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和无氧能力的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合集下载

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耐力是指通过无氧代谢方式提供能量,持续做高强度、短时间运动的能力。

它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磷酸化能量系统和乳酸代谢。

肌肉磷酸化能量系统(ATP-CP系统)是无氧耐力的主要能量来源。

在这个系统中,肌肉细胞利用肌酸磷酸酶将肌酸和磷酸结合生成磷酸肌酸(CP),然后通过肌酸激酶酶解反应生成乙酰磷酸(ACP)和ATP,从而提供短时间高强度运动所需的能量。

这个系统的能量储备有限,可以持续供给约10秒至30秒的运动。

乳酸代谢在无氧耐力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肌肉磷酸化能量系统的ATP 储备耗尽后,肌肉细胞会通过糖酵解产生能量。

在糖酵解过程中,糖原(肌肉内储存的葡萄糖)被分解为乳酸和ATP。

乳酸在肌肉中积累,导致肌肉酸化,并且在高强度运动中会限制肌肉的收缩力和耐力。

然而,乳酸并非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因素,而是酸性环境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无氧耐力还与肌肉力量、肌肉纤维类型和心肺功能密切相关。

肌肉力量的提高可以增加肌肉的耐力,而慢肌纤维(红色肌肉)相对于快肌纤维(白色肌肉)具有更好的无氧耐力。

心肺功能的改善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肌肉。

综上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包括肌肉磷酸化能量系统和乳酸代谢的作用,以及肌肉力量、肌肉纤维类型和心肺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训练和适当的营养补给可以提高无氧耐力水平。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概念运动生理学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概念运动生理学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体能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为你全面详细地探讨这两个概念,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相关知识和对身体的影响。

一、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概念1.有氧运动的定义和特征有氧运动是指那些以中低强度、长时间、持续性运动为主的运动方式。

这类运动主要依赖氧气供能,能够有效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和增强肺活量。

2.无氧运动的定义和特征无氧运动则是指以高强度、短时间、爆发性运动为主的运动方式。

这种运动方式主要依赖无氧能量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二、两种运动的生理学基础和对身体的影响1.有氧运动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运动主要通过增加心肺功能,提高最大摄氧量(VO2max)来增强身体的耐力和心肺功能。

这类运动能够帮助人体更有效地燃烧脂肪,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2.无氧运动的生理学基础无氧运动主要通过增强肌肉力量、肌肉爆发力和提高乳酸阈值来提高身体的爆发力和快速能量供应能力。

这类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改善身体形态和提高运动表现。

三、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融合1.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并不是孤立的,实际上在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和日常活动中,两者会相互作用,共同为身体健康和体能发展做出贡献。

2.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融合训练可以帮助身体全面发展,提高整体运动素质。

四、结语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在运动生理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生理途径影响身体,共同构成了健康、全面的运动生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达到更好的健康和体能发展效果。

我个人认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结合是最佳的健康运动方式,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持续的锻炼,可以更好地发挥身体潜能,获得全面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为你的运动生活和训练计划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让我们共同迈向更健康、更全面的运动生活!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体能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负荷即达精疲力竭 以上四个指标中三个达到即可。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氧运输系统的影响
血红蛋白含量与循环机能 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肌纤维的类型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因素 训练因素
通过长时间耐力训练能够部分提高,但幅度不 大
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 的意义
➢ 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 作为选材的生理基础 ➢ 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应用价值较高,但受限于测定的复杂性。
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
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 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的那一点(乳酸 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 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 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 点或转折点。
➢ 个体乳酸阈: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提出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 乳酸阈测定 ➢ 通气阈测定
乳酸阈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 持续训练法 ➢ 乳酸强度训练法 ➢ 间歇训练法 ➢ 高原训练法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概述 有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述
需氧量与摄氧量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需氧量与摄氧量
需氧量 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 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正常成人安静时 需氧量约为250ml/min。
摄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 量。有时把摄氧量也称为吸氧量(oxygen intake) 和耗氧量(oxygen consumption)。通常以每分 钟为单位计量摄氧量。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无氧耐力是指人体在高强度、短时间、无氧代谢状态下所能持续进行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无氧代谢是指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糖酵解途径生成ATP能量,其中乳酸是代谢产物。

