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水平13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范本
![采区地质说明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f0517b18be1e650e52ea99a9.png)
2、采区地质说明书2.1文字说明部分2.1.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及已有勘探钻及地震物探情况。
2.1.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2.1.3地质构造区的煤岩产状变化,构造特征,分布范围和对照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及它们对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2.1.4煤层及顶底板: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叙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含水性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
2.1.5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2.1.6储量。
2.1.7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2.2附图2.2.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比例尺为1:2000。
2.2.2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0。
3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3.1文字说明部分3.1.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3.1.2本工作面各实见点的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结构、煤层顶板的岩性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3.1.3无线电坑的预测报告。
3.1.4储量。
3.1.5对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预计。
3.1.6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问题的有关建议。
3.2附图3.2.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实测图,根据需要填绘探煤厚的等什线图,比例尺为1:2000。
3.2.2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1000。
3.2.3包括煤层老顶在内的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
4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4.1文字说明部分4.1.1工作面的范围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4.1.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
4.1.3煤层顶底板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4.1.4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提出具体要求,并测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水量。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16b58713c8d376eeafaa316b.png)
045 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 采区为K24、K25、K26、K27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北以8 号勘探线向南170 米为界,紧靠043采区;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 米为界;上界分别以+310 米(一煤矿下界)、282米(二马门煤矿下界)标高为界;下以±0 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倾向投影(平面图)长620 米,倾向为970〜125°, —般为110°,倾角20°〜35°, —般26°。
面积875640 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 四层,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 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45 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43 采区,该采区只开采K24、K25 煤层。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43 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中下分层夹矸在°.85 米〜 2.6 米之间,平均 1.91 米,其下分层煤厚为°.25〜°.52 米,平均°.42 米。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上下分层夹矸在 2 米以上,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5°米〜°.64米,平均°.57米,倾向1°2°, 倾角23°。
K25煤层煤厚°.38米〜°.59米,平均°..45米,倾向1°1°, 倾角24°。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 煤层在°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采区地质说明书样板
