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郑和简介
郑和简介篇一: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
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
历史趣谈郑和是华侨社会奠基人!华侨社会是如何建立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是华侨社会奠基人!华侨社会是如何建立的?导语:郑和的航海遗产遭到了彻底湮灭。
只有他的文化遗产被海外华侨所秘密继承。
全球各地的唐人街上,到处弥漫着郑和的气息,但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郑和的航海遗产遭到了彻底湮灭。
只有他的文化遗产被海外华侨所秘密继承。
全球各地的唐人街上,到处弥漫着郑和的气息,但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也没有人把它们与郑和的名字挂钩。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喧嚣中,郑和的遗产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当人们都在高声颂扬郑和的航海成就时,有一个被长期忽略的事实,即郑和对海外华侨社会及其文化架构的非凡意义。
郑和不仅是中国海洋叙事的最高代表,而且是全球华侨社会及其文化的奠基人。
尽管宋元两朝都有华人流落海外,从事“非法”的民间贸易,但真正形成华侨社会,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
它是郑和舰队的杰作。
郑和下西洋直接导致一种与大陆国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华侨社会的形成。
士兵与当地女子联姻在七次大航海的进程中,马六甲和巨港等地成为海军基地和货物转运中心。
士兵们在这里度假,推销、采购、赌博、搜集漂亮的女人。
作为宦官的郑和不需要女人,但他并未阻止下属的寻花问柳。
据郑和的翻译马欢和费信所撰的游记声称,那些身材高大的北方水手深受当地女人喜爱。
按照东南亚当地的浪漫风俗,一些好客的主人希望自己的妻子拥有一个中国情人,这样可以使他感到非常体面。
郑和舰队的到来,除了刺激当地贸易和香料种植业的发展,也促成了色情业的繁华。
多情的女主人与船员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生活常识分享。
明清时期的柬埔寨华侨和华人
32撰文/武馨然明清时期的柬埔寨华侨和华人明朝前中期,随着郑和七次下西洋及安全航道的开辟,移居柬埔寨的民众逐渐增多且不断发展。
明末清初移民以集团为单位向柬埔寨大量移居,形成向柬埔寨移民的一次大浪潮。
清初至清中叶,清政府实行迁界令,致使一部分民众向海外移民,其中就包括柬埔寨。
此后随着海禁政策的逐渐放松及侨民身份的合法化,又有大批沿海民众到柬埔寨经商贸易。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大批华工前往柬埔寨,进一步壮大柬埔寨的华人社会。
柬埔寨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纪,经历了扶南古国、真腊王朝到繁荣一时的吴哥王朝。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与柬埔寨建立了联系。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帝时,扶南曾派使者来汉朝献生犀、白雉。
公元3世纪,扶南王国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大国,曾三次遣使来我国东吴,孙权也派遣使者朱应、康泰出使扶南。
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是中柬两国从古代就友好相处的历史见证,他们在那边居留了五年左右,在他们之后,也出现了中国的僧侣和商人。
宋元时期有关华侨的记载增多,但总体来看,明朝以前的华人华侨仍较为零散,未成规模,直至明清时期,才有大规模的华人团体移居柬埔寨。
明朝与真腊保持官方友好关系,两国来往密切。
明成祖时期,中国使臣出使真腊,其中就有三名随从人员在真腊潜逃,对此有详细记载:“有健儿三人夜遁去,索之不得”。
这三名人员在真腊潜逃,并没有返回中国,选择留在真腊生活。
永乐年间随着郑和下西洋,移民真腊的民众也不断增多。
郑和出使西洋,先后共有七次,每次随从众多,在当时可谓史无前例。
随从最多时达三万多人,随从最少时也有两万人左右。
史籍明确记载郑和去往真腊:“(郑和)吴哥高棉寺庙建筑群明前中期的零散移居华侨(14世纪末到16世纪)33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凡三十余国。
”真腊紧靠占城,是郑和国外航程的第二站,郑和到过不止一次。
郑和在七次下西洋中不仅开辟了多条安全的航道,而且还记载了航线的相关情况和沿线国家当时的风土人情。
郑和,妈祖信仰在海外传播的重要人物
郑和,妈祖信仰在海外传播的重要人物航海家郑和郑和,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郑和下西洋航线)郑和下西洋,也是妈祖信仰在海外之伟大传播历程。
据史料记载,郑和每次出海之前都要拜一下妈祖。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使人们对海洋产生恐惧,在船队航海中,人员存有这样的恐惧心理,就很难完成航海的事业,所以人们愿意相信有一种更加强大的超自然力量,来遏制这些在灾难的发生,来保证人们航海的安全。
郑和选择了妈祖来作为七下西洋的思想、精神的寄托,为七下西洋的成功奠定基础。
郑和下西洋至今已600年,妈祖文化的不断演绎和发展,与郑和七下西洋重视妈祖文化的决策是分不开的。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朝后,就极力推波助澜,描绘一些妈祖灵验的情景,还付诸行动,如奏请朝廷褒封修建妈祖庙。
奏章得到明成祖朱棣的批复,下诏在南京龙江建天妃宫,并特加“护国庇民灵应弘仁普济天妃”封号。
郑和为了使更多人信仰妈祖,把祭拜妈祖活动规格化。
奏请皇帝,由皇帝下旨来诉说妈祖的灵验和功劳,然后对妈祖进行褒封,还由皇帝颁发诏书建造妈祖庙。
之后,郑和每次下西洋回朝都奏请朝廷对妈祖进行褒封,到处修建妈祖庙,这一切都是在宣传妈祖的灵验,使各次下西洋中将士们对妈祖有了连续性的依托。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妈祖研究专家周金琰先生说:“郑和下西洋,选择福建作为中途候风点,除地理因素、物资因素外,也依托妈祖作为精神支柱来战胜困难。
妈祖信仰文化也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地方,把郑和下西洋与妈祖文化都连在一起。
如今,妈祖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思想感情的纽带,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桥梁时,其中应有郑和的一份功劳。
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侨
景德 镇 高专 学 报
Ju 2o ig e e l g o me fln a  ̄ nCol e e
Vo . 4 NO 3 12 . So e .2 0 09
郑 和 下 西 洋 与 东 南 亚 华 侨
周媛① 刘锡 涛
福 507 ( 1景德镇 二 中 , 江西景德镇 3 3 0 2福 建师 范大学 , 建福 州 300 ) 300
华 侨开发南洋即东南亚虽然不是从郑和下“ 西洋 ” 开始 的, 但从那时起 , 中国人 移民国外 出现得更 多。所 以有史 书 说 , 和下“ 郑 西洋” 开创 了华侨开发南洋 的新时代。“ 国之 中
南 洋 , 岛 环列 , 罗棋 布 。— — 明初 , 太监 郑 和 等 航 海 招 万 星 遣
寓, 殆不下数十万人” ” 这些 到南洋去 的中国人 , 。 既是中外
文 化交 流 的使 者 , 日益 成 为 东 南亚 各 国经 济建 设 的 重 要 力 又
染村的布商说 , 郑和下“ 西洋 ” 给我们带来 了中国的丝绸 , 同 时还教会了他们纺织印染。在巴厘岛第二大根雕馆 , 许多艺 术品与中国文化有关。据根雕 馆工作人员介绍 , 如来佛 、 观
