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痞、寒热错杂痞、痰气痞、水痞黄
中医治病中医方剂-心下痞(五个泻心汤)
心下痞---急性胃炎:(五个泻心汤)发热或没到发热的程度,胀满痞疼,呕吐,舌苔厚黄,手脚不热,有时是凉的。
因为是胃里的东西发热或产生气体,也可用干姜附子,有的还非用不可,黄连黄芩往下走,制止内容物发酵,干姜让肠胃蠕动减慢(注意与小结胸汤的区别)
1、心下痞满,按之软,脉浮,发热,一般大便秘,白苔,厚腻,不吃东西,三黄泻心汤:
大黄15黄连20黄芩30(全碎,水渍)
2、心下痞,体温高,就是觉得背有点冷(有时不发热但恶寒),
呕吐,附子泻心汤:
泡附子一枚(另煮汁)大黄黄连黄芩(全碎,水渍)
(此症要与旋复代赭汤方区别:旋复花30代赭石20党参30半夏20生姜15甘草15大枣15个,无热,小便清滑)3、心下痞硬、干噫、腹中雷鸣(胃里有水气)、下痢,有热,脉浮或滑,生姜泻心汤:(呕得最厉害)
生姜56黄连14黄芩42党参42半夏100毫升干姜14甘草42大枣12枚,2000毫升煮至600,三服
4、心下痞硬,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甘草泻
心汤:
甘草56黄芩42干姜42人参42半夏100毫升黄连14大枣12
5、心下痞,呕(可有实际内容物)而下痢,半夏泻心汤:(与
小柴胡汤区别)
半夏100毫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2黄连14大枣12 病例:
1、女,3岁,腹胀发热(心下痞)
川黄连20克捣川大黄10克黄芩30克1剂开水渍一小时,取汁分四次服。
2、男,2个月半,心下痞
川大黄6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打
沸水渍一小时,每次服1/4。
中医歌诀诊寒、热、虚、实、气、血
中医歌诀诊寒、热、虚、实、气、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9、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0、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论中医痞证
论中医痞证在中医古籍书中以“痞”相关的病名有胸痞、痞气、痞疾、痞硬、痞胀、痞结、痞塞、痞满、痞痢、痞块、胃痞,等[1]。
标签:痞证;中医分型;探讨痞通否,在中医古典书籍中最早见于《内经·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
……其病否”。
“卑监之纪,是谓减化。
……其病流满否塞”。
《伤寒论》中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诸病源侯论》:“痞者,心下满也”。
现将中医常见的痞证分述如下。
1根据部位痞证分为11胸痞胸位于上焦,胸中满塞不通之意。
《症因脉治·胸痛论》:“若胸中满塞而不痛,又名胸痞”。
《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大约胸满不痛者为痞,满而痛者为结胸”。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也主之”。
古代医家把胸中难治的一类病症叫结胸,病轻的为痞。
如《伤寒六书》:“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又注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轻于结胸者,心下满而不痛,按之则儒。
是其虚邪留滞,故但满而不痛也,唯枳、桔最良。
危急的一类称为脏结。
《伤寒六书》:“脏结者,脏气闭结而不复流布也。
外证如结胸状,但欲食,腹满如故,下利,舌上白苔者为异。
其脉寸浮关沉紧,痛引阴筋,脐腹胀痛者,难治也”。
胸痞位于胸中上焦,为无痛之痞。
12痞气痞气是中医最常见的病症。
《难经·五十四难》:“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
《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
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治宜痞气丸、乌头丸,或大七气汤下红丸子等方。
张仲景谓:“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痞气从部位上看位于中焦胃脘部[2]。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一、痞满辨证要点实痞为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
寒证: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热证: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1、实痞(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加减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A、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或用枳实导滞丸。
B、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C、还可选用大安丸、平胃散、枳术丸等。
(2)痰湿中阻证---平陈汤(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1)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常用药:制半夏、茯苓、陈皮、苍术、厚朴、藿香、甘草。
3)加减:A、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
B、痰湿郁久化热而见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C、若胃气虚弱,痰浊中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D、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三仁汤等。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1)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3)加减:A、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
B、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4)邪热内陷---大黄黄连泻心汤1)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枳实、厚朴、木香。
(5)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四逆散加减。
1)症状: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陈明伤寒论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
(二)热痞
由热聚胃中,气滞不降所致。 热之来由:嗜食辛辣温燥化火;感寒日久化火;
