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1.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以及赖尔的《地质学》等,都在一段时期内为以后几代实践者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它们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获得其他竞争模式。
另一方面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3.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之为“范式”。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范式可让加入的成员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并在尔后的实践将很少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吵。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
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4.历史向我们提示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
早先搜集事实(可能是那些信手可得的资料、偶然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甚至是某些更神秘莫测的资料)的活动比起后来科学发展所习惯的这种活动来,是一种远为随机的活动。
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尽管对许多科学的起源是必要的,但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也会产生困境。
5.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绝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
接受一个范式终止了对基本问题的无休无止的重述,不需要从第一原理出发并为引进的每一个概念进行辩护,可以激励科学家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更费心力的工作。
6.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有可能成功的预示。
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①规范,原文是paradigm。
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原来包含“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
特别是用在文法中,表示词形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
作者在这个基础上用这个字来说明科学理论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即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种模式,因而形成一定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规范”的译法比较接近于作者的原义。
I 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我们如果把历史不仅仅看成是一堆轶事和年表,就会根本改变今天仍然支配我们头脑的关于科学的形象。
常现科学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科学家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
科学事业的许多成就都是从科学界捍卫这个假定的决心中得来的,必要时还不惜付出相当的代价。
例如,常规科学往往压制重大的革新,因为必然要打破它的一些基本成现。
但是只要成规中有任意性因素,常规研究的本性又可以保证革新不会被压制很久。
有时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本来可以用已知的规则和方法加以解决,但是虽经这个专业的研究集体中最有才能的人反复钻研,仍然不得解决。
也有时,为常规研究制造的某一种设备不合要求,结果出现了反常,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之同科学上预期的现象相一致。
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常规科学就会走入歧途。
这时候——也就是当这一专业再也避不开那种破坏科学实践旧传统的反常现象时——就会开始那种非常研究,最后终于把这一专业引向一套新的成规,为科学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基础。
这种使专业的成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本文所说的科学革命。
作为常规科学活动所受传统束缚的补充,革命是对这种传统的破坏。
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以支持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
每一次革命都必然会改变科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会改变同行们据以确定什么是可以采纳的或怎样才算是合理解决问题的标准。
每一次革命都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形象,以至于最后我们不得不说,那个人们在里面进行科学研究的世界也根本变了。
这些变化同几乎总是随之而来的争论一起,决定了科学革命的特征。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库恩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引发了我对科学革命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科学革命的几个主要特征,包括范式的变革、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和演变,不仅受到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变革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是这种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如此复杂和多变。
其次,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非像传统观念中那样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而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的变化和冲突。
这种非线性的过程,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使得科学革命的发展路径更加曲折和扑朔迷离。
最后,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了科学革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这些挑战和变革,正是科学革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革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当代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科学革命是人类思维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
《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通过详实的历史案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科学思维的演变以及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让我深受启发。
