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
合集下载
【医学】尿的生成和排放课件PPT
![【医学】尿的生成和排放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6fbebaf524ccbff1218491.png)
解释渗透性利尿。
分析体液因素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机制。
一、肾小球功能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指肾血流量可以不依赖神经和体液因
素的作用,在动脉血压变动于一定范围(10.7~24.0kPa)内保持相对
恒定。 肾动脉灌流压↓→入球小动脉舒张→肾血流量不至于减少。
肾动脉灌流压↑→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不至于增多。
肾糖阈:终尿中不出现葡 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160~180mg/100ml)。
6.其它物质的重吸收
氨基酸、HPO42-、SO42- 等的重吸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相同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肾小管、集合管上皮 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分泌入小管液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泄作用— 肾小管、集合管上皮 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 。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物质穿过管壁上皮细胞重新进入 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方式
1、被动转动
2、主动转运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近球小管是各类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Nacl的重吸收
(1)量:99%以上。
(2)部位:除髓袢降支细段外,肾小管各段和
意义:对安静状态下肾排泄功能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1、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兴奋 ↓ 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 肾血管收缩 ↓ 肾血流量减少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体液调节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 (2)血管紧张素和血管升压素
尿的生成与排放课件
![尿的生成与排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633edd5fbfc77da269b1ad.png)
肾小囊内的原尿对囊壁的压力,一般10mmHg
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向出球小动脉的过程中,血浆胶体
渗透压逐渐升高到35mmHg,有效滤过压也会随之发生变
化。
入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45-(25+10)
=10mmHg 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45-(35+10) =0mmHg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并非都有滤过,滤过作用只发生
第九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一节
尿生成的过程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球的滤过:
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 中除大分子血浆蛋白以外的水、无机盐、
小分子有机物等,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
形成原尿的过程。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二)滤过的动力
有效的滤过=动力-阻力 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阻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中的唯一动力成分;
肾动脉发自腹主动脉,并且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短而粗,故
分子量<70000的物质分子可以通过滤过膜 分子量≥70000的物质分子完全不能通过滤过膜 带负电荷的物质不易通过电学屏障
滤过膜 通透性
电 荷
物质带负电荷,即使分子量<70000,也不易通过
3.滤过膜的面积 正常人两侧肾脏全部肾小球的总滤过面积达1.5m2左右, 且保持相对稳定,对于肾小球的滤过十分有利。
3.水的重吸收
水的重吸收率为99%; 近端小管能力最强,占7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占20%~30% 水是被动重吸收,以渗透的方式进行。 水借助溶质(Na+、Cl-等)重吸收形成的渗透压差进入上皮细胞。
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向出球小动脉的过程中,血浆胶体
渗透压逐渐升高到35mmHg,有效滤过压也会随之发生变
化。
入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45-(25+10)
=10mmHg 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45-(35+10) =0mmHg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并非都有滤过,滤过作用只发生
第九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一节
尿生成的过程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球的滤过:
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 中除大分子血浆蛋白以外的水、无机盐、
小分子有机物等,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
形成原尿的过程。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二)滤过的动力
