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论文]

合集下载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艺术是20世纪西方戏剧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受世人瞩目。

荒诞派戏剧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以及个别创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荒诞派戏剧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一、荒诞派戏剧的起源荒诞派戏剧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期欧洲,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年代到50年代,这段时间正是欧洲社会风云变幻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摧毁性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对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质疑。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空虚和焦虑。

这种社会变革和心理冲突成为了荒诞派戏剧得以诞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荒诞派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这两个运动在20世纪初期分别在战争前后兴起,它们对传统艺术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颠覆。

达达主义者以颠覆传统的形式和语言为主要手段,而超现实主义者则以超越现实而探索潜意识为主要特点。

这两种艺术运动的影响深远,它们对于20世纪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荒诞派戏剧正是吸取了这两个运动的精华,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特点是对现实的颠覆和嘲讽,它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形式和语言表现人们对生活的困惑和无奈。

荒诞派戏剧通过对人类生活中的荒谬和不合理进行揭示和抨击,使得观众在笑声中反思生活的真实与虚假。

荒诞派戏剧强调形式和语言的自由和表现力,它摒弃了传统戏剧的观念和表达方式,采用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艺术手段。

在形式方面,荒诞派戏剧强调戏剧语言和动作的夸张和夸张,甚至是荒诞和讽刺,以达到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新构建。

在内容方面,荒诞派戏剧多以人类的精神苦闷和社会的荒谬现象为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嘲讽和批判,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荒诞派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力和探索性,它大胆地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边界和可能性。

存在主义视角下荒诞派戏剧论文

存在主义视角下荒诞派戏剧论文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荒诞派戏剧摘要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包括信仰缺失和人类的悲剧命运,在存在主义看来,这一切都折射出当代世界人类精神处于困境之中,而同时和命运的抗争也正成为必然摆脱方式。

等待既然是人类唯一的选择,那么希望就存在于等待之中,这一过程最好的阐释就是前行。

关键词荒诞存在主义等待文学评论家惯于强调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但文学其精神除了反映时代外,还可以超越时代而存在。

因它所折射出的人类生存困境常常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历史长河中人类永远不能逃避的人性困境。

同样,荒诞派戏剧在西方戏剧舞台上盛极一时并着力表现人为了在日益恶劣的环境中明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找到自我价值所进行的挣扎。

原爱尔兰著名戏剧家贝克特创作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之所以具有永恒性价值,也是因为剧中含摄的境界已具有超时代、跨时空的无限性。

在这部剧中贝克特通过对剧中人物在荒原上的等待与绝望感,成功地刻划出了现代西方人精神上的恐惧和困惑及其所映射出的人类精神危机。

一、信仰缺失首先,当人类面对悲剧、焦虑和危机之时需要宗教的安慰,因为宗教能够给出人对世界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抚慰人的心灵,给人类安全感和强化人类应对的反复无常而从中提炼出一幕幕的悲剧。

萨特说:‘希望是人性的一部分。

”只要人活着就会对生活抱有希望,贝克特的戏剧作品中表露出人类处境的两极化,即希望与绝望并存的悲观心情,人类迫切需要在信仰缺失之后重建信仰,失去宗教的一代人渴望被拯救,期待着宗教的到来,剧中也不断出现立约、耶稣、福音书等与《圣经》紧密相连的词句。

本剧剧情荒诞、背景简单,失去了宗教关怀的人类唯一的事业就是在等待中寻找生存的意义,他们在荒野黄昏的路旁,那里有一颗早已经光秃秃的树干孤零零地立着,他们在焦急地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后来出现一个男孩对他们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天两个流浪汉仍在原地等待戈多,随后眼瞎的奴隶主波卓和气息奄奄的幸运儿出现,四个人在一起互相打骂。

头一天出现的男孩又来了说戈多今晚不来了,两个流浪汉在失望的之余准备用裤带上吊,但裤带断了欲死不能。

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研究的论文

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研究的论文

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研究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研究存在主义,又名生存哲学或实存哲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在德国产生并流传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相继在法国、美国与日本等国广泛传播。

五十年代以来,存在主义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广为流行、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存在主义哲学概述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

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讨人的问题放在了首要地位。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先驱者的克尔凯郭尔在其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年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他以宗教为前提,以个人生活的主观体验为基点来论证个性原则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体的极端重要性和个体的选择。

