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

合集下载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1.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以及赖尔的《地质学》等,都在一段时期内为以后几代实践者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它们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获得其他竞争模式。

另一方面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3.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之为“范式”。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范式可让加入的成员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并在尔后的实践将很少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吵。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

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4.历史向我们提示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

早先搜集事实(可能是那些信手可得的资料、偶然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甚至是某些更神秘莫测的资料)的活动比起后来科学发展所习惯的这种活动来,是一种远为随机的活动。

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尽管对许多科学的起源是必要的,但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也会产生困境。

5.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绝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

接受一个范式终止了对基本问题的无休无止的重述,不需要从第一原理出发并为引进的每一个概念进行辩护,可以激励科学家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更费心力的工作。

6.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有可能成功的预示。

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张雯来源:《成功》2017年第28期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意义深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论述。

在导言中,库恩就明确指出: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对熟知材料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库恩引出人们最为认可的常规科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危机,在常规科学原有体制下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一、理论《科学革命的结构》描述的是科学发展的历程,即规范——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一)规范1.可以使新手准备好参加此后他工作的科学共同体。

2.在接受了这种规范以后,就有一个“选择那些可以肯定有解的问题的标准。

因此,在规法的基础上,“常规科学”就形成了。

(二)常规科学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的所有规范的总和。

它的目的不是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的理论,而是澄清范式所提供的那些理论和现象。

(三)科学革命首先,“反常”:随着事物的发展,科学家也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现象或问题,这些现象或问题用以往的规范往往难以解释或有很好的解释。

其次,“危机”:这些反常的现象与我们先入为主的规范相冲突,与预期不符,使得科学家往往无所适从。

接着,“范式转变”:在经历了各种既定规范下的假定解释无果的情况下,就会使得一些科学家转而怀疑这些既定规范的正确性。

最后,“新范式”:当问题变得尖锐化的时候,一些科学家会主动提出新的原理,进而逐步形成新的,可以更好地解释以往现象和新现象的规范。

(四)新常规科学新的科学规范的形成意味着新常规科学的再此形成,科学就是这样一次次突破以往的规范,形成新的规范,也就是创新。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推荐语:经典的含义,大概就是时时翻新,有加无已吧!每次重读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都觉得这是一本可以一生阅读的书。

库恩精炼出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起先,是具有一个范式和致力于解谜的常规科学;随后,是严重的反常,引发危机;最终,由于新范式的诞生,危机得以平息。

我们在研究中习惯于找常规性的、符合经验规律的事实,但对于新理论而言,更应该寻找“反常”的事实。

本文为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历史是有可能预见未来的唯一途径,但这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历史基础之上的。

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这个先前形成的、甚至由科学家们亲手描绘的科学形象,主要得自于对已有科学成就的研究。

这些成就被记录在经典著作中,更近期的则被记录在教科书中。

每一代新的科学家都从中学会如何从事这一行业。

然而,这些书的目的不可避免地是说服和教育;从这些书中所获得的科学观根本不符合产生这些书的科学事业,正如同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不可能从一本旅游小册子或语言教科书中得到一样。

本文要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如果我们主要是寻求和考察那些从科学教科书中得出的、不合历史的旧规老套的问题的回答而继续使用历史资料的话,那么,新科学观就将不可能从历史中产生。

例如,这些教科书似乎经常这样暗示:科学的内容是唯一地由书中各页所述的观察、定律、理论所呈现的。

这些书几乎总是使人认为,科学方法是这些教科书资料中所使用的各种操作技巧,加上把这些资料与教科书中的理论概括相联系所使用的逻辑运作而已。

由此形成的一种科学观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关于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解。

如果科学就是流行教科书中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那么,科学家便是这样一批人:他们不管成功与否,都力求为这一特殊的总汇贡献一二。

科学革命的结构 附录 -回复

科学革命的结构 附录 -回复

科学革命的结构附录-回复“科学革命的结构附录”是一本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所著的重要科学理论著作,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附录中所讨论的主题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学革命的概念。

科学革命指的是科学知识从传统观念转变到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

这种转变通常伴随着科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以及科学范式的转移。

科学范式是指一种普遍认同的理论框架,它规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目标。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观点,称之为“范式转换”。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一个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转变过程。