心火不得下降而嵌顿于胃;肝火犯胃气聚不降。 临床表现:心下痞满,按之濡软。常伴心烦,口
渴,溲赤甚或便秘,面生痤疮,口臭等,舌红苔 黄,脉数或关脉浮。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小陷胸汤。
(二)热痞
原文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 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
再服。
(二)热痞
胃中有火之人,有不少伴有阳气的不足,汗出、 恶寒,免疫力下降,又不可食补,一补即上火, 往往有频繁感冒,呈现越上火越感冒的局面。这 是由于心火壅滞于中焦,不得下温于肾,肾阳亏 虚所致,也是《伤寒论》讲的附子泻心汤证。
肯定疗效。 本方实为治疗六郁之胀,但临床所见确为以气滞明显者。
四、烧心泛酸
是胃病常见的一种表现,常伴有嘈杂,甚至病人无法用 语言形容胃中的难受。
临床有寒、热之分,但以热为多见。 值得提出的是,烧心反酸无论寒或热,其病本皆在于肝,
正如清·高鼓峰《四明心法·吞酸》(《四明心法》 为《医宗己任编》前三卷)中说:“凡为吞酸尽属肝 木,曲直作酸也。”肝主酸,性喜条达,肝木郁滞不 得条畅,则郁而为酸,所以治酸必治肝。
(一)寒痛
为外感寒邪,内客于胃;或饮食生冷,内伤于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痛暴作,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苔白脉
紧。见于急性胃炎、胃痉挛等病。 治以散寒止痛,用厚朴温中汤合良附丸。
(二)热痛
多为湿热或痰热犯胃,或肝郁化火犯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部灼热疼痛,常伴有嘈杂吞酸,口苦。
舌红苔黄。 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或用化肝煎合小陷胸汤。
名家医案——精选推荐
名家医案【⽅药】⽢草四两(炙)(1 2克) 黄芩三两(9克) 半夏半升(洗)(9克) ⼤枣⼗⼆枚(擘)(4枚) 黄连⼀两(3克) ⼲姜三两(9克) (⼈参三两(9克))【煎服】上六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现代⽤法:⽔煎⼆次温服)。
【原⽂】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下利⽇数⼗⾏,⾕不化,腹中雷鸣’⼼下痞硬⽽满,⼲呕,⼼烦不得安。
医见⼼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结热,但以胃中虚,客⽓上逆,故使硬也。
⽢草泻⼼汤主之。
【解说】本证为脾胃虚痞,证以痞、利俱甚,⼲呕⼼烦为主。
故在半夏泻⼼汤基础上加重炙⽢草⽤量,以取其调中补虚之意,适⽤于⼼下痞⽽脾胃虚转重者。
【运⽤】⼀、⼤便燥结岳美中医案:宋某某,男,5 9岁,1 9 60年1 2⽉3 1⽇初诊。
便燥数⽉,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则快然,惟⽮⽓不多,亦不⼝渴。
诊见⾯部虚浮,脉象濡缓。
投⽢草泻⼼汤加茯苓。
3剂后⼤便甚畅,⽮⽓转多。
改投防⼰黄芪汤加附⼦4·5克。
1剂后⼤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浮亦消,惟偶觉烧⼼。
原⽅加茯苓服⽤2剂。
3个⽉后随访,诸症皆消。
(《岳美中医案集》1978:45)按语:⼤便⼲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
然本案便燥,不见⼝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
观胃痛得按痛减,乃⽓虚也;痛⽽且胀,⽮⽓快然,⼜⽓滞也。
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机阻滞之候。
脾虚⽓塞,肠道不运,则致⼤便⼲燥。
其治宜塞因塞⽤,斡旋⽓机。
⽢草泻⼼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设,补⽽兼通,寒热并投,⾟开苦降,畅达⽓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
信⾮善读圣书之⼠不可为之也。
⼆、狐惑病刘渡⾈医案:郑某某,⼥,3 2岁。
患病⽽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
在上有⼝腔经常糜烂作痛,⽽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下痞满,饮⾷乏味。
问其⼩便尚可,⼤便则每⽇⼆次犹能成形。
切其脉弦⽽⽆⼒,⾆苔薄⽩⽽润。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
《伤寒论》原⽂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4.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7.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汤证】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汤证】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去芍药汤证】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12.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黄汤证】13.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14.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青龙汤证】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一、实痞(一)饮食内停1.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吸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失和,气机塞塞。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4.代表方:保和丸。
5.常用药:山楂、神曲、莱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开胃;胀满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理气导滞;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或用积实导滞丸消食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实消痞丸。