国外 的地 位 , 又展 示 了“ 人 ” 唐 的真 正 良好 形 象 , 提供 了中 国货 之 品牌 样 板 , 最 终促 进 了“ 还 并 唐人 街 ” 的形 成 。 关键 词 : 郑和 ; 洋 ; 南亚 ; 侨 ; 西 东 华 唐人
中 图分 类 号 :2 8 1 K4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4 8 2 0 )3— 03— 2 10 85 (0 9 0 05 0
地 传 播 到东 南 亚 各 国 、 区。 在 蜡 染 村 , 者 看 到 穿 着 蓝 印 地 记
郑和下西洋和世界旅游发展
郑和 ——乘风破浪、风雨无阻
• 郑和(公元1371年 - 1433年),原名马三宝, 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监。郑和
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 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 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 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
的社会经济武繁的荣封与建王富权足顶,峰的但威关力键显示在。于这些活动的动力是政
同 与 治的而非经济的。下西洋主要是为了确保南洋海道的畅通, 哥 以重新确立海外册封制度,恢复洪武初年诸藩朝贡的盛况,
伦 遂赏封建帝王“君主天下”、“御临万方”的虚荣心。
布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和航海的壮举尽管规模空前,但在方式上仍然是秦
才可能出现。
发新为贸到明量
展兴西易达政储
。资欧,美府备经
产 阶 级
资 本 原
使 大 量
洲 带 来
对 远 航
, 加 重
济 后
从始金的只人果
中 获 取
积 累 的
银 财 富
是 西 方
考 虑 政
民 负 担
不 同
暴重源殖治,:
利要源民影难郑
,来不者响以和
促源断对,长下
进,流亚而期西
西以向非不维洋
欧引西拉顾持开
马可.波罗 ——在扬州的威尼斯商人
• 马可.波罗(公元1254年-1324年),世 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出生于意大利威 尼斯商人家庭。
•
从万历三十五年到崇祯十三年,长途
跋涉,足迹由祖国遍及大江南北。他不畏
艰险,志在探索自然奥秘。经30年考察撰
写成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 国地理名著。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 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对地理、水文、地 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 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记》开 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 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 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 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 具有深远的影响。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发表日期:12-05-17【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
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
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
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
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
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
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
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
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
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郑和,大家都不陌生。
下面小编就具体给大家讲讲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次,郑和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总共航海七次。
在最后一次,郑和在船上生病过世。
民间故事集将他的航海经历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
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
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
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
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
总体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
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无非是宣扬国威,但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非常深远。
明朝郑和几次下西洋关于郑和几次下西洋的问题,郑和实际上一共下了七次的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5年,也就是永乐三年,郑和从南京的龙江港出发,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7年的10月也就是永乐永乐五年九月份,他这次下西洋经过了好几处地方,有文莱、泰国、印度等地,还在锡兰山把佛牙带回来了,最终在1409年回国。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经历是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的,这次随同的人有姚广孝、马欢等人。
他们到达了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在回国的路上再次拜访了锡兰山,于1411年的7月回国了。
东南亚的华人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东南亚历史与文化课程论文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专业:化学与物理交叉培养班班级:九班姓名:郑兆庆学号: 2012210741 任课老师:彭慧论文成绩:2014年4月14日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摘要】:印度尼西亚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素有“千岛之国”之称,也是华人主要集聚地之一。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新格局,同时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繁荣。
印尼华人的宗教信仰在印尼这样一个宗教多元化的环境下日益发展成熟。
