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双相情感障碍诊疗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74页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高患病率的慢性复发 性精神疾病,具有临床现象复杂,共病 现象多,自杀风险大,病死率高等独特 的临床特征。若误诊和不恰当的治疗将 导致不良后果,严重影响预后,增加社 会负担,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共同问题(一)
▪ 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 具明显的复发性和终身患病的特点 ▪ 症状广泛,可以在完全躁狂发作和完全抑郁
误诊原因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对BPD诊断概念和诊断标准认识上的差异 不仅造成流行学资料差异巨大,同样也是低诊出率 和高误诊率的原因之一.如: DSM-3中的UPD的终生患病率男性为5~12%、女性 为10~25%、 BPD为1.3~2.6%;而另有报道在精神 病人中UPD:BPD=10:1,两者相差悬殊. Szadoczky,Angst:BPD终生患病率为5.1%~7.8%. Akiskal:UPD:BPD=1:1.
(三)、提高对轻躁狂发作的认识:
▪ 轻躁狂只要持续2~3天,就对双相抑郁具有诊断 价值;
▪ 具有三项或三项以上轻躁狂症状的混合状态、 70%为双相2型抑郁;抗抑郁剂恶化病情而心境 稳定剂治疗有效的抑郁、Akiskal建议将其归入 双相谱系障碍;
▪ 心境恶劣性躁狂易被误诊为激越性抑郁. 因为此 类躁狂常在抑郁相中,间插或交替出现烦躁、 焦虑、易激惹、冲动、自控力下降、缺乏理智 、活动性增高、思维活跃等症状。
6、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常被与之共患的 其它精神障碍, 如焦虑、分裂样症状、儿童 行为障碍等所掩盖,造成双相抑郁误诊.
如何防止双相抑郁误诊
(一)、重视双相抑郁的症状特征 (二)、重视双相抑郁的病史特征 (三)、提高对躁狂发作的认识
(一)、具有以下症状特征的抑郁发作应高度警惕为 双相抑郁: ▪ 25岁以前的早年发病者。年龄愈早,首发的抑
郁是双相抑郁障碍的可能性愈大,高峰在15~19 岁. ▪ 显著的心境不稳定、波动性大,如抑郁、焦虑、 欣快、烦躁不安、紧张、 激越、易激惹、冲动、 愤怒 、甚至狂暴等短暂发作(持续1~2天), 多预示为双相抑郁.
医学百事通,网络会诊:12320bst
▪ 抑郁发作伴不典型特征,如食欲亢进、体重 增加、睡眠过多、伴精神病性特征.
▪ 发病高峰在15-24 岁,但通常在 5-10年后才有正 确的诊断
▪ 1/3的患者尝试过自杀,最终有10%-20%的患者死 于自杀
▪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率增加 ▪ 疾病负担增加,美国1991年该病的相关总支出为
450.2亿美元
一、关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诊出率低:
1).BPD首发年龄多在15~20岁,而确诊在 25~30岁,诊断延误10年左右;
2).平均发作三次或三名精神科医生才能 明确诊断;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误诊率高: 69-80%的BPD患者确诊前被误诊为其它精 神病,如单相抑郁、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和 其它情感障碍(儿童的ADHD、品行障碍、 物质滥用伴发的情感障碍),其中主要是被 误诊为单相抑郁。临床上有50~70%的单相抑 郁实为双相抑郁
发作中过渡 ▪ 自杀的危险性增加 ▪ 酒精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危险性
增加 ▪ 个人、经济和社会的负担增加
共同问题(二)
▪ 70%的双相患者以抑郁为首发 重性抑郁发作的患者中,约有30%实为双相障碍 而未被诊断
▪ 双相抑郁与单项抑郁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情绪更不稳定 运动迟缓更明显 有“不典型的”症状,如食欲增加、睡眠增加等
▪ 抑郁障碍频繁发作,一年内发作4次或4次以 上。如发病急骤、频繁、缓解快,往往提示 为双相抑郁.
(二)、具有以下病史特征的抑郁发作往往是双 相抑郁:
▪ 有抗抑郁剂所致躁狂史. ▪ 有双相障碍家族史,特别是躁狂发作家族
史,是双相抑郁的重要因素.
▪ 病前具有情感旺盛或循环气质的抑郁患者, 又易于自然转躁或治疗性转躁的抑郁发作, 应视为双相抑郁.