(二)痰湿中阻1.临床表现: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嗳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3.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4.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5.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者,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痰阻气逆,心下痞硬,吸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或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合五苓散;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砂仁。
(三)湿热阻胃1.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3.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4.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前方泻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5.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若胃中灼热、嘈杂明显者,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清热和胃;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和胃降逆;大便黏滞不畅者,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化湿和胃;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沙参养阴生津。
痞证
可控制,但过数天后复又发作,如此反复,患者痛苦不
堪,乃求诊于中医。
病案讨论
诊其脉症:呕吐胃内容物或痰涎,甚则饮水即吐,或呕 吐绿色胆液,胃脘疼痛,食后腹胀,大便稀溏,日行1 ~2次,厌油,精神差,小便清,心烦难寐,口干不欲
饮,无畏寒发热。查纤维胃镜、B 超(肝胆脾) 、钡餐、
头颅CT 等均无异常。
条文讲解
病机:胃气重虚、热壅气滞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方药: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中重用炙甘草用量)
病案讨论
刘××,女,23岁。 现病史:病者初则口腔有两处如针尖大小的溃疡,并未 介意,用维生素药,辅以绿豆汤等清胃药食等,能够缓 解。在1个月前口腔有多处溃疡,且阴户大阴唇处亦有
水痞证
[原文]: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
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
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证
[原文]: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
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
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
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
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小便。(159)
舒平、酵母片、黄连素等药物治疗,终未收效。
查体:望其体形矮胖,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
150~180单位之间。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
虚。
病案讨论
证属半夏泻心汤证。治以补益脾胃,调理寒热。方 用半夏泻心汤方:党参9g,清半夏9g,干姜4.5g,炙 甘草4.5g,黄芩9g,黄连3g,大枣4枚(擘)。水煎服 ,早晚分服,日1剂。
条文讲解
病机:邪热壅盛于胸胃,气机不畅 方药: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芩、黄连)
寒热错杂之痞证舌苔腻而微黄半夏泻心汤
寒热错杂之痞证舌苔腻而微黄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半夏泻心汤,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歌诀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组成: 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用量: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义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
脾气主升,肝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配伍特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运用本方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湿热蕴结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禁忌本方主治虚实互结证。
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附注化裁方比较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五种泻心汤——精选推荐
五种泻⼼汤五泻⼼汤临床区别点在哪⾥?(附:门纯德经⽅⼼法—泻⼼汤)晚成堂今天三泻⼼汤证⽐较半夏泻⼼汤证,⽢草泻⼼汤证,⽣姜泻⼼汤证均属脾胃不和,寒热互结,⽓机痞塞之证,临床表现为,⼼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共同症状。
其不同处在于:半夏泻⼼汤证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吐出物多⽆⾷臭,下利多为稀便;⽣姜泻⼼汤证以嗳⽓有酸腐⾷臭味,下利如清⽔样便为⽢草泻⼼汤证则以下利⼀⽇⼏⼗次,⽔样便,带有未消化的⾷物,呕吐没有呕吐特征;⽢草泻⼼汤证则以下利⼀⽇⼏⼗次,⽔样便,带有未消化的⾷物,呕吐没有呕吐半夏泻⼼汤证偏重于物,⼼烦不安为特点。
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现代的急性胃肠炎的诊断,物,⼼烦不安为特点。
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现代的急性胃肠炎的诊断,半夏泻⼼汤证偏重于急性胃炎;⽣姜泻⼼汤证偏重于急性肠炎;⽢草泻⼼汤证偏重于急性胃肠炎,⽽伴有⽔电解质紊乱者。
半夏泻⼼汤证149.伤寒五六⽇,呕⽽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振,却发热汗出⽽解。
若⼼下满⽽硬痛者,此为结胸也,⼤陷胸汤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汤。
