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儒家的思维方式
儒家的思维体系
儒家的思维体系儒家的思维体系“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
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分崩离析血气方刚杀鸡焉用牛刀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学而优则仕天下归心(1)杯水车薪(《孟子·告子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2)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正大刚直的精神。
(3)岌岌可危(《孟子·万章上》):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4)拒人于千里之外(《孟子·告子下》):形容态度傲慢,不愿跟人接近。
(5)明察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儒家思维
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思维的影响「具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所显现的诸多思维方式之中,最为悠久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
所谓「具体性思维方式」是指从具体情境出发进行思考活动,而不是诉诸纯理论或抽象的推论。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中所表现的方式甚多,最常见的就是将抽象命题(尤其是伦理学或道德论的命题)置于具体而特殊的时空脉络中,引用古圣先贤、历史人物,或往事陈迹加以证明,以提升论证的说服力。
中国文化中的「具体性思维方式」的出现,与中国的历史意识的发达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心灵」发达极早,默察往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记取教训,以为行事之依据,至迟在春秋时代(722-481B.C.)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
《诗经‧大雅‧荡》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皆可证中国古代历史意识之早熟。
1在强烈的历史意识洗礼之下,古代中国思想家常常即事以言理,他们习于从具体而特殊的个别事物或经验之中,抽离或归纳出普遍的抽象命题。
中国人的思维从不受抽象的「型式」(forms)或静止的命题所束缚。
2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具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历史思维方式。
在许多儒家的论述中,历史思维方式一再地被运用与发挥,构成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遗产。
直到今日仍在华人社会中产生一定的作用。
但是,儒家的历史思维有何特征?古代儒家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历史思考?在儒家展开历史思考的过程中,有那些概念或因素发挥主导的作用?这些问题是这篇论文企图解答的课题。
这篇论文的写作,拟依以下顺序进行:第一节「前言」说明全文旨意。
第二节则扣紧古代儒家历史思维中的「时间」概念深入分析,指出古代儒家的「时间」概念具有两项特质:(一)可逆性(reversibility),指「时间」在「过去」与「现在」二极之间往复运动,使「过去」与「现在」构成既分离而又结合之辩证关系;(二)古与今的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今」既为「古」所塑造,但又能赋「古」*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简述对儒家几点思想的思考
简述对儒家几点思想的思考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伦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人伦,即关注人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其信仰旨在通过道德来达到个人守正和社会和谐。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它认为,人性本善,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
儒家强调的是要用良好的教育来引导人的思想行为,使得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渐渐实现道德境界的提高。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例如,引导少年儿童积极向上,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观念。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因此,对他人要具有爱心和善意。
在这种观念下,儒家进一步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仁爱、和谐、宽容、容忍”的原则。
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观点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让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与关爱。
第三,儒家思想强调了“中庸之道”的概念。
这个概念主要是强调了个人行为的平衡,认为要遵循中庸之道,就是在不偏不倚的基础上,达到某一种平衡和调和的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可以说是在个人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制度建设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同时,也可以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正确地对待问题,不偏不倚地追求真理,让思想和行为保持“平衡”状态,避免过度或失衡的走向。
最后,儒家思想还强调了道德自觉的重要性。
在儒家思想中,“知行合一”是很重要的概念,它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与道德思维相一致。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仅仅靠嘴巴说好话,而要将道德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行为举止得体。
这个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更为重要,让人们更好地关注道德观念,将道德和行动结合起来,让社会更为和谐美好。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了“仁爱”观念、中庸之道,以及道德自觉等一系列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促进人的思想境界,提高行为素养,让社会更为美好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释、道、的思维与认知
儒、释、道、的思维与认知一、引言:儒释道思维的独特魅力在东方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儒释道思维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释道思维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期引发读者对东方智慧之源的深刻思考。
