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第二节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与摄氧量(一)需氧量概念: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二)摄氧量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一)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1.体温升高2.儿茶酚胺的影响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4. Ca++的作用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男子绝对值:3.0-3.5L/min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相对值:40-45ml/kg/min(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法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2.间接推算法①Astrand-Ryhmin列线图法。
②多元逐步回归推算最大摄氧量的方?程式。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1.氧运输系统对VOmax的影响2max的影响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3.其他因素对VO2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1)肺通气VE,吸入O2↑(2)肺换气(3)血液循环功能①Hb ↑,运输O2↑,吸入O2↑②心功能↑,循环血↑,运输O2↑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衡量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高低的指标---氧的利用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慢肌纤维百分组成高的,其有氧工作能力 或耐力成绩也较高
不同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和VO2max
双生子VO2max的对内差异
70 60 最 大 吸 氧 50 40 70 单卵双生 60 50 40 30 40 50 60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 多应用于运动员
判定心肺功能达到极限水平标准: ①心率达到本人的最高心率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③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 现平台或下降 ④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 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 竭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高,耐力运动员比非耐力运动员为高
乳酸阈
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 为“通气阈” --一种判断机体乳 酸阈的非损伤性的 方法
乳酸阈
问题:耐力运动员 A 和 B ,二人VO2max相等,但个体 乳酸阈强度 A > B,请分析二人谁更可能在耐力项目中 取得更好成绩。
以乳酸阈评价有氧耐力优于VO2max的原因
① VO2max反映人体最大吸氧能力,而乳酸阈表示
利用VO2max的能力(VO2max可利用百分比),即 为最大有氧工作的能力。
马拉松
概
述
摄氧量 (吸氧量 /耗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安静时:每分摄氧量=每分需氧量
北体大考研运动生理学讲义(应用篇)
运动生理学应用篇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1.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即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皮质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
2.运动技能的分类:分为闭式运动及开式运动两类。
闭式运动的特点: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动作结构周期性重复;反馈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属闭式运动。
开式运动的特点: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动作结构为非周期性;反馈信息来自多种感受器, 以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 球类、击剑、摔交等对抗性项目属开式运动。
3.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随意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肌肉活动。
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可与皮质所有其他中枢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人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形成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
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
连锁性: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具有严格的时序特征,前一个动作即后一个动作的条件刺激。
本体感受性:在动作形成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
运动动力定型: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进行排列组合, 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 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 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动力定型越巩固,动作完成越轻松自如;动力定型越建立得多,改建越容易皮质的灵活性越高。
即基本技术掌握越多,越熟练,新的运动技能掌握越快,越自如。
大脑皮质机能的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新的动力定型可以代替旧的动力定型。
4.运动技能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形成运动技能的信息来自体内和体外体内信息:大脑皮质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中枢的联合区形成一般解释区,由此转移信号到运动中枢。
体外信息:教师信息传输,学生感官——神经分析综合。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摘要】循环力量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循环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增强心肺功能和耐力。
循环力量训练也能有效提升个体的无氧工作能力,增大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循环力量训练与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在进行循环力量训练时,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和频率非常重要,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对循环力量训练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训练时长、强度和频率。
综合考虑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训练方向和研究重点。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循环力量训练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关系,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循环力量训练、有氧工作能力、无氧工作能力、训练方式、训练频率、效果评估、关联、综合影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结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循环力量训练是一种结合了重量训练和有氧训练的训练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体育锻炼和健身训练中。
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是人体在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时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的能力。
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体在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时所需要的能力,如长跑、游泳等;而无氧工作能力则是指人体在进行高强度、短时间内的运动时所需要的能力,如举重、短跑等。