半夏泻⼼汤证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姜、⼈参、⽢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两(3克) ⼤枣⼗⼆枚(擘)(4枚)本证为痰⽓痞,以脾胃虚弱,⽓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不降则⽣热,脾⽓不升⽽⽣寒,进⼀步寒热之⽓错杂于中焦,故此⼼下痞⼜属“寒热错痞’类。
痰⽓痞特点:中见⼼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便泻利。
⾆苔⽩腻,脉多见滑。
本⽅由⼩柴胡汤去柴胡、⽣姜,加黄连、⼲姜⽽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姜⾟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开苦降,寒温⼀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本⽅加减治疗。
⽣姜泻⼼汤证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下痞硬,⼲噫⾷臭,胁下有⽔⽓,腹中雷鸣下利者,⽣姜泻⼼汤主之。
“五法”治疗痞证临证探析
“五法”治疗痞证临证探析作者:刘友桂李云海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1年第08期【摘要】痞證是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症的病证。
文章从痞证的渊源、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等方面总结痞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将痞证分为“胃痞”“肝痞”“肺痞”,采用“辛开苦降、泻中寓补、甘温扶脾、调和肝脾、开宣肺气”五法展开辨证论治。
【关键词】痞证;“五法”;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6-0082-04Analysis of“Five Methods”in the Treatment of Epigastric FullnessLIU Yougui LI Yunhai*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1,ChinaAbstract:Main features of Epigastric Fullness are self-conscious stomach obstruction,diaphragms full,invisible touch,soft touch,press painles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Epigastric Fullness from its origin,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According to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clinical features,the epigastric fullness were divided into “stomach Epigastric Fullness”“liver Epigastric Fullness”and“lung Epigastric Fullness”.The treat ment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pigastric Fullness were verified by opening pungent flavour and dropping bitter、“combining tonifying and drain”“tonifying with sweet and warm”“regulation liver and spleen”“opening qi of lungs”.Keywords:Epigastric Fullness;Five Methods;Cases痞证是临床脾胃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证候,病机复杂,症候多样,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满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它的特点是体内寒热相争,引起胸腹部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
而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对于治疗这一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围绕半夏泻心汤方剂药物配伍及组成,阐述其中的君臣佐使药,并从药性归经药味、方剂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医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
半夏泻心汤方剂由半夏、甘草、生姜和大枣四味药物组成。
其中,半夏为君药,具有泻心降逆的作用;甘草为臣药,具有调和君药与佐药之间关系的作用;生姜为佐药,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大枣为使药,具有调和各药之间关系的作用。
这四味药物相互配伍,共同发挥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在中药方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君药负责主导方剂的功效,起到根本治疗病症的作用;臣药则辅助君药,调和君药与佐药之间的关系,提高方剂的疗效;佐药则进一步增强方剂的功效,加强对病症的治疗作用;使药则起到调和各药之间关系的作用,使方剂更加协调统一。
半夏泻心汤方剂中的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正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的药性归经药味。
半夏具有辛温的性味,归属入肺、胃经;甘草具有甘平的性味,归属入脾、心、肺经;生姜具有辛热的性味,归属入胃、肺经;大枣具有甘温的性味,归属入脾、心、肺经。
这些药物在配伍中相互协调,达到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泻心降逆、温阳祛寒、调和气机等方面。
它能够通过泻心降逆的作用,缓解胸腹部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通过温阳祛寒的作用,调节体内寒热的平衡;通过调和气机的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时,中医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是非常重要的医理。
八纲辩证主要是根据病症的表现来判断病情的寒热程度,以及阴阳盛衰的情况;六经辩证则是根据病症的分布部位来判断病情的所在经络。
热痞寒热错杂痞痰气痞水痞黄
2.附子泻心汤证
❖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 心汤主之。 (155)
❖ 心下痞------痞证
太阳中风? 卫阳不固?