在商界中,印尼华人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商业头脑在印尼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也使得印尼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印尼华人;宗教信仰;商界;印尼经济Ethnic Chinese in IndonesiaAbstract:Indonesia is the world's largest archipelago, known as the "thousand island country". It is also one of main places Chinese gather.Zhenghe has opened up a new pattern of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At the same time he promotes the southeast Asia's economic boom.Indonesian Chinese religion in Indonesia which is a religious diversity of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In the business world, the Indonesian Chinese with the arduous spirit and business acumen in Indonesia area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onesia's economy has made great strides.Keywords:The Indonesian ethnic Chinese;Religious beliefs;Business; Indonesia's economy正文印度尼西亚华人是居住于印度尼西亚的华族,印尼华人拥有不同的祖籍地、移民时间,分布于印尼不同地区。
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
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它的进行,对中外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传播到了海外,同时它也带回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及周边国家由此兴起了一批商业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贸易据点。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农业;手工业品;贸易据点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
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有300年的闭关自守,中国遂贫穷落后了。
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
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以和平的、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壮大民族品牌,争取在世界贸易中占取优势。
关于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多。
建国之前的研究成果有:张燮的《东西洋考》[1],不仅广泛采录政府邸报、档案文件,参阅许多前人和当代人的笔记、著述,还采访舟师、船户、水手、海商,经过详细、严密的考订和编辑,记载东、西洋40个国家的沿革、事迹、形势、物产和贸易情况;记载水程、二洋水路、海洋气象、潮汐,以及国人长期在南海诸岛的航行活动、造船业和海船的组织等情况;还收录了秦汉以来中外关系的有关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关系的有关文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2],全书实际汇总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各方面资料,这些资料除了摘自方志外,同时也辑录于实录、文集、邸抄及其他各种史料,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徐光启的《农政全书》[3],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的一部宝贵的农学遗产,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此外还有下西洋三部基本史料:马欢《瀛涯胜览》[4]、费信《星槎胜览》[5]、巩珍《西洋番国记》[6]等等。
建国后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例如郑一均的《论郑和下西洋》[7],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开始论述,接着有系统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航海技术以及航程,最后总结历史,是目前为止研究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部最详尽著作;卢苇的《中外关系史》[8],研究的是中外关系史的古代部分,中外来往活动不仅有官方的,还有很多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移民史,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的媒体和传导;韩胜宝的《郑和之路》[9],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记述和探讨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填补了一些郑和研究的空白,不失为一部融新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好书;王介南的《中外文化交流史》[10],讲述了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移民、民间贸易、民间使节往来、朝贡、留学生互派、宗教传播、战争等形式,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上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专业:政治学类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年5月15日内容摘要:从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算起,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
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伟大壮举至今仍然被世人称颂。
这一壮举对当时大明帝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何影响,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又有那些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外交政策,中国东南亚关系导言:郑和(1371——1433)年是“海上之巨人”(梁启超语),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吴晗语)。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中,他统帅舟师两万八,七下西洋,访问亚非三十余国,“其规模之在,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历史上所未有”,被孙中山誉为“超前轶后之奇举”。
这是明代强盛国力之展现,是和平外交的重要举措。