目前,有关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一些早期的研究表明,循环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对于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最佳的训练方式和频率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究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循环力量训练与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之间的关联,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循环力量训练的效果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循环力量训练在提高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为训练者选择最适合的训练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生理各章节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绪论一.必背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二.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热点即考点)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必背概念: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二.重点问题1.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2.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3.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节,必背)4.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第二章血液一.必背概念: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二.重点问题1.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2.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
A机能评定B运动选材C监控运动量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必背概念: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二.重点问题1.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3.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4.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5.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B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可出综合题)第四章呼吸机能一.必背概念: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二.重点问题1.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影响因素及生理意义。
2.运动时合理呼吸和合理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必背概念: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二.重点问题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2.三个能源系统的功能特点及结合专项应用。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 ➢法1.直接测定法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 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 量。
判定标准:
①心率达180次/分(儿少达200次/分)
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需氧量的关系
运动项目
强度 (米/秒)
持续时间
需氧量/分 (升)
短跑
9.8
10”-20”
40
总需氧量 (升)
7-14
中跑
8.9-6.8
1’-4’
8.5-25
19-50
长跑
6.3-5.8 8’-29’
4.5-6.5
50-150
马拉松
5
>2小时
2-3.5
>500
(二)摄氧量
➢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 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波动范围: 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 观和准确地反 映机体有氧工 作能力的高低
(二)乳酸阈的测定
➢方1.乳法酸阈测定
➢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 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 得其血乳酸值。
以运动负荷 时做功量(W) 或运动强度为 横坐标,血乳 酸浓度为纵坐 标作图,将乳 酸急剧增加的 拐点对应的血 乳酸浓度确定 为乳酸阈。
➢运动员可达到60%-70%VO2max强度, 而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马拉松、滑 雪)可以85%VO2max强度进行长时间 运动。
(3)训练因素
➢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 VO2max比较
考研《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财经大学2023年体育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346)科目自行命题考试大纲一、考核目标研究生入学初试是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环节,为了贯彻教育部“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和按需招生”的方针,根据《西南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命题细则》及本学科特点制定本大纲。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内化成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
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体育学原理、职能及方法在体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考试主要范围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一)运动训练释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第二篇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三)学校体育的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一)体育课程的概念(二)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二)体育课程的内容三、体育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四、体育课程的评价(一)对学生的评价(二)对教师的评价(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一)历史经验(二)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一)构成要素(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三、体育教学目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四、体育教学过程(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体育教学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六、体育教学计划(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二)学年教学计划(三)学期教学计划(四)单元教学计划(五)课时计划七、体育教学实施(一)体育教学常规(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第四章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一)课余体育的地位(二)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一)课余体育的功能(二)课余体育的价值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三)中央相关文件第六章体育教师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二)体育教师的作用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二、肌肉收缩的形式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二、血液的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二、气体的交换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三、脂肪代谢与运动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五、水的代谢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三、兴奋剂及其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二、听觉与位觉三、本体感觉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一)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二)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二、有氧工作能力三、无氧工作能力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二、力量素质三、速度素质四、耐力素质五、灵敏与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三、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五、恢复过程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二、热环境与运动第十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一、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二、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三、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四、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三、参考书目1.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体育综合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2.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5.张瑞林主编.体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四、其他相关内容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大学生身体发育、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研究