有效的滤过=动力-阻力 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阻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中的唯一动力成分;
肾动脉发自腹主动脉,并且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短而粗,故
分子量<70000的物质分子可以通过滤过膜 分子量≥70000的物质分子完全不能通过滤过膜 带负电荷的物质不易通过电学屏障
滤过膜 通透性
电 荷
物质带负电荷,即使分子量<70000,也不易通过
3.滤过膜的面积 正常人两侧肾脏全部肾小球的总滤过面积达1.5m2左右, 且保持相对稳定,对于肾小球的滤过十分有利。
3.水的重吸收
水的重吸收率为99%; 近端小管能力最强,占7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占20%~30% 水是被动重吸收,以渗透的方式进行。 水借助溶质(Na+、Cl-等)重吸收形成的渗透压差进入上皮细胞。
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
![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2de0590c22590102029dc2.png)
5、Ca2+的重吸收和分泌
▪ 近曲小管以溶剂拖曳形式经细胞旁途径伴随 水被动重吸收,髓袢细段对Ca2+不通透,髓 袢升支粗段有主动有被动转运,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主动转运。
6、葡萄糖的重吸收
▪ 葡萄糖在近端小管全部被重吸收,为继发主 动转运 ;
▪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 当小管液中的葡萄糖超过一定浓度时,尿中 就会出现糖,称为糖尿。
运形式主动重吸收Na+、K+和Cl-,50%以细 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Na+、K+和Ca2+。
▪ 呋塞米和利尿酸可抑制Na+-K+-2Cl-同向转 运体的功能,使Na+、K+和Cl-重吸收发生障 碍 ,尿量增多。
▪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远曲小管起始段:通过Na+-Cl-同向转运体重 吸收进入细胞, Na+通过钠泵主动转运回血, Cl-通过通道重吸收回血
排尿反射
排尿是植物神经和躯体神经共同参与的反射活动。
▪ 尿频 :指尿意频繁,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 量少的现象。
▪ 尿频、尿急、尿痛合称尿路刺激征。 ▪ 尿潴留 :指当骶部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或排尿
反射弧任一环节受损时,膀胱充盈尿液却不 能自行排出的现象。
▪ 尿失禁 :指当大脑皮层与初级排尿中枢失去 联系时,排尿反射仍存在,但不受意识控制 的现象。
▪ H+的分泌的生理意义:
▪ ①排酸保碱 ▪ ②酸化尿液 ▪ ③促进NH3/NH4+的分泌。
3、 NH3/NH4+的分泌
▪ 近曲小管: NH3/NH4+可通过逆向交换和扩 散方式分泌入小管液。
▪ 髓袢:与Na+和K+同向转运的方式重吸收 ▪ NH3/NH4+的分泌具有间接排酸保碱、维持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30d8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b.png)
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重吸收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 的物质转运到小管上皮细胞间隙或小 管液中,并经由淋巴管或血循环重新 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分泌
排泄
排泄是指机体将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对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具有重 要意义。
尿量过少
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常见于休克、脱水、肾衰竭等
。
无尿
无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 ,常见于严重肾衰竭、休克等。
排尿异常
尿频
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 但每次尿量较少,常见于 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
尿急
尿急是指突然产生的强烈 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常 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 等。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它们通过调节膀胱括约肌 和逼尿肌的活动来控制排尿过程。
03
尿的成分与健康
尿液的成分分析
尿液的化学成分
尿液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尿素、 尿酸、肌酐等代谢废物,以及盐类、 药物代谢产物等。
尿液的物理特性
尿液的外观、气味、比重、渗透压等 物理特性也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
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尿液无法正常 排出,常见于尿道狭窄、 前列腺增生等。
尿液成分异常
血尿
血尿是指尿液中混有血液,常见于尿路结石、肾 炎、膀胱癌等。
蛋白尿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常见于肾炎 、肾病综合征等。
脓尿
脓尿是指尿液中混有脓液,常见于尿路感染等。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重吸收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 的物质转运到小管上皮细胞间隙或小 管液中,并经由淋巴管或血循环重新 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分泌
排泄
排泄是指机体将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对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具有重 要意义。
尿量过少
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常见于休克、脱水、肾衰竭等
。
无尿
无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 ,常见于严重肾衰竭、休克等。
排尿异常
尿频
