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的_科学革命的结构_一书的意义何在_

合集下载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意义深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论述。

在导言中,库恩就明确指出: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对熟知材料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库恩引出人们最为认可的常规科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危机,在常规科学原有体制下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在库恩看来,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的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这个概念在本文中十分重要,其中的关键在于阐述了什么是常规科学并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一贯穿全文的前提条件。

因为文章中讨论的科学革命的发生与结束都是在同一个科学共同体中展开,在后文中库恩甚至现实地直接指出“科学生活中的最坚定的原则之一就是在科学问题上禁止诉诸政界首脑或社会大众。

”而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只针对他的同事这个团体工作,团体的成员分享他的价值和信念。

”以至于“在一个学家培养教育的最好阶段以前,教科书都系统地取代了那些使他们的写作成为可能的创造性的科学文献。

”这亦深深的体现了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其它成员甚至是人文学家们的不同。

而正是这些不同,让范式能够找寻到深深扎根的土壤,也正是这样使得科学革命的完成、范式的彻底转换如同库恩在文中调侃一般——“每一段时间都会有些人改宗,知道最后抗拒者死光以后,整个专业有会在一个单一的新范式内工作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焚书坑儒、罢黜百家”,而科学共同体亦能通过此等办法让人统一在同一范式之中。

毫无疑问,科恩为科学发展的历程提出一种崭新的科学观。

他说:“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秩事或年表的堆成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 生物技术(2)班姓名: 贺吉颖学号: 20111105384《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无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论著之一。

自首次出版之后仅仅三十五年,该书就售出数百万份,并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这作为一本学术性专著来说是相当不同寻常的。

究竟是什么使得库恩的这本论著如此受人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结合哲学史来理解库恩的这部论著的理论主张。

自从笛卡尔的近代哲学以降,随着自然科学取得节节胜利,自然科学被当成知识的典范。

尤其是牛顿一手创立的近代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给大众、学者和思想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自然科学的崇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大行其道。

在哲学中,科学被当成合理性和进步性的化身,虽然唯理论和经验论就知识的来源和有效性等问题争论不休,但是,它们都没有对科学本身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做出根本性的质疑。

康德创造性地综合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了他的批判哲学,但批判哲学探究的是理性的限度,是为了从哲学的认识论上为牛顿力学的有限性提供辩护,而牛顿力学本身的合理性,依然是个不言自明的事实。

随着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地位的节节攀升,以自然科学的方式来改造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改造哲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作为19世纪科学主义的主要代表,实证主义干脆废黜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人类知识的恰当对象仅仅是可还原为感觉经验的现象,此外都是没有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然而,实证主义在解释数学和逻辑的本性时遇到了,20世纪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主要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数理逻辑和物理学革命的启发下,将有意义的知识陈述划分为可用经验方法检验的综合命题和仅仅凭借自身意义为真的分析命题,前者体现的是物理学等经验科学的知识,后者则体现的是数学和逻辑的知识。

此外的命题都是无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作为现代科学主义的颠峰,逻辑实证主义将科学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推向了极致,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合理性不仅得到经验和理性方法的充分保障,科学的进步性在新经验证据和观察的累积中不断得到证实,而且,科学的成功足以使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楷模。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第一篇: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西南政法大学理解范式——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摘要:世上难有十全十美之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范式亦是如此,他给科学研究者带来捷径的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可谓是成也范式,败也范式。

如何正确理解范式,进而优化对范式的利用,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理解;范式读完《科学革命的结构》,久久不能回神,深感震撼。

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原有的认识模式,认识方式,确实是一次重大的理念革命。

接下来,我将结合本文以及自己的一些体会围绕着“对于范式的理解”这一话题展开论述:一、范式的概念与作用范式指的是能够得到某一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并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的一套共用的信念,包括:理论,模型,方法等科学成就。

科学界利用范式的一个收获是,只要接受了这种范式就已经从经常要重新考查他的最初原理这种需要中解放出来,就有了一个标准来选择那些肯定有解的问题,虽然他们的下一个选择可能会因为选择范式而缩小了范围,但是这个科学团体能够专一地集中注意与它的最微妙和最奥秘的现象,确实增加了整个团体解决新问题的有效性和效率。

而且,有了一种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另外,范式可以使科研事实的搜集和理论表述都成了高度有目的的活动,甚至与社会绝缘,不用在以娱乐观众为目的,通常只是写一篇简要的文章给同行们看,这些人肯定都知道共有的范式,而且也只有他们能够阅读这些写给他们的文章。

