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第三章 政策分析模型和方法
二、精英模型
1、精英模型的理论来源:古典精英理论 2、基本观点:(1)社会分化成有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价值是 精英们决定的 (2)少数处于统治地位的精英们并不是多数的被统治者 的代表。 (3)从非精英向精英的流动过程一定是缓慢而持续的, 以维护社会稳定并避免爆发革命。 (4)在基本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方面,精英集团的看法 是一致的,并且致力于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精英们的 主流价值观 (6)活跃的精英们很少会受到冷漠的大众的影响。
一、理性模型及其批评者 1、广博理性模型:理性的决策者能够是始终能够坚持理性 化活动,在决策时能够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优方 案,谋求自身的最大的社会利益。——”花最少的代价, 得到最大的成果“。(p49) 要点:(1)一个既定问题 (2)清楚目标、价值和要点 (3)列出所有备选方案 (4)预测执行该方案后可能产生的后果 (5)比较优劣排序 (6)正确地选择最能达到目标的备选方案 面临的障碍:决策目标不是单一的、明确的;人的理性是有 限的;人获得知识的能力有限;决策者往往存在着价值冲 突;决策者受到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等。
第三章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方法 第一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
在公共政策科学中,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的核心,是 分析的基础。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就是不断使用模型的过 程。公共政策分析中经常使用的模型和方法主要包括: 理性模型 精英模型 团体模型 系统模型 过程模型 制度模型 公共选择模型 博弈论模型 垃圾桶模型
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 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 斯密 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 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 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 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 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 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 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 (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 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 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 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 (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 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 深刻的意义。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
其二,乙某可能不主动要求甲某偿还债务 的原因可能会归结为乙某爱面子,可能是 由于乙某的社会地位比甲某高而甲某借的 钱又不多,或者是乙某与甲某是朋友或其 他关系,无论是何种原因,乙某采取的现 实行动是没有主动要求甲某偿还债务,在 前面假设情形下(甲某是信用缺失者), 乙某便会遭受到损失,于是表面上看,乙 某不是一个经济人,没有促使让自身的经 济利益最大化或努力让经济利益流出最小 化。
变 (5)决策过程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
消耗
精品课件
存在缺陷
(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 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2)存在理性缺陷,决策者容易受非理性因 素影响
(3)人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 (4)决策面临的是价值冲突而不是价值一致 (5)决策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
等资源条件限制。
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
究对象”,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人确
定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为新古典经济
学和现代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分析生产者
行为的基本范式。自亚当·斯密以来的
经济学者通常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
研究经济现象,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
把具有这种行为倾向的人概括为“经济
人”,并认为它是全部经济分析的前提
精品课件
首先看第一种行为— —乙某主动向甲某要求按 时归还借款。乙某为了避 免自身出现经济上的损失, 于是尽量的严格监督控制 甲某,并对其按时还款进 行催促,以确保其经济不 出现损失,这种行为的出 现明显说明乙某是一个经 济人或说是一个理性人。
精品课件
再看第二种行为——乙 某没有主动要求甲某偿还债 务。这种行为的作出可能有 两种原因:其一,乙某在考 虑债务收回的成本时发现, 其收回的成本高于其可能得 到的回报,于是乙某放弃主 动要求甲某偿还债务,这一 情形及前面第一点的分析是 直接为现代经济学研究所证 明了的;
公共政策分析政策模型
❖ 主要内容: ❖ 问题流 ❖ 政策流 ❖ 政治流 ❖ 政策之窗:三种源流汇集在一起的时间点,
称为政策之窗打开,社会公共问题就能顺利 进入政策议程,政策访案随之得到确定。 ❖ 政策活动家
精品课件
❖ 政策之窗打开的原因 ❖ 政策之窗关闭的原因 ❖ 第一,政策制定者认为他们已经将问题阐述
的很清楚了。 ❖ 第二,政策制定者没有付出行动。 ❖ 第三,没有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 ❖ 第四,打开了政策窗口的人不再拥有权力。 ❖ 第五,重大事件及焦点事件已经消失。
烟法例,1982年获得通过,几经修订,最后 一次修改是2006年。 ❖ 2006年的主要改动:
精品课件
❖ 二、控烟政策的支持联盟: 1、烟草联盟:烟草协会,资源丰富,组织密
切。 2、反烟草联盟:控烟团体和“反烟议员”,
组织松散。 3、政府联盟:政府官员及亲政策的议员,资
源丰富,有法定立法权。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结论
❖ 1 初步的评估 ❖ 2 普遍化的过程 ❖ 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4 支持联盟框架的核心方面 ❖ 5 框架还是理论
精品课件
❖ 对这一框架初步的评估: ❖ 1 大多数关键术语都被清楚的界定,大多数
支持联盟框架的命题也有清楚的陈述,并显 示出内在的一致性。 ❖ 2 它有两个驱动因素: (a)联盟成员的核心价值;(b)外部影响 ❖ 3 它确实有许多可证伪的假设。 ❖ 4 它在适应范围上相当广泛。
精品课件
❖ 评价: ❖ 成就:被广泛运用于政策领域中。 ❖ 局限:第一,三个源流之间是否真正独立? ❖ 第二,政策之窗在耦合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 ❖ 第三,活动家的战略是如何影响耦合的? ❖ 第四,政策源流中的解决办法是否是渐进式
精品课件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解答
完全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条件:
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有一致的价值判断
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
--具备完备知识、信息,能穷尽备选方案并预测所有结 果
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 好。 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 耗。
有限理性模型
有限理性模型,又称满意性公共决策他是由西蒙首 先提出的决策模型。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 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 政人。 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多方 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 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能是有限的,其决策行 为往往会受其心理因素的一定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 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就知足。
传统制度模型与现代制度模型
