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型载药系统

合集下载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近年来,肿瘤的疾病对整个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性的健康问题。

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因为肿瘤而死亡,而在国内的疾病结构中,癌症已经成为了首位的杀手。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一代抗肿瘤药物也在不断呈现出全新的形态,这为全球的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靶向治疗传统的化疗方式无论是对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使患者常常受到副作用的困扰。

而靶向治疗是一项新型抗肿瘤药物技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化疗药物的作用范围,使得治疗更加精准,副作用更小。

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肿瘤细胞中特定的分子进行的,比如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中,靶向治疗占据了重要地位,比如赫赛汀、曲妥珠单抗等。

值得注意的是,靶向治疗并不是针对所有肿瘤都适用的,一些肿瘤没有明显的靶标,如此就无法对其施行靶向治疗。

同时,靶向治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只是相对于传统的化疗副作用而言可以减少一些。

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治疗方法。

它可以启动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免疫疗法有多种,比如癌症疫苗、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等。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PD-1/PD-L1抑制剂。

PD-1/PD-L1抑制剂以“解封”免疫疗法的一把“钥匙”而声名大噪。

它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使得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再次开始对肿瘤发动攻击。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种PD-1/PD-L1抑制剂,如PD-1筛选和筛选白蛋白(PAAS)、宝珀德(pembrolizumab)等。

此外,广泛运用于中国肿瘤临床的PD-L1产品包括:山东鲁抗PD-L1单抗(李莲英亦为发明人之一)、展盛PD-L1单抗、阳晟PD-L1单抗等。

三、新型载药系统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具有药效不稳定、溶解度差等缺点,而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癌症化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突破

癌症化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突破

癌症化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突破近年来,癌症化疗领域一直在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与突破。

这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医学界和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癌症化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突破。

1. 靶向治疗的发展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作用于特定分子、信号通路或细胞表面受体来干扰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的治疗策略。

通过对肿瘤组织中的突变基因的分析,科研人员找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药物,可以在特定的癌症患者中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

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以接受Trastuzumab(赫赛汀)治疗,这是一种能够抑制HER2蛋白的药物,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免疫疗法的突破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增强或调节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症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其中,最为重要的突破之一是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治疗。

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是两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它们通过抑制抑制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免疫系统恢复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这些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细胞癌等。

3. 精准医疗的发展精准医疗是一种个体化的医疗策略,通过对患者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等生物学信息的综合分析,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

在癌症化疗领域,精准医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例如,BRCA1和BRCA2突变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高风险遗传变异,通过对这些基因的检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化疗药物选择。

4. 药物联合治疗的应用药物联合治疗是指通过同时应用多种抗癌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对多药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发现通过联合应用多种药物,可以克服单一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例如,经典的FOLFOX方案是结直肠癌的标准化疗方案,该方案包括了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奥沙利铂等药物的联合应用。

药物联合治疗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美开发出新型靶向纳米粒子载药系统

美开发出新型靶向纳米粒子载药系统
或替代物 。 这 种 “ 米 毛 刺 ”会 锁 定 一 种 被 称 为 基 纳
主 持 该 项 目的 科 学 家 表 示 , 研 究 团 队 将
专 注 于 综 合 海 水 农 业 系 统 方 法 , 该 方 法 是 利
底 膜 的特 殊 结 构 , 这 种 结 构 只 有 在 动 脉 壁 损 坏 时才 会 暴 露 出来 。 因 此 , 该 载 药 系 统 可 用
系 统 , 该 系 统 不 仅 能 高 效 地 生 产 液 态 和 固 态 生 物 燃 料 ,还 能 从 大 气 中捕 捉 并 储 存 碳 , 扩 大 栖 息 地 以增 加 生 物 多 样 性 , 同 时 能释 放 出 具 有 更 高 使 用 价 值 的淡 水 ( 用 水 、 工 业 用 饮 水和食 品 )。
据 海 外 媒 体 报 道 ,全 球 最 大 的 “ 用 综 利 合 海 水 农 业 系 统 支 持 航 空 生 物 燃 料 及 其 衍 生 产 品 的 发 展 及 商 业 化 ”计 划 近 日在 阿 拉 伯 联 合 酋 长 国 首 都 阿 布 扎 比 启 动 。 预 期 5 内进 年 入商业化应用 阶段 。
据 海 外 媒 体 报 道 , 美 国麻 省 理 工 学 院 和
哈 佛 大 学 医 学 院 的 研 究 人 员 近 日开 发 出 了一 种 新 型 靶 向纳 米 粒 子 载 药 系 统 ,该 系 统 可 紧 贴 在 动 脉 壁 上 缓 慢 释 放 药 物 。据 介 绍 , 该 系 统 呈 球 形 , 直 径 为6 纳 米 , 由三 层 组 成 : 最 0
壁 上 , 如 同植 物 苍 耳 一 般 ,这 种 纳 米 粒 子 又 被 称 为 “ 米 毛 刺 ( a o U r ) ” 。 由这 纳 n n b r S

