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其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那么,大众传媒对于文化传承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从媒体渠道、媒体内容以及观众接受度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
媒体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渠道不断更新换代,从古代的口耳相传到现代的网络技术,传递文化的途径也在不断地变化。
目前,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等媒体渠道。
不同的媒体渠道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也不同。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之一,能够将文化传承到千家万户。
但是,由于电视节目类型较为单一、面向大众且较为商业化,导致其传播的文化呈现趋同性,缺少文化多样性。
而且电视节目存在较多的娱乐化、泛滥性、低俗化现象。
这些都不利于文化传承的深入开展。
互联网虽然媒体渠道相对于电视更加灵活,能够传递更加丰富的文化信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上的信息篡改和不实信息泛滥,导致传播的文化信息的可靠度和真实性较难得到保障。
此外,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无法对信息发布者进行严格的审核,使一些不雅和低俗内容通过网络不断传播,也不利于文化传承的推进。
广播与报纸相对于电视和互联网,更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更加符合文化传承的特点。
通过广播和报纸,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
而且广播和报纸更加注重内容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可以降低文化传承中受到不实信息的干扰。
媒体内容大众传媒的内容也是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之一。
媒体内容的多样性与深度对于推进文化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电视节目相对来说比较商业化,以大众的需求为导向。
大多数电视节目通常关注于娱乐性和趣味性,重视观感效果,而忽略对于观众内心情感、思考、人性等方面的发掘。
这给文化传承带来了困扰,因为文化传承需要通过文化内容来体现,而电视节目通常偏重商业化,而非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之相比,广播和报纸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其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文化传承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传统知识、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各个层面的传承与传播。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形式,对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塑造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扩大了文化传承的覆盖面。
在以前的时代,文化传承往往是由口头传统、家庭教育等途径来进行的,受众范围较为有限。
而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文化传承得以迅速传播并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形式,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各个地方、各个文化背景的信息和知识。
这使得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展现和传承,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起到了强化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的内容得以更加系统地、全面地呈现给人们。
例如,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纪录片、文化访谈等形式,生动地展示各地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同样,通过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形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到关于文化传承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有助于传承内容的梳理和整理。
这些丰富多样的媒体形式,使得文化传承得以更全面地、深入地进行。
另外,大众传媒也对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变革和挑战。
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文化形式和传播手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古老的文化传统可能由于缺乏现代媒体的传播渠道而逐渐失传,而面临快餐文化、乐视频道等的冲击,传统的艺术形式、文化习俗等也可能面临被商业化、市场化剥离其中的风险。
因此,大众传媒不仅需要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和传播,还需要在呈现和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防止文化被扭曲、偏离其本质。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透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的范围得以扩大,内容得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呈现,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挑战。
因此,大众传媒不仅需要关注传播效果的扩大和影响力的提升,还需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使文化传承能够在现代媒体环境下得以持续和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 辞职报告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辞职报告2022年5月23日~6月10日,“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成都召开。
其间,与会的40多位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论坛”上,通过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都宣言》。
可以看出,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带来的日渐升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
而大众传媒,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因其媒介特性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积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之后,逐渐进入研究视阈,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的一种人类文化现象。
不同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没有一个具体的、物化的形态。
它是人类思维、意识、审美等的外化,通过语言、声音、体态、形象、技艺等来表现蕴含于人类社会交往、生活习性、行为举止中的无形的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而正是这种认同感和价值观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生活智慧、风俗习惯、审美标准和群体归属感。
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和生产对象、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见证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漫长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语境和传播方式必然是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在宗教或宗族“仪式”的名义下,以语言、形象、记忆、技能等为手段的口传心授式的人际传播。
到了现代社会,伴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农耕、游牧、渔猎的小农经济秩序被打破,非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变迁,面对着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和新的文化语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得不随之改变,由人际传播逐渐变为大众传播。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花儿”、“刀郎木卡姆”、“长调”、顾绣、吴桥杂技、少林功夫、川剧变脸、唐三彩、皮影戏、剪纸、川江号子、白蛇传等,[1]这些涉及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各个领域的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已经不能够仅仅只是依赖着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是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更复杂的社会层次中,必须经由大众传媒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而得以广泛传播。
大众传媒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开发

论大众传媒下背景下的的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以《云南印象》为例摘要: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本民族自己独特特质和风貌的民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根基成长发展的灵魂。
然而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泛滥已经对我们古老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了严重的侵蚀。
