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间隔规定
第3节目视飞行间隔[1]
(一)由目视转仪表的飞行
1、机长应具备相应的仪表等级
2、立即报告现行飞行计划的改变 3、遇到低于VMC时,有IFR等级——继续飞
行;无IFR等级——就近着陆
(二)由仪表转目视的飞行
1、事先向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报告,得到许可后 方可改变 2、慎重起见只有接到了机长的电报,其中包括 特定的用语“CANCELLING MY IFR FLIGHT”以 及对于他的现行飞行计划的改变(如有)后, 方可批准。 3、IFR FLIGHT CANCELLED AT …不做其他回答。 4、改变后尽快通知沿线ATC单位。
5、作为程序管制的一种典型运用,我们可 以提前通知两机机长相对活动,并要求 彼此相遇无影响报告,在得到两机机长 都报告说明空中目视相遇无影响后,可 以下达穿越指令。
C:JAL781, opposite traffic,B747 1800m estimate encounter at 12, report cleared of the traffic. C:国航981,前方有相对,波音737高度两幺,预计相 遇时间12分,目视相遇无影响报。 P:WUHAN approach, JAL781, traffic in sight. C : JAL7781, maintain 2100m, report cleared of the traffic. P:进近,国航981,已经看到对头的那架波音737。 C:国航981,保持高度幺八,彼此相遇无影响报告。
航空器实施目视进近
其目的地机场需具备以下气象条件: 报告的云底高大于或等于300米,能见度大
于或等于5公里; 目的地机场没有天气情报服务,航空器驾驶 员报告能够保持目视下降以及飞向着陆机场。
管制员雷达引导进行目视进近
航线间隔的计算公式
航线间隔的计算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航线间隔是指飞机在一条航线上的飞行时间与下一条航线的飞行时间之间的时间差。
计算这个间隔是航空公司和航班调度部门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合理的航线间隔可以有效提高航班的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航线间隔的计算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飞机的速度、航线的长度、空中交通管制的限制等。
一般来说,计算航线间隔需要根据现有的规定和经验公式来进行,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飞机的速度。
飞机的速度通常用地速表示,单位是节(1节等于1海里/小时)。
在计算航线间隔时,我们需要知道飞机在一条航线上的飞行时间,这可以通过飞机的速度和航线的长度来计算。
一般来说,飞机的速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速度= 距离/ 时间速度是飞机的地速,距离是航线的长度,时间是飞机在这条航线上的飞行时间。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飞机在一条航线上的飞行时间。
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空中交通管制的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可能要求飞机在不同航线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这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间隔= 飞机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其他限制因素飞机间的最小时间间隔是指在同一航线上飞行的两架飞机之间需要保持的最小时间间隔,其他限制因素包括空中交通管制的规定、气象条件等。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两条航线之间需要保持的最小时间间隔。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飞行的高度、气压、气温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飞机的速度和飞行时间。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航线间隔,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航线间隔的计算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合理的航线间隔可以提高航班的飞行效率和安全性,为航空公司和乘客带来更好的飞行体验。
希望本篇文章对航线间隔的计算有所帮助,并且能够引起大家对航空安全和运营效率的重视。
【2000字】。
第二篇示例:航线间隔是航空运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特定空域内两架飞机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飞机起降间隔标准
飞机起降间隔标准是为了确保飞行安全和跑道空间的充分利用而设定的。
这个标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飞机类型、重量、速度、天气条件以及航空管制规定等。
飞机起降间隔主要分为起飞间隔和着陆间隔。
起飞间隔是指两架飞机在同一跑道上起飞的时间间隔,而着陆间隔则是指两架飞机在同一跑道上着陆的时间间隔。
这些间隔的标准都是为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空间防止碰撞,并维持航班的正常运行。
