,它不利于民主,和谐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为此, 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 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 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 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同样,仅仅根据杜威提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便认为他"否认教 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公正的,杜威正确地指出:"对儿童的兴趣 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 久的东西,它的必然结果是以任性和好奇代替了真正的兴趣."教师 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真正上帝的代言 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并 给予指导,通过指导,有组织的使用,它们必将达到有价值的结果, 而不是散漫的或听任于单纯的冲动的表现."可见,杜威没有否认教 师的作用,他反对的是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吸收的状态中,教学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静听". 杜威,赫尔巴特从不同侧重点向我们揭示出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 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分别深化了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在 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正确的结论产生于双方的统一之中.

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区别

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区别

1.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答:1)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当意志和教育领悟相符合的时候,品德便得到了。

所以,品德是靠着后天的教育而得到的。

他主张教学应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第二种知识是来自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体会。

他认为道德教育对儿童的心灵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性格生成也是很关键的,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严重压抑了儿童的创造性,不能让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只能服从成人的权威。

而杜威的思想和赫尔巴特是对立的,杜威认为人的兴趣是起决定作用的。

他把儿童的兴趣、创造性、天性看得很重,尽量给儿童创造、表现的机会。

在课程上,儿童有其自创的活动;在学习上、方法就较内容为重要。

杜威的教育思想了,是倾向于反传统教育的,特别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的空泛、严格的特性加以攻击。

总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思想的主要分歧有两点:一是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来方便选择职业;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二是教育与方式不同:赫尔巴特坚持传统课堂教育;杜威主张在“做”中学,强调儿童天性。

2) 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赫尔巴特只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杜威只注重儿童的兴趣,却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他们各执一词,相互对立,都是错误的。

我以为,这种评论是不符合他们教学论的原意的。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赫尔巴特VS杜威教育“三中心”

赫尔巴特VS杜威教育“三中心”

赫尔巴特VS杜威教育“三中心”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教师”“书本”“课堂”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则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并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论”。

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

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赫尔巴特和杜威。

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育学上的不同之处:一、教育目的不同。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对儿童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而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二、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学习系统知识,忽视儿童的生活经验;而杜威则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

四、教学方法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而杜威则推崇从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重点不同。

赫尔巴特要求学生学会老师教授的知识;而杜威则要求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

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而赫尔巴特则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再者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相同之处:他们都强调教育培养的人应该为社会发展而服务;他们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

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进步教育的代表”“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

这两位伟人,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但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二者的教育思想除了区别,还有不少共通之处。

差异:一、教育目的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们未来生活的准备;杜威提出了无目的教育理论。

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外在目的是被强加的,儿童的本能和需求不能得到充分考虑;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

“教育过程没有超越自身的目的;它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增长;除了教育本身,没有其他目的”。

这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旧三中心理论”,即教师、教材和课堂。

他强调,教师是中心,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理论”,即儿童、活动和经验。

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

整个教育过程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注重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杜威在其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

杜威一直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事先编写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把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起点。

他强调直接经验的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教学,杜威高度赞扬这种在实践中学习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自然发展特点、儿童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以及教学中的儿童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

杜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他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三中心”理念比较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三中心”理念比较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三中心”理念比较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梁杏瑜;黄智广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4()4
【摘要】文章对比分析了赫尔巴特与杜威提出的两个“三中心”理念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异同,指出二者并非处于绝对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关系,其理念共识要大于分歧。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摒弃二元对立思维,综合参考二者有利于更全面地把握英语教学的内涵、更合理地开展英语教学实践活动。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梁杏瑜;黄智广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
【相关文献】
1.杜威与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其启示
2.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启示
3.赫尔巴特与杜威师生观的比较与启示
4.赫尔巴特与杜威教学法的比
较及启示5.赫尔巴特与杜威“三中心”德育思想比较及现实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10期总第186期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 ongjiang Researches on H igher Educati onNo .102009serial .No .186收稿日期:2009-07-12作者简介:洪燕琴,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从事经济理论、教育理论研究。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洪燕琴(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 315175)摘要:正确认识教育目的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当然代表,都有自己的教育目的观,二者在教育史上都发挥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文章对他们的教育目的观进行比较,找出有关教育目的的一些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关键词:教育目的;传统教育;进步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9)10-0090-03 正确认识教育目的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教育家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可谓精彩纷呈。

而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是被人们视为“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当然代表,二者在教育史上都发挥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他们都有自己的教育目的观。

笔者试图对他们的教育目的进行比较,试图找出有关教育目的的一些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一、赫尔巴特及其教育目的观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其教育理论在欧洲及世界范围内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学理论中他认为应以实践哲学决定教育目的,应以心理学决定教学方法。

对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的总的理解大致有如下几个观点: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道德观念;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最高目的和一般目的,最高目的是必要性的目的,是道德培养,一般目的是选择职业的目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目的———兴趣,间接目的———品性[1]。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思想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贯穿在他的教育管理理论、道德教育论和教学理论之中。

我们可以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它。

1.道德是最高目的。

在《世界美学的启示》一文开头,赫尔巴特就说到了“教育的整个任务可以概括为道德概念之中”,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他也明确地提到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关于这一点,在涉及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研究中,已是不可置疑的。

2.教育目的的多方面性。

道德被赫尔巴特认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也不是唯一目的。

他认为:“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2]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出这种不可能统一的教育目的体现在:一方面“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因此,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是教育者当前必须关心的”。

