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地表水的污染和自净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统称,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表水资源地球水97%的水是海水,剩余3%的淡水中2.977%是以冰川或冰川的形式存在,只有0.003%的淡水是可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包括土壤水、可开采地下水、水蒸气、江河和湖泊水等。
只要人类不过度开采和滥用并适当的保护,这些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和自净过程还是可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求的。
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如图4-1.二、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放射性、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按排放形式不同,将水体污染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
1.点污染源是指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企业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排入水体的废水。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Qs计算式(4-1):Qs =86400sqNK(4-1)式中:Qs——居住区生活污水量,L/s;q ——每人每日的排水定额,L/(人.d);N——设计人口数Ks——总变化系数(1.5~1.7)。
]工业废水Qs按式(4-2)估算:Q =tmMK i3600 (4-2) 式中:m ——单位产品废水量,L/t ; M ——该产品的日产量,t;K i ——总变化系数,根据工艺或经验决定; t ——工厂每日工作时数,h. 某些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系数见表4—1。
2. 非点污染源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1)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估计:不同区域径流系数见表4-2 (2)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 3.水体污染物由点源和非源排入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可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非金属无机毒物、病原微生物、酸碱污染物、石油类、热量和放射核素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一、引言地面水环境是指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河流、水库等自然水体。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类工程建设对地面水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保护地面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提供指导,以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全面,并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的评价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对地面水环境进行评价时,应重点关注水质状况,包括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溶解氧、pH值等指标。
2. 数量评价地面水环境还需考虑其数量,包括地表水的流量、地下水位的变化等。
3. 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对地面水环境非常重要,评价时需要从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周边生态和农田灌溉等有着重要影响,应进行评价。
5. 河流和湖泊评价时也需考虑河流和湖泊的水文、水质等特征。
三、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地面水环境的影响,可采用以下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1.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是评价地面水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调研和样品采集,获取真实的水质数据和生态信息。
2. 试验实验在试验室环境中,对水样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和生态模拟实验,以验证水质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响应。
3. 数学模型建立地面水环境的数学模型,以模拟和预测水质变化、流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4.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得出评价结论。
四、评价内容根据评价范围,评价地面水环境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状况评价水质状况需考虑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溶解氧、pH值等指标。
2. 地表水流量评估地表水的流量变化,包括洪水和枯水时段的变化情况。
3. 地下水位评估地下水位的变化,以预测对周边生态和灌溉的影响。
4. 水生态系统评估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例题: 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下列 不属于河流的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是( )。 A.流量 B.弯曲系数 C.潮差 D.水温分层 E.糙率
A.污水排放量 B.清洁生产水平的先进性 C.污水防治措施的可行性 D.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
2.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 2.1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
知识点: 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 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 ⑵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的达到水域 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 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决定。 ⑶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 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⑷湖泊、水库、以及海湾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需考虑污水排 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以排污口为圆心,以 调查半径为半径)。
③内容:水选取用的预测模 式及应输入的环境水力学参数的需要决定其内容。 ④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 期内进行。它与水质调查的次数和天数不要求完全相同 ,在能准确求得所需水文要素及环境水力学参数的前提 下,尽量精简水文测量的次数和天数。
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 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见下表) 1.3各类地面水域的规模
是指地面水体的大小规模,具体规定如下表所示:
例题:
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排放量中不包 括( )。 A.间接冷却水 B.含热量大的冷却水 C.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 D.循环水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规定的水环 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级依据中包括( )。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聊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这事儿。