在制定飞机起降间隔标准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飞机的类型和重量。
不同类型的飞机具有不同的飞行特性和性能,例如起飞和降落的距离、速度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所需的安全间隔。
飞机的重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更重的飞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减速和停止。
此外,天气条件也是影响飞机起降间隔标准的重要因素。
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强风、低能见度等,可能需要更长的间隔时间以确保飞机的安全起降。
这是因为恶劣天气条件下,飞机的操控难度增加,需要更多的空间来避免碰撞。
最后,航空管制规定也是制定飞机起降间隔标准的重要依据。
航空管制机构会根据空中交通的密度和流量来设定和控制飞机的起降间隔,以确保空中交通的有序和安全。
总的来说,飞机起降间隔标准的设定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飞行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会密切协作,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飞机的起降间隔,以确保航班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VIP专享]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间隔规定【免费】
飞行间隔规定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一般规则 (2)第三章垂直间隔标准 (4)第四章 目视飞行水平间隔标准 (4)第五章仪表飞行水平间隔标准 (6)第六章雷达间隔标准 (8)第七章尾流间隔标准 (9)第八章附则 (10)附图 (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止飞行冲突,维护飞行秩序,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辖有航空器的单位、个人和与飞行有关的人员,以及所有飞行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指挥员(含飞行管制员,下同)应当按照本规定对航空器提供统一的飞行间隔。
第四条军、民用航空器根据飞行课目需要,在机场飞行空域和其他特定的飞行空域内飞行时,可以制定适应其飞行特点的间隔标准,但应当经相应航空管理部门批准。
执行此种间隔标准时,不得影响其他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和飞行安全。
第五条民用航空器在我国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毗邻公海上空飞行时,可以根据飞行需要和地区航行协议,制定民用航空器之间的飞行间隔标准,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本规定中的飞行间隔标准通常是航空器之间应当保持的最低飞行安全间隔,但本规定第四条情形除外。
第二章一般规则第七条组织实施飞行管制时,应当合理安排飞行次序,通常是:(一)一切飞行让战斗飞行;(二)其他飞行让专机飞行和重要任务飞行;(三)国内一般任务飞行让班期飞行;(四)训练飞行让任务飞行;(五)场内飞行让场外飞行;(六)场内、场外飞行让转场飞行。
第八条执行不同任务的航空器或者不同型别的航空器,在同一机场同时飞行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优先起飞和降落的顺序。
对执行紧急或者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速度大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起飞;对有故障的航空器,剩余油量少的航空器,执行紧急或者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和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降落。
航线最低间隔的安全要求
航线最低间隔的安全要求介绍在民航领域,航线最低间隔是指两架飞机之间可以保持的最小水平和垂直距离。
由于飞机在飞行时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包括天气、机械故障等,因此航线最低间隔是确保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际标准国际民航组织(ICAO)是制定航线最低间隔标准的国际组织之一。
目前,ICAO 规定的最低间隔标准为:在水平方向上,当两架飞机的速度相同时,最小间隔为5海里;在垂直方向上,最小间隔为1000英尺。
此外,ICAO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最低间隔标准。
例如,在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中,最小间隔将会更短。
美国标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是负责制定航线最低间隔标准的机构。
FAA所制定的标准与ICAO保持一致,即最小间隔为5海里和1000英尺。
除此之外,FAA还制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最低间隔标准。
例如,在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中,最小间隔将会更短。
实际应用航线最低间隔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在飞机执行起飞和降落任务时,航线最低间隔可以确保飞机安全地并进离机场。
