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其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那么,大众传媒对于文化传承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从媒体渠道、媒体内容以及观众接受度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
媒体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渠道不断更新换代,从古代的口耳相传到现代的网络技术,传递文化的途径也在不断地变化。
目前,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等媒体渠道。
不同的媒体渠道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也不同。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之一,能够将文化传承到千家万户。
但是,由于电视节目类型较为单一、面向大众且较为商业化,导致其传播的文化呈现趋同性,缺少文化多样性。
而且电视节目存在较多的娱乐化、泛滥性、低俗化现象。
这些都不利于文化传承的深入开展。
互联网虽然媒体渠道相对于电视更加灵活,能够传递更加丰富的文化信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上的信息篡改和不实信息泛滥,导致传播的文化信息的可靠度和真实性较难得到保障。
此外,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无法对信息发布者进行严格的审核,使一些不雅和低俗内容通过网络不断传播,也不利于文化传承的推进。
广播与报纸相对于电视和互联网,更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更加符合文化传承的特点。
通过广播和报纸,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
而且广播和报纸更加注重内容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可以降低文化传承中受到不实信息的干扰。
媒体内容大众传媒的内容也是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之一。
媒体内容的多样性与深度对于推进文化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电视节目相对来说比较商业化,以大众的需求为导向。
大多数电视节目通常关注于娱乐性和趣味性,重视观感效果,而忽略对于观众内心情感、思考、人性等方面的发掘。
这给文化传承带来了困扰,因为文化传承需要通过文化内容来体现,而电视节目通常偏重商业化,而非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之相比,广播和报纸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其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文化传承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传统知识、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各个层面的传承与传播。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形式,对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塑造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扩大了文化传承的覆盖面。
在以前的时代,文化传承往往是由口头传统、家庭教育等途径来进行的,受众范围较为有限。
而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文化传承得以迅速传播并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形式,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各个地方、各个文化背景的信息和知识。
这使得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展现和传承,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起到了强化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的内容得以更加系统地、全面地呈现给人们。
例如,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纪录片、文化访谈等形式,生动地展示各地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同样,通过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形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到关于文化传承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有助于传承内容的梳理和整理。
这些丰富多样的媒体形式,使得文化传承得以更全面地、深入地进行。
另外,大众传媒也对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变革和挑战。
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文化形式和传播手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古老的文化传统可能由于缺乏现代媒体的传播渠道而逐渐失传,而面临快餐文化、乐视频道等的冲击,传统的艺术形式、文化习俗等也可能面临被商业化、市场化剥离其中的风险。
因此,大众传媒不仅需要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和传播,还需要在呈现和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防止文化被扭曲、偏离其本质。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透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的范围得以扩大,内容得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呈现,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挑战。
因此,大众传媒不仅需要关注传播效果的扩大和影响力的提升,还需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使文化传承能够在现代媒体环境下得以持续和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 辞职报告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辞职报告2022年5月23日~6月10日,“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成都召开。
其间,与会的40多位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论坛”上,通过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都宣言》。
可以看出,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带来的日渐升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
而大众传媒,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因其媒介特性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积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之后,逐渐进入研究视阈,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的一种人类文化现象。
不同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没有一个具体的、物化的形态。
它是人类思维、意识、审美等的外化,通过语言、声音、体态、形象、技艺等来表现蕴含于人类社会交往、生活习性、行为举止中的无形的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而正是这种认同感和价值观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生活智慧、风俗习惯、审美标准和群体归属感。
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和生产对象、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见证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漫长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语境和传播方式必然是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在宗教或宗族“仪式”的名义下,以语言、形象、记忆、技能等为手段的口传心授式的人际传播。
到了现代社会,伴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农耕、游牧、渔猎的小农经济秩序被打破,非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变迁,面对着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和新的文化语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得不随之改变,由人际传播逐渐变为大众传播。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花儿”、“刀郎木卡姆”、“长调”、顾绣、吴桥杂技、少林功夫、川剧变脸、唐三彩、皮影戏、剪纸、川江号子、白蛇传等,[1]这些涉及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各个领域的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已经不能够仅仅只是依赖着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是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更复杂的社会层次中,必须经由大众传媒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而得以广泛传播。
大众传媒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开发
论大众传媒下背景下的的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以《云南印象》为例摘要: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本民族自己独特特质和风貌的民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根基成长发展的灵魂。