地下水,咱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隐形英雄”,它可真是支撑我们生活的“水上江山”啊!没水,啥也干不了。
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下水可不再是以前那种清澈见底的模样了,污染、过度开采……这些问题像打了鸡血似的纷纷而来,让人直摇头。
为了让我们的水源健康,国家专门推出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今天就来聊聊这玩意儿。
2. 地下水环境的重要性2.1 地下水的角色地下水在咱们生活中真是“不可或缺”。
想想看,早上起床喝的水、饭里的米、甚至你家花园里的花草,都是靠它的滋润。
地下水就像那默默无闻的好朋友,辛苦付出却从不张扬。
若是地下水出现问题,后果可不堪设想。
就好比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倒了,其他一切都得跟着受累。
2.2 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可是,地下水的污染可不是小打小闹,它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比如说,土壤被污染,植物吸收了那些有毒物质,接着再通过食物链影响到我们人类。
真是“蝴蝶效应”,一不小心,咱们可能就吃到了有害的东西,甚至生病。
这可真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得从根本上搞定这些问题。
3. 影响评价的流程3.1 评价的必要性为了保护地下水环境,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成了“当务之急”。
咱们得把那些潜在的风险给捋清楚,就像给小孩上安全课,告诉他们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不能碰。
通过评价,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麻烦的发生。
好比是做饭前先备齐材料,万一有缺失就得麻烦了。
3.2 评价的步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得收集地下水的基础资料。
这就像侦探破案,得先了解背景,摸清情况。
然后,评估可能的环境影响。
这里就需要动动脑筋,分析不同活动对地下水的潜在影响。
最后,提出合理的防治对策。
这就像给地下水“开方子”,确保它健康成长。
经过这一系列的“体检”,我们才能安心地使用地下水。
4. 结论最后,朋友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推出,真是给了我们一根“救命稻草”。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相关方法

评价技术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分
01
可分为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类型地面水体的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
按照评价时段分
02
可分为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三种类型。
按照评价方法分
03
可分为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家判断法等。
评价技术作用
1 2 3
保护地面水环境
通过对地面水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及时发 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面水体的生态功能和 人类健康。
源等。
水质监测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水质监测,获 取地面水体的各项水质指标数据, 为评价提供依据。
资料收集
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资料、 监测数据等,对地面水环境进行综 合分析。
评价标准
水质标准
根据地面水体的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制定相应 的水质标准,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
污染源控制标准
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 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
系统动力学模型
将水体视为一个动态系统,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反馈机制,建立系 统动力学方程进行预测。
物理模型法
实验室模拟
在实验室条件下,按照相似原理缩小比例模拟实际水体,通过观测实验数据预测实际水体的水质变化 。
现场观测
在实际水体中设置观测点,定期采集水样并测定水质参数,分析数据变化规律以预测未来水质状况。
根据评价目标和范围,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监测数据和预测结果,对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 价,得出地面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
结论与建议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为地面水环境保护 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一、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EIA)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广大水利水电工程。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确定建设项目能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保证建设项目的开发与环境持续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确定对潜在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或补救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一)项目的规模、目的、工期等情况。
(二)建设项目的环境效应,包括但不限于水质、土壤质量、空气质量以及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方法;(四)环境影响评估应涵盖的范围、范围、深度、事件窗口等;(五)环境风险评估等。
建设项目的EIA应以审慎、公正的态度,对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及社会影响进行分析,识别、评估和控制可能对环境及社会影响,确定实施本项目需要采取的环境保护、风险控制和防治措施,以确保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环境风险被有效得控制。
环境影响评价方案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计划文件,是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EIA文件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应包括EIA的原则、方法、基本流程以及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等内容。
在使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时,必须有关系赊入和审查的有效的EIA方案。
(一)预评价阶段。
预评价阶段是EIA的第一阶段,它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对建设项目用地、建设设施和项目活动的性质、规模和技术方案进行识别;(2)编制EIA方案;(3)定位受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环境范围,并对环境相关政策、法规、计划、界线及其它与项目有关的环境要求等进行剖析。
(二)现状调查阶段。
现状调查阶段的重点是收集有关建设项目受影响的环境活动的资料,或者者提供建设项目未来开发可能会带给环境的影响。
(三)影响评估阶段影响评估阶段主要目的是预测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可见或隐性的环境影响,根据其影响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分级,并确定各种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四)分析阶段分析阶段主要涉及到分析建设项目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并分析它们的总体效应。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它在工程实施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内容和意义,为工程实施提供指导。