在飞机巡航的过程中,航线最低间隔可以确保飞机不会相互干扰,保持安全距离。
此外,航线最低间隔还可以对飞行员的驾驶技能进行测试和评估。
在飞机进行着陆时,飞行员需要确保飞机安全地降落在跑道上,而航线最低间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飞机的高度和速度。
结论航线最低间隔是一项重要的安全要求,能够为飞机的飞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国际上已有统一的标准,各国民航机构都会按照这些标准来执行。
在实际应用时,航线最低间隔可以确保飞机的安全,同时也能对飞行员的技能进行测试和评估,为整个民航行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保障。
飞行间隔规定
飞行间隔规定第一章第一条为了防止飞行冲突,维护飞行秩序,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辖有航空器的单位,个人和与飞行有关的人员,以及所有飞行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指挥员(含飞行管制员,下同)应当按照本规定对航空器提供统一的飞行间隔。
第四条军、民用航空器根据飞行科目需要,在机场飞行空域和其他特定的飞行空域内飞行时,可以制定适应其飞行特点的间隔标准,但应当经相应航管部门批准。
执行此种间隔标准时,不得影响其他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和飞行安全。
第五条民用航空器在我国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毗邻公海上空飞行时,可以根据飞行需要和地区航行协议,制定民用航空器之间的飞行标准,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本规定中的飞行间隔标准通常是航空器之间应当保持的最低飞行安全间隔,但本规定第四条情形除外。
第二章一般规则第三章第七条组织实施飞行管制时,应当合理安排飞行次序,通常是:(一)一切飞行让战斗飞行。
(二)其他飞行让专机飞行和重要任务飞行。
(三)国内一般任务飞行让班期飞行(四)训练飞行让任务飞行(五)场内飞行让场外飞行(六)场内,场外飞行让转场飞行。
第八条执行不同任务的航空器或者不同性别的航空器,在同一机场同时飞行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优先起飞和降落的顺序。
对执行紧急或者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速度大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起飞;对有故障的航空器,剩余油量少的航空器,执行紧急或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和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降落。
第九条为了保障航空器的飞行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应当及时准确的实施飞行调配。
飞行调配分为预先调配,飞行前调配和飞行中调配。
第十条机场飞行空域应当设在航路和空中走廊以外。
仪表(云中)飞行空域的边界距离航路、空中走廊以及其他空域的边界均不得小于十公里。
飞行间隔规定
飞行间隔规定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飞行间隔规定第一章第一条为了防止飞行冲突,维护飞行秩序,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辖有航空器的单位,个人和与飞行有关的人员,以及所有飞行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指挥员(含飞行管制员,下同)应当按照本规定对航空器提供统一的飞行间隔。
第四条军、民用航空器根据飞行科目需要,在机场飞行空域和其他特定的飞行空域内飞行时,可以制定适应其飞行特点的间隔标准,但应当经相应航管部门批准。
执行此种间隔标准时,不得影响其他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和飞行安全。
第五条民用航空器在我国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毗邻公海上空飞行时,可以根据飞行需要和地区航行协议,制定民用航空器之间的飞行标准,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本规定中的飞行间隔标准通常是航空器之间应当保持的最低飞行安全间隔,但本规定第四条情形除外。
第二章一般规则第三章第七条组织实施飞行管制时,应当合理安排飞行次序,通常是:(一)一切飞行让战斗飞行。
(二)其他飞行让专机飞行和重要任务飞行。
(三)国内一般任务飞行让班期飞行(四)训练飞行让任务飞行(五)场内飞行让场外飞行(六)场内,场外飞行让转场飞行。
第八条执行不同任务的航空器或者不同性别的航空器,在同一机场同时飞行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优先起飞和降落的顺序。
对执行紧急或者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速度大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起飞;对有故障的航空器,剩余油量少的航空器,执行紧急或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和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降落。
第九条为了保障航空器的飞行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应当及时准确的实施飞行调配。
飞行调配分为预先调配,飞行前调配和飞行中调配。
