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课反思《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教育:________ 大班音乐课反思《鼓上的小米粒》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6 页大班音乐课反思《鼓上的小米粒》一、细节描写:我先示范演唱歌曲,幼儿认真地听着。
提问幼儿:“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请幼儿用歌词说出来,教师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
“歌曲里的小鼓是怎么唱歌的?”“小米粒听到小鼓的歌声是怎么跳舞的?”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提示幼儿根据小鼓唱的轻重来回答。
二、评价分析:这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
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
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
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
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第 2 页共 6 页《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
三、所思所悟: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
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设计背景:《鼓上的小米粒》是一个老教材,以往我们一直把它作为音乐游戏来组织教学。
在许卓娅老师的层次教学理论的启发下,对该教材仔细分析,发现在表演节奏创编等方面都有可挖掘的余地,所以为《鼓上的小米粒》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能力。
活动实录:一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老师出示小鼓,并用小鼓表演一段节奏,引出小鼓在唱歌。
2.老师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听辩强弱。
让幼儿讲一讲小鼓唱得怎么样?*注释:开门见山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在小鼓唱得怎么样?的思考中,孩子们已经开始了对强弱的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习演唱。
1.老师出示米粒。
T:今天,小鼓和米粒要做游戏呢,请你仔细听认真看。
2.老师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并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幼儿模仿米粒,听辩老师击鼓的轻弱,边念边表演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4.T: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
老师边击鼓边范唱第一段。
5.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一段。
6.引导幼儿用已有经验熟悉第二段歌词。
1)T:瞧,小动物们也想来做游戏呢。
出示纸制小动物放在鼓上。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a重重地敲鼓,轻轻地敲鼓时,小动物会发生什么变化?b启发幼儿有节奏地说出:小鼓唱得响,动物跳得高,小鼓唱得轻,动物跳得低。
3)老师用小动物演示,并范唱第二段,引导幼儿再次表演。
7.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二段。
*注释:从兴趣入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从歌曲的重点入手,将重点先提出来引导幼儿熟悉感知表演,化解了教材的难度,减轻了幼儿学的负担。
三引导幼儿尝试边唱边表演整首歌曲。
1.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听旋律边表演整首歌曲,要求在第三四乐句上,按节拍跳跃,能表现出强弱。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鼓的节奏和小米粒在鼓上的动态,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2. 技能目标: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增强集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节奏,能够跟上鼓点的变化。
2. 教学难点:让幼儿在鼓上稳定地放置小米粒,并保持节奏的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鼓、小米粒、音乐CD、节奏图谱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安静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展示鼓,引导幼儿观察鼓的形状、材质和敲击时的声音。
2. 新课教授:教师讲解小米粒在鼓上的动态,示范敲击鼓并放置小米粒的动作。
3. 模仿练习: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模仿练习,掌握敲击鼓和放置小米粒的技巧。
4. 创作展示:教师引导幼儿创作自己的节奏,并在鼓上展示。
5. 总结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回顾课堂内容,加强记忆。
五、课后作业:1. 家长协助幼儿在家练习敲击鼓和放置小米粒的技巧。
2. 家长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节奏,并记录下来。
3. 家长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掌握节奏的准确性,以及小米粒在鼓上的动态表现。
2. 家长反馈幼儿在家练习的情况,包括敲击鼓和创作节奏的能力。
3. 教师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幼儿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鼓乐表演,增加幼儿的舞台经验,提高自信心。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增进家长对幼儿学习情况的了解。
3. 开展节奏比赛,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提高竞争意识。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幼儿在敲击鼓时,动作安全,避免用力过猛造成伤害。
2. 注意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引导幼儿相互尊重,共同合作。
3. 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个别化的指导,促进每位幼儿的成长。