根据分析内容中政治制度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分 析模型分为传统制度模型和现代制度模型。 传统制度模型更多地关注制度的属性,以及制度如 何使个人行为变得更好,其重点在于制度的规范性导 向,以及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 传统制度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一定政治制度下以 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机构活动的产物,一切公共政 策必然都由政府制定和执行,非政府政治因素对政策 形成过程的影响包含在政府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之中。 传统制度分析途径停留在政府制度结构和功能层面 上,并没有系统地探讨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一、制度模型
按照政治学的观点,制度模型的核心观点是:政策 分析主要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分析。公共政策与政府 制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制度 下的产物,一项政策只有被政府制度体系内的机构 采纳、执行和实施后才能成为公共政策。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的特征:合法性— —法律规定、普遍性——全体成员、强制性。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ppt课件
政府制度与 公共政策的
关系?
• 政府制度赋予公 共政策合法性、 普遍性、强制性。
ppt课件
14
理性分析模型
• 背景介绍:
• 二战结束,政治学界主要向 两个以个人主义为假设前提
的阵营发展:行为主义和理 性主义。
• 其基本假设是个人行为建立
在社会心理或理性的功利计
算基础上,个人不受正式或
非正式制度的限制而进行个
议
政策
政策窗口
程
流
政策促进
者
建
溢出
立
政治流
ppt课件
35
集团分析模型 (The Group Model)
• 代表人物及主张
• 【美】阿瑟 ·本特利(Arthur Bentley):在20世纪初就 提出,利益集团是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量, 集团利益导致集团行动,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压力。
• 【美】戴维·B·杜鲁门(D. Truman)1951年在其著作 《政府过程》认为:集团间的互动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 的事实,集团希望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最终实现其所争 取的利益,政府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 府的功能就是处理集团之间目标或利益的冲突。
• 莱瑟姆(Earl Latham)分析了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作 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他认为,所谓公共政 策,就是在任何既定时间内,集团竞争后所达到的平衡。 这个均衡代表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争取利益之后的一 种平衡。
ppt课件
36
➢ 集团决策模型的主要内容:
✓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有着自身利益的群体或团 体。这些团体或群体经常围绕不同的利益、权利、价 值进行竞争。
• 关注制度的属性,如何使人变 得好,重点在于制度的规范性
第13讲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策的制定是社会上各个利益集团利益冲突 和斗争的过程,这种冲突和斗争的结果, Amitai Etzioni (1929它总是反映社会上占优势集团的利益。相 ) 反,社会中那些处于弱势的个人或群体的 利益很难在公共决策中得到体现。
等人1972 年提出。用来了解“无政府状态”组织 (organized anarchy)的决策过程。 “无政府状态”组织有三个特征: • 目标模糊 (problematic preferences) • 对如何达成目标的方法不甚清楚(unclear
technology)
• 参与决策的人员有相当的流动性(fluid participation)
一般决策模型?试图揭示公共政策主体系统的认识论本质p19020121128理性决策模型?rationaldecisionmakingmodel?希望决策成为完全理性的和十分科学的事情?决策者是理性人?决策行为是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决策目标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价值偏好一以贯之?不考虑时间和其它政策资源的消耗?理性决策的任务就是选择一个能够实现决策者所最偏好的后果的策略?在理性决策模型中决策任务包括三个步骤1列出所有可供选择的策略
在美国,“决策者是在一系列相似的方案之间进行抉 择的,一个政策只针对一个问题;政策是通过不断的 尝试、调整、再尝试、再调整而实现变迁的。”
决策者的决策是从现行政策出发,对政策进行渐进的 调整。这种决策方法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决策方案, 而只是考虑那些与现行决策具有微小差异的决策方案; 政策不是综合的,而仅限于对预期的决策后果之间边 际差异的比较。
对比重; ➢ 能够寻找到所有的决策方案; ➢ 能够准确地预测和正确地估计每一个方案所产
第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
公共选择理论模型
公共选择理论可以被定义为对非市场性决策的 经济学研究,或者简单解释为经济学分析方法 在政治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公共选择的主题都 是政制等。该理论假定所 有政治行为人(选民、纳税人、候选人、立法 者、官僚集团、利益团体、政治党派、官僚体 制与国家政府),都与市场行为人的表现一样: 自利、理性并追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有限理性模型(西蒙)
他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策是不可能达到 最佳程度,而只能是追求一种近似的优 化途径,即“寻求满意”的管理决策和 结果。 最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完全理 性化,而满意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 为有限理性化,后者才是现实的。
渐进主义
渐进主义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他是在批评理性 主义模型的过程中建构新模型的。渐进主义模型的要旨在于,广 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 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 渐进主义模型包含两组命题: (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 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 (2)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 的过程。 对渐进主义模型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具有显而易见的 保守性。
制度(政治制度)理论模型
这一模型是在传统政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研究方法:法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模型研究政府(大政府,不单指行政机关,在美国,包括总统为首的行 政部门、国会及其下辖的委员会)机构以及机构的相互关系在政策制定 中的作用: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政府活动程序。 在公共政策的形成问题上,认为: 1.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产物,有怎样的制度就会有怎样的公共政策。制度决 定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内容。 2.政府制度决定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程序。 评价: ⒈有助于解释不同国家政策过程的差别,特别是用来解释不同政治制度国家 间的差别。政治制度决定政策的本质差别。 ⒉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对于政策的形成过程等动态问题没有作出回答,只描 述了政策的“合法性”问题,而没有回答“科学性”问题。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基本内容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基本内容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公共政策系统模型?•公共政策系统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和分析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框架或工具。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基本要素1.政策问题识别(Policy Problem Identification)–问题识别的过程–问题的界定和描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评估2.政策目标设定(Policy Goal Setting)–目标的确定和设定–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目标的优先排序和权衡3.政策选择(Policy Selection)–政策选择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政策选项的评估–政策选择的决策过程4.政策实施(Policy Implementation)–政策实施的执行者和机构–实施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实施中的问题和挑战5.政策评估(Policy Evaluation)–政策效果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数据收集–评估结果的使用和反馈6.政策调整(Policy Adjustment)–基于评估结果的政策调整–调整的决策过程和步骤–调整后的政策实施和效果评估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应用价值•帮助决策者全面理解和把握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