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技术

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技术

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技术药物递送系统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它致力于寻找新型的药物递送技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并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

近年来,随着纳米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技术也迅速涌现。

1. 纳米递送系统纳米递送系统是目前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并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此外,纳米递送系统还可以利用纳米载体的渗透力,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目标组织或细胞内,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2. 靶向递送系统靶向递送系统是一种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或配体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的系统。

这种系统能够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提高药物在病灶组织中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设计和合成具有高靶向性的靶向分子,以实现更精确的药物递送。

3. 智能递送系统智能递送系统是一种根据环境变化或信号刺激来调控药物释放的系统。

通过在载体或药物中加入响应特定刺激的材料或结构,智能递送系统可以根据目标组织的pH值、温度、酶活性等环境参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机。

这种系统能够实现药物的定点释放,有效提高药物在病灶组织内的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4. 脑药物递送系统脑药物递送系统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技术之一。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很难穿过该屏障进入脑组织。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脑药物递送系统,如纳米颗粒、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载体等。

这些系统能够改善药物在血脑屏障上的渗透性,实现药物在脑组织中的高效递送。

5. 生物传感器递送系统生物传感器递送系统利用生物传感器作为信号检测器和信号发生器,实现对目标疾病的敏感检测并及时释放药物。

这种系统结合了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能够实现药物的个体化递送和调控,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未来,生物传感器递送系统有望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

.
9
最适宜人群
急症 患者 ED患者 胃、肝损坏性大患者 胰岛素、干扰素 、疫苗实现口服 儿童、老年患者 野战军人、野外工作者 精神病患者 被强制戒毒者 其它特殊病人
.
10
临床治疗方式的改变
➢ 注射剂改为口服后交叉感染没有了,热源问题也不存在了 ➢ 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 ➢ 更多的药品患者可以自己服用了 ➢ 肌肉注射被取代了…不用肌肉注射或与输液配伍了 ➢ 服用方便,不用水送服亦易吞咽了 ➢ 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而且还可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显著提高疗效,节省医疗费用
在市场差异化越来越小的今天 您的市场又在何方? 还有什么理由不跳跃出困惑 还有什么理由不考虑新的市场盈利机会
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谈
.
21
水溶性药物
2005年8月17日申请专利 (200510090503.3)
生物黏附性 处方
掩味矫味
包装材料
2005年12月13日申请专利 ( 200510129939.9 )
2005年2月5日申请内包装国际专利 (PCT/CN2005/000166)
2005年12月19日申请外包装专利 (2005101299990.0)
.
19
市场的迁移
新释药系统将不断扩大药品市场中的份额,仅 2005年全 球释药系统的市场销售额就达到1000亿 美元……
解决了由于专利过期产品导致的市场竞争力下 降的问题
通过冻干速释给药系统的改进抢占市场,从而 避开了仿制药品的激烈竞争
.
20
…如果
➢ 医院临床兑费禁止越来越严格… ➢ OTC产品的同质化循循渐趋… ➢ 普药市场的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在临床上 就有了独特的作用与用途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界已经开始重视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成分组成的微粒,其粒径在20-500纳米之间。

它能够在体内稳定传递包括多肽类、核酸类、多种非水溶性药物及药物类固醇等在内的各种治疗剂。

本文就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做出阐述。

一、脂质体的构成脂质体主要由磷脂、胆固醇及表面活性剂等成分构成,而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及非离子型三种。

脂质体的内核是由水性环境包围着的非水溶性药物。

脂质体的组成决定了它的药效学特性及应用价值。

二、脂质体的优点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脂质体载药系统具有多个独特的优点:1. 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传统药物治疗通常会出现毒副作用,而脂质体可减少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分布,从而减少药物与正常组织的接触,降低其毒副作用。

2.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脂质体的保护下,药物可以更有效地通过生物膜,使药物在体内吸收率更高,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半衰期。

3. 可以调控药物释放速率脂质体可实现以时间或环境刺激为输入变量的药物释放。

例如,当脂质体进入肿瘤细胞时,由于其较高的代谢活性,可以导致脂质体的磷脂组分极易丧失,从而使药物被释放出来。

4. 靶向性强通过在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或加入配体,使其具有针对性靶向,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三、脂质体的应用随着药物输送技术的不断进步,脂质体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