![采区地质说明书样板](https://img.taocdn.com/s3/m/aa2d1694daef5ef7ba0d3ce0.png)
XX煤矿采区上组煤地质说明书1概况1.1 目的1.2 本地质说明书编制依据(1).《矿井地质规程》(试行) (1984)(2).《煤矿防治水规定》 (2009)(3).《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 (1983)(4).《煤矿安全规程》 (2011)1.3 编制本报告的资料来源(1).(2)1.4 编制本说明书的任务(1).系统整理采区地质资料,编制主要地质图件、附表,使之适应和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
(2).进一步研究地质构造、含煤地层和煤质变化规律,研究矿井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为解决采掘工作中出现的地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3).预计采区涌水量,明确矿井防治水的整体思路。
1.5 采区位置、范围、位置及地表情况1.5.1位置与地表1.5.2本说明书表述范围采区上组煤2、4煤,上下限为-220米到-530米。
1.5.3周边矿井的开采情况。
2 地质工作及水文地质工作2.1.以往地质工作本区共进行三次地质勘探工作:2.1.1找煤阶段2.1.2普查、详查阶段2.1.3生产补充勘探阶段表1 小港煤矿各阶段地质勘探工程量一览表2.2 生产时期的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采区自生产以来,为进一步查明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矿井开拓设计、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矿井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工程师们补做了较多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采掘生产的进行,及时开展了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编录、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
加强了矿井储量管理及动态分析。
现将矿井生产阶段所开展的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及储量管理工作情况分述如下。
通过矿井地质编录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第一手现场资料,从而给矿井采掘设计和正常生产以正确的指导,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
按《矿井地质规程》要求,对煤系地层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及编录。
凡是穿层巷道均进行了逐层观测,对采掘工程中煤层的零星揭露点及煤巷作了系统的观测、编录。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4d409b1a650e52ea55189801.png)
一、文字说明应包括: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已有勘探钻孔的情况。
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变化情况,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布范围和对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本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4、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开采范围,特别是对上一个开采煤层的开采性的预测。
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
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含水性及其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并重点说明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关系,以便设计部门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理想的岩巷开拓层位。
6、瓦斯情况。
7、预测区内可能存在的岩浆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
8、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指开拓、开采期间的涌水量高峰值,而不是指突然透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9、储量。
10、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1:1000或1:2000.3、采区地质剖面图,1:1000或1:2000。
4、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200。
一、文字说明:1、工作面的范围和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以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3、对工作面实见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
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底、直接顶底)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意见,并预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6、瓦斯情况,对掘进的影响。
7、储量。