•提供一个有条理和系统性的框架,有助于解决复杂的政策问题。
•使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更加透明、有效和公正。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局限性•模型只是对现实复杂性的简化,无法完全涵盖所有因素和变量。
•模型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人的主观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有限。
•模型的应用受到数据的可用性和质量等限制。
结论公共政策系统模型是一种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工具。
它通过问题识别、目标设定、政策选择、政策实施、政策评估和政策调整等基本要素,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
然而,模型也有局限性,不能完全涵盖所有因素,对人的主观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有限。
然而,通过合理应用和结合实际情况,公共政策系统模型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公共政策系统模型的具体应用•对特定政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用公共政策系统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对特定的政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政策分析模型及其实际应用
政策分析模型及其实际应用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作为政策分析的一种理论工具,是能够为决策者提供集假设、定义、描述、解释、对策于一体的概念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分析模型和理性分析模型。
1.政治分析模型的主要观点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的产出,政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
政治分析模型一般包括制度分析模型、精英分析模型、集团分析模型。
制度分析模型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
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精英价值偏好的反映,政策过程中公共政策完全由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
集团分析模型则认为,公共政策是集团利益平衡和均衡的产物,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
按照制度分析理论,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政策必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政策不同。
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在制订政策时必然以维护公有制为目标;而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所制订的政策主要是为维护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用制度分析理论来分析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初期所出台的政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如建国初期,我国推行公私合营政策,兴办国营企业,都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出台的政策。
按照精英分析理论,公众被认为是麻木的、被动和消息闭塞的,公共政策只是由统治阶层的少数人负责制定,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精英理论最关心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领导人物所发挥的作用,用精英分析理论来分析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及带有专制色彩的发展中国家所出台的政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如在我国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海禁,导致海运业及港口业发展的停滞,反映了封建统治阶层消极保守的价值取向。
按照集团分析理论,公共政策是团体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一种平衡产物。
公共政策一般偏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利益团体,公共政策随着利益团体影响力的变化而变化。
用集团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及具有民主政治倾向的国家所出台的政策,具有相当的适应性。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模型是指用于分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效果的框架或方法。
通过采用模型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可以系统地识别问题、评估政策选择和预测政策结果,从而帮助政策制定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1. 杜宾分析模型(Dobbin's Model)杜宾分析模型是美国学者埃弗里特·佐里宾(Everett M. Rogers)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该模型包括问题定义、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等环节,强调政策过程的连贯性和反馈机制。
它要求政策制定者从问题源头出发,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并不断进行评估和改进。
2. 政策循环模型(Policy Cycle Model)3. 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Stakeholder Analysis)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着重考虑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冲突和权力关系。
该模型认为政策制定者需要识别和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观点、目标和影响力,以便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做出权衡和取舍。
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能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规范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行动,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
4. 成本效益分析模型(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方法,用于评估公共政策的成本与效益。
该模型比较政策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并通过将这些成本与效益以货币形式进行财务评估和比较,来帮助决策者做出政策选择。
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助于评估政策的经济可行性、社会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确保政策的经济效果最大化。
5. 实验设计模型(Experimental Design Model)实验设计模型主要用于评估特定政策措施的效果和成效。
该模型通常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将政策实施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推断政策效果。
实验设计模型在政策评估中能够提供较为客观和可靠的评估结果,有助于制定者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多源流分析框架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讨论了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问题。
他所采用的是对组织选择的科恩-马奇-奥尔森(Cohen-March-Olsen)“垃圾桶模型(garbagecanmodel)”1的一种修正形式。
金登认为,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中存在着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和一个“政策之窗”。
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
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
解决办法与问题连接起来,而且他们二者都与一些有利的政治势力连接起来。
