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
人体气血津液功能和关系
人体气血津液功能和关系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血、津、液。
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与否,与基础物质的生化输布紧密相关。
由于气、血、津、液皆由精所化生,所以,气、血、津、液是构成五脏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一、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二、气的分类和功能气的分类较多,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等。
机体内各种不同的气,其功用概括起来有五,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固摄作用。
这五个方面的功能虽各有不同,然又是密切关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三、血的功能血循行于脉道,是人体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的生成,虽然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与营气的参与及精髓的化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的主要功能是充养全身,使脏腑、四肢、九窍能各司其职。
四、气和血的关系气和血,既是供养脏腑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气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
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血对气有养和运载的作用。
在病理上往往也相互影响。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病变可以反映于脏腑经络的每一种疾病中,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又都能反映出气血盛衰的不同变化。
治疗疾病,重在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正如王清任所强调的“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五、津与液的关系津与液都由饮食化生,由三焦布散,出入于肌肤膜理,流行于筋骨关节。
津的作用是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的作用是滑润关节、补益脑髓、溉满耳目口鼻。
津无固定之所,随气化出于腠理则为汗液,随气化下达则为尿液;液有固定之所,在关节腔则为滑液,在脑髓则为脑池内液。
一般而言,津在表,质清而稀;液在里,质浊而稠。
由于津液为人体水液的总称,所以津与液常不作严格区分而统称津液。
津液病证即津液的代谢失常。
津液的代谢是由各个脏腑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复杂的生理过程。
中医毕业论文 从气化论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毕业论文从气化论气血津液病证从气化论气血津液病证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化观念等。
其中,气化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气化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气血津液在疾病证候中的作用。
一、气化论概述气化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它是指人体内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气体、食物等的流变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气化可分为六气化生和六气化伐两个方面。
六气化生是指人体通过呼吸吸入外界的天然气体,然后在内脏经络中进行转化,最终形成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
而六气化伐则是指人体通过排泄和排汗等途径将废气和废物排出体外。
二、气血津液的作用气血津液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下面将分别介绍气、血、津液在疾病证候中的作用。
1. 气的作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它由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基本气体所组成。
在中医理论中,气分为精气和营气两种形式。
精气是人体先天之气,它主要储存于肾中,对于生殖、生长发育和繁衍等方面的功能至关重要。
而营气则是人体后天之气,它通过呼吸和饮食等方式摄入,并在脾胃中进行化生。
营气主要通过脾胃的功能来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2. 血的作用血是气化后在脏腑经络中生成的物质,它主要由水谷精气形成。
血在中医理论中有养肝、益肺、补心和温胃等作用。
血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证的发展。
3. 津液的作用津液是人体体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脾胃的水谷化生而来。
津液在中医理论中有润肺、养阴、滋肾等作用,对于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环境和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三、气血津液病证的表现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津液的失衡常常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下面将分别介绍气、血、津液失调所导致的病证表现。
1. 气的病证气的病证表现为气滞或气虚。
气滞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气结等症状,常见于肝胆疾病、胸腹脏腑病变等。
而气虚则表现为乏力、气短等症状,常见于脾胃虚弱、贫血等疾病。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c、资助先天之气:宗气为后天生成 之气,具有资助先天之气的重要作 用。 先天责之于肾 元气 气虚 后天责之于脾肺 宗气
3,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含义:指行于脉中与血共行具有营 养作用之气。 因其行于脉中,与卫气相对而言属 于阴,故又称为“营阴”。因其富有营 养作用,故又 称之荣气”。因其与血可分 却不可离,故又称“营血”。
(2)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 的柔和精粹部分。 如《素问· 痹论》:“营者,水谷 之精气 也”。 (3)分布: 分布于脉中,循脉运行 于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 而复始,营周不休。 《素间· 痹论》说:“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
(4)功能: a、化生血液。《灵枢· 邪客》:“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 以为血”。 b、营养全身。《素问· 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c、营运血液。营气乃血中之气, 有运血之功。《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4)生理功能:
a、走息道,而行呼吸:与呼吸、语 言、声音有关。 生理:宗气充沛—呼吸徐緩均匀 、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病理:宗气不足—呼吸短促微弱 、 语 言不清、发音低微。
b、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搏的强弱 ,气血运行,及肢体寒温及运动能力 有关。 临床上常以“虚里”处(心尖搏动 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 盛衰。 生理:宗气充盛—脉搏徐缓,节律 一致,肢体温暖,活动灵活。 病理:宗气不足—脉来躁急,节律不 齐,或微弱无力,四肢不温,活动不 利。