然而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泛滥已经对我们古老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了严重的侵蚀。
然而《云南印象》的成功不光是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民族文化的风潮,更是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借助了大众传媒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与手段后依然可以发展壮大,源源不断的传承下去。
本文将以《云南印象》进行案例剖析,得出在大众传媒为社会主要传播手段的背景之下如何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启示及措施。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national collection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 into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the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nation live and breathe the soul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the prolife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have on our old tradition of culture had a serious erosion.However, "Yunnan Impression" is not only the success of the land in China has stirred up a wave of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o demonstr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mass media in the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still be able to grow, continuously be preserved. This will "Yunnan Impression" for case analysis, obtained in the mass media, the mai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social context of how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measures.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大众传媒文化产业标准化产业链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各种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碰撞,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却只是掌握着先进传播技术及工具的发达国家想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输出。
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影响探析
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影响探析摘要: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人性结构和思想,还加快了个体发展,从而为流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发展;危害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共生共荣,是不分彼此的“共谋者”。
大众传媒作为流行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媒介,能影响流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因此,大众传媒应认清自身的优劣势,需立足实情及选题趋势,尽可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最终达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目的。
一、大众传媒概述大众传媒是所有传播媒介的统称,从传播媒介的材质、构成、方式来看,大众媒体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互联网、计算机等;二是负责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加工、编排、制作、输出机构组织,如电视台、杂志社等。
可根据大众传媒的受众对象和传播方式来将“大众传媒”作以下定义:专业的媒体机构组织,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整排、整理、传播手段,以公众为传播对象,对其开展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流行文化概述1、定义。
流行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社会及广大受众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文化形态,其传播、沟通方式会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发生变化。
在当今社会,流行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和形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流行文化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所以流行文化有明显的娱乐性及商业性。
2、产生。
流行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在人类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和其他形式的文化相比,流行文化更易被社会接受和传播。
随着大众传播形式和媒介的发展,流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而高效的普及。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流行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信息交互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此形态被看作是某种信息元素,在一定的时间内被传递和交流后,被许多人接受和认可,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被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类通过相互模仿(如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在某个群体内延续,例如,我国的茶叶、丝绸和陶瓷产品自古以来就在英国流行,日本与韩国则流行各类时尚的造型和服装。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信息过载、传统观念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以及传播渠道单一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国学教育普及工作以及设计针对性传播策略。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提升国学在大众传媒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国学传播在当前环境下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推动国学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学教育普及的推进,我们有信心国学传统将在大众传媒环境下蓬勃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媒环境、国学传播、问题、对策、新媒体、传统观念、传播渠道、教育普及、传播策略、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当今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国学教育和传播方式显得力不从心。
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国学的魅力和价值在当今社会中不断被忽视和淡化。
传播渠道的单一化也限制了国学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深度,使更多的人无法接触和了解国学文化。
对于如何在大众传媒环境下有效传播国学文化,解决传统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工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国学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播和普及。
通过深入研究国学传播中所面临的信息过载、传统观念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和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旨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新媒体拓展国学传播渠道,加强国学教育普及工作,以及设计针对性的传播策略等手段来提升国学在大众传媒环境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论文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
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
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论文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一、年度新词的出炉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
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
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
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
”“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大众传媒是指那些可以广泛传播信息的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