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革命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以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为例,通过对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对比,展示了科学思维的转变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注重观察和经验,而伽利略则强调实验和数学模型的运用。
这种转变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对自然界的认识方式,将科学方法置于优先地位。
科学思维的转变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和知识体系的演变。
在中世纪,天主教教廷垄断了知识的传播与解释,这导致了宗教信仰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思想的束缚使得科学思维长期受限。
然而,随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他们逐渐搭建了自己的认识体系,并将其系统地传播出去,从而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控制。
这是科学革命最重要的一步,也是知识体系演变的关键。
科学革命的成功离不开观察、实验和理论的相互作用。
观察告诉我们现象的存在,实验提供了验证和验证假设的手段,理论则对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和整理。
这种互相支撑、不断修正的过程构成了科学的核心。
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科学思维不仅仅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运用科学思维,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
此外,《科学革命的结构》还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不确定性和持续发展的特性。
科学是一种不断演进和更新的知识体系,它不断借鉴先前的研究成果,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
正是这种不断质疑和求证的态度,才使科学持续地前进。
而不确定性则提醒着我们,世界并非绝对可知,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在不确定性中不断探索。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第一篇: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 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
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
《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
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时期。
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引起了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立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恰恰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按这样的方式发展。
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那么,在库恩的眼中,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这个问题,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很好的回答。
首先,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
在当时,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
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
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当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ttern)。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的优越性”读书笔记库恩的科学哲学的核心是关于科学通过革命而发展的思想。
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知识的积累,是时代相传的直线式发展,“这些成就被记录在经典著作中,更进期的则被记录在教科书中。
”而库恩则强调指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引人误入歧途。
在库恩看来,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是“按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结构”,科学发展的路线并非是一条渐进性的路线。
库恩的科学观被称为“阶段革命论”,即科学从前科学阶段,经过意见分歧有达成一致而进入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以一定的范式作为自己的基础,经过这一范式支配下解决难题的努力,使范式日臻完善;同时反常现象不断增多,终于使旧范式陷入危机并导致科学革命,由新范式取代旧范式而进入新的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虽然是一种高度确定性的活动,但它有不必要完全由规则所确定”。
这就是科学家所共有的范式而非共有规则、假定和观点的原因所在。
在一段时期内,尽管有一个为科学共同体都坚持的规则,但这些规则本身却不能囊括他们在实践中所共有的一切。
“规则导源于范式,但即使没有规则,范式能指导研究。
”这便是库恩提出的范式优先的命题。
范式比规则优先的原因何在?我认为首先要厘清规则、范式、研究之间的关系。
历史研究表明,在某一时期某一专业中,存在一组反复出现而类标准式的实例。
“这些实例便是科学共同体的范式”。
”“研究它们并用它们去实践,相应的共同体成员就能学会他们的专业”。
因而,“一个成熟科学共同体的那些范式是能够被相对容易地确定的”。
其次共有范式的确定不是共有规则的确定。
确定共有规则必须和共有范式相比较,并且与共同体中流行的研究报告进行比较。
这样做的目的是“发现明显的或隐含的可分离的因素”,讲这些因素加以概括便成为研究的规则。
另外,寻找规则可以获得部分成功,但库恩同时指出,“寻找规则比寻找范式更加困难”。
原因何在?第一,科学家允许对一个范式的解释有分歧,这意味着没有对范式达成一致的意见;第二,一个范式存在斌不需要暗含存在一整套规则,因而在结构上必然是松散的;第三,指导科学家们工作的是隐含知识,即通过实践获得却又不能够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这说明科学实践更注重过程,而不是将过程的每个要素均描述下来;第四,共有范式的各种属性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如此范式可以说是存在与每个科学家心中。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读书笔记社会学陈元园刚开始翻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书里的语言和例证感觉晦涩难懂,每读一页都感觉十分吃力。
因此,对此书的寓意所在我也不甚了解,只是凭着自己的理解来写一些对此书观点的感受。
看到“科学革命的结构”这几个字时,我第一反应就是:什么是科学革命?什么是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什么?带着这样几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我开始翻阅此书。
此书一开始讲了历史的作用。