1. 解决药物难以溶解的问题脂质体能够增加药物在水相介质中的可溶性,使药物更容易分散在人体内,从而更容易被利用。

2. 肿瘤治疗脂质体可以被定向输送到肿瘤细胞,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含量,降低药物在正常细胞中的含量。

3. 脑部疾病治疗脂质体能够通过脑血管中的小孔径使药物输送到脑部,使得治疗目标更为明确且疗效更强。

4. 透皮吸收脂质体内的药物可以被输送至皮肤下层,更好地发挥其外用治疗效果。

四、脂质体的未来脂质体的综合使用必将带来预期的效果。

新型纳米抗癌武器——纳米载药系统

新型纳米抗癌武器——纳米载药系统

新型纳米抗癌武器——纳米载药系统作者:齐菲菲聂广军来源:《新材料产业》2016年第11期一、强大的敌人——“癌症”世界上首部医学著作《艾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Edwin Smith Papyrus,公元前1700年)中第1次出现关于肿瘤病人的描述。

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最早将癌症称为“螃蟹(Karkinos)”,因为癌组织与周围血管的形状很像长着8条腿的螃蟹。

随后,古罗马博学家塞尔苏斯(公元前25年-公元50年)将其译作“癌症(Cancer)”,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癌症的病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发展出了不同的学说,直到1858年,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啸发现了癌细胞,提出癌细胞是正常体细胞不正常复制的结果,从而奠定了现代癌症研究的基础。

随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证明癌症一种基因病。

从人类最早记载癌症至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但是尽管有4000年的抗癌史,人类仍未找到有效的对抗癌症的方法。

这主要由于癌症发生、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个体间的差异化,人们至今没有更好地了解癌症,从而未找到抗癌的有效手段。

最新研究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约为429万例,平均每天约有1.2万新诊断病例,即每7.2s诊断1例;因癌症死亡病例约为281万例,平均每天约有7 500人死于癌症,即每11.5s死亡1例。

随着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癌症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诱因,并且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因此寻找能够有效治疗癌症的手段已刻不容缓。

二、传统抗癌武器传统抗击癌症的三板斧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19世纪中叶,麻醉剂和消毒术的发现使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成为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体创伤,极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

到19世纪末,人们开始利用X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开启了放射肿瘤学时代,但是放疗是一把双刃剑,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会杀伤患者的正常组织,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

新型载药系统

新型载药系统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缓控释制剂-靶向给药系统-粘膜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智能型给药系统
缓控释制剂-1、定义-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达到延长药效的一类制剂。-控释制剂系指药 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前者药物释放主要是一 速率过程,后者则以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部位释放。
7、微乳-微乳microemulsion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 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黏膜 药制剂和注射剂。
图1冰片微乳电镜照片和-图2冰片微乳
三、应答式给药-应答式给药系统-脉冲式给药系统-自调式给药系统-利用外部的变化因素来控制药物释放-通过自身 信息反馈来控制药物的释放-按照时辰药理学的原理释放药物-在病理状态下即在发病高峰期利用体内自动释放药物-渗 压-结肠释药-pH、酶-环境敏感型-包衣脉冲-胶塞脉冲
新型载药系统[医学]新型载药系统
★目录★-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应答式给药系统-纳米载药系统
药物剂型发展-传统制剂:丸、-丹、散、膏剂-5-五代-普通制剂:普-应答式给药系-通片剂,胶囊-统:时间脉 -给药、症状自-剂,液体制剂,-丸剂,颗粒剂-调试给药-等等-靶向制剂:脂-4-缓释制剂:骨架缓释,-质体 磁性制-包衣缓释,缓释乳剂、-剂,微囊,乳-微囊,膜剂等。-剂,前体药物-控释制剂:渗透泵片,-制剂等-胃 留片
3、脂质体-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 又称人工生物膜。-优点是可以通过包裹不同化学性质和大小的物质,-使药物既能有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 繁殖,-又能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抗癌药物的载体。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个性化医疗的需求增加,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成为了医药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这种药物递送系统以纳米粒子、微胶囊或纳米管等为基础,可以将药物精确地送达到病变部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一、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根据载体的不同,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分为无机纳米粒子、有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微胶囊和纳米管等几类:1. 无机纳米粒子:例如金纳米粒子、铁氧化物纳米粒子等。

这种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可以在体内长时间存在,对于靶向药物释放有着独特的作用。