❖ 恶寒汗出
❖ 1.无发热脉浮,未言“表未解”
❖ 2.方药中用附子
❖ 当是表阳虚卫外不固。
❖ 三黄
汤泡,清热消痞
附子
别煮,固表扶阳
(三)寒热错杂痞
❖ 1.半夏泻心汤证
❖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 本方应有黄芩 ❖ 麻沸汤 “只取其无形之气,不重在有形之
味”使药力只清中焦无形热结,而不使其泻 下。
大黄黄连泻心汤VS栀子豉汤
相同点
不同点
大黄黄连泻 无形邪热 心汤
病位 胃
治法 清泻热邪
栀子豉汤
胸膈
清宣郁热
❖ 《黄帝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中 满者,泻之于内。”
❖ 1)少阳病不能用汗、吐、下三法,误下易生 变证
2)柴胡汤证未变,正气经误下受损,药后 “战汗”而解
3)下后如胸中有水气,阳热陷入与水气相结
结胸证
4)下后气滞于中
半夏泻心汤证
❖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证又称“呕利痞”“痰气痞”
❖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证 ❖ 心下硬满而痛:结胸汤证 ❖ (心下)但满而不痛
❖ 提要: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的证治
❖ 心下痞硬
气滞内结
❖ 干噫食臭
谷食不消
❖ 胁下有水气
水蓄不行
❖ 腹中雷鸣
肠间水阻气击
❖ 下利
水气下趋
因胃不 和而寒热 气结,水 食不消
❖ “心下痞硬”是指其人自觉心下痞塞,按之则 有紧张而有硬感。然虽痞硬但按之不痛,也 非按之石硬,这是区别于结胸的特征。
痞证
3.甘草泻心汤证(胃虚痞利俱甚证) (原文158)
误治:医反下之 主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肠胃阳虚, 伤 寒 中 风 寒水下迫,无腐熟之功
腹中雷鸣----水阻气击
心下痞硬而满----表邪内陷,聚于心下 干呕-----胃虚气逆 心烦不得安----火热上炎 再误治:复下之----其痞益甚
11
2.附子泻心汤证(热痞兼表阳虚证 )
(原文155 )
证:以下痞---热壅胃滞 病有 恶寒汗出---表阳不足阳
讨论 :
• • • • • “痞“含义: 一指症状 二指病名 三指腹内肿块 四指病机
• 3.半夏泻心汤证 • 【原文】 149条 •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 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 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 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 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 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 【提要】辨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 证治。
• 【原文】 154条 •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連瀉心湯主之。 • 【提要】热痞的证治。
6
(二)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154)
患 者 证候:心下痞---热聚胃脘,痞塞不舒 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不硬不痛
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为阳盛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误 下 后 变 为 结 胸
心下满---表邪内陷,水热互结于心下
硬满---水热结实,硬满疼痛 诊断---此为结胸
治疗---大陷胸汤
误 下 后 变 为 痞 证
满而不痛----误下邪陷,寒热滞于心下而不痛 论断---此为痞 治疗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除热散寒,消痞调中
刘渡舟:《伤寒论》中的七个寒热错杂方
刘渡舟:《伤寒论》中的七个寒热错杂方??上医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
学会在颜面和舌头的望诊中,读出健康状态、趋势和隐患,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干姜汤从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以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
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寒药、热药杂用的方子。
它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
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它的方药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
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病证。
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
如结合临床观察,此证当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
本证的产生,由于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气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之所致。
故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和胃涤痰为主。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
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方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
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心下痞的主方。
【按】心下为半表半里部位(在胸之下、腹之上),故其为病,则用泻心汤和解为宜。
然小柴胡汤治在肝胆,而泻心汤则治在脾胃。
两证的气机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点,又皆系阴阳的乖戾不和所致,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疗,则病不能愈。
尤以“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乃气之上下要道,故阴阳交通不利则作痞。
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实无物,故按之则濡,但气痞耳。
张某,男,36岁。
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
脉弦滑,舌苔白。
辨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
趣味巧记方歌56柴胡疏肝散方歌
趣味巧记方歌56 柴胡疏肝散方歌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一、解表剂辛温解表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3扶正解表: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清暑热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
暑湿证:桂苓甘露饮。
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
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归汝乡。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
温病,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西弟要母,二皇子借竹皮连炒石参。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一、《太阳病证》伤寒经病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太阳病证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 )结胸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刘渡舟讲五个泻心汤的辨别,看完瞬间懂了!
