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血和津液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c、资助先天之气:宗气为后天生成 之气,具有资助先天之气的重要作 用。 先天责之于肾 元气 气虚 后天责之于脾肺 宗气
3,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含义:指行于脉中与血共行具有营 养作用之气。 因其行于脉中,与卫气相对而言属 于阴,故又称为“营阴”。因其富有营 养作用,故又 称之荣气”。因其与血可分 却不可离,故又称“营血”。
(2)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 的柔和精粹部分。 如《素问· 痹论》:“营者,水谷 之精气 也”。 (3)分布: 分布于脉中,循脉运行 于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 而复始,营周不休。 《素间· 痹论》说:“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
(4)功能: a、化生血液。《灵枢· 邪客》:“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 以为血”。 b、营养全身。《素问· 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c、营运血液。营气乃血中之气, 有运血之功。《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4)生理功能:
a、走息道,而行呼吸:与呼吸、语 言、声音有关。 生理:宗气充沛—呼吸徐緩均匀 、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病理:宗气不足—呼吸短促微弱 、 语 言不清、发音低微。
b、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搏的强弱 ,气血运行,及肢体寒温及运动能力 有关。 临床上常以“虚里”处(心尖搏动 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 盛衰。 生理:宗气充盛—脉搏徐缓,节律 一致,肢体温暖,活动灵活。 病理:宗气不足—脉来躁急,节律不 齐,或微弱无力,四肢不温,活动不 利。
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水谷
上 归

7-气血津液

7-气血津液

五、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能生津——气阴两伤——益气养阴 2、气能行津——补气行水(气虚水肿) ——行气利水(气滞水肿) 3、气能摄津——补气固汗—玉屏风散 (自汗) 4、津能化气——津不化气 5、津能载气——气随津脱——补气固脱
六、血和津液之间的关系
津血同源互化 “ 夺汗者无血 ”:大汗之人不可
任,有担任,妊养之义,通“妊”。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 海”。 (2)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 任,含妊养之义。任脉起于胞中, 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 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 之本,故“任主胞胎”。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 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 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 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 行到足底。 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 进入大趾。 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 上行于脊柱内。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 带脉环行腰腹部;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

(一)精血同源——水谷精微


(二)精血互化——精能化血
血能生精
三、精与津液之间的关系——同源互化
四、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 2、气能行血——补气行血——补阳还五汤 ——行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3、气能摄血——补气摄血——独参汤 (二)血为气母 1、血能养气—补血生气—八珍汤 2、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独参汤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
格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整理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影响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特点”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考点+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后天之精,经脾的转输 ,布散至脏腑, 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与各脏的血、津 液相互化生,促进脏腑功能正常发挥 先天之精,化生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 散全身,推动和激发各脏腑功能活动,为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精的施泄:
(2)生殖之精,施泄有度,繁衍生命
①生殖之精的化生:生殖之精,由先天之精
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在天癸的促发作用

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 ①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②护卫肌表 ③控制腠理的开合
5.主要功能
营 营 气 别名 别名
营 阴
卫 气 气
卫 阳
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 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 含义 概念 之气 之气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 的病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生成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之气机调畅
气滞——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 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机失调 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 能内守 气闭——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 闭于内
气的功能
推 动 调 控 作 用
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激发和推动
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活动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津液的代谢
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血津液神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血津液神课件

精能生血 血可化精 精血同源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
化源相同:
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 由水谷精
津 血
微化生

功能相同:
脉中津液可渗出脉外化为津液, 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

滋润濡养
病理: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思考
❖ 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几脏有关?各起何作 用?
❖ 气和血在生理方面的关系如何? ❖ 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二者在生理上的联
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化
➢ 含义: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 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 形式:
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 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 生成与代谢等
气的功能
➢ 分 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 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气的分类
卫 气
➢ 含 义: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又称“卫 阳”。
➢ 生 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 气)
➢ 分 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 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布散全身。
系如何? ❖ 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是什么?在生理方
面如何体现出来?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气的功能
温煦作用
使人体维持相对恒 定的体温

有助于各脏腑经络、
煦 作 用
形体官窍进行正常 的生理活动
有助于精血津液的 正常施泄、循行和 输布
病理表现: 畏寒喜暖、 四肢不温、体温低下、 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 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 迟缓等。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

下面将分别介绍气血津液的概念、功能及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一、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1.气:气是人体内一种极为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运动变化支撑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营养等作用。

2.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具有濡养、化神的作用。

3.津液: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

二、气血津液的功能1.气的主要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并激发和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当外邪侵入人体时,气能够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抵抗外邪的入侵。

(4)固摄作用:气能防止血液、精液等液态物质流失,以及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

(5)营养作用:气能够为人体提供营养,促进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为人体各部位提供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2.血的主要功能:(1)濡养作用:血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能够滋养和濡润全身各脏腑器官,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2)化神作用:血还具有营养和化神的作用,能够为人体提供精神上的滋养,影响人的精神活动。

3.津液的主要功能:(1)滋润作用:津液能够滋润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其提供水分和养分,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2)濡养作用:津液还具有濡养脏腑经络的作用,能够为其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3)化湿作用:津液能够调节人体的湿气平衡,帮助人体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

(4)代谢作用:津液还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能够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第一节气一、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来源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气的生成(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中。

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体温的恒定,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气的温煦作用;血和津液在体内不停地运行,也依赖气的温煦和调节,故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

3.防御作用气具有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的功能,表现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气的防御功能,是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体现的,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有何临床应用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有何临床应用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有何临床应用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生成、运行和代谢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气血津液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一种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具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在诊断方面,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舌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气血津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比如,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气血运行不畅或有热;脉象虚弱无力往往提示气虚;脉象弦涩可能是气滞血瘀。