由于无氧代谢能力有限,乳酸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从而限制了运动能力。

无氧耐力运动主要依靠肌肉糖原作为能量来源,因此在运动前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是保证无氧耐力的关键。

此外,训练无氧耐力需要重复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以提高肌肉的乳酸阈值和糖原储备量,从而延长无氧运动耐力时间。

无氧耐力训练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短跑、重量举重、爬山等。

其中,间歇训练和阻力训练是常用的训练方式。

间歇训练是指高强度运动与休息交替进行,以提高肌肉对乳酸的适应能力。

阻力训练是通过举重、挪动重物等方式增加肌肉负荷,以提高肌肉力量和无氧耐力。

无氧耐力训练的效果取决于多个因素,如训练强度、频率、时间、运动类型等。

一般来说,高强度、低次数的训练可提高肌肉力量和无氧耐力,而低强度、高次数的训练则可提高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

无氧耐力训练不仅适用于运动员,也适用于普通人。

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普通人也可以提高无氧耐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无氧耐力训练还可以促进代谢率的提高,从而消耗更多的热量,有助于减脂塑形。

然而,无氧耐力训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由于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因此需要注意训练强度和方法,适当休息和恢复。

同时,对于有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无氧耐力训练。

无氧耐力是人体在缺氧状态下所能持续进行的高强度、短时间运动能力,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和代谢率,从而获得健康的身体和更好的运动表现。

浅析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浅析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浅析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作者:黄祥富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进行分析,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指导,事半功倍地完成训练任务。

关键词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供能中图分类号:Q4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世界田径、游泳等项目的运动成绩突飞猛进,世界纪录不断攀新,其主要原因归功于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中长距离跑和游泳项目上,我国与世界水平有一定差距,为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不能仅仅盲从国外“经验”,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有目的地吸收并找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训练途径。

下面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国际体坛流行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训练的有关问题。

1 耐力的分类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工作的能力。

按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可划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静力耐力、一般耐力;按参与工作的器官系统可分为呼吸—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全身耐力;按供能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我们一般所探讨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范畴内的耐力均指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2 运动供能的生理学机制人体运动靠运动器官实现的,关节是枢扭,骨骼是杠杆,肌肉是动力来源,因此,没有肌肉的收缩也就不会产生运动,然而肌肉归缩必须依靠体内贮存的能源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推动,这里包括一个由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2.1直接供能物质:atp和cp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是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腺苷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并逐级释放能量,这部分能量直接供给肌肉收缩。

由于三磷酸腺苷在肌肉中贮存极少,如大腿每公斤肌肉中只有4—5毫克,仅供大腿肌肉0.06秒的归缩能量,其再合成则需要另一种能源物质磷酸肌酸(cp),它可以分解为磷酸(p)和肌酸(c),同时释放出能量。

所放出的能量可供三磷酸腺苷的再合成。

Atp—adp+p+能(其它能源物质释放的能)2.2间接供能:糖元、脂肪磷酸肌酸在肌肉中贮存数量也不多,可供给5—7千卡的能,极限运动只能维持4—5秒,肌肉收缩最先参与的供能物质就是磷酸肌酸,后续运动所需能源来自间接能源,糖元、脂肪等。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一、基本概念类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

2.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3.物质代谢: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自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以及不断地向外界排出自身和外来物质的分解产物,这一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4.合成代谢: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合成代谢。