二、儒家思维:以仁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儒家思维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忠诚”、“礼义廉耻”等价值观。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关注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儒家思维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意识。
它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仁爱之心儒家强调“仁者爱人”,认为爱人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通过培养仁爱之心,人们能够减少冲突和矛盾,增进理解和包容,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 礼仪之治— 1 —儒家认为,礼仪是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减少社会摩擦和冲突,进而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转。
3. 忠恕之道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即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宽恕他人的过失。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忠诚和宽容品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释家思维:以禅为旨的内心修行释家即佛教,以禅修为核心,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释家思维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精神追求,提倡通过禅修达到解脱和超越。
在释家看来,人生的痛苦源于欲望和执着,只有放下执念、回归本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释家思维的特点在于其超越性和实践性。
它认为,人应该通过禅修等内心修行方法,洞察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
1. 诸行无常佛家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儒家处事观念
儒家处事观念儒家处事观念如下:1、你不相信自己,则神灵也救不了你。
孔子是个非常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承担了传承文化的重任,所以在遭受安全威胁时,毫不在意,相信自己在没有完成使命之前,上天不会让他没命。
他还自信地认为,要是给他合适的位子,三年就能完成使命。
这就是一种高度的自信。
人成为人,是上帝神灵的眷顾,我们为什么要自卑呢?所以,孔子一直鼓励弟子,要树立自信。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仲弓又叫冉雍,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很喜欢他,认为他身负大才是可以治国平天下的人物,但仲弓出身贫贱,骨子里有一种来自泥土的自卑,孔子打了一个优美的比喻鼓励他,说一头杂毛牛,却生出了一头赤黄发亮、头角峥嵘、英气勃勃的小牛,即使在祭祀中,因为出身不好不会用,但山川和神灵却不会舍弃他。
也就是说上帝不会浪费任何一个人的才能,连神明都欣赏你,你却不欣赏自己,既对不起神明,更对不起自己。
所以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更要学习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
有了自信,你的人生何患不成功。
2、没有恒心,则万事无成。
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鸿沟,其实并非是智力的差距,而是坚持的力量。
孔子认为,学习就要有恒心和毅力。
孔子骂的最多的人是子路,骂子路是因为孔子特别子路,因为子路性格勇猛刚直,在那个生命如草芥的时代,一味逞刚示强是不得好死的。
孔子骂冉求是因为他没有恒心与毅力。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非常聪明但有点懒,他告诉孔子说,我不是不想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孔子很生气地说,你只做了一半当然无法成功,这根本就不是力量不足的缘故。
所以孔子非常重视恒心与毅力。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
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
儒家辩证法
儒家辩证法
儒家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儒家经典中。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对立统一,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儒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中庸”,即在事物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和协调。
儒家认为,过度和不足都会导致问题,因此应该寻求适度和平衡。
这种思维方式在儒家经典中有很多体现,如《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儒家辩证法还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应该适应变化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思维方式在《周易》中有很多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
总之,儒家辩证法是一种强调矛盾、变化和平衡的思维方式,它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维导图)
3.儒家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琴瑟和谐,中庸之道等,为人民 创造一个“和谐”的精神世界,提供整套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指导人民的实践。
感谢观赏
诸子百家
之儒家
希希老师
儒家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 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 由春秋末期孔子首创,为历代儒 客尊崇。
从汉朝开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 年,主张用道德和礼仪来治理国 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 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 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起源
<二>发展
发展在春秋时代,儒家没有受到君王们的重视。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 驾着牛车,带着弟子在各个国家之间奔波;后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问,继 续到各国游说君王,但还是没有人愿意听。
到了秦朝,秦始皇觉得儒家思想不仅没有用,还会对国家造成不好的影响, 于是让人把儒家的很多书都烧了,还杀了很 多儒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 书坑儒”。 自此,孔子编写的很多书就失传了。
加油!