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歌曲
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歌曲
1. 教学目标
1.认识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2.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3.了解乐器“雪松鼓”的使用;
4.学习合作与表达个人音乐特色。
2. 教学准备
1.教师:乐器“雪松鼓”;
2.学生:音乐活动服、音乐道具(手摇铃鼓、木鱼、小号等)。
3. 教学过程
3.1. 整体学唱
1.教师播放《鼓上的小米粒》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2.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跟唱,一遍敲拍子;
3.教师逐行讲解歌词,让学生跟着唱;
4.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学唱歌曲。
3.2. 乐器演奏
1.教师介绍乐器“雪松鼓”,让学生看、摸、发出声音感受;
2.教师向学生演示基本的雪松鼓敲击技巧,如左右手交替敲打;
3.教师分组让学生尝试演奏“雪松鼓”,并以《鼓上的小米粒》为背景音乐进行演奏;
4.教师与学生合奏乐曲,让学生体验乐器协奏的快乐。
3.3. 音乐表演
1.分组让学生自由选择音乐道具,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艺;
2.教师为每组演奏评分,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发挥个人音乐特长。
4. 教学评估
1.学生能听懂歌词,学会唱《鼓上的小米粒》;
2.学生能够使用“雪松鼓”演奏音乐;
3.学生能够表达个人音乐特色,展现个性与团队合作精神。
5. 教学延伸
1.播放《鼓上的小米粒》MV,让学生了解乐器演奏、音乐节奏;
2.拓展音乐活动内容,让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3.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演出,提高音乐表演水平。
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
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教案 1设计意图: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通过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生生互动,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活动目标: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一、跟着鼓唱歌。
1、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2、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
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
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二、鼓的声音哪里来。
1、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三、跳舞的小米粒。
1、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小鼓敲得轻呢?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
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反思: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反思
-在节奏把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等身体动作帮助学生感受节奏,降低学习难度。
-在乐器协调方面,教师可先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并模仿,逐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
-在团队协作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加强沟通,确保音乐表演的顺利进行。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通过讲解歌曲背景、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文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打击乐器节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较为浅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们了解和欣赏民族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们扎实掌握音乐节奏、乐器演奏等技巧。
2.多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3.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节奏和乐器配合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打击乐器节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用打击乐器演奏《鼓上的小米粒》的节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最新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含反思.doc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含反思活动目标:1.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2.通过游戏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有节奏地米粒跳舞。
3.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小鼓米粒图谱记录纸(画成鼓面的形状)大大的鼓面活动过程:一、节奏练习。
1.老师出示小鼓:小鼓唱歌时声音是怎么样的?2.节奏游戏练习:师交代鼓和小朋友玩歌唱接力游戏的玩法。
3. 师再次敲鼓:小鼓唱歌什么特别的地方?二、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
1.出示米粒,猜测米粒在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进行验证。
2.启发幼儿创编米粒跳动的动作,教师进行记录。
3.出示图谱,听音乐和鼓声学学图上米粒跳舞的动作。
4.听音乐,让孩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三、看图演唱歌曲。
1.让孩子说说图上的内容。