通过这些媒体,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新闻、娱乐、教育和文化等内容。
然而,大众传媒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并不是单纯的传递信息,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
首先,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我们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并形成了自己的喜好。
文化产品是人类创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承载着传递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重要任务。
例如,电视剧、电影、音乐等都是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向公众推广的文化产品。
当我们沉浸在电视剧的情节中,跟随着角色的成长,我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我们欣赏音乐和艺术作品时,我们也会被其中的情感和美感所打动。
大众传媒的推广和宣传,无疑在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观和文化品味。
此外,大众传媒也对于社会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新闻报道和综艺节目等,大众传媒可以引导和塑造公众的舆论,影响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
以新闻报道为例,大众传媒的话语权往往能左右公众的眼光和态度。
当大众传媒选择报道某一事件或议题时,它的声音和观点会进一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这种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上,还延伸到其他节目和娱乐领域。
例如,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嘉宾们的言谈举止、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影响到年轻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思考方式。
因此,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公众的文化认知和社会观念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并非完全正面。
在商业化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大众传媒往往追求高收视率、高点击量和高点击率,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很多时候不得不采用低俗娱乐、煽情揭秘和恶搞等手段,从而扭曲了文化传播的本质和价值。
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可能成为一种庸俗化的娱乐工具,导致文化传播的质量下降和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大众传媒的文化输出与传播
大众传媒的文化输出与传播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文化输出与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和使用大众传媒,其中包括电影、电视、音乐、网络和社交媒体等。
这些传媒形式不仅能够提供乐趣和娱乐,还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观念,甚至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探讨一下大众传媒的文化输出和传播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文化输出大众传媒的文化输出指的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音乐、网络和社交媒体等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传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和价值观。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了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几乎每个国家都能够欣赏到好莱坞电影,这些电影普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并且通过电影,人们了解了美国的文化和习俗。
此外,中国电影工业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认可和欢迎。
例如,去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就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反响,这部电影以科幻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拯救人民、救世济民”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和文化价值。
二、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则是指通过传媒形式,在社会中推广和传播一种文化、艺术和价值观。
例如,电影、电视和网络节目等传媒形式,能够传达制作方对某种文化、艺术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能够引导观众对这些文化、艺术和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年来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例如,热门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就集中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三体》等科幻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也深刻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概念。
三、大众传媒的文化输出和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大众传媒的文化输出和传播在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好莱坞电影所呈现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和习俗,不仅能够拓展观众的文化视野,还能够对本国文化和传统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传播带来了便利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作用大众传媒是指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形式传播的信息。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其作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塑造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
首先,大众传媒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讯,从而满足人们的知识需求。
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大众传媒能够传播各类新闻、文化、娱乐、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并让人们了解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要事件和新技术的应用。
其次,大众传媒能够影响和塑造社会文化。
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报道,人们能够接触到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从而形成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大众传媒也能够对文化产业进行推广和宣传,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挑战尽管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其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大众传媒的媒介形式单一化。
尽管大众传媒包括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但是其传播的效果和模式却十分相似,这容易导致信息的同质化和传播思维的单一化。
其次,大众传媒对信息的过度包装和渲染也可能对文化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在有些情况下,大众传媒可能会通过夸大事实、片面报道和煽动情绪的方式进行报道和宣传,这种现象往往会影响公众对于文化现象和事件的普遍认识和理解。
最后,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和碎片化也对文化传播带来了困难。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的速度和方式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变,这使得文化传播难以产生持久和深入的影响。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策略为了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制定出更加切合当下的发展策略。
首先,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改变,使得大众传媒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浅析当代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
浅析当代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内容提要:大众传媒既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也是促使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得以交流的中介和纽带,更是形成、复制、扩散和放大社会舆论的社会工具。
流行文化包含于大众文化,它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样式,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