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 但每次尿量较少,常见于 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
尿急
尿急是指突然产生的强烈 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常 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 等。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它们通过调节膀胱括约肌 和逼尿肌的活动来控制排尿过程。
03
尿的成分与健康
尿液的成分分析
尿液的化学成分
尿液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尿素、 尿酸、肌酐等代谢废物,以及盐类、 药物代谢产物等。
尿液的物理特性
尿液的外观、气味、比重、渗透压等 物理特性也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
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尿液无法正常 排出,常见于尿道狭窄、 前列腺增生等。
尿液成分异常
血尿
血尿是指尿液中混有血液,常见于尿路结石、肾 炎、膀胱癌等。
蛋白尿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常见于肾炎 、肾病综合征等。
脓尿
脓尿是指尿液中混有脓液,常见于尿路感染等。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第七章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第七章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b89c395ef7ba0d4b733b04.png)
二、尿液的浓缩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肾脏对尿渗透压的调节-实现调节体内水平衡 正常人尿液渗透浓度 约50-1200mOsm/kgH2O之间波动。 高渗尿:缺水、尿浓缩。 低渗尿:水过剩、尿稀释。 等渗尿:正常生理状态。
一、尿液的稀释
体内水↑→血浆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素 释放↓ →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低渗尿,尿量↑ 尿崩症:5-10L/24h 低渗尿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排泄作用
(一)肾小管重吸收的特征和方式 1、肾小管重吸收的特征 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小管液的中转运至血 液中去的过程。特点: (1)重吸收量大 (2)选择性、对某些物质的有限度的重吸收。
2、肾小管重吸收方式
(1)被动重吸收 (2)主动重吸收
3.重吸收的有限性
(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排泄作用
第七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本 章 内 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尿的成分与理化特性 尿的生成 尿的浓缩与稀释 尿液生成的调节 排尿 家禽泌尿特点
概述
一、排泄
(一)概念:机体将物质代谢终产物及过
剩的或有害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某
些器官清除于体外的过程。
(二)途径: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①H+的分泌
(1)近端小管: H+- Na+交换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润细胞主动分泌H+ (
H+-ATP酶、H+-K-ATP酶) 特点: 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排酸保碱) 与泌K+呈负相关(竞争抑制) 泌H+是有限度的,小管液pH<4.5时停止泌H+
尿的生成和排出-医学生理学课件1-08PPT课件
![尿的生成和排出-医学生理学课件1-08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2fbe9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f.png)
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多样。
详细描述
肾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这些症状通常 由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引起,导致蛋白质大量流失。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多样,包括原发性 肾小球病变、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主要目标是减少
尿道的功能
输送尿液
尿道是连接膀胱和尿道的管道, 其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当膀胱 收缩时,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
控制排尿
尿道括约肌在排尿过程中起到关 键作用,它可以控制尿液的排放 ,防止尿液漏出。
排尿反射
定义
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是指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反射 反应。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酐等。
无机盐
尿中含有少量无机盐, 如氯化钠、硫酸盐等。
气体
尿中还可能含有少量气 体,如二氧化碳、氨气
等。
尿的形成
血液流经肾小球
01
血液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将血浆中的水分和溶质滤入肾小囊
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02
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大部分水和电解质被
重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部分形成最终的尿液。
用或不良反应。
02
尿的排出
膀胱的贮尿与排尿
贮尿
膀胱是一个囊状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尿液。当尿液在肾脏生成后,通过输尿 管流入膀胱。随着时间的推移,膀胱内的尿液量逐渐增加,膀胱壁会随之扩张。
排尿