首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需要全面考虑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在评价过程中,涵盖的要素应该包括水资源、土壤、植被、动植物种群、水域、气候、地质等方面。
同时,还应该考虑工程对环境的长期影响、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
其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客观性。
评价结果应该基于合理的假设、科学的数据采集和准确的分析方法。
评价过程应该遵循科学的程序和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同时,评价结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预测性,能够合理预测工程实施后的可能环境变化。
此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环境敏感区域及关键生态系统的保护,积极防范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评价结果应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和环境管理建议,以保障工程实施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最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需要具备操作性和实用性。
它应该提供详细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便于评价人员进行操作和实施。
同时,评价结果应该能够为工程实施提供具体指导,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环境风险和投资风险。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需要全面考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操作性和实用性。
这些要求将为评价过程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为工程实施提供可行的控制措施和环境保护建议,从而实现工程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资料地面水环境是指地表水、地下水和湿地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是一个科学的评估过程,用于评估特定项目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在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导则,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一般内容。
首先,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应明确评价的目标和范围。
评价的目标是确定特定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程度,范围包括项目对地表水、地下水和湿地环境的影响。
其次,评价应基于充分的资料收集,包括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相关环境和水资源数据等。
资料的收集应遵循科学方法和规范,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初步评估和详细评估。
初步评估是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包括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等方面。
详细评估是对初步评估结果的细化和深入,通过模型模拟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确定项目对水环境的具体影响。
评价结果应进行风险评估,即评估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
风险评估应基于可靠的数据和科学方法,评估可能产生的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破坏等风险。
评价的结果应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和管理建议。
这些措施应针对评价结果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设计,保护地面水环境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管理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监测性,以确保环保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监测。
最后,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还应包括评价报告的编写和审查要求。
评价报告应详细记录评价过程的方法和结果,确保评价结果的可追溯性和透明性。
审查要求则涉及对评价报告的专业审查,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总之,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参考,它提供了评价的目标、范围、资料收集、评估过程、风险评估、环保措施和管理建议等方面的指导,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urfacewater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为法》,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2引用标准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3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3 1.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下式工作除非是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凋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1.4 1.4符号本标准使用的符号的含义与单位见表1。
44总则4.1 4.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级。
其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5条。
4.2 4.2对于不同级别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及小结等相应的技术要求,按本标准有关条目的规定执行。
4.3 4.3低于第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必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只需按照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有关规定,简要说明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给排水状况、排水去向等,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环境影响分析。
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环评函〔2006〕4号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的函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生生态与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二○○六年一月十三日主题词:环保水电水利环评技术指南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2006年1月16日印发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一、河道生态用水量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一)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1、直接计算法根据某一区域某一类型植被单位面积的需水定额乘以其种植面积计算。
关键是确定不同类型植被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需水定额。
2、间接计算法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或水分不足时,采用改进的彭曼公式。
ET=ET0×Kc×f(s)式中:ET为作物实际需水量,mm;ET0为植物潜在腾发量,mm;Kc为植物蒸散系数,随植物种类、生长发育阶段而异,生育初期和末期较小,中期较大,接近或大于,通过试验取得;f(s)为土壤影响因素。
θ为实际平均土壤含水率,旱地为占田间持水率百分数,%;θc1为土壤水分适宜含水率,旱地为田间持水率的90%;θc2为土壤水分胁迫临界含水率,为与作物永久凋萎系数相对应的土壤含水率;α为经验系数,一般为~。
3、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适用范围直接计算法适用于基础工作较好的地区与植被类型,如绿洲、城市园林绿地等生态用水。