8、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得注意事项。
二、附图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1:1000或1:2000。
伍家冲井13采区2煤地质说明书
![伍家冲井13采区2煤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42769419650e52ea55189838.png)
目录第一章、概况一、基本情况二、采区井下相邻情况三、勘探情况及面积第二章、井田构造情况一、地层二、构造第三章、煤层赋存情况及顶底板特征一、煤层二、煤质三、顶底板变化岩性特征第四章、水文地质特征第五章、开采的技术条件一、顶底板岩性及管理方法二、瓦斯、煤尘、煤的自燃三、水的防止第六章、储量的计算一、13采区2煤的储量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伍家冲井13采区2煤地质说明书第一章概况一、基本情况:该采区位于伍家冲井的东南翼,东与已报废的元山槽相邻,北与正准备开拓的15采区隔学校.大桥煤柱相望,南与周家坳3250采区井田交界,西邻觉光寺井田,该采区走向最长为1200m,倾向最宽为1100m,总面积为878.725(km²),其中不可采面积为167.415(km²)总可采面积为711.31(km²)。
地面位于原新生煤矿二工区、学校、基建队、伍家冲工业广场沿线,及仙塘、茅家村、泉水冲、当面坳上一带,开采该区的煤层,有大部分在建筑物下,开采时须注意观察,其采区地面有浅部小鱼塘零散分布,对该采区浅部开采有一定的影响,但无大碍。
二、相邻采区情况:该采区标高在-100—+100左右属于开拓采区,其周围无其他采区和空采区,采区以东以元山槽为界,北为学校,大桥的煤柱线,南为周家坳3250采区相邻,西为伍家冲工业广场煤柱。
三、勘探情况:该采区共有钻孔9个,均穿透了含煤地层,有效钻孔100%,其勘探网度为线孔*孔距500m×400m左右,勘探密度为6.64孔/Km²。
第二章采区地质构造一、地层伍家冲井田矿山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二叠系上统大隆组。
根据钻孔揭露所见地层由新至老为:第四系、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其分述如下:1、第四系{Q}:以分散,疏松的堆积物和残积物为主,多为种植土,分布于山涧,低洼地带,厚0—10m平均厚5m.2、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为一套浅海碳酸盐类及泥质,砂质沉积,全组厚约49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3、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2d}:主要为大隆硅质灰岩,夹硅泥岩和泥质灰岩,调痕为黑色,含菊花石腕类足类化石,属泻湖海湾沉积,分布煤系顶部, 厚50—60m,与下伏地层呈现整合接触.4、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一般厚418m含煤6层,主要分上下二段,上段为含煤段,由一套灰黑色粉砂岩和白色泥质的白云质中,细砂岩组成,岩性岩相结构明显,主要采6煤,局部可采2.5煤.下段为不含煤段,由一套灰白色页岩.粉砂岩和含云母的砂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二.构造该采区位于白沙向斜轴部东翼,构造复杂,走向断层密集,底板起伏频繁,查阅勘探资料,该采区有2个大断层.即F2断层和F4断层,分述如下:1.F2{元山槽正断层}:走向东西,倾角65°—75°平均落差15—35m水平断距100—200m,该断层存在地表证实,1312钻孔见3煤之后几米就见到6煤,缺5煤,落差达35m,可查看钻孔资料.2.F4斜交断层:位于向斜南部,与向斜轴方向大致相同,在13610工作面亦见断层面.第三章煤层赋存情况及顶底板特征一.煤层煤系地层总厚度为420m煤层厚度5.97m,含煤6层,以6煤为主采煤,2.5煤局部可采.现分述2煤如下:该煤层黑色块状,金属光泽,以亮镜煤为主,性脆.参差状断口.富含铁矿结核,结构简单,厚度0—1.37m平均厚度为0.71m.该13采区内有钻孔9个,最厚煤层为1309号孔,厚度为0.84m最薄为1207号孔煤厚度为0.53m,区内煤平均厚为0.67m为局部可采煤二.煤质该煤层与其他煤层相比含硫量偏高,其他都是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无烟煤.三.顶底板变化及岩性特征该区2煤顶底板为砂质泥岩,属于中等冒落的Ⅱ级顶板,可随回采而跨落,大致分为,伪顶.直接顶.老顶,顶板好管理.伪顶:深灰色泥质页岩,夹有黄铁矿结核,易掉落,厚度0—10cm直接顶:深灰色砂质泥岩呈水平状,含少量动物化石,比较坚硬,易于支护,厚度10—20m老顶:细砂岩和粉砂岩,灰白色,夹泥质层理,透镜状底部含动物化石,厚度大约20—50m,为稳定性好的硬质岩.直接底板:为深灰色粉砂岩,薄层状,夹少量细砂岩条带,性脆,裂隙较发育厚约2.8m,抗压强度低(173kg/m²)属软质岩,稳定性差,当底板为细砂岩则抗压强度高(1214kg/m²)为稳定性较好的硬质岩.老底:细砂岩,灰白色,中厚层状,硅质胶结层理呈水平状.为稳定性好的硬质岩第四章水文地质特征矿井涌水量主要是大气降水及地表通过裂隙.塌陷.坑道渗入井下一. 地表水:该采区目前开采的范围以学校,大桥,和伍家冲工业广场的煤柱线为边界,距耒水河有1000多m的距离,故不产生较大的影响,采区地表所处也无大,深的流水沟渠,渗水影响不大,唯一可出现的是已报废的元山槽井现为我伍家冲矿井的南风井,如遇山洪,水从南风井口涌入势必对我整个矿井造成很大的威胁,现13采区2煤工作面正在南风井下作业,更应该采取措施预防.二.大气降水:本区处于湿润多雨地区,年降雨量1169.8—1937mm主要集中在5—7月,大气降水可沿裂隙.塌陷.坑道裂隙.塌陷.坑道渗入井下,浅部开采区则成为地表水及大气降水补给矿井的捷径.三.断层带的导水及顶板的富水性:由于F2断层在该区内,在贯通新老东翼轨道上山时,经过其断层,发现断层裂隙处流水较大,而且具有长流性.第五章开采的技术条件一.顶底板岩性及管理方法该采区2煤顶板为砂质泥岩,属于中等的Ⅱ级顶板,可随回采而跨落,顶板好管理,但仍按要求支护,特别是遇断层处必须加强对周围和断层处的支护,针对2煤层的可采局限性,对服务时间较长的巷道.尽量可能与其底下的5煤.6煤共用其主要巷道,减少工程,节约成本。
十一三采区地质说明书
![十一三采区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04d02acfa300a6c30d229f8e.png)