最后,错误的集中比广泛,零星的分散更加促进科学的发展。

而且,范式还具有评价常规科学的作用。

二、范式与非常规科学范式与非常规科学(本文中包括非常规科学,新发现,反常,危机,与革命)是对孪生兄弟,此消彼长,成就彼此,因此,只有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常规科学。

革命的目的是以现有的制度所不允许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制度。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 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

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

《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

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时期。

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引起了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立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恰恰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按这样的方式发展。

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那么,在库恩的眼中,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这个问题,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很好的回答。

首先,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

在当时,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

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

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当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ttern)。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推荐语:经典的含义,大概就是时时翻新,有加无已吧!每次重读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都觉得这是一本可以一生阅读的书。

库恩精炼出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起先,是具有一个范式和致力于解谜的常规科学;随后,是严重的反常,引发危机;最终,由于新范式的诞生,危机得以平息。

我们在研究中习惯于找常规性的、符合经验规律的事实,但对于新理论而言,更应该寻找“反常”的事实。

本文为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历史是有可能预见未来的唯一途径,但这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历史基础之上的。

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这个先前形成的、甚至由科学家们亲手描绘的科学形象,主要得自于对已有科学成就的研究。

这些成就被记录在经典著作中,更近期的则被记录在教科书中。

每一代新的科学家都从中学会如何从事这一行业。

然而,这些书的目的不可避免地是说服和教育;从这些书中所获得的科学观根本不符合产生这些书的科学事业,正如同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不可能从一本旅游小册子或语言教科书中得到一样。

本文要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如果我们主要是寻求和考察那些从科学教科书中得出的、不合历史的旧规老套的问题的回答而继续使用历史资料的话,那么,新科学观就将不可能从历史中产生。

例如,这些教科书似乎经常这样暗示:科学的内容是唯一地由书中各页所述的观察、定律、理论所呈现的。

这些书几乎总是使人认为,科学方法是这些教科书资料中所使用的各种操作技巧,加上把这些资料与教科书中的理论概括相联系所使用的逻辑运作而已。

由此形成的一种科学观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关于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解。

如果科学就是流行教科书中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那么,科学家便是这样一批人:他们不管成功与否,都力求为这一特殊的总汇贡献一二。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

1949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该书是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的出版,在西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乃至科学界都引起了巨大震动,形成一股世界性研究浪潮,并开创科学哲学研究一个新的方向。

本人在拜读该书之后,深受启发、颇有心得。

下面就本书的主要内容逻辑框架及本人从中所受的几点启发,具体详述如下:(一)该书主要内容逻辑知识框架本书共14章,其基本思路则为探索科学革命的发展进程,指出发生在科学研究领域里的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一定发展模式,即“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革命科学—新常规科学……”,而表征每一阶段的核心是“范式”。

范式大体说来就是一个“科学家集团”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信念,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包括科学概念、规律、形而上学理论、解题模型、范例、应用及工具等在内。

范式的主体是科学共同体,即在专业方面看法易于趋向一致的某一研究领域科学工作者组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学派。

本书围绕“范式”的改变而展开,在传统的常规科学中发现“反常”,而“反常”又构成对现有范式的根本威胁,进而造成危机和科学革命的到来和新范式的形成,科学便进入新的常规时期,继续向前发展。

等待下一个危机和科学革命的到来。

逻辑结构图如下1所示:图1 本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图(二)科学发现需要“创新”意识在旧范式指导下的常规科学研究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反常现象会不断出现,新的科学发现不断涌现,逐步构成对现有范式的威胁,即危机到来,科学革命开始。

科学革命始于危机,发端于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意在创新,要求对旧范式进行理论和观念上调整,以至科学革命发生,新范式取代旧范式。

可见科学发现对于新范式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并非科学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科学发现,因为发现需要“创新”意识,而不是局限于旧范式的约束,下面将举一个经典案例来阐述上述观点。

约翰.道尔顿以“化学原子论”而著名,了解一下他从事其研究工作时的学术背景就会知道,直到研究取得成果的最后阶段之前,道尔顿既不是一个化学家,对化学也不感兴趣,他其实是个气象学家,研究关于水吸收气体和气体吸收水等物理问题。

