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难之役
说起历史还是对比较靠近我们的明清的历史比较清楚。
我看过一部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剧情最后说的是燕王朱棣反对建文帝的削藩而夺得皇位。
但历史是不是这样呢?
在朱元璋立国之初,就立朱标为太子,确立了皇位的继承人。
为使朱标能顺利地接班,太祖在其二十三岁时便令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但不幸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
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
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
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
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❶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❷朱棣以此为理由,
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
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
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
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
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
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
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
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
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
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
双方相持于淝河。
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
百人。
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
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
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
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
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
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明史》中对建文帝于城破后结局语焉不详,只说他“焚内宫”,而建文帝的生死终成疑案。
朱棣入大内,只见几具烧焦的尸首,口中说道:“痴儿,痴儿,何必如此?”似乎他也相信建文帝已投火自尽了。
但从稍后的王鏊、陆树声、朱国祯等人所著书中,关于建文帝的下落,都明指他于城破后流落江湖,出家为僧。
故建文帝的死仍是个不解之谜!
那为什么会导致靖难之变呢?毫无疑问是建文帝削藩的结果,但当时燕王朱棣和建文帝的力量相差很大,那为什么朱棣会成功的夺得帝位呢?
首先说说为什么削藩失败:
1.我称之为“历史遗留问题”!这还要说到朱元璋那,朱元璋生了26个儿子,封王的就有24个!他这样做的本意是想更好的维护朱家王朝的统治,却不想这样容易造成藩镇割据,不易中央集权!
2.削藩政策制定上的失误,这就是他失败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他第一个失误就是不让朱棣他们进京吊唁朱远璋,而放虎归山,错过了削藩的最好机会!第二个失误在削藩的次序上!当时黄子澄和齐泰的意见发生了分歧,黄主张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胞弟,先除其羽翼,而齐泰则主张先削燕王,燕王是削藩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燕王一但被削藩,其他诸王都好办!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齐泰的主张是对的,黄子澄的主张无异与打草惊蛇!可惜当时的建文帝采纳了黄的错误建议!先削周王,这就给燕王敲了警钟,为他的起兵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并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3。
建文帝的性格!建文帝性格内向、仁慈、儒弱!他重文轻武!所以后人称建文一朝是“书生王朝”!朝上少有真正会带兵打仗的武将,这就是“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的军队不是燕王军队对手的原因之一!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四月之间,燕王朱棣曾经一度奉召入京师朝觐,而后安然返回北平,期间没有任何不利
于燕王的举动发生。
这也体现了建文帝性格上的仁慈,与帝王不相匹配的多余的仁慈!要撤藩,又要顾及叔侄颜面,狠不下心!
4。
在“靖难之役”中的指挥决策不当!,多次犯了当断不断的兵家大忌!给燕王喘息的机会!
5,朱棣的优势!他的优势在于:第一,找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起兵理由→清君侧!也就是做到了“师出有名”!第二,他的性格正好和建文帝相反,朱棣最像朱元璋,果断、刚毅、有远见,有雄才大略!这对于一场战争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在起兵前做了充分的战略物资的准备!第四,人才的拥有和用人的得当!我们来看,在前方,有朱棣、朱高煦、朱高燧!他们都是身经百战,英勇无比!在后方大本营有世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仁宗洪熙帝的把手,免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谋士的出谋划策,其中姚广孝对朱棣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他的不断“劝说”逐渐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后又不断为朱棣出谋划策,在“靖难之役”中又协助朱高炽多次击退了建文帝军队的进攻!
我最后做个总结,我们来看,假使当时建文帝让燕王进京吊唁,假使建文帝采纳了齐泰先削燕王的主张!假使建文帝能再狠一点,对朱棣的装疯卖傻假高度重视并及时制止!假使当年的徐达、常遇春等还活着,建文一朝多一些有实战经验的武将,假使在“靖难之役”中再果断一点,不一再的错失战机,那么“靖难之役”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的?也许也就没了靖难之役!
那么或许他的削藩结果又是另当别论了!可是历史没有假使,不允许有假使!诸多原因导致了建文帝削藩的失败和靖难之役的失败!
但朱棣能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一人身上——张信!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
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
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
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加强防燕措施。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
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
让人感概万千的是,朱元璋为了确保朱家的江山不落外人手中,煞费苦心地建立了封建自家子孙为王,分镇全国各地的制度。
没想到这一招虽然在表面上防住了外人对朱家江山的觊觎,但却无法阻止自家人对皇位的贪婪!虽然表面上江山还是朱家的,不管是朱棣或者是其他那个藩王篡了位,总之江山还在朱家人的名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朱元璋获得了部份的成功。
❶傅衣凌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第三节
❷《明史》卷三
❸《明史》卷九十五《黄子澄传》
❹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❺高岱《鸿猷录》卷七《靖难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