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水谷
上 归
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物质,它们在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基础。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呼吸系统中。
通过呼吸,人体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细胞呼吸代谢的需要。
气血津液中的气通过肺部的气体交换,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细胞进行呼吸代谢。
同时,通过呼出废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维持人体酸碱平衡。
因此,气的生理功能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血是人体内运输氧气和养分的重要介质,也承担着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着氧气和养分,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起着免疫和止血的作用,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和维护血管的完整性。
此外,血液中还含有多种激素和调节物质,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因此,血的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津液是人体内保持组织润滑、滋润和保护的重要物质。
津液主要由水分和各种溶解物质组成,包括细胞外液和体液。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津液可以保持细胞的渗透平衡,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其次,津液可以润滑和保护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如眼泪可以保护眼睛,唾液可以润滑口腔和食管。
此外,津液还可以参与代谢废物的排泄,维持体内的清洁和卫生。
气血津液在人体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的生理功能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血的生理功能与运输养分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相关,津液的生理功能与润滑和保护组织密切相关。
这三者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了解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养生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证气血津液的正常功能。
什么是气血津液
什么是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正常生理现象的常用术语,也是中医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 气:气是中医学所指的人体精神和生理活动的能量形式,如呼吸所需要的能量。
2. 血:血是中医学所指的人体内在的主要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营养素。
3. 津液:中医学中的津液是指分泌于人体内部的各种液体,例如口液、眼泪、汗液和鼻涕等。
这些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气为生命之源,保持身体活力;血循环于身体各部分,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津液则相当于身体的润滑剂,使得身体的各个权能正常运转。
如果其中任意一者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身体疾病。
在中医学中,气血津液的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通过针灸、草药、调节饮食等方法,可以调整这些生理现象的平衡来恢复身体健康。
第四章气血津液
(三)血的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四)血的运行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脾主统血 肝主藏血
是在
相互协调下进行的。 相互协调下进行的。
19
五脏生成篇》 《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肝 素问 五脏生成篇 所说: 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 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精神、神志、感觉、 。人的精神、神志、感觉、活动 均有赖于血液的营养和滋润。 均有赖于血液的营养和滋润。
16
4.卫 气 卫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 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 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 等。 功能: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功能: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②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 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 ③调节肌腠开合,维持正常体温。 调节肌腠开合,维持正常体温。
血和津液同为液体,均以营养、 血和津液同为液体,均以营养、滋润 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属于阴。 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属于阴。
32
病理上,血液和津液相互影响 病理上,血液和津液相互影响: 失血过多, 失血过多,津液便渗入脉中补充血液 之不足--------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 津液的不足, 之不足 津液的不足 出现口渴、 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津液大量损耗-------导致血脉空虚, 导致血脉空虚, 津液大量损耗 导致血脉空虚 或血液枯稠。 或血液枯稠。 在临床治疗时, 在临床治疗时,对失血者不宜用汗法 对大汗伤津者则不宜用破血、 ,对大汗伤津者则不宜用破血、逐血 就是考虑到津血同源的关系。 药,就是考虑到津血同源的关系。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第一节气一、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来源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气的生成(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中。
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体温的恒定,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气的温煦作用;血和津液在体内不停地运行,也依赖气的温煦和调节,故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