2. 有机纳米粒子: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酯(PLGA)纳米粒子等。

这种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大小可调、形状可控的特点,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靶向作用。

3. 聚合物微胶囊:例如聚乙烯醇(PVA)微胶囊、壳聚糖微胶囊等。

这种药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改变微胶囊粘接性达到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目的。

4. 纳米管:例如碳纳米管、金纳米管等。

这种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大孔径、高比表面积、高载药率的特点,有望成为未来药物递送系统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1. 癌症治疗癌症治疗是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目前许多新型药物递送系统都是针对癌症治疗而设计的。

这些药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靶向作用,将药物释放到肿瘤细胞内部,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包含铁氧化物纳米粒子的药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磁性导航技术在肿瘤细胞内部准确释放药物。

2. 神经疾病治疗神经疾病治疗是另一个重要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应用领域。

例如,聚己内酯(PCL)微胶囊可以被用来治疗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

这种药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调整药物释放速度,控制药品在病变部位的浓度,从而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3. 传染病治疗传染病治疗也是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例如,通过改变聚乳酸-羟基乙酸酯(PLGA)微球的表面化学性质,可以实现疫苗的微球化,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标与任务 (4)第二章新剂型研发 (4)2.1 固体制剂新剂型 (4)2.2 液体制剂新剂型 (5)2.3 半固体剂型新剂型 (5)2.4 复合剂型新剂型 (5)第三章新型给药系统研发 (6)3.1 经皮给药系统 (6)3.2 靶向给药系统 (6)3.3 控释给药系统 (7)3.4 传递系统与生物响应系统 (7)第四章药物载体材料研究 (7)4.1 聚合物材料 (7)4.2 生物可降解材料 (8)4.3 纳米材料 (8)4.4 复合材料 (8)第五章制剂工艺优化 (8)5.1 固体制剂工艺 (8)5.2 液体制剂工艺 (9)5.3 半固体剂型工艺 (9)5.4 复合剂型工艺 (9)第六章药物稳定性研究 (10)6.1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 (10)6.1.1 化学因素 (10)6.1.2 物理因素 (10)6.1.3 环境因素 (10)6.1.4 生物因素 (10)6.2 稳定性评价方法 (10)6.2.1 加速试验 (10)6.2.2 长期试验 (11)6.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6.2.4 红外光谱法 (11)6.3 稳定性改进策略 (11)6.3.1 优化药物分子结构 (11)6.3.2 选择合适的辅料 (11)6.3.3 改进制剂工艺 (11)6.3.4 控制储存条件 (11)6.4 稳定性预测与监控 (11)6.4.1 建立稳定性模型 (11)6.4.2 实时监测 (11)6.4.3 预警系统 (11)6.4.4 数据分析 (11)第七章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12)7.1 生物利用度概念与评价方法 (12)7.1.1 生物利用度概念 (12)7.1.2 评价方法 (12)7.2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12)7.2.1 药物因素 (12)7.2.2 剂型因素 (12)7.2.3 生理因素 (12)7.2.4 环境因素 (12)7.3 生物利用度改进策略 (13)7.3.1 剂型改进 (13)7.3.2 药物分子改造 (13)7.3.3 制剂工艺优化 (13)7.4 生物等效性研究 (13)7.4.1 设计方案 (13)7.4.2 样本选择 (13)7.4.3 给药方法 (13)7.4.4 数据处理 (13)7.4.5 结果评价 (13)第八章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价 (13)8.1 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13)8.2 毒理学评价方法 (14)8.3 安全性改进策略 (14)8.4 风险评估与管理 (14)第九章临床试验与市场调研 (14)9.1 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 (14)9.1.1 临床试验设计 (14)9.1.2 临床试验实施 (15)9.2 药物经济学评价 (15)9.2.1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15)9.2.2 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 (15)9.3 市场调研与分析 (15)9.3.1 市场调研方法 (15)9.3.2 市场分析内容 (15)9.4 市场推广策略 (16)9.4.1 产品定位 (16)9.4.2 价格策略 (16)9.4.3 渠道建设 (16)9.4.4 宣传推广 (16)9.4.5 售后服务 (16)第十章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6)10.1 研发成果评价与申报 (16)10.1.1 评价体系构建 (16)10.1.2 申报流程优化 (16)10.1.3 政策支持与奖励 (16)10.2 产业化实施策略 (16)10.2.1 产业化路径规划 (17)10.2.2 生产工艺优化 (17)10.2.3 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17)10.3 产业链建设与优化 (17)10.3.1 上游原材料供应 (17)10.3.2 中游研发与生产 (17)10.3.3 下游市场与服务 (17)10.4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 (17)10.4.1 知识产权保护 (17)10.4.2 知识产权运营 (17),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制药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药物制剂的新型递送系统与应用