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意义

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意义
英译名为“Inductivism”,又译为:归纳论、归纳法优越论。归纳主义认为,“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是由毫无疑问的、被确证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法导出一般原理,随着经验事实的增加,理论不断得到积累和完善。佛兰西斯·培根是归纳主义的始祖,他提倡的科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归纳法,并认为利用归纳法可以“从感觉与特殊事物把公理引申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爱因斯坦也对这种归纳思想进行过评价:“在小范围内以经验定律的形式表达大量单个观察的陈述,把这些经验定律加以比较,就能探究出普遍性的定律。”①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归纳主义观点广为流传,牛顿正是在开普勒的天文学观测研究和伽利略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法建立起他的牛顿力学定律的,爱因斯坦说:“他(牛顿)的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是能够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②
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唯科学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他们认同唯科学主义的主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一切真理的尺度,自然科学的知识是人类其它知识,包括哲学和人文、社会知识的楷模。”①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关于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世界的基本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都是“形而上学”的,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世界本原问题超出了理性理解的范围,只有在经验范围内理性才是有效的。因而逻辑实证主义主张运用理性(指逻辑经验、逻辑技术)对语言作静态的分析。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主张,库恩批判这种观点知识运用数学逻辑对科学理论做静态的分析,从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及历史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库恩通过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仅是量的积累,而是一种“范式”,是科学的革命。因此,他主张一种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归纳主义主张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经验事实的积累过程,经验事实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随着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得的经验事实越来越多,对事物的了解越来越深,所获得的事实材料被纳入原来的理论中,从而增强了定律和理论的概括性,所以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真命题的增加,是量的积累。科学是渐进积累的过程,只有进化、没有革命。但归纳主义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归纳法从毫无疑问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的观点却在事实上遇到了难题,我们知道,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观察到的,比如质子、电子、DNA;还有我们观察到的测量数据也可能是不精确的,比如实验结果有时候只能取近似值;归纳主义者遇到的第三个难题是归纳论证会陷入循环论证。正是针对归纳主义遇到的这些难题以及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只有量的积累、没有革命这些观点,库恩对之进行了批判,库恩认为归纳主义没有看到科学发展中的科学革命,只看到渐变没有看到质变。针对归纳主义的理论缺陷,库恩提出了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即范式的更替。

读《科学革命的结

读《科学革命的结

范式的概念
• 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普遍接受的共同信念, 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科学成就,包括定律、 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等等在内。
范式的主体
• 范式的主体是科学共同体,即在某个专业 方面看法易于趋向一致的某一研究领域科 学工作者组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学派。
科学革命的结构形式
• 他具体阐明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形式。范式是科学 诞生的标志。 • 范式产生之前的科学只能称作前范式科学(即前 科学),而范式一旦产生,就进入了常规科学。 • 在常规科学阶段里,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指导下不 断积累知识,通过解题排难活动,消除反常,借 扩充范式应用范围和提高其精确程度而逐步完善 范式。 • 常规研究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 入,反常大量出现,构成对现有范式的根本威胁。 于是危机到来,科学革命开始。
• 库恩指出:“‘规范’是一个同‘常规科 学’密切有关的术语。我采用这个术语是 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 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 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一种科学研 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学习这种规范, 包括许多比前面所举的还要专门得多的规 范,主要是使一个新手准备好参加那个此 后他即工作于其中的科学共同体。
• 他在那里所遇到的人,也是从同一模型中 学到专业基础的,因此在他们以后的活动 中就不大会再在基本原则方面碰到重大分 歧。根据共同规范进行研究的人们,也受 同样的科学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这种 制约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表面上的一致,正 是常规科学的前提,也是某一种研究传统 形成和延续的起源。” [2]8-9
• 很明显,库恩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尚不存在 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规范,也就是说库恩 并不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共 存的情况。
• 社会科学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套用库恩范 式理论,因为在社会科学史上并没有发现 统一的范式的存在,也无法区分出前社会 科学与常规社会科学的不同的状态,也就 很难发生社会科学的革命。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意义