“孤独个体”是克尔凯郭尔哲学的核心范畴,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影响很大。

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世界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同时也给西方社会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

于是,一种反映资产阶级在危机时期心态的危机哲学存在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败国,战后国内各种矛盾、冲突层出迭起。

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之中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于是,德国成为了存在主义的发源地。

[1] 94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他把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1859~1938)的现象学说与克尔凯郭尔、尼采(1844—1900)的孤独个体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这种本体论的存在学说是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的开创性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取代德国成为存在主义的中心。

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萨特(1905-1980)。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对社会影响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萨特的哲学思想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浅谈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

浅谈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谈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韩金男 东北师范大学摘 要:《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该剧体现的存在主义同样引人思考。

本文试着对《等待戈多》中体现存在主义的部分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的阐述本人对存在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并希望人们能够对存在主义继续进行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存在主义;存在;等待戈多作者简介:韩金男(1995-),女,满族,吉林省辽源人,东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150-01存在主义产生于一战后,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人们在慢慢拥有物质生活、文明、科技等一系列后,发现了自己精神世界的虚无,开始深思自己的归属,这种空虚寂寞与孤独,极其需要一种宿主产生,由此存在主义诞生。

存在主义思想的抽象,我们在理解它的时候必须得变换思维,化抽象为具体,将一种思想嫁接到文本上来分析,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等待戈多》不失为理解存在主义极好的作品。

《等待戈多》分两幕,第一幕和第二幕分别是第一天和第二天,两幕都是当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流浪汉戈戈坐在土墩上脱靴子却怎么样都脱不下来,另一个流浪汉狄狄来了,同戈戈寒暄。

狄狄:“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无聊至极,戈戈跟狄狄提议离开,狄狄不同意,由此戈戈疑问到:为什么不能?狄狄说:咱们在等待戈多。

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他们还等来了波卓和幸运儿,后来一个孩子告诉流浪汉们,今天戈多不来了,于是二人离去。

第二幕是两个流浪汉又将第一天的对话行为动作重复了一遍,还角色客串波卓和幸运儿偶遇他们自己,最后也像第一天一样没有等来戈多。

戈戈和狄狄准备上吊自杀,可是却失败了,他们不想让对方孤独,于是戈戈又提议离开,落幕。

戈多在作品中从未出现,但是却作为剧中的主角贯穿全剧,戈多是谁,戈戈和狄狄为什么等他,为什么戈戈和狄狄想要自杀?这些疑问都没有交待,这场剧便落幕了。

荒诞派戏剧解析

荒诞派戏剧解析

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它体现的主题是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这 也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荒诞派戏剧着 力表现外部世界对人的压迫感、威胁感,人与 人之间的隔膜感、孤独感,人自身的尴尬感、 幻灭感等。这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 机的真实写照。与存在主义不同的是,荒诞派 戏剧不表现人的“自由选择”,人面对荒诞的 存在和痛苦的人生,并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 以这一点上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里都有梅毒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民主的传染病
和梅毒的传染病。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主人公自愿感染梅毒。
《羊脂球》——梅毒隐喻
福楼拜:将其升华为时代流行病,以缓解梅毒给
自己的道德压力。——普遍化
波德莱尔:暗示梅毒也是一种反叛的政治激
情。——政治化。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将其看作是艺术创造
力和精神原创性的源泉。——浪漫化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
法籍移民作家贝克特(1906—1989)原籍爱 尔兰,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籍移民作家尤奈斯库(1912—1994)原籍 罗马尼亚。 英国戏剧家品特(1930—),2005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代表作《升降机》。 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等。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到细致端详、施以暴力,
再到懊悔不已、反思自身
文学与动物
面对水槽边饮水的蛇,诗人的第一反应是“驻足等待 ”。在这一霎那,“我”放弃了打水的计划,选择默 默等候。“我”的规划被耽搁了,目标被延缓了,“ 我”的家变成了客栈,“我”的财富变成了礼物。这 次相遇中断了“我”的利己主义倾向。德里达强调, “我”看到这条蛇之后的“第一情绪”是欣喜不已, “第一欲望”是渴望与之交谈。这种情绪是原初的, 这种欲望是发自本能的,它早于一切知识和教育。这 种原初的情绪体验印证了蛇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反应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该剧的导演林兆华说:“这个戏建立在极荒诞的基础上, 而巨大的真实是透过对荒诞的思考。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是共同的,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有多少是在漫长的等待中耗 尽的,而人类的悲剧是对等待的麻痹,对进取的惰性。”
高行健明确地指出,他的“车站”有种象征意味:“表 示的也许是一个十字路口,也许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交叉点, 或是各个人物生命途中的一站。”
法国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在1957年对“荒诞”这 个词作了解释:
“荒诞指的是丧失了目标,被割断了宗教、抽象的和超自然 的根基;人垮了,人的所有行为都变得没有了意义,毫无用处, 不协调。”
1950年,尤金·尤奈斯库的剧本《秃头歌女》第一次 演出,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产生。
1953年,萨缪尔·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上演, 获巨大成功。此后不断有此类戏剧上演。
1970 年 被 评 为 法 兰 西 院 士
《秃 头 歌 女》
史密斯夫妇 马丁夫妇 玛丽——女佣人 消防队长
“语言是我剧本的主要演员”
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语言的悲剧》指出了创 作此剧的初衷:“我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看到了语言的机 械性,人物行为的机械性,看到了‘说什么’是为了什么 也不说,丝毫表达不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而只 是机械地重复着。”
等待戈多,意为等待“神”——生活的意义出现,但是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 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 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 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 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 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 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和模式,为戏剧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对荒诞派戏剧进行概述,通过代表作品分析其特点,并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以期读者能更深入了解这一戏剧流派。