当代大众传媒塑造着现代的流行文化,而现代流行文化又对当代大众传媒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当代大众传媒与现代流行文化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缔造者推动者Contemporary Mass Media and Pop CultureAbstract:The mass media is both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aterial carrier, also contribut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audience to public communicators link, but also the intermediary and formation, copy, diffusion and magnified public social tools. Pop culture is mass culture, it is containing modern society and industry culture and combining produce a new cultural expression style, marks a new cultural morphology formation.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shape modern pop culture, and modern pop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Can say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and modern pop culture is interaction, inseparable.Key words:Contemporary mass media Pop Culture creator enabler目录一、当代大众传媒 (3)(一)大众传媒的含义 (3)(二)大众传媒的发展 (3)(三)当代大众传媒的特点 (3)1.交互式传播 (3)2.高效的复制性 (3)3.娱乐化 (4)二、流行文化 (4)(一)流行文化的定义 (4)(二)流行文化的特征 (4)1.商业化与消费化 (4)2.高度的现代性 (4)3.强烈的娱乐性 (4)4.集体狂欢性 (5)5.复制性 (5)(三) 流行文化蓬勃发展的原因 (5)(四)流行文化的意义 (6)三、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的缔造者与推动者 (7)参考文献 (8)浅谈当代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一、当代大众传媒(一) 大众传媒的含义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_广播电视新闻学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_广播电视
新闻学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 宣传推广。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
联网等多种媒介,向广大公众宣传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
广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人们了解、认识和传承非
物质文化遗产。
2. 培养意识。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电视纪录片、广播访谈、报纸文章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
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想精髓和审美特征等。
3. 传播信息。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如重要节日、传统技艺、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帮助群众掌握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和知识,有助于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也存在一些缺失:
1. 流于表面。
部分大众传媒在宣传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过于注重表面效果,强调外在形式和娱乐性,忽略了其深层次含
义和内在价值。
2. 风格趋同。
为了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部分大众传媒在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上,趋向制造流行文化和大众化的娱乐化
风格,导致传承过程中缺失原有的特色。
3. 缺少深入挖掘。
由于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高等原因,部分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过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短暂、肤浅的介绍和宣传,缺少深入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学论文】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学论文】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没有人号召,也没有人发动,“国学热”浪潮近年来持续升温,使得国学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尤其是媒体的推动,使得传统文化从研究室飞向了电视,飞进了课堂,飞遍了大街小巷。
《百家讲坛》――一档普及国学知识的电视节目悄然走红,各个地方台相继推出类似节目:《汉字英雄》、《我爱古诗词》等,民间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读经活动、成人礼仪式、各地办国学学院,“国学热”的浪潮风起云涌,但是在利益多元、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采用恰当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国学教育,推动国学在更广范围的普及是一项重要议题,需要我们理性思考。
一、国学及其传播形式时下,国学的热潮持续升温,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讲国学,那到底什么是“国学”呢?(一)什么是国学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其教育课程主要是《五经》、《四书》。
中国近代国学不是古代国学的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的承传和发扬。
它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鉴于中国严峻的内忧外患,为保国保种,救亡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颉颃,是中西方文明激烈冲突的产物。
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坚持“国粹主义”原则的“国学保存会”主要的发起者邓实,曾与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
”胡适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我所理解的国学就是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为核心,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研究的学问。
(二)国学传播形式在大众传媒时代,呼唤国学,掀起国学热并非偶然,因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
我国大众传媒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分析马丹丹
我国大众传媒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分析马丹丹发布时间:2021-08-06T05:51:55.767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2期作者:马丹丹[导读] 文章阐述了大众传媒教育的基本特性,多样性,普遍性和选择性。
分析了大众传媒教育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导致教育者身份和角色的缺失,损害大众传媒的社会公共责任。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摘要:文章阐述了大众传媒教育的基本特性,多样性,普遍性和选择性。
分析了大众传媒教育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导致教育者身份和角色的缺失,损害大众传媒的社会公共责任。
讨论了大众传媒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策略,要强化大众传媒主体的教育意识,提高大众传媒教育主体自律水平,规范媒体从业人员基本职责,打造精品内容,努力为大众传媒教育提供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营养。
关键词:大众传媒;教育;传统文化;传承大众传媒通过专业媒体组织以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进行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大众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道德理想和公民道德评价体系,使得传统文化价值离传统文化的精神越来越远,造成这种情况的多种价值标准对人们行为的主导力量越来越弱,不仅部分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整个民族意识也越来越弱,还改变了人们的具体行为。
本文着眼于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教育领域的传承。
一、大众传媒教育的基本特性(1)多样性和普遍性。
与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相比,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主要是学习者和接受者。
大众传媒教育更为广泛,他们的身份和角色特征是多样化的,对象不仅仅是未成年人或青年学生,或者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主动解码者,而且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信息的提供者、媒体运营的监督者和传播者。
这就是大众传媒教育的对象(受众)特征[1]。
其次,受众分布广、数量多、隐蔽性混合,受众个体差异大,需要受众不同,受众接触媒体的动机和心理也不同。
因而,受众接触媒体的分布、需求、动机和心理是多样化的。
无论年龄、职业、地域、文化水平、性格、家庭背景,观众角色多样,数量不限,分布无限,需求多样,只要接触媒体或参与媒体,都是媒体教育的对象。
