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
180
2012年12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
天津财经大学 彭飞
摘 要: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国”字头王牌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今却成为了“就业率”以及“薪资”双低的红牌专业究竟是何原因?本文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就业难 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b)-180-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额也在迅速提升。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也融入整个世界经济中,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始加大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力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一跃成为各高校炙手可热的王牌专业,学生也以能够考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荣。但近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开始呈现直线下滑的态势且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行业工作的毕业生仅有两成左右,约有半数左右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行业。究竟导致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国”字头王牌专业如今却成为了“就业率”以及“薪资”双低的红牌专业是何原因?
目前的研究大多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归咎于:金融危机余威未消,全球国际贸易交易数额急剧萎缩,与中国贸易量较大的欧美、日韩市场需求减弱,严重阻碍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世界整体经济形势趋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私人投资增长缓慢、出口量日益减少,受整体经济形势冲击影响,外贸企业纷纷采取裁员、减薪措施,故而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固然宏观层面的整体经济形势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造成消极影响,但就微观层面而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自身专业素质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本文将着力从微观角度对造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思路陈旧与实际脱节
外贸行业发展至今历经波峰波谷,已日趋成熟。经过历次洗牌后生存下来的外贸企业相较于之前,其用人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企业招聘外贸专业人才,更看其重实用性和多面性。另一方面,不同于以往的国有大型外贸企业占招聘企业主力军的情况,如今这些大企业人员需求已趋于饱和,招聘数量有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会进入到一些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外贸企业机构大,人员多,业务量大,分工比较细的特点有别,这些具分成功的,它通过控制核心要素,如核心软件,专用性标准和宝贵的品牌形象,保持了它在供应链中的领导地位,很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参与该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获取的利润份额十分微小,如韩国企业、台湾企业和中国大陆企业,处于“微笑曲线”中间段的企业应着手于调整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来谋求可持续性发展。
2 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我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主要是嵌入低附加值的生
产组装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增值率较低,受到“微笑曲线”高附加值两端的挤压。此外,长期的低端环节定位具有不可持续性,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堪忧,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现状而言是重要而且迫切的。
(1)应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我国企业缺乏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过度依赖国外的市场,是造成我国处于低端环节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差距较大,通过引进和模仿的渠道可能较适合我国企业的现状,首先应鼓励吸收FDI ,大多数的FDI 都会给资金的投入国带来某种形式的技术转移;另外还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聘请知名的技术专家来指导我国企业的升级;此外政府还应扶持企业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2)国内企业应培育治理和管理价值链的能力。中国的人均储
蓄率水平很高,国内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对于我国的自有品牌,学习治理价值链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些企业可以专注于研发和营销这些高附加值的环节,而把低附加值的环节外包给其他海外企业,在控制核心要素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对于已经嵌入制造环节的国内企业,可以将半成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供应由国外厂家转向国内企业,带动国内其他企业的发展,这当中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国内加工企业加工品的本土化给予一定优惠。
(3)解决我国人力资本结构失衡的问题。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还很低,技术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尤为缺乏,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政府应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企业也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如通过培训来提高雇员的技能。
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应该着手去学习如何实现从价值链的被动分工到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的转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且曲折的,我国企业要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Gene M.,HelPman Elhan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Z].NBER Working Paper,2002(a).
[2] 张纪.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商品
链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7).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
2012年12月
181
有外贸经营权的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员数量有限,就会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多面性。希望毕业生进来就能好用,一个人要承担多项外贸业务。所以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观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思路,大多认为学科知识就是课程,把学科知识和课程简单地划等号,在课程设计中单一地强调学科内容,甚至把学科内容简单地等同于经济管理知识,忽视了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按照这一培养思路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满足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
1.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不过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应是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务的研究,能够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既通晓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又掌握本行业所需专业沟通工具应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所在。但讽刺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在与外商的交往、谈判时,往往使用的是外语专业出身的翻译人员,他们本身虽具备与外商语言上的沟通能力但并不具备相应的外贸专业知识,这就容易导致双方在磋商中会出现不必要的误会,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竟是本来出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其外语水平不达标而使企业不得已而为之。
除了外语水平以外,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进入企业的从事经贸工作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还应具备熟悉国际经济法律、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和国际贸易知识、营销技巧、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专业素质。而学生对于这些专业知识的了解往往只具广度,却缺乏深度,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1.3 职业资格与实务经验欠缺
当前进行招聘的外贸企业对刚从大学象牙塔走出的应届毕业生往往敬而远之,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大部分外贸企业对当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普遍看法是:应届毕业生仅仅是理论方面的高材生,不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而作为招聘主力军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往往没有资金预算与时间花费在培训新人上。这是外贸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录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外贸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其对本行业内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与实务操作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在校期间偏重于理论学习,并未真正接触实际外贸业务,对于外贸流程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而且对于本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关注程度也不足,即使参加此类考试学生也大多抱着“考着玩”的心态,更有甚者完全考前不作任何准备 “裸考”应试,并未对此类非学历认证考试给与足够精力的投入。这无疑直接导致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正式进入工作单位上岗后上手较慢,适应期偏长的问题出现,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2 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2.1 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
针对当前市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应主动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案以迎合市场需求。结合当前各用人单位的录用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熟悉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具备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政策研究和管理能力,外语水平较高,同时兼具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同时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注重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注意课程安排的均衡性;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即: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2.2 开展双语教学,提升外语水平
鉴于外贸行业对外语水平的高要求以及当前学生普遍外语水平不达标的现状。各高校应主动改革教学形式,开展双语教学,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从原版教材与资料中学习到更加原汁原味的理论知识、了解到更加前沿的发展动态,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应用外语的语言环境,促使其外语水平提高。
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双语课程的设立如果仅仅停留在1~2门课程的水平上是远不能达到目的的,高校需要着力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课程比例,形成系统、连贯的双语课程体系。只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熟练的应用外语在课堂上听课、交流、课下完成作业和思考问题。还应注意的是,对于开展双语课中易出现的学生不适应和严重的畏难情绪,在课上走神,不听讲以及课堂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应有充分估计,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尝试、创新和不断改进的方式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达到预定效果。2.3 拓展课程内容,引入非学历认证教育
报关员、外销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等资格证书虽与学历教育无关,但拥有这些证书无疑会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与外贸行业相关的资格证的重要性,可以考虑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拓展课程内容将相关资格证的考试培训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发挥非学历认证教育所特有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此类考试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莹.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零距离对接人才培养模式[J].北方
经贸,2010(5).
[2] 赵楠.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8(5).[3] 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
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4] 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