当膀胱内的尿液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会发出排尿的指令。此时,膀胱肌肉 收缩,将尿液从膀胱中挤出,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具有分子屏障和 电荷屏障作用,这些屏障作用受损可导致尿中出现蛋白。
详细描述
肾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这些症状通常 由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引起,导致蛋白质大量流失。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多样,包括原发性 肾小球病变、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主要目标是减少
尿道的功能
输送尿液
尿道是连接膀胱和尿道的管道, 其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当膀胱 收缩时,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
控制排尿
尿道括约肌在排尿过程中起到关 键作用,它可以控制尿液的排放 ,防止尿液漏出。
排尿反射
定义
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是指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反射 反应。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酐等。
无机盐
尿中含有少量无机盐, 如氯化钠、硫酸盐等。
气体
尿中还可能含有少量气 体,如二氧化碳、氨气
等。
尿的形成
血液流经肾小球
01
血液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将血浆中的水分和溶质滤入肾小囊
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02
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大部分水和电解质被
重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部分形成最终的尿液。
用或不良反应。
02
尿的排出
膀胱的贮尿与排尿
贮尿
膀胱是一个囊状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尿液。当尿液在肾脏生成后,通过输尿 管流入膀胱。随着时间的推移,膀胱内的尿液量逐渐增加,膀胱壁会随之扩张。
排尿
当膀胱内的尿液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会发出排尿的指令。此时,膀胱肌肉 收缩,将尿液从膀胱中挤出,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具有分子屏障和 电荷屏障作用,这些屏障作用受损可导致尿中出现蛋白。
《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
![《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f351730029bd64783e2cf7.png)
反馈抑制→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
意义: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恒定。
(三) 肾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
肾交感神经 E 和NE 血管紧张素 II
肾血管收缩 ↓
肾血流量↓
正常:肾血流量在自身调节下保持相对恒定 以维持泌尿功能;
应急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肾血流量减少,
以 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第二节
重吸收量 重吸收率保持恒定
渗透性利尿时可打破球-管平衡
二. 神经-体液调节
(一) 肾交感神经
(1)促进入球小动脉收缩 GFR (2)刺激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3)促进近端小管与髓袢对 NaCl 和水分
的重吸收
(二)抗利尿激素(ADH)
1. 来源 :
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与释放,经下丘脑垂体
束,贮存于神经垂体.
2.球外系膜细胞: 吞噬功能
3.致密斑: Na+ 感受器
四、肾脏的血液供应
(一).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血流量大 :
1200 ml/min 20-25%心输出量。
分布不均 :
大部分分布于皮质 (94% )
两次毛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低----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网压高----利重吸收
2. ADH的作用:
1)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 收增多。
2) 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 NaCl的重吸收及内髓集合管 对尿素的通透性。
3) 促进血管收缩。
4. ADH 分泌的调节
(1)血浆晶体渗透压↑
(2) BP↓
例:大量出汗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视上核和室旁核 ADH
压力感受器(-)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通透性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
意义: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恒定。
(三) 肾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
肾交感神经 E 和NE 血管紧张素 II
肾血管收缩 ↓
肾血流量↓
正常:肾血流量在自身调节下保持相对恒定 以维持泌尿功能;
应急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肾血流量减少,
以 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第二节
重吸收量 重吸收率保持恒定
渗透性利尿时可打破球-管平衡
二. 神经-体液调节
(一) 肾交感神经
(1)促进入球小动脉收缩 GFR (2)刺激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3)促进近端小管与髓袢对 NaCl 和水分
的重吸收
(二)抗利尿激素(ADH)
1. 来源 :
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与释放,经下丘脑垂体
束,贮存于神经垂体.