这一光辉业绩,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也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促进了与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交往。
六百年后的今后,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必将是中国国力强盛与和平外交的进一步展现。
从郑和下西洋到中国和平崛起,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中国的“和”。
正文: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当然师出有因。
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寻建文帝之踪说;有耀兵示富说;有联印抗蒙说;有发展贸易说;有巩固海防说;有寻找麒麟说;还有多目的说、前后目的不一说、表面目的与真实目的不一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一个当时的大国强国,派出在当时技术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海军,历时28年,显然是出自政治目的。
而这个目的,从史料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是侵略,而是和平。
明朝初年,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仍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时期,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曾一度紧张,有许多矛盾迫切需要解决。
由于元朝时推行大规模的征服与扩张政策,在周边国家中造成严重影响,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各国都对元朝时的中国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郑和下西洋对当时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出使西洋而大规模建造海船的过程,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使明朝的造船业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也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
郑和下西洋以大量的中国丝织品和瓷器,换取海外各国的土特产品,在客观上为扩大这些手工业品的生产开辟了道路。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手工业品的更大需求,从而开拓了中国手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物品的交流。
在外交关系及国防层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
在整体维持友谊的另外,郑和船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执政,解决夺取王位的苏门答腊君王苏干剌,惩处海盜陈祖义,并在东南亚地区扶持由施氏侨民执政的旧港宣慰司。
有专家学者觉得,郑和下西洋,使大明朝在东南亚地区全方位构建起华夷政治体系;而这类政冶公共秩序因为是根据传统式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意识,故整体上是非侵略性的。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郑和下西洋在国外的影响更为深远,郑和下西洋为亚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奠定了基础,它促进了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许多东南亚的国家受到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都形成了许多新的风俗习惯。
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开发南洋也有一定的影响。
郑和七次下西洋,打通了由中国通向南洋的海上交通。
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给华侨开发南洋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不仅提高南洋区域人民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还对南洋的经济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郑和航海的意义
郑和的文明对话思想及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郑和的文明对话思想及对世界和平的贡献1人类历史本身是一部多样性文明的发展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
当多样性的文明交汇时,会产生不同的文明交往结果,归根结底可归结为“文明对话”或“文明冲突”。
具体到海洋文明上来说,反映在西方强势文明的征服掠夺方式,与中国柔性文明的和平发展方式,体现出不同文明的大航海模式。
在中国航海历史上,郑和全方位地传播了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播了“共享太平之福”这一中华文明的核心观念——和平,在增强中华文明与亚非大陆各民族的了解与友谊当中,积极促进了当地文明化的提升。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郑和远航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前列,“止恶扬善”,在人类文明交汇的历史上,起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为文明对话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根植在与郑和全然不同的文明环境之中——即正在开始转轨的、走向近代的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土壤之中。
这个西方文明的环境,使得西方的大航海不像郑和远航那样戛然而止,而是日益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终于带来了一个日渐全球化的近代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西方大航海事业,新教徒们发展了黑格尔哲学术语中“恶”的历史作用,虽然充满了暴力与野蛮,却在人类文明走向近代的过程上,树立了一个不同的高度。
本文侧重于研究郑和的文明对话思想及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一、郑和集多种文明于一身的独特身份从宗教信仰文明的角度研究郑和,可以考察出郑和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集众多宗教文明于一身。
人们目前公认,震惊世界、七下西洋的著名航海家郑和是回族人,但关于郑和的个人宗教信仰,存在着种种说法。
在至今出版的一些文献和研究资料中,多有说他是佛教信徒,但是,在他的远航历程中,跟道教也有紧密联系,跟妈祖文化也有密切关联;当然,也有充分的资料反映他本人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很早就成为伊斯兰教徒。
郑和究竟有怎样的宗教信仰,应该归属于哪种文明,人们各执一端,结论互异,但又都确实言而有据、各有所本,决非无稽之谈。
【明清史论文丛】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