在库恩看来,科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姿态,然而,科学教科书却严重误导着人们的思维,暗自确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提供着模型,他主张从研究活动本身中寻找一种科学观。
这样的观点即是想要摆脱教条式的知识,从经验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库恩把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称为常规科学,并且这些科学成就在一段时间内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是在一种特定的范式指导下进行的,范式为解决一定时期内的特定问题提供了模型,相对而言,范式是不变的,然而,常规科学所面临的问题却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一种范式不能够解决常规科学所面临的问题时,也即出现反常时,科学家们常常会寻找另外的解决方式,但并不会完全放弃以前的范式,只有当一种范式不能解决这种反常案例并且同时出现了一种能解决该反常的范式时,才会出现一种范式代替另一种范式的情况。
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转变即是科学革命,而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库恩把常规科学看做“解谜”。
常规科学不是为了去发现重大的实质性的新事物,其结果是扩大了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
我认为范式和常规科学之间是一种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范式为常规科学提供活动方式,使得活动的结果具有可预测性,而常规科学的种种发现,也即是范式指导下活动的结果,这种结果的产生是由在一定范式范围内才得以证明的,因此,常规科学也相应地实现了范式的预测。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令人深思的著作,作者托马斯·库恩通过对科学史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科学革命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科学革命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深远影响。
首先,书中对科学革命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
库恩指出,科学革命并非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理论创新,而是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从一个旧的科学范式向一个新的范式的转变。
这种范式转换并非线性发展,而是经历了多次危机和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会引发科学界的混乱和分裂,最终形成新的科学体系。
这种范式转换的过程,不仅影响了科学领域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其次,书中对科学革命的结构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冲突。
在科学范式转换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常常陷入困境和僵局,无法解决新的科学问题,直到出现了一位“危机解决者”,才能突破旧有的思维桎梏,开启新的科学时代。
这种危机解决者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场科学革命,带来了对科学范式的重大改变和革新。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科学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科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文明的进步。
同时,科学革命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科技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人类需要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著作,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和分析,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对科学革命的新理解和启示。
这本书不仅适合科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探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为人类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通过对科学革命的历史和结构的深入分析,让我对科学革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科学革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他指出,科学革命的核心在于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重构,而这一切都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
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探索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再到十七世纪的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理论建构,科学革命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我深刻感受到科学革命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除了历史过程,书中还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认为,科学革命的结构包括了科学观念的变革、科学方法的变革和科学实践的变革。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在科学观念的变革中,人们逐渐从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开始用理性和实证的方法来认识自然界。
在科学方法的变革中,人们逐渐建立了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方法论,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学实践的变革中,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理论建构,逐渐建立了现代科学的体系和范式。
这些变革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观念,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也意识到,科学革命的精神和方法论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深信,《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科学革命的历史和结构,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笔记
读《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思考与启示《科学革命的结构》,英文名《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作者是“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这本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五本书之一,被誉为“后现代革命的圣经”。
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这本书颠覆了科学的庄严,认为科学不过是一种知识社会学。