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意义
归纳主义主张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经验事实的积累过程,经验事实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随着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得的经验事实越来越多,对事物的了解越来越深,所获得的事实材料被纳入原来的理论中,从而增强了定律和理论的概括性。但归纳主义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归纳法从毫无疑问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的观点却在事实上遇到了难题,我们知道,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观察到的,比如质子、电子、DNA;还有我们观察到的测量数据也可能是不精确的,比如实验结果有时候只能取近似值;归纳主义者遇到的第三个难题是归纳论证会陷入循环论证。正是针对归纳主义遇到的这些难题以及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只有量的积累、没有革命这些观点,库恩对之进行了批判,库恩认为归纳主义没有看到科学发展中的科学革命,只看到渐变没有看到质变。针对归纳主义的理论缺陷,库恩提出了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即范式的更替。
(三)对否证主义的批判
否证主义产生于现代科学革命之后,否证主义又称作证伪主义、试错主义。波普尔是否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批判精神的影响之下,提出了与归纳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①[英]A.K.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0页。]。按照否证主义的观点,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不
③艾伦·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页。]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归纳主义观点广为流传,牛顿正是在开普勒的天文学观测研究和伽利略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法建立起他的牛顿力学定律的,爱因斯坦说:“他(牛顿)的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是能够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
发展过程是:经验—理论—经验,这种科学发展模式其实是量的积累发展过程。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利用归纳确证法(归纳证实法)来证明和评价理论,这种证明是概率意义上的证明,就是说某个理论,如果得到实验验证或者观察证明的概率越大,那么它得到的确证程度或者验证度就越高。一个确证度越高的理论,具有更强的说服了,人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说,某个人理论只要得到证实,便是有意义的,科学的进步在于将得到高度证实的理论拓展到更广的领域之中。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思考与启示《科学革命的结构》,英文名《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作者是“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这本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五本书之一,被誉为“后现代革命的圣经”。

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这本书颠覆了科学的庄严,认为科学不过是一种知识社会学。

这篇阅读笔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尝试对全书各章进行简要梳理、思考;二、谈谈阅读《结构》的感想与启迪。

一、梳理与思考I.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作者提出科学的发展并非通过一个个发明和发现的积累而发展,而是一个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渐变和激变相结合的过程。

作者认为常规科学以一定的规范作为自己的专业的基础,经过这一规范支配下解决难题的努力,是规范日臻完善;同时反常现象不断增多,终于使旧规范陷入危机导致科学革命,由新范式取代就范式进入新的常规科学。

接着作者提出了写作的目的:说明编写历史的某些新含义,以勾画出这个科学形象的轮廓来。

作者认为一套大家接受的信念是进行专业科学活动的前提。

规范的作用:指明哪些试验可以做,哪些则是由于针对次要现象或明显的符合现象而不值得。

鼓舞了他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也更费劲的研究工作。

使工作更加有效,效率更高。

规范还导致专门化的发生。

一种趋势:专门化导致科学的界限越来越严格,外行难于介入。

一个科学领域形成的标准:指导整个集体进行研究的规范的形成。

总之规范的确立是常规科学的标志。

II.走向常规科学对规范进行定义:即具备(A)解决之前科学活动斗争和(B)为后者提出新问题的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

它是看不见、说不清、摸不着的,以科学共同体(以科学探索为职业的科学家团体)为载体,知道科学科学共同体的研究。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本文是在对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仔细研读后,首先通过对该书各章节分别经行简要介绍,梳理出作者核心观点。

同时,介绍了该书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对书中科学发展是否是“非积累性”的进行了集中探讨。

最后,阐述了该书对我的启示以及我对作者核心观点的见解。

一、《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容简介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库恩指出现如今“科学的发展变成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的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堆栈中。

而科学史则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记载这些成功的累积过程以及抑制它们累积的障碍。

”(P1)这是一个误区,所以库恩提出该书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P1)为其观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①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首先对“常规科学”给出了定义:是指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成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P10)并指出“范式”所具有的两个特征:1,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2,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P10)所以说常规科学是一群以共同范式为基础经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库恩说:“常规科学研究乃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它具有一种内在机制,每当造成这些限制的范式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时,它能保证使束缚研究那些限制变得松弛”(P25)从而指出了常规科学的缺陷。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

作者提到“解答常规科学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这就需要解决所有各种复杂仪器方面、概念方面以及数学方面的疑难(从而扩大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

范式来源简评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来源简评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来源简评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近期推送“范式”,今日主题“革命史范式”欢迎各位师友一起交流~”《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常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当中看到范式一词,那么范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本文旨在探讨自然科学中范式的概念。

最早提出自然科学提出范式一词的人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n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通俗的讲,就是一群科学团体所遵循的一个基本思路,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被理解的,仍需进一步深入认识的是什么?在库恩看来,科学史就是一系列范式所构成的历史图景,库恩关于一门科学如何进步的图景可以概括为下列开放的图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一、前科学时代:在这个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没有统一的科学共同体,没有公认的范式。

经过长期的争论,才逐渐形成统一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即“范式”,由此前科学时期进入了科学时期。

