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有答案
德育原理 参考答案1
《德育原理》参考答案1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育目的: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
3、德育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
德育的学科课程分为两类:直接的德育课程和间接的德育课程。
4、德育主体: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但更强调教师是整个教育或德育过程的主体。
当然,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5、道德自律:人自觉自愿地践行道德,追求道德完善与人格提升。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德育有哪些功能?第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第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生存、发展与享用;第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2、什么是德育的活动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有哪些?活动课程是德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原则: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当与其它课程相互配合;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3、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环节:德育活动的准备、开展和评价原则: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注意学校教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4、德育环境有哪两种状态,怎样实现其德育价值?作为德育影响源的社会环境和作为德育影响的社会环境.前者主要是中介机制的建设,如社会制度、学校角色等;后者主要加强两个方面: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影响的有序化和社会及学校德育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应变机制建设。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呈现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2、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围绕以下要点展开:根据个性实际、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安排、德育与心育的统一、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就可以酌情给分。
德育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10级晏阳初班黄伊琳一、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第七章) (1)二、德育过程的一般性质及基本规律 (2)三、网络德育管理(第九章) (4)四、德育特点 (4)五、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第一章) (4)六、德育评价的目的、原则(第十章) (5)七、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继承与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p81) (6)八、教师在德育中的角色(第四章) (6)九、德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四章) (7)十、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P68、69) (8)十一、德育内容的特点 (9)十二、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第六章) (9)十三、学校德育管理(第九章) (10)十四、德育过程、方法 (12)十五、师德 (13)《德育原理》复习提纲题型:辨析、简答、案例分析、论述(其中简答题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其余三种题型更多是结合现实状况)一、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第七章)第一节概述一、德育过程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一)对象对比:德育:静态的抽象意义上的理解;客观存在的现象德育过程:动态的实践层面上的操作;德育的客观运动过程(学习活动的具体展开环节以及基本特点与规律)(二)任务基本任务:揭示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德育过程与其他活动过程相区别的重要特点—德育过程:社会活动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社会规律)(三)意义1.实践意义:德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规律需要深入研究(p113)2.理论意义:可丰富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可为正确实施现代德育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二、德育过程的一般性质及基本规律(一)界定1.概念(1)一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2)具体: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3)现代德育过程:更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共同接受道德影响并促使其自身道德发展的特点(4)社会主义学校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条件下受教育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对年前一代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启发、引导和指导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践行道德精神,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发展其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教育过程2.与其他各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1)教育目标上的区别:德育过程目标:促进受教育者德性发展,形成稳定、良好的思想品德结构,自主地解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态度与情感问题。
德育原理参考答案
德育原理参考答案德育原理参考答案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理是指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原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下面将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探讨德育原理的参考答案。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原则:1.榜样示范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情感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增强他们的同情心、友爱心和责任心。
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乐于助人。
3.规范引导原则: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
同时,要注重规范的宣传和解释,让学生理解规范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参考答案:1.人本主义原则: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2.科学精神原则: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科学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民主价值观原则: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教育者应该倡导平等、自由、公正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民主的重要性,并参与到民主决策和管理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以下是一些参考答案:1.社会实践原则: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2.公益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精神。
教育者可以开展公益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1.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
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5.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6。
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
陶冶教育法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
品德发展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11。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一、选择题1.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他们的()。
A. 知识能力B. 道德品质C. 艺术素养D. 体育技能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个性B. 以身作则C. 正面引导D. 所有选项3.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二、填空题4.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 德育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简答题6.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7.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8.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9.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10.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节等。
请分析这些活动对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作用。
参考答案:1. B2. D3. D4. 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个人品德5. 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6.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7.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德育为智育提供道德支撑,智育为德育提供知识基础;德育与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育与美育相互渗透,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8. 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面临的挑战包括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网络环境复杂化等。
9.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德育方法单一等,改进措施包括更新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方法、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德育的基本要求和规律,总结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它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对象的选择、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的选择、德育过程的组织、德育评价的标准等。
3. 德育原理的实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实施德育原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特长等因素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最后,要注重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能简单地以成绩评价为唯一标准。
4.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包括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制定和德育评价的标准;其次,要注重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的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最后,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5. 德育原理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有何影响?德育原理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德育原理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德育原理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德育原理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总结。
德育原理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指导原则,贯彻德育原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理解和贯彻德育原理,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德育原理》复习