旧范式指的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而新范式则是一种与旧范式有本质区别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范式转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危机、革命和归一化。

危机阶段指的是科学界出现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和方法。

这种危机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和寻找新的理论框架。

接着是革命阶段,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解决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归一化阶段,新范式逐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科学界开始围绕这个新范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界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周期。

在转变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通常会存在一种倾向,即对新理论的接纳和旧理论的抛弃。

这种倾向被库恩称为“范式转移”。

范式转移是由于科学界对传统科学观念和方法的质疑和挑战,以及新理论的出现而引起的。

范式转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转变,更涉及一种科学社区的转变。

科学界的范式转移需要科学家们的理论认同和实践共同努力。

科学革命的结构还涉及科学知识的累积和非连续性。

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的发展不是一种连续和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在科学革命发生之前,科学知识往往是以零散的形式存在的,没有形成系统和连续的体系。

试论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

试论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

试论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提要80年代以来,库恩展开了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工作。

通过对“范式”和“不可通约性”加以语言学改造,库恩在必然程度上走出了“心理主义”误区,给科学哲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但由于没有把历史主义原那么贯彻到底,因此库恩仍未摆脱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阴影。

关键词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不可通约性重构1962年,库恩发表了约10万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部标志着科学哲学中“历史学派”形成的名著直到此刻仍引发人们的极大爱好和烈火争辩。

争辩的核心集中在所谓“不可通约性”和与此相联系的科学的合理性、科学与真理的关系等问题上。

80年代以来,库恩开始全面总结自《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以来自己所走的路,试图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进行重构。

从“范式”到“分类学”和“辞典”在《结构》中,库恩提供了一幅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进展图景:任何一门科学在形成公认的范式前,处于彼此竞争的前范式时期,一旦形成范式那么进入常规进展时期,这时,科学一起体的工作确实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疑”,随着科学的进展,会显现用原有范式说明不了的各类反常现象,乃至引发危机,通过竞争,新范式推翻旧范式,新的科学一起体取代旧的一起体,这确实是科学革命。

这种新的科学进展动态模式可简表如下:通过竞争解疑新范式交替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革命─────→确立范式反常、危机新旧一起体更替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在这幅科学进展图景中乃至于在整个《结构》中,范式都称得上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库恩的初衷是用这一概念来表示科学一起体的一起信念和科学成绩和科学变革的大体单位,但由于他本身对这一概念的说明确实是含糊不清的,因此招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尽管独创了范式那个概念,但库恩并未给它下过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转变”。

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那个词来讲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范文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范文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篇一一、引言托马斯·库恩与劳丹·夏平是科学哲学领域中两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们的理论对于理解科学革命的本质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比较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并探讨其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二、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革命”的观念。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不同的科学范式主导。

当旧的范式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时,科学革命就会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会形成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库恩强调了科学革命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

他认为,科学革命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系列偶然因素所触发,而不是可以预见的。

此外,科学革命还会导致一种范式的替代和取代过程,以及一个新旧交替的混乱期。

这种观点反映了库恩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稳定性和变化之间矛盾的理解。

三、劳丹·夏平的科学革命观相比之下,夏平对于科学革命的理解更加强调理性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他提出,科学革命不仅是由偶然因素触发的,还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他认为,科学革命并不是简单的范式更替过程,而是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活动和探索活动。

夏平还认为,在科学革命过程中,科学家的知识和观点之间存在交流和协商。

这为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不仅包括了个体科学家的工作,还包括了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参与和影响。

四、库恩与夏平的比较分析库恩和夏平在科学革命观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库恩强调了科学革命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而夏平则更加强调了理性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这反映了两者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变化的不同理解。

然而,尽管两者观点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认同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性和变革性特征。

五、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库恩还是夏平的理论,都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库恩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科学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发展中的范式更替和转换过程。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一、解读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范式) (科学革命) 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

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

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

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范文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范文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篇一一、引言托马斯·库恩与劳丹·夏平是科学哲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对科学革命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库恩在其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革命的概念。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科学家们从一种旧的、过时的范式转向新的、更具解释力的范式。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变化,涉及到科学家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其次,科学革命具有不可预测性,因为新的范式往往是在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中逐渐形成的;最后,科学革命具有社会性,因为新的范式需要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接受。