药物制剂的新型递送系统与应用

药物制剂的新型递送系统与应用随着科技和医疗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的递送系统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新型的递送系统能够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减少副作用,并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及其应用。

一、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纳米颗粒递送系统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级颗粒中,通过靶向输送和控释技术,将药物准确地递送到疾病部位。

这种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减少副作用。

例如,纳米粒子可以被用作靶向肿瘤治疗的载体。

通过修饰纳米颗粒的表面,使其具有对癌细胞的亲和性,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治疗。

纳米颗粒还可以被用来输送疫苗,通过调节其体内释放速率,提高免疫反应的效果。

二、基因递送系统基因递送系统是一种将基因药物输送到特定细胞或组织的方法。

这种递送系统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基因诊断和基因疫苗的研究。

一种常见的基因递送系统是基因载体,如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合成载体。

这些载体可以用来输送目标基因到细胞内,并帮助目标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通过调节基因载体的性质和递送方式,可以实现对细胞内基因的精确操控。

三、胶束递送系统胶束递送系统是一种通过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级胶束,将药物包裹在其中,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并延长药物的循环时间。

胶束递送系统广泛应用于化学疗法、药物控释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胶束递送系统的核心是由两性高分子构成的胶束。

这种胶束由亲水性头基团和疏水性尾基团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通过调节胶束的组装参数,如亲疏水性、尺寸和表面电荷等,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输送。

四、脂质体递送系统脂质体递送系统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脂质双层中,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并延长药物的循环时间。

脂质体递送系统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基因治疗和疫苗研究等领域。

脂质体递送系统通常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组成。

这些成分能够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结构,将药物包裹在内。

新型药物载体

新型药物载体

新型药物载体药物载体是指用来帮助传递和输送药物的物质或系统。

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进步,新型药物载体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医药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新型药物载体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应用,并探讨其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潜力。

一、定义新型药物载体是指以微纳米尺度的材料为基础,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和特性,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的药物输送系统。

二、分类根据不同的物质属性,新型药物载体可以分为有机载体和无机载体两大类。

有机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核酸纳米颗粒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小球状结构,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输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药物包封能力和生物可降解性,可用于靶向导向治疗。

核酸纳米颗粒是将核酸药物包封在纳米颗粒中,以增加稳定性和靶向性。

无机载体主要包括金属纳米材料、石墨烯等。

金属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光热疗法和荧光成像。

石墨烯是一种碳基材料,具有超大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性能,可用于药物传递和基因治疗等。

三、特点新型药物载体相较于传统药物输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增强药物稳定性:新型药物载体可以保护药物分子,防止在体内被分解或代谢,从而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 提高药物靶向性:新型药物载体可以修饰表面的功能基团,使其具有靶向特异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3. 增加药物溶解度:新型药物载体可以改变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其水溶性,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4. 实现受控释放:新型药物载体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位置,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和定向治疗。

四、应用新型药物载体在临床和科研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癌症治疗:新型药物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通过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可以实现持续治疗和药物联合治疗,增加治疗效果。

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

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

介绍国内外关于药物载体材料的法规与监管 要求,为产业化生产提供合规性指导。
05 政策法规与监管环境分析
国内外相关法规政策解读
国内法规政策
包括《药品管理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对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
国际法规政策
主要涉及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对药品的监管要求, 对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国际化进程产生影响。
企业需要按照监管要求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生产 过程符合法规要求。
监管要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监管要求鼓励企业创新,推动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同时也对企业创新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管要求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国际监管要求对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国际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需要按照国际 标准进行研发和生产,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及标准规范
01
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
介绍常用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如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致热原
试验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02
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规范
阐述国内外关于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标准规范,如ISO 10993系列标准、
中国药典等,为药物载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提供依据。
03
生物相容性问题及解决方案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 应对
科技创新推动行业进步
新型给药技术研发
如纳米技术、微球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提高药物靶向性和生物利 用度。
智能化制药设备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制药过程自动化、信息化和智 能化。
质量控制技术创新
采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如指纹图谱、过程分析等,确保中药制剂 质量稳定可控。

伊立替康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伊立替康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伊立替康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隋继英; 高丛; 窦明金【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4页(P490-493)【关键词】伊立替康; 纳米粒; 脂质体; 微球; 载药系统【作者】隋继英; 高丛; 窦明金【作者单位】[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9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为半合成水溶性喜树碱衍生物,1981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合成,分子式为C33H38N4O6。

