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课程教学大纲word版本
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12020421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3课时:54开课学期:第六学期适用专业:财务管理一、课程简介《审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经济法》和《税法》等课程。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将审计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强,主要介绍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基本实务。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使学生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理解审计与会计以及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关系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审计分析和专业判断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了解审计的生产和发展以及审计工作的基本程序步骤;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运用到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各项业务循环的审计测试,培养学生参与审计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第一章总论主要内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概念;审计独立性;审计的目标;审计的对象;审计的职能;审计的作用。
教学要求: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对象;理解审计的概念,审计独立性;掌握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职能。
重点、难点:本知识单元重点是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职能;难点是审计的目标和审计独立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后安排学生适当练习及自主延伸阅读。
(二)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主要内容:审计的种类;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抽样的意义;抽样风险;属性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变量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审计的程序;管理层认定。
教学要求:了解审计的种类,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的程序;理解抽样风险及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管理层认定的含义,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掌握属性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变量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本科学时:36 学时学分:2学分课程代码:B01000831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审计的性质、审计关系、审计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实务问题。
为会计学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经济法;专业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业会计等之后的一门必修课,综合性、应用性强,在会计专业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的任务审计是对经济组织进行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录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和管理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它为真实客观的评价经济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也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所必需的信息进行技术支持。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以审计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审计学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解,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要有充分的理解,并培养审计业务操作技能,通过课外练习培养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工作中怎样干审计工作,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把握审计与会计以及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如何应付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审计》课程的复习与应试等。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为全书的概述,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目标、对象、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的定义、分类、独立性以及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体系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知悉中外审计产生、发展的主要史实及其规律;进而理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建立审计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其次,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理解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并对审计对象、审计职能、任务和作用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审计学》教学大纲
《审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审计学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_____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审计学是一门研究审计理论与方法,审查和评价经济活动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的经济监督学科。
它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审计的定义、分类、审计准则、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审计工作的能力,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审计报告的撰写等。
3、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审计职业道德观念,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审计概论1、审计的定义、分类与特征(1)理解审计的定义,明确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2)掌握审计的分类方法,如按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目的等进行分类。
(3)了解审计的特征,如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等。
2、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审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不同发展阶段审计的特点和主要审计方法。
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1)理解审计的职能,如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等。
(2)认识审计在国家经济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1、审计准则(1)掌握审计准则的含义、作用和内容。
(2)了解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审计准则的体系及主要内容。
2、审计职业道德(1)理解审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重要性。
(2)熟悉审计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如独立性、客观性、保密性等。
(三)审计目标与审计计划1、审计目标(1)明确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2)掌握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的含义和内容。
2、审计计划(1)了解审计计划的作用和编制要求。
(2)掌握审计计划的内容,包括初步业务活动、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
(四)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1、审计证据(1)掌握审计证据的含义、种类和特性。
审计学教学大纲
《审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审计学》是阐述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科,是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讲授审计的基本理论、工作程序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对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的制度,加强企、事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课时分配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的概念、审计的对象、审计职能、审计作用、审计任务、我国审计机构、外国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特点、国际审计组织、审计分类。
重点:审计对象、职能和分类。
难点:外国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特点。
第二章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审计证据涵义和作用、审计证据的分类、审计证据的特点、质量和数量要求、审计证据收集、鉴定和综合。
审计依据的种类、审计依据的特点、运用审计依据应注意的问题。
审计标准产生和发展、审计标准分类和内容、审计标准的作用、我国审计标准的建立。
重点:审计证据收集、鉴定和综合。
审计依据特点。
难点:审计依据特点。
第三章审计程序审计程序和一般含义、审计程序规范化的作用。
审计准备的内容、审计实施阶段的内容和方法、审计结束阶段内容。
审计的后续审计和复审。
重点:审计基本程序、包括的主要内容。
难点:审计的后续审计和复审。
第四章审计方法审计方法的应用。
顺查法和逆查法、详查法和抽查法、审阅法和核对法。
盘点法、调节法、实验鉴定法、观察法、查询法、比较法、分析法。
会计过失行为、会计弊端行为。
重点:顺查法和逆查法。
难点:会计过失行为、会计弊端行为。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描述,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内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方法。