三、夏平的科学革命观与库恩不同,夏平在其研究中更注重科学革命的实证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家们在面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时,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验证来推动科学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理论或范式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和检验,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的真理。

夏平强调了科学革命的实证性和历史性,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家们根据实验数据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过程。

他同时也强调了科学革命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认为每一次科学革命都是前一次革命的延续和发展。

四、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库恩和夏平的科学革命观虽然有所不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认为科学革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过程,都强调了新的范式或理论在科学革命中的重要性。

此外,他们都认为科学革命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是科学家共同体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过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理解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库恩更注重范式转换的深层次变化和不可预测性,而夏平则更注重实证性和历史性,认为新的理论或范式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的真理。

范式来源简评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来源简评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来源简评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近期推送“范式”,今日主题“革命史范式”欢迎各位师友一起交流~”《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常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当中看到范式一词,那么范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本文旨在探讨自然科学中范式的概念。

最早提出自然科学提出范式一词的人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n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通俗的讲,就是一群科学团体所遵循的一个基本思路,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被理解的,仍需进一步深入认识的是什么?在库恩看来,科学史就是一系列范式所构成的历史图景,库恩关于一门科学如何进步的图景可以概括为下列开放的图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一、前科学时代:在这个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没有统一的科学共同体,没有公认的范式。

经过长期的争论,才逐渐形成统一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即“范式”,由此前科学时期进入了科学时期。

比如化学和炼金术、天文学和占星术不分彼此的时代。

二、常规科学时代:在研究过程中,大部分科学家对于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

常规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他们的任务是搜集观察和实验的资料,进行一般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三、科学危机时代:原有的范式不能解释新出现的问题,即使在原有的理论上修修补补也无济于事,由此科学家对原来的范式产生了怀疑,提出新理论,由此引发科学革命。

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范式的例子

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范式的例子

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是指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定模式,其核心观点是科学领域的发展并非线性进展,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这一模式对科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科学革命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路。

1.科学革命结构模式的基本要点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知识增加和理论丰富,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革命性突破,完成对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性改造和重建。

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增加和修正,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研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根本改变。

科学革命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范式的变革,也即科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深刻转变。

这种范式的转变,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引领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重心的转移,推动着科学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2.科学革命结构模式的例子(1)哥白尼的日心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地心说的统治地位,革新了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日心说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宇宙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

相对论的提出,对人们对时空结构和物理规律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3)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理论,颠覆了长期以来神创论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进化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3.科学革命结构模式的启示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科学革命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对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革命性的突破和范式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科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求知的态度,认识到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并不断推动科学的深化和发展。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范文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范文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篇一一、引言托马斯·库恩与拉瑞·夏平是科学哲学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科学革命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旨在比较并分析库恩与夏平在科学革命观上的异同,以期对科学革命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科学革命”观念。

他主张,科学发展的过程并非线性累积,而是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转变,其中包括“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以及“科学革命时期”。

库恩特别强调了“科学革命”的变革性质,即新的科学理论和观念取代旧的理论和观念,带来科学的质的飞跃。

他认为这种变革是通过“范式”的转变来实现的。

三、夏平的科学革命观与库恩不同,夏平对科学革命的理解更侧重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

他认为,科学革命不仅是科学理论和技术上的变革,更是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夏平强调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对科学革命的影响,认为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此外,夏平还强调了科学家在科学革命中的角色和作用,认为科学家是推动科学革命的重要力量。

四、比较分析(一)相同点1. 变革性:库恩和夏平都认为科学革命具有变革性,即新的理论和观念会取代旧的,推动科学的进步。

2. 科学家角色:两者都强调了科学家在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二)不同点1. 侧重点:库恩更侧重于从科学内部寻找变革的动力和原因,而夏平则更注重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来分析科学革命。

2. 范式概念:库恩的“范式”理论强调了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和规范,而夏平则没有明确提出类似的概念。

3. 理解深度:库恩的理论更注重对科学革命的质的变化的描述,而夏平则更注重从多元因素综合的角度深入理解科学革命。

五、结论综合来看,库恩和夏平虽然都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科学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他们都认为科学革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

