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

合集下载

2024年工商管理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2带答案

2024年工商管理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2带答案

2024年工商管理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称为()。

A.领导素质B.领导方式C.领导方法D.领导者的工作作风2.简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权利、成就、情谊等这类动机称为()。

A.原始动机B.习得动机C.一般动机D.生理性动机4.社会知觉5.按照心理学分析,动机具有()。

A.始发功能B.选择和导向技能C.强化技能D.维持技能E.再生机能6.强化理论的强化类型有()。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归因E.自然消退7.“7S”模型中,“软性的S”是()。

A.战略、制度、人员和作风B.结构、制度、人员和技能C.制度、人员、作风和技能D.战略、结构、制度和技能8.虚拟团队的特征有()。

A.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B.团队成员的地理位置具有集中性C.团队采用电子沟通方式D.团队具有宽泛型的组织边界E.团队成员心理相容9.群体促进效应对管理群体过程有何意义?10.区分冲突功能正常还是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

A.合作程度B.竞争程度C.工作绩效D.凝聚力11.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是()。

A.组织体系B.组织战略C.组织层次D.组织体制12.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

A.世界观B.人生观C.价值观D.态度13.小道消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

A.留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14.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15.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学科是人事管理学和()。

A.社会管理学B.人类学C.领导科学D.组织管理学1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管理非正式群体17.最早使用“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的是()。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筛选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筛选

2018年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筛选日本语简称日语,日语专业主要研究日语语言学、日语翻译以及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等。

下面来看看一些日语毕业论文题目,可作为参考。

1、浅析非日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2、日本的语言政策演变路径研究3、浅谈日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干扰因素4、浅析日语中外来词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5、从词汇论的角度看语义对语法的影响6、日语自动词被动句和汉语领主属宾句对比研究7、认知过程中提高日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方法探究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途径探析9、基于CIPP评价模式对商务日语教学的分析10、“全人教育”理念模式下日语翻译教学方法探讨11、新闻传媒对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实施的作用12、日语听力理解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13、如何理解日语的“言语交际能力”14、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日语言差异产生冲突的问题因素1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日本近代时期自称词复数形式研究16、日语专业教材编写与开发问题探讨17、从语言接触角度研究汉语中的日语借词18、网络时代双向文化导入的日语教学19、从话题出发看汉日语指示词照应功能之对比20、浅析汉字“前”在汉日语中的空间认知语义差异21、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22、日本儿童绘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特点分析23、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基础阶段语音教学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24、研究生二外日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25、浅谈日语中男女性用语的差异和原因26、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处理建议27、日语的民族表达及文化心理研究28、浅析日本集团主义文化教学导入29、日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30、刍议晚清日语译才应势而起之契机31、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和影响32、中日言语行为与心理交际距离差异研究33、日语翻译实践中的误用表达分析34、翻译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规避对策35、需求分析视域下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36、农业科技日语术语汉译适应化现象分析37、浅谈日语的暧昧性表达38、从日语鱼类惯用句探究日本文化39、欧美外来语与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40、旅游日语翻译和中日文化差异的探讨41、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张家界新兴景区公示语的日译--以袁家界为例42、护理日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43、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结构”用法的双重性44、中日文化差异与日汉翻译等值探析45、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多元化体系构建46、涉海高校日语特色化翻译课程改革探讨47、试论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48、中日茶贸易中商务日语沟通技巧研究49、文化介入对日语教学的意义及应用50、中日商务洽谈中常见语用偏误研究51、浅析日本语言政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52、互文性视域下俳句的文本解构与重构53、日语拟态词后续动词的特征研究54、日语教学方法改革探讨55、大学日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6、试论现代日语中女性用语的词汇特征57、浅谈日语的语言习惯与特点58、论汉日敬语表敬程度系统的差异性59、“嵌入式”日语学习方法60、浅谈如何提高第二外语日语教学质量61、高职《综合日语》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62、中职学生日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63、汉日语话题标记对比与翻译64、新形势下高校日语人才培养转型策略65、论日语他动词他动性的丧失问题66、日语道义情态的意义扩展--兼与汉语比较67、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日语视听在线学习研究68、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力理解题目类型统计及典型例题解析69、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现象剖析70、多文化共生下日本外来语的发展动向71、试论日语被动句的汉译技巧72、蒙古族学生公共日语教学方法研究73、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74、日伪时期北平市的日语教育75、日语课堂教学艺术探究76、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多元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77、日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探讨78、日语语音测试的误用分析--以赤峰学院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79、日语动物相关谚语汉译80、日语量名结构的识解维度研究81、商务日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82、从外来语译法剖析中日文化特质83、论日本电影中的翻译技巧84、信息归属与日语的礼貌性85、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86、试论日语新闻教学对日本文化传播的作用87、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研究88、高校日语的差异化竞争之必要性研究89、历史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女性用语发展与演变90、JF标准对商务日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启示91、浅谈日语偏误分析中的注意事项92、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改革93、非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94、简析日语中的“和制英语”95、关于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途径的探讨96、从漫画看日语中女性用语的推移97、日语教育中的异文化交流思路探讨98、商务日语语言三要素语用偏误研究99、浅谈日语名词“山”的多义构造100、中日隐喻表现对比及其汉译日策略考察101、从语用能力的角度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102、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日本文化”课程教学研究103、关于日语复合名词的音调变化研究104、日语评价形容词的用法105、浅析日语的语态、体态、时态和情态106、从翻译的角度探究汉日句式的不同之处107、浅述日语中寒暄语的文化背景108、日企的跨文化语言交际问题研究109、汉语阅读技能在日语阅读教学中的正迁移应用。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

可以搜求到手的研究著作和史料中尽可能多地整理出有关日本儒学发展及其影响的重要史实,把儒学置于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儒学的发展与日本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日本的思想文化。

《文化》一书中的下篇,分别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史学及当代日本社会七个方面,具体地分析研究了儒家思想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影响。

这种横向的研究给人以广阔的视野,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中,又再现了其发展过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历史脉络,给人以纵深的历史感。

例如在政治领域,从大化革新与“周孔之教”、“建武中兴”与朱子学的关系,一直谈到“尊王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

在法律方面,从《养老律令》和“以礼入法”,《贞永式目》和大名家法,一直谈到明治民法中的家族制度等等。

这样纵横交织,形成了一幅广阔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图景。

透过翔实的历史事实陈述,日本文化的特点便具体而豁然了。

这里我们想介绍王家骅对日本神道这一原生形态的民族宗教与儒学的关系的论述,借以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

王家骅在《文化》一书中,论述了日本神道教义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其如何受儒佛道等各种思想的影响与怎样排除这些思想影响欲恢复其本来面目,直至与国家权力结合。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从原始神道到国家神道五个发展时期,并认为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可以找到当时儒学发展形态的影响。

关于日本原始神道,他是通过剖析《古事记》中有关宇宙生成和演变的神话与儒家典籍《淮南子精神训》和《周易系辞》等的关系,来说明“无论是其神学思想还是其宗教祭仪活动,都已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到平安时代中期,以佛教为根本、神道为附庸的“本地垂迹”说,则是神佛调和理论化的最初尝试。

到室町时代,神佛调和理论又与儒佛不二思潮互相汇合,发展为各种各样的神、儒、佛一致说,无论是哪种一致说,实际上都是由外来思想所准备与培植的,尤其是受到宋学的影响,这并不表明以日本固有之道相标榜的神道出现了什么具有思想独创性的新发展。

日本学者对待_菊与刀_的文化心理历程_孙志鹏

日本学者对待_菊与刀_的文化心理历程_孙志鹏

一 、对 《菊 与 刀 》史 实 和 方 法 的 批 判
《菊与刀》在日本出版之后,立 即 引 起 了 广 泛 讨 论。1950 年 5 月,《民 族 学 研 究 》专 门 出 了 一 本 “特 集 ”对 此 书 进 行 探 讨 。
川岛武宜在《评价与批评》中认为:《菊与刀》在比 较 文 化 人 类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和 试 图 结 构 性 掌 握 日 本 人这点上值得评价,但是她的分析欠缺历史层面的 考 察,把 日 本 人 当 成 了 同 质 性 的 人 群,忽 略 了 阶 层 以 及职业上的差异 。 [1]263-270 南博在《社会心理学的立场》中认为:本 尼 迪 克 特 使 用 的 资 料 以 明 治 中 期 以 后 的文献为主,最多接触到大正初期的纯粹日本文化 ,她 的 研 究 流 于 观 念 论 。 [1]271-274 有 贺 喜 左 卫 门 在 《日 本 社 会 结 构 中 的 阶 层 制 问 题 》中 认 为 :《菊 与 刀 》注 意 到 以 天 皇 制 为 首 的 上 下 阶 层 制 度 以 及 政 治 阶 层 和 地 方自治的二元性存在模式是值得 肯 定 的,但 有 必 要 对 农 村 与 都 市 的 社 会 结 构 做 更 细 致 的 探 求[1]275-284。 和辻哲郎在《对科学价值的质疑》中认为:《菊与刀》根 本 不 具 有 学 术 价 值。 本 尼 迪 克 特 把 日 本 军 方 的 想
之后,井上忠司、中村雄二郎、副田义也都从这种 角 度 对 “耻 文 化”进 行 分 化 衍 伸。 例 如 副 田 义 也 认 · 94 ·
为“日本文化的伦理规范,从表层到深层的顺序是 耻 文 化、罪 文 化、污 秽 文 化 这 三 层 结 构,它 们 是 同 时 存 在 的 ,根 据 情 况 灵 活 运 用 。”[5]