荒诞派戏剧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阿伊诺普(Anouilh)、贝克特(Beckett)和尤内斯库(Ionesco)等。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是反理性、反逻辑、反传统,它以独特的语言、修辞、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来展现人类存在的荒诞性,为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体验。

在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尤内斯库的《犀牛》是其典型。

以《等待戈多》为例,该剧的情节荒诞无序,人物无法确认身份,风格抽象而怪异。

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荒诞性,这也是荒诞派戏剧的标志性特点。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语言往往模糊、含混,充满歧义和不确定性,让观众难以捉摸。

修辞手法夸张、变形,以超现实的方式呈现现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叙事结构颠覆了传统的线性模式,采用碎片化、非线性方式,让观众自行拼凑剧情。

情感表达则是冷漠、迟钝的,给观众带来疏离感。

荒诞派戏剧的基本概念主要围绕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它认为人类存在是荒诞的,毫无意义和目的。

荒诞派戏剧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在面对无限重复和无法解决的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助。

它还质疑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一种反叛的方式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以其独特的理论探索和作品实践,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束缚,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

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勇敢地揭示了现实的虚无和荒诞,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荒诞派戏剧不仅为戏剧界带来了一场革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方式。

在当代社会中,其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论存在主义对爱德华_阿尔比戏剧创作的影响

论存在主义对爱德华_阿尔比戏剧创作的影响

第28卷第6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8No.62008年12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Dec.2008[收稿日期]2008-08-01[作者简介]洪 源(1973- ),女,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论存在主义对爱德华・阿尔比戏剧创作的影响洪 源(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 要】阿尔比戏剧在对美国存在主义思潮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层面分析并关注现代人生存境遇。

其剧本借助存在主义关于自欺、自由、死亡等的概念,探究有关焦虑、恐惧、不确定性、现实与虚幻等问题,展开关于个体存在的思考,指出超越各种障碍、在社会存在中实现自我的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存在困境;自我实现;阿尔比;戏剧创作【中图分类号】I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8)06-0054-04 爱德华・阿尔比(1928- )是美国剧坛上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曾三度获得普利策奖。

因其戏剧形式的反传统与剧情的荒诞,评论家常将他与荒诞派戏剧相联系。

阿尔比成名于20世纪60年代,时值存在主义在美国盛行,其作品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了对现实、虚幻、焦虑、死亡、自欺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阿尔比从个人的本体存在出发,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塑造,探究了对生命存在的思考:一方面他承认人的脆弱,承认外界对人的残酷压制;另一方面又阐述了人必须超越一切虚妄,开始真正有意义的生命。

一、阿尔比剧作和存在主义思想在《存在和虚无》中,萨特分析了三种形式存在:自在,即自己独立存在,浑然一体,既不是其它事物的派生,也不与别的事物发生联系;自为,是与自在相对立而存在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和空无;他在,即为非我的存在,或社会存在,并将其分别作为三章的标题。