库恩更注重从科学内部寻找变革的动力和原因,而夏平则更注重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来分析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夏佩尔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回顾1、“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

总的来说,“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2、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指范式的转化和更替。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前科学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共同体和一个公认的范式,存在许多竞争的学派。

(2)常规科学时期: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常规科学时期就开始了。

“常规科学”就是按照常规或者说按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

“常规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

其任务主要是搜集观察和实验资料,进行一般的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所谓难题是范式可以规定肯定有解的问题。

在此阶段,科学家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批判或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当“范式”遇到反常时,他会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成为预期的结果为之。

(3)科学危机时期:当反常愈积愈多并深入到范式的核心,理论的调整和修补无济于事,使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科学就进入了一个显著不稳定的时期——危机时期。

这时人们对范式的信念开始动摇,涌现各种竞争的理论,集体成员因失去共同的信念而分裂,引起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4)科学革命时期:所谓革命实质上就是新旧范式的替换,即科学共同体除去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常、重新概念化的过程。

科学危机在这时结束。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改变。

(5)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整个科学史遵循着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向前发展。

库恩

库恩

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历史主义: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给科学哲学的研究带来了一阵历史主义的清风,他并不像此前的逻辑实证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科学哲学(例如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等)使用比较空洞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而是详实地引证科学史上的例子来阐明他的关于科学并非是积累性的进步,而是类似于社会革命一般,通过科学范式的革命性转变,来达到科学的进步的观点。

但是相应带来的缺点也是有的,由于缺乏类似于逻辑主义的对概念的清晰分析,他的行文中多有含混之处,比如其理论的核心概念——“范式”的定义上,库恩自己就列举了不下20种,其中每种都有差异,以致后来库恩一度想要放弃“范式”这个概念;还有关于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别人根据这点认为库恩是相对主义,而库恩自己却极力否认,并与费耶阿本得等人极力划清界限。

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对库恩的理论的误解,此后30多年,库恩一直在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这本书进行重新解释。

关于这点,也可以谈谈,例如从库恩的文中,按照你的理解,“范式”究竟是什么?它或者说它其实包含了哪些部分(本体论承诺?语言体系?研究方法?公理系统?)?这个问题比较的有意义,但是也比较有难度~~多范式比较模式:在以往,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都是在一个科学范式的框架下考虑科学的进步。

在库恩那里,不仅有从前科学到规范科学的变化,还有科学革命期间,范式之间的竞争与转换——判决性实验对一个范式的证实的同时,就是对另外一个竞争范式的证伪。

从解释力上,库恩的理论要比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的理论都强。

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用你的话,重构一下库恩的范式理论,并且与证伪主义单范式变化的框架进行比较。

无客观中立性:在逻辑实证主义主义与证伪主义那里,他们都是预设了一个客观不变的事实或是真理,理论总是被事实证实或者是证伪,从而使科学假设不断的向真相靠近。

在库恩那里,规范科学的范式的确立与更替,都是由科学共同体决定的,这并没有预设也不需要一个中立客观的事实。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托马斯·库恩所著的一本经典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库恩学派”在科学哲学领域中的崭露头角。

作为一本文化批评和科学历史学的著作,其主题主要围绕着科学进步的本质、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理论形成的思想建构展开,引领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视角。

库恩首先阐述了传统的科学哲学观点:“科学是一种渐进性的加法过程,新的科学理论会不断地积累到旧的科学理论之上,从而推动科学的不断前进”。

但是,库恩认为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在科学历史中,有时会出现突兀的科学革命,这些革命不仅给旧的理论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而且还引入了新的认识框架和思想方法。

这种情况不仅导致旧的科学理论遭受撼动和淘汰,同时也强调了新的理论在进步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库恩还提出了“科学范式”这一新概念,这是指一个领域内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观念和实践方式。

这个理论框架将影响科学家的观察、实验、问题提出和解释,并且为理论证明、实验运用和新事实的发现提供基础。

在一个科学领域中,一个科学范式是通过教育、研究、交流和实践共同建构的,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科学革命就是通过破旧立新的方式引入新的科学范式,这个过程不仅扭转了科学发展的方向,而且意味着新的认知、实践方式的方式和早期的科学范式不一致。

