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谓常识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古代一些特殊称谓

古代一些特殊称谓

古代一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七八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文化常识之称谓z

文化常识之称谓z

武官
01
02
03
大将军
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不常 置,大将军皆为超品,卓 然尊大,冠绝百司之上。
骠骑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年)始置,以霍去病为之, 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车骑将军
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 的第三号将军。
02
古代人名
本名
本名是一个人的正式名字,通常在出 生时由父母或长辈命名。在古代,本 名通常与家族、宗族或氏族有关,以 表明个人的身份和归属。
文化常识之称谓
目录
• 古代官职 • 古代人名 • 古代礼仪 • 古代称谓
01
古代官职
中央官职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 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 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
太师
太傅
古代“三公”之一,位至“三公”即 太师、太傅、太保,多为大官的加衔 ,无实际职权。
指官职又名太宰,为辅佐国君、高级 幕僚与君主近臣的总称。一般是主教, 皇帝的老师。
们举行婚礼时必须遵循的规则。
定亲是男方家和女方家达成协议后举行的仪式,通常 会签订婚书,以示双方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婚姻礼仪是古代人们举行婚礼时所遵循的一系 列礼仪规范,旨在维护婚姻的神圣和庄重。
提亲是婚姻礼仪的开端,通常由男方家向女方家 提出请求,并送上聘礼,以示求婚之意。
04
古代称谓
谦称
01
谦称
规则。
座次安排是宴饮礼仪中的重要 一环,通常主人坐在主位,宾 客按照地位和亲疏关系分别坐 在两侧,以示尊重和友好。
上菜顺序也是宴饮礼仪中的重 要一环,通常先上凉菜,再上 热菜,最后上汤和主食,以示 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婚姻礼仪

语文常识之——古代年龄称谓

语文常识之——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幼年【初度】chū dù是指生日之时。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四十~ 【赤子】chì zǐ是指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

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chèn】【龆tiáo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故:始龀chèn、髫tiáo 年:女孩七岁。

始龀chèn、龆tiáo年:男孩八岁。

【垂髫tiáo】指幼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总角】zǒng jiǎo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教数】jiào shù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本意是指雏鸟的嘴。

后指儿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rú儿童。

《孟子离娄上》[1]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文言文借代词语与特殊称谓

文言文借代词语与特殊称谓

• 文化常识之特殊称谓 • 一、人的称谓: • (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 (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 才。 •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 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 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 (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 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 欧阳修称文忠。 • (四)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 • • •
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 • • • • • • • • • • •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 • • • • • • • • • • •
4、 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 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 三、敬称: •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 大王 • 2、 对将军:麾下 •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 (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 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称谓常识:
- 直称姓名:
- 自称姓名或名。

- 用于介绍或作传。

-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 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谓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谓

称谓一、称人(一)称姓名1.称姓:临川王某记。

称名的:长子迈将赴。

称姓名的:庐陵文天祥自叙其诗;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2.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3.称号: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4.称斋号:如称蒲松林为聊斋先生。

5.称谥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

(二)称官名爵名1.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2.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3.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4.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5.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三)称籍贯1.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2.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3.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4.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谊)5.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四)称官名籍贯姓、名、字号庐陵萧君圭君玉;余在馆中,闻翰标天台陶先生(五)贱称1.竖子:指的是童仆。

2.小子:对人的蔑称。

3.尔、汝(1)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以尔汝相称。

引申为轻贱之称。

(2)彼此以尔汝相称,表示亲昵。

二、称年龄(一)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二)孩提:指2——3岁的儿童(三)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四)豆蔻:指女子十三岁(五)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六)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七)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八)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九)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十一)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十二)耄耋:[mào dié]之年:指八、九十岁(十三)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一)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二)山陵崩:天子去世;(三)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四)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五)不禄:士之死;(六)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七)没(殁):嫔妃之死;(八)殇:未成年人死亡;(九)殒:泛指死亡;(十)涅槃、圆寂、示寂:僧人之死;(十一)坐化:佛教用语,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呼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呼