1013采区地质说明书章丘矿业有限公司玉山煤矿二00八年十二月1013 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章采区地质情况第一节采区位置与范围一、地面情况地表主要有黄旗山,其它地方为农田。
该采区对应的地表为丘陵地带,无建筑、无河流,第四系黄土覆盖。
二、井下情况东部、南部至副井采空区保护煤柱,西至井筒保护煤柱,北至101310运输巷。
三、周边的采掘情况本采区南部已回采,其他部分未开拓。
第二节井上、下标高一、采区范围井上标高:+155m~ +170m二、采区范围井下标高:标高-91-~-121米第三节地质条件一、采区几何尺寸及主要煤柱的留设尺寸1、采区几何尺寸:采区走向长560m,倾向长600m,面积201200m2。
2、煤柱的留设尺寸(1)巷道保护煤柱:1013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保护煤柱:20m(2)断层保护煤柱:F15断层留设20m。
二、采区地质构造及煤层顶、底板岩性1、地质构造:采区西部有F15断层(断层产状为走向30度,倾向300度,倾角60度)。
断层落差较大10~18米,根据9层煤巷道实际揭露采区中部有一断层,(断层产状为走向70度,倾向340度,倾角65度),落差~6米左右,随深度增加,落差可能会加大。
2、煤层顶、底板岩性石炭系太原群,以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浅灰色中、细砂岩为主,中夹5层灰岩,一灰厚约~米,较稳定。
二灰距一灰14米左右,厚约~米,较稳定。
三灰距二灰19米左右,厚约~米,较稳定。
5层灰岩均是较好的标志层。
含煤10余层,其中3、4、9、10-1层煤可采。
其中煤3、煤4 赋存不稳定只局部开采。
第四节水文地质情况一、地表、井下赋水情况(一)地表赋水情况地表为一丘陵地带,矿区地势西高东低。
地表无大的河流,冲沟较发育,径流条件好。
(二)井下赋水情况1、含水层直接充水含水层⑴山西组砂岩含水层为3、4层煤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山西组含沙岩层较多,其中3煤顶板发育一至数层中~细粒砂岩,有时粗砂岩,总厚度在20m左右,裂隙较发育,为裂隙承压含水层,与煤3相距0~5m。
采区地质说明书 (1)
![采区地质说明书 (1)](https://img.taocdn.com/s3/m/2a3291066c175f0e7cd137d3.png)
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章采区概况第一节、采区位置及范围:第二节、自然地理与井上下对照关系1、地形地貌1264.9m整合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地区,全区大部被黄土覆盖,区内地势总体是东部高,西部低,最高处位于井田东部梁峁,标高为1229.2m,最低处在井田西北部小板兔川深沟,标高1007.4m,区内最大高差为221.8m,一般标高在1040~1150m左右(见地形地质图)。
2、地表水系区内主要水系为小板兔川,由东北流向西北,横贯整合区北部,年平均流量为3.52m3/S。
其次有南沟、正沟等较大支沟,从南向北纵贯整合区中部,注入小板兔川。
这些沟川的流量严格受降水所控制,夏秋季雨季流量较大,冬春季枯水期流量甚微或断流.3、气象本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春季多风,夏季酷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悬殊,四季冷热多变。
常年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较大。
全年无霜期较短,一般10月初上冻,次年4月初解冻。
多年平均气温8.4℃(1957~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38.9℃ (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8.4℃ (58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435.7mm(1957~1991年),枯水年降水量108.6mm(65年),丰水年降水量819.1mm(6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12.0mm,多年平均风速2.2m/s(1957~1989年),极端最大风速25m/s(70年7月18日),年最多风向西北,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46cm(68年2月),多年平均气压910毫巴(1974~1989年),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
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明显。
4、地震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据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a5cd012bed630b1c59eeb529.png)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莲盛煤业有限公司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技术科编制:朱岩审核:刘金龙总工程师:高日寛一、地形地貌及地层1、地形地貌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均为黄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呈现为低山丘陵地貌。
纵观井田,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
井田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地形最高点为西部边界处山梁,标高+1565.00m,地形最低点为井田东部边界处沟谷,标高+1365.00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200.00m。
主斜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各井口标高分别为:+1425.587m、+1436.876m、+1436.876m。