存在主义美学与荒诞派戏剧

存在主义美学与荒诞派戏剧

《女仆》1947 Set in an unnamed city that is experiencing a revolutionary uprising in the streets, most of the action takes place in an upmarket brothel that functions as a microcosm of the regime of the establishment under threat outside.
存在主义美学 ·荒诞派戏剧
张世吉 7130189 研13·1 《美学》课程
目录
存在主义美学 荒诞派戏剧
总结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existentialist aesthetics)是存在主 义哲学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是以个人存在为基 点结合哲学与美学而产生的一门学科。二十世纪资 产阶级非理性主义美学的一个流派。
代表作品:《什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 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觉现象学”,以为本质不是我们的存在,本质只是我们 的体验而已。他以存在主义观点分析画家的视看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通过评论 塞尚等人的绘画,探讨了绘画的哲学意义、美学意义,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美 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美学贯穿着对人道主义的关注,对当代西方文艺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文艺的新形式。
时代背景
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意识危机的结果。存在主 义美学于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兴起,二次大战期间传入法国,并 得到迅速的发展和传播,存在主义是在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当 70年代以后,其地位和影响有所下降,是资产阶级 社会精神文化危机的一个典型现象。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出现在西方的一种和传统的戏剧规则完全背离的新型戏剧。

它首先产生于法国,以后迅速地影响到欧美各国,一时声势浩大,涌现出一批追随者,终于发展成为西方战后最大的戏剧流派之一。

由于荒诞派文学同时还影响到其他的文学形式,因此,一时间便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荒诞派文学。

法国荒诞派戏剧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阿瑟·阿达莫夫和让-日奈。

荒诞派戏剧诞生之初,并未使用“荒诞派”这一名称。

它只是被人们统称作“反戏剧派”或“先锋派戏剧”。

尤奈斯库等剧作家也以此自称。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出版了一部论述尤奈斯库等人戏剧的著作《荒诞派戏剧》,第一次给这个派别命名。

因为这个名称很好地概括了这个戏剧流派的特点,因此很快就为人们所接受。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surdus(耳聋)演变而来,用来指音乐中的不谐调音。

后来引伸为“不合道理和常规,含有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意思。

固然,人类荒诞的经验与感受源远流长。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荒诞,于是,文学对这种经验与感受的反映便只是零星的、局部的、不自觉的,并且,这种荒诞往往被一种强大的外部力量消除殆尽。

在古希腊,荒诞由命运或宙斯得以解释;中世纪它便被上帝玩于股掌之间;文艺复兴以后,它又在理性光辉照耀下,悄然冰释;在易卜生那里,荒诞就等于社会“问题”。

只有到了现代,在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之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体味到这种荒诞。

存在主义哲学被称为荒诞哲学。

萨特说,荒诞就在于偶然性。

加缪说得很具体:“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象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

然而,一旦世界失去了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

他就成为无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失去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这种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演员和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诞感。

”但是,存在主义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发现人生状态的荒诞感,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试图用理性的最后一线光辉摄住荒诞,并且超越荒诞。

概述荒诞派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概述荒诞派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概述荒诞派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1)区别:
①荒诞派不仅专注于荒诞来展开自己的文学理论,还主要以荒诞派戏剧创作经验作为自己的理论和批评的对象。

②特别强调以荒诞手法表达荒诞的喜剧原则,具体探讨了这种荒诞表达的可能性与操作方案,从而与一般的存在主义文论拉开了距离。

③尤其是反传统戏剧的问题上表现出与存在主义相异的旨趣。

(2)联系:
①荒诞派文论原则上可以归为存在主义文论。

②荒诞派有一个存在主义的哲学背景与基础,使其与一般的戏剧理论区别开来而具有独特的理论深度,虽不成体系却是具有理论洞见的经验之谈。

浅谈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

浅谈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

浅谈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作者:张辉孟勐杨林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2011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哲学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为依托,来挖掘文学领域荒诞派戏剧的思想根源,同时通过荒诞派戏剧的人物形象来深刻认识萨特存在主义的精髓,并论证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荒诞派戏剧珠联璧合的契合关系。

【关键词】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契合关系一、戏剧与时代精神的契合:戏剧艺术过去与现在戏剧艺术作为一面镜子在文学艺术史上书写了震撼的悲剧、狂欢的喜剧、肃穆的神话剧,百态的风俗剧和逼真的历史剧。

