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档

合集下载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推荐语:经典的含义,大概就是时时翻新,有加无已吧!每次重读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都觉得这是一本可以一生阅读的书。

库恩精炼出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起先,是具有一个范式和致力于解谜的常规科学;随后,是严重的反常,引发危机;最终,由于新范式的诞生,危机得以平息。

我们在研究中习惯于找常规性的、符合经验规律的事实,但对于新理论而言,更应该寻找“反常”的事实。

本文为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历史是有可能预见未来的唯一途径,但这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历史基础之上的。

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这个先前形成的、甚至由科学家们亲手描绘的科学形象,主要得自于对已有科学成就的研究。

这些成就被记录在经典著作中,更近期的则被记录在教科书中。

每一代新的科学家都从中学会如何从事这一行业。

然而,这些书的目的不可避免地是说服和教育;从这些书中所获得的科学观根本不符合产生这些书的科学事业,正如同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不可能从一本旅游小册子或语言教科书中得到一样。

本文要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如果我们主要是寻求和考察那些从科学教科书中得出的、不合历史的旧规老套的问题的回答而继续使用历史资料的话,那么,新科学观就将不可能从历史中产生。

例如,这些教科书似乎经常这样暗示:科学的内容是唯一地由书中各页所述的观察、定律、理论所呈现的。

这些书几乎总是使人认为,科学方法是这些教科书资料中所使用的各种操作技巧,加上把这些资料与教科书中的理论概括相联系所使用的逻辑运作而已。

由此形成的一种科学观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关于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解。

如果科学就是流行教科书中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那么,科学家便是这样一批人:他们不管成功与否,都力求为这一特殊的总汇贡献一二。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

《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
• 内在价值不是一个谜的标准,但是确信有一个解 的存在却是他的标准。
• 范式的存在恰好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选择问题标 准,它能把科学共同体与那些社会所重视但是又 不能划归为谜的问题隔离开来。(??)
16
•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问题被看成一“谜”, 那么这个问题必定要有一个以上确定的解为其特 征。
• 发现或发明始于研究中遇到的反常或危机。
19
• 在常规科学的研究中,当出现一些与范式理论预 期结果不一样的结果时,即为反常的出现。
• 这些反常的出现并不总是能够意识到,如扑克牌 异常实验,但是当某类反常被敏锐的捕捉到,并 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及研究,则往往产生科学新发 现。
• 如X 射线的发现
20
• 反常只有在范式提供的背景下才能凸显出来。范 式越精确,覆盖面越广,那么他作为对反常的指 示器就越是灵敏。
9
• 前范式阶段:某一领域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 普遍的范式被接受,相应的就存在多学派。
• 例如关于“物理光学”的研究,在牛顿的《光学》 出现以前,存在着关于光学研究的各种各样的学 派,存在着多种多样关于“光的本质”的观点。
• 结果是:尽管该领域的实践者们都是科学家, 但他 们活动的最后结果却并不那么科学。
14
• 常规科学的研究基本没有什么新颖性,结果也往 往可预期,那科学家为何仍有极大的热情和专注 度。
• 解答常规科学的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 期,这就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的仪器方面、概念方 面及数学方面的“谜”。
• 而“谜”所提出的挑战正是驱使科学家前进的重 要动力。
15
• 谜是特殊的问题范畴,他可以用来检验解密者的 创造力和技巧。
改。 (3)部分深刻而持久的反常往往导致范式危机,并进而产生新范式。 (4)新旧范式不相容,伴随着世界观的改变,范式的转移是革命性的。

最新《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最新《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 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一一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夏佩尔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回顾1、“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

总的来说,“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2、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指范式的转化和更替。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前科学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共同体和一个公认的范式,存在许多竞争的学派。

(2)常规科学时期: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常规科学时期就开始了。

“常规科学”就是按照常规或者说按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

“常规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

其任务主要是搜集观察和实验资料,进行一般的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所谓难题是范式可以规定肯定有解的问题。

在此阶段,科学家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批判或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当“范式”遇到反常时,他会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成为预期的结果为之。

(3)科学危机时期:当反常愈积愈多并深入到范式的核心,理论的调整和修补无济于事,使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科学就进入了一个显著不稳定的时期——危机时期。