谦称(1)王侯自称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及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

例如:权叹息日 :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搞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嘻公四年》)(2)一般人自称①愚愚蠢的人,谦称。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②某代替自己的名字。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③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④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⑤不才/不佞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⑥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⑦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

例如:零邑后学田玉书石。

(《朝阳岩铭》)⑧贱子谦称自己。

例如: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无家别》)(4)女子自称①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磋来之食。

' (《乐羊子妻》)②贱妾女子自称。

例如: 贱妾留空房。

(《孔雀东南飞<并序>》)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

例如:若晋君朝以人,则婢子夕以死。

(《左传·嘻公十五年》)(5)自称家人①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文化常识一(称谓)

文化常识一(称谓)

一、人物称谓(一)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2.称字、号、谥号、斋名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官爵①称官名②称爵名4.称籍贯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②职业+人名③姓+之+人名④封地+人名(二)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②臣子自称:臣③一般人自称:愚、某、鄙人④女子自称:妾2.敬称①称君王:陛下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高祖、太宗③称师长:夫子④称朋友、尊长:公3.上对下或平称:尔4.贱称:竖子5.表特定关系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②加“太”表示长一辈:③加“先”表示已经去世的尊长。

(三)“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①表扬性的②批判性的③表同情的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常识古代年龄称谓

常识古代年龄称谓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四、3-8岁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五、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六、9岁九龄:为九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七、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八、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九、13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至十四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十、14岁将笄之年:指女子十四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二、16岁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三、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五、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六、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十七、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十八、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父母、儿女、兄弟间的称谓:
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3、高堂:古代称父母。

4、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5、泰山:妻父为泰山。

6、东床:女婿为东床。

7、犬子: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8、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9、息女:年幼弱小的子女。

对别人父母、兄妹的称谓:
1、令堂:用于古时称呼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2、令尊:用于古时称呼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3、令兄:用于古时称呼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4、令弟: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5、令妹: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6、令坦: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7、令郎: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8、令爱: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9、千金:用于古时称呼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馅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统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久,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4)称朋友、尊长。

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古代人称谓常识

古代人称谓常识

古代人称谓常识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

称呼也是一面镜子。

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称谓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人称谓常识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

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

一、必须是同姓。

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

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

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中国古文称呼

中国古文称呼

中国古文称呼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间的称呼通常依据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来决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文称呼:
1.君:用于尊称国君、皇帝等地位高的统治者,也可以用于
对长辈或上级的尊称。

2.臣:用于自称作为国君、皇帝等的属下或臣子。

3.朕:指皇帝自己,用于自称。

4.官人:用于对官位较高的人的尊称。

5.夫子:用于对学问深、地位高的学者的尊称。

6.先生:用于对有学问或地位较高的男性的尊称,相当于"
先生"或"先生"。

7.夫人:对已婚女性的尊称,相当于"夫人"或"夫人"。

8.小姐:对未婚女性的尊称,相当于"小姐"。

9.兄长:用于对年纪较大、地位高的男性的亲切称呼,相当
于"兄长"或"哥哥"。

10.弟弟:用于对年纪较小或地位低的男性的亲切称呼,相
当于"弟弟"或"弟弟"。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很常见,但现代社会的称呼方式已经有所变化,更多地使用现代化的称谓,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一、人的称谓谦称: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单幼亲属,前者如塞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2、自称:愚、敝、卑、臣、仆3、帝王自称:孤、寡人、朕4、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5、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称:妾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叫做“尊称”。

(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通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三种: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中国称呼礼仪常识

中国称呼礼仪常识

中国称呼礼仪常识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中国称呼礼仪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国称呼礼仪常识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姓“因生而姓”:“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sì);禼(即契(xiè))母吞燕卵而生禼,故殷姓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姬。

