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近体诗之登高的知识点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豪放感激著名。

他笔下的大自然显得格外美好,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极富代表性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详细的赏析。

诗歌背景与韵律杜甫的《登高》是在唐朝时期所写的,当时的国家局面十分动荡,政治腐败,军事风险,朝野人心惶惶,这首诗歌可以看作是杜甫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诗篇用七绝抒发情感,每句仅有四个字,节奏紧凑、抑扬顿挫,非常具有韵味。

整篇歌词共四十个字,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写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嘈杂与疯狂,而后面如行云流水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意恐迟迟归”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最后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文字意境自然景象的描绘杜甫用生动的笔法揭示出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和咆哮:“风急天高猿啸哀”,用这一句话描绘风云变幻的场景,既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动荡和郁闷,同时也配合动物群体的狂热和悲鸣,将领悟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高贵处理得如诗如画。

同时这一字句中的猿又是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形象鲜明,更增加了这行字的感染力和魅力。

内心的情感流露用“古登狂无定沿”这一行来描述诗人登山的过程,他一再超越自己,因为自然以及内在的力量不断提醒他自由和狂放的本质。

在“意恐迟迟归”的形象描绘中,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说出了自己不愿为奴隶般的追逐名利,而向往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艺术意象的情感表达使人不禁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

对人生的呼喊在杜甫《登高》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心中的情感渴望。

他在寻求自己内心自由的同时,也期望有同道中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勉。

他透过诗歌表达了自由、平等和亲情等珍贵的人性追求,对社会不公和自然破坏等现象发出了有力的抗议。

诗歌主题杜甫的《登高》主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往自由之情,另一个是对人生的呼喊。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备课文本解读:杜甫《登高》美点赏析【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美点赏析】《登高》一诗是“诗圣”杜甫的晚年诗作,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现在仍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无论是从章法、意象,还是从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赏析,都能感受到“旷代之作”的绝美。

一、章法布局之美从整体来看,《登高》一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

诗歌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

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再品析诗歌的局部,前两联的写景句,不光是从微观到宏观,写出了层次,而且这两联四句,前后相互承接,其中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真是绝妙之至。

在首联一二句中,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诗人在第一句中把视角放在“风急天高”的高远处,可算是仰视,第二句中把视角放在“渚清沙白”的低近处,可归为俯视,两句视角不同,俯仰之间,更加凸显层次之美。

接着看后两联的抒情句,同样很有章法。

颈联中的第五句从“万里”空间的角度立意,第六句是从“百年”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

而尾联七八句,则是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

和写景句一样,在抒情句中也讲究了交互承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而“苦恨”,因“病”而“停杯”,前后承接的两句诗不光是角度一致,内容上也是紧密相连。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登高》诗歌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登高》诗歌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登高》诗歌赏析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登高》诗歌赏析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古诗文《登高》鉴赏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古诗文《登高》鉴赏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古诗文《登高》鉴赏《登高》是杜甫很有名的七言律诗,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古诗文《登高》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鉴赏一是遣词造句,极为精巧。

先看遣词,以首联为例,写天,用“高”字,时当深秋,天高云淡,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迢迢无极;写风,用“急”字,因为台高,又值峡谷,故愈觉风大;写猿,用“哀”字,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写渚,用“清”字,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写沙,用“白”字,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写鸟,用“回”字,风大水急则水鸟低飞盘旋。

用字遣词极其贴切。

“天高”“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再说造句,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渚”对“沙”,“清”对“白”,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

如“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两字一顿。

“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

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比兴互用,意境深远。

诗首先以“风急天高”的意象,“兴”起自己的感触。

天地虽然宽广,自己却在风急的情境下而无容身之处,只好自比为“猿”,而猿的哀啸,又是何等的沉重!第一句由“兴”而“比”。

《登高》诗词赏析

《登高》诗词赏析

《登高》诗词赏析《登高》诗词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

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

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平。

代宗大历二年(767)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写眼前具体景物。

选择了“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每种景物后边加了一个形容词,特别精确地写出夔州清秋独有的特点和凄凉的韵味。

颔联则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渗入的想象,从大处着笔,写出夔州无边无际的秋色。

“无边”,见其辽远;“萧萧下”,不仅写秋声,亦可见秋色之深。

“不尽”,写长江源远流长;“滚滚”,写长江风急浪大,波涛汹涌。

这两句写景,雄浑壮美,境界阔大。

以上两联,把万里山河的秋空、秋气、秋声、秋色一一写出。

当年孔子曾在长江边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从今,千古文人站在长江边几乎都要发出对于时间的兴叹。

杜甫也不例外。

他原来怀有救济苍生、致君尧舜的抱负,但却生逢乱世,半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如今年龄老大,却一事无成,现在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百感交集。