这时人们对范式的信念开始动摇,涌现各种竞争的理论,集体成员因失去共同的信念而分裂,引起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4)科学革命时期:所谓革命实质上就是新旧范式的替换,即科学共同体除去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常、重新概念化的过程。

科学危机在这时结束。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改变。

(5)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整个科学史遵循着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向前发展。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内容综述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内容综述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内容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几个核心概念——“常规科学”、“范式”、“反常”和“革命”的解析剖析了库恩的核心思想。

并利用库恩的理论对嘉宾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理解。

1《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结构本书的主旨思想便是用“范式”来解释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从而用“范式”的变更定义了“科学革命”。

并由范式建立、常规科学发展、发现反常、产生危机、进行革命这一过程构建出一个“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这一概念既是本书的中心也是全书的主线。

按照这一主线,我认为本书主要可分为三部分:“常规科学”、“异常”和“革命”。

本书的前两部分便是我们说到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前四部份。

也就是为第三部分“革命”来做出铺垫,由常规科学与危机引出第三部分基于“范式”对“科学革命”进行的建模。

我认为本书的具体结构划分应该如下:其中,第1章为全书的引言,2-4章为“常规科学”部分,6-8章为“异常”部分,9章及之后章节为“革命”部分。

第5章与第6章为对“范式”这一概念的引出和解释。

下面为我对本书中核心内容与核心概念的理解。

2对书中核心概念的分析何为常规科学?本书在书籍的开头,便提出了一个概念——“常规科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新颖的。

科学为什么会有“常规”与非常规之分呢?在对本书的前两章进行理解我,我认为“常规”这次词的意思就是“非开创性的”。

库恩所指的常规科学是在已有范式(或者称其为已有科学成就)下产生的,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科学成果。

将其称之为“继承性科学”或许符合这一定义的本意。

“继承”这一次也凸显了库恩所认为的常规科学的目的。

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是在已有范式的框架下,对世界的观察结果进行诠释。

其根本目的是保持现有范式的权威性、正确性。

也就是说常规科学所作的便是继承并发展范式。

常规科学的焦点问题有三个:1、关注能结束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观察结果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库恩在书中用一个很有趣且贴切的词概括了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即是解密”。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作品思想
作品思想
库恩认为,旧的历史观只是把历史视为一堆轶事和年表,旧的科学观只是把科学视为一堆现行课本中的事实、 理论和方法的总汇,这都是不符合历史与科学形态的真实轮廓的。因而,他主张应赋予科学的历史以一种规范的 含义,创立一种牵涉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哲学。基于这种观点,库恩提出了一个以“范式”理论为中心 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创作科学哲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思想 05 出版信息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影响 06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创作的科学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2年。
该书中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 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科学革命”也已成为欧 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在该书中,库恩所阐述的范式理论的动态发展模式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进步, 因此该书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从某种意义上说,库 恩谋杀了逻辑经验论。事实上,其影响不仅仅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 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库恩在书中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 把以往貌似堆积无序的科学进展历史“建构”出一个结构、一个关于“范式”的结构,从而发现了“科学革命的 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在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 时代,其“范式”、“不可通约”的学说也为一般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启发。《科学革命的结构》先后以20多种语 言出版,发行了上百万册,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_科学革命的结构_与科学发现_王贤文

_科学革命的结构_与科学发现_王贤文

《科学革命的结构》与科学发现王贤文(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5;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85)摘要:通过对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科学计量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研究了《科学革命的结构》自1962年出版以来在众多领域所产生的广泛、长久与深远的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在科学哲学、科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科学社会学、科学计量学、管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转变”思想对自然科学中的具体科学发现起到了理论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现模式;知识图谱;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Structru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Wang Xianwen(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85;WISE Lab,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85)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written by Thomas Kuh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vario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ields since it was published in 1962. The influence spreads into research fields lik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dagogics of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sociology of science, scientometr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This paper proceeds a scientometrics analysis of the book by knowledge mapping, and thus indicating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Paradigm Shift” theory provides for specific scientific discoveries in natural science. Keywords: Scientific discovery pattern; Knowledge mapping; Thomas Kuhn;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致力于研究科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社会学派的重要代表,也是国际科学哲学界影响居于首位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已成为科学哲学经典著作,因此考察库恩论著及科学哲学思想对科学发现的广泛持久影响,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哲学方法论的解读剖析,以深化对科学发现模式的哲学理论的认识。