”以动植物等自然物为姓: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

母系氏族社会就已有姓,不少古姓带有“女”旁,本质是氏族称号。

《春秋》所载:黄帝是姬姓(周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嬴姓(秦姓);妫(guī)、姒(sì)、姚、芈、偃yan、隗(huai)、允、子、风、归、曼。

古书常说的“百姓”一词,最早可能指众多的氏族。

周人是黄帝后裔,姬姓不变。

下面又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陈国的陈完以陈为氏,出奔齐国后便由陈氏改为田氏。

先秦:同姓不可通婚;对人称呼时不称姓。

先秦氏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联系密切。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1诸侯以封国为氏:郑捷(郑文公);齐、楚、秦。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分封姬姓国53个,其子孙多以国邑名或父祖字为氏。

贵族以嫡长子继承其位,称为大宗;其余儿子称为小宗,成为大宗的臣属。

天子的小宗称王子,王子之子称王孙,统称王族。

诸侯的小宗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统称公族。

王族、公族可以国名为氏,但公孙的子孙则不属于公族,另外命氏:齐文公的儿子叫公子高,孙子叫高傒(xi)。

2卿大夫以封邑为氏:知罃、羊舌赤、解狐。

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

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姬同承位为庄公,是大宗;余三子庆父、叔牙、季友为小宗,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就是“三桓”。

庆父儿子公孙敖承位,庶子或以“孟”为氏,或以“仲”为氏(实际排行老二)季孙子孙多以季为姓氏;又因季友封邑在费,子孙也有以费为姓氏。

3以官名为氏:司徒、司马、司空、上官、太史、王、侯。

4以技为氏(常为贱人):陶、巫、甄。

5以居地为氏:东方朔、西门豹、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

6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以祖先字为氏:孔丘(孙嘉字孔父之后)、季孙肥(子友字季之后)。

待嫁女子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孟姜、仲子、叔姬、季芈。

出嫁女子:1本国国名或氏+姓:齐姜。

2嫁给别国国君:配偶封国+姓:秦姬。

3嫁给别国卿大夫:配偶氏或邑名+姓:赵姬(赵衰妻)。

4死后:配偶或本人谥号+姓:武姜(郑武公妻)。

姓+“氏、女、母、姬、媪、妪”:武姜称姜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

先秦名字号名字古人有名有字古时婴儿出生3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夏商:孔甲、盘庚、武丁(和干支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

春秋:“黑肩”(周公,生理特征);“寤生”(郑庄公,其母难产)春秋:+“子”取字=尊称:子胥(伍员);子渊(颜回)有时省“父”(甫)字:伯禽仲尼叔兴有时省排行:禽父尼父兴父有时以排行为字: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最常见的是姓上冠以排行:孟姜、叔姬、季芈有时省“母”:季姬牙有时省排行:姬原母有时单称“某母”或“某女”:寿母,帛女汉后姓氏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长孙、宇文、慕容、拓跋、独孤、尉迟、呼延、万俟改姓:1皇帝赐姓;避讳改姓;避难改姓。

4改繁为易: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爱新觉罗简姓罗、金5少数民族从汉:北魏孝文帝规定皇族拓跋改姓元,其他改陆、穆、贺、于等。

6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等都是汉语译音。

汉后名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之”、“不”等为虚字:介之推、申不害魏晋:高雅如“之”: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裴松之南北朝:佛教盛行:僧肇、道安唐宋:复名增多唐代:求雅:文、德、儒、元、雅、士唐宋:道教盛行,以五行命名:朱熹(火),祖孙名五行循环五代:美士曰彦元代:取蒙文名;且规定汉人不得取名,以出生日期为名:朱元璋名朱重八明清:以族谱、字辈命名: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清满贵族:安、福、永、泰汉人取名:1尚武:胜、武、勇、超、猛、固、彪、举2思贤:张尧、黄舜、邓禹、张汤3求寿:万年、延寿、千秋、去病、去疾汉后字号名字连说=名+字:孔融(名)文举(字);陈琳(名)孔璋(字)古人命字方法:同义反复:诸葛亮字孔明反义相对: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连义推想:岳飞字鹏举;谢翱字皋羽“名”或“字”中用同字或偏旁表示同辈:颜果卿、颜真卿;苏轼、苏辙尊对卑称名,卑也自称名。