比如化学和炼金术、天文学和占星术不分彼此的时代。

二、常规科学时代:在研究过程中,大部分科学家对于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

常规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他们的任务是搜集观察和实验的资料,进行一般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三、科学危机时代:原有的范式不能解释新出现的问题,即使在原有的理论上修修补补也无济于事,由此科学家对原来的范式产生了怀疑,提出新理论,由此引发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作品思想
作品思想
库恩认为,旧的历史观只是把历史视为一堆轶事和年表,旧的科学观只是把科学视为一堆现行课本中的事实、 理论和方法的总汇,这都是不符合历史与科学形态的真实轮廓的。因而,他主张应赋予科学的历史以一种规范的 含义,创立一种牵涉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哲学。基于这种观点,库恩提出了一个以“范式”理论为中心 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创作科学哲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思想 05 出版信息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影响 06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创作的科学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2年。
该书中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 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科学革命”也已成为欧 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在该书中,库恩所阐述的范式理论的动态发展模式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进步, 因此该书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从某种意义上说,库 恩谋杀了逻辑经验论。事实上,其影响不仅仅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 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库恩在书中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 把以往貌似堆积无序的科学进展历史“建构”出一个结构、一个关于“范式”的结构,从而发现了“科学革命的 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在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 时代,其“范式”、“不可通约”的学说也为一般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启发。《科学革命的结构》先后以20多种语 言出版,发行了上百万册,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库恩_科学革命的结构_被引50年_胡志刚

库恩_科学革命的结构_被引50年_胡志刚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被引50年*胡志刚 王贤文 刘则渊(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4)摘 要:从1962年至今,《科学革命的结构》已经出版五十多年,被引达18000多次。

对于这样一部风行半个世纪,在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的经典著作,研究它的被引和共被引状况,进而揭示它的影响、分布和扩散路径,就成为一件非常必要的工作。

通过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引文分析发现,《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被引已经扩散到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政府与法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各领域中都有一些作者、机构和期刊基于引用认同而频繁引用该书;“范式”、“建构主义”、“认识论”等主题是引用库恩最常见的原因;波普尔、拉卡托斯、劳丹等人及著作通常是与库恩共被引次数最高的作者和文献。

关键词: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 引文分析[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0-0763(2014)04-0081-08一、引 言库恩(T . S . Kuhn , 1922-1996)是20世纪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之一。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是1962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

在书中,库恩以物理学的进化史为例,提出科学发展中的范式转换理论:范式与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新范式替代旧范式必然伴随着一场科学革命。

库恩的这一理论,与之前的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观截然不同,它揭示了科学知识发展中的非理性因素,极大地革新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经出版,便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从1962年第一次出版至今,该书英文版已经出了第四版,并被翻译成中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国语言,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而且,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本身,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浅谈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浅谈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浅谈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景浩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5期摘要《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出版问世后在实际上已经因为它自身学科的科学性不再那么局限引起了大批感兴趣的读者的关注,是因为它将社会科学与哲学、历史有效的联系在了一起,让科学进步的过程的逻辑经验(实证)主义就是真理的观点再也无法站得住脚。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转变”的思想对自然科学中的具体科学发现起到了理论性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什么《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样一部关于科学史的研究著作从初版面试后就能有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如此的高度关注。

托马斯库恩在这本书中所浇灌的心血引起世界各国的名学大家的深厚兴趣,乃至出现了一股延续至今的研究和评论的“库恩热”。

所以,科学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一种发展过程,是一个一直向真理接近的过程。

可是,在托马斯库恩看来,这却是不正确的。

从库恩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包含的发展规律的作用的内部因素和政治、经济、经济、文化特别是心理等的重视科学的外部因素,才是科学的发展过程逐渐走向成熟的两个条件。

也就是因为对科学的影响的这两个重要条件,在托马斯看来,科学就不会像书上写的那样一板一眼,而是长期累积知识的结果,库恩被科学家们称之为范式的支配。

1 范式库恩认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

就像我们在学习物理定理时一样,当得知一个定理之后,需要熟悉例题解答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具体对物体常规定律的应用来领悟如何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识,能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同时,在此理论基础上,每每面临新的问题到来时,与已知的知识理论进行类比,从而推知新的结论。

范式具有如下特点:(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张雯来源:《成功》2017年第28期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意义深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论述。

在导言中,库恩就明确指出: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对熟知材料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库恩引出人们最为认可的常规科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危机,在常规科学原有体制下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一、理论《科学革命的结构》描述的是科学发展的历程,即规范——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一)规范1.可以使新手准备好参加此后他工作的科学共同体。