3.防御作用气具有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的功能,表现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气的防御功能,是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体现的,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气血津液之津液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学说相结合,共同构成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津液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唾液、关节腔内的液体以及泪、涕、汗、尿等等。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津液。
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主要依靠脾的传输、肺的宣降以通调水道和肾的气化、升清泌浊等有关脏腑的作用。
其中尤以肾的作用最为重要。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干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就是对津液的生成与输布的简要说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指出津液的循行输布是以三焦为通道的。
此外,①由胃下降到小肠、大肠的水液,还要在小肠和大肠不断被吸收。
②经脾、肺、三焦而发于皮毛的就是汗,③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膀胱的水液,则通过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排泄于外而为尿。
通过以上各有关脏腑的作用,津液的输布可①外达皮毛,②内注脏腑,③濡养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总之,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许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为主。
因此,许多脏腑的病变可以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①如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就会出现伤津,脱液;②如输布障碍,水液停滞,就会出现痰饮,水肿。
而津液的病变也会影响许多脏腑的功能,①如水气凌心为心悸,②寒饮伏肺为喘咳,③津伤肺燥为干咳,④胃燥则渴,⑤肠燥便结等。
二、津液的功能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由于性状的不同,分布部位不同,功能也不完全一样。
清而稀薄者称为“津”,浊而稠厚的叫做“液”。
①津主要分布于肌表,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的作用;②液多藏于关节、孔窍,有润滑关节、补益脑髓、濡养孔窍的作用。
但津和液同为水谷之气所化生,都是体内的正常水液,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一般多津液并称。
精气血津液神血津液详解
精气血津液神血津液详解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精气血津液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其中,精、气、血、津、液又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精精是指男女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子。
在中医理论中,精是人体的“根本之精”,被认为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精主要储藏于肾,肾主藏精、主生骨、主生发、主水液代谢等。
人的精并非无限的,男女受损于不同的情境,是人体应该保护的重要物质。
气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被视为血液循环以外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人体内分泌、细胞的新陈代谢、神经系统的活动,都离不开气的作用。
气主要包括真气和营气,真气是指由肺脾肾等脏腑所生的气,主要负责呼吸,水液代谢,能源提供等;营气是指由饮食所吸取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成的气,在人体内流动,提供所需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代谢功能。
血血是人体内循环的液态物质。
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血有补肾益气、生发滋润、通经止痛、充面美容等多种功效。
它主要由肝和脾所调节,肝主疏泄用于疏通经脉,而脾则主要负责产生营血来滋养身体各器官和组织。
津液津液是指人体内的一种液体物质,在中医理论中是滋润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
津液涵盖了汗液、唾液、泪液、鼻涕等液体,主要调节人体的水分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稳态,以及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刺激。
神神指人体内心理活动的反映,即情感、思维、意识等。
神主要由心包、肝、脾、肺、肾五脏所治,而肝则被认为是五脏之中掌管神的脏器,可以调节和管理人体的情绪和心态等精神活动。
总的来说,人体的精、气、血、津液和神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物质。
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仅能决定人体健康的情况,也决定了人体心理的状态。
因此,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就需要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保养和调理。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有何临床应用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有何临床应用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生成、运行和代谢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气血津液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一种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具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在诊断方面,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舌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气血津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比如,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气血运行不畅或有热;脉象虚弱无力往往提示气虚;脉象弦涩可能是气滞血瘀。
舌淡苔白多为气血亏虚,舌紫暗有瘀斑则提示血瘀。
此外,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盗汗、口渴多饮等,也能了解气血津液的失调情况。
在治疗方面,中医根据气血津液的失调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对于气血不足的患者,常用补气养血的方法,如使用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组成方剂进行调理。
如果是气滞血瘀,则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如使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药物来活血化瘀,通畅气血。
对于津液不足的患者,会运用滋阴生津的方法,如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物来补充津液。
比如,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心气不足、心血瘀阻有关。
治疗时,既要补心气,又要活血化瘀。