因此,借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流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喟。

后四句抒情。

颈联写登高的感慨。

宋罗大经说:“万里,地辽远也。

秋,时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此评颇中肯綮。

诗人离家万里,常年作客他乡,时逢令人伤感的秋季,年过半百,身体多病(据考,他患有肺病、糖尿病、风痹等症),无亲无故(其时,李白、高适等大诗人皆已去世),孑然一身,登上高台。

十四字把登高的感慨写得肤浅感人,又与颔联相照应,让人觉得诗人的感慨秋思像不尽的江水和无边的落叶一样驱除不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文简析
《登高》课文简析
篇目三 登 高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考点二
体会诗歌意境
理解诗歌内容
一、相关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
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 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
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
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 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
3. [对应考点二]根据提示,在横线处填上恰当内容。
宋代的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 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悲”意:他乡作客,一可 悲; 常年作客 ,二可悲;寒秋作客,三可悲; 万里作客 , 四可悲;“百年”无为,五可悲; 身患疾病 ,六可悲;亲
三、行文脉络
1.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 具有怎样的特点?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
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它们的特点。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 之感、写内心之愁作铺垫。
2. [对应考点一]诗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
退出
朋亡散,七可悲; 孤独登高 ,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
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4. [对应考点二]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 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提示]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杜甫 登高》说课稿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杜甫 登高》说课稿教案

《登高》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登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诗歌解读:《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登高》一诗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今天的奉节)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互相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时代的苦难,个人的艰辛,再加上好友的相继辞世,让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郁闷。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长年的漂泊、万分的孤独,再加上百病缠身,反倒更增添了诗人心头的悲哀。

给人苍凉雄浑、沉郁悲壮之感。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教学目标: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品味意境。

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把握诗歌的情景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去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二、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1.吟诵法。

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登高》(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登高》(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登高》《登高》原文翻译注释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猿啸哀:指猿凄厉的叫声。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zhuó)酒杯。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登高》知识整理

《登高》知识整理

《登高》
一、诗歌情感
通过对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的描绘,倾诉了诗人一生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表
达了诗人伤时叹几、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
(一)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往往是间接抒情,所以高考考查以间接抒情为主。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

(2)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作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3)寓情于景
作者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4托物言志
作者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二)以《登高》为例,分析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登高》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登高》的说课稿

《登高》的说课稿

《登高》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唐诗中的名篇,旨在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登高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沉,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二、说学情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对于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诗歌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初,我会给学生讲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在秋天去爬山,当我登上山顶,望着眼前那辽阔的景色,心中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慨。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登高》原文年代:唐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登高》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登高》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 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 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的艺术整体。
诗歌鉴赏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 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பைடு நூலகம்—“悲 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 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 (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 (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 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诗歌鉴赏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 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 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 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 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 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 “多病”而造成“停杯”。
诗歌鉴赏
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 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中认为“苦”做 甚,是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 和“霜”是使动用法。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 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 神清目爽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 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诗歌鉴赏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大大加强 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 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 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 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 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 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

高中语文《登高》赏析精品素材人教

高中语文《登高》赏析精品素材人教

高中语文《登高》赏析精品素材人教高中语文《登高》赏析精品素材人教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登高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登高

作客。羁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独登,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 长久漂泊、作客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八重“悲”。
台。 高迥处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语言精炼准确,简 直到了“难易一字”之地步。
五、尾联诗意解读:
“艰巨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泻
千 里 ,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悲 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尾联的“悲”在哪里?
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 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 恨毕生。在这样的境况下, 企图以酒解愁,但穷困潦 倒,又加上有病,最近连 酒也喝不成了!诗人忧国 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鸟”、 “落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
孤旋 独, 无说 依明飞 。它鸟

《登高》课文解读

《登高》课文解读

《登高》课文解读风急①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翱翔低空飛回。

①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②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渚:水中的小洲。

④飞回:回旋地飞。

)无边落木①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萧萧索索纷纷而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奔腾而来。

①落木:落叶。

②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常年到处漂泊;年过五旬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万里”两句含意丰厚,概括了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多病,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分析,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①,潦倒②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无奈戒酒停杯。

①繁霜鬓:白发日多。

②潦倒:衰颓、失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勾画出一幅清秋君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会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起笔择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描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暗示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一幅惨烈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些细节,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天高风急”的秋天,万物惶然无主,仿佛就是国难当头之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深深地浸透着诗人长年飘泊,居无定所的悲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近体诗之登高的知识点及赏析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以下是第二单元近体诗六首之登高知识点?,请同学们参考。

作品原文
登高⑴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

重阳登高,例应喝酒。

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白话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
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2]??[3]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
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
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
工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