难于识别的原因
▪ 与其它疾病的症状有重叠,如:精神分裂症和单相抑 郁
▪ 与焦虑障碍、饮食障碍和精神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的 某些症状相似
▪ 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自知力和对于躁狂症状的识别能力 ▪ 病耻感,尤其在儿童和青春期 ▪ 轻躁狂是比较难以识别的 ▪ 忽略抑郁患者既往史中是否存在轻躁狂发作问题
Evans DL. J Clin Psychiatry. 2000;61(suppl 13):26-31.
4、DSM-4诊断标准中,对轻躁狂诊断过 严,规定需满足症状标准至少持续4天,实际 上轻躁狂持续时间多为1-3天.
医学百事通,在线医生咨询
5、对各种抗抑郁治疗所致的转相性躁 狂归属不明,对自然转相和治疗性转相两者 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鉴别困难. ICD-10、DSM-4对此诊断归属缺乏明确规 定,有学者建议应将治疗所致的转相性躁狂 划归为双相.
▪ 产后抑郁、季节性抑郁.
▪ 边缘人格障碍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双相患 者与边缘人格障碍共患率是单相患者的8倍; 全部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中,有44%曾患有BP1型或BP-2型障碍,如将抗抑郁药所致轻躁 狂考虑在内,则上升至69%.
▪ 抑郁患者凡具备以下情况的一项,可诊为双 相抑郁:
1. 双相障碍阳性家族史; 2. 病前为情感旺盛性气质; 3. 抗抑郁剂所至转躁; 4. 环性心境障碍; 5. 轻躁狂发作; 6. 躁狂发作. 即具有由弱到强的连续双相谱系障碍中任何一项者.
2、首次发作为抑郁的,极易被误诊: BPD患者以抑郁发作起病者人数十倍于以躁 狂发作起病者.
3、对轻躁狂或躁狂发作认识不足,甚 至误认为正常境遇性心境变化(包括医者和 患者),故BP-2型障碍诊断的关键在于对躁 狂发作的正确认识.
要充分认识躁狂发作连续谱:心境正常— —情感旺盛气质——境遇性情感高涨——躁 狂发作。
▪ 15%的双相障碍患者发生自杀;危险性高于任何其他 类型精神病或躯体疾病
Baldessarini et al 2003; Bowden 2019; Hantouche 2019; Jamison 2000
共同问题(三)
▪ 双相I型的终身患病率0.3%-1.6% 双相谱性障碍的患病率更高为3.7%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高患病率的慢性复发 性精神疾病,具有临床现象复杂,共病 现象多,自杀风险大,病死率高等独特 的临床特征。若误诊和不恰当的治疗将 导致不良后果,严重影响预后,增加社 会负担,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共同问题(一)
▪ 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 具明显的复发性和终身患病的特点 ▪ 症状广泛,可以在完全躁狂发作和完全抑郁
误诊原因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对BPD诊断概念和诊断标准认识上的差异 不仅造成流行学资料差异巨大,同样也是低诊出率 和高误诊率的原因之一.如: DSM-3中的UPD的终生患病率男性为5~12%、女性 为10~25%、 BPD为1.3~2.6%;而另有报道在精神 病人中UPD:BPD=10:1,两者相差悬殊. Szadoczky,Angst:BPD终生患病率为5.1%~7.8%. Akiskal:UPD:BPD=1:1.
(三)、提高对轻躁狂发作的认识:
▪ 轻躁狂只要持续2~3天,就对双相抑郁具有诊断 价值;
▪ 具有三项或三项以上轻躁狂症状的混合状态、 70%为双相2型抑郁;抗抑郁剂恶化病情而心境 稳定剂治疗有效的抑郁、Akiskal建议将其归入 双相谱系障碍;
▪ 心境恶劣性躁狂易被误诊为激越性抑郁. 因为此 类躁狂常在抑郁相中,间插或交替出现烦躁、 焦虑、易激惹、冲动、自控力下降、缺乏理智 、活动性增高、思维活跃等症状。
6、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常被与之共患的 其它精神障碍, 如焦虑、分裂样症状、儿童 行为障碍等所掩盖,造成双相抑郁误诊.
如何防止双相抑郁误诊
(一)、重视双相抑郁的症状特征 (二)、重视双相抑郁的病史特征 (三)、提高对躁狂发作的认识
(一)、具有以下症状特征的抑郁发作应高度警惕为 双相抑郁: ▪ 25岁以前的早年发病者。年龄愈早,首发的抑
郁是双相抑郁障碍的可能性愈大,高峰在15~19 岁. ▪ 显著的心境不稳定、波动性大,如抑郁、焦虑、 欣快、烦躁不安、紧张、 激越、易激惹、冲动、 愤怒 、甚至狂暴等短暂发作(持续1~2天), 多预示为双相抑郁.