而这种连接只有当政策之窗(policywindows)———竭力提出最得意的政策建议或关于问题的想法的机会———打开时,最有可能出现,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
金登的政策之窗就类似于拉雷·N·格斯顿的触发机制,触发机制就是公共政策的催化剂。
在政治过程论的发展史上,科恩等人的“垃圾桶”模型不仅塑造了人们理解组织的观念,甚至还从总体上影响了政治科学和制度理论中,一种触发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该事件把例行的日常问题转化成一种普遍共的、消极的公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可以起到催化作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还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范围、强度和触发时间。
窗户打开的原因要么是出现了一些使人非相信不可的问题,要么就是政治溪流中发生了意外的事件。
尽管政府议程是在问题溪流或政治溪流中建立的,但如果所有这三个溪流被连接在一起的话,即对一些正在考虑就此采取某种实际行动的项目进行编目。
换言之,如果问题、政策以及政治都被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就更有可能出现重大的变化比如广州的禁摩令: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政策之窗。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概念入手对“禁摩”政策过程加以应用分析。
在“禁摩”政策过程中,问题溪流主要表现在,摩托车的大量存在,给广州市区的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对广大市民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了严重危害,特别是交通事故,当时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占了所有交通事故的一半,而且受伤、死亡的大多是摩托车这一边。
第九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详解
◆制度的形式~正式制度包括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机构颁布、执行的各种法 律、法规、规章、章程、条例与准则;非正式制度包括中共同体内自发 演化而来的各种惯例、内化规则、风俗、礼貌等一些不成文的社会规范 理,前者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与惩罚是通过组织实施的,后者则无需通过 组织就能够自找实施。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前提,正式制度是非正 式制度的保障
❖ 新制度主义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等 人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他将制度因素引入经济史研 究之中并发现了制度与制度变迁在长期经济增长与停 滞中所起的作用,建立了一套“制度—选择—经济和 社会结果”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该理 论与方法在80年代被运用于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领 域。
基本理论
◆制度的界定~是一种通过规则约束特定行为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范,是 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约束下的秩序,是扎根于政治组织结构或政治经 济关系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惯例、规范等,它们包括宪法规则、 基本法规、官僚体制运作的程序等。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 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
第九章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与框架
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 制度分析模型中(新制度主义) 精英分析模型的主张及其评价 集团分析模型的主张及其评价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 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支持联盟、间断性均 衡、政策创新与扩散框架 )
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
政治分析模型的主要观点认为,公共政 策是政治系统的产出,政策过程本质上是一 个政治过程。政治分析模型一般包括政治系 统模型、制度分析模型、精英分析模型、集 团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三)评价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及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的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第四,决策中的相关分析不是万能的.决策受时间与资源的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的,甚至长时间的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西蒙进一步补充,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因而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最佳决策.有限理论决策模型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Simmon'sBoundedRationalityModel)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赫伯特·西蒙(HerbentSimon)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大大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有限理性模型又称西蒙模型或西蒙最满意模型.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观点如下:(1)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藉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处理数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象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不愿发挥继续研究的积极性,仅满足于已有的备择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条件的约束,决策者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优的方案.根据以上几点,决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确定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由于感到真实世界是无法把握的,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如何理解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答:①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界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②由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很有限的,在决策中常表现冲突的行为.③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渐进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着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于1959年发表的“渐进调适”的科学中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型也是从批判理性决策模型入手的.(一)渐进决策提出的社会背景林德布洛姆关于渐进决策的思想,在他的早期着作政治、经济、福利一书中己具雏形.他在书中提出了社会政治过程有四种基本形态:1、价格体系对政治领袖来说,只有服务而无权力,他们不会屈从;但只有权力而无服务,又会失去大众的支持.如价格体系一样,政治领袖控制着社会大众,同时又被社会大众控制,两者相互控制.2、层级体系层级体系是政治领袖为实现其目标,由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工具.3、多元体制在美国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多元政治权力中心,并各有其自己的政治领袖.决策经常是在各党派公开地相互竞争中进行.各政治领袖受到多元体制形态的控制.4、议价市场买卖双方要相互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是互相退让,选取折衷方案作为成交的价格.在政治上,各政治势力团体,如政党、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等等,相互妥协、交易,取得一种能牵制各政治领袖的"议价".因此,从价格体系角度上看,价格不可能单方面决策;从层级体系角度看,除最高层外,其他层次也无法单方面做决定;从多元体系看,决定是各政治权力中心互动的结果;从议价的角度看,决定又是双方妥协的产物.这样,决策是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一方可以单独做决策.