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档

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档

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档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04标准书号:ISBN7-301-06100-5/·0255《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总序科学技术哲学既不等同于科学哲学也不等同于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科学史、科学哲学、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与科研管理。

学科范式——学术积累和进步。

科技哲学分成两个群体:哲学群体、社会学群体。

前者关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自然科学哲学等问题。

后者关注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学等。

本书将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四个分支。

序皮亚杰例子阐明了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过程。

本书描述了新理论或新发现之突现的发展类型。

范式:在科学研究当中所起的作用,作者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本书的目的是勾画出一种科学观,它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科学是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科学家是都会为总汇贡献一二。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活结合着而被加进知识的堆栈之中。

历史学家的两项主要任务:确定出当代科学的每一事实、定律和理论是何人何时发现或发明的;必须描述和解释阻碍着现代科学教科书诸成分更迅速地累积起来的错误、神话和迷信。

自然观部分地来自科学观察和科学方法的要求,观察和经验能够大幅度的限制可容许的科学新年的范围,但是观察和经验不可能单独决定这种信念的特定实质。

常规科学是基于科学共同体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假定之上的。

而新思想必定会破坏常规科学研究的基本承诺。

非常规时期,期间科学共同体的专业承诺发生转移,这些非常规时期被称之为科学革命。

每一次革命也改变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本文的基本论点是,对许多其它并不明显的具有革命性的事件的理论与事实相一致、阐明理论——涵盖了常规科学的文献(经验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文献)。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目录序1、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2、走向常规科学3、常规科学的本质4、常规科学即解难题5、规范的优先性6、反常和科学发现的涌现7、危机和科学理论的涌现8、对危机的反应9、科学革命的性质和必然性10、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11、革命是无形的12、革命的解决13、由于革命而进步《科学革命的结构》简介和版权信息内容提要本书是当前世界上研究科学史的著名专著。

作者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此书出版以后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

本书可供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参与,对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研究者更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本书从序到第七章由纪树立译;从第八到第十三章由李宝恒译。

版权信息《科学革命的结构》T.S.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海瑞金二路450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商务印刷厂印刷1980年10月第1版I 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我们如果把历史不仅仅看成是一堆轶事和年表,就会根本改变今天仍然支配我们头脑的关于科学的形象。

从前形成这样一个形象,也包括科学家自己所形成的,主要是由于学习已有科学成就的结果。

这种成就载于经典著作之中,近年来也载于那些每一代科学新人从中学到专业的教科书之中。

但是这一类书,目的不可避免地是为了说教,它们所描述的科学观,决不会比旅行指南或语文课本所描述的民族文化更合乎实际一些。

本文要说明的是,这些书从根本上把我们引入了歧途。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一种可以从科学研究的历史记载本身浮现出来的科学观。

但是,如果人们所不断寻找和分析的历史资料,只是为了回答科学课本中那些永恒不变的陈词滥调所提出的问题,那么,即使根据历史,也无法形成新的科学观。

比方说,这种课本似乎总是暗示,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规则、定律、理论已经完美地表明了科学的内容。

科学革命的结构1-4章

科学革命的结构1-4章

1964 年,他被任命为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的派恩讲座教授,在此教席上一干便是十五年。1979 年
他回到波士顿,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自 1982 年起至
1991 年退休,他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洛克菲勒讲座的哲学 教授,库恩是这个教席的第一任教授。退休后成为麻省理 工学院荣誉教授。1982 年曾获萨顿科学史奖章。他还获 得各大学和机构授予的荣誉学位,其中包括圣母大学、哥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解难题

常规科学的活动是一个解谜的活动,即 “无论在历史 上,还是在当代实验室内,这种活动似乎是强把自然界 塞进一个由范式提供的已经制成且相当坚实的盒子里。 ”简单说,常规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扩大已有范式的应 用范围、提高其精确性。

⑶规则:规则是将规范合理化而形成的一个共同的标
准。规范相对于规则具有“优先权”, 只要规范仍然可 靠,即使没有对合理化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根本没有想 过合理化问题,规范也能够发挥作用。
1946 年和 1949 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位论
文是关于理论物理学的。从 1948 年到 1956 年,他在哈佛大学从 事各种职位的工作,直到提升为普通教育学和科学史专业的助理教
授。他于 1956 年受聘于贝克莱加州大学,并于 1961 年成为该校
科学史专业的正教授。
库恩简介