3 长沙交通 学院体 育教 学部 . . 湖南 长沙 40 7 ; 4 南华太学体育教学部, 10 6 湖南 衡 阳 4 10 ) 2 0 1
摘
要: 在身体发 育、 有氧和无氧工作 能力噩休育行 为三方 面就湖南省文 、 、 、 农五 大类专 业二、 理 工 医、 四年级
男女学 生进行 了比较研究。结果表 明。 在身体发 育上 . 期南省四年级 男、 女学生的身高 、 重均 高于二年级 学生 ; 体 有 氧工作能 力不论 男、 四年级 学生均明显低于二 年级 学生 , 生尤为明显; 女 女 无氧 工作能力 不论 男、 。 女 四年级 学生和 二年级学 生无 明显差异。这些成果 , 对了解体 育考j 窘内容和修 改体 育教学计划都 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 身体发 育; 有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 ; 育锻炼 体
了四所学校 五个 专 业 的四年级 学 生 36名 ( 3 男女 生 各 18 6
择 晶 0L5,, 长人湖 师大 体学 大 体教 部授 士 导 。 作简 : 11 ' 湖 沙 , 范 学 育 院学 育学 教 , 生 师 者 介0 ̄9) 霎羿孙 2一 南 2 (9. 洪 8男 南 硕
维普资讯
场的跑道上进行 , 要求受试者 听到起跑 命令后 , 在规定 的 l 2 分钟内, 尽力跑出最长 的距离 。当听 到终止 信号后 , 为原 变 地跑步并记住跑点 位置 . 然后 以 1 为 单位 , 7 1 记录 J 钟所 2分
跑的距离 ( 不足 I 的台去不记) m 。
为 了解受试者对 I 2丹钟跑 这一负荷 的适 应状况 , l 在 2 分钟跑 的当天及跑后的第一 天清晨 起床前 测定受 试者 的基 础心率( 通称 晨脉 ) 。并在 l 2分钟跑 后立刻 用 B r og自感用 力度量表测定受试 者的 自感用力度 ( R ) P E。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历年真题
2000-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考博真题运动生物化学2000年一简答1.以乳酸脱氢酶为例说明同工酶作用的特点第七章酶化学P2862.简述淀粉和糖原的结构特点与糖利用的关系第一章糖化学P30二分析1.说明1,3-二磷酸甘油酸影响血红蛋白携带氧能力的机理2.说明糖原酵解过程的限速酶及催化步骤第九章糖代谢P355三方法运用1.遗传密码怎样编排,其特点如何?2.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可将血清蛋白分离成几种主要成分?这种电泳的原理是什么3.以肌酸激酶为例说明同工酶作用的特点4.简述睾酮和皮质醇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5.分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结合氧能力不同的原因6.何为氧化磷酸化?并说明A TP生成的部位7.遗传密码排列顺序翻译或多肽随氨基酸排列顺序保证准确翻译的关键是什么8.用密度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几种组分?说明各种脂蛋白的主要生理作用9.糖酵解的速率是如何调控的10.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式11.如何分离、纯化蛋白质?他的基本程序、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什么?12.分析影响酶促反映速度的因素运动生物化学2002年1.何谓酶的共价修饰?举例说明2.简述遗传密码的基本特性3.高色效应4.酶的别构效应?举例说明5.核酸杂交6.冈崎片段及产生的机制7.旋光性及产生的原因8.分析己糖构象与结构的区别9.叙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程序以及所采用方法的生化原理10.叙述watso\crick提出DNA双螺旋的结构要素运动生物化学2003年1.有5个试剂瓶中分别装的是核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溶液,但不知道各是什么。
试用最简便的生化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2.猪油的皂化价是193-203,碘值是54-70;椰子油的皂化价是246-265,碘值是8-10.这些数值说明猪油和椰子油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差异3.为什么糖摄入量不足的爱斯基摩人,用营养学角度看,吃含奇数碳原子脂酸的脂肪比含偶数碳原子脂酸的脂肪好?4.试述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分子调节过程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考博真题运动生理学(50分)一、简答题(3选2,20分)1.简述肌肉收缩形式及其生理特点2.简述个体乳酸阈提出的生理学依据3.简述间歇训练的生理学特点二、论述题((3选2,30分)1、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2、影响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学因素3、试述运动员心脏特征运动生物化学(50)一、简答题(3选2,20分)1、简述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调节过程与生物学意义2、A TP是果糖磷酸激酶的底物,当A TP浓度较高时会对果糖磷酸激酶产生什么作用?分析原因3、什么是巴斯德效应?试分析在氧分压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相同的体力活动,这种效应会如何表现。
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切运动的能量供应过程都是由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过程以不同的比例组成。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循环力量训练既可以通过器械训练,也可以利用自身体重进行训练,是一种非常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
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训练方式,循环力量训练更加全面和综合,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的综合运动能力。
随着健身和运动科学的发展,循环力量训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体育训练、健身训练以及康复训练等方面。
通过对循环力量训练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这种训练方式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循环力量训练的定义和原理进行分析,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探讨其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具体影响机制。
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循环力量训练与身体适应性的关系,揭示不同训练方法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效果。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训练者提供合理的训练建议,以提升工作能力和运动表现。
本研究也将探讨循环力量训练的常见方法,并总结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综合影响,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循环力量训练的影响机制,可以为运动训练领域提供更多实用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循环力量训练的定义和原理循环力量训练是一种结合了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训练方式,通过高强度的重复运动来提高身体的力量和耐力。
其原理是通过不断循环进行一系列力量训练动作,使肌肉受到持续的刺激,促进肌肉的生长和适应性提高。
循环力量训练的核心在于高负荷、高重复和高密度的训练,以达到最大的刺激效果。
通过组合不同的训练动作和器械,循环力量训练能够全面激发肌肉群,提高身体的力量和耐力水平。
循环力量训练也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和代谢率,提高身体的整体适应性。
2.2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循环力量训练是一种结合了重量训练和有氧运动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耐力。
在进行循环力量训练时,运动员会进行一系列的重复力量训练动作,同时控制呼吸和心率,以达到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效果。