(二)渐进决策的内涵与特点由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制衡,政府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这种调适源自渐进的政治、渐进的政府决策,并主要通过政党政治来实现.调适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是否能够在一种渐进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寻获关于既定政策的公共看法.因此,关于政策的社会趋同程度是这个成败的关键.林德布罗姆认为的渐进政策如图所示.1940 1950 1960 1970 1976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概括地说,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有以下特点:1、因为现实政治所推行的是渐进政治,对政策问题,各政治领袖与政党的看法大致上达成共识,所能调节或改变者,只是在小的支节问题上,因而是渐进的.在实际政治中,不一定需要用许多理论.2、尽管政策分析或制定也会经常出现许多变量,但渐进分析只注重几个重要变量,方案的考虑也只限于少数几个.3、价值与事实在渐进分析中交互使用,互为一体.现实政治中的基本价值已达共识,无需再寻求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作为决定的标准.4、渐进分析着重己有的政策为前提,这样的政策更可能被社会上一般人所接受,并且与实现差距不大,不至于冒险.按照上面的想法,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按部就班原则(2)积小变大原则(3)稳中求变原则(三)渐进分析的合理性: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修改而已.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因而某项政策是在解决某一个既定问题时,经渐进修改而达到完善地步.2、渐进决策模型基本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决策者既没有足够时间、智慧或经费,用以调查所有的政策方案,也无法在多种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相互交错作用的情况下,评估出每一项方案的成本与利益.只好以接受以往政策为理由,只审查不至于造成自然、经济、组织与行政失调的方案.3、人的智慧与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唯一的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方案中,不能再满足需求时,才会冒险寻求较根本性的政策改革.4、社会由各种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种族组织而成.不同的团体,各有其既定目标.在现阶段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为维持社会稳定,政府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不太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为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只能是渐进的.综上所述,渐进决策模型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认识论上讲,它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策的运行看成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从方法论上看,它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主张通过不间断的修正,达到最终改变政策之目的.(四)评价优点:1、决策所选择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2、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结果.3、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4、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5、渐进方式比较稳妥,容易控制,能及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批评:这种模式在社会稳定,变迁速率缓慢时还比较适宜.但社会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革时,需要彻底改革现有政策,这种模式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很可能阻碍社会的变革.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而渐进决策模型虽与实际决策过程相近似,但只适用于稳定的社会中.精英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又成为杰出人物模型,是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Harmon Zeigler)于1975年在民主政治的讽刺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点是,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决定了公共政策,然后由政府官员和机构加以实施.(一)精英决策模型的基本内容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只有少部分人才有权为社会分配价值,而群众则不能决定公共政策.2、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群众代表,他们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那个阶层.3、非杰出人物向杰出人物的转化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又持续的过程,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发生革命,在非杰出人物中,只有那些接受了杰出人物的一致意见者,才被允许进入统治集团.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杰出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杰出人物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将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6、活跃的杰出人物很少受群众的直接影响.相反,杰出人物影响群众远远超过群众对他的影响.(二)评价戴伊等人的理论,把政策看成是杰出人物行为的产物,只反映他们的价值观,并服务于他们的目标,有其合理性.迄今为止,人们不难发现,现今在任何政治制度下,总是少数人统治着多数人;其次,在任何社会中,政治精英对政治参与的态度可能是影响该社会政治参与性质的一个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对大多数政治精英来说,政治参与至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基本价值;(亨廷顿难以决策)另外,人类政治民主的理想形式是最广大的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但政治民主的内涵在本质上是由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只要代议制民主制依然是现阶段人类政治民主的主要形式,精英决策就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任何一个大众参政议政程度较高的社会里,人民群众的影响仍是占主要地位的.从发展民主政治的要求看,政府最基本的目标,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其决策既要真正能代表并反映他们的需求,又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否则任何一个政治系统不可能稳定和发展.集团决策模型假设: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是政治生活中的根本事实.在如美国的那样的多元化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政治利益集团.尽管这些利益集团,在利益、规模、结构和活动方式上是多样化的,但一般地说,某一利益集团往往关心的是影响与某一具体问题相关的政策.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同一个政策,常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理解与追求,因此政府就有必要从相互冲突中进行选择.内涵:集团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看成是集团斗争的产物,正如厄尔·莱瑟姆指出的那样:"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某一特定时间里,团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从集团模型看来,集团是个人与政府间发生联系的纽带,集团间的互动是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政治行为,这种体现了个人的愿望和利益间的集团的互动性,将不断地影响着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动机.评价:按照集团决策模型的理解,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集团决策模型过份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既低估了决策者在政治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又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生活中其他因素的重要影响.