②在这种典型的应用中,规范只有容许那些原则上可以 取而代之的事例重复出现才有作用。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 、有可能成功的预示。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 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是有启发性的 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 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1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1

一、概要全书按照写作顺序可以分成四部分: 常规科学、规范、科学革命、进步。

科学发展并不是像历史的车轮一样, 按时间顺序通过知识的层层堆加、积累而来。

常规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当科学家在断解谜的过程中无法解答一个重要谜题时, 危机就诞生了。

恰恰是某些危机现象的产生迫使科学共同体进行反思, 从而进入了一个非常规研究的阶段, 而这一系列新的使常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是在已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这样的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 如果没有这种公认的信念, 那就必须通过个人或历史的偶然事件从外界提供这种信念。

常规科学目的在于保持范式的权威性、说服力, 并针对规范的遗留问题进行扫尾, 它关注三个焦点 1.关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科学的广度和精度。

虽然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尽然在于探寻新事物, 但却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反常从而引起新事物的产生(或者说范式的修改)。

范式并不等同于规则, 规则要求的是标准化和完整的诠释, 而范式可以看做是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 更具优先地位。

范式的优越性或许在于即使没有统一的意见时, 范式的作用仍然存在, 范式在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通用性。

(P49)范式由理论和实验结合产生的, 范式越为广泛, 它越能对于反常现象提供灵敏的指示。

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反常现象的出现, 而范式变化的结果则是产生新的范式或者是对原有范式的修改。

(注意: 此时变化程度并没有很大)现存规则一定意义上的失效是导致反常甚至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 也正是寻求新的科学理论的导火线。

在新理论涌现之前必定会有一段学派竞争的不稳定时期, 这个时期中会产生大规模的对范式的反思和破坏, 即常规科学进行改革, 直到把规范理论调整到反常的东西成了预期的东西, 旧的规范取代新的规范为止。

危机的产生有技术、改革、历史三方面因素。

单纯的危机并不会导致范式的更迭, 人们在危机产生时往往选择等待或者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 而只有当科学家意识到不得不发展一个新的范式来使得过去僵化的范式土崩瓦解时, 才能说明危机发挥了其真正作用。

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

相信科学? Thanks
常规科学
现象
Paradigm 范式
常规科学·本质 解 谜
一、揭示能用该范式解释的事物本质
Paradigm 范式
二、是对于范式的验证性研究
三、解决范式理论中剩余的模糊性
证 明 自 己 的 能 力
革命科学
范式
现象
现象
现象
革命科学·几点思考
1.单纯的危机是否会导致范式更迭?
2.替代理论是足够的?科学家是否有动力
Paradigm 范式
了这门科学所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属性,
各种属性之间的数学关系是什么等等。从这一基础出发,
科学家才可能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设计实验,提出理论 以及与同行进行交流。库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范 式,则一个学科恐怕连“科学”都算不上。
前范式科学
现象
前范式科学
范式
现象
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omas S.Kuhn
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筑在
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就是后人研究的 开端,恰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 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目录
第一章 绪论:历史的作用 第二章 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第三章 常规科学的本质 第四章 常规科学既是解谜 第五章 范式的优先性 第六章 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 第七章 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 第八章 对危机的反应 第九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 第十章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革命科学·革命的解决
库恩认为,能够使科学家弃旧迎新的,就在于新理论本身 的美感,或者说是科学家对于新理论的适应感。虽然这种美感 往往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但新理论的最终胜利却有赖于着小 部分人。正是他们出于非常个人的原因接受了新理论,然后在 新理论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研究,从而使得新理论的日渐完善, 说服力也日渐强大,于是才会将整个科学共同体吸引过来。

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summary

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summary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基本介绍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创作的科学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2年。

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uel Kuhn),在哈佛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学。

1951年起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主要专业是科学史。

曾担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科学哲学学会主席和科学院院士。

《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在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代,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第1章)。

第二部分讨论常规科学的形成和本质,即“走向常规科学”(第2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3章)、“常规科学即解难题”(第4章)和“规范的优先性”(第5章)。

第三部分讨论科学危机和革命的发生和机制,即“反常和科学发现的涌现”(第6章)、“危机和科学理论的涌现”(第7章)、“对危机的反应”(第8章)和“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9章)。