间接计算法适用于我国对植物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比较薄弱的地区及对植被的耗水定额难测定情况。
(二)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组合法、生境模拟法、综合法及生态水力学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1. 引言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并合理利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版的相关内容。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地下水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潜在的地下水污染及环境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的活动。
它的意义在于:•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水源,对其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污染风险,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预防环境污染:通过评价,可以提前识别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活动,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
•支持决策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决策和政策。
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以下内容:•地下水资源调查与监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动态变化等情况。
•潜在污染源调查:对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包括工业企业、农业生产等。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确定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风险。
•污染防控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控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潜在的污染风险。
•定期监测和评估:对采取的污染防控措施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
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包括:•地下水流动模拟: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和动态变化,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污染物传输模拟:根据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利用传输模型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过程,评估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
•地下水质量监测:通过采样和分析地下水样品,了解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污染。
•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潜在污染对地下水的环境风险。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urfacewater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为法》,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2引用标准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3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3 1.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下式工作除非是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凋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1.4 1.4符号本标准使用的符号的含义与单位见表1。
44总则4.1 4.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级。
其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5条。
4.2 4.2对于不同级别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及小结等相应的技术要求,按本标准有关条目的规定执行。
4.3 4.3低于第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必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只需按照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有关规定,简要说明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给排水状况、排水去向等,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环境影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一、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第三章第三节第55-73页)掌握(要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掌握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水质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方法及取样方法;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应用.熟悉(要求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值获取的基本方法; 熟悉确定不利水文条件的方法;水污染源按产生及进入环境方式、污染性质进行的分类。
了解(要求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 了解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环境水力学基本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了解)1、径流(《技术方法》56-57页)A、河川径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1)地面径流:降落的雨、雪、雹等通称为降水。
一次较大的降雨经过植物的枝叶截留、填充地面洼地、下渗和蒸发等损失以后,余下的水经坡面漫流(呈片状流动)进入河网,再汇入江河,最后流入海洋,这部分水流称为地面径流。
(2)地下径流:从地表下渗的水在地下流动,经过一段时B、径流形成包括产流和汇流两个过程:(1)产流过程: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常常将从降雨扣除各项损失叫产流阶段,(2)汇流过程:把坡面漫流及河网汇流称为汇流阶段。
C、常用径流表示方式:(1)径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
(2)径流总量:指在T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3)径流深: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单位为mm。
(4)径流模数: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5)径流系数:指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P的比值。
C、水文气象变化特点:(1)年际变化(2)年内变化(3)地区变化2、河流(《技术方法》57-61页)A、河道水流形态的基本分为两类:(1)恒定均匀流:对于非感潮河道,且在平水或枯水期,河道均匀,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
这是最简单的河流流动的形态,基本方程见58页。
(2)非恒定流:河道非恒定流动常用一维圣维南方程描述。
河道有侧向入流时,基本方程见58页。
B、设计年最枯时段径流量年最枯时段径流量的设计频率一般多采用50%与75%~95%之间;统计的时段长可以分为枯水期平均流量、最枯月平均流量(或连续最枯30天平均流量)、连续最枯7天评价流量。
C、河流断面流速计算方法(1)既有流量资料收集利用(2)断面流速实测(3)用水力学公式计算D、水质的混合作用与计算方法(1)水质的混和作用水质混合是流动水体单元相互掺混的过程,包括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剪切离散等分散过程及其联合作用。