舌淡苔白多为气血亏虚,舌紫暗有瘀斑则提示血瘀。

此外,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盗汗、口渴多饮等,也能了解气血津液的失调情况。

在治疗方面,中医根据气血津液的失调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对于气血不足的患者,常用补气养血的方法,如使用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组成方剂进行调理。

如果是气滞血瘀,则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如使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药物来活血化瘀,通畅气血。

对于津液不足的患者,会运用滋阴生津的方法,如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物来补充津液。

比如,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心气不足、心血瘀阻有关。

治疗时,既要补心气,又要活血化瘀。

常用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其中黄芪补气,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从而改善心脏的气血运行,缓解胸痛、胸闷等症状。

再如,治疗糖尿病时,中医认为其与阴虚燥热、津液亏损有关。

治疗时,一方面要滋阴清热,另一方面要补充津液。

常用的药物如知母、黄柏、生地、麦冬等,以调节体内的气血津液平衡,控制血糖。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气血津液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新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新
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 脉以行气血;资助元气;与人体的视 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 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 防御外邪。
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分布与功能
三、血的生成
肾所藏之精
精髓
营气
津液
脾胃运化 水谷精微、心肺
化赤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
(4)气闭 概念:指气郁太过,壅阻心胸,闭塞清窍,以
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阻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 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形成:
情志抑郁 外邪
阻滞 痰浊
闭厥
气郁心胸,闭塞清窍 气厥 痛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表现:(示昏厥病例)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兼见四肢逆冷,或呼吸 困难,气急鼻煽,甚则面青唇紫等。
(5)气脱 概念:指气不内守,太量向外脱逸,导致全身性
形成:
热盛、烧伤、久病 耗伤 脏腑、形体 干燥枯涩病证 汗、吐、下太过 津液 官窍失养
临床表现: 伤津─口干欲饮,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而黄, 鼻、咽、舌干,干咳,皮肤干裂,干痒, 落屑,无弹性,螺瘪。 脱液─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 槁,舌光红干枯,甚则手足蠕动、筋挛肉 瞤等。
伤津与脱液的区别:
形成:
邪热入血 五志化火 阳热亢盛,灼伤血络─实热证十出血证
临床表现: 身热夜间为甚,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甚则 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过多,舌质红绛, 脉数等。
血热与损伤、气虚、瘀血所致出血的区别:
血热─迫血妄行 出血较急,量多,色鲜红,病程短
损伤─破损脉络
气虚─固摄无力 血液 出血较缓,量少,色淡红,病程长 瘀血─阻滞脉道 妄行 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并且是气体中最精微的部分构成了人体。

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在中医学中,“气”具有多种含义,譬如:把致病的六淫,称“邪气”;把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称“四气”。

但这里所论述的气,是专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言。

气的生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相对平衡协调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这种生理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如气机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样,故“气机失调”的形式也很复杂,如: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气逆”;气的运动受阻,在局部发生瘀滞,称“气滞”;气的出入运动受阻郁结在内,称“气郁”。

如平时听得比较多的“肝气郁结”,那是因为肝气是上升,疏散的,一旦肝气的运动受阻,郁滞不通,就会出现嗳气喜叹息,肝区疼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并且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当此作用减退时,则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输布和排泄受阻等。

温煦作用,主要是讲阳气能产生热量,温煦人体的作用。

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血和津液都是液体,都需要气的温煦才能正常运行。

阳气愈多,产热愈多,故有“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的说法。

防御作用,气有维护肌肤,防御邪气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防御屏障相关联。

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知识

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知识

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知识气血津液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基本物质,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血气血是指中医理论中的两种基本物质,即气和血。

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呼吸、心跳、消化、循环等;血则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1. 气的概念及功能气是人体内的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等作用。

具体来说,气能够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功能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温煦人体,保持人体的正常体温;防御外邪,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固摄人体的津液、血液等物质,防止其流失。

2. 血的概念及功能血是人体内的一种有形的红色液体,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滋润和营养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如果血液不足或者运行不畅,就会导致人体出现贫血、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津液津液是指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肠液等。

津液的主要功能是滋润和营养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1. 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与脾、胃、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津液主要由脾胃运化水谷而来,经过肺、肾等脏腑的调节和转化,输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中。

如果津液不足或者运行不畅,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2. 津液与疾病的关系津液的代谢失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水肿是由于津液代谢紊乱导致水液潴留所致;消渴则是由于津液不足或运行不畅导致血糖升高所致。

因此,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常常会采用调理脾胃、润肺补肾等方法来调节津液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津液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气血津液的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病症表现,中医会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和津液的运行,以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精气血津液神ppt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精气血津液神ppt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 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 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
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
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 之精的成分。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维持体温恒 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精血津液的贮 藏运行输布)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阳气抵御 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
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
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精气血津液)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是人体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且聚于胸中之气。

称为“宗气”,又称“大气”。

营气:指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荣气”。

卫气:指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血: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肉眼看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细微物质。

血府:即指血脉,是血脉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气主煦之:指气的温煦作用,主要是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即是说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血主濡之:指血液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血主濡之”。

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样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故称“津血同源”。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失调”。

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称为“气滞”。

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的关系的概括,包括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

血为气之母:是血对气的关起的概括,包括血能载气和血能养气两个方面。

虚里:又名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此处的搏动情况可测知宗气的盛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亦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二者与气相对而言,都属于阴。

因此,血与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源于水谷之精气,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故又有“津血同源”之说。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考试大网站收集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说明津液渗注于脉,即成为血;若血中的津液成分渗出于脉外,即为津液。

可见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亦多相互影响。

如:失血过多时,则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之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从而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

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则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无以补充,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可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

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伤寒论》所谓“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即是此理。

而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

故《灵枢・营卫生会》又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这即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