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CPT-11可对氟尿嘧啶耐药的转移性大肠癌及其它一些晚期肿瘤有效,如胃癌、肺癌、胰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

CPT-11为前体药,需要在肝脏内通过羧酸酯酶转化成具有活性的代谢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

SN-38的作用机制为抑制人体细胞DNA复制所必需的拓扑异构酶I,诱导DNA发生单链损伤、阻断DNA复制而产生细胞毒性。

CPT-11中存在可变的羟基-内酯环,其转化具有pH依赖的特性。

在偏酸性条件下,尤其是在pH<5的环境中可完全以内酯环形式存在,从而发挥抗肿瘤的活性[1-2];而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内酯环转变为羧基型,失去对拓扑异构酶I的抑制作用。

因此,如何使CPT-11在作用部位以内酯环结构稳定存在是CPT-11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关键。

当前市售CPT-11注射液(如开普拓、艾力等)经静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接近中性的生理pH值下主要转化为羧酸盐形式,抗肿瘤活性受到影响,且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剂量限制毒性、骨髓抑制和迟发型腹泻等[3-4]。

同时CPT-11本身也存在水溶性较差、生物半衰期较短、生物相容性差等不足[5]。

将CPT-11传统注射液改制成新的剂型,如脂质体、纳米粒、微球等,可通过载体发挥缓释效果,增加药物在人体内的循环时间,保护其活性内酯结构,提高药物抗肿瘤的作用效率,降低其毒副反应,对进一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新型给药系统》课件

《新型给药系统》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骨架型、渗透型、生物降解型等新型缓控释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这些新型材料能够根据药物性质和疾病特点,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和释放时间的精准控制,提高治疗效果。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缓控释给药系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生产成本、药物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缓控释给药系统有望在慢性疾病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
• 新型给药系统简介 • 新型给药系统的技术原理 •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新型给药系统的市场前景与挑战 • 新型给药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
01 新型给药系统简介
新型给药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型给药系统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将药物传递到目标部位,实现局部 或全身治疗目的的医疗技术。
智能给药系统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智能给药系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如材料稳定性、生产成本、安全性等问题。未来,随着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智能给药系统有望在重大 疾病智能化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04 新型给药系统的市场前景与挑战
新型给药系统的市场前景
1 2 3
创新药物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给药系统为创新 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望为患者提供 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才和技术支持。
研发周期长
02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试验和验证,耗费
大量时间和资源。
成本压力大
03
新型给药系统的生产成本较高,可能影响其市场推广和应用。
新型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新型药物输送系统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新型药物输送系统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新型药物输送系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新型药物输送系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药物输送系统是一种能够让药物更加准确、有效地作用于患者体内的技术,它可以直接传输药物到疾病景观,消耗小并且不具有副作用。

这个领域发展迅猛,各种激进和挑战性的药物输送系统设计和实验已经不断涌现,改善了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新型药物输送系统与传统药物输送系统相比存在哪些优势呢?首先,它可以避免药物在体内转化为无效的代谢产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它可以减少药物剂量,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副作用。

最后,新型药物输送系统还可以增强药物的选择性,使得药物可以更有效地作用于疾病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然而,新型药物输送系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首先,它必须要在体内有足够长的时间来完成治疗,同时不会被身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

其次,它必须与体内环境协调良好,以确保药物输送的可靠性和效率。

最后,新型药物输送系统必须要经历严格的临床试验,以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新型药物输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 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纳米药物输送系统是通过载药纳米粒子来实现药物传输的技术。

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使得药物可以更有效地进入细胞,并且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用量。

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药物治疗,例如癌症、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2. 基因药物输送系统基因药物输送系统是指通过基因载体来输送治疗基因到目标细胞内。

基因载体可以使治疗基因在细胞内实现高效率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基因药物输送系统已经应用于基因治疗、癌症免疫疗法和遗传疾病治疗等领域。

3. 微流控技术药物输送系统微流控技术药物输送系统是通过微流控芯片进行药物输送的技术。

通过微流控芯片,可以精确控制药物的输送速率和用量,同时还可以在微观尺度上对药物输送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控。

微流控技术药物输送系统可以应用于多种细胞培养和药物筛选等领域。

三阴乳腺癌治疗新药筛选及载药系统开发

三阴乳腺癌治疗新药筛选及载药系统开发

三阴乳腺癌治疗新药筛选及载药系统开发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然而,三阴乳腺癌作为一种高度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其治疗方案仍然相对有限。