戏剧是时代的结晶,同时又是时代思潮的摹本。

纵观戏剧历史,戏剧艺术无疑都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理念。

中世纪的圣剧以基督教教义为中心,把挪亚方舟、亚伯拉罕献祭以撒、撒种的比喻等圣经典故搬上舞台教导大众,维持着教权和教皇的绝对统治地位。

中世纪戏剧歌颂着七美德——即贞洁、节制、慷慨、热心、温和、宽容、谦逊,鞭挞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

七宗罪和七美德成为圣剧的模型,捍卫了基督教在文学戏剧领域的统治地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震撼人心的荒诞派戏剧诞生了。

戏剧从语言到情节,从主题到结局让人刮目相看,于是荒诞映入眼帘。

荒诞派戏剧和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紧紧相连缔造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荒诞的一幕,同时上演了人类生存虚无的一幕,为生活的虚无、恶心、呕吐作了真实的阐释。

二、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契合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人类哲学、艺术、宗教、文化和意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人的存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伦理信仰上,人的价值似乎陷入了荒谬的境地。

这时,以萨特为首的存在主义为这一时代把脉,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信条。

在萨特看来,首先有人。

人碰上了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而人只有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人的存在没有本质的终极意义,而是不断的自我选择。

存在主义与荒诞的矛盾

存在主义与荒诞的矛盾

存在主义与荒诞的矛盾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探索自己的存在意义,而存在主义则是一个哲学概念,试图回答这个永恒问题。

然而,在我们的探索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现象,那就是荒诞。

存在主义与荒诞之间存在着矛盾,正如同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矛盾一样。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无意义的,我们生来没有确定的目的,也没有固定的价值观。

我们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并承担这种创造所带来的责任。

荒诞则是指生活中看似毫无意义、混乱而荒谬的事物。

存在主义和荒诞之间的矛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首先,存在主义试图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生活有一个意义,而荒诞则让我们怀疑这种意义的真实性。

我们往往会被生命的荒谬之处所困扰,感到迷茫和无助。

这样的矛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荒诞,存在主义提倡个体行动和自由选择。

它要求我们拥抱自由,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荒诞虽然让我们感到困惑,但也给了我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我们可以选择不屈服于荒诞的压力,而是勇敢地面对并寻找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存在的意义并不总是那么明确和容易寻求的。

存在主义与荒诞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矛盾:存在主义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由,而荒诞则暴露了我们在世界中的无力和无意义。

这种矛盾使得我们感到困扰。

我们不仅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同时也要面对一系列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事实和情况。

这种矛盾也体现了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在面对存在主义与荒诞的矛盾时,我们不能简单地选择一方并否认另一方的存在。

相反,我们应该接受这种矛盾,并在其中寻找平衡。

我们可以在荒诞中找到存在的意义,通过反思和行动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自己的局限性,接受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再被矛盾所束缚,而是可以更加自由地生活。

存在主义与荒诞的矛盾是复杂而深刻的,以至于没有简单的答案。

它们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当今时代下荒诞派戏剧的现实意义探析

当今时代下荒诞派戏剧的现实意义探析

名作欣赏 / 项目呈现 >当今时代下荒诞派戏剧的现实意义探析⊙许昌[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法语系, 西安 710128]摘 要: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荒诞派戏剧在当时的世界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

虽说作为时代的产物,荒诞派戏剧在当今的影响力已不如当年,但联系荒诞派戏剧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会发现其所蕴涵的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对当下人类社会的适用性依然存在。

由此看来,荒诞派戏剧仍是鲜活的,对当今时代的启示与意义重大。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 当今时代 现实意义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西方世界的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与社会。

传统观念的颠覆让人们对于人类世界的意义产生了质疑,往日以理性、道德为根基的社会在一系列的人间悲剧中崩塌。

另一方面,随着战后信息革命的迅速开展,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作为主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就在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下,荒诞派戏剧得以孕育而生。

荒诞派戏剧的诞生可以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避风港,人们的苦闷、焦虑的情绪以文学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小小的一个舞台可以说成为揭露时代弊病、展现人们迷茫、无意义的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

荒诞派戏剧诞生于信息化革命的初期,而我们当下正处于这种新型革命的繁荣时期,因此荒诞派作品对当今时代下的人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借鉴性。