5.分解代谢:机体分解其自身成分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

6.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的是能量的摄取及其在体内的转换、利用、贮存和排出,这个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8.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保护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9.适应性:机体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10.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1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1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3.体液调节:主要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基本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14.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有氧健身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健身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健身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友情提示
请勿在室内吸烟 上课时间请勿:
--请将您手机改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 --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
--交谈其他事宜
--随意进出教室
一、有氧运动的概念
有氧运动指由人体大肌肉群参加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 动 。有氧运动基本要求:第一,每次运动必须达到一 定的时间;第二,各年龄段的运 动者在有氧运动时必须达到一定 的强度,通常用心率来控制运动 的强度;第三,每周的有氧运动 必须坚持一定次数。从能量供应 的角度来说,有氧运动是指人体 在充分获氧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 锻炼
二、有氧运动的发展
1) 最初,长距离跑,增进健康和减肥。 2) 80年代中期,室内 有氧舞蹈班和功率 自行车等器械运动。 满足那些锻炼时间 和场所有限、胆怯 运动的人群 3)到80年代后期,运 动生理学家建议进行 有氧运动的同时增加力量训练,因为它可同时改善心血 管健康、控制体脂、提高肌肉总量及骨密度。
形体训练: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气质 通过舒展优美的舞蹈基础练习(以芭蕾为基础), 结合经典和民间音乐和各个民族的舞蹈进行综合 训练。 主要目的:塑造优美 体态,培养高雅的气 质,纠正生活中不正 确的姿态,改善肥胖 、胸部不挺括、臀部 下坠、颈部错位等行 体缺陷,可以说它是 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 适宜人群:适合的人群比较广泛,尤其适合女性。
三、有氧运动项目
具有代表性的有氧运动包括: 慢跑、快步走、 游泳、健身操、登山、越野行走、跳绳、各 种球类运动等。如暴走运动,几十公里到上 百公里。 短距离冲刺跑、 拳击、摔跤等 属于无氧运动。
有氧健身操 :健身减肥最基础的有氧运动 有氧操是最传统的健身操,是人们健身减肥最基 础的一项有氧运动,动作简单、基础,节奏感强, 运动强度较大。 适宜人群:因其运动强度较大,对减肥人群较适宜。 注意事项:许多的朋友认为运动 强度大,减肥效果才会明显,但 由于无法长期保持这一强度的训 练,停练后会导致好不容易减下 去的体重反弹,且易生成硬性的 肌肉块。所以,选择中低强度的 有氧健身操,才可能有效地期保 持减肥效果。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运动训练的关键运作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运动训练的关键运作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运动训练的关键运作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指的是深入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肌肉、神经、心血管、呼吸、能量代谢等方面,以达到科学有效的运动训练效果。

在运动训练中,掌握关键运作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和保持身体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关键运作。

1. 肌肉骨骼系统的力量和耐力训练肌肉骨骼系统的力量和耐力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点。

力量训练通过提高肌肉收缩能力,可以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大小,从而提高力量。

力量训练可以使用自身体重、器械或者重物进行,包括卧推、深蹲等动作。

耐力训练则是通过提高心肺系统的运动耐力,增加肌肉的线粒体数量和大小,以及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时间和强度。

常见的耐力训练包括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车、跳绳等。

2.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有氧运动主要促进心肺系统的运动发展,如长时间的低强度跑步、有氧操等;而无氧运动则主要用来增加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如重量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等。

由于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者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例如,长时间的低强度跑步可以提高心肺系统的运动耐力,而无氧运动则更加重视力量训练。

3. 训练前和训练后合理的拉伸和恢复合理的拉伸和恢复可以促进肌肉的柔韧性和代谢功能的正常运作。

在训练之前,需要通过动态拉伸来增加肌肉的血流量,使肌肉变得更加柔软,从而减少运动中容易受伤的概率。

在训练之后,需要进行静态拉伸和恢复来缓和肌肉的紧张状态,增加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从而达到恢复的作用。

合理的拉伸和恢复对于运动训练的效果非常重要。

4. 功能性的训练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人们发现功能性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的挑战和运动中的危险。