2.球外系膜细胞: 吞噬功能
3.致密斑: Na+ 感受器
四、肾脏的血液供应
(一).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血流量大 :
1200 ml/min 20-25%心输出量。
分布不均 :
大部分分布于皮质 (94% )
两次毛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低----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网压高----利重吸收
2. ADH的作用:
1)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 收增多。
2) 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 NaCl的重吸收及内髓集合管 对尿素的通透性。
3) 促进血管收缩。
4. ADH 分泌的调节
(1)血浆晶体渗透压↑
(2) BP↓
例:大量出汗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视上核和室旁核 ADH
压力感受器(-)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通透性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https://img.taocdn.com/s3/m/9352e56ceefdc8d376ee32d5.png)
肾脏的功能: (1)泌尿功能: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
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三大平衡: ①水平衡;②电解质平衡;③酸碱平衡; (2)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①肾素;② 促红细胞生成素; ③ 1α-羟化酶; ④ 生成激肽、前列腺素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 第一放节 尿的生成过程
尿是在泌尿小管中生成的。
第七章 尿的生Biblioteka 和排 (一放)肾小球滤过膜3层结构形成了滤过膜的机械屏障。同时,滤过膜 各层还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形成了滤过膜的 电学屏障。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 (一放)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膜通过机械屏障和电学屏障对血浆中 的物质进行高度选择,这种选择对原尿成分具有重要 作用。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浆蛋白外, 血浆中的水分、小分子溶质均可以透过滤过膜进入肾 小囊中,形成原尿。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
(二放)有效滤过压
生成滤液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5+10)=lOmmHg(1.3kPa)。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45-(35+10)=OmmHg(OkPa)。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 (二放)有效滤过压
滤过作用主要发生在肾小 球毛细血管人球微动脉的一端。 在入球端起始部生成的滤液最 多,由于从入球端到出球端血 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肾小 球有效滤过压逐渐降低,至出 球端时降为OmmHg(0kPa)。当肾 小球有效滤过压为OmmHg(0kPa) 时,达到滤过平衡,便停止滤 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安静状态下,肾血流量为1200ml/min,按血细胞比 容为45%计算,肾血浆量约为660ml/min,故滤过分数为 125/660x100% =19%。此值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 由肾小球滤入肾小囊腔生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1.重吸收的部位 近端小管重吸收物质的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是各 类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正常情况下小管液中65%~70%的Na+、K+.Cl-和水, 80%~90%的HCO3-,以及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和维生素等, 都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余下的水和盐类,大部分在髓 袢细段、远端小管和集合小管进行重吸收,少量随尿排 出。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1.重吸收的部位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具有选择性。 如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水、Na+、K+.Cl-等大 部分被重吸收;尿素小部分被重吸收;而肌酐则完全不 被重吸收。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1.重吸收的部位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能力是有一定 限度的,若原尿中某些物质超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该物 质重吸收的限度时,该物质将在终尿中出现。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原尿由肾小囊流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绝大部分水 和某些溶质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 到周围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有效滤过压 生成滤液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5+10)=lOmmHg(1.3kPa)。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45-(35+10)=OmmHg(OkPa)。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有效滤过压 滤过作用主要发生在肾小 球毛细血管人球微动脉的一端。 在入球端起始部生成的滤液最 多,由于从入球端到出球端血 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肾小 球有效滤过压逐渐降低,至出 球端时降为OmmHg(0kPa)。当肾 小球有效滤过压为OmmHg(0kPa) 时,达到滤过平衡,便停止滤 过作用。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 尿是在泌尿小管中生成的。
尿生成的三个过程: ①血浆在肾小球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肾的功能解剖
肾实质分为肾皮质、肾髓质 肾皮质renal cortex 肾锥体 肾小盏 minor renal calices 肾动脉renal a. 肾静脉renal v. 肾盂renal pelvis 质 髓
renal pyramids
肾柱renal columns 肾乳头
renal papillae
肾大盏
major renal calices
一、
肾单位的构成
肾单位的分类
项 目 主要分 布 近髓肾单位 内皮质层 皮质肾单位 外、中皮质层
数量
体 积 髓
10%--15%
较大 袢 甚长
85%--90%
较小 甚短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有: ④肾:以尿液形式排出水、无机盐、胆色素、尿 素、尿酸、肌酐、氨、某些药物和毒物等。因为,通 过肾排出的代谢产物最多,数量最大,所以肾是最重 要的排泄器官,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具有重要作 用。
排泄器官
肺
排泄物
CO2、水、挥发性药物