这篇阅读笔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尝试对全书各章进行简要梳理、思考;二、谈谈阅读《结构》的感想与启迪。
一、梳理与思考I.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作者提出科学的发展并非通过一个个发明和发现的积累而发展,而是一个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渐变和激变相结合的过程。
作者认为常规科学以一定的规范作为自己的专业的基础,经过这一规范支配下解决难题的努力,是规范日臻完善;同时反常现象不断增多,终于使旧规范陷入危机导致科学革命,由新范式取代就范式进入新的常规科学。
接着作者提出了写作的目的:说明编写历史的某些新含义,以勾画出这个科学形象的轮廓来。
作者认为一套大家接受的信念是进行专业科学活动的前提。
规范的作用:指明哪些试验可以做,哪些则是由于针对次要现象或明显的符合现象而不值得。
鼓舞了他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也更费劲的研究工作。
使工作更加有效,效率更高。
规范还导致专门化的发生。
一种趋势:专门化导致科学的界限越来越严格,外行难于介入。
一个科学领域形成的标准:指导整个集体进行研究的规范的形成。
总之规范的确立是常规科学的标志。
II.走向常规科学对规范进行定义:即具备(A)解决之前科学活动斗争和(B)为后者提出新问题的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
它是看不见、说不清、摸不着的,以科学共同体(以科学探索为职业的科学家团体)为载体,知道科学科学共同体的研究。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命的结构》读书笔记其实没什么东西,基本就是摘抄和复述(以⼈话重构),为了最后写论⽂⽤的。
论⽂写得很烂就不放了。
第⼀章:绪论历史的作⽤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件记录的堆砌,在科学的历史中可以窥见与当今的科学教科书上完全不同的图景。
然⽽对于科学史中过时的科学理论,究竟是作为神话还是作为科学对待?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知识的增长、科学的发展,将引起⼀场编史学的⾰命。
通过“旧科学”在其盛⾏的时代的整体性描述,将提⽰⼀种新的科学形象。
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的不同“信念”的“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成员终其⼀⽣为之⼯作的“常规科学”,对“常规科学”的破坏与维护的竞争,打破传统的“科学⾰命”与作为结果的“转移”,对这些现象的描述将构成《科学⾰命的结构》⼀书的轮廓。
第⼆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科学经典著作的(功能)特征:其⼀,成就吸引拥护者,使其脱离其他竞争模式(排他性)。
其⼆,⽆限制地为新实践者留下问题。
这也是“范式”的特征。
“范式”是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科学⾰命”的⼀个例⼦:物理光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种范式通过⾰命向另⼀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通向⼀种坚实的研究共识(范式?)是困难的。
范式使某⼀学派的信念或成见的胜利⽽产⽣,有停⽌争论和激励进⼀步⼯作的作⽤。
(例⼦:电的流体说,莱顿瓶→富兰克林)。
所谓的“真理从错误中⽐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范式使得不接受的⼯作者被排除出科学部门或停留在“哲学”⾥。
前范式阶段:著作,给“⼤同⾏”阅读;范式阶段,“实验报告”,分野严密。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范式(Paradigm)地位源于⽐竞争对⼿更成功;常规科学实现范式的预⽰、使范式更明晰。
范式留下的扫尾⼯作构成常规科学,研究澄清范式提供的现象与理论。
三类实验⼯作:1)范式所表明的揭⽰事物本质的事实,增进准确性与扩⼤范围 2)直接与范式理论的预测⽐较的事实,受仪器的限制 3)定性到定量,范式的明晰,往往最重要三个理论⼯作:1)现存理论预测事实,精确性问题 2)阐明范式的理论问题,重构重新表述 3)确定事实与理论⼀致以上这些⼯作构成常规科学的全部⼯作,跳出只有抛弃范式,抛弃范式等于终⽌科学实践,也是科学⾰命的轴⼼。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二) 孔恩根据自己的顿悟,认为最严密的物理学也存在彼此冲突的物理世界。据此,他提出“不可共量性”,并反对一些科学实在论。
四、《结构》一书引发的批评
(一)语言哲学的批评。
1、主要集中于孔恩对“质量”一词的论述,普南认为即使是两个知识系统,他们也存在共同点,即词语的物质指代,不过每个系统还赋予了别的意义罢了。所以,没有不存在共同点的两个全异的物理世界。
1、这些实验的结果不会使人感到惊讶,因为有人已经预言了这些结果。
2、精炼典范的研究计划也不曾预想会发现新事物。
(二)解决常态问题就是用一种新方法达到预期中的目标。
1、常态问题的答案可以预期,但是科学家研究的是用什么程序能得到这个结果。
2、必须超越各种复杂的仪器的、观念上、及数学的障碍才能找到这种程序。
2、 这些事实需要更精确的研究,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比如测定质量和沸点)
(二) 增进事实与典范预测两者之间的吻合度。
1、 加强吻合度以及寻找其他场合以显示典范预测符合自然,是对科学家的挑战。
2、 这种工作比第一类更加依赖典范。(比如设置实验装置证明牛顿第二定律)
四、 每一场科学革命都使科学社群放弃一个由来已久的科学理论,而采纳一个与旧理论不相容的新理论。科学革命后,科学界研讨的问题和革命前大不相同,相应地,科学界区别可以接受的问题与可以接受的解答的判准,也随之大大改变。科学革命也改变了科学家 的思考方式(科学家已在一个与已往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研究)。
⑴严重打击了“启蒙时代”到十八世纪以来代表光明、理性、希望的形象。
⑵启蒙时期的科学家在思考时常常有一些形而上的因素,这些成为一种科学的启迪。
⑶科学发展的过程不符合科学史学者理性的标准。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在读本书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下本书的作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
托马斯·库恩生于1922年7月18日,死于1996年6月17日,出身是物理学家,却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作为科学家的代表作有《哥白尼革命》和本书——《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的名气很响,他被认为是美国科学哲学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人物,而奠定其这一影响力的基石便是1962年出版的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他在科学哲学、科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声望的一大半、甚至80%以上,应该归功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范式”(paradigm)概念,并以这个概念为核心对科学发展历程的解释。
通读这本经典之作,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原有的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并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定律理论等,库恩认为有历史的科学才是完整的真实的科学。
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一个目的: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科学的发展也不是连续的、逐渐累积、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旧的常规科学遇到了危机进行范式转移从而产生新的常规科学的过程,它是非连续的。