第十条机场飞行空域应当设在航路和空中走廊以外。
航空器间隔标准分类
航空器间隔标准分类
航空器间隔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方面进行分类,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分类:
1. 垂直间隔标准:用于规定航空器在垂直方向上的间隔。
这包括起飞和降落过程中的间隔,以及不同高度层级上航空器之间的间隔。
2. 水平间隔标准:用于规定航空器在水平方向上的间隔。
这包括航空器在水平方向上的横向间隔和纵向间隔,以及在航路上的航空器之间的间隔。
3. 时间间隔标准:用于规定航空器在时间上的间隔。
这包括起飞和降落过程中的时间间隔,以及在空中飞行时的时间间隔。
4. 水平和垂直间隔标准的组合:这种分类将垂直间隔和水平间隔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规定航空器之间的间隔。
例如,航空器在水平方向上需要保持一定的横向间隔,并且在垂直方向上需要保持一定的高度间隔。
这些分类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以用来分类航空器的间隔标准,如天气条件、航空器类型等。
具体的间隔标准会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规章和标准来制定。
你知道飞机在空中的活动范围吗
天上飞的航空器和马路上跑的汽车一样,也有自己的“交通规则”。机型不同,其航行高度也不同。3000米以下,一般是小型飞 机的活动范围; 3OOO米以上则是大中型飞机的活动范围。所谓的“超低空飞行”是指距离地面或水面5~10O米米;所谓“低空飞 行”是指距离地面或水面100~1000米;以此类推,“中空飞行”1000~7000米;高空飞行”指7000~12000米;“平流层飞行”指12 000米以上。飞机彼此问必须保持一定的垂直间隔,我国民航现行规定6000米以上高空飞行,垂直间隔为600米,以确保飞行
安全和交通畅。
飞行间隔规定知识分享
飞行间隔规定飞行间隔规定第一章第一条为了防止飞行冲突,维护飞行秩序,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辖有航空器的单位,个人和与飞行有关的人员,以及所有飞行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指挥员(含飞行管制员,下同)应当按照本规定对航空器提供统一的飞行间隔。
第四条军、民用航空器根据飞行科目需要,在机场飞行空域和其他特定的飞行空域内飞行时,可以制定适应其飞行特点的间隔标准,但应当经相应航管部门批准。
执行此种间隔标准时,不得影响其他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和飞行安全。
第五条民用航空器在我国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毗邻公海上空飞行时,可以根据飞行需要和地区航行协议,制定民用航空器之间的飞行标准,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本规定中的飞行间隔标准通常是航空器之间应当保持的最低飞行安全间隔,但本规定第四条情形除外。
第二章一般规则第三章第七条组织实施飞行管制时,应当合理安排飞行次序,通常是:(一)一切飞行让战斗飞行。
(二)其他飞行让专机飞行和重要任务飞行。
(三)国内一般任务飞行让班期飞行(四)训练飞行让任务飞行(五)场内飞行让场外飞行(六)场内,场外飞行让转场飞行。
第八条执行不同任务的航空器或者不同性别的航空器,在同一机场同时飞行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优先起飞和降落的顺序。
对执行紧急或者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速度大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起飞;对有故障的航空器,剩余油量少的航空器,执行紧急或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和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降落。
第九条为了保障航空器的飞行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应当及时准确的实施飞行调配。
飞行调配分为预先调配,飞行前调配和飞行中调配。
第十条机场飞行空域应当设在航路和空中走廊以外。
仪表(云中)飞行空域的边界距离航路、空中走廊以及其他空域的边界均不得小于十公里。
飞行间隔规定
飞行间隔规定飞行间隔规定是指飞行员在进行长时间飞行任务时的休息时间和飞行周期规定。
这是为了确保飞行员在连续飞行任务中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和恢复,以保障飞行安全和飞行员的身心健康。
飞行员在飞行任务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他们需要时刻保持专注和敏锐的判断力,以确保飞行安全。
长时间连续飞行会导致飞行员的注意力下降和疲劳,从而增加事故风险。
因此,航空管理机构对飞行间隔进行了规定,以避免飞行员过度疲劳。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相关标准和建议,飞行间隔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最大飞行时间:规定了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任务中的最大连续飞行时间。
一般而言,单一飞行员的最大连续飞行时间不超过9小时。
这个时间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出的,旨在确保飞行员在飞行任务中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2. 强制休息时间:规定了飞行员在飞行任务中应该进行的强制休息时间。