功能性的训练主要包括训练肌肉协调性、平衡性和反应性。

训练肌肉协调性是指提高肌肉协调动作能力,通过肌肉复杂性动作的训练来刺激肌肉系统的复杂性效果。

(1)简述无氧能力生理学基础。

(1)简述无氧能力生理学基础。

(1)简述无氧能力生理学基础。

无氧能力是指人体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高强度运动的能力。

在体育竞技、健身锻炼和日常生活中,无氧能力都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学指标。

本篇文档将从代谢酶的活性、肌肉纤维类型、激素水平和身体温度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无氧能力生理学基础。

一、代谢酶的活性人体肌肉中存在多种代谢酶,它们可以催化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进行分解或合成代谢,以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在无氧运动中,糖酵解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代谢酶的活性直接影响着糖酵解的效率和供能的速度。

高活性的代谢酶能够加速糖酵解的速度,提供更多的能量以维持运动。

二、肌肉纤维类型人体肌肉纤维分为快肌和慢肌两种类型。

快肌纤维具有更高的无氧代谢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能量。

而慢肌纤维则以有氧代谢为主,适于长时间的低强度运动。

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类型的肌肉纤维。

例如,短跑、举重等高强度运动需要更多的快肌纤维,而长跑、自行车等长时间运动则需要更多的慢肌纤维。

三、激素水平人体内的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可以增强无氧代谢能力,提高运动表现。

相反,胰岛素则可以降低无氧代谢能力,影响运动效果。

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的激素水平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

通过合理的营养和训练,运动员可以调节自身的激素水平,以提高无氧能力。

四、身体温度和环境身体温度和环境也会影响无氧能力。

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会降低无氧能力,因为过热会导致肌肉疲劳和血液粘稠度增加。

而寒冷的环境则可能提高无氧能力,因为低温可以刺激肌肉收缩和血液流动加速。

在冬季运动中,运动员往往需要更多的热身时间来适应寒冷的环境。

此外,高原地区由于氧气稀薄,无氧能力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无氧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是多方面的,包括代谢酶的活性、肌肉纤维类型、激素水平和身体温度与环境等。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无氧能力的生理机制,为提高无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生理学》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ppt课件

ppt课件
7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
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 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 后过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 运动后恢复期
实验仪器:气体代谢分析仪、功率计、心率遥测表、节拍
器等。
ppt课件
15
测试负荷:采取递增负荷,功率自行
车递增运动负荷程序 100W起始(女生 50W起始),每1min递增25W,至力 竭(踏蹬圈数60圈左右)。
ppt课件
16
最大摄氧量判定标准:
心率达到180次/分(少儿达200次/分) 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1.15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 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负荷即达到筋疲力
90
148
85
氧供充足是有氧工作的条 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 关键因素
ppt课件
10
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1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百分配布 骨骼肌中慢肌纤维比例高者,有氧运动能力强。
形态学:线粒体数量较快肌纤维多 而直径大;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 丰富
代谢特征: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 白浓度高,
生理特征: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强 于快肌纤维
运动生理学
第五章 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系
ppt课件
1
本章重点
☞ 重点掌握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的概念和生理学 基础及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方法,
☞ 了解有关无氧阈和个体乳酸阈的争议。
ppt课件
2
第一节 概 述

(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原则

(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原则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原则无氧耐力(anerobie eduence)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进(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称无氧能力,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

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进行大强度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

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能力。

(一)肌肉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所以提高无氧酵解供能能力主要是提高机体糖原含量和糖酵解酶活性。

优秀径赛运动员腿部肌肉中慢肌纤维百分比以及乳酸脱氢酶(参与无氧酵解的酶)活性随项目的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面乳酸脱氢酶和磷酸化酶的活性却相反,短跑运动员最高、中跑居中、长跑最低。

(二) 缓冲乳酸的能力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人血液后,将对血液pH值造成影响。