因此,为了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科学家们努力开发新的药物筛选和载药系统。

三阴乳腺癌是一种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过量表达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乳腺癌亚型。

这使得目前广泛应用的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无法奏效。

因此,寻找一种新的药物治疗策略对于改善这一亚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种新药物的筛选通常从体外实验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体内试验。

体外实验可以通过使用三阴乳腺癌细胞系进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评估不同药物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

体内试验可以通过动物模型进行研究,观察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毒副作用。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科学家鉴定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进行下一步的优选。

除了针对新药物的开发,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向是开发载药系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载药系统可以通过向药物分子中引入载体来实现,这样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溶解度和靶向性。

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纳米颗粒、聚合物、脂质体等。

这些载体可以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肿瘤组织,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此外,一些载体还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效果,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当前,针对三阴乳腺癌的治疗药物研究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治疗方法是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长效性。

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

然而,由于三阴乳腺癌的免疫微环境较为复杂,免疫治疗的疗效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此外,针对HER2过度表达的三阴乳腺癌,通过开发新的靶向治疗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突破,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医用载药使用指南提高药效持续时间

医用载药使用指南提高药效持续时间

医用载药使用指南提高药效持续时间药物是人类患病后的救命稻草,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药效持续时间短、疗效不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专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医用载药技术——医用载药,它能有效提高药效的持续时间,增强治疗效果。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医用载药的使用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什么是医用载药医用载药是一种将药物固定在特殊材料上的技术。

通过将药物与载体进行结合,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并使药物以持续缓慢释放的方式释放。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轻患者的用药频率。

二、医用载药的优势1.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某些药物在体内容易被分解或氧化,导致疗效下降。

医用载药可以保护药物,延缓其分解和氧化的速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 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一些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很短,无法充分发挥疗效。

医用载药通过将药物与载体结合,使药物可以在体内缓慢释放,延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提高药效。

3. 减轻用药频率:医用载药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减少用药次数。

患者只需按照医生开具的用药计划进行用药,无需频繁服药,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

4. 减少药物剂量:医用载药可以在药物释放过程中控制药物的缓慢释放速率,减少药物的剂量。

这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药物负担,还可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三、医用载药的使用方法1. 制备医用载体: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并通过特定的方法将药物固定在载体上。

常用的载体材料有微球、纳米材料等。

2. 药物包裹:将制备好的医用载体与药物混合均匀,使药物充分包裹在载体中。

3. 药物释放:医用载药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改变载体的特性来控制。

在体内释放过程中,医用载药会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

4. 用药指导: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用药计划。

患者需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用药频率进行用药。

四、医用载药的应用领域医用载药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的各个领域,包括:1. 慢性疾病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一种新型载药液晶凝胶系统的研究

一种新型载药液晶凝胶系统的研究

一种新型载药液晶凝胶系统的研究一种新型载药液晶凝胶系统的研究摘要: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寻找新型的载药系统以提高药物传递效率和治疗效果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液晶凝胶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载药系统,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和可控的物理性质,能够有效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提高药物释放的控制性。

本研究通过恒温热处理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液晶凝胶系统,并探讨了其在药物载荷和释放方面的特性。

引言:药物传递系统在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控制药物的释放。

然而,传统的药物载体在满足这些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寻找新型的载药系统。

液晶凝胶由于其高度有序的结构和可控的物理性质,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载药系统。

然而,目前对于液晶凝胶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新型液晶凝胶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仍然具有挑战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恒温热处理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液晶凝胶系统。

首先,将适量的液晶前驱体A和B混合,在室温下搅拌均匀,形成混合液。

然后,通过恒温热处理过程,使混合液中的A和B发生相分离和液晶形成。

最后,通过离心和洗涤的方法,得到含有载药的液晶凝胶。

结果与讨论:经过恒温热处理后,液晶前驱体A和B成功实现了相分离和液晶形成。

发现当液晶前驱体A:B的摩尔比为1:1时,制备得到的液晶凝胶具有最佳的物理性质。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液晶凝胶具有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并呈现出网状的形态。

药物载荷实验结果表明,液晶凝胶能够有效地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药物释放实验结果显示,液晶凝胶具有较好的药物释放控制性,能够缓慢而稳定地释放药物。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液晶凝胶系统,并验证了其在药物载荷和释放方面的特性。

液晶凝胶系统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和可控的物理性质,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药物释放控制性。