这个时间一般是在飞行任务中间隔一段时间后,飞行员需要进行短暂的休息,以更好地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
一般而言,飞行间隔时间不少于30分钟,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飞行周期:规定了飞行员在一段时间内的飞行周期。
这个周期通常是指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时间段,根据飞行员的工作强度和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在飞行周期内,飞行员需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来进行身心恢复和休闲活动,以减轻工作压力和疲劳。
飞行间隔规定是保障飞行员身心健康和飞行安全的重要措施,各国的航空管理机构和航空公司都应该遵守和执行相关规定。
此外,飞行员本人也应该自觉遵守规定,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提高自身的抗疲劳能力。
总之,飞行间隔规定的目的是确保飞行员在长时间飞行任务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以保障飞行安全。
各国航空管理机构和航空公司应该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规定,同时飞行员也应该自觉遵守规定,保持身心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飞行任务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空中交通管制使用的间隔标准
空中交通管制使用的间隔标准
空中交通管制是对航空客车、空军以及其他从事航空活动的人员提供安全空中
航行环境的一项基本活动。
空中交通管制并不仅仅涉及控制飞机通过机场的飞行,它也包括在空中管制系统和管制区内实施的间隔标准。
间隔标准是空中交通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规范空中航行的时间和距离
的重要规定。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航空器的安全航行,减少碰撞风险。
在实施过程中,空中管制员需要根据空中航行的环境和航行状况,适时的在各个飞行高度层次和限制航行区域内实施间隔标准。
在国际航行中,空中交通管制使用的间隔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空中距离间隔BVR(目视见)5NM(海里),水平间隔最小为1000英尺,主动监控DME(数字
测距装置)系统间隔 3 分钟(航路)或 5 分钟(机场空域),调整空域的间隔
7 分钟。
临近机场时,水平间隔可收窄至 500 英尺,违反标准则会受到空中交通
管制机构的相应处罚。
除此外,还应从航空事故教训中总结,不断完善空中交通管制使用的间隔标准,以确保安全和有序的空中航行环境。
只有通过良好的空中管制体系实施严格的间隔标准,维持安全的航空环境,航空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第三节仪表飞行管制间隔
主要内容 垂直间隔 纵向间隔 侧向间隔 马赫数间隔
垂直间隔
一、航路仪表飞行最低安全高度
中心线两侧各25KM以内障碍物; 高原和山区≥600米;其他地区≥400米; 性能限制,另行规定。
二、航空器之间的间隔
航路仪表飞行航空器之间的最低垂直间 隔按高度层的配备规定执行; 跟进下降时注意梯级下降; 航空器在整个下降过程中始终与前机满 足安全间隔。
(二)逆向飞行
预计相遇点前(后)10分钟,完成穿越;
两机过同一导航台2分钟〔后机过台2分钟〕;
两机在不小于50公里的两台外侧完成穿越;
侧向间隔
(一)穿越航路
航空器穿越航路,必须经过管制员同 意。管制员应当将允许穿越的条件 (航段、时间、高度)和飞行情报通 知有关航空器; 在穿越航路中心线时,保持与该高度 上其他航空器,不少于规定的间隔;
纵向间隔
一、同航迹飞行
同巡航高度、同速度:10分钟
前比后快40公里/小时以上,5分钟;
前比后快80公里/小时以上,3分钟;
二、穿越高度——顺向飞行
顺向飞行,不少于15分钟;
有导航台对航空器定位,10分钟;
前后两机过同一报告点,且后机飞越报告点 10分钟以内,两机5分钟间隔;
含9分钟和5分钟在内的所有时间:
四、以距离基准的马赫数间隔
在同航迹上可使用采用马赫数技术根据150 公里(80海里):
均是其在同一航迹上的航路点的距离; 检查同一高度层上的航空器之间的距离; 前方必须等于或大从航空器 上获取的同一时间的区域导航距离读数上 证实,两机已经完全彼此交错过,且间隔 不小于150公里(80海里)时,两架航空 器方可相互穿越高度。
目视飞行间隔
(一)由目视转仪表的飞行
1、机长应具备相应的仪表等级
2、立即报告现行飞行计划的改变 3、遇到低于VMC时,有IFR等级——继续飞
行;无IFR等级——就近着陆
(二)由仪表转目视的飞行
1、事先向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报告,得到许 可后方可改变 2、慎重起见只有接到了机长的电报,其中 包括特定的用语“CANCELLING MY IFR FLIGHT”以及对于他的现行飞行计划的改变 (如有)后,方可批准。 3、IFR FLIGHT CANCELLED AT …不做其他 回答。 4、改变后尽快通知沿线ATC单位。
目视飞行垂直间隔1
目视飞行垂直间隔2
(二)水平间隔
B、C类空域
D类空域
1、B、C类空域
(1)纵向间隔: 指示空速250Km/h(含)以上,5Km; 指示空速250Km/h以下,2Km。 (2)超越前面航空器时,应当从其右侧, 保持500m以上的侧向间隔超越。
目视超越
2、D类空域
(1)昼间: A类航空器不得小于1.5Km; B类航空器不得小于3Km; C、D类航空器不得小于4Km。 (2)夜间 起落航线飞行中,不得超越前面航空 器。各航空器之间的纵向间隔不得小于 4Km。
