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生活知识结构图表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483edfcd2b160b4e767fcfe7.png)
题 (依据)
学发展的始终,决定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哲学 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各自观点)
两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基本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学 基本特征
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辨证唯物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 产 生 了 三 大 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活的灵魂
思主 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主题是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
义中 国化
三 个 代 表 " 重 是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基础知识)
知识点
补
充
哲学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
源于生活
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 哲学与世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
要思想
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是对马’毛’邓’三’的继承和发展,与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基本内涵)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e90ff7ade80d4d8d05a4f3d.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和哲学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二.产生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 2、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思考。
三.哲学的任务:①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真正(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 和功能 ②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 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1、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 (2)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方法论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 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六.哲学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必修4政治第一二单元框架图
![必修4政治第一二单元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d701e00c03d8ce2f00662393.png)
《生活与哲学》总论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选择题要求)美好生活的向导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含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想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规律。
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怎么办)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依赖于与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百舸争流的思想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根本观点基本形态根本观点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可取)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缺陷)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缺陷)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可知论:能彻底认识世界;不可知论:不能彻底认识世界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2.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f5c095a56137ee06eef91837.png)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第一单元线索: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 唯物 物质决定意识。
学 主义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基本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概 派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 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论 主义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态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思想、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 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主义哲学 构成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中国化的重 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 “三个代表” 主题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 本质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既要注重事物的有利条件,要要注重事物的不利条件。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2)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 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世界观: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掌握系统优化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方法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世界观: 方法论:特点:普遍性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完整word版)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
![(完整word版)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85d501a7c850ad02df804164.png)
《生活与哲学》总论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系统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谛美生活到处有哲学好生活的向导对于世界观的学说生活智慧与时代百哲学的基本问题精舸神争流的思想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就在我们身旁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哲学的本意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实的哲学的作用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想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什么可知论有无同一性不行知论与生活的关系为何对哲学的影响根本看法古代朴实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本看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客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探究世界的本认识运动质掌握规律意识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作用自然界的自然界的事物是依据自己所拥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社会物质生活基本因素的客观性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靠于物质运动是物质固运动的含义有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拥有客观性和广泛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自然界长久发展的产物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买卖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是经过人脑对外界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意识活动拥有目的性人可以能动意识活动拥有主动创建性和自觉选择性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建性人可以能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拥有指导作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拥有调理和控制作用全部从本质出发、脚踏实地的含义全部从本质出全部从本质出发、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发,脚踏实地全部从本质出发、脚踏实地的详细要求辩实践的含义实践拥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证人的认识实践及其特色唯社会历史性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根源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实践是查验认识的真谛性的独一标准义在实践中追求真谛是客观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和发展真谛真谛是详细的有条件的认识拥有频频性识论追求真谛是一个过程认识拥有无穷性1 认识拥有上涨性辩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世界是广泛联系的广泛性唯联系的客观性物联系的联系的多样性辩证整体与部分的差别与联系法坚持整体与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联部分的一致系用联系的观看法看问题掌握系统优系统的特色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唯世界是永发展的广泛性物辩恒发展的发展的本质事物的行进和上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往事物的消亡证法前程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前程是光明的的发用发展的观道路是波折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波折的展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唯做好量变的准备,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物促使事物质变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辩证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唯矛盾广泛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物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遍性辩和特别性矛盾特别性原理及表现证矛盾广泛性和特别性的辩证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法的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实坚持两点论与要点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与用对峙一致的论的一致核看法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要点论相一致心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的含义、地位坚持对详细问题作详细剖析坚持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的重要性创新意识辩证否认观的内容与建立创新意识是辩证否认与创新意识社辩证否认观要求建立创新意识会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进步 2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过去社会历史堕入唯物主义的原由社 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辨证关系会发 生产关系必定要适应生产力情况的规律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上层建筑必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情况的规律规寻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向总趋向:行进的、上涨的,发展的过程是波折的觅社 总趋向的实现门路会 人民民众是社会物质财产的创建者 的真 社 人民民众是历人民民众的含义人民民众是社会精神财产的创建者谛会历 史的创建者人民民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史的 人民民众是历史创建者的原由主体民众看法和 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历 民众路线党的民众看法和民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史 坚持民众看法和民众路线的意义 唯价值的含义物 价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表现主 值与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论主假如看他的贡献义价 价值观的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拥有导向作用 值观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拥有导向作用自觉依据社会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价 建立正确价值观要自觉依据社会发展难得客观规律值 实 发展的客观规律判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现 断人 与 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生 价 自觉站在最广大上价 值 人民的立场上建立正确价值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值选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择在劳动和奉献中创建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价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值创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础造 在个人与社会的一致中实现价值正确办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实正确追求个性的发展现需要坚强拼搏、发奋图强的精神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3。