孟母三迁
六<儒家文化对当代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赋予中国人“家国天下”的情怀,使中国不管面对多大 困难,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中国总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国 家。
当今世界纷争不断,国与国、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冲突矛盾频发,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儒家的“和”文化蘊藏了解决当今世界 矛盾的智慧。并且儒家文化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定调,避免了中 国像欧洲那样,陷入宗教战争的泥潭。
中国人的灵活智慧,让中国人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虽身处逆境, 却于不知不觉中强大。总而言之、儒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长河发 展过程中最具震撼力与影响力的一大思想学派,它对当代社会的 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
先秦儒家比德式思维方式名词解释
"比德"是先秦时期兴盛的一种审美观念,也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
儒家最初提出比德说,是为了对“君子”所应具有的伦理道德思想做一种形象的比拟说明,使人能够更具体形象地去领会它,以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促进它的传播。
如《荀子·宥坐》在讲了水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与人的伦理道德相似的特征之后,说:“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显然是要人们从观水去领会儒家的伦理道德。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先秦儒家比德式思维方式为:基于儒家的道德伦理理念,通过比喻或类比的方法,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的道德品质相联系,以此来形象生动地阐述和传达儒家的道德观念。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了儒家重视实践和感性体验的认识论特点,也反映了儒家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义精神。
简述对儒家几点思想的思考
简述对儒家几点思想的思考儒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这种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和社会上的和谐,通过对人类关系的研究,儒家主张人们应当尽力做到仁、义、诚、礼以及智慧,并且相信这些美德可以通过培养和教育进行发展,使人们最终成为道德高地的优秀人员。
以下是儒家思想的几点思考:1. 仁、义、诚、礼以及智慧是重要的品质。
仁,指的是一颗仁慈之心。
这种心态倡导人们助人为乐,关注他人,尊重他人,并以一种平和和友善的方式表达。
同样的,义、诚、礼以及智慧也是重要的品质,他们最终都可以让人们变得更加公正、真诚和谦虚。
2. 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关系。
儒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无论是家庭、朋友、同事,还是政府和公民之间,都应该建立起正确的关系,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因此,儒家倡导人们尽可能建立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通过尊重、接纳和理解来有效地维系这些关系。
3. 教育可以提高道德水平。
在儒家的哲学中,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优秀人员的重要途径。
通过正确的教育,儒家主张可以在人的性格中灌输仁、义、诚、礼以及智慧等美德,从而使他们成为社会上的益处之人。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一种具有境界感和对他人的关怀的精神,这是对道德素养的提高和促进。
4. 利用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是一种美德。
儒家提倡人们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证明其价值和意义。
通过能力的贡献,我们可以帮助他人或者为社群的发展探索新的方法,这也正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责任。
因此,儒家思想建议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以服务于社会。
5. 持续的自我提高和不断的学习是重要的。
儒家思想倡导人们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思,我们可以了解个人的缺陷和潜力,了解社会对个人的需求,以及发展个人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儒家哲学建议我们要不断地向内探索和学习,以成为更为优秀的人。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类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个人不断的自我提升和教育。
庞朴先生之观点:儒家的思维模式——一分为三
儒家的思维模式——一分为三庞朴庞朴:我们一直被一分为二的思想蒙住眼睛,我们没有发现,其实古人在许多时候一直在谈一分为三,而且我们生活当中任何时候离不开一分为三。
下面我想谈一个平常我们不太谈,或者平常在书本、报章杂志里面很少看到的一种说法叫做一分为三。
这个我谈的比较多,但是不是我发明的,我觉得从古到今一直有这个思想,只不过是过去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一直被一分为二的思想蒙住眼睛,我们没有发现。
其实古人在许多时候一直在谈一分为三,而且我们生活当中任何时候离不开一分为三。
最简单的一点大家都知道,三个点就成一面,三点是最稳定的状态,三条腿的凳子,不管三条腿的长短它总是能摆下来,四条腿就不一样了,有一个腿短一点它就摆不稳了,两条腿就更不行了,一放起来马上就倒。
三点是最稳定的点,这是我们几何里面最简单的一点,实际上这里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科学最基本的道理。
但是因为谈的少,所以我们要仔细的来谈一谈。
一个东西叫做一,又来了一个东西,一加一,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但是我要说一加一等于三。
为什么?现在这儿有一个东西,这是一,又来了一个东西,一加一,请注意了,一加一这个状态,如果你孤立地看的话,它是二,一个又一个,你仔细一看的话,本来一个一然后又来了一个一以后,这两个东西之间发生了一种关系,一个东西放过来,又拿来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之间一定要产生关系,不管是什么关系,好的关系也好,坏的关系也好,应该有的关系也好,不应该有的关系也好,它一定有一个关系,这个关系在某些时候比两个一等重要。
这是我们平常看问题的时候不甚注意,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胜利的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运用的一个状态,有一个男人然后来了一个女人,这一加一,他可能有各种关系,这两个人之间可能有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个关系恰恰是我们要研究这个男人和女人的时候不能忽视的一个东西。
可能是兄妹,可能是父女、可能是母子、可能是朋友、可能是情人、可能是爱人,请注意这里面一和一当中的关系,你想有多重要,它到底是一个普通朋友的关系,还是已经确定了对象的关系,还是一个夫妻关系,这是我们知道一和一,两个一的时候一定要追究的一个问题。
论辩的逻辑思维儒家文化经典中的辩证法与思维能力
论辩的逻辑思维儒家文化经典中的辩证法与思维能力论辩的逻辑思维——儒家文化经典中的辩证法与思维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体系,儒家文化一直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