全文的思路可按以下方向来理解:旧范式——常规科学——反常——危机——范式转变(科学革命)——新范式——常规科学。
首先,必须明确这里所讲的几个重要专业词汇的概念:⑴常规科学:是指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成就就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
⑵范式:在本书中库恩把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作范式:它们的成就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⑶规则:规则是将规范合理化而形成的一个共同的标准。
规范相对于规则具有“优先权”,只要规范仍然可靠,即使没有对合理化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合理化问题,规范也能够发挥作用。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第一篇:《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提到科学革命,人们自然会想到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今年距该书第一版问世已经40年有余,但它仍然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科学革命”也已成为欧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
不仅如此,库恩的影响还波及到历史和哲学以外,在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当代著作中,也频频出现“范式”、“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之类的库恩式术语。
——摘自《社会观察》《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是库恩作为一位科技史学家所著的一本篇幅短小,但内容精炼,并且意义深远的著作。
全书紧紧围绕着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极具逻辑性与哲学深度的探讨。
在全书的目录中就已经体现出库恩的观念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并清晰的体现了作者的主要思想脉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其中逻辑内涵的建构展开论述。
在库恩看来,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的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1这个概念在本文中十分重要,其中的关键在于阐述了什么是常规科学并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一贯穿全文的前提条件。
因为文章中讨论的科学革命的发生与结束都是在同一个科学共同体中展开,在后文中库恩甚至现实地直接指出“科学生活中的最坚定的原则之一(或许尚未见诸文字)就是在科学问题上禁止诉诸政界首脑或社会大众。
”2而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只针对他的同事这个团体工作,团体的成员分享他的价值和信念。
”3以至于“在一个学家培养教育的最好阶段以前,教科书都系统地取代了那些使他们的写作成为可能的创造性的科学文献。
”这亦深深的体现了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其它成员甚至是人文学家们的不同。
而正是这些不同,让范式能够找寻到深深扎根的土壤,也正是这样使得科学革命12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第一版,第9页。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历史学家发现很难把科学看作一个知识添加而增长的过程非积累的科学发展线索科学史家不再追求一门旧科学对我们目前优势地位的永恒贡献,而是尽力展示出那门科学在它盛行时代的历史整体性。
第二章:大多数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是以许多不同的自然观竞争为特征的,每一种自然观都部分来自于科学观察和科学方法的要求,并且全都与科学观察和科学方法的要求大致相融,这些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方法的这个或那个的失效——这些学派全都是“科学的“——差别在于我们称之为看待世界和在其中实践科学的不可通约的方式(incommensurabl e ways)常规科学-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范式——1)他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2)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种种有待解决的问题。
物理光学范式的这些转变,就是科学革命,而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当今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很强调范式否则都要重新为这个领域奠定基础否则写出来的东西也都只是彼此之间的直接对话)一门科学在它获得第一个范式以前是如何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提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
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决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范式也是一种在新的或更严格的条件下有待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对象。
范式的成功是因为它比它的竞争对手更能成功地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为实践者团体认识到是极为重要的,并不是因为它能完全成功地解决某一个单一的问题。
范式的成功首先是选取有可能成功的预示,而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常规科学是对范式的扫尾过程关于事实的科学研究的三个焦点:1)范式所表明的特别能揭示事物之本质的那类事实2)虽然普遍但却较少的事实判定,针对的是这样一类事实,虽然它们常常没有多大的内在意义,但可以于范式理论的预测直接进行比较。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1
一、概要全书按照写作顺序可以分成四部分: 常规科学、规范、科学革命、进步。
科学发展并不是像历史的车轮一样, 按时间顺序通过知识的层层堆加、积累而来。
常规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当科学家在断解谜的过程中无法解答一个重要谜题时, 危机就诞生了。
恰恰是某些危机现象的产生迫使科学共同体进行反思, 从而进入了一个非常规研究的阶段, 而这一系列新的使常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是在已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这样的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 如果没有这种公认的信念, 那就必须通过个人或历史的偶然事件从外界提供这种信念。
常规科学目的在于保持范式的权威性、说服力, 并针对规范的遗留问题进行扫尾, 它关注三个焦点 1.关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科学的广度和精度。
虽然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尽然在于探寻新事物, 但却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反常从而引起新事物的产生(或者说范式的修改)。
范式并不等同于规则, 规则要求的是标准化和完整的诠释, 而范式可以看做是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 更具优先地位。