分子扩散:服从费克(Fick)定律紊动扩散:流体中由水流的脉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剪切离散:由于脉动平均流速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分散现象D、水质的混合作用与计算方法(2)混和系数(扩散参数)的计算方法:A、经验公式计算;B、水力学模型率定。
3、湖泊(《技术方法》61-63页)A、湖泊水文情势概述湖泊与水库均有深水型与浅水型之分,水面形态有宽阔型的,也有窄条型的。
对深水湖泊水库而言,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里由于洪水携带泥沙入库等有可能造成异重流现象。
(1)湖泊蓄水量的变化任一时刻湖泊的水量平衡可写为下式W入=W出+W损±ΔW 式中各要素是随时间而变的,要研究湖泊蓄水量的变化规律,实质上就是研究式中各要素的变化规律及相互间影响。
这些要素与湖泊水环境容量的关系较大。
(2)湖泊的动力特征☐湖流:湖流系指湖水在水力坡度力、密度梯度力、风力等作用下产生沿一定方向的流动。
☐湖水混合:湖水混合的方式分紊动混合与对流混合。
☐波浪:湖泊中的波浪主要是由风引起的,又称风浪。
☐波漾:湖中水位有节奏的升降变化,或称定振波。
湖水运动影响湖水温度、化学成分与湖中水生生物的变化与分布,影响物质的沉淀与分布,还影响溶解氧进入湖水从而影响湖泊的自净能力。
(3)水温湖泊水温受湖面以上气象条件(主要是气温与风)、湖泊容积和水深以及湖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规律,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垂直变化。
通常水温的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上层温度较高,下层温度较低,中间为过渡带,称为温跃层。
湖泊水温是否分层,区别方法较多,比较简单而常用的是通过湖泊水体交换的次数指标α和β经验性标准来判别。
α=年总入流量/湖泊总容积β=一次洪水总量/湖泊总容积根据α、β取值可分为:稳定分层型、混合型和临时性混合型。
B、湖泊、水库蓄水量的确定☐分丰、平、枯代表年确定蓄水量☐年内分丰、平、枯水期确定蓄水量☐根据各统计时段平均水深与水面积计算蓄水量4、河口与海湾(《技术方法》63-65页)A、河口、海湾及陆架浅海的环境特点所谓河口,是指入海河流受到潮汐作用的一段河段,又称感潮河段。
它与一般河流最显著的区别是受到潮汐的影响。
海湾相对来说有比较明确的形态特征,是海洋凸入陆地的那部分水域,分为闭塞型和开敞型海湾。
B、江河的淡水径流在河口水域淡水径流对于盐度,对于密度的分布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河口区是海水与河流淡水相互汇合和混合之处,一般情况下淡的径流水因密度较海水小,于表层向外海扩展,逐渐与海水混合,而高盐度的海水从底层楔入河口,形成河口盐水楔。
C、潮汐与潮流河口海湾的基本水流形态:在河口海湾等近海水域,潮流对污染物的输移和扩散起主要作用。
潮流是内外海潮波进入沿岸海域和海湾的变形而形成的浅海特有的潮波运动形态。
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值获取的基本方法(熟悉) 1、常用的水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有三种,即搜集资料法、现场实测法、遥感遥测法。
2、河流环境水文特征值调查的方法可分为A、现场实测法;B、水文站资料收集利用法;C、判图法(判读地形图)。
(教材中没有,大纲有要求)不利水文条件的识别(熟悉)1、根据水质、水量条件,选择最不利于建设项目废水排放的水期;2、在最不利的水期内,确定最不利的水质预测时段(如枯水期、最枯月等);3、确定不利水文条件下预测时期的流量及保证率。
(教材中没有,大纲有要求)水污染源分类(熟悉)(《技术方法》67页)1、以排放方式分类A、点源:产生的源点和进入环境的位置固定;B、面源:产生的源点和进入环境的位置不固定(也称非点源)。
2、按污染物性质分类A、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不易降解的污染物(如重金属等);B、非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易降解的污染物(如有机物);C、酸碱度(常以pH值计);D、热效应(造成天然水体的水温变化)。
污染源调查方法(掌握)(《技术方法》67-68页)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实测。
1、点源调查A、调查的原则:点源调查的深度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定。
B、调查的内容:(1)点源的排放特点。
主要包括排列形式,分散还是集中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及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
(2)排放数据。
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其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变化情况等方面的数据。
(3)用排水状况。
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排水总量等。
(4)废水、污水处理状况。
主要调查各排污单位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等。
2、非点源调查A、调查原则: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B、非点源调查内容:(1)工业类非点源污染源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主要污染源要绘制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几何形状、堆放厚度)、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染水合并排放等;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成分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2)其他非点污染源对于山林、草原、农地非点污染源,应调查有机肥、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流失率、流失规律、不同季节的流失量等。
对于城市非点源污染,应调查雨水径流特点、初期城市暴雨径流的污染物数量。
3、污染源采样分析方法按照GB 8978—1996的规定执行。
4、污染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对搜集到的和实测的污染源资料进行检查,找出相互矛盾和错误之处,并予以更正。
资料中的缺漏应尽量填补。
将这些资料按污染源排入地表水的顺序及水质因子的种类列成表格,找出评价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水质监测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方法(掌握)1、河流(《技术方法》69-70页)(1)取样断面的布设在调查范围的两端、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及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取样断面。
还应适当考虑拟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
在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 m处应设置一个取(2)采样断面取样垂线的布设方法A、小河流在主流(中泓)布设一条采样垂线。
B、大中型河流根据河宽按下方法布设采样垂线:河宽小于50米时,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采样垂线,共设2条。
河宽大于50米时,在取样断面的主流(中泓)和距两岸不小于5米并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采样垂线,共设3条。
特大型河流还需在排污口一侧(半江)增设采样垂(3)采样垂线上水质采样点的布设方法A、小河流在采样垂线1/2水深处,设置水质采样点。
B、大中型河流:采样垂线水深不足1米时,水质采样点设置同小河流;采样垂线水深为1~5米,在水面下0.5米处设水质采样点;采样垂线水深大于5米时,在水面下0.5米和河底以上0.5处各设一个水质采样点。
(4)取样方法三级评价:取断面混和样。
二级评价:一般应取垂线混和样,如不需进行污染带及超标水域预测时,也可取断面混和样。
一级评价:每个水质采样点均应采样分析。
(5)采样频次每个水期采样一次,每次连续3~4天。
2、河口(《技术方法》70页)A、采样垂线与采样点的布设(同河流)B、取样方法(同河流)C、采样频次每个水期调查一次,每次应分大潮期和小潮期共计调查两天,每个潮期内应采集一天内的高、低潮两份水样。
3、湖泊、水库(《技术方法》70-71页)A、采样垂线的布设(1)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一个1~2.5km2布设一个采样垂线;二级评价每1.5~3.5km2布设一个采样垂线;三级评价每2~4km2布设一个采样垂线。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3~6km2布设一个采样垂线;二、三级评价每4~7km2布设一个采样垂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