国内高校和艺术研究院所艺术学学科研究生论文选题辑录(三)

国内高校和艺术研究院所艺术学学科研究生论文选题辑录(三)

555Study of art国内高校和艺术研究院所艺术学学科研究生论文选题辑录(三)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㊁硕士论文选题辑录(续)(2001—2009年)说明:上一期刊登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㊁硕士论文选题辑录1986—2000年㊂博士2001年赵权利 美术学 ‘中国古代绘画技法㊁材料㊁工具史纲“毛小雨 戏剧戏曲学 ‘虚幻与现实之间 元杂剧 神佛道化戏 论稿“石 川 电影学 ‘政治㊃影像㊃诗意 1949 1966年的中国电影“金千秋 舞蹈学 ‘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2002年田耀农 音乐学 ‘陕北礼俗音乐的调查与研究“王建欣 音乐学 ‘<五知斋琴谱>四曲研究“2003年祁慧民 音乐学 ‘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 青海互助土族民歌的调查与研究“谷 泉 美术学‘论皴和皴法“刘小梅 戏剧戏曲学 ‘宋元剧诗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张 静 戏剧戏曲学 ‘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宋宝珍 戏剧戏曲学 ‘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冯双白 舞蹈学 ‘青海藏传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史 红 舞蹈学 ‘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吕品田 美术学 ‘动手有功手工劳动人文特性和意义的当代审视“张 刚 戏剧戏曲学‘一曲多用从现象到本质“张晓东 舞蹈学 ‘试论身体与运动的艺术关系“于 平 舞蹈学 ‘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2004年张国强音乐学‘宋代教坊乐制研究“吕文丽戏剧戏曲学‘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白秀芹戏剧戏曲学‘迎神赛社与民间演剧“郑宜庸电影学‘审美之难 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心理研究“唐建军电影学‘眼动㊃视网膜㊃知觉影像 电影空间的视觉心理学研究“郑永乐舞蹈学‘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赵小青电影学‘东方影像中的女性 中㊁日㊁朝㊁韩银幕女性形象创作及其特征“2005年孔义龙音乐学‘两周编钟音列研究“李莘音乐学‘河北霸州胜芳镇民间花会音乐民俗志“杨玉成音乐学‘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贺志凌音乐学‘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秦川音乐学‘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冯长春音乐学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董立军美术学‘中国古代造像史纲“吴士新美术学‘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滕小松美术学‘潜在与显现 雕塑草稿研究“徐沛君美术学‘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罗丽美术学‘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于丽娜电影学‘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 中国电影叙事角度研究“郭克俭音乐学豫剧演唱艺术研究2006年吴凡音乐学‘秩序空间中的仪式性乐班 阳高庙会中的阴阳与鼓Array匠“章华英音乐学‘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王清雷音乐学‘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董波音乐学‘蒙古村落仪式表演: 呼图克沁 “华天雪美术学‘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杭春晓美术学‘温和的渐进之路 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557Study of art陆 军 美术学 ‘中国古陶瓷饰纹发展史论纲“赵欣歌 美术学 ‘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陈 琳 美术学 ‘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宋玉成 美术学 ‘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王红媛 美术学 ‘波普之路从波普艺术到艺术的波普策略“李丛芹 美术学 ‘汉字与中国设计“陶 宇 美术学 ‘雕塑公园研究“陈建平 戏剧戏曲学‘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高小健 电影学 ‘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秦喜清 电影学 ‘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毛 琦 电影学 ‘追寻㊁认同与反思 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电影创作研究“许 锐 舞蹈学 ‘传承与变异㊁互动与创新 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之审美流变与现时发展“韩 瑾 舞蹈学 ‘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苏 娅 舞蹈学 ‘中㊁日㊁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曹 林 美术学 ‘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及其当代文化价值“2007年黄永健 艺术学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史爱兵 艺术学 ‘20世纪:学人与艺术“安丽哲 艺术学 ‘从 遗产 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孙伟科 艺术学 ‘‘红楼梦“美学阐释“吴 静 音乐学 ‘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 以女声为例“司冰琳 音乐学 ‘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王英睿 音乐学 ‘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李宏锋 音乐学 ‘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以春秋战国礼乐关系为中心“程晖晖 音乐学 ‘秦淮乐籍研究“孟凡玉 音乐学 ‘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周雪丰 音乐学 ‘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 以勃拉姆斯O p .5与O p .117为例的乐谱与音响比较“孔培培 音乐学 ‘从拉魂腔到柳琴戏一个剧种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变迁“张桐瑀美术学‘ 引书入画 在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张冬卉美术学‘和之以天倪 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王云亮美术学‘话语的转型 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曹建华美术学‘山水画画法嬗变研究“赵云川美术学‘日本工艺文化与日本现代化“张国珍美术学‘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蔡青美术学‘新中国 十七年 中国画研究“李仲如美术学‘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朱俊玲戏剧戏曲学‘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戴和冰戏剧戏曲学‘清代北京高腔考述“毛忠戏剧戏曲学‘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陈彩玲戏剧戏曲学‘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剧创作 论1980年后的中国历史舞台剧“王学锋戏剧戏曲学‘贾村赛社及其戏剧活动研究“孙红侠戏剧戏曲学‘二人转戏俗研究“郭越电影学‘中国电影 新浪潮 研究 民族电影振兴之路的探索与选择“余莉电影学‘1995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中高票房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研究“杨抒电影学‘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慕羽舞蹈学‘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关系,1979~2006“罗斌舞蹈学‘假面阴阳 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潘丽舞蹈学‘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2008年刘洋音乐学‘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Array张咏春音乐学‘中国礼乐户研究的几个问题“冯卓慧音乐学‘商周镈研究“邵晓洁音乐学‘楚钟研究“付菠益音乐学‘宣泄的仪式 中国摇滚乐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赵仲明音乐学‘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傅显舟音乐学‘音乐剧母体研究“蒯卫华音乐学‘框格在曲色泽在唱 昆曲商调曲拍曲腔关系研究“559Study of art袁学军 美术学 ‘<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画法式研究“卜登科 美术学 ‘李可染山水画 墨法 研究“张伟平 美术学 ‘民族绘画之路 新浙派 中国画历史渊源与特征“李昌菊 美术学 ‘油画民族化再探索 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陈 明 美术学 ‘乱象与主流台湾当代美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尚 辉 美术学‘重构文人画理想论松江画派“周宗亚 美术学 ‘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吴 冰 美术学 ‘得江山之助郭味蕖花鸟画的创新性研究“郑庆余 美术学 ‘范曾简笔泼墨人物艺术探析“张 见 美术学 ‘传教士影响下明清人物画风之嬗变“常 磊 美术学‘ 写实 绘画的形式语言分析“汪田明 设计艺术学 ‘中国龙的图像研究“许 超 设计艺术学 ‘现代包装设计尺度论“于建刚 戏剧戏曲学 ‘京剧习俗研究“柯 凡 戏剧戏曲学 ‘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赵 彤 电影学 ‘新中国影视创作中帝王形象的流变“赵卫防 电影学‘香港电影产业流变“孙承健 广播电视艺术学 ‘论影像表意及其接受与情绪的关系“潘 源 广播电视艺术学 ‘影视艺术传播论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李 杨 广播电视艺术学 ‘凤凰电视文化现象研究“许 薇 舞蹈学 ‘舞剧叙事性研究“邹之瑞 舞蹈学 ‘新中国芭蕾舞式研究“段 妃 舞蹈学 ‘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江 东 舞蹈学 ‘探索中国古典舞发展之历程“王 彬 舞蹈学 ‘苏联芭蕾编导与教学历史经验研究“2009年李春阳 艺术学 ‘白话文运动的危机“李 囝 艺术学 ‘新时期我国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研究“林志远 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科特征概述“黄忆南 艺术学 ‘艺术表演团体核心竞争力研究“饶道庆 艺术学‘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王晓宁艺术学‘红楼梦子弟书研究“孙晓霞艺术学‘从混沌到有序 艺术语境研究“邱慧君艺术学‘中国企业赞助艺术研究 从策略性合作角度探讨赞助模式“林苗音乐学‘中国新教赞美诗<普天颂赞>之研究“曹贞华音乐学‘西周至唐雅乐研究“傅暮蓉音乐学‘对查阜西琴学的研究“陈丹曦音乐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袁瑾音乐学‘佛教瑜伽焰口与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李丽敏音乐学‘文化的嫁接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成因与发展历程研究“王友华音乐学‘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朱其美术学‘鲁迅艺术思想中的灵魂意识及其现代性“冯令刚美术学‘从他者观看到自我观看 早期中国摄影研究“孙旭光美术学‘应时而变,利行合一 恭王府藏品 与溥心余研究“杜少虎美术学‘合群开蒙 20世纪早期中国西画社团研究“孙欣美术学‘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陈海良美术学‘中国书法墨法研究“韩洪伟美术学‘油画笔触研究“徐晨阳美术学‘ 意 与 物 日本当代具象绘画研究“叶健美术学‘中国重彩画的当代文化转向“林静芝美术学‘(1949-1980)台湾工笔花鸟画创作研究“徐翎美术学‘<艺林>杂志研究“詹凯设计艺术学‘曲成而不遗-天工开物造物思想的核心价值“远宏设计艺术学‘粗瓷杂器基于民俗文化的淄博近代民窑陶瓷艺术研究“孙淼设计艺术学‘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翟睿设计艺术学‘中国秦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研究“杜森设计艺术学‘现代海报设计中的色彩表现“Array刘精瑛戏剧戏曲学‘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王萍戏剧戏曲学‘京剧老生流派崛起的社会心理研究“段运东电影学‘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曹怡平广播电视艺术学‘控管与影像美学风格流变考 