你看懂了什么?2.听老师点图演唱一遍。
3.幼儿看图学唱一遍。
四、玩游戏《鼓上的小米粒》1.交代游戏规则,重点强调音乐停地时候,谁站在鼓后面就由谁敲鼓。
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点用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
《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
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
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小百科:米粒,指米的颗粒。
幼儿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歌曲
幼儿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歌曲一、歌曲简介《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非常受孩子们喜欢的歌曲,最初由台湾著名歌手五月天演唱,目前已经成为了经典的幼儿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旋律简单优美,歌词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是一首非常适合幼儿园的音乐教学。
二、歌曲教学目标通过教学《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曲,让孩子们:1.能够听懂和唱出歌曲的歌词;2.能够掌握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和旋律;3.培养孩子们的集体合作精神,在合唱中领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4.开发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步骤1. 初步学习教师播放歌曲,带领孩子们跟随歌曲的节奏舞动身体,以便孩子们迅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歌曲拆分练习(1)孩子们跟随教师模仿唱歌,注意发音和节奏。
(教师可以用手指敲打教室讲台、桌椅等,让孩子们分辨歌曲中的不同节奏)(2)分别练习男女合唱部分的歌词和乐器伴奏部分节奏,教师可以按照两部分的不同节奏分别练习。
(如男生发出“要跳”时,轻敲桌椅做出节奏并唱出歌词)(3)将两部分合并,让孩子们进行合唱,练习过程中可以多次模仿和演唱,尝试唱出节奏并控制好声音。
3. 教学巩固(1)请孩子们互相合唱,掌握整首歌曲的演唱流程和基本节奏。
(2)分别指派一部分孩子唱男声,一部分孩子唱女声,在班级中进行男女分组合唱。
(3)加强练习,熟悉歌词和节奏,并加强孩子们对于节奏感的表达,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四、教学要点和评价教学《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教师需要耐心并多次演示模仿,让孩子们理解歌曲的节奏和基本旋律;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带领孩子们跟随音乐节奏舞动身体,并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孩子们对歌曲的兴趣;3.让孩子们多次合唱,并不断加强练习,以便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歌词,唱出高质量的合唱效果。
综上所述,《鼓上的小米粒》这首简单优美的幼儿歌曲,可以带给孩子们很好的音乐体验,培养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和集体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对于节奏感的表达和识别。
【大班音乐教案】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课时一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课时一反思
《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比较好的歌曲,节奏性强,旋律活泼简单易于幼儿接受,是孩子非常喜爱的。
这个活动有许多可挖掘的地方,内容十分的丰富,于是把活动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我把目标定为如下:
1.幼儿熟悉歌曲旋律以及歌词,学习演唱歌曲。
2.初步感受歌曲旋律节奏的轻重缓慢。
重点把握在幼儿学习演唱歌曲以及感受节奏的轻重快慢。
活动结束以后,发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是时间的把握,大班幼儿的活动时间应该在30分钟左右,但是这个活动我只用了18分钟就结束了。
环节设计有些简单,层次还不够清晰,内容挖掘不够充分,所以导致了这个问题的出现。
活动中,幼儿每次唱歌曲,都应该有一个要求,例如:唱出歌曲的轻重,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整齐轻快的唱等等,对幼儿有了要求,他们才会有进步,有经验的提升。
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都是教学策略,在这个方面我还要继续学习,不要只顾着嘴巴的讲,配合上生动的表情动作,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语言、提问、指令等等,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记得第一次上音乐活动,活动名称是《马儿告诉我》,那次的音乐活动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那时候看着钢琴就看不住孩子,看着孩子就弹不起钢琴,现在,这点有了进步,歌曲熟悉以后,可以一边弹钢琴,一边观察幼儿的反应,一边与幼儿一起唱,有时候还可以一边唱一边加入引导的口令。
大班音乐活动《小闹钟》课后反思
大班节奏乐教学活动《鲜花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鼓上的小米粒》
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是大班音乐教材中的《鼓上的小米粒》。
这首歌曲旋律简单明快,歌词
内容也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非常适合用来进行歌唱与节奏练习。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唱出《鼓上的小米粒》的歌曲,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其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和表演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唱歌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3. 听歌示范,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唱。
4. 分小组唱歌,练习歌曲的和声。
5. 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练习。