但这种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到决策过程中集团的作用上,并以此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具有利益冲突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行为,从这点上讲是富有启发性的.系统决策模型系统决策模型是一种视公共政策为政治系统对来自环境需求反应的决策模型.是美国着名学者戴维·伊斯顿于1979年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提出来的.它将公共政策的制定放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和解释,强调政治系统的环境作用,将政策看成是环境对系统作用下的产出.(一)政治系统模式的几个主要概念:输入表示政治系统与其他环境之间的概括性变量,这种变量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了系统外部以一切可能的主要方式改变,修改或影响系统的所有事件”.在所有事件中,要求和支持变成主要的输入方式.要求表示构成政治系统环境的个人和团体为了得到一定的利益或实现一定的价值理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诉求对象提出的采取行动的政策主张.一般地说,环境因素的要求尤其是那些代表广泛或者表现强烈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规定性.支持表示,个人和团体遵从约定的政治民主方式——选出的结果,遵守法律、缴纳税收,接收政治系统为满足要求而做出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即遵从政策决定.输出表示,政治系统制成公共政策(完成了关于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并以此影响环境,改变环境因素提出的要求,增强或降低环境因素的支持.从一般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政治系统的复杂性,人们视它为黑箱,一般不需要仔细研究清楚它的结构,只求对输入(投入)、系统、输出(产出)之间的关系搞明白就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也可以用图表示:环境环境环境环境政治系统的简化系统(二)政治系统的内容公共政策制定系统与环境的作用,是个互为影响的动态过程,在反复循环中产生公共政策.对系统来说,保存自己的机制是:产出要符合民众利益;本身要不断完善具有法律支持的强制力;对冲突性的投人要有协调措施.对反馈来说,有效的机制是:实施公共政策后需要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叠加到输人中,达到影响输出之目的,即修改和补充原有的公共政策.(三)评价利用系统决策模型,若能对下列问题做出圆满解答,会对政策分析提供有意义的成果:1、需求和支持(投入)会在什么样的政策环境下对系统发生影响2、政治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哪些重要特征,得以将需求和支持转化为公共政策,并使公共政策具有持久效用3、环境的投入,如何影响政治系统的特征4、政治系统的特征,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5、环境的投入,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6、公共政策如何作用于环境并反过来对政治系统发生作用系统决策模型虽没有很好地说明一项决策中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但它能很好说明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无论在何种环境里,它都可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有广泛的应用性.在稳定的环境里,需求和支持变化不大,政治系统只需渐进地修改公共政策的内容;在快速变迁的环境里,需求和支持变化很大,为适应变化获得自身生存的需要,政治系统必须实行彻底改革,使系统的产出,即公共政策符合新的需求和支持.公共政策执行模型T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过程模型: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政策执行过程模型范米特和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这是米德( Meter)和霍恩( 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M麦克拉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分.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赖恩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丁·雷恩()和佛朗西·F·拉比诺维茨年在他们的合着执行的理论观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督阶段.。
第十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二、精英决策模型的主要理念
1. 社会事实上分化为执掌权利的人和没有权力的 多数人。
2. 少数的杰出人物并不是多数的被统治者的代 表,他们来自经济地位比较优越的社会阶层。
3. 在基本的社会制度和基本的价值观念方面, 精英集团的看法异常的一致,并会为此而共同奋斗。
4. 群众通常是冷漠的、无知的、自私的、消极 的,因此,杰出的人物不应该事实上亦很少受到群 众的直接影响。
公共政策概论
邵晓光
第十一章 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本章要点 第一节 渐进主义决策模型 第二节 综合决策模型 第三节 团体决策模型
第一节 渐进主义决策模型
一、渐进主义模型的由来 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最 初是由美国学者C.E林德布罗姆 于1959年发表的<<“调适”的科 学>>一文中提出来的。
二、渐进主义政策模型的政策观点
二、渐进主义政策模型的政策观点
5.因政策设计的客观性,政策结果基本上是可以预 测的。
6.与政策方案的有限性、政策结果评估的有限性相 联系,政策修正也是有限的,但也是在一个渐进 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的。
7.渐进公共政策的政策目的不在于急速地解决根本 性的社会问题,而在于有序地缓和和减少社会问 题。
三、关于渐进注意政策分析 模型的批评
三、政治系统决策模式的延伸
5. 公共政策是由杰出人物作出的决定。
三、关于精英决策模型的再争论
第五节 政治系统决策模式
一、政治系统决策模式的构想
政治系统决策模型是美国政治学著 名的学者戴维·伊斯顿于1979年在其《政 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提出
二、政治系统决策模式的几个主要概念
输入表示政治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概括性变量 要求表示,构成政治系统环境的个人和团体为了得到 一定的利益或现一定的价值理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诉求对象 提出的采取行动的政策主张 支持表示,个人和团体遵从约定的政治民主方式—— 选举的结果,遵守法律、交纳税收,接受政治系统为满足 要求而做出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即遵从政策政策决定 输出表示,政治系统制成公共政策,并以此影响环境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系统决策模型的缺陷:将政策系统看作一 个“黑箱”,因而不能解释政策系统内部 的过程和机制
精品课件
2、精英模型
➢ 戴伊(Thomas Dye)和齐格勒(Harmon Aeigler):
➢ 精英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掌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
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 一直试图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 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
精品课件
❖ 认为公共政策是集团相互斗争的产物 。 ❖ 本特利(Arthur Bentley):在20世纪初就提出,利益集
团是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量,集团利益导致 集团行动,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压力。 ❖ 1951年,杜鲁门(D. Truman)在其著作《政府过程》 认为:集团间的互动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实,集团 希望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最终实现其所争取的利益,政 府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功能就是 处理集团之间目标或利益的冲突。 ❖ 莱瑟姆(Earl Latham)分析了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他认为,所谓公共政策, 就是在任何既定时间内,集团竞争后所达到的平衡。这 个均衡代表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争取利益之后的一种 平衡。
英的价值偏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以社会 精英集团的价值观念、利益、兴趣和喜好为转 移。
➢ 精英模型认为,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 的,它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 定性的作用。而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才能把握 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 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精品社课会件保障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