这样的变革在过程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并意味着将旧的科学范式逐步淘汰出局。

这种科学革命不是靠科学方法本身的持续发展带来的,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现象。

另外,库恩还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指出一个科学领域内的科学家们不仅通过研究、讨论、批判和交流知识,而且还涉及了伦理、价值观、社会意义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等多个因素,这个社会共同体对科学范式的形成和演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综合起来,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对科学哲学领域的贡献在于,揭示了科学革命的本质、科学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概念。

这些对于我们了解科学领域内的社会、历史、人文基础,以及科学密码的门槛,对于科学革命的形成过程和对科学思想的挑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库恩_科学革命的结构_被引50年_胡志刚

库恩_科学革命的结构_被引50年_胡志刚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被引50年*胡志刚 王贤文 刘则渊(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4)摘 要:从1962年至今,《科学革命的结构》已经出版五十多年,被引达18000多次。

对于这样一部风行半个世纪,在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的经典著作,研究它的被引和共被引状况,进而揭示它的影响、分布和扩散路径,就成为一件非常必要的工作。

通过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引文分析发现,《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被引已经扩散到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政府与法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各领域中都有一些作者、机构和期刊基于引用认同而频繁引用该书;“范式”、“建构主义”、“认识论”等主题是引用库恩最常见的原因;波普尔、拉卡托斯、劳丹等人及著作通常是与库恩共被引次数最高的作者和文献。

关键词: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 引文分析[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0-0763(2014)04-0081-08一、引 言库恩(T . S . Kuhn , 1922-1996)是20世纪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之一。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是1962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

在书中,库恩以物理学的进化史为例,提出科学发展中的范式转换理论:范式与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新范式替代旧范式必然伴随着一场科学革命。

库恩的这一理论,与之前的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观截然不同,它揭示了科学知识发展中的非理性因素,极大地革新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经出版,便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从1962年第一次出版至今,该书英文版已经出了第四版,并被翻译成中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国语言,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而且,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本身,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浅谈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浅谈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浅谈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景浩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5期摘要《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出版问世后在实际上已经因为它自身学科的科学性不再那么局限引起了大批感兴趣的读者的关注,是因为它将社会科学与哲学、历史有效的联系在了一起,让科学进步的过程的逻辑经验(实证)主义就是真理的观点再也无法站得住脚。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转变”的思想对自然科学中的具体科学发现起到了理论性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什么《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样一部关于科学史的研究著作从初版面试后就能有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如此的高度关注。

托马斯库恩在这本书中所浇灌的心血引起世界各国的名学大家的深厚兴趣,乃至出现了一股延续至今的研究和评论的“库恩热”。

所以,科学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一种发展过程,是一个一直向真理接近的过程。

可是,在托马斯库恩看来,这却是不正确的。

从库恩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包含的发展规律的作用的内部因素和政治、经济、经济、文化特别是心理等的重视科学的外部因素,才是科学的发展过程逐渐走向成熟的两个条件。

也就是因为对科学的影响的这两个重要条件,在托马斯看来,科学就不会像书上写的那样一板一眼,而是长期累积知识的结果,库恩被科学家们称之为范式的支配。

1 范式库恩认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

就像我们在学习物理定理时一样,当得知一个定理之后,需要熟悉例题解答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具体对物体常规定律的应用来领悟如何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识,能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同时,在此理论基础上,每每面临新的问题到来时,与已知的知识理论进行类比,从而推知新的结论。

范式具有如下特点:(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哲学遗产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哲学遗产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哲学遗产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Thomas S. Kuhn的著名著作,它提出了一
种新的理论,称为“范式转变”,用来解释科学进步的历史发展。

Kuhn的哲学遗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科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Kuhn认为科学发展不是一个线
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范式,每一个范式都有自己的观念、理论和方法。

2. 科学发展有其内在的结构:Kuhn认为科学发展有其内在的
结构,其中包括科学家的社会结构、科学家的实践行为、科学家的假设和理论等。

3. 科学发展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Kuhn认为,科学发展不仅
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4. 科学发展并不是完全自然的:Kuhn认为,科学发展不是完
全自然的,而是科学家们的实践行为和思考所决定的。