但由于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不至于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血液中碳酸酐酶(促进碳酸分解的酶)的活性。

(三)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尽管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人血液的乳酸,但由于进入血液的乳酸量大,血液的pH还会向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都将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

因此,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也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的耐受力提高。

如短跑、短泳运动员对静脉血CO2,含量增多的耐受力高于长跑、长泳运动员。

二、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是指依靠糖酵解供能而保持较高强度运动能力的训练。

一般采用最大乳酸训练及增强机体耐乳酸能力训练等手段来发展无氧耐力(一)最大乳酸训练最大乳酸训练是指机体在运动中达达到最高血乳酸水平的训练,其目的是使糖酵解系统供能达到最高水平。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的活性 ➢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 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调节等
➢ 最大氧亏的积累 氧亏: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 肉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 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需氧量的差值。 是衡量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Saltin等提出最 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 法。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 荷,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 蹬踏圈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 入下面公式,单位是瓦特(Watt)。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 前车轮周长*阻力*6.11。
能量来源于ATP及CP的分解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 加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 解。
应用价值较高,但受限于测定的复杂性。
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
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 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的那一点(乳酸 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 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 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 点或转折点。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 量进行运动的能力。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均已此 供能。
生理基础 ➢ 能源物质的储备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简答

简答和论述1998年简答:1、简述循环系统运动训练的反应及适应。

答:(1)反应A、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运动时,由于肌肉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

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B、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液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和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C、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改变后的总的结果。

换句话说,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降低两者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

(2)适应:A、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的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是可逆的,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B、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反应。

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C、心血管机能改善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 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是心肌收缩力增加。

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

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凡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都能影响运动员的有氧耐力。

另外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运动生理学基础代谢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基础代谢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基础代谢名词解释标题:运动生理学基础代谢名词解释简介:本文旨在解释运动生理学中的基础代谢相关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正文:1.基础代谢率(BMR)基础代谢率指的是在安静、没有食物摄入和没有进行任何活动的情况下,身体维持正常功能所需的能量消耗。

BMR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和基因等。

2.热量热量是衡量食物和能量的单位,通常用卡路里(Calories)来表示。

在运动生理学中,热量被用来表示身体在运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3.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通过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让身体能够有效地利用氧气来产生能量的运动方式。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4.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在缺氧或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分解肌肉内的糖原来产生能量的运动方式。

举重和高强度间歇训练是常见的无氧运动。

5.静态代谢静态代谢指的是身体在休息状态下的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率和追加的能量消耗。

静态代谢是身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

6.糖原糖原是一种能够被身体直接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储备,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组织中。

糖原在运动过程中被分解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

7.脂肪氧化脂肪氧化是指身体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并将其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脂肪氧化在低强度有氧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减少脂肪储存。

8.乳酸阈值乳酸阈值是指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身体产生乳酸的速度超过了乳酸的消除速度。

乳酸阈值的提高可以提高身体耐力和运动能力。

总结:本文对运动生理学中的基础代谢相关名词进行了解释,包括BMR、热量、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静态代谢、糖原、脂肪氧化和乳酸阈值等。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从而提升运动效果和健康水平。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无氧耐力是指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人体能够持续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这种运动需要依靠肌肉内的糖原来提供能量,因此也被称为糖原能力。

无氧耐力是许多运动项目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如举重、短跑、跳高等。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肌肉的能量代谢、肌肉纤维类型和乳酸代谢等方面。

肌肉的能量代谢肌肉的能量代谢主要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种。

有氧代谢是指在有氧气的情况下,肌肉内的糖原和脂肪酸通过氧化反应产生能量。

而无氧代谢则是指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肌肉内的糖原通过糖酵解反应产生能量。

糖酵解反应是指将糖原分解成乳酸和ATP(三磷酸腺苷)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需要氧气,因此也被称为无氧代谢。