《德育原理》一、简要回答1、在德育中指导学生品德修养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答:(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要注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
选择什么样的修养方向,决定人思想性质,我国的德育。
一定要牢牢坚持个人修养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提倡和鼓励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道德要求进行积极的自我修养,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帮助学生确立和选择正确的修养方向。
如果只注意使学生产生自我修养的需要而忽视他们自我修养的方向性,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性甚至误入歧途。
因此,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修养的方向,经常分析和研究学生自我修养状况,对缺乏正确修养方向的学生应予以耐心疏导。
帮助他们划清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自我修养与剥削阶级、与人文主义的“自我完善”的界限,使学生按照社会主义要求来自觉进行修养。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避免出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
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能产生积极作用的修养才是真正的修养,而这种修养不能离开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能离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交往。
因此,要善于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和投入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积极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与交往,积极投入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去,使学生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增强他们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修养的自觉性。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善于教给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修养的良好途径,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2、教学德育功能乏弱主要原因?一是教学观的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一种表现是,把教学单纯理解或看成传授知识的活动,把教学表征性的方面当作了教学的实质,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以多方面课程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为其主要表现特征,以促进人多方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规范性的教育活动。
这种对教学的理解是及其片面的,在实践上必然会降低或窄化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也自然谈不到德育功能。
另一种表现是功利化的教学取向,这种功利化的教学观,导致实践上的教学极为重视如何能给个人带来利益的观念和知识技能,其结果是教学中的德育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和道德文化。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卷面分80分作业分20分共计100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了解德育的内涵(一)广义的德育(大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德育即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原理》,胡守棻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的所期望的品德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德育原理》,胡厚福(二)狭义的德育(小德育)德育即育德,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德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素养的系统活动过程。
指道德教育,使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试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试析我国中小学“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越难开展”现象。
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第四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1.理解德育目的的特性和功能;✹2.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及制约因素;✹3.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第五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1.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之间的关系。
✹2.中西学校德育内容之比较✹3.调整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若干建议4.德育可否作为一门课程去开设?德育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5.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应有哪些?✹6.应当在哪些方面优化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第六章德育手段1.榜样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1.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
(华中师大,1988)“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容、过程以与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胡守棻,1996)“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
(胡厚福,1996)2.基本观点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2)德育问题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二、德育原理的任务(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德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论语》、《墨子》、《孟于》、《荀于》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与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与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1.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D.诺丁斯
A.对自我的关怀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D.对世界的关怀
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 )
A.综合课程形式B.活动课程形式C.隐性课程形式D.螺旋式结构
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
A.“符号”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
A.自然论B.实践哲学
思想家是( )
A.班杜拉B.苏霍姆林斯基C.科尔伯格D.杜威
16.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里可纳B.威廉•贝内特
17.
18
19.
20.
19
与教学》
20
C.爱德华•怀因D.尼尔•诺丁斯
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威尔逊B.麦克费尔C.科尔伯格 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道德教育论》B.《德育鉴》C.《训育论》 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值
1966年(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A.对自我的关怀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D.对世界的关怀
21. 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 )
A.综合课程形式B.活动课程形式
22.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A.“符号”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23.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
1.
2.
想家是
3.
4.
6.
7.
10.
11.
12.
13.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选择题
“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尼尔•诺丁斯B.科尔伯格
(待分)《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一、解释概念选择.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我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要求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陶冶教育法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品德品德是从我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品德发展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我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鲁东大学成人教育德育原理(A)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分)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参考答案: A2.(2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参考答案: B3.(2分)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 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A.全面性评定B.内差评定C.否定性评定D.肯定性评定参考答案: B4.(2分)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参考答案: B5.(2分)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参考答案: A6.(2分)关于德育与品德发展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德育决定人的品德发展水平B.德育决定人的品德发展方向C.德育受品德发展规律的制约D.德育决定人的品德发展速度参考答案: C7.(2分)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参考答案: C8.(2分)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参考答案: C9.(2分)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A.班杜拉B.柯尔伯格D.凯洛夫参考答案: A10.(2分)“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人类进步”属于A.纪律教育的内容B.道德教育的内容C.法制教育的内容D.政治教育的内容参考答案: D11.(2分)不属于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参考答案: C12.(2分)学校德育管理的中心环节是A.确定德育目标B.研究德育规律C.制订德育计划D.开展德育活动参考答案: D13.(2分)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参考答案: B14.(2分)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A.周会C.晨会D.队会参考答案: D15.(2分)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这要求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B.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D.持续性和连贯性规律参考答案: C16.(2分)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参考答案: A17.(2分)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参考答案: B18.(2分)学校德育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参考答案: B19.(2分)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确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B.形成优良班风C.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D.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参考答案: C20.(2分)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A.柯尔伯格B.洛克C.杜威D.卢梭参考答案: A二、判断题1.(2分)德育的本质是育德。
德育原理复习题答案
《德育原理》练习题一
一、简答题
1、广义和狭义的“德育”分别指什么?