第四部分讨论科学革命的几方面重要意义,即“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10章)、“革命是无形的”(第11章)、“革命的解决”(第12章)和“由于革命而进步”(第13章)。

(二)重要概念范式(paradigm,引申出paradigm shift 范式转移):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有两个重要特征——1)空前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范式;2)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共同体:由科学观念(范式)相同的科学家所组成的集合体。

常规科学/常规研究: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文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文版)

72. 王泓远:“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当代财经》1995 年第 12 期。 73. 吴敬琏等:《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74. 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年。 75. 林义相:“中国经济学根在何处”,《上海证券报》1996 年 2 月 14 日。 76. 宫希魁:“经济学定性研究仍十分必要”,《山西发展导报》1996 年 7 月 9 日。 77. 李晓:“关于中国过渡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学消息报》1996 年 7 月 19 日。 78. 刘桂斌:“什么是中国经济学之根”,《山西发展导报》1996 年 8 月 6 日。 79. 盛洪:“经济学怎样挑战历史”,《东方》1996 年第 1 期;“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过
期。 109. 世界银行:《1996 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年。 110. 易宪容:《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
111. 何振国:《社会主义与私营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12. 谷书堂、刘占军:“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理论经济学之重建”,《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
辑,商务印书馆 1992 年。 24. 罗杰·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中文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25. D·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 26. 哈齐森:《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27. G·迪布鲁:“理论模型:数学形式和经济内容”,《经济译文》1992 年第 2 期。 28. 唐杰:“经济研究方法的变革与经济学的进步”,《南开经济研究》1992 年第 2 期。毛储: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如果我们把历史看成不仅仅是轶事和年表的仓库,那么,历史就会使目前支配着我们的、关于科学的观念发生决定性的变化。

那些观念主要是从前通过学习已有的科学成就(甚至由科学家本人)获得的,因为这些成就是记载在经典著作和后来的教科书中的,而每一代新的科学工作者都是从那些著作和教科书那里学会从事本职工作的。

但是,这类书籍的目的一定是令人信服而且是适宜于教学的。

从这类书籍获得的、关于科学的概念不大可能符合科学事业的实际情况,正如从旅行指南或语文课本获得的、关于某一民族文化的印象不大可能符合那个民族文化的实际情况一样。

我的这篇论文试图指出,我们一直是被那些书从根本上引入歧途的。

本书的目的,是概述那些可能从关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出现的、很不相同的科学概念。

但是,如果继续探索和仔细研究历史资料的目的,主要是解答陈旧观念(这些陈旧观念是从科学教科书中产生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所提出来的问题,那么即使是研究历史,也是不会形成新的观念的。

例如,这些教科书往往好象暗含这样一个意思:科学的内容已经被这些著作所描述的那些观察、规律和理论无与伦比地说明了。

这类著作还差不多常常被理解为有这样的说法:科学方法仅仅是教科书的选材法,加上把那些材料同那些教科书的理论概括联系起来时所使用的逻辑推理。

结果就产生出一种对科学的性质和发展含有大量臆测的科学观。

如果科学是通用教科书中集起来的那些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体,那么,科学家就是那些努力为创立这一特殊总体而作出这种或那种贡献的人(不管他们是否成功)。

科学就变成译者注本文是托马斯· s,库NCThomas s• Ku№冫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导言,题为《赋予历史的作用》。

库恩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史教授,生于1922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

他初时学理论物理学,后来研究科学史,曾在哈佛大学和加里福尼亚大学任教。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一版出版于j962年,第二版(补充版)出版于四7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档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04标准书号:ISBN7-301-06100-5/ • 0255《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总序科学技术哲学既不等同于科学哲学也不等同于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科学史、科学哲学、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与科研管理。

学科范式——学术积累和进步。

科技哲学分成两个群体:哲学群体、社会学群体。

前者关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自然科学哲学等问题。

后者关注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学等。

本书将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四个分支。

序皮亚杰例子阐明了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过程。

本书描述了新理论或新发现之突现的发展类型。

范式:在科学研究当中所起的作用,作者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本书的目的是勾画出一种科学观,它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科学是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科学家是都会为总汇贡献一二。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活结合着而被加进知识的堆栈之中。