消化系器官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胆色素,毒物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从质量上看,原尿与血浆中所含的葡萄糖浓度相同, 而终尿则无。这说明肾小管和集合管有较强的重吸收能 力,可将小管液中的水和某些溶质重吸收回到血液。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1.重吸收的部位 各段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一定差异,因 而重吸收能力也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全身血压在 80~180 mmHg范围内, 滤过率保持不变; 血压低于80mmHg, 有效滤过压, 滤过减少; 血压降至40~50mmHg, 有效滤过压为零, 无滤液生成;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2)血浆胶体渗透压: 生理状态下,血浆胶体渗透压比较稳定,对肾小球 有效滤过压和削、球滤过率影响不大。只有血浆蛋白浓 度明显降低时,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此时, 有效滤过压增大,肾小琼滤过率会随之升高,尿量将增 多。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2)血浆胶体渗透压: 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时,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 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导致尿量增多。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肾小囊内压: 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较稳定。当发生肾盂结石、 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某些药物结晶体等情况时,通 向膀胱的尿路发生梗阻,可导致肾小囊内压升高,使肾 小球有效滤过压减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尿生成量 减少。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3.肾血流量的改变 正常情况下,在肾血流量自身调控的基础上,肾血 流量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某些生理因素(如剧烈运动、高温)或病理因素 (如大失血、脱水、缺氧)可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肾血 管收缩,肾血流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使原 尿生成量减少。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的变化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1)滤过膜的通透性: 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比较稳定,肾 小球滤过率变化不大。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缺氧或炎症时,滤过膜的机 械屏障和电学屏障可受到损伤,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 使血浆蛋白、血细胞“漏出”,从而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 三种要素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改变都会影响有效滤过 压,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受全身动脉血压的影响。由于肾 血流量的自身调控机制,当体循环血压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 量可保持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使肾 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异常。
皮肤及汗腺 水、无机盐、少量尿素 唾液腺 水、无机盐、重金属、狂犬病毒 水、无机盐、肌酐、尿素、药物、毒 脏(主要) 物、色素
肾
肾脏的功能: (1)泌尿功能: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 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三大平衡: ①水平衡;②电解质平衡;③酸碱平衡; (2)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①肾素;② 促红细胞生成素; ③ 1α-羟化酶; ④ 生成激肽、前列腺素
ΔPf = 0时,滤过停止
滤过平衡 滤过有效长度:
入球小A端---滤过平衡点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三)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所生成的原尿量,称肾 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据此推 算,每昼夜的原尿量可达180L。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三)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安静状态下,肾血流量为1200ml/min,按血细胞比 容为45%计算,肾血浆量约为660ml/min,故滤过分数为 125/660x100% =19%。此值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 由肾小球滤入肾小囊腔生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肾小球滤过膜 3层结构形成了滤过膜的机械屏障。同时,滤过膜 各层还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形成了滤过膜的 电学屏障。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膜通过机械屏障和电学屏障对血浆中 的物质进行高度选择,这种选择对原尿成分具有重要 作用。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浆蛋白外, 血浆中的水分、小分子溶质均可以透过滤过膜进入肾 小囊中,形成原尿。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滤过的动力与对抗滤过的阻 力之间的差值。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由肾小 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 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三 者相互作用而产生。其中,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 血浆成分滤出的动力;而 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 内压是阻碍血浆成分滤出 的阻力。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2)滤过膜的面积: 正常情况下,人体所有肾小球均处于活动状态,两 肾有效滤过面积为1.5m2。 肾具有较大的代偿功能,只有当大量肾小球受到破 坏时,才导致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使肾小球滤过率降 低,出现少尿或无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因炎症使 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有效滤过面积显著减 小,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现象。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2.重吸收的方式 重吸收有主动和被动两种。 主动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逆 电位差或浓度差,将小管液中的某些物质转运至管周组 织液并进入血液的过程。 如葡萄糖、氨基酸、Na+等,其重吸收过程都属于主 动重吸收,需要消耗能量。
小A口径 入/出=1/1 入/出=2/1
功能
浓缩与稀释
泌尿Βιβλιοθήκη 球旁器/球旁复合体/近球小体/球旁装置
1. 球旁细胞
(颗粒细胞) 分泌肾素
2.致密斑
感受小管液中 的[NaCl] 的变 化,调节肾素的 释放和肾小球 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