范式的优越性或许在于即使没有统一的意见时, 范式的作用仍然存在, 范式在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通用性。
(P49)范式由理论和实验结合产生的, 范式越为广泛, 它越能对于反常现象提供灵敏的指示。
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反常现象的出现, 而范式变化的结果则是产生新的范式或者是对原有范式的修改。
(注意: 此时变化程度并没有很大)现存规则一定意义上的失效是导致反常甚至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 也正是寻求新的科学理论的导火线。
在新理论涌现之前必定会有一段学派竞争的不稳定时期, 这个时期中会产生大规模的对范式的反思和破坏, 即常规科学进行改革, 直到把规范理论调整到反常的东西成了预期的东西, 旧的规范取代新的规范为止。
危机的产生有技术、改革、历史三方面因素。
单纯的危机并不会导致范式的更迭, 人们在危机产生时往往选择等待或者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 而只有当科学家意识到不得不发展一个新的范式来使得过去僵化的范式土崩瓦解时, 才能说明危机发挥了其真正作用。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一言以蔽之,库恩用范式这个概念来解释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是通过革命(范式的转变)而发展。
全书分三个部分:常规科学,危机的出现,科学革命。
用范式来解释这三个现象就分别对应于:范式的产生,范式的转变,范式的竞争。
库恩的“范式”比较模糊,他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这么一个用语,而不是从逻辑分析得出的词语。
所见到的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其实,亨普尔的逻辑主义更能够揭示出范式的真正逻辑内涵。
如果只读库恩书会抓不到重点,因为范式太模糊了。
结合亨普尔的书可以更好的把握库恩的思想本质,说出库恩所没说出的话。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库恩开篇提出我们接受的一般科学教育使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科学观。
他反两种科学观,其一科学是由科学方法通过逻辑运作得出的,其二科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其余部分库恩介绍了全篇布局。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本章库恩要用范式说明是常规科学如何产生的。
首先,在库恩看来,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学派林立,争论不休,而范式建立使得研究得以聚焦。
从逻辑实证分析,范式的成立有助于发展搜集更集中的资料,设计精准的实验,才指引科学发展,正所谓“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上一章库恩提出一个得到公认的范式是辨别常规科学的标准,这一章库恩则要说明这种范式所容许的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一门学科已经有了一个公认的范式,那么还会剩下什么东西供人研究呢?库恩先给范式做了定义:其一有范例的意思,同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有待澄清的对象。
在一个范式最初出现的时候,它的应用范围和精确程度都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而只是为了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无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理论上,常规科学的研究有且只有三类问题:确定事实、理论与事实一致、阐明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网络)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整理)【这是整理了一些豆瓣书评,将其汇总,利于初读者掌握,在此感谢前人对本书的看法与评论。
后面的一些章节没有具体分开来讲,读者可参看其他书评。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第一章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那就是“本文要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得出的”“本文旨在勾画出这个形象的轮廓,使新编年史学的某些含义更加明确。
”知道这些,那么就对后面几章的阅读有了清晰的轮廓,使得阅读相对容易一些。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在这一章开头,作者便向我们明确了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常规科学”和“范式”。
所谓“常规科学”,就是“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而“范式”是指具有两个特征的成就,一是有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二是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常规科学时代的研究过程中,大部分科学家对于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
常规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他们的任务是搜集观察和实验的资料,进行一般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但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正在挑战着“范式”。
那就是对于原范式不熟悉的局外人,他们可能提出解决一揽子问题的方案。
例如道尔顿的原子论。
道尔顿本是气象学家,在研究气体混合的过程中,他对构成气体的微粒产生了兴趣。
当时化学界并没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当时的化学家们认为碳酸气(二氧化碳)在不同的实验当中碳含量可能是50%,也可能是60%。
但道尔顿这个外行人基于古希腊哲学中原子论的观念,认为碳原子、氧原子必然在其中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匹配。
由此,他展开研究,并于1799年10月21日,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文《第一张关于物体的最小质点的相对重量表》。
科学革命的结构 读书笔记
在读本书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下本书的作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
托马斯·库恩生于1922年7月18日,死于1996年6月17日,出身是物理学家,却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作为科学家的代表作有《哥白尼革命》和本书——《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的名气很响,他被认为是美国科学哲学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人物,而奠定其这一影响力的基石便是1962年出版的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他在科学哲学、科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声望的一大半、甚至80%以上,应该归功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范式”(paradigm)概念,并以这个概念为核心对科学发展历程的解释。
通读这本经典之作,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原有的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并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定律理论等,库恩认为有历史的科学才是完整的真实的科学。