但对尊辈,只能称字,对父母连字也不能称。

《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唐宋开始盛行: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青莲居士;苏轼东坡居士其他1唐宋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

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

2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表示尊敬,称“地望”):孔融称孔北海;;韩愈称韩昌黎;王安石称王临川3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诸葛亮称武侯;王羲之称王右军4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陶潜称靖节5在姓氏前加“大(小)”指称特定的同姓者:老杜指杜甫,小杜指杜牧6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伊吕”指伊尹、吕尚;“李杜”指李白、杜甫;“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尊号:唐代起皇帝生前还有尊号: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庙号:汉代起皇帝在谥号前还有庙号每朝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则称太宗、世宗等: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等。

谥号:古代贵人死后,朝廷给予谥号1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3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避讳: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改字常以同义互训:(高祖)邦—国;(文帝)恒—常。

空字=□或某或讳。

唐代:开始缺笔。

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

常用的姓约400个。

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

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

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

民间命名:1节令+花卉:春花、梅、桃,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梅。

2地名:沪生。

3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4动物:阿牛、小龙、阿龙、小凤、凤儿。

5变性:亚男。

6排行:大牛、二牛、小牛,根大、根亮(两)、根山(三)。

谦词帝王:朕(皇帝)、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官吏:下官、末将。

晚辈或位卑者:在下。

自谦:不才。

自己儿女:犬子、犬女。

女子:妾。

愚:不聪明:愚兄;愚见。

鄙:学识浅薄:鄙人;鄙意;鄙见。

敝: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敝人;敝姓;敝处;敝校。

卑:身份低微:卑职。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请;敢烦。

拙:自己的东西:拙笔;拙著、拙作;拙见;拙荆。

小:自己或有关事物:小弟;小人;小可;小生;小儿;小店。

家:家父、家尊;家母、家慈;家兄;家叔。

舍:自家或亲属:寒舍、敝舍;舍弟,舍侄,舍亲。

老:老人:老朽、老夫、老汉、老身;老衲;老臣。

贫:僧、道、姑:贫僧、贫道、贫尼。

敬辞帝王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

皇太子、亲王:殿下将军:麾下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阁下师长和朋辈: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

老人:丈、丈人。

令:对方亲属:令尊、令堂、令阃(对方妻子)、令兄、令爱、令郎、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令亲。

尊: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意;尊命。

贤:平辈或晚辈:贤家(称对方)、贤郎、贤弟。

仁:表示爱重:仁兄;仁公。

先:先帝,先考或先父,先慈或先妣,先贤。

太:再长一辈:太后。

圣: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圣上、圣驾。

拜: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拜读、拜服;拜访、拜辞;拜贺;拜识;拜托;拜望。

奉: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奉达;奉复;奉告;奉还;奉陪;奉劝;奉送;奉赠;奉迎;奉托。

惠: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惠存;惠临;惠顾;惠允;惠赠。

恭:恭敬地对待对方: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

垂: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爱、垂怜;垂青;垂问、垂询;垂念。

贵: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贵干;贵庚;贵姓;贵恙;贵子;贵国;贵校。

高:别人的事物:高见;高就;高龄;高寿;高足;高论。

大: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大伯;大哥;大姐;大妈、大娘;大爷;大人;大驾;大师傅;大名;大庆;大作;大札。

敬: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敬告;敬贺;敬候;敬礼;敬请;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屈: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屈就;屈居;屈尊。

光:光顾;光临。

老:别人(有时特指老人):老伯;老太爷;老前辈;老兄;老总。

雅:对方的情意或举动:雅教;雅意;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指正批评)。

芳: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芳龄;芳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