儒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辩论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指导。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经典中的辩证法思想,并分析其对思维能力的影响。
一、儒家经典中的辩证法思想1.《大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大学》中有“中庸之道”之说,强调“修己治人,和而不流”的道德理念。
通过中庸之道的实践,推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全面看待,不偏不倚,从而达到辩证思维的境界。
因此,辩证思维在儒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论语》中的辩证法思想《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启示人们思维的智慧。
例如,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这句话告诉我们,辩论并不是为了争胜,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了尊重他人的观点,善于倾听,寻求共同的真理。
二、儒家辩证法对思维能力的影响1.培养全面思考的能力儒家文化强调全面思考问题,不偏不倚。
这种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极端与偏见。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争议性较大的话题时,可以通过全面搜集信息、倾听不同声音并进行理性分析来形成自己的判断。
这种全面思考的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鼓励合作与共识儒家辩证法强调的是在辩论中寻求共同的真理和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鼓励各方意见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与他人合作,促进思维的互补与提升。
同时,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也能更好地解决各种争议,并达到共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三、辩证法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1.个人层面辩证思维能力对个人的意义重大。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相信与盲从。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儒家“天人合一”是指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做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的一种思维模式。
儒家以“内圣外王”为人格理想,而“内圣外王”的极至则是“天人合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人合一”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和境界,成为历代儒家的思想模式。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不仅关涉人与白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把天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思考,把宇宙本体与社会人事及人生价值密切相联。
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存在三种模式。
一是从孔子到荀子直至刘禺锡倡导的自然论“天人合一”模式。
孔子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的“天”已不是商周时流行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神的存在,而是一种最高的客观意志,是自然社会的主宰。
他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等一系列命题,即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
荀子则进一步提出“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唐代刘禹锡则较系统地阐述了天与人“交相肚”、“还相用”的理念。
当然,荀子、刘禹锡也并不否定天与人有统一的关系。
二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有神论“天人合一”模式。
他把“天”神秘化,“天”成为有意志、有目的、有道德属性的最高主宰,具有了“神”的灵性,他的神学他的“天人相类”与“天人感应”学说,旨在寻求天人的和谐统一,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
三是从孟子直至宋儒所开创的心性论“天人合一”模式。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在他看来,天道即是“仁”与“人”的统一。
人只要能保存本心,涵养善性,也就与天道相通,融为一体了。
宋儒发扬光大了孟子的心性论学说,宋明理学中的天道主要是“理”和心性。
从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到二程的“天人本无二”,直到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在他们看来,人只要把自己内在的德性发扬出来,就能与大道合而为一了。
儒家的思维模式
庞朴:儒家的思维模式2004年09月04日12:19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庞朴:非常有幸和大家一起参加“中国文化首届深圳论坛”正象主席刚才说的,让我们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一次文化,真正20年前是在84年的时候,在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掀起了一股文化热,当时文化热所提出的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大概是现代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当时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首先碰到许多问题,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现代化和中国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二十世纪前全国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今天,在这二十前后,我们又在这儿讨论中国文化的问题了。
我想大家都注意到了,我倒没看到报纸,不过我是从北京的一个会议上逃出来的,北京现在正在举办另外一个文化论坛,那中国文化促进会所举办的,所谓“高峰国际关于中国文化的论坛”,我参加了一天就跑出来了,因为这里还有一个论坛,那么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二十年以后大家又对中国文化问题纷纷地、不约而同的来投入大量的力量来注意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时候要解决的是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二十年前我们讨论现代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现在我们关心全球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请大家注意只差两个字,但是它的意义,它的历史价值那是大不一样。
面对着当今全球化和中国文化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跟二十年前不一样了,提高了一大步,二十年前我们讨论什么叫文化,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糟粕等问题。
现在我想我们应该是对中国文化深层的内容做探讨,我们应该让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大家知道全球化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特别是是在经济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全球化可以带来一种不可抗拒的好处的。