6. 整体演唱,学生们进行团队合作,完成完整的演唱。
7. 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表演,并进行反馈。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能够较好地唱出《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曲。
通过分小组唱歌,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节奏练习环节,学生
表现出了一定的难度和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强化练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可以考虑在课后将歌曲录音分享给家长,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和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场景描述教学目标: - 学习拍子的概念和方法 - 培养节奏感和动手能力年龄:4~5岁时间:40分钟人数:20人教具准备: - 鼓 - 小米粒教学过程第一步:准备阶段(5分钟)1.引导孩子观察鼓,了解鼓的外观和基本结构。
2.谈论鼓的作用,鼓这种乐器在哪些场合中被使用。
第二步:学习拍子(10分钟)1.通过手势引导,教授音乐中的拍子和节拍的概念。
2.讲解拍子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有了拍子才能把音乐表演得更好。
3.小米粒以及小米粒的数量,进行简单介绍。
第三步:鼓上玩小米粒(15分钟)1.让孩子拿起小米粒,按照旋律的节奏,将小米粒抛到空中,让学生们一起来接住它。
2.学生抛完之后,可以选择在鼓上敲击一个小节或是由老师指挥统一敲击。
3.逐渐加快节奏,增加小米粒的数量。
第四步:DIY节奏(10分钟)1.让孩子自己选择一组自己感觉音乐最合适的长度的拍子敲击,并在鼓上示范出来。
2.其他学生通过聆听和观察,尝试模仿DIY节奏,并与教师一起敲打出来。
第五步:教学反思(5分钟)1.汇总学生在本课中遇到的问题,并逐个解答。
2.对此次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堂课的评估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效果和孩子的反馈。
教学效果在教学效果方面,通过对软硬件条件的充分利用,本次课程诱使了学生对音乐拍子的概念产生成分的理解。
同时,掌握拍子方法也赋予了孩子们能在其他场合中迅速记忆和应用拍子的能力。
通过此次掌握了和孩子们相同的节奏感和可操作性,达到了教学预期的效果。
孩子的反馈孩子们在参加本次课程之后的反馈很积极,他们认为不但可以听到音乐,还可以玩儿音乐,鼓手是他们非常向往的行业之一。
在给本节课程打分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们都会给出满分,并喜欢拍打鼓的方法。
这样的反馈意味着孩子们对于这种方式的学习表示出了充分的兴趣和动力,为实施这项新型教育注入了不少信心。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鼓上的小米粒》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表达能力;2.让幼儿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并进行简单的节奏操练;4.提高幼儿的听觉和感知能力。
二、教学准备1.音乐播放器;2.音乐《鼓上的小米粒》;3.音乐节奏操练用的小鼓或手拍。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游戏:动起来,动起来–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摇头、拍手、跳跃等。
2. 正式教学•引导幼儿听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欣赏音乐的美妙和节奏感。
•对歌曲进行简要介绍,解释其中的鼓声代表了小米粒的声音,引发幼儿对音乐和节奏的兴趣。
•分发小鼓或要求幼儿用手拍打节奏,教师示范并引导幼儿模仿。
•通过反复的节奏操练,让幼儿能够掌握歌曲的节奏并与音乐同步。
•鼓声快的时候,要求幼儿快速拍打,鼓声慢的时候,要求幼儿放缓节奏。
3. 创意活动•邀请幼儿和教师一起进行编舞创作,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来展示自己的动作。
•鼓声快时进行快速的动作,鼓声慢时进行缓慢的动作。
4. 教学总结•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问幼儿对音乐和节奏的理解和体会。
•感谢幼儿的参与并给予表扬。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鼓上的小米粒》为主题,通过音乐欣赏和节奏操练的方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趣,幼儿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节奏操练和创意活动中。
通过听歌、击鼓、编舞等方式,幼儿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幼儿们可能对节奏操练的要求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示范。
其次,创意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可能表现出思维的局限性,缺乏创造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进行引导和鼓励,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计划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增加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进行编舞或其他小组活动。
大班音乐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教案:鼓上的小米粒活动目的:1、通过老师演示,进一步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强。
2、理解歌词,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在听听、看看、玩玩、唱唱中学习演唱歌曲。
3、能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初次尝试创编歌曲。
活动准备:1、空间准备——幼儿座位摆成半圆形。
2、物质准备——小鼓一个,彩色米粒若干,纸制小动物,歌曲录音带,节奏图谱,动物图谱。
活动过程:一、引起幼儿兴趣1、听鼓声进行节奏练习师:看,这是什么?请小朋友认真听小鼓唱了什么?2、教师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听辨强弱。
3、引导幼儿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强弱。
教师启发幼儿用拍手、拍腿等动作表现轻重不同的鼓声。
二、老师演示,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习演唱。
1、出示米粒。
师:今天,小鼓和米粒做游戏,请仔细听,认真看。