2、简述杜威的经验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3、简析价值澄清理论的利弊。
4、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5、活动德育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6、生活道德学习的机制是什么?
7、制度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8、什么是说服教育法?
9、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什么?
10、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1、简述体谅模式的核心内容。
12、简述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
13、活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是什么?
14、生活德育的实践策略是什么?
15、制度德育的两种实践形态是什么?
16、如何具体实施榜样示范法?
17、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8、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式。
19、简析体谅模式的利弊。
20、简述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21、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2、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目标是什么?
23、简析制度德育模式的利弊。
24、品德评价法的方式是什么?
•论述题
1、德育过程的要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具体论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这一德育规律。
3、具体论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
《德育原理》练习题二。
《德育原理》复习
《德育原理》一、简要回答1、在德育中指导学生品德修养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答:(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要留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
选择什么样的修养方向,确定人思想性质,我国的德育。
确定要牢牢坚持个人修养与社会主义人才培育目标的一样性。
提倡和激励学生依据社会主义思想准则、道德要求进行主动的自我修养,老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帮助学生确立和选择正确的修养方向。
假如只留意使学生产生自我修养的须要而忽视他们自我修养的方向性,就简单使学生产生盲目性甚至误入歧途。
因此,老师要时刻关切学生修养的方向,常常分析和探讨学生自我修养状况,对缺乏正确修养方向的学生应予以耐性疏导。
帮助他们划清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自我修养与剥削阶级、与人文主义的“自我完善”的界限,使学生依据社会主义要求来自觉进行修养。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避开出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
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能产生主动作用的修养才是真正的修养,而这种修养不能离开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能离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交往。
因此,要擅长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投入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主动参与集体的各种活动与交往,主动投入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去,使学生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不断增加他们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修养的自觉性。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擅长教给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修养的良好途径,培育他们自我教化的实力。
2、教学德育功能乏弱主要缘由?一是教学观的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一种表现是,把教学单纯理解或看成传授学问的活动,把教学表征性的方面当作了教学的实质,没有相识到教学是以多方面课程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为其主要表现特征,以促进人多方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规范性的教化活动。
这种对教学的理解是及其片面的,在实践上必定会降低或窄化多方面的教化功能,也自然谈不到德育功能。
另一种表现是功利化的教学取向,这种功利化的教学观,导致实践上的教学极为重视如何能给个人带来利益的观念和学问技能,其结果是教学中的德育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和道德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A. 尼尔·诺丁斯B. 科尔伯格C. 苏霍姆林斯基D. 马卡连柯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A. 班杜拉B.苏霍姆林斯基C. 科尔伯格D. 杜威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A. 托马斯·里可纳B. 威廉·贝内特C. 爱德华·怀因D. 尼尔·诺丁斯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A. 威尔逊B. 麦克费尔C. 科尔伯格D. 纽曼5.以下那一着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B.《德育鉴》C.《训育论》D.《德育原理》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着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B.萨沙C.科尔伯格D.诺丁斯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A.对自我的关怀B.对思想的关怀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D.对世界的关怀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A.综合课程形式B.活动课程形式C.隐性课程形式D.螺旋式结构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A.“符号”课程模式B.“体谅”课程模式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B. 实践哲学C. 神学D. 儿童心理学13.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B)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非习俗水平14.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B)A、权威主义B、中立主义C、调合的立场D、儿童中心主义15.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16.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A.知与行的矛盾B.知与情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D.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他们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7.下面,( A )是近代教育史上主要的课程论思想的代表人物。
A斯宾塞 B洛克 C皮亚杰 D尼尔·诺丁斯1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B)A马卡连柯 B苏霍姆林斯基 C杜德海姆 D杜威19.一般说来,狭义的德育专指(D)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法制教育D.道德教育20.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