刘渡舟讲五个泻心汤的辨别,看完瞬间懂了!《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
我体会泻心汤的五个心下痞,应分为两类: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的一类;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属于火上水下、阴阳不交的一类。
现将两类心下痞证候分析如下:脾胃不和痞类1、痰气痞症状:心下痞塞不适,呕吐,恶心,大便作泻,每日两三行,不成形,脉来弦滑,按之无力,舌苔白腻。
治法:和胃涤痰,调中消痞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大枣。
方义与分析:半夏泻心汤,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它的煎法同小柴胡汤,也要“去滓重煎”,而且两方也只是一药之差。
所以,一和少阳之气,一和脾胃之气,为后世医家开辟了和解法的治病途径。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早已被人所公认,按照注家的意见,此方是治“痰气痞”的,余对此说昔常疑之。
后在临床治某司机的心下痞,而兼有呕吐之证,遂按“痰气痞”治,仅服一剂,大便泻白色痰涎甚多,病竟从此痊愈,方知古人之言,信不我欺。
2、饮气痞症状:心下痞鞭,时时嗳气,带有“食臭”味,而大便作泻(比半夏泻心证下利更重),腹中不时发出肠鸣音。
并且还可兼见胁下疼痛,或者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证,脉沉弦无力,舌苔多呈水滑。
治法:补脾和胃,温散水饮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与分析: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增加了一味生姜。
此因痞挟饮气,非生姜之辛则不能健胃散饮而消水气。
清人吴谦则主张本方应加茯苓以利水饮,验之临床,其说可信。
余曾治男性患者丁某,年47岁,主诉,胃脘痞满,时而隆起一包如鸡卵大小,按之即没,手抬又起,并不疼痛,且频频嗳气,带有食臭味,腹中作响,胁下疼痛,面目虚浮,小便少,脉沉,舌苔水滑。
余辨为“饮气痞”,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服两剂而心下之包消,痞满觉舒,又服数剂,而病痊愈。
3、客气上逆痞症状:心下痞鞭,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泻日数十行,腹中肠鸣,水谷不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小柴胡汤VS半夏泻心汤
相同点
病机 治法
小柴胡 枢机不 和法
汤
利
半夏泻 心汤
病位 表里
上下
不同点
症状 治法
胸胁苦 和解表
满
里
心下痞 交通上
满
下
1
方解
❖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不往来寒热, 是无半表证,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 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且取其苦 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生 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 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 痛本心火内郁,故仍用黄芩佐黄连以泻心也,干姜 助半夏之辛,黄芩协黄连之苦,痞硬自散。用参甘 大枣者,调既伤之脾胃,且以壮少阳之枢也。”
1
Hale Waihona Puke 2.附子泻心汤证❖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 心汤主之。 (155)
❖ 心下痞------痞证
太阳中风? 卫阳不固?