无氧代谢能够快速产生能量,但是产生的乳酸会积累在肌肉中,导致肌肉疲劳。

肌肉纤维类型肌肉纤维类型分为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两种。

慢肌纤维又称红肌纤维,主要用于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如长跑、游泳等。

慢肌纤维富含线粒体和血管,能够进行有氧代谢,产生大量的ATP,因此能够持续进行运动。

快肌纤维又称白肌纤维,主要用于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如举重、短跑等。

快肌纤维不富含线粒体和血管,只能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少量的ATP,因此容易疲劳。

乳酸代谢乳酸是无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会积累在肌肉中,导致肌肉疲劳。

但是乳酸并不是完全无用的,它可以通过肝脏转化成葡萄糖,再次供给肌肉使用。

这个过程被称为乳酸循环。

乳酸循环的速度取决于肝脏的能力和肌肉的需求。

如果肝脏的能力不足,乳酸就会在肌肉中积累,导致肌肉疲劳。

因此,提高肝脏的代谢能力和减少乳酸积累是提高无氧耐力的关键。

总结无氧耐力是许多运动项目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它需要依靠肌肉内的糖原来提供能量。

肌肉的能量代谢、肌肉纤维类型和乳酸代谢是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训练和提高无氧耐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功率,维持机体做交替周期性运动,所 以,耐力运动训练就是以人的“个体乳酸 阈”训练,是耐力训练的黄金指标。
可以通过跑台设定运动强度, “无氧阈”训练,“无氧阈- 心率”训练和训练中取耳血测 定“个体乳酸阈”训练。
为什么血乳酸的测定是运 动后间隔5分钟,马上取 指端或耳垂静脉血测定?
运动中血乳酸的生成主要在肌细胞内,血 乳酸从细胞内通过载体转运到胞外,而后 汇集到静脉血中,需要3-5分钟时间,
为什么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呼吸代谢测 定仪屏幕上会出现CO2生成浓度的斜率突 然增大,并且有一个明显上升的折点,即 无氧阈概念的生成?
我们人体运动时有三大供能系统,即ATPCP、糖的乳酸能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 系统。
任何一项运动,三种供能都参与,但占的 百分比不同,例如百米以内的运动,田赛 等都是以ATP-CP供能为主,糖酵解供能和 有氧氧化也对运动的维持输出能量,最终 是ATP的表现形式。
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开始阶段是有氧运动, 这时维持运动的能量输出主要是有氧氧化, 而糖的不完全氧化,糖酵解供能仅占到很 少部分,生成的乳酸(HL),能够及时氧 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
所以开始阶段运动负荷递增CO2呼出的浓度 变化不显著,但是可以肯定CO2浓度曲线是 缓慢递增的。
在1-3秒全力运动中,基本上由 ATP供能;在10秒以内全力运动 时,ATP、CP为主的磷酸原系统 起主要供能作用。
在持续数秒-3分钟的最大强 度运动中,能量来源由无氧 代谢为主逐渐转向有氧代谢 供能为主,此期间30-90秒 是糖酵解供能为主的阶段。
约2-3分钟运动,糖有氧 供 能占相当大比例;超过3 分钟以上的全力运动,基本 上由有氧代谢供能,
随着运动强度加大,血液中的乳酸浓度, 本质上是H阳离子浓度进一步加大,这时我 们血液中碱性缓冲物质(碳酸根和碳酸氢 根)耐受H阳离子的数量,处在动态平衡的 极限。
当运动强度再递增,血液中乳酸浓度进一 步升高。H阳离子摩尔数增加会使CO3 阴离 子+H阳离子CO2 +H2O (碳酸H2CO3)的 反应方程会向右移,这时就会发生CO2急剧 增加现象,使肺呼出气体CO2的浓度“爆炸 性”增长,
“个体乳酸阈”和“无氧阈”之间的联系: 都是评价有氧氧化最大功率向无氧功率转 化的生理学指标,是指导有氧无氧训练强 度定量的关键运动生理学因素。