但是全球化到底怎么样,全球民族的文化到底怎么样,我觉得这和科技和经济是不一样的,正因为不一样,所以又掀起了一次文化讨论的热潮,这次讨论的名字高了,叫论坛,北京那个叫“高峰论坛”,不管是什么,总而言之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我今天主要是就中国文化里面的一个问题来进行一些深入的解剖,看看这样我们能不能找到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条件下所能做到的贡献,所能掌握的分寸,那就是我要讲的“儒家的思维模式”问题。
儒学文化的特质·“语绝于无验”—儒家思维方式·整体思维
儒学文化的特质·“语绝于无验”—儒家思维方式·整体思维一儒学文化的特质·“语绝于无验”—儒家思维方式·整体思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为比利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一书所写的序中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概括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他说:“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度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
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
这种技巧也许是在科学中最受过精心磨炼的技巧。
在科学中,我们不仅习惯于把问题划分成许多细部,我们还常常用一种有用的技法把这些细部的每一个从其周围环境中孤立出来。
”在此,托夫勒所准确地概括出的西方思想的这一特点用哲学的术语说即是西方人惯于运用分析的方法。
运用分析的方法把研究对象从与其相联系的复杂的整体背景中分离出来加以孤立地研究,这是导致分门别类的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
没有这样的方法,分门别类的科学研究根本不可能进行。
与西方人所擅长的这种拆零的技巧不同,儒家思想却表现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整体思维。
拆零的技巧很难说在儒学家思想中毫无踪影,但儒家学者似乎从未意识到有运用并进一步发展这样的技巧的必要性。
知、情、意统一思维儒家思想的整体思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儒家的整体性思维在内容上应包括两个层面。
首先,思维主体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认知主体进入思维过程,而是作为一个理智、意志、情感的有机统一体而发生作用。
其次,主体的精神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单纯地获得关于对象世界的某种具体知识,而且也包含着对美的感受、对善的体验与道德的实践。
主体的知、情、意对象化为真、善、美,表现为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的整体性的精神境界。
这是对中国传统的儒学整体思维特征的现代诠释。
这一诠释的过程是以现代哲学,特别是以西方哲学的主、客体二分的哲学基本立场为其背景知识的。
中庸与儒家思维方式儒家文化中的思维模式
中庸与儒家思维方式儒家文化中的思维模式中庸与儒家思维方式:儒家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庸则是儒家思维方式的核心。
中庸强调的是平衡、中和的态度,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儒家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受到了中庸的影响,体现了儒家对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庸与儒家思维方式在儒家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一、中庸在儒家思维方式中的地位中庸是儒家经典《中庸》中的一篇,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庸提倡的是“中”、“和”、“正”的原则,追求的是极致的平衡和和谐。
在儒家思维方式中,中庸被视为智慧的源泉,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庸思维方式正是儒家追求社会和谐的基石。
二、中庸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1. 儒家思维方式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思维方式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中庸的指导下,儒家追求平衡的生活态度和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
中庸思维方式教导人们要厚德载物,以仁义为核心,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注重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权益的平衡,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2. 儒家思维方式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儒家文化中,中庸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庸思维方式让人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注重平衡和公正,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各个层面的平衡,包括公民与政府、上级与下级、父亲与子女等关系的平衡,这种平衡能够让社会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儒家思维方式重视个人修养与自我调适中庸思维方式在儒家文化中也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调适的意义。
儒家思想认为,个人修养是达到心身平衡的关键。
中庸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坚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行事,追求身心的和谐。
以中庸为指导的儒家思维方式强调个人的节制、克己奉公,将个人的修养视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三、中庸与儒家思维方式的应用现实意义中庸思维方式与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儒家的思维方式
儒家的思维方式嘿,大伙儿,今儿咱们来聊聊儒家那点儿事儿,不是啥高深莫测的学问,就用咱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说说儒家的思维方式,怎么就跟咱过日子似的,贴心又实在。
你想啊,儒家讲究的是啥?“仁爱”俩字儿,比那大米饭还常见,比那糖葫芦还甜。
这可不是光嘴上说说,它是真真切切地融进了咱的骨子里,成了咱待人接物的指南针。
比如说,你邻居老王家的狗不小心踩了你一脚,儒家思维就告诉你,得嘞,咱别跟狗一般见识,人家也不是故意的,一笑泯恩仇,下次见面还能打个招呼,这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简单直接,还显咱大度。
再瞅瞅儒家那“中庸之道”,听着玄乎,其实啊就是告诉你,别走极端,找那中间的道儿走。
就像咱们做饭,盐放多了咸,放少了淡,得拿捏得刚刚好,这才叫手艺。
生活中也一样,遇事儿别急着上火,也别冷得跟冰块似的,多想想,多听听,找个平衡点,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不就是中庸的精髓嘛。
还有啊,儒家特别看重“礼”,这可不是说让你整天鞠躬作揖,那是形式。
真正的“礼”,是心里的尊重,是对人的理解和关怀。
比如你给老人让个座,给小孩指个路,这些小事儿,看起来不起眼,但里面透着的,就是那份“礼”的精神。
这样一来,社会不就和谐多了嘛,大家心里都暖洋洋的,跟春天似的。
儒家还讲“孝”,这可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你想啊,父母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容易吗?现在他们老了,走不动了,你不去照顾,还等啥呢?儒家告诉你,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候哭都来不及了。
所以,多回家看看,陪爸妈聊聊天,吃吃饭,这比啥都强。