【数据库】人大2005年三季度文史类专题【文献号】523【摘要】【原文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200503【原刊页号】70~77【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200505【标题】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兼论朝贡制度的虚假性【作者】庄国土【作者简介】庄国土,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福建厦门361005)【内容提要】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
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
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
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明清时期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移民扩张/朝贡制度【正文】梁启超曾叹道,“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
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
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1]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明成祖与郑和的评价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
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
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两百年。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2](P90)邓小平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论述至少表达两重意思:第一,明成祖时代和郑和下西洋是开放的;第二,郑和以后,古代中国一直没有对外开放,是中国落后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媒体热炒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不但被视为中国昔日辉煌的标志,更被当作中国对外开放的典型。
郑和下西洋学术讨论会综述
郑和下西洋学术讨论会综述
赵吉惠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1988(000)001
【摘要】<正>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十一月四日至十日在昆明召开,以郑和下西洋问题为中心展开了热烈讨论。
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民族学院历
史系,昆明市地方志办公室积极筹备和主办了这次会议。
晋宁县人民政府、昆阳郑
和纪念馆积极支持和参加了讨论会。
会长张舜徽教授在开幕词中强调了当前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他经过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七次下西洋,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积极地推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中华民族的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赵吉惠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J], 周志斌
2.开拓"睦邻友好、共同发展"之路--云南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马兴东
3.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J], 周志斌
4."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J], 晓雾
5.纪念郑和下西洋5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J], 时平;范金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和简介
郑和简介篇一: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
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
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华侨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华侨的影响
廖楚强
【期刊名称】《福建史志》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一、明朝以前的东南亚早期华侨我国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据文字记载.最少当有1600多年了。
东晋时代的高僧法显.和他的佛徒慧景、道慧、慧应、慧嵬一行5人,就随带一大批人员,前往亚非各国探险。
他们经过锡兰(斯里兰卡)、印尼、印度、非洲等地。
这些留居海外的人.就成为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华裔”了。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廖楚强
【作者单位】福州市东泰路246号新村705室,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105
【相关文献】
1.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诸国的影响 [J], 梁向明
2.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 [J], 赵和曼
3.制度与调适--郑和下西洋和朝贡体系下的东南亚华侨 [J], 林翠茹
4.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侨 [J], 周媛;刘锡涛
5.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侨华人 [J], 孔远志;杨康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曾国新2005年5月16—20日,由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福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侨联、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承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在福建举行。
活动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
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在长乐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开幕式暨中国长乐郑和开洋节仪式;在福州市举办“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参加福州市“第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参观郑和下西洋在福州、长乐、泉州等地的遗迹及福州船政文化、泉州“海丝”史迹等;在泉州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闭幕式等。