福建师范大学346体育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以下是教指委2010考试大纲,如教指委没有更新,我校将按该大纲命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一)运动训练释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三)学校体育的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一)体育课程的概念(二)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二)体育课程的内容三、体育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四、体育课程的评价(一)对学生的评价(二)对教师的评价(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一)历史经验(二)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一)构成要素(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三、体育教学目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四、体育教学过程(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体育教学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六、体育教学计划(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二)学年教学计划(三)学期教学计划(四)单元教学计划(五)课时计划七、体育教学实施(一)体育教学常规(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第四章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一)课余体育的地位(二)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一)课余体育的功能(二)课余体育的价值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三)中央相关文件第六章体育教师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二)体育教师的作用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向心收缩2.等长收缩3.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肌肉力量与爆发力(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1.形态特征2.生理特征3.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体液2.血液组成3.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运输功能3.调节作用4.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呼吸的形式 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氧气的血液运输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减小呼吸道阻力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人体的糖储备2.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人体的脂肪储备2.脂肪的分解供能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激素的概念2.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生长激素4.胰岛素5.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分类3.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视调节2.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肌梭2.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牵张反射2.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需氧量2.摄氧量3.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身体素质的概念2.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力量素质的概念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功能性肌肉肥大4.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灵敏素质2.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极点2.第二次呼吸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真稳定工作状态2.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概念2.产生机制3.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2.运动系统3.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
一、概念;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3、等张收缩4、等长收缩5、兴奋-收缩耦联6、运动单位7、神经肌肉接头8、阈刺激二、填空题:1、可兴奋组织是指----------、----------、-------------。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3、单收缩曲线包括----------、-----------、------------三个时期。
4、慢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能-------,快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但易------。
5、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纤维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6、传导是指-----,传递是指-----。
三、判断题:1、组织能够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叫兴奋性。
()2、人体内的神经、肌肉和腺体受到刺激后,能较快地产生可传播的生物电反应,把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3、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4、在不负重的情况下,人体作动力性运动,四肢肌肉近于等长收缩。
()5、静息膜电位是钾离子(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钠离子(Na+)的平衡电位。
()四、思考题:1、肌肉有哪些生理特征?他们之间有何关系?2、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哪些?3、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4、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5、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6、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7、动作电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概念:1、内环境2、红细胞的比容3、碱储备4、运动性贫血二、填空题:1、血液有形成分包括----------、-------------、------------。
2、血浆的渗透压可分为-------------和------------。
3、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女子为--------------。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 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调节等
➢ 最大氧亏的积累 氧亏: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 肉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 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需氧量的差值。 是衡量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Saltin等提出最 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 法。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 荷,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 蹬踏圈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 入下面公式,单位是瓦特(Watt)。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 前车轮周长*阻力*6.11。
能量来源于ATP及CP的分解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 加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 解。
应用价值较高,但受限于测定的复杂性。
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
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 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的那一点(乳酸 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 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 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 点或转折点。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 量进行运动的能力。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均已此 供能。
生理基础 ➢ 能源物质的储备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2.乳酸耐受能力
• 通过提高缓冲能力乳酸达到较高水平。 • 训练时以血乳酸在l2mmol/L左右为宜。然
后在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 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缓 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 生理学检测:通过剧烈运动时测得的最 大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来间接 反映无氧能力的大小。 (一)无氧功率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一)无氧功率 • 概念: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
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 1.萨扎特(Sargent)纵跳试验法
P=无氧功率 W=体重 H=纵跳高度 • 方法简便易行,但精确性较差。
