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呃逆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熟悉呃逆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掌握呃逆的证候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呃逆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
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重点掌握呃逆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分型论治。
[定义]
呃逆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引起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历史沿革]
一、《黄帝内经》称本病为哕、哕逆、呃逆。
① 指出呃逆发生的病因病机。
《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篇》:“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干,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病深者,其声哕。”
② 记载三种治疗呃逆的简易方法。
《灵枢·杂病篇》:“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称本病为“哕”,将本病分为三种类型:
① 属于寒呃者,如“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桔皮汤主之”;
② 属于虚热者,如“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③ 属于实热者,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三、自唐末以后诸医家,有以咳逆为哕,有以干呕为哕,亦有以噫气为哕者,直至
《景岳全书》才有了明确的分析。
《景岳全书·呃逆篇》:“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景岳全书·呃逆篇》:“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然病在气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
[范围]
呃逆是一种临床症状,凡食道、胃、肠、腹膜、纵膈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及肺、肝、脑、肾等急慢性疾病的严重阶段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病的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①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证候特征。
②发病和加重多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体质等诱因有关。
③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如偶然突发,大多轻浅,常可自行消失,如持续不断,需给予及时的辨证治疗。
④临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呃声频频相连,声高而扬;虚证呃声时断时续,气怯声低。
[病因病机]
总之,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饮食不节与情志失调属实,正气亏虚属虚。实证多因受寒、气郁、痰阻、火盛所致;虚证多缘脾胃阳虚与胃阴不足,虚实之间常互为因果,并可导致虚实挟杂。病位在胃,与肺肝关系密切。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逆乱。
[诊断]
① 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点。
② 轻症可突发突止,持续时间短,并可自愈,重症常反复发作,或缓慢持续不断。
③ 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体质等诱因有关。
[鉴别诊断]
一、干呕
① 治疗以和胃降逆平呃为大法。平呃即指疏通膈间之气,常以丁香柿蒂为平呃要药。
② 实证当分别采用祛寒、清热、解郁、化痰等法;虚证当分别采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胃阴等法。
③ 重病中出现呃逆,为元气衰败之证,急宜大补元气,固护胃气。
[分型论治]
胃中寒冷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缓,得寒则甚。
兼症:胸脘不舒或疼痛,食纳减少,口不渴。
舌脉: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止呃。
主方:丁香散。
加减: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加吴萸、肉桂温阳散寒降逆;寒积不化加莱菔子、谷麦芽、神曲、山楂;寒湿中阻加半夏、陈皮、苍术、厚朴、茯苓。
胃火上逆
主症:呃声洪亮,有力,急促而连续。
兼症:胃脘灼热,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降泄热止呃。
主方:竹叶石膏汤。
加减:加柿蒂、竹茹清火降逆;便秘腹满加小承气汤;痰热阻滞加黄芩温胆汤。
气机郁滞
主症:呃逆连声,呃出为快。
兼症:由抑郁恼怒而诱发,脘胁胀闷,胸闷纳减,肠鸣矢气。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降逆平呃。
主方:五磨饮子。
加减: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加川楝子、郁金舒肝解郁;加山栀、黄连泄肝和胃;气逆痰阻合旋覆代赭汤、二陈汤化裁。
脾胃阳虚
主症:呃逆断续而作,声音低怯。