精品课件
➢ 政治系统:社会中那些相互关联的机构及 其活动组成的体系。政治系统的一个重要 功能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讲义资料
其二,乙某可能不主动要求甲某偿还债务 的原因可能会归结为乙某爱面子,可能是 由于乙某的社会地位比甲某高而甲某借的 钱又不多,或者是乙某与甲某是朋友或其 他关系,无论是何种原因,乙某采取的现 实行动是没有主动要求甲某偿还债务,在 前面假设情形下(甲某是信用缺失者), 乙某便会遭受到损失,于是表面上看,乙 某不是一个经济人,没有促使让自身的经 济利益最大化或努力让经济利益流出最小 化。
传统理性模型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 传统经济学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 的。
经济人自私自利,做任何事情都以满足 个人最大利益为目标。
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的价值 选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统理性模型应具备的条件
(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 (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偏好一直不
首先看第一种行为— —乙某主动向甲某要求按 时归还借款。乙某为了避 免自身出现经济上的损失, 于是尽量的严格监督控制 甲某,并对其按时还款进 行催促,以确保其经济不 出现损失,这种行为的出 现明显说明乙某是一个经 济人或说是一个理性人。
再看第二种行为——乙 某没有主动要求甲某偿还债 务。这种行为的作出可能有 两种原因:其一,乙某在考 虑债务收回的成本时发现, 其收回的成本高于其可能得 到的回报,于是乙某放弃主 动要求甲某偿还债务,这一 情形及前面第一点的分析是 直接为现代经济学研究所证 明了的;
变 (5)决策过程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
消耗
存在缺陷
(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 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2)存在理性缺陷,决策者容易受非理性因 素影响
(3)人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 (4)决策面临的是价值冲突而不是价值一致 (5)决策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现代制度模型
制度模型的评价(分析政治性较强的公共政策)
政治制度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因果制约关系是相对的。 (自然、经济等制约亦影响) 政治制度与国家权力机构对政策制定的制约和影响,很 难用确凿翔实的调研信息资料进行准确的说明。
制度模型虽然能够揭示出不同政治制度下政策制定的不
同机制,但是无法指出哪种制度下制定的政策更有功效。 (民主与专制)
鉴于制度模型的局限性,因而在采用制度模型进行公共
政策分析研究时,要注意不可将政治制度对公共政策的 制约影响关系普遍化和绝对化。
二、精英模型
精英理论是政府权力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对政策分析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托马斯· 戴 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中对精英理论的基 本观点做了如下概括: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 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 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 者的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 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第一,模型用团体冲突及冲突的均衡来描述社会政 治活动,说明了政策问题产生及政府议程形成的途 径及方式。 第二,模型有助于人们认清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特 点。 缺陷:过分扩大团体的作用,反映的是占支配地位 的利益团体的利益,而不是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
第二节 围绕“理性”探索的模型
“理性”与公共政策的内容及决策过程密切 相关。围绕公共政策能否达到理性,怎样达到理 性,学者们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分析 方法,建立分析模型。 围绕理性问题建立的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包括 理性模型、渐进模型以及混合扫描模型。
传统制度模型与现代制度模型
根据分析内容中政治制度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分 析模型分为传统制度模型和现代制度模型。 传统制度模型更多地关注制度的属性,以及制度如 何使个人行为变得更好,其重点在于制度的规范性导 向,以及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 传统制度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一定政治制度下以 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机构活动的产物,一切公共政 策必然都由政府制定和执行,非政府政治因素对政策 形成过程的影响包含在政府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之中。 传统制度分析途径停留在政府制度结构和功能层面 上,并没有系统地探讨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公共政策学 第四章 公共政策模型及理论
传统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条件:
◆ 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 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
◆ 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 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 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最优选择的具体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 2、提出备选方案。 3、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Herbert Alexander Simon 1916- 2001)
10
有限理性模型的基本问题
◆ 有限目标:目标多重或不清晰 ◆ 期望水平:因人而异 ◆ 搜索方法:满意即可
① 试探方法:在没有现成满意方案时,提出探索方案,进行试点,然
后总结推广。 ② 随机方法:决策环境不明朗。 ③ 排除法:方案较多时,一一排除。
◆ 2.认定重要层面:抓住主要矛盾,剔除不相干因素
◆ 3.符合社会现实: 模型根据现实归纳提取的
◆ 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剔除概念,对现实进行抽象
◆ 5.指导调查与研究: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可验证
◆ 6. 提出一定的解释: 描述现实+解释现实。
第二节 政策分析模型及理论
1. 传统理性模型
2. 有限理性模型 8. 团体理论 9. 系统理论 10. 公共选择理论 11. 小组意识模型 12. 过程模型 13. 批判性理论 14. 实验性理论 15. 取舍理论
决策也就越有意义。
16
五、精英理论
◆ 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 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与之相反,占统治地位的 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 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英雄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
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
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
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
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与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
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
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
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
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
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
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的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
第四,决策中的相关分析不是万能的。
决策受时间与资源的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的,甚至长时间的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