历史学家的两项主要任务:确定出当代科学的每一事实、定律和理论是何人何时发现或发明的;必须描述和解释阻碍着现代科学教科书诸成分更迅速地累积起来的错误、神话和迷信。

自然观部分地来自科学观察和科学方法的要求,观察和经验能够大幅度的限制可容许的科学新年的范围,但是观察和经验不可能单独决定这种信念的特定实质。

常规科学是基于科学共同体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假定之上的。

而新思想必定会破坏常规科学研究的基本承诺。

非常规时期,期间科学共同体的专业承诺发生转移,这些非常规时期被称之为科学革命。

每一次革命也改变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本文的基本论点是,对许多其它并不明显的具有革命性的事件的研究,同样也具有这些特征。

新理论的同化需重建先前的理论,重新评价先前的事实,是一个内在的革命过程。

历史是一门纯粹的描述性学科。

其论点是诠释性的,有时又是规范性的。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常规科学指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他们的成就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是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作者即称之为范式。

科学实践的承诺和其一致性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即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

去的范式所容许的更深奥德研究,是任何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物理光学的转变就是科学革命,一种范式通过革命革命向另一范式的过度,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运动研究,阿基米德以前的动力学研究,布莱克以前的热研究,波义尔和波尔哈夫以前的化学研究,赫顿以前的历史地质研究。

这些案例向我们暗示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及其艰难的。

在科学界, 所发行的书要么是教科书,要么是对科学生活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回顾性反思。

各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前范式阶段。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标准用法中,范式起着容许范例重复的作用,其中任一范例都可用来代替这个范式。

另一方面,在科学中,一种范式是一种很少用于重复的对象。

范式是一种在新的或更严格的条件下有待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对象。

常规科学既不是去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理论,而且也难以容忍别人发明新理论。

常规科学在于澄清范式的现象与理论。

常规科学又具有一种内在的机制。

事实科学研究首先是范式所表明的揭示事物本质的那类事实。

第二类虽没有多大的内在意义,但可以与范式理论的预测直接进行比较。

第三类常规科学搜集事实的活动,包括从事阐明范式理论的经验工作,解决范式理论残剩的含糊性,解决先前只是注意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定性范式与定量定律之间的关系是普遍和紧密的。

第三类问题一一确定重要事实、理论与事实相一致、阐明理论一一涵盖了常规科学的文献(经验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文献)。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常规科学所得的结果是有意义的,因为其扩大了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

解答常规研究问题即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

迷就是特殊的问题范畴,可以用来检验解谜者的创造力或技巧。

科学共同体取得了一个范式就是有了一个选择问题的标准。

附加规则得自范式之承诺的许多信息,类型的概括是对科学定律的明显陈述,也是关于科学概念和理论的明显陈述。

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假定,宇宙是由微观的微粒组成的,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能用微粒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他们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这套承诺既是形而上学的有时方法论的。

作为形而上学的承诺,告诉科学家宇宙包含什么类型的实体、不包含什么类型的实体;作为方法论的承诺,告诉科学家最终定律和基本解释必须是:定律必须指定微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而解释则必须将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划归在这些定律支配下的微粒的作用。

常规科学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活动,规则导源于范式,但即使没有规则,范式仍能指导研究。

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共有范式的确定不是共有规则的确定。

想要描述或分析一种特殊科学传统的进化,必须找出公认的原则和规则。

科学家能够同意确认一个范式,但不会同意对范式的完全诠释或合理化。

范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任何整套的规则存在。

范式无需可发现的规则的介入就能够确定为常规科学,范式实际上以这种方式运作的若干理由,使该论证更清晰、更有力。

首先,发现规则极其困难。

第二,前一个理由其实是这一个理由的必然推论,那就是它植根于科学教育的本性之中。

学习理论的过程依赖于对应用的研究。

科学教育的结果从反面提供了第三个理由加以假定:除了抽象规则之外,范式还通过直接模仿以指导研究。

前范式时期是以对合理的方法、问题和解答的标准的争论为标志。

承认范式必共有规则和假定具有优先地位的第四个理由:常规科学是一个单一整体性和统一的事业,,并与所有的范式共存亡,科学显然极少或甚至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科学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各个部分之间很少有连贯性。

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常规科学的目的在于稳定地扩展科学知识的广度和精度,它不在于事实或理论的新颖性,而当常规科学成功时,也无新颖性的发现可言。