美国经验及启示“黄昕舞蹈学‘穿越 发生 的舞蹈课 道布勒与美国高等舞蹈教育的发生之本质与关系探讨“561Study of art硕士2001年李 虹 文艺学 ‘周春及其<红楼梦>研究“齐 琨 音乐学 ‘徽州乡村祠堂礼俗音乐 古筑村和彭龙村的个案调查与研究“陆 军 美术学 ‘宋代梅瓶研究“徐沛君 美术学 ‘德国绘画的民族性格“郑 雷 戏剧戏曲学 ‘阮大铖研究“李 钢 戏剧戏曲学 ‘试论<宦门子弟错立身>兼及南戏与元杂剧的关系“2002年王清雷 音乐学 ‘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周代乐悬制度的演变“董立军 美术学 ‘青州佛教造像艺术研究“王美钦 美术学 ‘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张之薇 戏剧戏曲学‘寂寞的余响 试论中国 士子献祭 戏中的悲剧精神“赵 远 电影学 ‘黄建新电影叙事风格的渐变“2003年王茵茵 音乐学 ‘歌剧<波基与贝丝>及其在美国音乐戏剧史上的意义“班丽霞 音乐学 ‘艾夫斯<新英格兰三地>中的传统回响“张桐瑀 美术学 ‘黄宾虹引书入画之研究“孙江宁 美术学 ‘厚德载物惠泽天下朱启钤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贡献“陶 宇 美术学 ‘温和的反叛拉斐尔前派艺术“刘永胜 美术学 ‘从旧都市浮世绘到新官场现形记叶浅予唱片系列连环漫画<王先生>初探“赵欣歌 美术学 ‘从 中西调和 论到绘画的现代转型 林风眠思想和实践的启示“程 敏 电影学 ‘诗㊁史㊁情㊁镜丁荫楠与中国人物传记影片“李延祺 电影学 ‘电影的新思路 视频游戏改编影片的历史与启示“刘晓真 舞蹈学‘从乡俗仪礼到民间艺术当代山东商河鼓子秧歌文化功能的变迁与传承“2004年胡晴文艺学‘<红楼梦>评点中人物塑造理论的考察与研究“李宏锋音乐学‘汉代丧仪音乐中礼㊁俗关系的演变与发展“王红音乐学‘论<淮南子>的律历㊁律数和旋宫“乔邦利音乐学‘在多元化的进程中 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周进生美术学‘明清画谱画诀初步研究“张雅静美术学‘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研究“杨萍美术学‘凤翔泥塑当代变迁研究“马瑞青美术学‘美术欣赏差异研究 从欣赏主体图式结构看美术作品欣赏差异“郭宏梅美术学‘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及其本土文化资源“张乃锋戏剧戏曲学‘沧桑岁月里的盛衰起落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戏曲新思潮史述“李楠舞蹈学‘<跳钟馗>源流研究“李屹亚舞蹈学‘中国舞蹈演出市场:基本利益群之间博弈关系的分析“王彬舞蹈学‘<天鹅湖>研究“2005年邓友女文艺学‘丰子恺艺术比较论研究“王婷婷文艺学‘曹著<红楼梦>的佛门思想与后四十回“刘春颖文艺学‘<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形象比较研究“魏晶音乐学‘唐以前制度文化中中原与西域的音乐交流与传播“曲怡桦音乐学‘鲁南及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音乐考古研究“裴培音乐学‘当代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研究“王潇苑音乐学‘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生活的历史变迁“耿晶美术学‘史眼与慧识 作为美术史家和学者的黄宾虹“杭海宁美术学‘中国双年展策划人制度的现状评析“Array黄文中美术学‘心灵的彻悟 吴大羽的生平与艺术“李中华美术学‘1917 1937年北京国立专门美术教育研究“卜登科美术学‘论李可染山水画的 有我之境 “蒋慧明戏剧戏曲学‘论相声表演艺术的重要特质及其独特性“侯莉戏剧戏曲学‘中国古代木偶戏史考述“王晶戏剧戏曲学‘论中国话剧产业的市场细分 观众本位的经营思路“雷瑛电影学‘90年代中国都市喜剧电影论“563Study of art谷 凇 电影学 ‘手绘的梦境中国美术片历史发展及美学特征“张啸涛 电影学 ‘霍建起电影视觉语言构成中的叙事形态“潘 源 电影学 ‘尼基塔㊃米哈尔科夫电影话语探析“刘 丽 舞蹈学 ‘ 学院派 东北秧歌之文化形态研究“杜 蕾 舞蹈学 ‘山东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研究“黄昕 舞蹈学 ‘道布勒研究论美国舞蹈高等教育之发生“贺 伟 舞蹈学 ‘1986 2002:当代群舞创作的变革焦点“2006年王 静 文艺学 ‘时尚杂志研究 以<瑞丽>为个案“宗 波 文艺学 ‘文化研究二十年“辛 欣 文艺学 ‘ 钗黛合一 评议“王延泓 音乐学 ‘南北高洛宝卷研究“刘丽斯 音乐学 ‘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屈家营音乐会的当代变迁“谢 穗 音乐学 ‘河北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研究“李 卫 音乐学 ‘鲁西南鄄城县王家乐班的民族音乐学追踪“孙 毅 音乐学 ‘舞阳贾湖骨笛音响复原研究“解晓静 音乐学 ‘新时期大众音乐中的女性意识解读“侯 燕 音乐学 ‘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 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的电影音乐及其新的审美创造“陈雨杨 美术学 ‘消费主义时代中国油画的变异“孟繁玮 美术学 ‘龚贤积墨法研究“陈 青 美术学 ‘古元木刻风格初探 兼谈20世纪木刻风格与大众化思潮之关联“蔡 萌 美术学 ‘纪实与观念 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演进“李红霞 美术学 ‘石何以美中国传统观赏石审美试探“陈晓萍 美术学 ‘泉州木偶头造型艺术考述“朱 其 美术学 ‘中国新闻媒体艺术的兴起和演变“付瀛莹 美术学 ‘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研究“黄 姗 美术学 ‘商代青铜器兽面纹与良渚玉器兽面纹关系之研究“毛景娴 美术学 ‘从京城四大拍卖公司看北京地区中国书画拍卖“陆丽娟 美术学 ‘超前卫意大利艺术的后现代选择“冯 燕 美术学 ‘从当代西方艺术展览看绘画回归“王玉瑜 戏剧戏曲学‘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许琇戏剧戏曲学‘戏曲电视剧发展论纲“赵轶峰戏剧戏曲学‘中国戏曲话语模式特性及其成因探寻“曹盛曙戏剧戏曲学‘实验话剧叙事时空研究“陶然戏剧戏曲学‘中国戏剧(话剧)市场及市场营销“朱玉卿电影学‘大片十年 1994 2004年我国的进口分账影片研究“尹家美电影学‘希区柯克的奥秘 论悬念“车延芬舞蹈学‘中国古典舞之发生研究“李端舞蹈学‘土族 纳顿 民俗活动中的舞蹈研究“廖燕飞舞蹈学‘中国舞蹈教育思想史述评“雷娟舞蹈学‘山西平定县 武迓鼓 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赵巍舞蹈学‘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史纲“2007年卜喜逢文艺学‘从 红楼二尤 故事看<红楼梦>成书过程“任晓辉文艺学‘甲戌本石头记论略“林乐飞音乐学‘还愿仪式音乐研究 以河南宜阳为例“付洁音乐学‘从歌舞大曲到 杂剧大曲 唐宋文化转型中的音乐案例分析“李自浩音乐学‘陈澧‘声律通考“整理与研究“丁璐音乐学‘中国音乐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从朱载堉到杨荫浏“夏凡音乐学‘程懋筠研究“杨媚音乐学‘中国军旅音乐剧初探“陆斐蕾音乐学‘錞于及其文化区系研究“方莹音乐学‘遂昌木偶戏的调查与研究“任晔音乐学‘太谷秧歌的调查与研究“尹小珂音乐学‘传统吟诵调的艺术价值与当前生存状况 有关部分现存吟诵音乐的调查与研究“Array赵倩音乐学‘戏里戏外 内乡县宛梆剧团的音乐人类学研究“张燕群音乐学‘中国民族音乐音响档案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王珏音乐学‘录音在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中的桥接角色 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响档案为例“庄晓庆音乐学‘民间乐器作坊及传统制笙工艺 天津静海小黄庄制笙作坊的调查与研究“都本玲音乐学‘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及其当代意义“565Study of art龙周青 音乐学 ‘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高 苹 音乐学 ‘蔡家洼五音大鼓及其曲种渊源的音乐学考察“孙 琛 音乐学 ‘<考工记㊃磬氏>验证“单 蕾 音乐学 ‘清代以前陈旸<乐书>版本调查与研究“李 霞 音乐学 ‘琴竹的演变对中国扬琴音乐的影响“张 颖 音乐学 ‘西安周至南集贤东村鼓乐社的现状与变迁“彭闪闪 音乐学 ‘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调查与研究“巩凤涛 音乐学 ‘乐籍制度下传播与小调的 同宗 现象“崔美华 美术学 ‘朝鲜美术展览会特选制及本土化问题研究“董 雷 美术学 ‘炫彩的华美 泛裸体 时代对文身和人体彩绘艺术的探析“佟欣鑫 美术学 ‘日本江户时代的文人画及其与中国文人画的比较“董盈盈 美术学 ‘法国历史画中的拿破仑形象“孙 欣 美术学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图像与观念“宫楚涵 美术学 ‘试论民间绣荷包的审美情感“徐水平 美术学 ‘王原祁的笔法与义理“吴 昶 美术学 ‘梭戛长角苗民居建筑文化及其变迁“王照宇 美术学 ‘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方法研究“陈萌萌 美术学‘温和的革命 19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的演变与推进“张 雁 美术学 ‘直面血泪人生 黄胄‘黄泛区写生“研究“岳子晨 美术学 ‘哈氏风筝艺术研究“潘俊峰 美术学 ‘历史文脉空间的再造 中山岐江公园景观文化价值分析及启示“王轶贝 戏剧戏曲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京剧与青帮“靳文泰 戏剧戏曲学 ‘马彦祥戏曲理论探微“张 驰 戏剧戏曲学 ‘论林兆华的导演艺术特色及其成因“于 嘉 戏剧戏曲学 ‘相声故事性特征“李春沐 戏剧戏曲学 ‘历史视野中的上党梆子器乐结构研究“高晓红 戏剧戏曲学 ‘洪深话剧编剧艺术探析“贺秀梅 戏剧戏曲学 ‘胡可剧作简论“安 超 电影学 ‘历史记忆与影像书写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㊁苏/俄战争电影比较“甄晓文 电影学‘海岩电视剧叙事话语研究“类成云电影学‘李小龙电影的美学特色与工业机制“朱晓曦电影学‘一个现代神话的构筑:从‘尤利西斯“到‘布卢姆““裴旖旎电影学‘数字技术:从电影创作到接受的美学思考“毛琳电影学‘中国电影产业化与审查制度“王乙涵电影学‘电影的一百年与一分钟:银幕法典 最后一分钟营救 “秦开晔电影学‘动作大片:新世纪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走向“刘漫舞蹈学‘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研究“祝嘉怡舞蹈学‘满族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两种态势“殷鹏舞蹈学‘18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游嘉颖舞蹈学‘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陈琳琳舞蹈学‘安徽花鼓灯 冯派 舞蹈艺术考察研究“2008年孟凡行文艺学‘陇戛寨的民具“李海琪文艺学‘<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熟语翻译研究“石中琪文艺学‘顾颉刚与新红学“杜娟音乐学‘编磬源流“刘航音乐学‘汉唐乐府中的乐器与乐队编制及其演变 以<乐府诗集>为研究中心“李木一音乐学‘论<音的感觉>对中国音乐学的影响“司亚丹音乐学‘大弦戏音乐初探“杨雯音乐学‘民间作坊与斫琴工艺 河南兰考徐福林制琴作坊的调查与研究“黎彦音乐学‘双重解放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与音乐受众“武蓓琳音乐学‘樊祖荫的多声理论与其创作“董静怡音乐学‘<诗经>歌曲的词乐关系“任飞音乐学‘论 商 声与 商 调“Array曹丽娜音乐学‘唐代民间营利性乐舞的生产与流通“吴璨音乐学‘郭乃安先生生平传略及学术成就“白莉音乐学‘河北安新县圈头音乐会与吹打班比较研究“刘丹音乐学‘ 看看他们的世界 春秋战国音乐人生存状况及艺术贡献“屠金梅音乐学‘论当代中国摇滚乐反叛性的缺失“梁瑜音乐学‘时代曲流行的历史及其成因研究“567Study of art任 宏 音乐学 ‘晋侯墓地出土乐器研究“汪静渊 音乐学 ‘动机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模式“苏 宇 音乐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五原县二人台调查与研究“于 捷 音乐学 ‘异曲同工各春秋 试论昆曲<牡丹亭㊃游园惊梦>近百年音乐的发展和变化“周 颐 音乐学 ‘赤子心怀有隐曲杨荫浏学术史事抉微“赵 羚 音乐学 ‘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看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吴佳文 音乐学 ‘音乐传承的时代变迁开封市二夹弦传承人的个案研究“王 娜 音乐学 ‘走向流行的传统 十二女子乐坊 的民族音乐学研究“闫志远 音乐学 ‘钢琴调音理论及实践的相关研究“逯凤华 音乐学 ‘泰山岱庙藏谱<玉音仙范>的相关研究“许妍彬 音乐学 ‘一个民间小戏剧种的生成与演变京南乡村诗赋弦研究“李 煞 音乐学 ‘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的调查研究“肖文礼 音乐学 ‘赣南客家祭祖的音乐人类学研究“姚 慧 音乐学 ‘德德玛音乐社会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王冬松 美术学 ‘五色泛化与中国绘画的色彩“高翠凤 美术学 ‘永乐宫壁画搬迁始末“刘 菁 美术学 ‘康雍乾时期的绘画新体及其观念根源“孔德平 美术学 ‘历代孔子造像考察“王 吉 美术学 ‘梁思成与王子云田野考察方法的比较研究“陈立红 美术学 ‘ 返祖 与开新中国当代艺术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借用与转化“马 敏 美术学 ‘文化焦虑与精神失重香港当代艺术的精神流变“高 原 美术学 ‘为人生而艺术冯法祀作品主题及风格“高 洁 美术学 ‘温和的反殖民意识澳门当代华人艺术家创作研究“谢 慕 美术学 ‘卡萨特绘画的女性视角“刘 莹 美术学 ‘宋代耀州青瓷艺术特征及其成因研究“金 萱 美术学 ‘湘西龙山地区土家族传统织锦研究“王进展 美术学 ‘山东民间木版年画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席 宇 美术学‘淮阳人祖庙会与泥泥狗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性研究“。