重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内容。
难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方法。
第六章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和地位,内部审计特点。
重点: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和地位。
审计大纲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Auditing)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A411331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开课学期:第6学期总学分:3总学时:48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由此在教学上本课程立足于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同时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精神,围绕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决策的过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审计起源、审计本质、审计行业、审计准则、审计责任、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审计实践、审计报告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运用。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审计核心理念以及关键的实践操作的体系讲解,并辅之以生动的案例剖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审理理论、审计过程和审计决策,锻炼学生按统一的会计惯例进行审计实务操作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既具有理论素养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审计人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体系大致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审计行业:包括审计以及鉴证服务业的需求、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等;审计概念:包括审计的目标和责任、审计证据、审计计划与审计文档、审计风险和审计重要性、内部控制及控制风险、信息技术对于审计过程的影响以及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规划等;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审计抽样、应收账款的具体审计、账户余额的抽样审计等;其他循环的审计:包括生产循环审计、采购预付款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循环审计等;审计的完成:包括审计外勤工作的完成、审计总结、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审计沟通、审计报告等。
本课程的重点是对审计基本概念和审计循环的理解。
其难点是,由于审计实务比较复杂,单纯从课本理论讲解,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并消化吸收,针对这一问题,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通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有着很好的作用。
(完整版)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本科学时:36 学时学分:2学分课程代码:B01000831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审计的性质、审计关系、审计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实务问题。
为会计学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经济法;专业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业会计等之后的一门必修课,综合性、应用性强,在会计专业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的任务审计是对经济组织进行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录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和管理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它为真实客观的评价经济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也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所必需的信息进行技术支持。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以审计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审计学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解,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要有充分的理解,并培养审计业务操作技能,通过课外练习培养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工作中怎样干审计工作,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把握审计与会计以及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如何应付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审计》课程的复习与应试等。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为全书的概述,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目标、对象、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的定义、分类、独立性以及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体系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知悉中外审计产生、发展的主要史实及其规律;进而理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建立审计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其次,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理解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并对审计对象、审计职能、任务和作用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情况1、课程中文名称:审计学2、课程英文名称:AUDITING3、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4、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本科5、总学时:51学时6、总学分:3学分7、选用教材:《审计学》(第八版)主编:秦荣生、卢春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1、制定计划前应考虑的问题2、进行盘点准备工作3、实施盘点4、进行抽点5、总结盘点结果6、其他注意事项第五节存货计价审计和截止测试1、存货计价审计2、存货截止测试第六节应付职工薪酬审计1、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目标2、应付职工薪酬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第七节其他相关账户审计1、物资采购的审计2、原材料的审计3、包装物的审计4、低值易耗品的审计5、材料成本差异的审计6、库存商品的审计7、存货跌价准备的审计第十二章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筹资与投资循环的主要凭证、会计记录以及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熟悉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掌握对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财务费用、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有关账户的审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1、借款审计;2、所有者权益审计;3、金融资产审计;【教学内容】第一节筹资与投资循环概述1、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2、筹资与投资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第二节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1、筹资活动的控制测试2、投资活动的控制测试第三节借款审计1、借款的审计目标2、借款的实质性测试第四节所有者权益审计1、所有者权益的审计目标2、所有者权益的实质性测试第五节金融资产审计1、交易性金融资产审计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审计3、持有至到期投资审计4、长期股权投资审计第六节其他有关账户审计1、其他应收款审计2、其他应付款审计3、无形资产审计4、应付股利审计5、营业外收入审计6、营业外支出审计7、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审计8、递延所得税资产审计9、递延所得税负债审计第十三章货币资金审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资金涉及的主要凭证、会计记录、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熟悉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掌握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
(整理)《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11年5月.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审计学/Auditing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64/4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系会计教研室开课对象:会计专业本科选定教材:《审计学原理与实务》,王英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参考书:《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注册会计师协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审计学》,李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CPA审计原理》(第一版),张楚堂、宛燕如,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阐述审计的基本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包括审计学基本知识与基本审计实务两部分。
在审计学基本知识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准则、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等内容;在基本审计实务部分,我们将以民间审计为主线,全面阐述审计学基本知识的具体运用。
本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实训等手段来介绍审计的基本原理与实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