事实的新颖性即理论的新颖性。

发现与发明之间的区别是人为的。

他们具有一种有规则的反复出现的结构。

发现新事件必然包含着既认识到那个东西有认识到那个东西是什么一一即定性和定量的认识。

范式程序和应用就像范式定律和理论一样,都是科学所需要的,有相同的作用。

他们会限制科学研究所涉及的现象领域。

无论是前范式时期还是导致大规模范式改变的危机时期,并非一切理论都是范式理论。

当实验和试探性理论互相连接在一起使之达成一致时,发现才会突现出来。

理论才会变成范式。

范例所具有的三个特征即所有导致新类型现象出现的发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先意识到反常,观察与概念认识上逐渐的并且同时的突现,以及范式范畴与程序的随之改变,这种改变往往伴随着阻力。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最先接受的范式,通常会让人感觉到科学研究者理解的大多数观察和实验,进一步的发展通常要求建构精巧的装置,发展出一套深奥的词汇和技巧,精炼概念,使之不断的减少与他们通常的常识原型之间的相似性。

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实现科学发展既是范式变化的原因,有是范式变化的结果。

这种变化既是建设性的有是破坏性的。

新理论的发明所导致的类似的、但一般规模更大的范式变化。

重叠不是同一,革命导致范式的转换。

技术崩溃是危机的核心。

一个理论的变形骤增,正是危机的通常迹象。

范式指导下的研究类似于前范式时期各竞争学派所进行的研究,是危机的另一个典型的结果。

科学中像制造业一样,更换工具是一种浪费,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这么做,危机的意义在于,指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

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导致做出决策的判断包含着范式与自然界的比较以及范式间的相互比较。

拒斥一个范式而又不同时用另一个范式去取而代之,也就等于拒斥了科学本身。

不存在无反例的研究。

危机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使一个迷转换成一个反例。

迷和反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相反,由于范式变形的增多,危机使常规解谜规则变得松弛,最终新范式突现。

只有假定范式的有效性,迷的存在才有可能。

危机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对它的自觉认识。

所有危机都始于范式变得模糊,随之使常规研究的规则松弛。

一个处于危机的范式,转变到一个常规科学的新传统从中产生出新范式,它不是一个累积过程,即不是一个经由对旧范式的修改或扩展所能达到的过程。

它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重建该研究领域的过程,重建改变了研究领域中某些最基本的理论概括,,也改变了该研究领域中许多范式的方法和应用。

解谜模式存在着决定性的差异,当转变完成时,专业的视野、方法和目标都将改变。

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政治革命是政治共同体中一些人感到现存制度无法应付当前问题,科学革命起源于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小部分人感到:他们无法利用现有范式有效地探究自然界的某一方面,而以前范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是起引导作用的。

机能失灵的感觉是造成革命的先决条件。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改变现有政治制度。

新现象或新理论的吸收,放弃旧范式的理由;与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无关。

一种新现象的突现不一定会与以往的科学研究相冲突。

科学演进中,新知识所取代的是无知,而不是与之不相容的另一种知识。

科学是一种累积知识的活动的观点,这种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的心灵直接赋予原始感觉材料的结构。

常规研究是累积性的。

如果科学家不对某种范式作出承诺,则不会有常规科学。

意外发现、反常和危机正是指向非常规科学的路标。

应承认相继范式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和不可调和的。

相继范式对于宇宙的构成要素及其行为有不同的看法。

范式是一个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决标准的源头活水。

范式包含了理论,所以它是研究活动的组成要素。

学习范式学到了理论、方法和标准,当范式变化时,通常决定问题和解答的正当性的标准,也会发生重大改变。

范式也是自然界的构成要素。

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熟悉的工具去注意以前的地方时,会看到新的不同地方。

同化先前反常的视野,会影响并改变视野本身。

常规科学绝不可能改正范式。

实验操作随范式转换而变化。

不同的范式与自然界相关联时,能成为自然规律的不同方式的标志。

旧的实验操作所扮演的新角色中有时会产生不同的具体结果。

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革命是不可见的,科学家和普通人对创造性的科学活动的印象,都是出自同一个权威的来源。

这个来源部分地处于功能方面的理由,系统的隐瞒了科学革命的存在和意义。

教科书是使常规科学得以延续下去的教学工具,常规科学的语言、问题结构或标准改变时,教科书就得全部或部分重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