日本学者对待_菊与刀_的文化心理历程_孙志鹏

日本学者对待_菊与刀_的文化心理历程_孙志鹏

2011年第3期总第251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3 2011Sum No.251日本学者对待《菊与刀》的文化心理历程孙志鹏(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收稿日期]2010-10-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70005);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度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项目(09SSXT017) [作者简介]孙志鹏(1982-),男,河南新乡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从问题意识转换的视点可将战后日本学者对待《菊与刀》的文化心理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对《菊与刀》史实和方法的批判、对“耻文化”和“集团主义”的肯定式评价、问题的解构与重构、对《菊与刀》的多元文化分析。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学者的基本观点与研究思路的分析,可探究日本学者对待《菊与刀》的文化心理历程及其内涵。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学者;耻文化;集团主义[中图分类号]K3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1)03-0093-06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使用文化类型学的方法描绘出一幅日本人形象:处身于等级制之中的日本人,基于“负恩-报恩”的思维方式,承担“义务”,完成“情义”,维护“名分”,这使日本人的行为具有“集团主义”倾向。

“耻”作为一种外部规范潜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

日本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善,如果内心冲动能直接表现为行动,就能很自然地实践德行。

日本人认为肉体和精神可以和谐共存,但这也同时造就了人格中的二元对立,总是以无原则的相对视角看待世界。

日本人的这些特殊性格的形成源于他们独特的儿童教育方式。

这种描述在战后初期成为认识日本人形象的基础,对此,日本学者从战后到现在呈现了不同的心理历程。

浅析渡边淳一的婚恋观

浅析渡边淳一的婚恋观

浅析渡边淳一的婚恋观作者:王彩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倘若说有一个人他将男女关系解析得如病历般分明透彻,那这个人除日本情爱大师渡边淳一外还有谁呢?弃医从文的他用医者独具的慧眼审视两性本质并以细腻的笔触着墨纸上,《一片雪》《失乐园》《女优》等皆为他不朽的情爱之作。

他的作品多以婚外恋描写为重点,对此不少人表示不解,渡边纠正说:“我写的不仅仅是婚外恋的问题,我关心的是爱的转变。

”在他看来婚外恋“是一种纯洁的爱情”。

在此,笔者将浅析渡边淳一的婚恋观。

关键词:渡边淳一;爱;婚姻作者简介:王彩凤(1991.8-),女,满族,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一、没有永恒的爱世人所向往的爱情正如诗中所咏:“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这种恋爱观也与我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相符合。

在两性关系中人们渴求恒久唯一,感情发生变化的那一方会被视为背叛者,但其实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

随着时空流转两性之爱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

渡边的理性之处便在于他看得到“爱的转变”,也是这份理性使得他的作品多了一份感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哪怕违背伦理道德,哪怕走向灭亡也要共浴爱河,这种为爱而死的勇气实在震撼人心,而他们却没有勇气重组家庭堂堂正正地在一起,因为渡边笔下的他们深谙爱并不是永恒的,激情与奔放才是爱的保鲜膜,家庭生活归根结底追求的是平淡,柴米油盐诸如此类固然细琐无味却是无法摆脱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多数的婚姻生活到最后更像是一潭桎梏的死水,已再也荡不起任何涟漪。

电影《手机小说家的爱情》中提到“爱就是身体”,意为一个人对爱的理解源于他的亲身感受,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品,可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明白爱的真谛,有的人虽隐约有些感触却无法用语言传达,在爱的问题上可以说渡边是具有发言权的,他是真正体验过爱并将这种实感以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出来。

陕西省西安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霍布斯关于自由的观点把自由与无拘无束等同起来,与那些把自由与某种形式的积极的自治或自我控制等同起来的理论相比,他所认为的自由常被称为“消极的”自由。

对这一区分最有权威性的论述是伯林1957年出版的《自由的两种概念》。

有关自由的消极的理论可被简单地描述为:我的自由不过是一系列我可以做别人无法阻止或惩罚我的事情。

而积极的自由的理论则可以被同样地简化为:当我可以掌握自己命运时,我是自由的。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材料二斯宾诺莎认为,人类行动在因果关系上被人性的两种因素之一——激情或理性——所决定。