5. 科学发展是一个演化的过程:Kuhn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
演化的过程,它是由不同的范式和理论的变化而发展的。

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summary

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summary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基本介绍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创作的科学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2年。

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uel Kuhn),在哈佛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学。

1951年起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主要专业是科学史。

曾担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科学哲学学会主席和科学院院士。

《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在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代,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第1章)。

第二部分讨论常规科学的形成和本质,即“走向常规科学”(第2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3章)、“常规科学即解难题”(第4章)和“规范的优先性”(第5章)。

第三部分讨论科学危机和革命的发生和机制,即“反常和科学发现的涌现”(第6章)、“危机和科学理论的涌现”(第7章)、“对危机的反应”(第8章)和“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9章)。

第四部分讨论科学革命的几方面重要意义,即“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10章)、“革命是无形的”(第11章)、“革命的解决”(第12章)和“由于革命而进步”(第13章)。

(二)重要概念范式(paradigm,引申出paradigm shift 范式转移):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有两个重要特征——1)空前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范式;2)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共同体:由科学观念(范式)相同的科学家所组成的集合体。

常规科学/常规研究: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由》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尼采 (1883)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 (1962)
三、发现的情境vs辩护的情境
逻辑经验主义:非科学领域更多地表现出探究者的主观意见,科学问题能
用一种完全客观的方式解决。
发现的情境:科学家获得一个特定理论的实际历史过程。主观的心理过程,
• 真理的融贯论
一个命题或信念是真的,在于它与其他命题或信念的系统相融贯。
设想这张蛛网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命题或信念,而这些命题或信念的整体 组成了我们的信念系统。
究竟如何刻画融贯关系?
小明 很热 情
这些 都是 湖南 菜
强:逻辑蕴含关系 小明 爱吃 辣 口味 虾很 辣 中:一定概率上的支持关系
(3) semantic—the fact that the languages of theorie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normal science may not be inter-translatable presents an obstacle to the comparison of those theories.
ie. 凯库勒关于苯的六边形结构假说。 “我们应当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 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辩护的情境:理论存在时,科学家需要证明该理论的合理性。客观的逻辑
问题。
如何获得假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辩护该假说。
四、库恩思想的理论来源
• 1.格式塔心理学;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学说 ;
学院科学
共同体/群落
产业科学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
保罗 ·费耶阿本德 Paul Feyerabend (1924 ~ 1994)
• 一般认为,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做出重要科学发 现的时候,遵循着一套合理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合理性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 费耶阿本德:如果我们认真地考察科学的历史,我们就会 发现,科学家在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或发展重要的科学理论 时,往往需要打破已有的方法论框框,不墨守成规,不按 照常理出牌。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不可通约性的三种形式:
(1) methodological—there is no common measure because the methods of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change.
(2) perceptual/observational—observational evidence cannot provide a common basis for theory comparison, since perceptual experience is theory-dependent.
托马斯·库恩 与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科学知识的演变
二、库恩其人
三、发现的情境 vs 辩护的情境
四、 库恩思想的理论来源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六、科学的合理性
七、库恩之后
一、科学知识的演变
发展与演变 习题:1. 绘画艺术在发展吗? 2. 服饰在发展吗? 3. 政治体制在发展吗? 4. 科学知识在发展吗?
二、库恩其人
《会饮篇》 柏拉图 (公元前380年左右) (公元180年左右)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随笔集》 蒙田 (1580)
《第一哲学沉思集》 勒奈·笛卡尔 (1641) 《自然宗教对话录》 大卫·休谟 (1779)
《纯粹理性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 (1781)
《精神现象学》 GWF.黑格尔 (1807) 《瓦尔登湖》 HD.梭罗 (1854) (1859)
1. 金吾伦、胡新和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宝恒、纪树立译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前范式时期(pre-paradigm) :
学派林立、百家争鸣;
理论迥异、预设不一;