另一方面,“他必须为使这些孩子顺利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做好心理的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赫尔巴特进一步把教育目的分别界定在“一种纯粹可能的领域”和“一种完全与此分开的必要的领域”。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里,意愿是与性格同义的,因此,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这是其道德教育目的的第二层含义,这个目的存在于教育实践体系之中。

3.多方面目的的统一。

“可能领域”中的目的和“必要领域”中的目的并不完全孤立。

赫尔巴特认为“意向目的”和“道德目的”是通过个性与多方面性兴趣的融合、个性与性格的联系而联结在了一起。

“性格是一种意志的坚定性,它通过个性来表现,而各种个性全包含在兴趣的多方面性中了。

平衡所有方面扩展的兴趣及坚实的内容决定了一个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精神生活是随环境而发生变化,而正因为合乎道德的生活蓝图是随环境本身转移,所以多方面教养使人十分轻松愉快地转向任何一种新的活动与生活方式中去。

个性越广泛地与多方面性融合,性格就越容易驾驭人”[3]。

综合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的一个方面体现在: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

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主导兴趣,以助其确定职业目的。

同时在多方面兴趣的培养中,学生通过富有教育性的教学也陶冶了意志,从而在内心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了良好的品性,这样教育实践中的目的就实现了。

而教育实践中的目的的实现将最终促使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实现。

由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可分为最高目的———道德,一般目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标。

作为最高目的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道德”是他的教育理想。

而意向目的和道德目标是教育实践中的可能的和必要的目的。

前者是关于未来成年人的职业选择,后者是关于学校德育目标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体现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前者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或理想,后者是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二、杜威及其教育目的观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被美国人称为“创立教育学的首要人物”。

杜威持“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看来,教育即生长,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这种改造或改组是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追求、组织、营造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自身的需求和本质。

“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教育的这种思想是和教育的自身过程分不开的,“教育作为不断改造的思想———是把目的和过程视为一件事”。

杜威重视教育活动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认为,教育要真正释放、发挥自身的作用,必须组织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活动,这也正是教育的追求和目的所在。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教育自身,“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杜威反对在教育过程以外强加给教育一个目的。

因为这种目的将极大地损害教育的功能,而使教育自身的发展偏离方向,使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分离,限制了教师的智慧和学生潜能自由的生长。

“从外面强加的教育目的的缺陷很深,教师把这些目的强加于儿童,第一个结果是使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施展,使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使教师、教材、手段分离,因为,“从活动以外强加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这种目的始终被看成是固定的,它是要达到和占有的东西。

如果我们持这种观点,活动就只是获得某种别的东西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自身就没有意义,换言之,外部的教育观,把手段和目的分离。

而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的体现,始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4]。

杜威进一步强调,“在教育上,由于这些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作准备的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成为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

由此可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主张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是而且必须是内在于教育的,是体现并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

教育目的、活动、过程、手段是融于一体的。

杜威关注教育过程,关注教育活动自身的价值,其在教育教学中提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从做中学”。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而杜威则批判地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犹如从工具箱中取出工具而不是制造工具一样。

儿童聆听和记诵教师的讲解,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谈不到掌握知识,谈不到积极、自觉和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结果是抑制儿童的活力,滞塞儿童的创造才能。

教学不是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应“从做中学”。

做是根本,没有做,儿童的学习就没有依托。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而力求克服,自然引起高度注意,儿童的知识虽然贫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时,他会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

杜威主张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让他们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学到知识。

“从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依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三、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目的观的异同1.考虑教育目的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双重的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伦理学主要起着规范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而心理学则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另外,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

他通过教学发展多方面兴趣实现教育目的。

他指出教学要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培养兴趣时要注意:第一,兴趣要深厚,这就需要学习要专心,要积极地思考。

这是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首要条件。

没有兴趣的教学不可能成为教育的手段。

第二,兴趣要广泛,这需要学习广泛的知识。

只有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才能培养完善的心灵。

鉴于教学中发展多方面兴趣的需要,他还对兴趣进行了分类并据此提出了课程体系。

杜威把自己教育理论建立在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上。

实用主义哲学是理论的首要基础。

实用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是“经验”,杜威提出“经验自然主义”。

他在1925年写的《经验与自然》一书中论述了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的存在离不开人的经验。

他说:“自然和经验是和谐并进的———经验表现为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方法,并且是唯一的方法。

”自然是依据经验而存在,事物依据人的思想而存在。

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是杜威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论据。

杜威的教育理论,同时是以人性论和庸俗进化论为核心的社会学观点为理论基础的。

他把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看做是带有人类原始本性的个人的结合。

他指责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力发展作为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基础的观点,是“把一个因素孤立起来”的方法。

他认为社会乃是由具有原来的人性诸如本能、习惯等等的个人联结而成。

杜威教育理论的另一理论基础就是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

他曾说过,儿童“基本本能”的生长乃是“教育的天国”,他的“儿童中心”学说就是以本能论的心理为根据的。

2.考虑教育目的时都从儿童的发展出发,重视儿童广泛的兴趣。

赫尔巴特可能的目的在于培养匀称的多方面的兴趣,以适应未来成年人的需要。

而杜威则认为,目的和兴趣是必然相连的,也反对狭隘的兴趣。

他说:“如果要训练儿童获得过分专门职业的效率,就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两者看待儿童的角度有所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