然而《云南印象》的成功不光是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民族文化的风潮,更是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借助了大众传媒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与手段后依然可以发展壮大,源源不断的传承下去。
本文将以《云南印象》进行案例剖析,得出在大众传媒为社会主要传播手段的背景之下如何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启示及措施。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national collection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 into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the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nation live and breathe the soul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the prolife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have on our old tradition of culture had a serious erosion.However, "Yunnan Impression" is not only the success of the land in China has stirred up a wave of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o demonstr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mass media in the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still be able to grow, continuously be preserved. This will "Yunnan Impression" for case analysis, obtained in the mass media, the mai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social context of how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measures.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大众传媒文化产业标准化产业链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各种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碰撞,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却只是掌握着先进传播技术及工具的发达国家想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输出。
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影响探析

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影响探析摘要: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人性结构和思想,还加快了个体发展,从而为流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发展;危害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共生共荣,是不分彼此的“共谋者”。
大众传媒作为流行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媒介,能影响流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因此,大众传媒应认清自身的优劣势,需立足实情及选题趋势,尽可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最终达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目的。
一、大众传媒概述大众传媒是所有传播媒介的统称,从传播媒介的材质、构成、方式来看,大众媒体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互联网、计算机等;二是负责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加工、编排、制作、输出机构组织,如电视台、杂志社等。
可根据大众传媒的受众对象和传播方式来将“大众传媒”作以下定义:专业的媒体机构组织,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整排、整理、传播手段,以公众为传播对象,对其开展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流行文化概述1、定义。
流行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社会及广大受众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文化形态,其传播、沟通方式会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发生变化。
在当今社会,流行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和形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流行文化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所以流行文化有明显的娱乐性及商业性。
2、产生。
流行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在人类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和其他形式的文化相比,流行文化更易被社会接受和传播。
随着大众传播形式和媒介的发展,流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而高效的普及。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流行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信息交互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此形态被看作是某种信息元素,在一定的时间内被传递和交流后,被许多人接受和认可,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被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类通过相互模仿(如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在某个群体内延续,例如,我国的茶叶、丝绸和陶瓷产品自古以来就在英国流行,日本与韩国则流行各类时尚的造型和服装。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信息过载、传统观念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以及传播渠道单一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国学教育普及工作以及设计针对性传播策略。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提升国学在大众传媒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国学传播在当前环境下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推动国学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学教育普及的推进,我们有信心国学传统将在大众传媒环境下蓬勃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媒环境、国学传播、问题、对策、新媒体、传统观念、传播渠道、教育普及、传播策略、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当今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国学教育和传播方式显得力不从心。
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国学的魅力和价值在当今社会中不断被忽视和淡化。
传播渠道的单一化也限制了国学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深度,使更多的人无法接触和了解国学文化。
对于如何在大众传媒环境下有效传播国学文化,解决传统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工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国学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播和普及。
通过深入研究国学传播中所面临的信息过载、传统观念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和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旨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新媒体拓展国学传播渠道,加强国学教育普及工作,以及设计针对性的传播策略等手段来提升国学在大众传媒环境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论文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
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
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论文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一、年度新词的出炉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
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
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
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
”“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大众传媒是指那些可以广泛传播信息的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
通过这些媒体,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和文化等内容。
然而,大众传媒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并不是单纯的传递信息,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
首先,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我们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并形成了自己的喜好。