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一个目的: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科学的发展也不是连续的、逐渐累积、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旧的常规科学遇到了危机进行范式转移从而产生新的常规科学的过程,它是非连续的。
全文的思路可按以下方向来理解:旧范式——常规科学——反常——危机——范式转变(科学革命)——新范式——常规科学。
首先,必须明确这里所讲的几个重要专业词汇的概念:⑴常规科学:是指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成就就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
⑵范式:在本书中库恩把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作范式:它们的成就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⑶规则:规则是将规范合理化而形成的一个共同的标准。
规范相对于规则具有“优先权”,只要规范仍然可靠,即使没有对合理化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合理化问题,规范也能够发挥作用。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科研范式的确定会带来学术的积累和进步,对于过往科学理论和体系的发展的探究有助于对科学这个概念的更深刻理解。
物理学就经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各有各的证据来支持,牛顿支持的粒子说可以解释光的直线运动和反射,惠更斯则有衍射现象支持波动学说,并最后由德布罗意提出的波粒二象性来解释不同时候可以不同理论来理解特定现象。
这种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的过渡,本质上是不同尺度应用的理论不一样,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更加细化的研究可能有其它的适用理论,并且能够在微观层次解释,并最终能够回到宏观层次的理论。
而这给我们关于世界观的突破,在微观层次上,世界的本质是概率,是不确定性。
我们生命科学中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就类似于此,把性状的出现与某种遗传因子对应,如同颗粒(Aa×Aa--AA:Aa:aa=1:2:1),前瞻性地预见基因的存在,之后Avery等人找到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作为这种概念的对应,以及Watson 和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让我们的研究能够经历物理的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从遗传学探究到分子生物学,有足够多的理由相信我们也在经历这种科研范式的转换。
并且基因在生物学的概念不断扩大,我们可以细化到DNA序列的各种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等等,甚至可以找到染色质上的组蛋白和DNA之间的各种化学修饰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如DNA甲基化抑制基因表达,组蛋白乙酰化促进基因表达,染色质可接近性和三维基因组结构等等表观遗传学修饰图谱让我们不断深入。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遍化,就如同之前PCR技术,我们能够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现在积累的生物学数据,让人不由得期待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等等实现生物底层机制的发现,经历又一次的科学革命。
对于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我们可以描述为认知障,即科学的很多假设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的障碍,但是没有这种共同前提就无从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一言以蔽之,库恩用范式这个概念来解释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是通过革命(范式的转变)而发展。
全书分三个部分:常规科学,危机的出现,科学革命。
用范式来解释这三个现象就分别对应于:范式的产生,范式的转变,范式的竞争。
库恩的“范式”比较模糊,他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这么一个用语,而不是从逻辑分析得出的词语。
所见到的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其实,亨普尔的逻辑主义更能够揭示出范式的真正逻辑内涵。
如果只读库恩书会抓不到重点,因为范式太模糊了。
结合亨普尔的书可以更好的把握库恩的思想本质,说出库恩所没说出的话。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
库恩开篇提出我们接受的一般科学教育使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科学观。
他反两种科学观,其一科学是由科学方法通过逻辑运作得出的,其二科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其余部分库恩介绍了全篇布局。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本章库恩要用范式说明是常规科学如何产生的。
首先,在库恩看来,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学派林立,争论不休,而范式建立使得研究得以聚焦。
从逻辑实证分析,范式的成立有助于发展搜集更集中的资料,设计精准的实验,才指引科学发展,正所谓“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上一章库恩提出一个得到公认的范式是辨别常规科学的标准,这一章库恩则要说明这种范式所容许的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一门学科已经有了一个公认的范式,那么还会剩下什么东西供人研究呢?
库恩先给范式做了定义:其一有范例的意思,同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有待澄清的对象。
在一个范式最初出现的时候,它的应用范围和精确程度都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而只是为了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无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理论上,常规科学的研究有且只有三类问题:确定事实、理论与事实一致、阐明理论。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
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吸引力,可以用“解谜”来比喻。
既然有谜题,就一定存在解谜的规则。
库恩认为,解谜的规则既包括此前已经确立的观点,也包括其它的有着丰富内容的东西。
简言之,科学家作出的各种承诺: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方法论的,都可以归入规则的行列之中。
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
这一章,库恩主要解释了他为什么要用“范式”一词,而不用规则一词,他说出了若干理由。
他引入了缄默知识理论或者家族相似理论来说明。
之后又做了实践分析。
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
六七两章联系比较紧密
常规科学的研究目的既然只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的那些现象和理论,不是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可是事实上科学史上会不时伴随新发现和发明,那么如何解释科学中的“新”发现和发明呢?