常用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其中黄芪补气,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从而改善心脏的气血运行,缓解胸痛、胸闷等症状。
再如,治疗糖尿病时,中医认为其与阴虚燥热、津液亏损有关。
治疗时,一方面要滋阴清热,另一方面要补充津液。
常用的药物如知母、黄柏、生地、麦冬等,以调节体内的气血津液平衡,控制血糖。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气血津液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气与津液的关系
中医学:气与津液的关系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以及津能载气等几个方面。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1.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是指气化作用可促进津液的生成,是津液生成的动力。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运化、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人体吸收,化生津液以输布全身。
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脾胃等脏腑之气旺盛,气化功能正常,则人体津液生成充足;反之,若脾胃等脏腑之气虚衰,气化功能减弱,则会导致津液生成不足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当采用益气生津的方法。
2.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能推动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
津液由脾胃化生后,经过脾、肺、肾、三焦等脏腑之气的推动,将津液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又通过肺、大肠、肾、膀胱等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气化功能,将机体利用后的剩余水分和代谢废物,转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从而使津液的代谢维持生理平衡。
因此,若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运行不畅,皆可引起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停聚,痰饮内生,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或“气不化水”。
反之,若由于某种原因,使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障碍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随之不利,即水停气滞。
故临床上治疗水肿等病症,常常行气与利水、健脾益气与祛湿之法配合应用。
3.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是指气能够控制津液的排泄,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气对津液的固摄是通过各脏腑之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如肺卫之气对汗液的调控收摄,肾与膀胱之气对尿液的调节约束,脾气、肾气对涎、唾的收摄,肝气对泪液的收摄等。
所以,各脏腑之气亏虚,固摄作用减弱时,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异常流失,出现多汗、多尿、遗尿或口角流涎、流泪等病症,其治疗也多采用补气以摄津的方法。
(二)津液对气的作用1.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指津液也是气在体内运行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在于体内,输布至全身。
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知识
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知识气血津液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基本物质,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血气血是指中医理论中的两种基本物质,即气和血。
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呼吸、心跳、消化、循环等;血则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1. 气的概念及功能气是人体内的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等作用。
具体来说,气能够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功能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温煦人体,保持人体的正常体温;防御外邪,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固摄人体的津液、血液等物质,防止其流失。
2. 血的概念及功能血是人体内的一种有形的红色液体,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滋润和营养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如果血液不足或者运行不畅,就会导致人体出现贫血、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津液津液是指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肠液等。
津液的主要功能是滋润和营养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1. 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与脾、胃、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津液主要由脾胃运化水谷而来,经过肺、肾等脏腑的调节和转化,输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中。
如果津液不足或者运行不畅,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2. 津液与疾病的关系津液的代谢失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水肿是由于津液代谢紊乱导致水液潴留所致;消渴则是由于津液不足或运行不畅导致血糖升高所致。
因此,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常常会采用调理脾胃、润肺补肾等方法来调节津液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津液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气血津液的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病症表现,中医会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和津液的运行,以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身体的目的。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要点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
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概称之为“神”。
形与神二者之间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 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1.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气能行血:气能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运行。