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结构图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f05a31c419e8b8f67d1cb909.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考点浏览: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概念 P3;本义 P6;产生 P4;源于 P5;作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联系)P7;用 <对个人 >P6;功能 P25;任务 P6。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联系)P8;二、三对关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区别、联系)P8-9。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内容 >P10-11?为什么? P11-12)四、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分关歧、基本观点、基本形态、局限性或优点) 1.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为什么?P16 P12-14<能正确判断 > 2.P16于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五、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3.哲学的作用 <对社会 >P17(与“对个人”的学作用区分开)1.马哲产生的条件、意义 P18-192.马哲的特征 P20-21六、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哲的产生 3.马哲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P22-234.马哲的作用 <与哲学的作用区分 >P25第一单元线索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哲学史上的伟大的变革第二单元考点浏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物质的概念 P292. 世界的物质性(为什么?) P28-30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P31一、世界的本质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32辩 5. 规律(概念、特点P33、对应的方法论P33-34)证唯物 1.意识的产生(起源)P35、生理基础P36、内容主P36-37、本质义2. 意识的作用(认识、改造) P38-40二、把握思维的奥妙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P40-41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重要性、要求 P4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P51辩证唯物论的线索图: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7)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1.实践的概念 P42、特点 P42-43实践与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44-46认识认识、 3.真理的概念 P47、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P46-47论真理 4.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 -----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48-49;及方法论 P49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基础<四方面 >P44-46 ;能动反作用)及方法论(投身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论的线索图实践的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与谬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第三单元考点浏览: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一、联系观二、发展观唯三、矛盾观物(实质与辩证核心)法四、否定观1.联系的含义 P542. 联系的特征(普遍、客观、多样)及对应的方法论P54-573.具体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a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b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方法论(要求)1. 发展的实质(与运动变化的区别)P632. 发展的普遍性及方法论P60-623.具体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原理及方法论) P64-65;b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质变含义P6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P66)1.矛盾的概念 P672.基本属性(内涵 P67、两者的辩证关系 P68-69)3.矛盾的普遍性(内涵 <原理 >P69,及对应的方法论 P70;矛盾特殊性(内涵 <原理 >P70,及对应的方法论 P73-7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两者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P71-72 )4.具体讲“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 a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含义、各两者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P72-73)b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P73(一)辩证否定观(含义P75、实质 P76)及一、树立创新意识是方法论 P76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的哲学基础)(二)辩证法的本质P7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P77 及方法论P77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3 个方面) P78-80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内涵、两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P83;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P83唯物辩证法的线索图: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第四单元考点浏览:拥有更美的人生(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3)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4)价值观实现途径:对社会、他人的奉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并实现价值的途径一、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二、人生价值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P3.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P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人的价值及其评价P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P4.价值创造与实现P历史唯物主义的线索图: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___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docx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___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e28ad92af45b307e87197f1.png)
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I r 主观唯心主义形态“L 客观唯心主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思想、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第一单元线索: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基本 派别唯物 厂主义唯心主义C 可知论I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1L 不可知论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 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J 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 中国化的重 (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 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 “三个代表”主题 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本质'理论体系I 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唯心 主义马克思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 主义哲学’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马克思主义哲学r历史唯物主义广社会历史观社会发展的规律I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的价值、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獰元瞬≡-*运动一*现律一*裁一*物贴意识BW跌糸(原理及方淤)C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IK一切从实际出发Z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观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映和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意识对改造r正确意识会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Y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咼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错误意识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糊S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6060b2a2a76e58fafbb00351.png)
《生活与哲学》一一知识框架图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神创论。
O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观的观紅酬剽甥赫,囁曙寿盐親觀魁醐掰」髓孵览嘛呈。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 月土观呢创'仕,KI 以以识仲规伴。
仅忤土观冃E別'仕,必狈以【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江嘴懈刪舉!关钢理傩嘿建聃赫丫喘删娜赠麹般【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岀发,同时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财赭錮物臟卸酗鼾贸体錘糊麹用。
【鶴棉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 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意义】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克fe歸朋麋恻mfe 簿柳认识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 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文口召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也曽义】鶴册}^儼錶卓斓1斯日(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_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孑、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曲''【原理】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课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衣馮韶:你加涓制则喰侗马渝撫閔皺 W 笳4^縮冊j 叙饋 爺蹩日塩卅第谿空鮎衙㈱护各枕希必耳加判w 用反咲。