❖ 恶寒汗出
1
❖ 1.无发热脉浮,未言“表未解”
❖ 2.方药中用附子
❖ 当是表阳虚卫外不固。
❖ 三黄
汤泡,清热消痞
附子
别煮,固表扶阳
1
(三)寒热错杂痞
❖ 1.半夏泻心汤证 ❖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
2)柴胡汤证未变,正气经误下受损,药后 “战汗”而解
3)下后如胸中有水气,阳热陷入与水气相结
结胸证
4)下后气滞于中
半夏泻心汤证
1
❖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证又称“呕利痞”“痰气痞”
1
❖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证 ❖ 心下硬满而痛:结胸汤证 ❖ (心下)但满而不痛
❖ 提要: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的证治
1
❖ 心下痞硬
气滞内结
❖ 干噫食臭
谷食不消
❖ 胁下有水气
水蓄不行
❖ 腹中雷鸣
肠间水阻气击
❖ 下利
水气下趋
因胃不 和而寒热 气结,水 食不消
1
❖ “心下痞硬”是指其人自觉心下痞塞,按之则 有紧张而有硬感。然虽痞硬但按之不痛,也 非按之石硬,这是区别于结胸的特征。
❖ 说明痞塞程度较上一条文为重。
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
脾气下陷,水 寒下趋
客气上逆
1
组成
❖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 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 本方当有人参 ❖ 1.根据其他泻心条
2.根据金匮
1
方歌
❖ 下余痞作腹雷鸣, 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 枣枚十二擘同烹。
1
❖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泻心汤证》: “上条是汗解后水气下攻症,此条是误下后 客气上逆症,总是胃虚而稍有分别矣。上条 肠鸣下利,胃中犹寒热相半,故云不和,此 腹鸣而完谷不化,日数十行,则痞为虚痞, 硬为虚硬,满为虚满也明矣。上条因水气下 趋,故不烦不满,此虚邪逆上,故心烦而 满。”
热痞、寒热错杂痞、痰气 痞、水痞黄
目的与要求
❖ [学习要求] 1.掌握热痞、寒热错杂痞、痰气痞 2.熟悉痞证证候特点。 3.了解水痞证。
❖
[重点难点] 痞证分型证治。 寒热错杂三泻心汤证的鉴别。
1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主证特征 ❖ 【原文】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 ❖ 脉浮而紧:有表证
紧反入里:因误下邪气由表入里。 濡:柔软之义。表明没有有形实邪。 气痞:气机窒塞不通。
1
(二)热痞证
❖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心下痞按之濡—痞证无疑 关—候中焦 浮—有热邪
1
热邪阻于胃 胃气不虚
清热泻胃: 大黄黄连泻心汤
药物组成
1
组成
❖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 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歌】汗余痞证四生姜, 芩草人参三两行 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1
方解
❖ 钱天来《伤寒厥源集.结胸心下痞》:“生姜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增入生姜也。半夏泻心,本所以治但 满不痛之虚痞也。此则汗后外邪已解,虽非误下之 变,而中气虚寒,阳和不布,三焦不能宣化,津液 不得流行,尤甚于但满而不痛,故加生姜以宣 之。……盖生姜辛而能散,温而能走,故以为宣扬 开发之主,流通其郁滞阴浊之气,鼓动其传化转运 之机。……故以干姜半夏温中蠲饮足矣,减用干姜 至一两者,以生姜四两故也。又以人参、炙甘草补 助正气,使气盛流行,然后能宣通布散也。黄芩、 黄连、大枣之用,一如半夏泻心汤之制而已。
1
❖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太阳病脉证治 下》:“柴胡是透膈膜而外达腠理;陷胸是 攻膈膜而通大肠;泻心等汤,则只和膈膜以 运行之,皆主膈膜间病,而有内外虚实之 分。”
1
❖ 柴胡不中与之: 言下之意,柴胡及陷胸都不适用于本证,应当 用半夏泻心汤。
1
组成
❖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 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 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 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 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1
❖ 提要:少阳病误下三种转归及半夏泻心汤证 证治
❖ 1)少阳病不能用汗、吐、下三法,误下易生 变证
❖ 【方歌】三两姜参炙草芩 ,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夏半升枣十二, 去渣重煎守古箴。
1
去渣重煎
❖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
覆代赭汤
1
2.生姜泻心汤证
❖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 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1
3.甘草泻心汤证
❖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 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 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
❖ 提要:胃气重虚痞利俱甚证治
1
❖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腹中雷鸣
❖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 本方应有黄芩 ❖ 麻沸汤 “只取其无形之气,不重在有形之
味”使药力只清中焦无形热结,而不使其泻 下。
1
大黄黄连泻心汤VS栀子豉汤
相同点
不同点
大黄黄连泻 无形邪热 心汤
病位 胃
治法 清泻热邪
栀子豉汤
胸膈
清宣郁热
1
❖ 《黄帝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中 满者,泻之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