应邀参加活动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等20多个国家的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港澳台同胞、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人士共700多位。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张克辉,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以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办、全国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5月18日在福州市举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共有3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乡亲参加。
这是国内首次把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联系起来的国际学术论坛,旨在宣传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业和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郑和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研讨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广泛团结海外华侨华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国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的友谊,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论坛共收到海内外专家学者100多篇高水平的论文,21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了演讲。
大家围绕郑和与华侨华人主题各抒已见,有的阐明新观点,有的提出新问题,有的论述原有研究基础上的新成果,有的考辨史料发掘的新发现。
现将论坛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郑和下西洋时期开创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盛世。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在《论郑和下西洋与睦邻友好政策》中阐述了明成祖的治国方针:对内以“休养安息”为经济政策的核心,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对外以“怀柔”、“抚绥”为宗旨,争取与海外诸国和平共处。
暨南大学廖小健教授《明初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一文指出,明成祖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外交政策,采取更加积极进取的和平安抚政策,启动耗资巨大郑和下西洋壮举,和西洋各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从根本上扭转了前元朝政府与东南亚诸国官方往来偶然性的局面。
中国侨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陈永升博士在《郑和下西洋与明代的朝贡贸易体系》中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在中国已知范围内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从而创造一个以“礼”为核心的和平外交的国际政治和贸易秩序。
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梁立基教授和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赵和曼研究员在各自论文中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明朝与诸国的“宗蕃”(或称“蕃属”)关系,与后来西方殖民主义的“宗属”关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前者关系是名义上的,象征性的,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明朝政府完全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各国仍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而互不侵犯。
中山大学余定邦教授举了一个具体例子:《明实录》称旧港为“爪哇国旧港宣慰司”。
尽管明朝在旧港置宣慰使司,但它一直认为旧港隶属于爪哇的满者百夷王朝,所以铸给爪哇国旧港宣慰使司印信。
厦门华侨博物院的林翠茹在《郑和下西洋和朝贡体系下的东南亚华侨》中也列举了以下史实:尽管郑和下西洋期间明朝对私自出海的“流民”采取十分严历的禁止政策,但当时有许多国家以华人作为本国的使团成员前来中国通交时,明朝对这些华人“使者”仍然予以外交礼遇而未施加任何惩处。
不少学者谈到,郑和下西洋时期开创了中国—东南亚睦邻安邻关系的盛世,可惜这种盛世只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梁立基教授剖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的阶段,还没有出现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郑和下西洋只是被定格在“宣德化而柔远人”上,通过朝贡贸易体制建立一个和谐的国际宗蕃关系,而不是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促进国内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过渡。
台湾学者谢台喜在《郑和下西洋动因之探讨》中指出:中国传统以农立国,对海洋的发展一向未予以重视。
我国历代外患都来自西北游牧部族,而海疆数千年来一直相安无事。
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为我国海防之先声,惜尔后国人未能重视海洋,以致鸦片战争打破了海疆门户,陷中国百年来遭列强之欺凌。
二、郑和下西洋推了动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但也有截然相反的观点。
这是本届论坛争论最激烈的议题。
许多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外移民潮的形成,并对华侨华人生存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王介南教授《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侨》一文认为:郑和下西洋造福于东南亚华侨,郑和开拓东南亚的成功开创了华侨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
福建社科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李鸿阶所长在《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移民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中阐述: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改善了华人移民的生存环境;宣示了国威,提高了华人移民的政治地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了华人移民的发展能力;传承了中华文化,增强了华人移民的民族凝力;采取震慑、怀柔的双重政策,维护了华人移民的正当权益。