当人被他的激情所支配时,他处于“奴役之中,因为一个受其控制的人不是他自己的主人,而是被掌控在命运的力量之中,以至于他常常被迫陷入更坏的境遇。

而当人被他的理性所支配时,由于他践行了自己而非别人的意愿,并只是做了那些他所明白的对生命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他是自由的。

“在激情影响下行事的人,按照不适当的理念在错误和无知的阴影之中行动;而当理性主导时,人依据真理和适当的知识行动。

”陈嘉映等译《西方大观念》材料三自发活动为什么是自由问题的答案?我们曾说过,自身否定的或消极的自由造成了个人的孤立,因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疏远的、多疑的,他的自我是脆弱的,不断遭到威胁。

自发活动作为一种方式可以使人克服孤独的恐怖感,同时又不至于牺牲自我的完整与尊严,因为在自发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人将再度使自己与世界——他人、自然、自我——统一起来。

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材料四在苏联,新闻出版业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经营管理,但并不被认为其出版物是一介乎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而是认为人民和政府在目标上没有本质的分歧。

解读黑川纪章空间设计中的传统意味

解读黑川纪章空间设计中的传统意味

木 偶戏 ,大 阪 国家 文乐 剧场 由训练 学校 、剧场 、博 物馆 、档案馆 等 部分 组 成 。黑川 纪章 采用 日本 江户 时代 的风 格 为建筑 主要 的人 文 脉络 ;以 日本传 统建筑 的黑 、 白两 色色 系为 主色 调 。建筑 富有 近 些年 以来 ,建 筑创 作 活动和 “ 统 ” 的关系 问题 ,是 全 球 厚 重感 的 体量 ,小 开窗及 暗 基调 等外 部造 型 ,代表 了传 统艺 术 的 传 建筑 范 围内的热 点之 一 ,它 更是 当代 中 国建筑 创作 活动 中绕 不 开 庄 重感 和神 秘感 。建筑 的底层 采用 敞廊 的形式 ,使 得室 内外 空 间 的重要 话题 。那 么在 建筑 创作 中 如何对 “ 统 ”进 行定 义 ,并在 能 够贯 通 ;墙体 部分 采用 了 “ 传 浮式 ”构造 。大 阪 国家文 乐剧场 的 实践活动 中继 承和发 扬 中华 民族 优秀 的传 统文化 呢 ? 外 观采用 了同京 都 的飞云 阁相 似 的屋 顶 ,以使得 现代 空 间具有 与 在 继承传 统文 化 的 问题 上 , 日本建 筑师 提 出 了许多 丰富 的理 历 史建筑 相近 的天 际线轨 迹 ;具有 “ 破风 ”形 式 的城楼 以及 竹 唐 论 以及 大量 实践 案例 。这 些理 论有 着相 当深 刻 的 日本建筑 文 化 内 围墙 一样 的格 子 的黑 灰色 外墙 ;重 点部 位栽 种 “ 江户 紫 ”等植 物 涵 ,其表 现 形式 由最初 的 “ 象 ”层次 ,经 过 “ 表 意象 ”层 次 ,直 来 强化 。这种 随处 可 见 ,反映 了 日本传 统建筑 细 腻含 蓄 的处理 手 到对 空 间精神 境界 。 日本建 筑 师们 将个 人对 “ 日本 ”的理 解 融入 法 ,体现 了黑川 纪章 深厚 的传统 文化底 蕴 。 到建 筑实 践活 动 中 ,产 生 了一 些独特 的 理论 。 由于他 们对 传统 研 以大 阪 国家文 乐剧 场 为例 ,并考 查 黑川纪 章其 它众 多 作品 中 究 的视角 各异 ,其 实践 的成 果也 有相 当不 同。然 而他们 在 一个 观 携 带 的信 息看 ,延 续 了其基 于传 统本 质 的文脉 设计 。黑川 纪章作 点上 非常 一致 ,即 在传 统与 现代 , 以及 民族 的与外 来 的等 因素 结 品的文 脉感大 体 可 以分 为 四种 。 合 点上 寻 找各 自的 本源 。因 此 ,虽然 从表 现形 式上 看他 们 的建 筑 1对 “ 化信 息码 ” 的表 现 . 文 实践异 彩纷 呈 ,但其 核心 理念 全 都发源 于 日本 的传 统文 化 土壤 。 黑 川纪 章认 为 “ 日本 文化 充 满 了双 重信 码和 多重信码 ,现代 在 这种 有意 识 的实 践活动 中 , 日本 建筑 师 坚持 借鉴 新鲜 文化 元 素 建筑 则 缺少 这种 信码 ”。他主 张 :现代 建筑 应 当继承 历 史文 化的 来 丰 富和完 善 日本传 统文 化 的 内涵 ,在 外 延上 不断 扩展 传统 文化 传 统 ,从而 具有 多样 性 ,就如 同生物 多样性 是通 过遗 传而 产 生的 范 围 。在 这 一思想 的指导 下 ,一大 批建 筑师 创 作 了许多 体现着 浓 样 。建 筑 设计 手法 其 中的一 种 ,便是 在追 溯历 史形 式 的基础 上 郁 传统气 息 的现代 化 的 日本建筑 ,使其 表现 出 强烈 的东 方建筑 文 综合 现代 的技 术 和材 料使 建筑 风格 产生 渐变 ,正 如他 在大 阪 国家 化 的意蕴 。 文乐 剧场所 采用 的手 法 。 建筑 “ 传统 ”的释 义 2 对形 式 的打散 与重构 . 传 统 ,在 《 代汉 语字 典 》中 的解释 是 :传 统 即世代 相传 , 现 将 历 史建筑 的外表 形式 打散 ,然 后将 这 些片 断与现 代建 筑重 具有特 点 的社 会 因素 ,如 :风俗 、道 德 、思想 、作 风 、艺 术 、制 构 ,形成 新 的组合 方式 。这 种处 理手 法使 得 历史 的文脉 在新 的形 度等。 式 下 ,仿 佛重 生一 样又 获得 新价 值和 更多 的 意味 。黑 川纪章 在设 建 筑设 计活 动 中的 “ 传统 ”有 两 方面 的涵 义 ,通 常为 :一 种 计 和歌 山现代 美术馆 及和 歌 山县博 物馆 时正是 采用 了这种 手法 。 是 形式 上表 现 的传统 ,指 的是传统 建 筑 中看得 到 的物体 , 比如木 3 挖 掘传 统文化 的神 韵 . 架 构 、大屋 顶等 ;一 种是 文化 意味 上 的传 统 ,它包 括意 境上 、精 采用 隐 喻 的方法 ,来 表现 隐藏 在历 史符 号背 后 的思 想 ,包 括 神 上 的传统 。更 大范 围 内,后 者还 包含 着价 值观 、 思想观 、以及 宇 宙观 、美 学 、生命 观等 。 黑川纪 章作 品 中常 以抽象 的几 何形 式 社 会观 等 ,这 些观 念 是一 个 民族长 期发 展而 形成 的 一种独 特 的文 要素 来表 现 那些 隐晦 的 内涵 ;将 抽 象 的几何 形态 以非 对称 的手 法 化风 格 ,是人们 对传 统建筑 文化 意味 的理解 。 地布 置 , 以表 现特 定 语境 下 的传 统精 神 。他 在设 计崎 玉县 现代 美 二 、建 筑设 计 中 “ 传统 ”的 表现及 文脉 关系 术馆 、高 至会 馆 、广 岛现代 美术 馆 、 以及 名 古屋 美术馆 等 作 品时 建筑 既是 物质 与空 间 的概念 ,又 是运 动 与时 间 的概念 。建 筑 便应用 了这 一设计 手法 。 的文 脉可 以理 解为 建筑 的过 去 、现在 及将 来 。它 就像 一切 生命 形 4 运用 抽象 的符号 语言 . 式一 样在 运动 、变 化并 发展 ,其 中必 然有 对传 统 建筑 文化 的继 承 黑 川纪 章从 传统 文 化 的文脉 和建筑 遗 产 中提炼 出具 有象 征意 和 创新 ,这也 就是 建筑文 脉承 前启后 、继 往开 来 的含 义 。 义 的符 号语 言 ,并将 这 些符 号语 言作 为双 重或 多重 信码 ,来 反映 构 成建筑 形 象 的典型 要素 有很 多 ,它们 之 间相 互联 系 。其 中 其 作 品丰 富的传 统 内涵 。墨 尔本 中心 、 白濑 南 极探 险队 纪念馆 、 体 形 、符号 、颜 色 、尺度 、 以及气 质等 要 素在 时 间和空 间上 的延 新卢 万 美术 馆 、爱媛 县科 学博 物馆 、北 京 中 日青 年 交流 中心等 就 续 和变异 ,最 能体现 建筑文 脉 的特征 。 是这 种极 富历史 文脉 感 的、抽象 的符 号语 言的运用 的 实例 。 为避 免不 结 合 实 例 而 空 谈设 计 概 念 和 手 法 而 产 生牵 强 的误 以上 这 四种方 法大 致涵 盖 了黑 川纪 章作 品 中表现 出来 的 、继 解 ,下面 将 以 日本 建筑 大师 黑 川纪 章 的作 品为例 ,从 中深 入 分析 承 日本传 统 的设计 思想 。纵观这 些 设计 思想 ,它们 凝 聚着 一个 时 建筑 空间文 脉 的传 统 意味 。 代 的精 神和 人类 的智 慧,人 们代代 传承 的也就 是其 灵魂 。