医学百事通,网络会诊:12320bst
▪ 抑郁发作伴不典型特征,如食欲亢进、体重 增加、睡眠过多、伴精神病性特征.
▪ 发病高峰在15-24 岁,但通常在 5-10年后才有正 确的诊断
▪ 1/3的患者尝试过自杀,最终有10%-20%的患者死 于自杀
▪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率增加 ▪ 疾病负担增加,美国1991年该病的相关总支出为
450.2亿美元
一、关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诊出率低:
1).BPD首发年龄多在15~20岁,而确诊在 25~30岁,诊断延误10年左右;
2).平均发作三次或三名精神科医生才能 明确诊断;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误诊率高: 69-80%的BPD患者确诊前被误诊为其它精 神病,如单相抑郁、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和 其它情感障碍(儿童的ADHD、品行障碍、 物质滥用伴发的情感障碍),其中主要是被 误诊为单相抑郁。临床上有50~70%的单相抑 郁实为双相抑郁
发作中过渡 ▪ 自杀的危险性增加 ▪ 酒精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危险性
增加 ▪ 个人、经济和社会的负担增加
共同问题(二)
▪ 70%的双相患者以抑郁为首发 重性抑郁发作的患者中,约有30%实为双相障碍 而未被诊断
▪ 双相抑郁与单项抑郁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情绪更不稳定 运动迟缓更明显 有“不典型的”症状,如食欲增加、睡眠增加等
▪ 抑郁障碍频繁发作,一年内发作4次或4次以 上。如发病急骤、频繁、缓解快,往往提示 为双相抑郁.
(二)、具有以下病史特征的抑郁发作往往是双 相抑郁:
▪ 有抗抑郁剂所致躁狂史. ▪ 有双相障碍家族史,特别是躁狂发作家族
史,是双相抑郁的重要因素.
▪ 病前具有情感旺盛或循环气质的抑郁患者, 又易于自然转躁或治疗性转躁的抑郁发作, 应视为双相抑郁.
难于识别的原因
▪ 与其它疾病的症状有重叠,如:精神分裂症和单相抑 郁
▪ 与焦虑障碍、饮食障碍和精神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的 某些症状相似
▪ 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自知力和对于躁狂症状的识别能力 ▪ 病耻感,尤其在儿童和青春期 ▪ 轻躁狂是比较难以识别的 ▪ 忽略抑郁患者既往史中是否存在轻躁狂发作问题
Evans DL. J Clin Psychiatry. 2000;61(suppl 13):26-31.
4、DSM-4诊断标准中,对轻躁狂诊断过 严,规定需满足症状标准至少持续4天,实际 上轻躁狂持续时间多为1-3天.
医学百事通,在线医生咨询
5、对各种抗抑郁治疗所致的转相性躁 狂归属不明,对自然转相和治疗性转相两者 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鉴别困难. ICD-10、DSM-4对此诊断归属缺乏明确规 定,有学者建议应将治疗所致的转相性躁狂 划归为双相.
▪ 产后抑郁、季节性抑郁.
▪ 边缘人格障碍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双相患 者与边缘人格障碍共患率是单相患者的8倍; 全部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中,有44%曾患有BP1型或BP-2型障碍,如将抗抑郁药所致轻躁 狂考虑在内,则上升至69%.
▪ 抑郁患者凡具备以下情况的一项,可诊为双 相抑郁:
1. 双相障碍阳性家族史; 2. 病前为情感旺盛性气质; 3. 抗抑郁剂所至转躁; 4. 环性心境障碍; 5. 轻躁狂发作; 6. 躁狂发作. 即具有由弱到强的连续双相谱系障碍中任何一项者.
2、首次发作为抑郁的,极易被误诊: BPD患者以抑郁发作起病者人数十倍于以躁 狂发作起病者.
3、对轻躁狂或躁狂发作认识不足,甚 至误认为正常境遇性心境变化(包括医者和 患者),故BP-2型障碍诊断的关键在于对躁 狂发作的正确认识.
要充分认识躁狂发作连续谱:心境正常— —情感旺盛气质——境遇性情感高涨——躁 狂发作。
▪ 15%的双相障碍患者发生自杀;危险性高于任何其他 类型精神病或躯体疾病
Baldessarini et al 2003; Bowden 2019; Hantouche 2019; Jamison 2000
共同问题(三)
▪ 双相I型的终身患病率0.3%-1.6% 双相谱性障碍的患病率更高为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