最后说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跟咱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先修好自己,做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再管好自己的小家,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然后才能谈得上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尽忠。
这就像是盖房子,地基打牢了,房子才能建得高、建得稳。
总而言之,儒家的思维方式,就是咱老百姓过日子的智慧宝典。
它告诉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处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实践
梁惠王上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称一下,然后知道轻重;量一下, 然后知道长短 告子下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 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 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 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 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 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 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 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 之,有馀师。”
立足现实
(1)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 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务实)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不纠结) (3)子不语怪、力、乱、神。(务实) (4)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 “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务实) (5)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 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务实) (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 已矣。” (务实)
儒家的思维方式
儒家思维方式的核心 立足自身 立足现实 注重实践
立足自身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省) (2)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自省) (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宽容) (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 之。”(直) (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 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直)
立足自身
(6)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 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直) (7)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直) (8)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 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 也。” (宽容) (9)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 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谦逊) (10)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 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 已矣。” (自省)
立足自身
(18)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 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 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 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人的主体性) (19)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 “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 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 稼?”(谋道) (2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谋道)
注重实践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8、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9、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重实践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8、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9、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立足自身
(21)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 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谋道) (22)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 百也。”(变通) (23)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推己及人) (24)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 芥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 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事亲)
立足自身
(1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自省) (12)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的主体性) (1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自省) (14)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自省) (15)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自省) (16)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 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自省) (17)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 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的主体性)
注重实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4、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 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5、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