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消解范文
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消解摘要: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其技术优势,以文化工业生产的方式,用大众化的文化商品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本真内涵, 对传统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与观念等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凸显出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巨大的解构作用。
针对此现象,本文首先从文化概念入手,对传统文化的特征做出界定,指出“文化消解”概念的意义;其次从“文字消解现象”、“传统价值观陷落与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媒介帝国主义冲击民族文化现象”等三个层面分析,指出大众传播发展导致“文化解”的存在表现与形势的严峻性;再从后工业社会背景出发探讨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进行瞻望,提出见解与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统文化;文化消解;后工业社会长期面对电脑屏幕工作,敲击键盘,习惯用智能ABC输入法编写文案的你,偶然有一天拿起笔,也许是修一封家书,也许是撰一则公文,或也许只是摘一些资料,这时你却发现许多自己惯常使用的文字的确切写法,在你即将落笔的那一刻,竟如被风吹过的烟雾般凭空消散了。
任凭你苦苦思索,固执地徘徊在你脑海里的只有这些文字的读音。
你大概也能猜出造成自己书写苦恼的原因。
没错,正是你在工作中长期依赖的电脑汉字输入法。
电脑输入技术的进步,使你得以摆脱书写,庞大的字库,众多的备选汉字,让你只需轻轻瞟一眼,就能找出自己所要的文字。
当你正为人类的这一伟大发明暗自称好时,却不知道,无形中它也令你忘却了众多文字的正确写法。
粗心的你,也许只把它当作日常生活中不足挂齿的笑谈,但是,事实上,它却鲜明地折射出现代大众传播体系与文化互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解。
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其技术优势,以文化工业生产的方式,用大众化的文化商品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本真内涵,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概念分析: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消解在理解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
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报纸、电视,到后来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各种形式的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文化和娱乐。
然而,在信息的涌入、新媒体的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大众传媒如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创新,如何在传播时避免浮躁、功利的风气,让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能够确立自己的根基。
一、传统媒体中文化传承的挑战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媒体的重要性正在逐渐下降,尤其是年轻人。
由于传统媒体的过时和缺乏创意,年轻人们喜欢追求新鲜感,转而被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所吸引。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它们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首先,它们具有广泛的受众。
相比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的受众更加广泛,特别是在农村和一些欠发达地区。
这些人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因此,传统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播文化。
其次,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更加稳定。
新媒体更新快,流行度和影响力比较难以保证。
传统媒体通常具有稳定、长期的影响力,能够更好地传承文化。
然而,传统媒体文化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媒体集中度高、内容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文化传承缺乏多元性和开放性,使得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下降,也难以激发年轻人的兴趣。
二、新媒体中文化创新的探索新媒体兴起,给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希望。
新媒体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互动性、多媒体等特点,可以更好的突出文化的创新和活力。
新媒体的文化传承注重的是多样性、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的体现。
首先,新媒体文化传承呈现出多样性和平等性。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文化事物,这进一步拉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其次,新媒体文化传承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传统媒体只能单向传播,而新媒体的互动性质,可以建立起广泛的互动空间,吸引不同的人群参与进来,使文化传承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大众传媒带来的文化冲击与文化自觉
大众传媒带来的文化冲击与文化自觉近几十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传媒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传播力,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文化冲击。
然而,同时也催生出了人们对于文化的反思和文化自觉。
本文将从传媒对文化的冲击和文化自觉的命题展开论述。
一、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传媒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而是涵盖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
这些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带来了信息传递的高效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轻松获取各类信息,包括新闻、娱乐、文化等。
大众传媒的普及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途径。
过去,信息的传播主要由传统媒体掌控,他们能够选择性地传递新闻与信息。
而如今,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能力,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一方面促进了信息的多样化和快速流通,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混乱。
此外,大众传媒的冲击也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上。
全球化的传媒平台使得各国文化产业竞争加剧,老牌的文化巨头面临挑战,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被替代或淡化。
大众传媒的广告、电影、音乐等内容对全球范围内的观众进行塑造,使得主流文化呈现同质化的趋势。
传媒倡导的消费主义也加剧了物质文化的冲击,人们对新奇、时尚、尖端的事物追逐不已,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逐渐瓦解。
二、文化自觉的重要性面对大众传媒带来的文化冲击,文化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自觉意味着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也包括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中,增强文化自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与外部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保持独立的文化特色。
首先,文化自觉有助于保护本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瑰宝,拥有独特的历史、语言、风俗和价值观念。
面对大众传媒传播的大量国外文化产品,文化自觉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辨别和筛选,保护自身的文化免受冲击。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
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
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一、年度新词的出炉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
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
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
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
大众传媒背景下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解读与反思
大众传媒背景下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解读与反思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如互联网、图书、电视、电影等,已经成为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介。
在这种背景下,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在影响着一大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大众传媒背景下的流行文化,大部分是由各种媒介形式传播出来的。