(三)为保证间隔应承担的责任
1、机长对保持航空器之间的间隔、距离和
航空器距离地面障碍物的安全高度是否 正确负责。 2、但不完全减轻管制监控咨询的责任 3、注意机长的TCAS目视——不属于目视飞
行安全间隔的应用环境
ACAS交通显示
四、目视飞行管制间隔
垂直间隔
水平间隔
(一)垂直间隔
1、机场区域内目视飞行最低安全高度 250KM/H以上——仪表间隔。 250KM/H以下——1上——仪表间隔 250KM/H以下——100米,300米
飞行间隔标准
飞行间隔标准通常是指航空领域中飞机起飞和降落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确保航空安全和有效的空中交通管理。
这些标准由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各国的民航管理机构制定,并根据航空器的类型、飞行阶段、空中交通密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飞行间隔标准:
1. 起飞间隔:
-起飞间隔是指两架飞机在同一跑道上起飞的时间间隔。
这通常受到飞机类型、重量、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标准的起飞间隔时间可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空间来防止碰撞,并有助于维护航班的正常运行。
2. 着陆间隔:
-着陆间隔是指两架飞机在同一跑道上着陆的时间间隔。
与起飞间隔一样,着陆间隔的标准也会受到飞机类型、重量、天气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这确保了在降落过程中的安全和有序。
3. 空中间隔:
-空中间隔是指在飞行阶段,两架飞机之间需要保持的最小安全距离。
这通常包括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间隔,以防止空中相撞。
4. 进近间隔:
-进近间隔是指在飞机接近机场并准备降落时,需要维持的时间和空间间隔。
这确保了在拥挤的进近路径上飞行的多架飞机之间的安全距离。
5. 机场地面间隔:
-机场地面间隔是指在机场滑行阶段,两架飞机之间需要维持的时间和空间间隔。
这有助于防止在地面上的碰撞和混乱。
这些标准可以因国家、地区、机场和航空公司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飞行间隔标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航空器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空中和地面事故,以及有效管理空中交通。
程序管制间隔标准
程序管制间隔标准摘要:一、程序管制间隔标准的定义二、程序管制间隔标准的作用三、我国程序管制间隔标准的发展历程四、我国程序管制间隔标准的具体内容五、我国程序管制间隔标准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六、我国程序管制间隔标准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正文:程序管制间隔标准是指在航空领域,为保证飞行安全,对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的间隔距离、时间以及航空器的飞行高度等方面的要求。
程序管制间隔标准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发生碰撞等危险情况。
此外,它还有助于提高空域利用率,提高航班正常率,降低航班延误率。
我国程序管制间隔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 年代。
当时,我国民航刚刚开始实施程序管制,间隔标准主要参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规定。
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程序管制间隔标准。
我国程序管制间隔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1.水平间隔:根据航空器的飞行高度和气象条件,规定航空器之间的水平距离。
2.垂直间隔:根据航空器的飞行高度和气象条件,规定航空器之间的垂直距离。
3.时间间隔:根据航空器的飞行速度和气象条件,规定航空器之间的间隔时间。
我国程序管制间隔标准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标准与国际民航组织的建议标准基本一致,但在某些具体要求上,我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我国程序管制间隔标准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1.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航班数量不断增加,对空域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程序管制间隔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航空器性能不断提高,这对程序管制间隔标准的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3.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民航组织的活动,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程序管制间隔标准。
综上所述,程序管制间隔标准对于保证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行间隔规定编者按:2002年5月1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批准颁布了《飞行间隔规定》(以下简称《间隔规定》),定于2002年8月1日零时起施行。