①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 ②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以60秒或90秒的效 果更好; ③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分钟, 因为ATP、CP的恢复至少需要3-4分钟。
(二)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 • 练习强度和密
度要大,间歇 时间要短。练 习时间一般应 大于30秒,以 1-2分钟为宜。
2.玛加利亚跑楼梯(或跨登台阶)试验法
玛加利亚-卡拉门跑楼梯动力试验法
计算方法:
无氧功率评分标准
3.温盖特(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 实验过程: (1)测定受试者身高、体重、肺活量及皮脂 厚度。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荷, 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蹬踏圈 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入下面公 式,单位是瓦特(Watt)。
[思考题]
• 1.试述最大摄氧量的生理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
• 2.用间接法推算最大摄氧量的原理是什 么?目前常用约有哪些方法?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循环力量训练是一种深受健身爱好者青睐的训练方式,它主要通过重复的动作和较高的强度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这种训练方式对于提升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有氧运动是指通过供氧来产生能量的运动,比如长跑、游泳和骑行等;而无氧运动则是指在没有足够供氧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运动,比如举重和短跑等。
本文将从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有氧运动需要持续的供氧来维持运动时所需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循环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肌肉的耐力和心肺功能,从而对有氧工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循环力量训练的高强度和持续性质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特别是对下身肌肉、核心肌群和上身肌肉的强化作用,这些都对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具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表明,经过循环力量训练后,参与者在进行长时间跑步、游泳或骑行等有氧运动时,能够更加轻松地维持稳定的速度和姿势,延缓疲劳的程度,从而提高了运动的持久性和效果。
循环力量训练还可以显著提高心肺功能,包括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肺部的氧气摄取能力。
这对于提高有氧运动时的耐力和能量供应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经过循环力量训练后,参与者在进行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时,心率和呼吸频率能够更好地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从而大大减少了疲劳的感受和运动的困难程度。
循环力量训练还可以提高肌肉的耐力和恢复能力,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无氧运动后,能够更快地恢复到较低的肌肉疲劳状态,从而提高了连续进行无氧运动的能力和效果。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对于有氧运动来说,循环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延缓疲劳,提高运动持久性和效果;对于无氧运动来说,循环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提高运动表现和恢复能力。
循环力量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可以全面提升运动能力,是健身爱好者和运动员们不可或缺的训练项目。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氧运输系统的影响
血红蛋白含量与循环机能 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肌纤维的类型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因素 训练因素
通过长时间耐力训练能够部分提高,但幅度不 大
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 的意义
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体温升高 儿茶酚胺的影响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Ca2+的作用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概念 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 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 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也称 为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n intake)或最大耗氧 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记为:VO2max, 表示方法:绝对值和相对值。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 加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 解。
➢恒定负荷试验
受试者在相应的运动器械上维持恒定功率负荷的运 动,直至不能维持为止。
“无氧跑速试验”:即要求受试者在20%坡度的跑 步机上以约13km/h的速度跑步,以受试者能够维 持运动的时间长短来判定无氧做功能力。
➢ 个体乳酸阈: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提出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 乳酸阈测定 ➢ 通气阈测定
乳酸阈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 持续训练法 ➢ 乳酸强度训练法 ➢ 间歇训练法 ➢ 高原训练法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运动生理学
52
70
60
70
单卵双生
60 50 40
双卵双生
最 大 吸 氧
50
40
30 20 20 30 40 50 60 70
30
20 20 30 40 50 60 70
VO2max ml· kg-1· min-1
双生子VO2max的对内差异
运动生理学
53
运动生理学
54
运动员与常人最大吸氧量的比较
2、无氧运动能力:指氧运输系统无法提供足
够的氧,即无法从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再合成足以满 足运动时必须的ATP。即以ATP-PCr系统和糖无氧 酵解系统供能的运动能力。
运动生理学
21
运动练习的分类: 第一类练习的特征是身体负荷大,完成这
类练习时对生理功能提出较高的要求。 第二类练习的特征是由技术性练习组成, 完成这类练习主要依靠外部力量,而对运 动功能、植物性功能和能量供应等要求不 很高。
13
运动生理学
14
第一节 运动时和运动后的氧动力学
一、需氧量、吸氧量
1、需氧量:是指人体每分钟所需的氧量。
成人 安静时约为250ml· min-1 或3.5ml.kg-1∙min-1 运动时需氧量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
2、吸氧量:人体单位时间内(1min)从肺泡气中获取
的氧量或全身各组织器官从毛细血管中抽取的氧量称为吸 氧量(VO2)或每分吸氧量。
氧气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物理溶解 (1.5%)、化学结合(98.5%)
运动生理学
42
提高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措施
补充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 EPO 高原训练
血液回输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绪论名词:1,人体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 :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殖稳态4、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9、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填空: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五方面的基本特征.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3.(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活动也将结束.4.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性)5.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分别是(兴奋和抑制)6.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_(应激性)7.生物节律分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判断:1.人进入高原长期居住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着增多。
是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对)2.生殖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
(错)3.细胞外液是人体生存的外环境(错)4.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对)5.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的特点一般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对)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第一章:骨骼肌机能、名词:肌小节静息电位 **** 动作电位 ****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填空:1.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无氧功率 W=体重 H=纵跳高度