这就意味着,在接触这种流行文化时,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流行文化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态度。
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存在,流行文化得以迅速传播,从而影响着更多年轻人。
其次,我们要知道的是,大众传媒背景下的流行文化,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青少年的消费习惯被流行文化的影响而深深地影响,他们往往被一些消费主义的精神所吸引。
此外,青少年在接触流行文化时,有时也会受到偏见、歧视、性别歧视等负面影响。
此外,青少年也可能受到流行文化中传递的暴力信息的影响。
以上所述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让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言行变得不端正,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要想解决大众传媒背景下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政府和家庭应共同制定一些合理的指导原则,以引导青少年接触流行文化。
另外,学校也应该加强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行文化,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思和把握流行文化。
最后,社会各界还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尽量减少流行文化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背景下青少年流行文化正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而要想让青少年从流行文化中获得正面的影响,就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提高社会的监督机制,同时让青少年从流行文化中获得更多的正能量,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发表时间:2009-08-24T16:21:28.543Z 来源:《文艺生活》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江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导读] 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
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
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一、年度新词的出炉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
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
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
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
”“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
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2008年11月,央视为新办公大楼内部征名,引来网友的“头脑风暴”。
坐落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会期间已经开始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
网友创意五花八门,诸如象形类:双七门、M大楼、圆规、央天门、连七座;文雅类:7迹楼、智窗大厦、宝鼎大厦、新视角;恶搞类: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囧大楼、三缺一。
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该字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
如今,“囧”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风行于网络与现实生活。
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万多个;某“囧视频”点击量过百万;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
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湖北大学西门外的一家“囧字奶茶店”生意火爆;李宁囧字鞋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囧字T恤, “囧”网站等等,囧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有人因此把“囧”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
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从以上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新词的出现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大众传播媒介,脱离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所谓的新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产生的速度上都将大打折扣。
我们的语言生活因为有了大众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
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
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
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
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
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
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
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
在上述例子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
比如上文中的“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
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
所以,不多时“囧”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
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7年的年度新词呈现出这些特点:一是多字词语占优势,其中三字词语36.61%,四字词语28.35%;二是大量使用词语模类推构词,词族化表现明显,运用较多的类后缀有“族”、“客”、“奴”、“友”、“门”、“吧”、“日”等;三是名词性词语最多,占91.33%;四是构成材料以汉字为主,兼有别样,254个新词语中有13个字母词;五是新词语来源于多个渠道,分布在不同领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生活、文化、科技和经济领域产生的新词语较多,占67.32%。
从以上第四和第五特点可以看到,新词汇覆盖的领域和表现的形式已不局限在本土,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将人类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加快,产生的碰撞也会愈加强烈。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功能,在语言的传播上其所表现出来的失误值得我们去分析改正。
首先,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错误的符号,当这些错误符号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的行为标准发生偏离,做出错误的行为。
因为网络追求实效快捷,拼音输入法的使用使错别字的流行不可避免,诸如“斑竹(版主)”、“瘟都死(windows)”、“酱紫(这样子)”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书写助长了这种错误之风,然后因为某些错词流行面的广泛,就逐步发展为新词汇。
这些因网络产生的大众文化,以快餐的形式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而传统的经典的词汇受众却无暇顾及或者说在逐渐忘却。
特别是针对这一代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受众,他们对于经典的认识恐怕将大打折扣。
其次,细观新词语,我们发现,大量的词汇来自网络。
而最新调查报道,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可以算是大众的精英阶层,但是相较于近10亿其他民众,比重不大。
这样问题就来了,由2.53亿网民认可的新词,10亿民众买账吗?不可否认,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流行文化以及政策方针能够及时传递到文化精英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但是如何对待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除了在媒介中传播外,绝大部分新词在生活中人们同样普遍使用吗?笔者认为,新词语的定型需要传媒的检验,更需要普通大众的检验,毕竟传媒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
在现今的中国,网络的普及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这些因为时尚或者新鲜而流行的词汇要想立足,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
因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导向功能,而没有决定功能。
参考文献:[1]景县贴吧./f?kz=486746556[2]浅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0010511/file/0000,114,100296.html[3]汉语词语新添254条次贷、和谐号、大小非、D字头排队日、奥运钞等上榜. /pcwb/html/2008-11/15/content_205452.htm 2008-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