文化产品是人类创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承载着传递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重要任务。
例如,电视剧、电影、音乐等都是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向公众推广的文化产品。
当我们沉浸在电视剧的情节中,跟随着角色的成长,我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我们欣赏音乐和艺术作品时,我们也会被其中的情感和美感所打动。
大众传媒的推广和宣传,无疑在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观和文化品味。
此外,大众传媒也对于社会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新闻报道和综艺节目等,大众传媒可以引导和塑造公众的舆论,影响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
以新闻报道为例,大众传媒的话语权往往能左右公众的眼光和态度。
当大众传媒选择报道某一事件或议题时,它的声音和观点会进一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这种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上,还延伸到其他节目和娱乐领域。
例如,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嘉宾们的言谈举止、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影响到年轻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思考方式。
因此,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公众的文化认知和社会观念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并非完全正面。
在商业化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大众传媒往往追求高收视率、高点击量和高点击率,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很多时候不得不采用低俗娱乐、煽情揭秘和恶搞等手段,从而扭曲了文化传播的本质和价值。
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可能成为一种庸俗化的娱乐工具,导致文化传播的质量下降和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发表时间:2009-08-24T16:21:28.543Z 来源:《文艺生活》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江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导读] 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
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
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一、年度新词的出炉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
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
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
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
”“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
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2008年11月,央视为新办公大楼内部征名,引来网友的“头脑风暴”。
坐落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会期间已经开始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
网友创意五花八门,诸如象形类:双七门、M大楼、圆规、央天门、连七座;文雅类:7迹楼、智窗大厦、宝鼎大厦、新视角;恶搞类: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囧大楼、三缺一。
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该字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
如今,“囧”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风行于网络与现实生活。
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万多个;某“囧视频”点击量过百万;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
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湖北大学西门外的一家“囧字奶茶店”生意火爆;李宁囧字鞋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囧字T恤, “囧”网站等等,囧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有人因此把“囧”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
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从以上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新词的出现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大众传播媒介,脱离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所谓的新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产生的速度上都将大打折扣。
我们的语言生活因为有了大众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
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
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
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
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
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
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
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
在上述例子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
比如上文中的“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
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
所以,不多时“囧”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
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7年的年度新词呈现出这些特点:一是多字词语占优势,其中三字词语36.61%,四字词语28.35%;二是大量使用词语模类推构词,词族化表现明显,运用较多的类后缀有“族”、“客”、“奴”、“友”、“门”、“吧”、“日”等;三是名词性词语最多,占91.33%;四是构成材料以汉字为主,兼有别样,254个新词语中有13个字母词;五是新词语来源于多个渠道,分布在不同领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生活、文化、科技和经济领域产生的新词语较多,占67.32%。
从以上第四和第五特点可以看到,新词汇覆盖的领域和表现的形式已不局限在本土,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将人类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加快,产生的碰撞也会愈加强烈。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功能,在语言的传播上其所表现出来的失误值得我们去分析改正。
首先,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错误的符号,当这些错误符号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的行为标准发生偏离,做出错误的行为。
因为网络追求实效快捷,拼音输入法的使用使错别字的流行不可避免,诸如“斑竹(版主)”、“瘟都死(windows)”、“酱紫(这样子)”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书写助长了这种错误之风,然后因为某些错词流行面的广泛,就逐步发展为新词汇。
这些因网络产生的大众文化,以快餐的形式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而传统的经典的词汇受众却无暇顾及或者说在逐渐忘却。
特别是针对这一代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受众,他们对于经典的认识恐怕将大打折扣。
其次,细观新词语,我们发现,大量的词汇来自网络。
而最新调查报道,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可以算是大众的精英阶层,但是相较于近10亿其他民众,比重不大。
这样问题就来了,由2.53亿网民认可的新词,10亿民众买账吗?不可否认,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流行文化以及政策方针能够及时传递到文化精英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但是如何对待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除了在媒介中传播外,绝大部分新词在生活中人们同样普遍使用吗?笔者认为,新词语的定型需要传媒的检验,更需要普通大众的检验,毕竟传媒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
在现今的中国,网络的普及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这些因为时尚或者新鲜而流行的词汇要想立足,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
因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导向功能,而没有决定功能。
参考文献:[1]景县贴吧./f?kz=486746556[2]浅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0010511/file/0000,114,100296.html[3]汉语词语新添254条次贷、和谐号、大小非、D字头排队日、奥运钞等上榜. /pcwb/html/2008-11/15/content_205452.htm 2008-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