• 前范式阶段:学科的基本纲领尚未确立
-哲学和哲学家的参与 本体论问题:哪些基本实体、过程和性质是“存在” 的、勿需深究的?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和பைடு நூலகம்大,内部交流专门化。
科学教育:教学大纲,教科书,英雄榜。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的构成:
1、某个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在某一特定时期都能接受的一系列基本的 理论假设。 2、由上述理论假设解决了的、出现在相关学科教科书上的一系列“范 例”特定的科学问题。 3、不仅仅赞同特定的科学命题,对于如何推进未来的科学研究、那些
弱:不矛盾
小明 是长 沙人
辣椒 炒肉 也很 辣
湖南 菜很 辣
怎么连 热卤都 怎么辣?
小明 爱吃 湖南 菜
长沙 属于 湖南 湖南 人很 热情
湖南 人爱 吃辣 辣
• 3. 科学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
• 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 科学实在论的基本思想: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客 观世界的真实的、可靠的描述,这样的真实和可靠 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也适用于我们的感官所无法直接观察的对象。
是相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它们的恰当方式是什么等等,在共
同体内都能达成一致。 4、 宽泛地讲,范式即共同体。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三、常规科学时期:
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范式多么成功,它都 将遇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
实验事实之间的冲突等等。常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试图取消
• 物理学晴空的 “两朵乌云”
1900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爵士: 物理学大厦已经落成,留给后辈物理学家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 但是,在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还有两朵乌云 。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说相矛盾; 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热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 实验不等的结果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行压力,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 赢得广泛的认同。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逻辑 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主观的、
偶然的、近似于“该宗”…
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五、科学的合理性
科学演变没有客观性/真理性可言吗? 要达到客观真理,我们的理论或信念必须与事实相符,
但是如果事实本身就受到理论的影响,这种符合就变得
没有意义了。 库恩的观点:真理相对于范式而言。
六、库恩的遗产
现代性到后现代的主题演变
机械论/还原论
分析 客观性
整体论/系统论
后分析 主体间性
个体主义
• The underdetermination of theory by data
又称迪昂—蒯因论题(The Duhem-Quine Thesis ) 对于同样的观察现象,可以有很多的理论对之进行满意的 解释,仅凭对该现象的经验观察本身,不足以让我们在相 互竞争的理论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ie.
• 常规科学时期: 圣主出世,万众归心,江湖一统。 牛人+成就=霸业 三位一体: -常规科学(历史学描述) -范式(哲学刻画与分析) -特定的科学共同体(社会学特征)
范式为科学家在常规科学时期的科学活动提供了框架、指南 和范例。
对基本哲学问题(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了共识, 哲学家退出历史舞台。 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可以看作是在范式指导之下的解迷活动: 解决特定范式框架内的未解之迷,对范式的精确化、精致 化。
五、科学革命
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 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被确立。 Q: 新范式如何得以确立? A: 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一个科学家 可能会有好的理由为一种新范式而放弃旧的范式,但是单靠这些理
由,永远无法合理地迫使范式转变。科学家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同
• 2. 语义与“真”的融贯论
什么是“真(truth)”?
真就是符合事实
真就是信 念系统的 融贯
真就是管用
真理的符合论
真理的融贯论
真理的实用论
真理的符合论
命 correspond 题


真理在于命题与世界的实际情况之间的符合关系。
• 真理的实用论 • 一个信念是真的,当它是有用的或得当的
• 威廉·詹姆斯:“对于一个观念(命题),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 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 是一样的”。 • 思考:我们假设二战以纳粹的胜利告终,如果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正 确的,这意味着纳粹意识形态是正确的吗? • 托勒密地心说在很长的时间中都能精确地运用于航海实践,这 是否意味着太阳真的围绕地球旋转呢?
认识论问题:哪些性质是我们可以研究和认识的?我 们凭什么知道?
方法论问题:哪些研究方法和途径是我们可以利用、 依赖的?
•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
-心理学 -语言学 -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 -人类学 -教育学 -哲学
五、科学革命的结构
二、范式:
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 式。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展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 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 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 达尔文的演化论之于现代生物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一、科学知识的演变
事实问题:科学愈发快速演变 评价问题:1. 科学是否有一种清清晰的变方式? 2. 科学家为何放弃既有的理论而支持新理论? 3. 新的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变得更好? 4. 客观性的概念是否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