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调控,以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③气能摄血:气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
气的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作用之中。
(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
②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丧失,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2.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
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的协调和升降出入运动的有序。
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有序的升降出入运动,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制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
例如,卫气司汗孔开阖,固摄肌媵,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下窍,使膀胱正常贮尿,不使津液过多排泄等等,都是气对于津液发挥固摄作用的体现。
(4)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物质,它们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一、气的生理功能气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之一,它主要由肺脏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和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而产生。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1. 供给氧气: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参与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
肺脏吸入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满足细胞的需氧需求。
2. 排除二氧化碳: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到肺脏,然后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排除二氧化碳可以维持酸碱平衡,保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二、血的生理功能血是人体内的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的生理功能如下:1. 运输营养物质:血液通过血管系统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满足细胞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2. 运输代谢产物:血液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代谢产物运输到肝脏、肾脏等排泄器官,经过代谢后排出体外。
3. 免疫功能:血液中含有多种免疫细胞和抗体,可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维护人体的免疫功能。
4. 保持体温:血液通过调节体内的热量分布和热量代谢,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津液是人体内液体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唾液、泪液、胃液、肠液、胆汁等。
津液的生理功能如下:1. 润滑作用:津液可以润滑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减少摩擦和刺激,保护黏膜的完整性。
2. 溶解作用:津液中含有多种溶解物质,可以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溶解成小分子,便于吸收和利用。
3. 消化作用:津液中的消化酶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 清洁作用:津液可以清洁口腔和眼睛,帮助排除口腔和眼睛中的垃圾和有害物质。
气血津液在人体内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气提供氧气供给和二氧化碳排除,血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免疫功能以及保持体温。
津液具有润滑、溶解、消化和清洁作用。
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学说相结合,共同构成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气、血、津液三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在功能活动方面,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又是互相制约的。
它们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常反映在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等各个方面。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的生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都有赖于肺、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二者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推动;气属阳;“气为血之帅”。
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滋润;血属阴;“血为气之母”。
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一)、气为血之帅,是指血在其生成及运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
①气能生血血液的主要成分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
由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由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气盛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弱。
故在治疗血虚病症时,应配伍补气药。
②气能行血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如有赖于A心气的推动,B肺气的敷布,C肝气的疏泄。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
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流通不畅,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瘀血阻滞。
故在治疗瘀血时,不但要用A活血化瘀药,还常配以B行气或补气、行气、降气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③气能摄血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的固摄功能。
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常可导致各种出血,称为“气不摄血”。
临床上治疗因气虚导致的出血病症,常配伍补气药。
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脉外,是依靠气对血的统摄作用。