西蒙进一步补充,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
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因而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最佳决策。
有限理论决策模型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Simmon's 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
赫伯特·西蒙(Herbent Simon)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大大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有限理性模型又称西蒙模型或西蒙最满意模型。
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观点如下:(1)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
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藉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处理数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象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
(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
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不愿发挥继续研究的积极性,仅满足于已有的备择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条件的约束,决策者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优的方案。
根据以上几点,决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确定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由于感到真实世界是无法把握的,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
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
如何理解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答:①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界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②由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很有限的,在决策中常表现冲突的行为。
③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
渐进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于1959年发表的《“渐进调适”的科学》中提出的。
渐进决策模型也是从批判理性决策模型入手的。
(一)渐进决策提出的社会背景林德布洛姆关于渐进决策的思想,在他的早期著作《政治、经济、福利》一书中己具雏形。
他在书中提出了社会政治过程有四种基本形态:1、价格体系对政治领袖来说,只有服务而无权力,他们不会屈从;但只有权力而无服务,又会失去大众的支持。
如价格体系一样,政治领袖控制着社会大众,同时又被社会大众控制,两者相互控制。
2、层级体系层级体系是政治领袖为实现其目标,由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工具。
3、多元体制在美国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多元政治权力中心,并各有其自己的政治领袖。
决策经常是在各党派公开地相互竞争中进行。
各政治领袖受到多元体制形态的控制。
4、议价市场买卖双方要相互讨价还价。
妥协的结果是互相退让,选取折衷方案作为成交的价格。
在政治上,各政治势力团体,如政党、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等等,相互妥协、交易,取得一种能牵制各政治领袖的"议价"。
因此,从价格体系角度上看,价格不可能单方面决策;从层级体系角度看,除最高层外,其他层次也无法单方面做决定;从多元体系看,决定是各政治权力中心互动的结果;从议价的角度看,决定又是双方妥协的产物。
这样,决策是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一方可以单独做决策。
(二)渐进决策的内涵与特点由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制衡,政府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
这种调适源自渐进的政治、渐进的政府决策,并主要通过政党政治来实现。
调适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是否能够在一种渐进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寻获关于既定政策的公共看法。
因此,关于政策的社会趋同程度是这个成败的关键。
林德布罗姆认为的渐进政策如图所示。
1940 1950 1960 1970 1976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概括地说,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有以下特点:1、因为现实政治所推行的是渐进政治,对政策问题,各政治领袖与政党的看法大致上达成共识,所能调节或改变者,只是在小的支节问题上,因而是渐进的。
在实际政治中,不一定需要用许多理论。
2、尽管政策分析或制定也会经常出现许多变量,但渐进分析只注重几个重要变量,方案的考虑也只限于少数几个。
3、价值与事实在渐进分析中交互使用,互为一体。
现实政治中的基本价值已达共识,无需再寻求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作为决定的标准。
4、渐进分析着重己有的政策为前提,这样的政策更可能被社会上一般人所接受,并且与实现差距不大,不至于冒险。
按照上面的想法,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按部就班原则(2)积小变大原则(3)稳中求变原则(三)渐进分析的合理性: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修改而已。
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因而某项政策是在解决某一个既定问题时,经渐进修改而达到完善地步。
2、渐进决策模型基本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
决策者既没有足够时间、智慧或经费,用以调查所有的政策方案,也无法在多种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相互交错作用的情况下,评估出每一项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只好以接受以往政策为理由,只审查不至于造成自然、经济、组织与行政失调的方案。
3、人的智慧与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唯一的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
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方案中,不能再满足需求时,才会冒险寻求较根本性的政策改革。
4、社会由各种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种族组织而成。
不同的团体,各有其既定目标。
在现阶段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为维持社会稳定,政府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不太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
为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只能是渐进的。
综上所述,渐进决策模型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认识论上讲,它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策的运行看成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从方法论上看,它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
以量变导致质变,主张通过不间断的修正,达到最终改变政策之目的。
(四)评价优点:1、决策所选择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2、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结果。
3、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
4、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
5、渐进方式比较稳妥,容易控制,能与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批评:这种模式在社会稳定,变迁速率缓慢时还比较适宜。
但社会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革时,需要彻底改革现有政策,这种模式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很可能阻碍社会的变革。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而渐进决策模型虽与实际决策过程相近似,但只适用于稳定的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