2、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引导幼儿观察米粒的变化,并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出示节奏图谱和动作图谱,引导幼儿按“x.x∣xxx∣xxxx∣x—∣的节奏念以上两句儿歌。
4、幼儿模仿米粒,听鼓声的强弱,边念边表演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5、教师示范唱,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
6、幼儿当米粒,教室地面当鼓,听音乐边唱边做游戏“鼓上的小米粒“,要求在第三、四乐句上按节拍跳跃,能表现出强弱,最后一句上定格,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各自形象。
7、引导幼儿分析、处理歌曲。
师:敲得响用什么声音演唱?敲得轻应唱得怎样?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了,我们应该怎样唱?教师和幼儿一起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声音上表现强弱。
三、拓展、创编1、出示纸制动物放在鼓上,引导幼儿讨论:重重敲,轻轻敲,动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2、引导幼儿创编新歌:鼓上的小动物“,并能边唱边做游戏。
提问“除了小米粒,小动物能在鼓上跳舞,还有谁会在鼓上跳舞?”启发幼儿大胆创编。
四、结束活动:提问“小米粒能在鼓上跳舞,还可以在什么地方上跳舞啊?”。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活动反思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活动反思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活动反思
每周一节大班活动,下午时间为孩子们准备了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孩子们表现不错,不但学会歌曲,还能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好。
活动中以小鼓“唱歌”的形式导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
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
另外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
活动中,注重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幼儿带来的乐趣。
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游戏中,幼儿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
当然活动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
因为硬件设施有限,只能选择在活动延伸时间,鼓励没感受震动的幼儿大胆尝试。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米粒在鼓上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节奏感。
2. 通过模仿小米粒的动作,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小米粒在鼓上的基本动作,如跳跃、旋转、颤动等。
2. 学习小米粒的队形变化,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3. 学习小米粒的节奏,如2/4拍、3/4拍、4/4拍等。
4. 通过模仿小米粒的动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5. 进行创意表演,展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小米粒在鼓上的动作和队形变化。
2. 鼓乐器:每人一个鼓乐器,用于打击节奏。
3. 音乐素材:选用适合小米粒舞蹈的音乐。
4. 道具:准备一些小米粒道具,如小米粒头饰、小米粒手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向幼儿介绍小米粒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基本动作学习:教师示范小米粒的基本动作,如跳跃、旋转、颤动等,幼儿跟随教师学习。
3. 队形变化学习:教师示范小米粒的队形变化,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幼儿跟随教师学习。
4. 节奏学习:教师示范小米粒的节奏,如2/4拍、3/4拍、4/4拍等,幼儿跟随教师学习。
5. 创意表演: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小米粒的创意表演。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小米粒动作、队形变化和节奏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幼儿在创意表演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如是否能自觉锻炼、珍惜粮食等。
4. 综合评价幼儿在课堂表现、创意表演和家庭反馈等方面的表现,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小米粒比赛,比一比谁的动作做得最标准、队形变化最有创意。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见证幼儿的成长和进步。
七、教学反思:2. 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 鼓上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设计者唐彬 2013年5月【设计意图】: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
我们都知道任何发声物体都伴随着振动。
锣、鼓等乐器靠板或鼓面的振动发声;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生。
可是这一科学现象用专业的术语幼儿很难理解,因此音乐《鼓上的小米粒》,以歌曲的形式,运用表演、演唱、游戏等方式,借助米粒在鼓面上不同力度的敲击,让幼儿观察鼓上米粒的跳动,更直观地感知物体振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能力。
【活动目标】:1.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初步学习演唱歌曲。
2.在演示、演唱、游戏等过程中,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在演示、演唱、游戏等过程中,初步学习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感知音的强弱变化。
【活动准备】:大鼓一个、小米粒、音乐磁带、图谱【活动过程】: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反思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节奏性强的歌曲,我们都知道任何发声物体都伴随着振动。