这表明德育具有()A.政治政治性B.享用性C.发展性D.社会性21.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形成发展的,其顺序是(A)A.知情意行 B.情知意行 C.意情知行D.行意情知2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德育的(B)A.创造性特点B.长期性特点 C.主体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23.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什么?(D)A、世界观教育B、人生观教育C、道德观教育D、价值观教育2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只需通过(A)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A、观察B、模仿C、实践D、诱导25.夸美纽斯从“泛智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A)的课程观?A、百科全书式B、个人功利主义C、“符号”式D、社会行动26.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D)的影响A、教育性B、社会性C、个体性D、价值性27.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主要有三个,不包括(B)A 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B 智力发展方面的多元智力理论C 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D 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理论28.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C)A 权威主义B 中立主义C 民主立场 D调和的立场2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不包括(A)A 职业素养B 专业素养C 教育素养D 道德素养30.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其特点不包括(A)A.在教师的直接讲授方面B.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应方面C.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D.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安排方面31.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的课程形式是(A)A.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B.隐性课程 D. 教育课程32.关于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D )A.教师与学生 C. 对德育过程的理解和设计B.德育过程其他要素的影响 D. 政府教育方针的制定33.具体的德育方法不包括(B)A.思维训练法 C. 启发法B.情感陶冶法 D. 理想激励法34.在近现代,对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作权威主义理解的代表人物是?(B)A. 杜威B. 洛克和涂尔干C. 班杜拉D. 弗洛伊德35.“课程在其发展中应该回顾那些以他们为基础的基本概念,直到学生全面掌握了课程的参考资料为止”这是对哪一种课程设计的解释?(C)A. 综合课程B. 单一分科课程C. 螺旋式课程D. 经验课程36.皮亚杰说,儿童是道德哲学家。
这实际上是对哪种德育方法的阐释?(C)A. 启发法B. 雕塑法C. 树人法D. 塑造法37.学校德育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应该归因到(A)上去A.社会发展等宏观因素B.生产力发展等宏观因素C.科技发展等社会因素D. 道德教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38.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B)A.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的矛盾B.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发展实际的矛盾C.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D.社会价值环境与学校的价值系统的矛盾39.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下列哪一过程( B)A. 他律—自律—自由—无律B. 无律—他律—自律—自由C. 无律—自律—他律—自由D. 自由—自律—他律—无律40.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C)A.精神分析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新性善论 D.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4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C )A.示范法B. 陶冶法C. 讲解法D. 讨论法42.德育目的具体化的首要任务是(B)A.实现德育目标的序列化过程B.实现由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的转化C.实现目标分类的过程D.实现德育目标的分解操作化过程43.关于我国的德育方面,政府的领导方式为()A 全面干预型 B部分干预型 C政策干预型 D自由发展型44.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它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5.《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A.知行统一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6.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C)A.爱国主义教育B.国际主义教育C.共产主义教育D.集体主义教育47.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关键是( )A.分析B.指导C.运用D. 系统化二、名词解释1. 德育: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 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 新性善论: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 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 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 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 德育主体: 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15.澄清反应: “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三、填空题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_商品性_、生产性、_民主性_科学性、_发展性_和革命性等。
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_德育原理_、德育论、_德育学_、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_选择_、珍视、_行动_。
4._“新性善论”_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
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 _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_、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和_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_。
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_导向功能_、调控功能、_评价功能_;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_规范性功能_.7.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_计划性与正面性性_、_复杂性与多端性_、_引导性与整合性_。
8.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_雕琢法_、树人法、_系统或综合法_。
9.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_社会学习方法模式_(3)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_社会行动方法模式_。
10.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_德育师资的培育_、德育主体的自修_两个部分来研究。
11.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
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_导向功能_、_调控功能_、_评价功能_。
13.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_家庭美德教育_、集体主义教育、_爱国主义教育_、民主与法制教育、_信仰道德教育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