2.在接受了这种规范以后,就有一个“选择那些可以肯定有解的问题的标准。

因此,在规法的基础上,“常规科学”就形成了。

(二)常规科学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的所有规范的总和。

它的目的不是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的理论,而是澄清范式所提供的那些理论和现象。

(三)科学革命首先,“反常”:随着事物的发展,科学家也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现象或问题,这些现象或问题用以往的规范往往难以解释或有很好的解释。

其次,“危机”:这些反常的现象与我们先入为主的规范相冲突,与预期不符,使得科学家往往无所适从。

接着,“范式转变”:在经历了各种既定规范下的假定解释无果的情况下,就会使得一些科学家转而怀疑这些既定规范的正确性。

最后,“新范式”:当问题变得尖锐化的时候,一些科学家会主动提出新的原理,进而逐步形成新的,可以更好地解释以往现象和新现象的规范。

(四)新常规科学新的科学规范的形成意味着新常规科学的再此形成,科学就是这样一次次突破以往的规范,形成新的规范,也就是创新。

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及其当代效应

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及其当代效应

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及其当代效应作者:王昊昆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9期摘要:科学发展是一项革命,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这不同于传统的观念(积累而来的发展),使得学术界受到了来自历史主义的冲击,这不同于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

本文将以美国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为研究视域,分析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及当代效应。

以金吾伦胡新和译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为研究依据。

关键词:科学发展;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一、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一)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当代杰出著名的科学史家、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主在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是理论物理学,之后从事了专门为非理科生开设的物理学研究,这样是他的学术研究生涯有了新的方向与变化,科学史的研究变成了他的主要研究。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库恩在1962年出版的一部轰动学术界的伟大书籍,这是他在新研究方向的一部学术结晶。

理论物理研究是库恩在大学之后主要的工作方向。

然而在博士时研究的科学史的影响,使得他发现实际史料方面的科学观不同于以往学习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其中的差异,所以他从事于科学史的研究。

在他出版了《哥白尼革命》一书后,又与一些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的专业人员一同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发现这些专家与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科学有着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在关于“人”的研究方面有着较大的分歧,因此他侧重于科学家受到的社会历史及心理特征的影响,更关注哲学的影响作用,这使得库恩更加专注于自然科学史的研究,这就使得《科学革命结构》应运而生了。

库恩在这本书中表达了科学不仅要积累,更是需要体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使得科学有了新的解释,还影响了世界观。

这是一部引发世界学术界剧烈讨论的研究性著作,不仅对当代学术界有巨大影响,更是会对未來的哲学、科学界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二)库恩的动机“范式”将科学分为“常规科学”和“非常科学”两类。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一,概要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种直线上升的发展过程,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科学的发展无一例外,都要经过“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常规科学”这一过程,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推动作用的便是范式的转变。

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所普遍接受的一种信念,它包括了定律、理论、应用、仪器和模型等。

范式是一个科学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也是进入常规科学的标志。

常规科学是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它通过解题难活动,消除反常,借扩充范式应用范围和提高其精确程度而逐步完善范式。

但是当现有范式无法预测和解释反常时,这些反常对范式产生严重威胁,这时危机就产生。

如果现有的常规科学无法解决危机而科学共同体中的某一部分人意识到现有范式的局限性,科学革命便开始了。

科学革命期间,不同的候补范式之间,同时也与旧范式彼此竞争着,希望确立自身的新范式的地位。

因此,科学革命的主要实质在于用新范式取替旧范式。

新旧范式之争的仲裁者是科学共同体,他们的选择并不全是基于理性的考虑,非理性因素占据很大的比例。

由于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革命所带来不仅是理论、方法和定律上的变化,革命更是一种世界观的变化。

一旦一种新范式的地位确定,科学又将进入新的常规时代,在新范式的指导下,向前发展。

二,分析论证结构1,问题(1)核心问题:科学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展起来的(2)衍生问题:A,科学是怎么样进入到常规科学的?B,范式与常规科学的关系是?C,在常规科学里,为什么能引起范式的转换?D,科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2,思路库恩想要揭示的是科学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在文章的一开始,库恩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科学革命。

因此,接下来他必须解释科学革命是如何推动科学的发展的。

首先,通过电学研究这个例子,库恩描述了科学是如何从前范式科学进入到常规科学的。

接着库恩解释了范式与常规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如氧气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等例子,来阐述反常的出现,从而引起为危机,最终导致范式的转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