2.玛加利亚跑楼梯(或跨登台阶)试验法
计算方法:
无氧功率评分标准
3.温盖特(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计算方法: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 前车轮周长*阻力*6.11。
响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1)肺通气 VE,吸入O2↑
(2)肺换气 (3)血液循环功能
① Hb ↑,运输O2↑,吸入O2↑ ②心功能↑,循环血↑,运输O2↑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 VO2max的影响
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 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 关。
2.乳酸耐受能力
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 活性而获得。 训练时以血乳酸在l2mmol/L左右为宜。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概念: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 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包括: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 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一)能源物质的贮备
l.ATP和CP的含量 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二)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 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包括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 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 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协调等。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加 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解。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最大氧亏积累和最大血乳酸水平
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方法: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
(二)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 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 短。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 1-2分钟为宜。 血乳酸:12-20 mmol/L 最高值31.1mmol/L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 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
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 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 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男子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三)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 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一)持续训练法 (二)乳酸阈训练法 (三)间歇训练法 (四)高原训练法
(一)持续训练法
概念: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 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 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个体在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
波动范围: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 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二)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1.乳酸阈测定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 集每一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 垂或指尖末梢血)测得其血乳酸值。
2.通气阈测定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 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
(三)最大氧亏积累
是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
二、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动力学检测: 生理学检测:通过剧烈运动时测得的
最大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 来间接反映无氧能力的大小。 (一)无氧功率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一)无氧功率
概念: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 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第二节 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 述
一、需氧量与摄氧量 (一)需氧量 概念: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
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 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二)摄氧量
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 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 响
(1)遗传因素 VO2max的遗传度为93.5%
(2)年龄、性别因素 男子:18-20岁达峰值 女子:14-16岁达峰值
(3)训练因素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 员的VO2max比较
图为女子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 员的VO2max比 较
图为男子
(四)VO2max与有氧耐力的关系 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
(一)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 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 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 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 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2.儿茶酚胺的影响 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4. Ca++的作用 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练习时间:5分钟→20-30分钟以上。
(二)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练时,常采用乳 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三)间歇训练法
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 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 休息。
特点: 1.完成的总工作量大 2.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四)高原训练法
细胞的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
1.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 的客观指标
2.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3.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二、乳酸阈
概念: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 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 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 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
它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 标之一。
“个体乳酸阈”: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 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 验测定其摄氧量。
2.间接推算法
• ① Astrand-Ryhmin列线图法。 • ②多元逐步回归推算最大摄氧量的方 • 程式。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