人类学经典着作

人类学经典着作

人类学经典著作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第一阶段:1902~1945年《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1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11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18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29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39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47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53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61The Gift by Marcel Mauss《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70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79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by Franz Boas《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87Coming of Age in Samoa by Margaret Mead《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94Human History by Grafton Elliot Smith《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102Patterns of Culture by Ruth Benedict《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12 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by E.E.Evans-Pritchard《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28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33The Nuer by E.E.Evans-Pritchard《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138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y Karl Polanyi《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151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y Claude Lévi-Strauss《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57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by Bronislaw Malinowski第二阶段:1949~1973年《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164The Science of Culture by Leslie White《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174 St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180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by Edmund Leach《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191The Law of Primitive Man by E. Adamson Hoebel《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199The Tree of Culture by Ralph Linton《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07Tristes Tropiques by Claude Lévi-Strauss《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215East African Chiefs by Audrey I. Richards《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30Structual Anthropology by Claude Lévi-Strauss《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236Soci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Essays by E. E. Evans-Pritchard《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43The Savage Mind by Claude Lévi-Strauss《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252Politics, Law and Ritual in Tribal Society by Max Gluckman《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261Homo Hierarchicus by Louis Dumont《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268Purity and Danger by Mary Douglas《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277The Trumpet Shall Sound by Peter Worsley《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286The Ritual Process by Victor Turner《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294Natural Symbols by Mary Douglas《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299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y Clifford Geertz第三阶段:1976~1996年《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308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by Marshall Sahlins《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316The Jealous Potter by Claude Lévi-Strauss《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326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by Michael Taussig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338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by Marshall Sahlins《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45Negara by Clifford Geertz《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352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y Eric Wolf《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361Imagined Communities by Benedict Anderson《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68Local Knowledge by Clifford Geertz《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著374Time and the Other by Johannes Fabian《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382Essays on Individualism by Louis Dumont《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388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 by David Schneider《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393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ed. Arjun Appadurai《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404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 by Maurice Bloch《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414How Institutions Think by Mary Douglas《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著420Cosmologies in the Making by Fredrik Barth《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437 Legends of People,Myths of State by Bruce Kapferer《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446The Gender of the Gifts by Marilyn Strathern《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454Works and Lives by Clifford Geertz《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470The Anthropology of Evil ed. David Parkin《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475 Culture through Time ed. Emiko Ohnuki-Tierney《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486 Colonial Situations ed. George Stocking《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498 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by Marshall Sahlins人类学经典导读目录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一篇第一部分人物与理论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L.A怀特(Leslie A.White)著高延等欧洲人类学家对汉人社会的研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著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张海洋陈韦帆著马林诺夫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黄剑波著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观/林开世著米德与心理人类学的成长/潘守永雷亮中著列维一斯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刘源著莫斯关于交换与社会的象征起源/黄应贵著埃文斯一普里查德的人文主义人类学/蒋斌著怀特重建文化进化论/刘华芹著一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雷亮中黄剑波著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潘英海著第二部分经济、生态与物质文化经济人类学的主题/理查德•威尔克(Ricllard R.Wilk)著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餐饮习惯变化和新儿童文化的崛起/华生(J.Watson)著祭祖之猪——一个新几内亚民族生态中的仪式/罗伊•A•拉帕波特(Roy A.Rappaport)著博物馆人类学的理论要义/弗罗拉•E•S•卡普兰(Flora E.S.Kaplan)著第三部分语言与文化沟通交际民族志及话语分析/约翰•J•甘柏兹(John J.Gumperz)著从文化角度看男女性别误读/D.马尔茨(D.Maltz)R博克(R.Borker)著日本人的模糊表达解读/李朝辉著•第四部分田野工作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芭芭拉•特德洛克(Barbara Tedlock)著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郝瑞(Stevan Harrell)著同一场景下的两种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四川“板板茶”的调查个案为例/刘谦著何处是田野?/黄剑波著第五部分性、婚姻与家庭中国海南美孚黎族社区儿童性别偏好/雷伟立(William Lavely)李建克李江虹著维多利亚时代的构想/简•F•柯利尔(Jane F.Collier)著细读《金翼》/[日]柳田国男平野义太郎川岛武宜仁井田隆鹤见和子著台湾家庭企业的文化诠释/林舟(Joseph Basco)著第六部分族群、政治与宗教族群与边界/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文化、差异与认同/亚当·库珀(AdalTI Kuper)著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导读/兰林友著扣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一杨庆垄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金耀基范丽珠著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李亦园著维克多·特纳与恩丹布的神秘仪式——《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导读/徐鲁亚著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二篇第一部分教育与历史人类学的教育研究/J.U奥格布(J.U.Ogbu)著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文化连续性、文化对比和文人角色/庄孔韶著个体与群体——美国民间意识形态研究/杰弗里·舒茨(Jeffrey shultz)著- 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导读/陈桥驿诺顿·金斯伯格(Norton Ginsburg)秋山元秀著社会等级与文化多元性——对施坚雅中国农民文化观的批评/武雅士(Arthur Wolf)著高延及其对婆罗洲公司的研究/袁冰凌著第二部分医学、公共卫生与文化艾滋病研究中的性、文化与权力/理查德·帕克(Riclaarcl Parker)著文化与抑郁/阿瑟·克兰曼(Arthur Kleinman)著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景军著中国艾滋病防治和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庄孔韶著.第三部分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民族志文本解析/徐鲁亚著后现代主义民族志的宣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导读/徐鲁亚著从圣菲引出的路:写文化之后的十年——《写文化之后: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导读/徐鲁亚著文化象征的记忆/景军(Jing Jun)著第四部分影视表现民族志电影:技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保罗·休利(Paul Hewly)著《人类学和摄影(1860—1920)》导读/程炜王克力著《观看人类学》导读/卡尔·G·海德(Karl G Heider)著人类学及其对大众媒体研究的贡献/萨拉·迪基(Sara Dickey)著第五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进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雪莉·奥特纳(sherry Ort。

人类学经典著作

人类学经典著作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第一阶段:1902~1945年《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 1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 11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 18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 29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39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47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 53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 61The Gift by Marcel Mauss《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70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 79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by Franz Boas《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 87Coming of Age in Samoa by Margaret Mead《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 94Human History by Grafton Elliot Smith《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102Patterns of Culture by Ruth Benedict《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112 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by E.E.Evans-Pritchard 《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128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133The Nuer by E.E.Evans-Pritchard《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 138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y Karl Polanyi《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151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y Claude Lévi-Strauss(豆瓣无)《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157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by Bronislaw Malinowski第二阶段:1949~1973年《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 164The Science of Culture by Leslie White《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174 St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 180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by Edmund Leach《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 191The Law of Primitive Man by E. Adamson Hoebel《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 199The Tree of Culture by Ralph Linton《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207Tristes Tropiques by Claude Lévi-Strauss《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 215East African Chiefs by Audrey I. Richards《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230Structual Anthropology by Claude Lévi-Strauss《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236Soci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Essays by E. E. Evans-Pritchard《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243The Savage Mind by Claude Lévi-Strauss《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 252Politics, Law and Ritual in Tribal Society by Max Gluckman《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 261Homo Hierarchicus by Louis Dumont《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 268Purity and Danger by Mary Douglas(豆瓣无)《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 277The Trumpet Shall Sound by Peter Worsley《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 286The Ritual Process by Victor Turner《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 294Natural Symbols by Mary Douglas《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299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y Clifford Geertz第三阶段:1976~1996年《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 308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by Marshall Sahlins《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316The Jealous Potter by Claude Lévi-Strauss《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 326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by Michael Taussig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 338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by Marshall Sahlins《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345Negara by Clifford Geertz《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 352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y Eric Wolf《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 361Imagined Communities by Benedict Anderson《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368Local Knowledge by Clifford Geertz《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著 374Time and the Other by Johannes Fabian《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 382Essays on Individualism by Louis Dumont(豆瓣无)《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 388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 by David Schneider《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 393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ed. Arjun Appadurai(豆瓣无)《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 404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 by Maurice Bloch《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 414How Institutions Think by Mary Douglas《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著 420Cosmologies in the Making by Fredrik Barth(豆瓣无)《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 437Legends of People,Myths of State by Bruce Kapferer(豆瓣无)《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 446The Gender of the Gifts by Marilyn Strathern《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454Works and Lives by Clifford Geertz《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 470The Anthropology of Evil ed. David Parkin《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 475Culture through Time ed. Emiko Ohnuki-Tierney《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 486Colonial Situations ed. George Stocking《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 498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by Marshall Sahlins人类学经典导读目录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一篇第一部分人物与理论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L.A怀特(Leslie A.White)著高延等欧洲人类学家对汉人社会的研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著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张海洋陈韦帆著马林诺夫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黄剑波著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观/林开世著米德与心理人类学的成长/潘守永雷亮中著列维一斯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刘源著莫斯关于交换与社会的象征起源/黄应贵著埃文斯一普里查德的人文主义人类学/蒋斌著怀特重建文化进化论/刘华芹著一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雷亮中黄剑波著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潘英海著第二部分经济、生态与物质文化经济人类学的主题/理查德·威尔克(Ricllard R.Wilk)著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餐饮习惯变化和新儿童文化的崛起/华生(J.Watson)著祭祖之猪——一个新几内亚民族生态中的仪式/罗伊·A·拉帕波特(Roy A.Rappaport)著博物馆人类学的理论要义/弗罗拉·E·S·卡普兰(Flora E.S.Kaplan)著第三部分语言与文化沟通交际民族志及话语分析/约翰·J·甘柏兹(John J.Gumperz)著从文化角度看男女性别误读/D.马尔茨(D.Maltz) R博克(R.Borker)著日本人的模糊表达解读/李朝辉著·第四部分田野工作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芭芭拉·特德洛克(Barbara Tedlock)著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郝瑞(Stevan Harrell)著同一场景下的两种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四川“板板茶”的调查个案为例/刘谦著何处是田野?/黄剑波著第五部分性、婚姻与家庭中国海南美孚黎族社区儿童性别偏好/雷伟立(William Lavely)李建克李江虹著维多利亚时代的构想/简·F·柯利尔(Jane F.Collier)著细读《金翼》/[日]柳田国男平野义太郎川岛武宜仁井田隆鹤见和子著台湾家庭企业的文化诠释/林舟(Joseph Basco)著第六部分族群、政治与宗教族群与边界/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文化、差异与认同/亚当·库珀(AdalTI Kuper·)著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导读/兰林友著扣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一杨庆垄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金耀基范丽珠著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李亦园著维克多·特纳与恩丹布的神秘仪式——《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导读/徐鲁亚著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二篇第一部分教育与历史人类学的教育研究/J.U奥格布(J.U.Ogbu)著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文化连续性、文化对比和文人角色/庄孔韶著个体与群体——美国民间意识形态研究/杰弗里·舒茨(Jeffrey shultz)著-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导读/陈桥驿诺顿·金斯伯格(Norton Ginsburg)秋山元秀著社会等级与文化多元性——对施坚雅中国农民文化观的批评/武雅士(Arthur Wolf)著高延及其对婆罗洲公司的研究/袁冰凌著第二部分医学、公共卫生与文化艾滋病研究中的性、文化与权力/理查德·帕克(Riclaarcl Parker)著文化与抑郁/阿瑟·克兰曼(Arthur Kleinman)著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景军著中国艾滋病防治和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庄孔韶著.第三部分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民族志文本解析/徐鲁亚著后现代主义民族志的宣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导读/徐鲁亚著从圣菲引出的路:写文化之后的十年——《写文化之后: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导读/徐鲁亚著文化象征的记忆/景军(Jing Jun)著第四部分影视表现民族志电影:技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保罗·休利(Paul Hewly)著《人类学和摄影(1860—1920)》导读/程炜王克力著《观看人类学》导读/卡尔·G·海德(Karl G Heider)著人类学及其对大众媒体研究的贡献/萨拉·迪基(Sara Dickey)著第五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进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雪莉·奥特纳(sherry Ort。