一、荒诞派戏剧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一)“二战”的伤痛荒诞派戏剧活跃于欧美文坛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重创,那“二战”则成为压倒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这面墙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二战”让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并造成了一系列的反人性的灾难。

昔日团结友爱的人类群体却因为各自的利益互相残害,草菅人命。

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和谐的理念也在这一声声的炮响和受难者的惨叫声中崩塌、粉碎、幻灭。

.于是乎,人们一方面开始唾弃歌颂人类善良、和谐、美好灵魂的传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面对传统宗教、道德、政治、社会结构的土崩瓦解,人们开始陷入一种悲观、失望、痛苦、脆弱的精神状态之中。

简述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简述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简述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1)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明显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但绝非这种哲学理论的演绎,而更多地来自于他自己的写作经验。

(2)关于戏剧表达超现实的真实的论述。

①尤奈斯库认为,真正的戏剧是表达超现实之真实的纯戏剧,而反对传统戏剧,认为它执迷于“现实的真实”而对“超现实的真实”视而不见,一味模仿身边眼下的现实而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

②尤奈斯库所谓的超现实的真实内涵之一是作为意义之无与物质之有的“超现实的真实”:a意义之无:意义的虚无乃是一种超现实的真实,是隐蔽在日常意义世界背后的真实,意义之虚无正是荒诞的本质,在幻觉和虚假的世界里存在的事实都表明荒谬,历史都表明无用,一切现实和语言都失去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崩溃解体了。

b物质之有: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的意识几乎是同时产生的,物质之有也是遮蔽在日常意义世界背后的真实,并且就是意义之无的直接象征。

与意义之无相比我们更容易直接面对物质之有的挤压。

c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现实的真实不外乎日常意义化世界所确立的真实,这种真实会随着意义世界的解体而解体,而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正是被现实所掩盖的真实,这种超现实的真实在意义世界的解体之后大白于天下,从而是戏剧表达的真正对象。

③尤奈斯库所谓的超现实的真实内涵之二是作为永恒之在的“超现实的真实”:a戏剧除了要表现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之外,还要表现时空历史之外的永恒之在。

b尽管人的有限性注定了戏剧表达的时空性,即戏剧不可避免地只能演出历史的某个特定的历史片段,但一时性并不完全与永恒性相悖,它可能从属于永恒性和普遍性,因此戏剧完全有可能而且必须经由瞬间的表达揭示永恒。

c他认为,我们的“历史”超出一切时代之上的我的“真理”,通过一个时代而超越了所有时代,与普遍的无情的真理合而为一。

d传统戏剧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执迷于日常现实的模仿,还追求所谓切合时代,这就使他随着一个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3)关于戏剧的虚构本质与非理性本质的论述。

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7.1.3 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文论概述
“存在主义”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 的存 在主义主要指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哲学思潮, 广义的存在主义则指以“存在”为哲学基本问题并集 中思 考这一问题的哲学思潮。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广义 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肇始者和确定者。海德格尔所 谓的“存在主义”指的就是狭义的存在主义或萨特主 义。 他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本主义哲学,而他本 人的存在论则是反人本主义的。
7.2.2 文学的艺术作品认识论
首先看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过程的阐述。
其次看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方式及其结果 的论述。
7.2.3 文学的艺术作品价值论
首先说艺术价值问题。再看审美价值问题。 其次,英伽登认为,审美价值虽是超验的,但其实现 却以审美经验为基础 再次,英伽登认为,审美上有价值的属性主要有两种 类型:其一是所谓“无条件的审美价值属性”;其二 是所 谓“有条件的审美价值属性” 。 最后,英伽登认为,在审美上有价值的属性虽然呈现 于作品具体化的审美对象之中,但它仍然以作品的艺 术价值属性和作品的中性骨架为基础。
“荒诞派”通常指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 个 戏剧流派,其代表作家有贝克特、尤奈斯库和阿达莫 夫。从总体上看,荒诞派文论的主要代表是尤奈斯库。 荒诞”一词古已有之,它通常被用来指示不合情 理、不合逻辑、不可理喻和悖谬。而在存在主义哲学 中,尤其是在加缪的哲学中,荒诞却指述现代人普遍 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现代人被抛在这种处境中无处 可逃,他唯一可做的只是如何面对荒诞并在荒诞中生 存。
7.1 哲学背景与发展概况
7.1.1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简介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指出,现象学首先“标志 着 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 。胡塞尔认为 20世纪初欧洲精神 文化危机的实质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由于没有确实 可靠的知识基础,各门科学的研究陷入了没有统一中 心的分裂之渊。哲学被实证主义和主观主义所撕裂, 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招摇于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萎缩为目光短浅、各自为阵的实证性事类研究,艺 术则迷茫于虚无的荒原。