对于气虚引起的出血,治疗时必须用益气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营养。
气、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
气、血、津液参考资料:气血津液的生成都是来源于水谷的精微,但又各有其特殊的本质。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全靠脏腑的功能活动,而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又依赖气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
这些营养物质由于脏腑机能活动而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与滋生。
它们之间是互为消长,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气(一)气的生成及其作用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一是指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生成来源:一是与生俱来的,称“元气”,藏之于肾,又称“先天之气”。
一是吸入自然之气和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两者结合于肺,称“宗气”,藏之于胸,又称“后天之气”。
先天和后天之气,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起来,名为“正气”,亦称“真气”。
由于气的活动范围及其作用不同,而气的名称,亦因之而异。
“正气”为诸气之本。
各种不同名称之气,都是在正气支配下发挥作用的。
人体各部的功能以及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气有温胸、保卫、化生、固摄及动力等作用。
“元气”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元气通行于全身,能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宗气”上出气道以司呼吸,下注心脉以推动血液的循环。
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和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生理活动机能等,都和宗气的盛衰有关。
宗气中具有营养作用的部分,经肺入血,称为“营气”。
行于脉道之中,运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宗气输布于体表,行于脉外的部分,称为“卫气”。
宣发于体表,充盈于肌肉、膜理、皮肤之间。
具有温养肌肉、皮肤,滋润废理,管理毛孔开阔和防御外邪的作用。
另有把脏腑的机能活动,称为脏腑之气,简称“脏气”。
如肺的呼吸机能称为“肺气”;胃的饮食消化机能称为“胃气”。
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肾气等。
脾胃居于中焦,故脾胃的机能活动除称脾胃之气外,又称为“中气”。
它具有增强消化、吸收,升清降浊,统摄血液等作用。
(二)气的病证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于肺,疏散发泄于肝,帅血贯脉行于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津液参考资料:气血津液的生成都是来源于水谷的精微,但又各有其特殊的本质。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全靠脏腑的功能活动,而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又依赖气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
这些营养物质由于脏腑机能活动而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与滋生。
它们之间是互为消长,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气(一)气的生成及其作用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一是指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生成来源:一是与生俱来的,称“元气”,藏之于肾,又称“先天之气”。
一是吸入自然之气和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两者结合于肺,称“宗气”,藏之于胸,又称“后天之气”。
先天和后天之气,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起来,名为“正气”,亦称“真气”。
由于气的活动范围及其作用不同,而气的名称,亦因之而异。
“正气”为诸气之本。
各种不同名称之气,都是在正气支配下发挥作用的。
人体各部的功能以及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气有温胸、保卫、化生、固摄及动力等作用。
“元气”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元气通行于全身,能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宗气”上出气道以司呼吸,下注心脉以推动血液的循环。
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和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生理活动机能等,都和宗气的盛衰有关。
宗气中具有营养作用的部分,经肺入血,称为“营气”。
行于脉道之中,运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宗气输布于体表,行于脉外的部分,称为“卫气”。
宣发于体表,充盈于肌肉、膜理、皮肤之间。
具有温养肌肉、皮肤,滋润废理,管理毛孔开阔和防御外邪的作用。
另有把脏腑的机能活动,称为脏腑之气,简称“脏气”。
如肺的呼吸机能称为“肺气”;胃的饮食消化机能称为“胃气”。
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肾气等。
脾胃居于中焦,故脾胃的机能活动除称脾胃之气外,又称为“中气”。
它具有增强消化、吸收,升清降浊,统摄血液等作用。
(二)气的病证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于肺,疏散发泄于肝,帅血贯脉行于心。
由此可见气与五脏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某脏发病都会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不同气的病证。
一般临床常见气的病证,不外气虚、气滞和气逆等。
1.气虚:造成气虚的原因,多系体质虚弱或久病失调以及各组织器官机能衰退。
其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心悸,自汗,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脉虚等。
此外,脱肛、子宫下脱等,亦属气虚的范畴。
2.气滞:气应通畅,周流全身,一旦精神抑郁,情志不舒,或因食滞,痰湿郁阻,影响气机不得宣畅,均可引起气滞。
其主要表现为胸痞院闷,胁肋胀痛,腹痛食减,便秘,痰多喘满等。
3.气逆:外邪束表,邪迫肺胃或停痰留饮,积于中院或肝气抑郁,横逆犯胃,都可导致肺失肃降或胃失和降,而致气逆。
其主要表现为喘咳,呕吐,暖气,呢逆等。
血(一)血的生成及其作用血是营养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血的化生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水谷的精微。
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吸收,其精华部分通过脾的运化上输于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化赤而变成血。
一是“血之源头在于肾”,因为肾藏精主骨生髓,精髓为化血之源。
血内的精微物质,循罚;了脉道之中以滋养人体。
凡皮肤、肌肉、筋骨和脏腑等,均须血液供给营养,才能维持其功能活动。
故有“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等说法,这都是由于血的灌注和营养而起的作用。
(二)血的病证血的作用主要是营养全身,血液所以能够正常运行脉中,周流不息,主要是依靠心气的推动,肝脏的调节,脾气的统摄。