兼症:面色白,气短神疲,畏寒肢冷,食少困倦。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主方:理中丸。
加减:加吴萸、丁香、刀豆子温胃平呃;心下痞满合旋覆代赭汤;加附子、肉桂、紫石英、沉香温肾壮阳。
胃阴不足
主症:呃逆声怯,急促而不连续。
兼症: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胃中嘈杂。
舌脉:舌体瘦,舌红而干,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生津养胃平呃。
主方:益胃汤。
加减:加柿蒂、杷叶、刀豆子降逆平呃;加佛手、香橼皮宣畅气机;加鲜芦根、花粉生津增液;胃虚不思食合橘皮竹茹汤。
[转归预后]
①呃逆偶然发作,大多轻浅,常可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
②若持续不断,则需根据辨证,及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③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呃逆,声怯而不能接续者,多属病情危重,谓之“土败胃绝”,预后较差,应当积极救治,以防脱变。
[预防与调摄]
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饮食宜温,宜易消化,进食宜细嚼慢咽,注意避寒保暖。
[临床资料]
杨某某,女,52岁。因反复呃逆三天而就诊。三天前与邻居争吵,出现呃逆,初起较轻,能自行缓解,继之发作频繁而重,影响起居,呃声响亮,不能自制,伴胸胁胀满,食纳不佳,肠鸣矢气,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答案】
辨证分析:患者以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呃逆,而与沉缓有力,稀疏间作的嗳气和干呕不吐明显有别。患者病缘于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气郁结,上乘肺胃,胃气上逆,挟膈间之气上冲于喉,故令呃声响亮不止。肝气横逆,胃失和降而致胸胁胀满。木郁克土,脾运不健故食少纳呆。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令肠鸣矢气,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弦滑为肝胃不和,气机阻滞之象。总之,本病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为肝胃不和,气机阻滞之实证。
诊断:呃逆(肝胃不和,气机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降气平呃。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柴胡10克,枳壳10克,芍药10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沉香10克,代赭石30克,郁金15克,川楝子10克,焦三以(各)10克,熟军10克,甘草6克。五付,上药水煎至200毫升,分两次口服,每日两次。
调护:调情志,慎起居,节饮食。
[教学参考]
温氏以二石龙牡汤治疗顽固性呃逆300例,其中男196例,女104例;病程3个月以内76例,3个月至1年208例,1年以上16例,大多数患者均长期应用过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现服用二石龙牡汤治疗,组成:代赭石、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陈皮、木香、人参,水煎服,每日1 剂,服药6剂为1疗程,视病情可停药1~3日再服第2疗程。结果临床治愈196例(占65.3%)显效72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7%。并对临床治愈和显效者进行了1年的随访,结果268例中,复发者为37例,占13.8%。复发病例的自觉症状,大部分较治疗前轻,继续给予二石龙牡汤治疗,大多仍然有效。300例患者发病原因多与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精神刺激,受风寒等因素有关;病种主要包括西医学的膈肌痉挛、胃肠疾病、神经官能症等。但本方对于脑血管病的高颅压症、尿毒症以及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疗效较差[陕西中医1992;13(1):11]。甘氏报告喉癌术后顽固性呃逆治验。4例患者均为喉癌术1~3日后,并发顽固性呃逆。选用旋覆代赭汤合理中汤加减,药物为:炒党参、旋覆花、代赭石、公丁香、沉香粉、柿蒂、干姜、川牛膝、川朴、陈皮等。水煎过滤取汁,微温约150毫升冲入沉香粉,用20毫升注射器抽取经鼻饲管缓缓摇晃推入。2~3日后呃逆完全消失,维持治疗5日,停药后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3;(6):249]。洪氏认为呃逆应从五脏论治,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论述了呃逆与五脏的关系。肃肺治呃:肺主一身之气,然其体用必藉谷气以自养,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在病理上,肺胃亦相互影响,胃气上逆,必影响肺气之肃降;肺气郁,当影响胃气之通降。清心治呃:心主一身之血,亦谷气以自养。胃不和则卧不安,反之心火过亢,郁热内壅,胃土焉能清和?疏肝治呃:肝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胃气上逆,动膈致呃。运脾治呃:脾胃表里相合,纳运升降,相辅相成。温肾治呃:肾者胃之关,肾失谨守封藏之职,肾气失于摄纳,引动冲气上乘,挟胃气动膈致呃[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7(2):38]。王氏以理肺六法治呃逆,强调理肺利膈以治呃逆。宣肺止呃,用香苏散加味;降肺止呃,用苏子降气汤加减;清肺止呃,用苇茎汤、栀子豉汤、橘皮竹茹汤复合化裁;温肺止呃,用甘草干姜汤合栝蒌薤白桂枝汤化裁;润肺止呃,用麦门冬汤加减;补肺止呃,用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