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异同论

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异同论

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异同论
席战强
【期刊名称】《河池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1(021)001
【摘要】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都以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为基本主题,并都赋予深刻的哲理内核。

但存在主义戏剧大都采用传统的表现形式,在荒诞世界里进行痛苦的选择,具有主动挑战性,令人亢奋,洋溢着一种现代悲剧精神。

而荒诞派戏剧则反传统,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面对痛苦只是一种被动的无奈和承受,充满苦涩感。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席战强
【作者单位】河池师专广西宜州54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存在主义在荒诞派戏剧中的体现 [J], 马喜文;吕春媚
2.荒诞派戏剧的背叛和回归——马丁·艾思林眼中的荒诞派戏剧 [J], 盛雪梅
3.叙事体戏剧与荒诞派戏剧的异与同 [J], 叶长海
4.存在主义哲学的图解——论荒诞派戏剧 [J], 王福和
5.试论荒诞派戏剧和存在主义文学 [J], 孙瑞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荒诞派戏剧的社会和哲学基础

荒诞派戏剧的社会和哲学基础

荒诞派戏剧的社会和哲学基础荒诞派戏剧作为戏剧艺术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20世纪的重要艺术潮流。

它以荒诞、夸张、反讽为主要特征,通过对社会和人性的讽刺,揭示出现代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虚伪。

荒诞派戏剧的社会和哲学基础包括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对权力结构的批判以及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探讨。

荒诞派戏剧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挑战。

传统道德观念往往以固定的规则和价值观为基础,试图规范个体的行为和思想。

然而,荒诞派戏剧通过夸张和虚构的手法,揭示了这些道德观念的虚妄和可笑。

例如,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两个人物在一个荒凉的舞台上无休止地等待一个从未到来的人物,暴露了人们对于虚无和无意义的恐惧。

这种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颠覆,使得观众对社会价值观念进行了反思和重新评估。

荒诞派戏剧对权力结构进行了批判。

现代社会中,权力结构往往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掌握着人们的命运和命题。

荒诞派戏剧通过对这种权力结构的揭示和讽刺,暴露了其虚伪和不公。

例如,萨特的《蠢材》中,剧作家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小人物被权力机构迫害的悲惨遭遇。

这种对权力结构的批判,使得观众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荒诞派戏剧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陷入了物质的追逐和空虚的生活,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情感。

荒诞派戏剧通过对人类生活的荒诞和虚无进行揭示,使人们对自己的存在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伊奇卡的《神游记》中,主人公在一个荒诞的世界中追寻着自己的存在和意义,最终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对人类存在的探讨,使得观众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荒诞派戏剧的社会和哲学基础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对权力结构的批判以及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探讨。

通过对社会和人性的讽刺和揭示,荒诞派戏剧使观众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荒诞派戏剧的独特风格和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了20世纪的重要艺术潮流,对后来的戏剧创作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
【摘要】本文以哲学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为依托,来挖掘文学领域荒诞派戏剧的思想根源,同时通过荒诞派戏剧的人物形象来深刻认识萨特存在主义的精髓,并论证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荒诞派戏剧珠联璧合的契合关系。

【关键词】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契合关系
一、戏剧与时代精神的契合:戏剧艺术过去与现在
戏剧艺术作为一面镜子在文学艺术史上书写了震撼的悲剧、狂欢的喜剧、肃穆的神话剧,百态的风俗剧和逼真的历史剧。

戏剧是时代的结晶,同时又是时代思潮的摹本。

纵观戏剧历史,戏剧艺术无疑都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理念。

中世纪的圣剧以基督教教义为中心,把挪亚方舟、亚伯拉罕献祭以撒、撒种的比喻等圣经典故搬上舞台教导大众,维持着教权和教皇的绝对统治地位。

中世纪戏剧歌颂着七美德——即贞洁、节制、慷慨、热心、温和、宽容、谦逊,鞭挞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