2、地层井田范围地表均被黄土覆盖,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并结合详查资料,对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为含煤系基底,埋于井田深部,在井田外马营河东侧有零星出露,本组厚180m左右,主要为青灰—深灰色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有灰黄色泥岩、泥质灰岩和钙质泥岩。
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在井田范围无揭露资料,根据详查报告资料,本溪组厚度25.00—44.00m,平均30m左右,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部一般有2层石灰岩,其中下部一层比较稳定,定位标志层K1。
底部常见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赋存,在其上发育一层品味较高的铝土泥岩,最大厚度可达7—8m,中上部可见1—2层不稳定的薄煤线。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井田主要含煤地层,据钻孔揭露,本组厚度76.00—85.00m,平均厚80.83m,由灰白色、灰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中下部夹1—2层泥灰岩、钙质泥岩。
主要厚煤层赋存于本组顶部及底部,按岩性5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为K2砂岩底至9号煤层顶,主要由煤层、砂岩、粉砂岩夹泥灰岩组成,平均厚32.50m,本段含9号、11号二层主要可采煤层。
中段由9号煤层顶至4号煤层底,为一厚层砂岩带,在其顶部和中部含5号和8号煤层,其中5号煤层极不稳定,不可采,8号煤层层位不稳定,零星可采。
采区地质说明书委托书 -上下
![采区地质说明书委托书 -上下](https://img.taocdn.com/s3/m/7286b4dd240c844769eaeef7.png)
委托书
南委字【2014】第1号
地质测量科:
根据生产采掘布置,按照《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请你科室自收到本委托书之日起,在10 个工作日内提供210采区地质说明书,为采掘工作面布置提供参考依据。
特此委托
总工程师审批意见:
委托单位:xxx开拓队
二○一四年一月一日
南委字【2014】第2号
地质测量科:
根据生产采掘布置,按照《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请你科室自收到本委托书之日起,在10 个工作日内提供230采区地质说明书,为采掘工作面布置提供参考依据。
特此委托
总工程师审批意见:
委托单位:xxx开拓队
二○一四年一月一日
南委字【2014】第3号
地质测量科:
根据生产采掘布置,按照《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请你科室自收到本委托书之日起,在10 个工作日内提供110采区地质说明书,为采掘工作面布置提供参考依据。
特此委托
总工程师审批意见:
委托单位:xxx开拓队
二○一四年一月一日。
-175水平X2采区地质说明书
![-175水平X2采区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d2d2d104bed5b9f3f90f1cc9.png)
X2采区地质说明书一、概况位置及范围水平-175 翼东采区(盘区) X2 系(组) 山西煤层二1煤东至X3下山准备采区南至-175m水平东、西翼轨道大巷西至F4断层北至F3断层上限标高-160m 下限标高-390m 地面标高354.5m~486.2m走向长750m~1730m倾向长160m~720m面积986257m2邻区情况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简述东南X1首采区,东北为X3下山准备采区,西南为F4断层,西北为F3断层。
X1采区受滑动构造的影响,使其顶、底板产生小型不协调褶曲,在剖面上呈现为浅部陡、深部缓、上撇下受,上盘下降的叠瓦状断层组合,煤体产生朔性流动,原生构造被破坏,发育了大量的构造裂隙、滑面、擦痕及揉皱现象,煤体被粉碎,形成碎粉状、粉粒状、鳞片状的构造煤。
煤层厚度局部突变,薄则不可采,厚者达到平均煤厚的2~3倍以上。
顶板含水层主要为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在二1煤层顶板以上有3~4层细~粗粒砂岩含水层,一般厚20~40m,为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
如X1151工作面在回采是最大水量为38m3∕h,随着回采水量逐渐减少到现在的13m3∕h左右。
底板含水层为太原组的L7~8灰岩含水层,属岩溶裂隙承压水,岩溶较发育,但在揭露时方解石脉的充填较严密,无水或只有少量的渗水现象。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邻区地质条件简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采掘情况X1采区以一个综放工作面和两个炮放工作面来保证矿井的生产能力,根据煤层赋存情况,采区可布置综采工作面个数7个,可布置炮采工作面4个。
自燃灾害及其它自然灾害和地压。
地压主要表现为侧压,在煤层增厚和底板松软地段,侧压表现明显。
地面情况及受生产影响程度地面建筑、设施等X2采区地表地貌为受风化基岩裸露广泛的低山丘陵区,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地表相对高差较大,有多条冲沟形成季节河,雨季有少量水源,旱季自然干凅。
区内村庄包括小李庄、刘村。
地形(地貌、植被、地层出露情况等)地形整体上东北低,西南高,区内有数条深沟发育,地表多被植物覆盖,黄土覆盖层较薄。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f1a260d776eeaeaad1f33066.png)
一、地质说明书(一)、工作面境界、范围(二)、煤层特征(三)、煤层顶底板特征(四)、工作面储量(五)、简要说明(构造、赋存、水文、煤与瓦斯突出、假顶等)1、采区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本区工作面位于三水平南部3、4区,西自-181.6T~-191.6T标高轨道起,东至-241.9~-246.3T标高为界,北自切眼起,南至设计停采线为界,工作面走向长239米,倾斜长110米,平面积26290平方米。
本工作面西部由综采一队于2005年采完,冒落充分,块度不大,东部未采,北部已由综采一队于2002年采完,南部为F1断层,本层上部18层煤变薄0.8米,未采,下部23层煤尚未开采。