2. 教学任务: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及税法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全面理解审计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实训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审计基本方法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严密的审计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一)理论讲授部分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了解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必要性及局限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与职业道德规范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基本内容,掌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独立性的要求。
第三章财务报表审计流程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认定的含义并掌握各类具体认定的含义,熟悉财务报表审计的流程。
第四章重要性与风险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含义,理解讨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审计课程教学大
《管理审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管理审计》是会计学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选修的主干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管理审计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管理审计原理和方法分析案例,提高处理管理审计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审计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理论问题,进一步把握管理审计
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审计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解决管理中的现实问
题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采取课堂授课、案例分析、研讨等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案例资料,完成相关的学习、研讨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研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此部分不能按照某一部具体教材编写,应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编写,同时应给出教学基本要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思考题)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包括平时综合表现(期中作业、考勤、上课、讨论等)和期末课程论文考核两部分,平时40%期末60%
(一)综合表现
1. 考勤、上课、讨论等的具体表现。
2. 期中作业:搜集或者整理一个管理审计的案例,详细陈述案例背景,审计过程、搜集的证据和评价依据与结论,并提出管理建议,有数据、有图表支撑,有理论依据。
不少于1万字,用于在课堂上研讨。
(二)期末考核
期末写出结业论文,题目要与管理审计相关,资料占有全面丰富,论述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观点,不少于5000字,要最近三年的参考文献至少15篇。
期末考核评分标准:
1 •字数没有达到规定要求,且内容陈旧,参考资料不完整为不及格(60
分以下);
2 •字数达到规定要求,内容基本充实,参考资料基本完整,基本能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逻辑较为严密,为中等(60-75分);
3 •字数达到规定要求,内容较为充实,参考资料较为完整,能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逻辑较为严密,有自己的观点,为良好(76-89 分);
4 •字数达到规定要求,内容充实,参考资料完整,能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逻辑较为严密,观点具有创新性,对策建议具有借鉴意义,成绩为优秀(90分及以上)。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七、教学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讲管理审计概述一、基本要求
掌握管理审计的本质、目标及内容。
二、授课方法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管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二)管理审计的本质
(三)管理审计的原因和目标
(四)管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四、重点难点
管理审计的本质;管理审计的内容
五、思考与讨论
1. 外向型和内向型管理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2. 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与管理审计的关系
第二讲管理审计模式
一、基本要求
掌握管理审计的基本模式。
二、授课方法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管理审计模式
(二)结果导向审计模式、过程导向审计模式和问题导向审计模式(三)业务导向审计模式、管理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四)治理服务型审计模式和管理服务型审计模式
(五)独立型审计模式和结合型审计模式
(六)管理审计取证思路
四、重点难点
业务导向审计模式、管理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管理审计取证思路五、思考与讨论
如何在管理审计项目中综合运用管理审计取证思路
第三讲管理审计现场取证方法
一、基本要求
掌握管理审计的基本方法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
二、授课方法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管理审计基本方法
(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
(三)项目管理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管理审计基本方法;难点是经济活动分析方法
五、思考与讨论
1.各种审计方法与取得的审计证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四讲战略管理审计
一、基本要求
掌握战略管理审计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
二、授课方法
禾U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研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战略管理审计的起源与内容
(二)战略管理审计程序、方法与指标体系
(三)战略管理审计案例分析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战略管理审计的起源与内容审计程序、方法与指标体系;难点是指标体系。
五、思考与讨论
如何选择应用战略管理审计的指标体系?
一、基本要求
掌握战略管理审计的内容与管理效果评价。
二、授课方法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研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起源与内容
(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效果评价
(三)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案例分析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内容与效果评价;难点是效果评价<五、思考与讨论
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评价?
第六讲市场营销管理审计、基本要求
掌握市场营销管理审计的内容、程序与类型。
、授课方法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研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市场营销管理审计的内容
(二)市场营销管理审计程序
(三)市场营销管理审计案例分析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市场营销管理审计的内容与程序;难点是评价依据。
五、思考与讨论
如何评价市场营销的效益?
第七讲企业运营管理审计、基本要求
掌握企业运营管理审计的内容、程序与类型。
、授课方法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研讨的教学方法。
(一)企业运营管理审计的内涵
(二)企业运营战略管理审计
(三)企业运营效率管理审计
(四)企业运营流程管理审计
(五)企业业务外包运营审计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企业运营战略管理审计、企业运营效率管理审计、企业运营流程管理审计;难点是企业运营效率管理审计。
五、思考与讨论
企业运营中的效率审计与流程审计之间的联系?
第八讲技术创新管理审计
、基本要求
掌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审计的模式、基准及程序、评价指标体系
、授课方法
禾U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研讨的教学方法。
(一)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式
(二)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的基准及程序
(三)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的框架
(四)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式、基准及程序、指标体系;难点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五、思考与讨论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
第九讲管理审计案例研讨
一、基本要求
熟悉战略、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运营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审计的内容、程序、评价标准,并能够就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授课方法
禾U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研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战略管理审计案例分析与研讨一一东风汽车战略管理审计案例分析
(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案例分析与研讨——海尔、格力和美的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比较研究
(三)市场营销管理审计案例分析与研讨——三元市场营销审计案例分析
(四)企业运营管理审计案例分析与研讨——途观vs 翼虎——产品系统审计案例(五)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审计案例分析与研讨——华为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案例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所研讨案例的审计取证过程;难点是对所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五、思考与讨论
如何提高所提出对策建议的具体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