七宗罪和七美德成为圣剧的模型,捍卫了基督教在文学戏剧领域的统治地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震撼人心的荒诞派戏剧诞生了。

戏剧从语言到情节,从主题到结局让人刮目相看,于是荒诞映入眼帘。

荒诞派戏剧和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紧紧相连缔造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荒诞的一幕,同时上演了人类生存虚无的一幕,为生活的虚无、恶心、呕吐作了真实的阐释。

二、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契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人类哲学、艺术、宗教、文化和意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人的存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伦理信仰上,人的价值似乎陷入了荒谬的境地。

这时,以萨特为首的存在主义为这一时代把脉,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信条。

在萨特看来,首先有人。

人碰上了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而人只有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人的存在没有本质的终极意义,而是不断的自我选择。

存在主义的主体失去了形而上的绝对意义和上帝的绝对意志,人只有在自为存在中去选择自由,在选择中无疑会碰到自在存在和他人的障碍。

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

人就是自由。

人只有在不断的选择中实现自我的自由,人面临着自我意识和未来进行选择时,就会陷入舍弃过去什么或在未来会把自己缔造成什么的不安。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不安就是对虚无的恐惧;或是像祁克果所说的那样,只有当我们把“虚无”等同于自由的时候,我们才能把不安称为对虚无的恐惧——凭借着自由,我们消灭了世界,也包括自我。

人存在自由选择时没有道德的基准,也不可能有任何标准凌驾于选择之上,这样自我存在被虚无所笼罩,自由成为一种负担,是被罚的自由。

在萨特看来。

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

在他的目光下。

他可能把我变成物。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
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贝克特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同时亲眼目睹了战争是怎样无情地摧毁了人类的尊严,把人类带进苦难的深渊。

人类所遭受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孤独,这使他自然而然地同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共鸣。

贝克特的作品中反映出存在主义宣扬的世界的荒诞与虚无、冷酷与无奈、人生的毫无意义和人自我的丧失等惨状。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是扭曲了的人物,其中有病态的、丑恶的流浪汉、瘪三、残废者、老人。

从《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最后一局》中的4个残废人,汉姆和他的缩在垃圾桶里不时探头出来觅食的双亲,到《美好的日子》里埋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

一方面呼号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寻找自我。

剧作中表现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人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人生荒诞绝望,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

《等待戈多》是两幕剧,两个流浪汉在荒郊野外凄凉的场景中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在等待中重复不断地做着一些无聊的动作来消磨时光。

在第一幕和第二幕最后都有一个男孩来通告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可能明天回来。

其中一个流浪汉对另外一个说“咱们怎么办”,他回答说“等待戈多”。

在戏剧结尾,流浪汉等待的戈多都没有到来。

这样的等待是虚无的,这样的选择是荒诞的,这样的存在是孤独的。

戏剧结局无疑展示了人们内心世界的极度空虚,人们只能在荒诞中生存。

三、结论
二战结束后的五六十年代充满着宣泄与骚动,萨特存在主义弥漫在人类的思想领域,荒诞派的戏剧主导这文坛的走向。

存在主义与戏剧艺术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战后“存在即虚无”的交响曲。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扑捉到人类尴尬的处境,人类的自由被无意义的选择和可恶的荒诞动作捆绑。

存在主义粉碎了哲学的形而上,颠覆了上帝的存在,同时宣称“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主导的哲学展示了存在与虚无、他人是地狱、生活的盲目。

在存在主义哲学冲击下,戏剧领域催生了荒诞派。

贝克特深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窥看到了人类存在的处境,把《等待戈多》、《最后一局》、《美好的日子》搬上戏剧舞台,引起悍然大波。

荒诞派戏剧生动地表现出人类的生存现状,人类被无聊、孤独、失望、虚无、恐惧、不安笼罩,从而失去了生命的主导权和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

贝克特的戏剧用不同的鲜明人物形象地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荒诞派戏剧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艺术化表现就是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的哲理化依据则是萨特存在主义。

萨特与贝克特用文学和哲学深切地关怀人类存在这一伟大主题,在哲学和文学界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声音——“存在即虚无”和“荒诞派戏剧”。

萨特和贝克特的契合是思想与艺术的契合,是哲学抽象与文学形象的契合。

萨特和贝克特共同书写了荒诞的存在和存在的荒诞,在哲学和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