2、地质构造情况:本区构造简单,通过机、轨两道及切眼实见看,只见几条小断层,落差均小于0.8米。
在本区轨道上部有一F14断层,至本区北部已尖灭,本区下部为F13反向正断层,落差大于40米,走向近NS,倾角10°~30°。
3、煤层赋存情况及顶底板岩性:本区21煤层赋存相对稳定,煤层整体走向NW,倾向NE,厚度最大5.05米,最小4.2米,(含夹矸),一般厚度在4.4米左右,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有2~3层夹矸,距顶板1米左右有一层厚度为0.2米左右的粉砂岩夹矸,比较稳定,距底板0.8米左右的粉砂岩夹矸,厚度不稳定,煤层倾角为26°~29°,一般为28°,本煤层有0.3~0.8米厚的深灰色粉砂岩伪顶,较破碎,随采堀而下落,直接顶为灰白色细砂岩,局部较破碎,底板为灰色细砂岩,较坚硬。
该层煤距上覆18层煤层间距一般为75米,其间以中细砂岩为主,下覆23煤层间距一般60米,其间以中砂岩为主。
4、水文地质情况本区水文地质情况简单,局部顶板淋水,开采时注意上覆老空积水及顶板淋水。
5、本区煤层无岩浆侵入体及古河床冲刷等现象,亦无陷落柱等。
6、本煤层属局Ⅰ类发火煤层,发火期为10个月。
7、建议:⑴、由于本煤层顶板破碎,所以回采时必须加强顶板管理。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f73a7826ccbff121dd36839a.png)
地 测 副 总: 总 工 程 师:
接到通知书时间: 提交说明书时间:
采区地质说明书
水平 位 置 及 范 围 东至 南至 西至 北至 上限标高 下限标高 地面标高 面积 翼 采区 一、概况 系 (组) 煤层
五、煤层顶底板 煤 层 类别 岩石名称 厚度(m) 主要岩性特征(含水性)
老顶
顶 板
直接顶
伪顶
直接底 底 板 老底
煤 层 顶 底 板 变 化 情 况
六、地质构造(含陷落柱、岩浆岩及古河床冲刷等)
七、水文地质
基 本 特 征
充 水 因 素 及 威 胁 程 度
涌 水 量 预 测 及 依 据
防 治 水 建 议 及 措 施
终孔层位
封孔质量
备注
二、地层及标志层 地 层 主 要 标 志 层
三、煤层
煤 层 赋 存 情 况
煤层名称 特 征 参 数
煤厚 (m) 极值 —— 平均值
倾角 (°) 极值 —— 平均值
结构 层间距
Km
r
稳定性
四、煤质 煤层 颜色 物 理 特 征 煤层 工 业 指 标 M A V FC S P Q Y 工业牌号 光泽 硬度 容重 煤岩类型
八、影响生产的其它地质因素 瓦 斯 、 煤 尘 、 煤 层 自 燃 、 地 温 、 地 压 九、资源储量 估 算 范 围
估 算 参 数 及 方 法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基 础 及 汇 总
块段 平 煤 级别 面积 层 编号 (m2)
斜 平均 资源 回收 可采 容重 备 面积 厚度 储量 率 储量 3 (t/m ) 注 (m2) (m) (万吨) (%) (万吨)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feac87c6bb4cf7ec4afed0a4.png)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煤(岩)层赋存特征一、煤(岩)层呈单斜构造,走向北10~200E,倾角10-500,北陡南缓,无大的断裂、褶皱,构造简单。
煤层结构复杂总厚度1.07m~2m,一般1.8m,由5个分层构成,坚固性系数(f=2~4)。
煤层可采厚度1.0m,倾角23~260,平均倾角240,采区内稳定均可采。
二、瓦斯涌出量经2009年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6.93m3/t,且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1.65m3/min,等级为低瓦斯矿低瓦斯工作面、瓦斯无突出倾向、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
第二章地质构造2.1 矿井地质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T1ZH)、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沙溪庙组(J2S)。
含煤地层为三叠上统须家河组(T3xj)。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组划分为七个段,其中一、三、五、七段(T3xj1、T3xj3、T3xj5、T3xj7)为含煤段,主要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夹粉砂岩,并有厚度不等的细~中粒砂岩,含煤层、煤线;二、四、六段(T3xj2、T3xj4、T3xj6)为砂岩段,岩性为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偶夹不稳定的泥岩透镜体,局部见砾石。
矿井开采煤层五大连位于须家河组第五段(T3xj5,俗称中煤组)。
第五段(T3xj5)一般厚75m,该段按岩性组合等特征可细分为五个亚段,即T3xj5-1~T3xj5-5,其中T3xj5-1、T3xj5-3、T3xj5-5三个亚段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T3xj5-2、T3xj5-4为灰色中厚层状细~中粒砂岩。
本段上部T3xj5-3含区内可采煤层五大连煤层。
2.1采区地质1、本采区地质构造简单,从南2号和南3号回风上山看无断层,岩层正常,无老塘水,裂隙水,溶洞水。
2、顶,底板岩层情况。
从补3和CK—11钻孔资料及一、二、三水平石门揭穿岩层的实测资料来看,顶板为70—90m粗砂岩,F系数4—6,伪顶是安全管理的重点。
13.揭煤地质说明书
![13.揭煤地质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c54e85556294dd88d1d26b5e.png)
揭煤地质说明书巷道名称概况掘进地点及施工情况勘控控制程度-175运输巷位于三段暗斜井左翼,巷道施工方位237度,运输巷按3%。
施工,截止5月7日已施工32米,该巷道由采煤队施工。
根据21勘探线、钻孔21-3资料分析,3下层1.22米、4上0.71米、4下6.96米、5上层9.3米、5 下层0.47米、6层1.9米。
-175 大巷煤层名称3下、4 层5 层、6 层水平名称采区名称-175石门-150/-200 采区预揭煤控制程度采掘工程控制程度-175运输巷控制点,1号煤厚2.6米、2号煤厚2.3米、3号煤厚2.0 米。