《间隔规定》以我国军民航现行的有关飞行间隔、飞行调配及其他有关规定为基础,并借鉴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标准,明确了军民航统一的飞行间隔标准,对进一步规范我国境内的飞行活动,保证飞行安全和防止航空器空中相撞,促进航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间隔规定》全文刊登如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止飞行冲突,维护飞行秩序,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辖有航空器的单位、个人和与飞行有关的人员,以及所有飞行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指挥员(含飞行管制员,下同)应当按照本规定对航空器提供统一的飞行间隔。
第四条军、民用航空器根据飞行课目需要,在机场飞行空域和其他特定的飞行空域内飞行时,可以制定适应其飞行特点的间隔标准,但应当经相应航空管理部门批准。
执行此种间隔标准时,不得影响其他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和飞行安全。
第五条民用航空器在我国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毗邻公海上空飞行时,可以根据飞行需要和地区航行协议,制定民用航空器之间的飞行间隔标准,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本规定中的飞行间隔标准通常是航空器之间应当保持的最低飞行安全间隔,但本规定第四条情形除外。
第二章一般规则第七条组织实施飞行管制时,应当合理安排飞行次序,通常是:(一)一切飞行让战斗飞行;(二)其他飞行让专机飞行和重要任务飞行;(三)国内一般任务飞行让班期飞行;(四)训练飞行让任务飞行;(五)场内飞行让场外飞行;(六)场内、场外飞行让转场飞行。
第八条执行不同任务的航空器或者不同型别的航空器,在同一机场同时飞行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优先起飞和降落的顺序。
对执行紧急或者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速度大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起飞;对有故障的航空器,剩余油量少的航空器,执行紧急或者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和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降落。
第九条为了保障航空器的飞行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应当及时准确地实施飞行调配。
飞行调配分为预先调配、飞行前调配和飞行中调配。
第十条机场飞行空域应当划设在航路和空中走廊以外。
仪表(云中)飞行空域的边界距离航路、空中走廊以及其他空域的边界,均不得小于10公里。
第十一条航线邻近机场飞行空域并同时有飞行时,航线与射击飞行空域边界之间的间隔,通常应当不小于20公里,与其他机场飞行空域边界、轰炸靶场的轰炸航线之间的间隔,应当不小于10公里。
第十二条在相邻航线上飞行的各架(批)航空器,飞行高度相同或者小于规定的高度差时,其横向间隔不小于20公里。
第十三条航线飞行的航空器与航路飞行的航空器,飞行高度相同或者小于规定的高度差时,应当与航路边界保持不小于10公里的横向间隔。
第十四条相邻机场的仪表进近(穿云)航线互相交叉,并且同时进行仪表进近(穿云)飞行时,应当进行调整,保证仪表进近(穿云)航线之间的间隔不小于20公里。
第十五条航线飞行的航空器通过机场飞行空域、航路、航线时,飞行高度在8400米(含)以下,应当配备不小于300米的高度差;飞行高度在8400米以上,应当配备不小于600米的高度差。
通过射击飞行空域时,应当在该空域航空器活动高度范围上方配备不小于1500米的高度差。
通过轰炸靶场、放油区时,应当在轰炸或者放油航空器活动高度范围上方配备不小于300米的高度差;飞行高度在8400米以上,应当配备不小于600米的高度差。
严禁从有航空器活动的射击飞行空域、轰炸靶场的轰炸航线或者放油区下方通过。
第十六条航空器为了降落而在同一机场同时进近时,高度较高的航空器,应当避让高度较低的航空器。
但是,高度较低的航空器不得利用此规定切入或者超越处于进近着陆最后阶段的航空器。
第三章垂直间隔标准第十七条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垂直间隔,按照飞行高度层配备。
飞行高度层按照以下标准划分:(一)真航线角在0度至179度范围内,高度由900米至8100米,每隔600米为一个高度层;高度在9000米以上,每隔1200米为一个高度层。
(二)真航线角在180度至359度范围内,高度由600米至8400米,每隔600米为一个高度层;高度在8400米以上,每隔1200米为一个高度层。
(三)飞行高度层应当根据标准大气压条件下假定海平面计算。
真航线角应当从航线起点和转弯点量取。
第十八条等待空域通常划设在导航设备上空;飞行活动频繁的机场,可以划设在机场附近上空。
等待空域的最低高度层,距离地面最高障碍物的真实高度不得小于600米。
8400米以下,每隔300米为一个等待高度层;8400米以上,每隔600米为一个等待高度层。
第十九条飞行的安全高度是避免航空器与地面障碍物相撞的最低飞行高度。
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安全高度,在高原和山区应当高出航路中心线、航线两侧各25公里以内最高标高600米;在其他地区应当高出航路中心线、航线两侧各25公里以内最高标高400米。