因此,血的病证和心、肝、脾三脏密切有关。
临床常见血的病证,不外血虚、血疲和出血等。
1.血虚:血虚是指血量不足。
一是由于某种因素所造成的失血引起血虚;一是久病血虚,如脾胃病日久不愈,影响血液化生而引起血虚。
其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指甲色谈无华,眩晕、心悸、气短、疲倦无力,手足发麻或脉细等。
2.血瘀:是指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如热邪灼伤脉络或外伤等,促使血液渗出脉外,停滞于体内或局部而言。
因经络受到换血的阻滞,故其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痛处不移,痛如针刺,得温暖不缓解,皮肤呈现紫斑,舌质紫暗或有痪血点。
3.出血:出血原因颇多,凡外邪传里化热,热入血分,迫血妄动;肝胃郁热,热伤脉络,中气下陷,脾失统血;跌扑损伤等,均可出血。
其主要表现为吐血、皿血、咯血、便血、尿血或耳、目、肌肤等处出血。
此外,还有女子月经过多或崩漏等。
津液(一)津液的生成及其作用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其中清而稀的为津,浊而稠的为液。
津液也是由于饮食水谷所化生。
饮食水谷经胃的消化,肠的吸收和脾的运化上输到肺,通过肺气的肃降,敷布于全身。
一部分随卫气的运行而敷布于体表、皮肤、肌肉等组织间,这叫做津。
它具有润泽和温养皮肤肌肉的作用。
另一部分则注入经脉,随着血脉运行灌注于脏腑、骨髓、脑髓、关节以及五官等处,这叫做“液”。
液在耳、目、口、鼻等器官,可转化为沼、涕、唾、涎、汗等。
液具有滋养脏腑,补益脑髓,润泽孔窍,滑利关节的作用。
津和液虽然名称不同,但其来源、功用是一致的。
在临证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常津液并提。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律液随着气血输布于全身,在输布过程中,滋养组织器官,其中剩余部分,通过汗、尿排泄于体外。
(二)津液的病证津液的生成、分布、调节,和肺、脾、肾、三焦、膀肮等有密切关系。
其中某一脏腑功能失常,都会影响到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而引起病变。
当高热、汗多、吐泻、过利小便等,都可导致津液的损伤。
如热性病,高热、汗多、口褐、尿黄量少、便秘、烦躁不安等,多是热盛耗阴津液不足的表现。
若脏腑功能失调、津液环流障碍,排泄失常,可导致津液潴留,出现痰饮、水肿等。
气血津液相互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不仅是同出一源,而且是相互为用的。
血和气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
不仅血的生成与气有关,而且血的运行也要依靠气的推动。
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的论点。
气血的病证,常是互相影响的,故气病后可引起血证的出现,如妇女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初病胁肋胀痈,胃院满闷等,继之又可出现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或经闭等症。
同时,血病亦可引起气病的发生,如失血过多,可以引起气短、自汗、肢冷等气虚证。
因气的盛衰能影响到血,血的盈亏也能影响于气。
在临床上往往气与血互为因果,相互为病。
气血和津液的关系是:津液是血的组成部分,其生成、输布和排泄都离不开气的作用。
津掖的损耗,会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的亏虚,津液亦必然缺乏。
例如病人在大汗、大吐、大泻耗损津液时,会出现少气、心跳、四肢发凉、脉微细等气血亏虚的证候;大量失血以后,会出现口渴、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证候。
总之,气血津液是互相化生,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具有营养和保卫全身功能的循环体系,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医学讲义上册辽宁中医学院编223页1972年10月第1版14090·8 总之,精、气、血、津液是维持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但它们的生成与转化,又是脏腑生理功能联合活动的结果。
它们(营养物质和机能活动)之间是互为消长,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例如人体的各项机能活动,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
这样波长此消,彼消此长,不断的消长。
这种矛盾斗争正是人体不断发展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又保持它们之间的相对的平衡。
‘ 临床上的观察:精、气、血、津液充足,机能活动正常,人的精神健旺;反之,这些物质缺乏,机能活动衰退,人的精神就萎靡不振等。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即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属于阳;血、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故属于阴。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血、津液三者的性状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
但两者都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并在其生成、输布过程中,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散精"运化水谷精气。
故脾胃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充盛。
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二)气能行(化)津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例如,脾、肺、肾、肝等脏腑的气机正常,则促进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
若气的升降出入不利时,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随之而受阻,称之为气滞水停。
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亦随之而不畅,称作"水停气滞。
"另外,气与津液两者的病变常互相影响。
故临床治疗时,行气与利水之法须并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津津液与血,同属液态物质,同样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才能防止其无故流失,并使排泄正常。
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发生多汗、多尿、遗尿等病理表现。
临床治疗时,亦应采用补气之法,使气能固摄津液,病则获愈。
(四)津能载气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
当发生多汗、多尿及吐泻等津液大量流失的情况时,气在体内则无所依附而散失,从而形成"气随津脱"之病证。
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存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功能。
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
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因此说,气能生血。
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
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物,即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全赖于气的推动。
例如,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概括为气行则血行。
如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