3 下1.22m4xx0.71m4下6.96 m5xx9.3 m 煤层产状5 下0.47 m6层1.9 m3下简单4上复杂4下复杂5上复杂5下复杂6层复杂煤层厚度50o-70o/ 450-/ 750煤层结构煤层顶底板及岩性煤层顶底板情况伪顶为黑灰色炭质细纱岩含有植物碎片厚度0.3-0.5米左右,煤层直接顶为沥青色、块状泥岩,青灰色矽质胶结的砂岩。
煤层底板为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
煤层倾角较陡,/ 450-/ 750,该区段无3下、4上、4下层煤,5上层煤较稳定,全区可采。
由1-4层夹石组成,夹石最大厚度5.51米,最小厚度0.1米,平均0.78米,夹石为灰色细砂岩,黑色炭质页岩。
5 下层煤、6 层煤不稳定。
煤层情况掘进区段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情况瓦斯地质概况该区从整体看煤岩层呈单斜构造产出,其走向为北东70 度左右,向南东倾斜,倾角最大85度,最小45度,平均55度。
该区煤岩层呈单斜构造产出,无断层构造。
该区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构造,揭煤区瓦斯赋存较小。
1、巷道将穿过炭质细砂岩、页岩、块状泥岩,岩性较破碎,易发生片帮冒顶现象,巷道掘进过程中应根据地质层位的变化,加强顶板管理,保证巷道安全生产。
2、、巷道穿过煤层时,应加强地质观测,巷道距煤层法线距离20 米时停止施工,施工探放钻孔,探清煤层准确位置,施工卸压、抽采钻孔应采取相应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巷道安全揭开煤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煤东区13采区地质说明书一、概况位置及范围水平-175 翼东采区(盘区) 13 系(组) 山西煤层二1煤东至第115勘探线东80米南至建业煤炭有限公司边界保护煤柱西至建业煤炭有限公司工业广场煤柱北至23下山准备采区上限标高+10m 下限标高-170m 地面标高408.68m~721.1m 走向长1080m~1800m倾向长740m~1120m面积1050000m2邻区情况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简述西为11采区,东南建业煤炭有限公司,北为23下山准备采区。
11采区受白坪滑动构造的影响,使其顶、底板产生小型不协调褶曲,在剖面上呈现为浅部陡、深部缓、上撇下受,上盘下降的叠瓦状断层组合。
使煤层厚度局部突变,煤层的原生构造破坏无遗,形成构造煤,薄则不可采,厚者达到平均煤厚的2~3倍以上,,使煤体产生朔性流动,发育了大量的构造裂隙、滑面、擦痕及揉皱现象,煤体被粉碎,原生结构、构造被破坏,呈碎粉状、粉粒状、鳞片状的构造煤。
顶板含水层主要为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在二1煤层顶板以上有3~4层细~粗粒砂岩含水层,一般厚20~40m,为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
如11151工作面在回采是最大水量为48m3∕h,随着回采水量逐渐减少到现在的5m3∕h左右。
底板含水层为太原组的L7~8灰岩含水层,属岩溶裂隙承压水,岩溶较发育,但在揭露时方解石脉的充填较严密,无水或只有少量的渗水现象。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地质条件简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采掘情况11采区以一个综放工作面和一个炮放工作面来保证矿井的生产能力,根据煤层赋存情况,采区东翼可布置综采工作面个数5个,西翼可布置炮采工作面7个。
自燃灾害及其它自然灾害和地压。
地压主要表现为侧压,在煤层增厚和底板松软地段,侧压表现明显。
地面情况及受地面建筑、设施等13采区地表地貌为受风化剥蚀的低山丘陵区,地表相对高差极大,有多条冲沟形成季节河,雨季有少量水源,旱季自然干凅。
村庄有包括李家门、韩家门、王家门。
地形(地貌、植被、地层出露情况等)地形西北低,东南高,区内有深沟发育,地表多被植物覆盖,黄土覆盖层较薄。
生产影响程度水系及地面积水范围地表有多条相对高差在30~50m左右的冲沟,雨季形成季节河,旱季自然干涸。
对开采影响不大。
采掘影响及破坏程度采取沿走向一次采全高开采工艺对地面建筑物相对集中区域影响较大。
区内地质勘探情况概况:本采区及附近共施工揭露二1煤钻孔4个,与相邻采区钻孔资料相结合,基本控制了本采区煤厚及地层产状,钻孔质量评价均达到合格标准。
孔号煤层见煤底板标高(m)煤厚(m)终孔层位封孔质量备注11308 二1-59.43 1.93 L8合格11503 二1-126.54 10.41 L8合格11110 二1-49.75 7.80 C3合格11106 二1-2.47 0.74 ∈3合格二、地层及标志层地层从钻孔勘探结果分析,本区自下而上发育以下地层:一、寒武系:长山组(∈3C)灰岩,崮山组(∈3g)灰岩;二、奥陶系:马家沟组(O2)灰岩;三、石炭系:本溪组(C2)铝质泥岩,太原组(C3)含煤地层;四、二叠系: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五、三叠系:刘家沟组(T11)和尚沟组(T1h)六、新生界(K2),第三、四系(R+Q) 。
主要标志层山西组二1煤层:中粒砂岩:(香炭砂岩)二1煤层老顶;中粒砂岩:(大占砂岩)二1煤层直接顶板;细粒砂岩和泥岩互层:二1煤层直接底板;菱铁质泥岩:二1煤层底板下石炭系(c)与二叠系(p)分界线;三、煤层煤层赋存情况根据本采区的勘探线成果和钻孔资料分析,二1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既有原生变化又有后生变化,原生变化属于沉积条件的差异,后生变化是煤层形成后,由于褶曲和断裂等构造变动的影响,不但改变了煤层原始产状,而且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其厚度在0.74~10.41m之间,平均3.54m,为黑色、块状、粉末状、金属光泽、半光亮型,有夹矸,其厚度在0.01~0.47m之间。
煤底板总体产状大致为300°~330°∠6°~12°。
煤层厚度、倾角、结构、间距煤层名称煤厚(m) 倾角(°) 结构层间距km r 稳定性二1煤平均最小~最大3.540.74~10.4196~12单一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四、煤质物理特征煤层颜色光泽硬度容重煤岩类型二1煤黑色金属0.15 1.38 半亮型工业指标煤层M水分A灰分V挥发分PC S硫分P Q发热量Y 工业牌号二1煤0.90% 13.72% 13.39% 0.70% 0 7117mj/kg 贫煤五、煤层顶底板煤层类别岩石名称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含水性)顶板直接顶(老顶)中粒砂岩8.04~12.5310.18煤层老顶为中粒砂岩(大占砂岩),浅灰色,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岩、炭屑,泥硅质胶结,分选中等,具断续的缓波状及交错层理,层面含白云母片及炭质薄膜,局部具裂隙,含少量泥砾,底部有少量黄铁矿晶体,沿层理分布。