受性能限制的航空器,其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安全高度,由有关航空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第二十条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在航路中心线、航线两侧各25公里以内的最高标高不超过100米,大气压力不低于1000百帕(750毫米水银柱)的,允许在600米的高度层内飞行;当最高标高超过100米,大气压力低于1000百帕(750毫米水银柱)的,飞行最低的高度层必须相应提高,保证飞行的真实高度不低于安全高度。
第四章目视飞行水平间隔标准第二十一条航空器进行目视飞行时,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指挥员应当根据目视飞行规则的条件,配备垂直间隔、纵向间隔或者横向间隔。
第二十二条航空器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包括按照目视飞行规则在飞行高度6000米(不含)以上和作跨音速或者超音速飞行,以及飞行高度3000米(不含)以下且指示空速大于450公里/小时飞行时,应当经飞行管制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航空器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应当符合以下气象条件:航空器与云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1500米,垂直距离不得小于300米;高度3000米(含)以上,能见度不得小于8公里,高度3000米以下,能见度不得小于5公里。
第二十四条同航迹、同高度目视飞行的航空器之间纵向间隔为:指示空速250公里/小时(含)以上的航空器之间,5公里;指示空速250公里/小时以下的航空器之间,2公里。
第二十五条目视飞行时,航空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避让:(一)在同一高度上对头相遇,应当各自向右避让,并保持500米以上的间隔;(二)在同一高度上交叉相遇,飞行员从座舱左侧看到另一架航空器时应当下降高度,从座舱右侧看到另一架航空器时应当上升高度;(三)在同一高度上超越前航空器,应当从前航空器右侧超越,并保持500米以上的间隔;(四)单机应当主动避让编队或者拖曳飞机,有动力装置的航空器应当主动避让无动力装置的航空器,战斗机应当主动避让运输机。
第二十六条目视飞行的直升机使用同一起飞着陆区起飞、着陆时,其间隔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先起飞、着陆的直升机离开起飞着陆区之前,后起飞的直升机不得开始起飞;(二)先起飞、着陆的直升机离开起飞着陆区之前,着陆的直升机不得进入起飞着陆区;(三)起飞点与着陆点距离60米以上,起飞、着陆航线又不交叉时,可以同时起飞、着陆。
第二十七条目视飞行的航空器使用同一跑道起飞、着陆时,当前面起飞的航空器已经飞越使用跑道终端或者开始转弯,或者当前面着陆航空器已经脱离使用跑道,方可允许:(一)起飞的航空器开始起飞;(二)正处于最后进近阶段的着陆航空器飞越使用跑道的始端。
第二十八条同时有目视飞行和仪表飞行时,目视飞行的航空器之间的间隔按照目视飞行规则执行;目视飞行和仪表飞行的航空器之间的间隔按照仪表飞行规则执行。
第二十九条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时,飞行人员必须加强空中观察,并对保持航空器之间的间隔和航空器距地面障碍物的安全高度是否正确负责。
第五章仪表飞行水平间隔标准第三十条同航迹、同高度、同速度飞行的航空器之间,纵向间隔为10分钟。
第三十一条同航迹、同高度、不同速度飞行的航空器,当前行航空器保持的真空速比后随航空器快40公里/小时(含)以上时,两架航空器飞越同一位置报告点后应当有5分钟的纵向间隔;当前行航空器保持的真空速比后随航空器快80公里/小时(含)以上时,则两架航空器飞越同一位置报告点后应当有3分钟的纵向间隔。
第三十二条改变高度的航空器,穿越同航迹的另一航空器的高度层,在上升或者下降至被穿越航空器的上或者下一个高度层之间,与被穿越的航空器之间应当有15分钟的纵向间隔;如果能够利用导航设备经常测定位置和速度,可以缩小为10分钟的纵向间隔;如果前后两架航空器飞越同一位置报告点,只有后一架航空器飞越位置报告点10分钟内,其中改变高度的航空器开始穿越的时间应当与被穿越航空器之间有5分钟的纵向间隔。
第三十三条改变高度的航空器,穿越逆向飞行的另一航空器的高度层时,如果在预计相遇点前10分钟,可以上升或者下降至被穿越航空器的上或者下一个高度层;如果在预计相遇点后10分钟,可相互穿越或者占用同一高度层;如果接到报告,两架航空器都已经飞越同一无方向信标台或者测距台定位点2分钟后,可以相互穿越或者占用同一高度层。
第三十四条两架航空器在两个导航设备(导航设备之间距离不小于50公里)外侧逆向飞行时,如果能够保证在飞越导航设备时,彼此已经上升或者下降到符合垂直间隔规定的高度层,可以在飞越导航设备前相互穿越。
第三十五条同高度、航迹交叉飞行的两架航空器,在相互穿越对方航路中心线或者航线时,应当有15分钟的纵向间隔;如果可以利用导航设备经常测定位置和速度,应当有10分钟的纵向间隔。
第三十六条两架航空器使用同一全向信标台或者无方向信标台飞行时,航空器之间的横向间隔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使用全向信标台,航空器之间的航迹夹角不小于15度,其中一架航空器距离全向信标台50公里(含)以上;(二)使用无方向信标台,航空器之间的航迹夹角不小于30度,其中一架航空器距离无方向信标台50公里(含)以上。
第三十七条使用测距台飞行时,航空器之间的纵向间隔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同航迹、同高度飞行的航空器,同时使用航路、航线上的同一测距台测距时,纵向间隔为40公里;当前行航空器保持的真空速比后随航空器快40公里/小时(含)以上时,纵向间隔为20公里(见图20)。
(二)同高度、航迹交叉飞行的两架航空器,并且航迹差小于90度,同时使用位于航迹交叉点的测距台测距,纵向间隔为40公里;当前行航空器保持的真空速比后随航空器快40公里/小时(含)以上时,纵向间隔为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