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吸引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移居海外,大量的聚居而成华人的村落或城镇。
云南省社科院刘稚、福建省社科院张学惠、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廖楚强、厦门华侨博物院刘晓斌,福建师大詹冠群、王立芳等专家的文章,也都从另外角度或根据不同史料阐述了类似观点。
针对部分学者将生擒旧港陈祖义事件看成是针对海外华侨的行动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陈永升博士指出:站在郑和船队维护朝贡贸易体系角度来看,这一行动是逼不得已的。
况且,郑和对于同样是海外华侨的旧港头目施进卿就是温勉有加。
可见,郑和的行动针对的并不是华侨,而是破坏朝贡贸易秩序者。
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刘锦庭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曾经四次到过泰国,很受泰国皇室和人民尊崇。
其后,粤闽先民成群结队沿着郑和走过的海上足迹漂流过海。
到16世纪时,泰国华侨聚居之处被称为“奶街”,形成了“唐人街”的雏形。
泰国在大城皇朝中叶,禁止泰人与外国人通婚,惟独不禁华人。
这种特别待遇,使华泰通婚所生子女日益增多,16世纪中叶其人口可占泰大城市人口的1/4。
如今泰国华人的准确数字已无法统计,华裔泰国人很难清楚界定。
华侨带去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与泰人一起,同甘共苦,逐步成为橡胶园、甘蔗业等的主人,落地生根。
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叶北洋先生在论坛上介绍了在非洲发现“郑和村”的事实。
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在《论郑和远航在中非关系史上的意义》中阐述:郑和远航将源远流长的中非关系推至一个新的巅峰。
福建闽江学院林友华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激励了大批华人出洋,当时的东南亚华人富有安全保障,郑和时代结束后华侨就成了不受祖国政府保护的海外游子。
福建作为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历史和现代著名的侨乡,对东南亚华侨社会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建社科院黄英湖、福建省博物院邓华祥、福州市社科所肖忠生、福州市社科院叶钦地、福建师大谢重光、漳州市委党校王晓云、等专家就此分别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论述。
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对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不是即时而是滞后的。
如福建社科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林心淦《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近代海外移民潮形成原因的影响》认为:郑和下西洋激发了海外移民需求,一直作为海外移民的主体动力在发挥着作用,但由于当时海禁政策,人们只能通过偷渡方式来实现,因此规模较小。
直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此时内在动力的出国移民行为才得以释放它的效应,形成移民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王付兵也认为: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现象还是存在着的,但郑和下西洋并没有推动东南沿海人民大规模出国,这时期也并不是华侨开发东南亚的重要时代。
华侨大规模移居东南亚,应是在明朝中叶以后随着欧洲殖民者东来带动的南洋开发、我国部分开放海禁等条件下所出现的。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陈显泗教授《郑和的国家观与华侨政策》阐述的论点更是针锋相对。
文章指出,明成祖永乐年间对南洋侨民实行招诱与镇抚的两面政策。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期间对陈祖义集团的歼灭和对他本人的诛杀就是镇抚政策的贯彻。
其结果,损害和打击了当地侨民。
所以,无论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如何功德彪炳,其对华侨先民的打击则是难辞其咎!所谓“开创华侨开发南洋新时期“的说法无从谈起。
福建社科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林在明《郑和下西洋对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利益的影响》分析指出:郑和下西洋是封建王朝的一次开放,但严厉的海禁政策又成了这一开放的桎梏,这种自相矛盾的措施,最终导致海外移民政策走进死胡同。
郑和下西洋的80年后,欧洲殖民者则在其政府力量的全力支持下开拓南洋,替代了以前中国人的地位。
他们瓜分豆剖,南洋要埠很快就尽入其掌握之中,而海外华侨在南洋近千年的苦心经营,到头来反而寄人篱下,受尽欺侮迫害,中国政府却不能过问。
这是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清两代对海外华侨的敌视、打击是这一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
许多学者学深有感触谈到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保护海外利益的借鉴意义:中国要保护好海外华侨经济利益,首先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其次是加强外交关系;再次是加强民间经济外交;第四,强大的军事力量;最后,要全面参与国际事务。
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华人社会宗教和文化的发展。
不少学者论述中都提到,东南亚国家不仅有众多的郑和传说及传说中的郑和遗迹、神化郑和的寺庙等郑和祟拜现象,还有华人社会经久不衰的各种郑和纪念活动,这些都是东南亚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华侨大学教授李天锡、中山大学教授张龙林、闽江学院林友华教授等学者认为,这是郑和下西洋、华侨华人开拓创业、中外人民世代友好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华侨对郑和形象所蕴涵着的祖国象征、华人根脉、中华文化以及热爱和平、期盼安宁等情感的寄托,同时也表明华人社会正在为当地的文化旅游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大学孔远志、杨康善两位教授分析东南亚华人社会纪念郑和活动的特点:一是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定居国文化相结合;二是与宣扬祖籍国和定居国的友好相结合;三是与回顾华人创业相结合;四是与与尊重定居国主流社会宗教、习俗相结合;五是将与维护华族正当权益、促进族群和睦、繁荣当地经济相结合。
由于郑和纪念活动推动了所在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因此才能够宛如一朵绚丽的奇葩,常开不败。
厦门大学施雪琴教授剖析东南亚华侨社会的郑和祟拜:从根本上看是对郑和这种历史功德的缅怀和个人英雄行为的祟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