“缺席的在场者”与“在场的缺席者”

“缺席的在场者”与“在场的缺席者”

摘要:当今,具有国族创伤性质的历史记忆正逐步被电影化表达,且始终存在着“双重他者”,亦即以作为“外在他者”———中华民族创伤施加者的外国人形象和以作为“内在他者”的中华民族创伤承受者的国人形象。

然而“双重他者”作为中华民族对本族历史与族群生存际遇的复杂心态与文化记忆的见证者,却逐渐成为“缺席的在场者”和“在场的缺席者”。

无论是一昧妖魔化还是刻意无视之的态度,都表明走不出这段历史的,不是他者,而是中华民族自己。

中华民族受侵辱后的斯德哥尔摩情节至今仍在,国族创伤记忆成了悬在中华民族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只有不再将被欺侮的历史排斥屏蔽在主流之外,直面创伤记忆,华语电影才能更好地呈现时间之流与存在之思。

关键词:双重他者;《二十二》;《鬼子来了》;《一九四二》∗作者简介:张若琪,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8-10-18。

“缺席的在场者”与“在场的缺席者”张若琪在华语电影的民族创伤记忆表述中,始终存在着“双重他者”,亦即以作为“外在他者”———中华民族创伤施加者的外国人形象和以作为“内在他者”的中华民族创伤承受者的国人形象。

山河沦陷、国民受辱、饥荒灾祸等中华民族曾经历的创伤记忆通过“双重他者”得以侧面呈现。

无论是“外在的他者”还是“内在的他者”,都是关于“我”和“他”之间的关系。

而这个“我”与“他”皆涉及到了民族的创伤体验。

本文以《鬼子来了》《一九四二》《二十二》三部华语电影对于“双重他者”的塑造为研究对象,透过“他者之眼”解析华语电影对于民族创伤记忆书写的方式由选择性遗忘到直面反思的历程。

一、在场的缺席者———民族创伤记忆中的外在他者华语电影创伤叙事下对于“外在他者”形象的塑造,因为涉及中华民族的创伤记忆而被抽空了主体,刻意走向类型化、脸谱化、丑化乃至妖魔化倾向,成了“在场的缺席者”。

日本和西方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创伤记忆的施加者和见证者,在华语电影中始终是在场的。

但是在华语电影创伤叙事下的民族主体面前,他们都不是被表述的主要对象,为了顺应中国观众观影的创伤体验,华语电影总是把日本、西方分别包装成单一平面的施恶者、救赎东方的拯救者,在这样的“精心打扮”下的在场恰恰印证了真实他者主体的缺席。

研究日本前近代史视野下的环境史论文

研究日本前近代史视野下的环境史论文

研究日本前近代史视野下的环境史论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欧美学界兴起环境史研究。

随后,日本学界也相继展开环境史研究,并逐渐兴盛,研究成果显著。

我国学者对日本环境史研究状况的介绍并不多,以笔者所见,目前国内有关日本环境史学史的介绍最为详细、具有独特见解的是包茂红所著的《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九章“日本环境史研究”。

该文从公害史、农业和农村环境史、文明论三个视角,阐释日本环境史的动向,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出日本环境史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然而,该文对日本前近代史①研究中的环境史动向却着墨不多。

在日本现代历史学的发展中,前近代史研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前近代史研究中的环境史动向的把握,有利于全面了解日本环境史的发展轨迹。

众所周知,环境史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非单一学科的课题。

日本的环境史研究亦是如此,从自然科学领域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有研究者参与,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具有其专门领域的独自特点。

以笔者有限能力,实难把握各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因此本文仅从前近代史的视野,对日本史学界的环境史研究的状况和特点作一粗略的概述。

日本学界首次正式出现“环境史”一词是在1982年。

当时,科学史研究者中山茂发表《环境史的可能性》一文,介绍了美国环境史的研究动态,并认为环境史的目的,与其说是创立一个完全崭新的学科,不如说是从以往被学界否定的视点,由自然、社会、人文等领域共同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期重新认识历史。

关于环境史的研究对象,中山氏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1.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变化2.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经济活动的效果;;3.自然保护、环境保全运动的历史;;4.生态史学与环境保全运动之间的关系。

①中山氏虽然也意识到环境史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但在其环境史定义中,更关注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及影响,自然被视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体。

也就是说,中山氏所言的环境史,并没有突破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框架。

自我身份的消解与重构——《斜阳》成长主题解读

自我身份的消解与重构——《斜阳》成长主题解读
批判态度 ; 主人公努力了解世界, 追寻人生的意义; 小说 力 图通过再现个别人的成长过程来表现带有普遍意义 的大人生嘲7 。太宰治独辟蹊径, 1@ - 1 描绘 了游走在边界地
带 的女 主人 公和子 的心路 历程 , 小说 的成 长主 题把握 使
存动力而 自杀。而和子为了追求 自己的理想 , 违反社会
太宰治 的代表作《 阳》 14 ) 斜 (97 着眼于“ 贵族” 这一
与历史发展逆向的群体 ,书写了典型人物反叛传统、 寻 找 自我的成长历程 , 映了战后 日 反 本社会中人们潜在的 怀疑与逆反心理 。 时至今 日 立足于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 仍然数目极少, 忽视 了小说中蕴含的成长主题。
重构身份的意识 。和子一直觉得有条蝮蛇寄生在心 中,
而蛇 的成长 始 于搬 家后 。 由于差 点 引发火 灾 , 子遭 受 和
中的成长 , 同时蕴含着作者本人 的精神成长历程 。这种 虚构 与现实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小说 明暗交织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 :斜阳》太宰治 ; 《 ; 成长主题 ; 我身份 ; 与重 构 自 消解 中图分类号 : 1. 4 1 3 7 3 0 文献标识码 : 文 章编号 :09 86(0 11—020 A 10—662 1)005—4
管理 , 携和子迁居伊豆的小 山庄 , 由和子担负起支撑一
家的义 务 。直治 退役 后 恶习 不改 , 了童年的天真 , 并最
终把他引向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成人世界。” 斜阳》 《 的成长主题体现在 : 凸显个人与环境 的冲突, 对世界呈
中 , 说反 映这 一 过程 最 直接 的手 段是运 用 “ 这一 具 小 蛇” 有 隐喻色 彩 的意象 。 于 被战 争剥夺 了文化 意义 上 的 自 对 我 、 为边 缘 人 物 的和 子来 说 , 次 出现 的 “ ” 征 她 成 多 蛇 象

动画电影与民间信仰_龙猫_与_幽灵公主_中的森林意象

动画电影与民间信仰_龙猫_与_幽灵公主_中的森林意象

“再造传统”成为20世纪的伟大文化遗产。

当代电影从本土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中汲取创作元素并予以现代式的阐释与重构,在全球范围内已蔚然成风,典型的如以《指环王》、《哈利·波特》、《特洛伊》、《达·芬奇密码》等为成功范例的“新神话主义”。

上个世纪末大量的影视作品延续了旨在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信仰精神,密切关注饱受工业社会困扰的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状态,以特具的时代眼光对人类社会及其终极命运进行了深刻反思与弥久追问。