范式如何解释这些发现呢?这是第六章回答的问题,在这一章里,库恩通过氧气与X射线发现的例子阐述了他的观点。
科学发现不仅仅是发现一个事物,更要质地发现的事物是什么。
这就需要先有打破范式的理论认识。
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
由于常规科学不是发现新理论,那么新理论如何可能呢?范式起什么作用?这是第七章的问题。
正是因为反常的逐渐增多,使得科学家共同体不安,科学面临危机,于是寻找新的范式成为可能。
库恩在这里提出了三个例子:哥白尼天文学、拉瓦锡燃烧理论、牛顿时空问题。
这三个例子有几个特征:新理论只有在常规问题解决活动失败时才出现;理论的崩溃和增生是危机的一个信号;导致理论崩溃的问题其实早已经被意识到了;造成危机的问题的解早已经被遇见过。
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
本章写科学家对危机的反应。
之前有很大篇幅写科学家面对反例不愿意承认,以至于有人甚至为此退出科学(不过,这也有情可原,因为迷和反例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
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之后,作者开始正式写科学家的反应。
刚开始,科学家会等待。
但是,逐渐就会因为种种情况而把反常视之为反例,这时就会出现很多对科学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及有特设性假设出现;此时范式变得模糊,可以说危机出现了。
于是科学进入非常规研究阶段。
从“前面的论述可能有助于我们认识危机是新理论突现的适当前奏。
”下面,库恩探讨了非常规研究的特点:
有思辨研究出现,研究过程很像逻辑实证主义的了;有科学哲学探索出现;等等。
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
本章写的主题是科学“革命”只所以称之为革命的原因。
首先作者说它与政治革命有两点相似之处。
从“为了了解范式选择……”之后作者剖析了其深层的“革命”原因,那就是“范式”无法通约。
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如第九章库恩所说,目的是为了说明“范式”为何不可通约。
那是因为世界观已经不同了。
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
本章主要目的在于从一个侧面支持库恩的科学革命说,主要是“去蔽”,他认为人们都被教科书蒙蔽了,所以感觉不到科学革命的存在,因此题目为“革命是无形的”。
他指出革命之所以被人感觉不到,主要是因为教科书编写的问题,往往教科
书只是有选择的提起以往科学家的工作,或歪曲早期科学家的工作,给人们造成科学是累积发展的感觉;更深一层的原因,就是“对历史事实的蔑视,深深的且成功的根植于科学行业的意识形态中”,怀特海说“不敢忘记其创始者的科学是个死掉的科学”。
最后,库恩还不解气,用波义尔的例子来指责教科书影响了我们对科学发展的印象。
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
虽然范式不可通约,但是科学如何实现发展呢?范式如何实现转变呢?总要有个结果啊,这章就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科学家接受了新范式?
通过对实证主义、概概率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反驳。
提出来这些都不是接受新范式的原因。
新范式不可通约(科学的标准不同,科学概念不同,科学世界观不同),那么科学家如何实现转变呢?
最初,科学家接受新范式可能有很多理由:如科学家的国籍,信仰等。
还有:他们解决了旧范式的困难;他们更精确;它们遇见了新现象;它们的简洁性等。
之后,慢慢的,由于科学家整个是讲逻辑的,讲道理的,随着新证据增加,他们会慢慢改变的。
虽如此,但是仍然有科学家至死不渝地坚持旧范式。
(这里加粗的字很重要,最初坚持范式的科学家往往就如库恩所说的,有很多的信仰成分。
但是随着证据逐渐增加,随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接受它。
)
第十三章通过范式而进步
革命胜利了,于是科学得到了进步。
但是,为什么进步会成为科学的一个显著特性?这就是库恩提出的进步问题。
库恩将其分为两个问题解决:1.为什么像常规科学一样的事业会进步?
(有三条原因:没有竞争学派;科学家与世隔绝;科学教育因素)
2.为什么进步明显伴随着革命?
最后库恩讨论了科学进步的有无最终目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