这种新型液晶凝胶系统有望成为一种有潜力的载药系统,为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包合纳米粒
The carrier increased CUR solubility by 3200-fold and stability at pH 6.5 and 7.2 by ten- and 45-fold,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targeted ability due to FA
三式给药系统
(利用外部的变化因素来控制药物释放) 按照时辰药理学的原理释放药物
自调式给药系统
(通过自身的信息反馈来控制药物的释放) 在病理状态下即在发病高峰期利用体内自动释放药物
渗透压
结肠释药
包衣脉冲 胶塞脉冲
pH、酶 环境敏感型
四、纳米给药系统
1、分类
纳米乳剂 纳米脂质体
范围的制剂。
前者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率过程,后者则以零 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部位释放。
Control release Sustained release
缓释制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控释制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血浓平稳
2、分类 2.1、物理阻滞型
骨架型(基质型)缓、控释制剂 膜控型(包衣型)缓、控释制剂 其它:渗透泵控释制剂
脂质体
4、微球 微球指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基质骨架的球形
或类球形实体。 将药物制成微球,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使液态药
物固态化,便于药物的储存,也可以将药物制备成缓控释 制剂,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5、微囊
微囊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统称
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成为的 药库型微型胶囊。微囊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会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 固化液态药物,以方便其使用;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 化。
2、分类
被动靶向制剂
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 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富集而 发挥作用
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 物理靶向制剂
在被动靶向制剂的基础上,用修饰的 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向 区浓集而发挥作用
如pH敏感脂质体,酶敏感性制剂,药物-抗体交联物
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 位发挥作用
含药 渗透芯
半渗透膜(水不溶性聚 合物CA、EC、EVA等包 衣)
Drug
H2O
单室
激光打孔、 加入致孔剂
1、定义
二、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TDS)系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 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 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 药系统。
新型载药系统
★ 目录 ★
缓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 应答式给药系统 纳米载药系统
药物剂型发展
1
传统制剂:丸、 丹、散、膏剂
5
应答式给药系
统:时间脉冲
给药、症状自 调试给药
靶向制剂:脂
4
质体,磁性制
剂,微囊,乳
剂,前体药物
制剂等
五代 剂型
2
普通制剂:普
通片剂,胶囊
剂,液体制剂,
丸剂,颗粒剂
等等
3
缓释制剂:骨架缓释,
包衣缓释,缓释乳剂、
微囊,膜剂等。
控释制剂:渗透泵片,
胃滞留片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缓控释制剂 靶向给药系统 粘膜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智能型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制剂
1、定义
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
物达到延长药效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 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
如磁性制剂,生物粘附制剂,纳米机器人
3、脂质体 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
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 又称人工生物膜。
优点是可以通过包裹不同化学性质和大小的物质, 使药物既能有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的繁殖, 又能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抗癌药物的载体。
6、磁性制剂
磁性制剂是将药物与铁磁性物质共同包裹于高分
子聚合物载体中。用于体内后,利用体外磁场的效应 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中,主要用作抗癌 药物载体如氨基多肽、多糖类、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 等。
7、微乳
微乳(microemulsion)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
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 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 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 皮给药制剂、黏膜给药制剂和注射剂。
纳米粒药物 固体脂质纳米粒 纳米囊与纳米球
磁性纳米药物 温度敏感性、pH敏感性、光敏感性纳米药物 免疫纳米药物
2、粒径
3、常见聚合物纳米粒
3.1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PBCA)纳米粒:应用于脑部给药
3.2 纳米晶体-混悬液 :用于提高溶解性、稳定性
CUR-loaded nanocrystal dispersion was obtained by wetmilling and a subsequent freeze-drying method
2.3、综合阻滞型
比较常见的类型有骨架-包衣、微囊压片-包衣、药树脂包衣及多层膜包衣给药系统。
3、原理
EC
水不溶性包衣膜 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EC+MC
骨架型的药物扩散
Fick’s第一定律
dM ADKC
零级
dt
L
dM ADC
零级
dt L
Higuchi方程
Q kH t1/2
非零级
水溶性药物、 水溶性聚合物、 电解质等
3.4 其他纳米载药系统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 壳聚糖及其修饰物 固体脂质纳米粒 聚合胶束 白蛋白 尤特奇s100
谢谢
植入型缓、控释制剂
亲水凝胶骨架片 蜡质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骨架型小丸等
微孔包衣片 肠溶膜控释片 膜控小片 膜控小丸等
2.2、化学阻滞型
通过化学的方法延缓为+控制药物释药。其中包括: 前体药物延缓药物释放制剂,主要有难溶性酯类和难水解 酯类,制剂中药物释放速度前者受溶解过程控制后者受水 解过程限速;药树脂制剂释药过程受离子交换和扩散速度 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