貝理取 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匍宙曝恳權離翹缨餉、曙^^^'難褊费競墮粉麗0繕护和范围。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必修四)知识体系图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必修四)知识体系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50c519e6bb4cf7ec4bfed01c.png)
《哲学生活》(必修四)知识体系图表()⎪⎪⎪⎪⎪⎪⎪⎩⎪⎪⎪⎪⎪⎪⎪⎨⎧⎪⎩⎪⎨⎧⎪⎭⎪⎬⎫⎪⎪⎩⎪⎪⎨⎧上学坚持辩论法,反对形而心主义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主义唯心唯物主义与两个对子对垒”军哲学史上的“两和总结。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系看,哲学是对自然、4.从与具体知识的关一。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3.从特点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2.从本质上看,哲学聪明的学问。
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1.从本义上看,哲学内容。
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践学源于人们对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产生:哲学的智慧产生哲学 ⎪⎪⎪⎪⎪⎪⎪⎪⎪⎪⎪⎪⎪⎪⎩⎪⎪⎪⎪⎪⎪⎪⎪⎪⎪⎪⎪⎪⎪⎨⎧⎪⎩⎪⎨⎧和德国的康德)谟国的休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英界的可能性/否认彻底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事物。
”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者反映)(思维能否对存在做出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主义的唯一标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的本原(谁决定谁)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创论;柏拉图“理念论,宝贵在天”;中外神理生万物”“生死有命例:朱熹“理在争先,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我在”;无理”笛卡尔“我思故守仁“心外无物,心外幡动,仁春心动”;王例:“不是风动,不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唯一的实在,认为客观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意识决定物质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唯心主义单元)第11,12课(第四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单元单元),9,10课)(第三唯物辩证法(第7,8认识论(第6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4,5课)辩证唯物论/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哲)(现代唯物主义)(马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三种形态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框架 (共14张PPT)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框架 (共1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e8e077a0b1c59eef8c7b4b8.png)
方法论 要求
矛盾发展的 不平衡性
坚持两点论 与重点论的 统一,反 对…
用对立 统一的 观点看 问题
矛盾分析方法归纳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创造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矛盾普遍性原理
2、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矛盾特殊性原理
个人价值
如何创造、 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根本途径
认识社 会与价 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 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社会历 史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动力 社会历史发 展总趋势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是历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 史的创造者 群众路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关系原理 主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要方面关系 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 看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 次方面关系原理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历史观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决定
反作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 本质上 实践 主体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 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物 质 资 料 生 产 方 式
生产力
决 定 反 作 用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解 决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 反 作 定 用
上层建筑
阶级 社会
社 会 历 史 发 展 总 趋 势 : 前 进 的 、 上 升 的
决定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3c9f4a96551810a6f4248608.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一.含义: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和哲学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二.产生: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 2、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思考。
三.哲学的任务:①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真正(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和功能②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1、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2)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哲学方法论的关系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六.哲学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16)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16)](https://img.taocdn.com/s3/m/8a300146bb68a98270fefa1c.png)
知 识 点
补 充
唯物辩证法总论
联系观、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方法论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
辩证
法的
发展
观
发展的实质
(什么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社会、认识)
联
系
观
哲学上的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
法的
实质
与核
心(对
立统
一规
律)
矛盾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畴,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涵:①矛盾双的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前提。②矛盾双相互包含渗透,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涵:矛盾双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神创论、宿命论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任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升华)。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属于意识畴,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时代决定哲学,哲学影响时代。哲学不一定都正确(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正确的哲学。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原理
事物发展的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法
论
看到前途光明,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
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法论:①要承认、分析、揭露、正确解决矛盾。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
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的正确法)。
辩正
关系
原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寓于特,特离不开普)。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
辩证
法的
发展
观
发展的实质
(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社会、认识)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面容:①思维和存在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条件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或创造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和认识
辩证
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积极、消极)。 注意:来源与途径的不同
法论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的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的,但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产生的历史条件(基础)
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产生了三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注意
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法论:分析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实事是精髓,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法,是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
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是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哲学与生活知识结构图表
..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
知 识 点
补 充
哲学是什么
哲学
源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界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这是概括,具体的体育运动、思维、物理化学生物运动都是哲学运动的表现形式,不能等同。
运动和物质
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论,都是错误的。
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和无限性原理
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实际,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法
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
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物质与意识辩正关系原理的要求
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
实事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具体要求(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为什么?
(依据)
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两大基本派别
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各自观点)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片面、孤立、静止,否认因的根本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前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意识的容
和形式
意识的容(反映什么)是客观的,形式(怎么反映)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受立场、知识结构、世界观等影响)。注意: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
知 识 点
补 充
哲学的物质概念
什么是哲学上
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