锣、鼓等乐器靠板或鼓面的振动发声;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生。
可是这一科学现象用专业的术语幼儿很难理解,因此音乐《鼓上的小米粒》,以歌曲的形式,运用表演、演唱、游戏等方式,借助米粒在鼓面上不同力度的敲击,让幼儿观察鼓上米粒的跳动,更直观地感知物体振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能力。
我将活动目标从技能和情感两个方面出发制定,1.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初步学习演唱歌曲;2.在演示、演唱、游戏等过程中,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我通过四个教学过程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
1.认识小鼓结构,激发演唱兴趣虽然在音乐教学中,鼓是孩子经常接触到的,孩子也非常喜欢玩鼓。
但是对于鼓结构的认识通常是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知识性的方面。
所以在第一环节中,我出示鼓,并且逐一介绍鼓的结构:鼓面、鼓框、鼓槌、鼓环。
通过多次的执教后,听课老师反馈得知认识小鼓结构,本身对此次音乐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一环节可以放在对孩子前期的经验准备中则更佳。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反思范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反思范文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反思范文范文音乐活动中利用图谱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帮助幼儿自主学习,促进幼儿动脑,发展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让幼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乐中学,自主的思考。
《鼓上的小米粒》这个歌曲非常的活泼,是孩子非常喜爱的,在构画图谱时,我思考:针对大班的孩子,把图谱画的过于复杂不利于孩子们的理解,只要图片精炼孩子看的懂就行,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并且我觉得图谱在音乐的教学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不能完全依赖图谱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对教案环节的设计是否引起孩子的兴趣。
在这首歌曲中,特别是里面的歌词“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
”我就根据歌词在图谱中使用两个向上箭头,一个长一个短,这样就表示跳的高与低,另外响与轻的表示就把小鼓画成大与小来区分。
在歌曲末尾有蹦蹦跳跳,我就画了简单的弹簧线条,这样简单易懂。
在画完图谱之后进行了一翻查漏补缺,发现自己在图谱中运用的都是简单的图形就已经可以把歌曲诠释出来,相信在我试唱过一遍之后孩子们都能理解图谱中所表示的意思。
在实际的教学中,当我挂出图谱时,就已经有孩子明白里边的图形代表什么意思,可能是平时的音乐教学中经常会运用到这些简单的图形图标,所以再次使用时就更容易理解。
借助图谱的运用教学,使学唱歌曲进行的非常顺利,我在范唱一遍后,再结合孩子们观察理解图谱,唱了两遍就基本已经学会歌曲。
重点句“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
”这个形象的语言使孩子对敲鼓的轻重有了具体的认识。
于是,在活动中,我利用孩子对这个歌曲的喜爱,和歌曲中形象的歌词对孩子进行了轻重的练习。
首先我需要让幼儿进行拍手的轻重练习,当唱到“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时,就让孩子们嘴不唱,进行拍手游戏,响就拍的响,轻就拍的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
教材分析:活动是大班建构式课程《动感天地》主题中的一个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
《鼓上的小米粒》这个歌曲非常的活泼,是孩子非常喜爱的,特别是里面的歌词“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这个形象的语言使孩子对敲鼓得轻重强弱有了具体的认识。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看看、玩玩、唱唱中学习歌曲,感知乐曲的强弱变化。
2、能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鼓、米粒、画有鼓形状的大图片、小动物图片、图谱
活动过程:
一、小鼓唱歌
1、今天我们要开音乐会,知道什么是音乐会吗?
2、那你觉得会请来谁呢?我们来看谁来了?(出示小鼓)
3、小鼓也来了,小鼓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它是怎样唱歌的呢?
4、我们一起跟着小鼓来唱歌吧,小鼓怎么敲,我们就怎么唱。
(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声的节奏。
)
师:小鼓不但发出咚咚咚的声音还会发出节奏,我们来听听会发出什么节奏(教师打节奏)
二、跳舞的小米粒
1、那小鼓唱起了歌,谁也会来呢
2、我们来看看是谁来了呢。
原来是小米粒听到了也想来参见音乐会了。
小鼓和小米里会做什么好玩的游戏呢?(幼儿猜)
3、那我们看看小鼓会跟小米粒做什么游戏吧。
(出示米粒了解基本歌词)
4、小鼓刚刚在干什么呢,它发出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啊?米粒听到了又怎么样的呢?(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5、原来是这样,那我们小朋友谁知道小鼓唱的是什么歌呢,有个什么节奏?我们来听一听好吗。
四、看图谱,学唱歌曲
1、老师将小鼓和米粒做的游戏做成了节奏谱,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看看!教师出示图谱(用鼓和米粒代替节奏符号)。
2、请你看着图谱听老师唱!
3、——请问四行节奏谱中,小鼓唱得响是哪一行?为什么?
请问米粒跳得高是哪一行呢?为什么?
你还看到了什么?
4、你知道小黑点是什么吗?
它的名字叫附点。
它代表着前一个鼓敲得时间长一点再敲下一个鼓。
5、我们一起来拍一拍这个节奏吧!(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米粒有节奏地跳。
)
6、看图谱学唱歌曲。
五、仿编歌曲。
1、小鼓和米粒的音乐还引来了小动物,会有谁来?
幼儿大胆自由猜测。
2、出示小老鼠
——瞧,谁来了?
重重地敲鼓和轻轻地敲鼓小老鼠会有什么变化呢?
3、在图谱上米粒的位置贴上小老鼠的图片,引导幼儿唱一唱。
六、游戏:鼓上的小动物
1、出示画有鼓面的图片,放在空的地板上。
请幼儿自由扮演不同的小动物(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站到鼓面上,边唱边游戏。
2、师敲击地板,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扮演鼓上小动物的幼儿要相应变化跳跃的动作。
3、邀请客人老师一起游戏,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