科学证实:个体乳酸阈的出现要早于“无 氧阈”的出现,时间间隔很短,可以用 “无氧阈”代替“个体乳酸阈”。
耐力项目中途跑训练的理论依据 耐力项目是以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向外输
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无氧 阈大转折,我们运动生 理学上把这个折点叫 “无氧阈”,这个测得 的数值就是无氧阈值。
二氧化碳浓度的改变
无氧阈图示
35
30
25
20
15
乳酸浓度
10
5
0 123456789
强度变化
辨析“个体乳酸阈”和“无氧 阈”两个运动生理学概念
“个体乳酸阈”是递增负荷运动引起血液 乳酸浓度(H阳离子)突然递增的折点; “无氧阈”是是递增负荷运动引起肺通气 过程中CO2摩尔浓度突然递增的折点。
有氧和无氧能力的训练的 生理学基础
什么是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就是运动负荷使机体产生应激反 应,表现为肌肉的肥大,骨骼的粗壮,身 体素质和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
什么是有氧和无氧训练?
有氧和无氧训练是指运动中能量供应速率 的快慢和在运动训练中消耗的糖、脂肪、 蛋白质供能物质比例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性,
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向外输出的有氧功率 也在增加,同时代谢尾产物乳酸摩尔数பைடு நூலகம் 在增加,当运动强度增大到有氧功率的最 大值时,人体氧化乳酸的能力达到了最大 值,
那么这时体内乳酸浓度处在最大值,主要 是通过糖异生、酸碱中和、氧化脱羧和肺 呼出CO2(肺泡的气血交换)缓解乳酸的堆 积,使血液耐受最大乳酸浓度,并且处于 动态的稳态平衡。
4)线粒体之质过氧化物的生成
高原训练
高原环境氧含量比平原要低,气压低,所 以首先是对人体的供氧系统是一种强烈的 应激,提高心泵功能,改善肺通气和肺换 气,
有氧供能与糖酵解供能差异的比较
糖酵解供能
肌细胞发生部位
胞浆内
C6H12O6 代谢尾产物 生成 ATP 速率 尾产物的清除
2ATP HL 2*a 糖异生、在心脏和骨骼肌生物氧化
有氧供能 胞浆、线粒体内
36 or 38 CO2、
a 肺和肾脏
递增运动负荷为什么会出现乳酸的堆积?
我们假想一个生物人体模型:肌细胞内酶 的生物活性和氧的供应是最大值,当运动 强度负荷较小,有氧氧化供能在单位时间 内产生的ATP能够满足人体运动功率的输出。
以及不同的代谢尾产物(乳酸和H2O、CO2) 等存在的种类显著差异性,通过人体摄氧, 利用氧的效率高低,从人体运动用氧特点 的角度,运动生理学家对体育项目和训练 方法进行了科学分类。
人体运动的三大供能系统: 1. ATP-CP磷酸原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 3.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而静脉血中血乳酸浓度的峰值发生在5分钟 后,测定的值较能反映肌细胞内乳酸的实 际浓度。
哪些因素不利于有氧功率的提高
1)有氧代谢中酶的数量和活性,尤其是激酶的 活性。
2)代谢尾产物,例如Ca阳离子和磷酸根反应, 生成磷酸酸钙,在肌细胞内发生沉淀。
3)H阳离子浓度的升高影响氧化代谢酶的生物活 性
随着运动负荷强度逐渐增大,当最大有氧 功率不能满足运动功率的输出,机体为了 维持这种运动状态,就会生成过多的ADP, ADP数量(摩尔数)生成速率的迅速增加会 刺激ATP数量的快速合成。
此时,我们知道有氧功率已经达到了最大 值,必须加快糖酵解的分解速率, ADP+~PiATP使ADP浓度变化值在胞浆内 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从而会使一部分丙酮 酸不能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部分最终 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完成丙酮酸有氧氧 化,是血液中乳酸浓度增多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