伪顶底板伪底碳质泥岩0.1~1.70.6伪顶为碳质泥岩,深黑色,鳞片状,质软,易染手,含植物化石碎片及云母片。
直接底砂岩泥岩互层4.26~11.358.04煤层直接底为粉砂岩,浅灰色,成分以石英岩屑为主,夹砂质泥岩条带,具缓波状,透镜状,小型交错层理,层面含小白云母片,下部含菱铁质泥岩。
老底L8灰岩1.48~2.431.8老底为L8石灰岩,深灰色、隐晶质,含动物化石及碎屑,裂隙面含方解石脉及黄铁矿颗粒。
区内变化情况根据白坪井田精查地质报告、钻孔揭露情况及11采区采掘情况分析:本采区顶底板岩层受新峰北斜、釜面山向斜及白坪滑动构造的影响,使其顶、底板岩性产生小型不协调褶曲,厚度在局部变化较大。
采区内揭露的钻孔资料显示顶底板整体情况呈西南薄东北后的趋势。
六、地质构造(含陷落柱、岩浆岩等)及古河床冲刷等主要特征及影响范围根据本采区内的钻孔资料及附近钻孔资料情况分析,本采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整体上为一单斜构造形态,地层倾向300°~330°,走向210°~240°,倾角6°~12°。
处在白坪滑动构造的边缘,新峰北斜的西翼,釜面山向斜的南翼,使其顶、底板产生小型不协调褶曲,煤层厚度局部突变,煤层原生结构破坏无遗,形成构造煤,薄则不可采,厚则可达平均煤厚的数倍以上。
因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对煤层、瓦斯、含水层赋水性等开采技术条件控制不足,不排除有小断层发育可能,总体上对采掘影响不大。
编号构造性质产状(褶曲轴面)实见位置及控制情况走向倾向倾角落差七、水文地质基本特征本采区水文地质资料相对较少,根据本采区地层分析,对本采区二1煤开采有影响的含水层有:1、顶板含水层,主要为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在二1煤层顶板以上有3~4层细~粗粒砂岩含水层,一般厚20~40m,为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2、底板含水层,主要为太原组的L7~8灰岩含水层,属岩溶裂隙承压水,岩溶较发育;3、L1~4灰岩及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充水因素及威胁程度1、煤层顶板水:二1煤层直接顶板为中粒砂岩(大占砂岩),该层为砂岩裂隙含水层开采初期一般以渗水、淋水的形式充水;回采后则以裂隙渗入和局部淋水的方式向矿井充水,因赋水性较弱水量不大。
因此,该含水层对采掘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煤层底板水:二1煤直接底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细砂岩,,层位基本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隔水性较差;老底为L7-8灰岩,为富水性中等的溶裂隙承压水,岩溶裂隙在空间的分布和富水性具有不均一的特点,为底板直接含水层;L1~4灰岩及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为底板间接充水层,可通过构造直接与L7~8灰岩形成直接水力联系。
3、老空水:本采区东南为建业煤炭有限公司的采空区,空区内积存有不同程度的空区水;本采区的采掘将受建业煤炭有限公司采空区空区水的影响。
4、断层水:本采区未发育落差大于20m的断层,预计本区所发育的断裂构造落差均在0~20m,大多数为张扭性高角度正断层,断层导水的可能性不大,采掘受断层水的影响较小。
5、钻孔水:经查本区钻孔封孔质量合格,发生钻孔涌水的可能性较小。
6、地表水:由于煤层埋藏深度大于安全开采深度(80m),地表水不可能通过采动裂隙及冒裂带导入井下,因此采掘工程不受地表水体的影响。
7、地表水井:经调查地面村庄村民所用水井深度不超过35m,均采取第四系潜水含水层内的水作为生产、生活用水来源。
涌水最大涌水量360(m3/h)正常涌水量230 (m3/h)量预测及依据采区涌水量计算采用“大井法”和“比拟法”相结合对比分析取其值大者为准,计算出的13采区顶底板涌水量合计:最大值为320—360 m3/h,正常涌水量为200-230 m3/h。
13采区工作面掘进时顶板淋水量为3—5m3/h,回采时顶板淋水量15-20m3/h,工作面掘进时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底板涌水,回采时底板涌水一般为5—30m3/h,最大30—80 m3/h。
防治水建议及措施对于不同形式的涌水,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顶板水防治:二1煤层工作面掘进中存在顶板淋水现象,对掘进影响较小,回采时顶板淋水量将逐渐增大,有必要对煤层顶板含水层采取提前打疏放钻孔,疏放局部顶板水,做好临时排水阵地排水管理,水沟的清挖和排水能力设备。
底板水防治:1、对于L7-8灰岩含水层,除采掘中尽可能不破坏底板隔水层厚度外,对底板隔水层薄弱区应采取物探、钻探手段和方法查清赋水性,然后采取注浆加固措施,若发生突水,要进行注浆堵水和超前加固。
2、在掘进过程中过构造地段,煤岩层产状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采取直流电法物探超前探测,掌握岩层赋水性,并结合钻探验证,查明岩层富水强弱程度,采取注浆或壁后注浆加固等安全技术加固措施。
3、根据物探和钻探实揭地质情况,合理进行深部L1-4灰岩及奥陶系灰岩与L7-8灰岩的含水层连通实验和放水实验以及层位地应力测试,对连通性较好,赋水性强的地段实施疏水降压,解除深部含水层对掘进和开拓的水害威胁。
空区水的防治:本采区的采掘活动在接近登封市新登煤矿和建业煤炭有限公司的采空区时要及时对新登煤矿和刘庄煤矿进行调查老空水积水范围、积水标高、积水量工作,确定探水警戒线进行探放水,确保安全生产不受老空水的威胁。
八、影响生产的其它地质因素瓦斯、煤层自燃、地温、地压13采区整体上缺少瓦斯成果资料,相对涌出量为3.5~6.7m3/t,经河南理工大学瓦斯鉴定为非突出区域,东1风井在+10m标高揭煤,未发生动力现象和突出。
煤尘对采矿人员健康损害很大,二1煤层在开采过程中煤尘较大,二1煤层开采中煤尘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