宫崎骏的系列动画电影便是这一新文艺思潮下的佼佼者。

其系列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不同程度地汲取了森林文化及其民间信仰中的诸多要素,创造了基于传统的、富有现代多义性的森林意象。

一、日本森林信仰的文化背景森林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生态基础和悠久的历史积淀。

日本是一个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东亚岛国,具有四个主要森林分布带,自南向北分别为亚热带雨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寒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寒带常绿针叶林。

大自然提供的生态底色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基本形态。

森林信仰,尤其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情感、认知以及既定的宇宙观,则是森林文化中的核心。

日本学者梅原猛曾指出,日本人心灵深处的森林是日本宗教思想中核心的信仰,是日本精神思想结构的支柱。

(1)日本茂密丛生的原始森林不仅为早期人类提供了栖息之处和生活物资,同时也支持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与宗教信仰。

由于人类的一切生活都亲密地依赖着森林,故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森林文化。

日本的先民很早便意识到了自身生命是融于森林中的,森林并不是“他者”,与人类必然共存共荣。

对人类而言,森林蕴藏着神秘而巨大的能量,它不仅是温和的、滋养的和恩惠的,同时也是变幻莫测的,具有狂暴、恐怖和灾难性(如水灾与火灾)的一面。

人在面对自然时的复杂感情与保护种族的天性,自然萌生了森林信仰及其仪式。

民间既认为森林中存在着大量的保护神,同时也将森林视作是邪魔的栖身之地,令人感到恐怖与敬畏。

日本近代情感道德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研究

日本近代情感道德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研究

日本近代情感道德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2-04-26T05:03:55.70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月第1期作者:黄萍[导读] 文学伦理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应该回到文学之初的教诲功能和伦理取向,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黄萍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 066000内容摘要:文学伦理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应该回到文学之初的教诲功能和伦理取向,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

那么,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来阐释文学文本,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

日本近代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古今东西相互融合、相互矛盾而又自成一体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给从明治时代到今天的日本文学带来了不言自明的全方位影响。

本论文基于上述基本立场,立足于“近代”这一特定历史的伦理现场,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近代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了伦理的解构与重构。

通过提取近代小说中隐含的东西方文明并行的伦理线,发现伦理线经纬交织而成的多个伦理结,并且依据小说中呈现的因为伦理身份产生的伦理冲突、伦理困惑以及最终做出的伦理选择对近代情感道德小说进行归纳和分类,找出不同文学派别不同作家的小说文本中的通约伦理取向。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情感道德小说;日本文学;批评实践A practical study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n Modern Japanese emotional and moral novelsabstract: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advocates that the creation and criticism of literary works should return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ethical orient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literature, and holds that literature is an ethical art in essence and a unique expression of ethical ideas and moral life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Then,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using literary ethical criticism to interpret literary texts is to return to the ethical scene of history. The contradictory and self-contained moral thoughts and ethical concepts formed in the constant changes of modern Japan have exerted a self-evident influence on Japa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Meiji era to today. Based on the above basic standpoint, this thesis deconstructs and reconstructs the ethics of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s in modern times by means of the method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mutual agreement ethical orientation in different writers' novels of different literary schools by extracting the parallel ethical lin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implied in modern novels. We find many ethical knots interwoven by the ethical lines, and summarize and classify modern emotional and moral novels according to the ethical conflicts, ethical puzzles and ethical choices presented in the novels due to the ethical identity.Key words: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Emotional and moral novels; Japanese literature; Critical practiceAuthor: Huang Ping is Lecturer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YANSHAN University. Her academic research focuses on Japanese literature, ethical philosophy.一、文献综述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理论方法是聂珍钊教授系列研究成果的集大成。

日本横滨“红砖仓库”保护与再生研究

日本横滨“红砖仓库”保护与再生研究

126 1/2021 新建筑 | 考察与研究本文引用格式:刘抚英,胡顺江,贺晨浩,等. 日本横滨“红砖仓库”保护与再生研究[J]. 新建筑,2021(1):126-131.[作者单位] 刘抚英: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省城市与建筑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沈阳,110169)胡顺江、贺晨浩、金承协: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沈阳,110169)日本横滨“红砖仓库”保护与再生研究Research on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Red Brick Warehouse in Yokohama, Japan摘 要 红砖仓库是见证了近代日本横滨港发展过程的重要历史建筑。

基于现场考察与历史资料调查,将红砖仓库发展演变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而分析其建筑遗产价值。

在此基础上,从红砖仓库外部空间演替和景观重塑解析场地环境再生为城市公园的对策;从两座仓库功能更新和空间重构、建筑形态保护与修复论述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再生的方法。

研究说明针对保护项目做具有逻辑理性的系统研究,有利于达成更科学的设计对策,降低遗产信息遭受破坏的风险。

关键词 红砖仓库 保护与再生 景观重塑 空间重构 形式延承ABSTRACT Red brick warehouse is a significant historical building that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of Yokohama. Based on site visit and historical data survey, this paper divides its evolution process into six stages and analyses the building’s heritage valu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regenerating site environment into urban park in terms of succession of red brick warehouse outdoor space and landscape rebuilding. Besides, it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buildings from functional renewal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configurati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ogical and rational systematic research on conservation projects is conducive to reaching more scientific design countermeasures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destruction of heritage information.KEY WORDS red brick warehouse,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landscape rebuilding, space reconstruction, form inheritance DOI 10.12069/j.na.202101126中图分类号 TU-8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1)01-0126-06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12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8E080033);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2018013)刘抚英 胡顺江 贺晨浩 金承协LIU Fuying HU Shunjiang HE Chenhao JIN Chengxie一 历史背景与概况1 红砖仓库发展演变历程横滨“红砖仓库”始建于日本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中区新港一丁目一番,是见证横滨港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建筑和场所(图1)。

假想世界中毒症候群——评日本限界小说研究会编著《社会不存在——世界系文化论》

假想世界中毒症候群——评日本限界小说研究会编著《社会不存在——世界系文化论》
经 验 阐释 ,则获 得 了一 种 “ 疑似 同期 ” 的错 觉 ,每 一 次 作 品 生成 的具 体 时空 被 同质 化 ,形成 时空 共 有错 觉 。如 群 体 共 造 的人 工 合 成 歌 手 、 电子虚 拟 偶 像
初音 未 来登 台演 唱 。个体 所 自发选 择 的经 验 现实 相 互 重 叠 ,扩 大 为群 体 性 的


物 理现 实之 中 ,从 而引发 实 在世 界 的悲剧 ,坠入虚 构 与现实 边 界裂缝 的深渊 。 总 而言 之 ,学界 对 于 “ ” 的文 化属 性批 评 多居 于负 面或是 贬义 ,《 宅 社会
不存 在 》一 书则 透过 对表 象世 界 经 验语 境 中从 属 于世 界 系范 畴 的各 种 不 同文 i 类 、体裁 的文本 分析 ,从 复 合媒 介 文本 到 亚 文 化社 群 ,从 动 漫 、轻 小 说 到纯 文 学 、电影 、演剧 ,从 表 象到 身 体 ,直 接 叩问 在现 代 高 度 发达 的信 息社 会 数 据 牢笼 的囚禁 中苦 苦挣 扎 的人 类 灵 魂 。对 于现 代 人 生存 困境 的思 考 ,意义 阐 ;
23 9

符号与传媒
爱 好 、所关 心 的事 物也 逐渐 分 区分 层 ,共享 经 验 出现 一种 群 星 分 散状 的 岛宇 宙 化 现象 。传 统意 义上 个体 通 过先 验 统 觉所 获 取 的世 界 一 致性 被 打 散 ,经 验 现实 则在 平行 宇宙 、多 重 时空 的叠加 映射 下 呈现 出谜 题般 的碎 片状 。 在此 文 化 语 境 中 ,逐 渐 生 发 出 一 种 具 有 标 出 性 特 质 的 亚 文 化 概 念 体

种在 高速 信息 流 中被吞 没 了社 会 属 性 、 自我意 识 过 剩 的 “ 动物 化 ”经 验 主

基于生活习俗视角的日本文化兼容性研究

基于生活习俗视角的日本文化兼容性研究

基于生活习俗视角的日本文化兼容性研究作者:刘奕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通过对日本文化研究发现,日本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备很强的自身兼容性,对待外来文化虚怀若谷、吸取各家之所长,并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与特点,从而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使日本文化在亚洲甚至在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笔者主要从日本语言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饮食文化这三个方面来讲述日本文化包容性、兼容性的特点,通过日本坚持自己民族文化底蕴加之亚洲、欧美文化内化、吸收、融合让人们进一步认识日本文化的独特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日本文化;兼容性;生活习俗作者简介:刘奕君(2000.4-),男,汉,新疆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在读,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引言:日本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外界看来很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正是因为它具备很强的兼容性,吸收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再加上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日本民族的不屈不挠、善于学习的精神,使日本成为了一个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国家。

日本文化的兼容性体现在各个方面,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一、语言文化的兼容性日本的语言风格中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兼容性这一特点。

人们的心理、情感等都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而语言的表达又可以将民族的文化特点蕴含其中。

在表达时,日本民族无论是用有声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体现出明显的谦恭。

这种谦恭的态度,让对方没有压迫感,能够很好的相处。

更能把内心真实的想法相互交流。

此外日本人的表达还比较含蓄。

可能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回避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表达既不会使他人感觉生硬,也让自己不是很被动有回旋余地。

从表达上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思想——谦虚、求和、谨慎,明显的兼容性特征。

在语言表达方面,日本吸收了大量的东方文化以及西方的礼仪文化,日本语言的表达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