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附件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一、资料收集途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收集已有相关资料。
资料收集途径为: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调查报告,地质钻孔、水文地质钻孔等基础性资料,可从国土部门收集;场地区大比例尺的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及报告,可从项目建设单位收集;评价区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动态监测资料,可从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收集;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开采量、水源井分布情况等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可从水利部门收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源分布资料,可从当地环保部门收集;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
当收集的资料不满足地下水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时,应补充环境水文地质专题调查,并在满足《导则》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点进行现状监测。
二、野外踏勘前的已有资料分析方法为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在野外踏勘前应首先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与相应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整理、汇编各类已有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综合图表。
其次,综合分析评价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评价区地下水环境形成、分布、地下水补径排特征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最后,对污染源进行编录,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污染情况变化及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三、资料精度与时限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位、水质监测精度及资料时限性按《导则》“8.3.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规定执行。
对于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时限要求;在水文地质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且能够充分说明评价区水文地质现状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明确时限要求,但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和精度高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四、评价等级《导则》“4.1建设项目分类”中定义“Ⅲ类建设项目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a.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降解、衰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
将污染物分为三类:
——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下水环境中难以降解、吸附、衰减的有毒有害污染
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
——以 PH 值表征的酸和碱。
b.根据污水的污染物类型和污水水质参数的数量,按表 5—2 确定污水水质的复
杂程度。
表 5—2
不再增分。
按要求的水质类别计分。
评价区内有敏感区计 5 分,否则计 0 分。
根据表 5—3 所列分级条件和计分方法,求得累积分值,据以确定地下水环评工
作等级,其划分标准见表 5---4。
表 5--4 评价等级
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划分标准
一级
二级
三级
累计分值
71—100
41—70
21—40
注:累计计分值小于 21 时,按 4.3 条规定执行。
指工程性质(新建、扩建……)、类别(点、线状、地表、地下)、工程规模、能 源和资源类型及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去向、浓度、主要污染物 性质)。 3.5 建设项目环境特征
指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 济环境状况。 3.6 环境功能
指环境要素及其由此构成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所承担的职能和作用。 环境对人类的主要功能有三:
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 工程分析;明确评价任务要求;现场踏勘;研究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重点及编 制和审定评价工作大纲。
实施阶段:完成评价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外业调查、监测、试验、化验、考察 等实物工作量;进行室内资料分析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为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 预测、评价奠定基础。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主要Biblioteka 容适用范围 规范性应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一 地下水环境影响工作分级 二 地下水环境影响技术要求 三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四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五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 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附录 (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二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 动态变化规律,基本掌握 基本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基本掌握 (给出大于或等于 1/50000 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 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 查明各含水 查明 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至 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 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 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 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 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 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 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 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 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 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水文地质问题 Ⅲ类:指同时具备 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 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影响范围 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分为一、二、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专家研讨会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专家研讨会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专家研讨会意见2011年10月16日,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以下简称“《导则》”)专家研讨会。
会议由评估中心梁鹏总工程师主持,特邀了9位水文地质专家及评估中心项目负责人近60位代表参加。
与会专家和代表对《导则》执行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形成了如下共识:一、在现状调查时,是否调查范围内的所有已有污染源和污染因子都需要调查?《导则》8.3.3.4明确: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选定。
《导则》8.3.3.1要求:“调查原则a)对已有污染源调查资料的地区,一般可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解决。
b)对于没有污染源调查资料,或已有部分调查资料,尚需补充调查的地区,可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同步进行”。
二、进行地下水现状监测时,勘探井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如仍未达到含水层,是否可不再进行更深的钻探?对于建设项目,《导则》“8.3.4.3现状监测井点的布设原则:a)当现有监测井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
b)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
当勘探井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如仍未达到目的含水层,应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类别判定。
对于地面Ⅰ类建设项目,应重点关注包气带(地面至潜水面)防污性能。
对于项目评价区的潜水含水层,必须采集水样;对于项目评价区的承压含水层,若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或钻孔资料可以证明项目评价区为承压含水层,上部隔水层厚度巨大,且分布连续、稳定,具备足够的防污性能,则可以不用进行更深的钻探;对于岩溶区,则应按照地下水系统布设地下水采样点。
三、一级评价是否必须做水文地质试验(抽/注水试验、渗水试验、淋滤试验、弥散试验)?《导则》7.1规定“一级评价要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
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3 引用标准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
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5。
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6。
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梳理总结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类别内容要求1、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基本要求阶段划分2、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运营期的变化特征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状况划分正常状况、非正常状况1、根据附录 A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2、IV 类项目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3、I 类项目:37-石油开采;39-油库(不含加油站的油库);42,47-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采选(含单独尾矿库)-排土场、尾矿库;45-铁合金制造;锰、铬冶炼--锰、铬冶炼;48--冶炼(含再生有色金属冶炼);识别方法识别行业类别55--化学矿采选;L 石化、化工中大多数;90--化学药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制造;118--皮革、毛皮、羽毛(绒)制品—皮革;120--纺织品制造;127--机场—地下油库;145--工业废水集中处理;151--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及综合利用;154--仓储(不含油库、气库、煤炭储存)--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155--废旧资源(含生物质)加工、再生利用--危废I 类;地下水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1、识别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位置、规模、装置、设施、污材质等)染途径2、建设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途径识别内容1、建设项目污废水成分(可参照HJ/T2.3 环境影响评价技特征因子术导则地表水环境);2、液体物料成分3、固废浸出液成分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敏感程度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敏感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整理)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表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
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评价
级别
包气带防污性能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污水排放量
水质复杂程度
一级
中
易
较敏感
大
复杂一简单
中
复杂一中等
小
复杂
不敏感
大
复杂
中
较敏感
大
复杂一中等
中
复杂
强
易
较敏感
大
复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级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他组合
三级
小-中
小-中
较敏感-不敏感
弱-中
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评价
等级
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
一级
小-大
小-大
敏感
弱-强
中等
中等
较敏感
强
大
较敏感
中等-强
大
大
较敏感
弱-强
不敏感
强
中
较敏感
中等-强
小
较敏感
强
二级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他组合
三级
弱
不易
不敏感
中
简单
小
中等一简单
中
易
不敏感
小
简单
不敏感
中
简单
小
中等一简单
不易
较敏感
中
简单
小
环评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I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表1-1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水环境指标问题地下水水质与水温变化备注:“ +为有利影响;-”为不利影响;“1为轻度影响;“ 2为一般影响;“ 3为严重影响;c长期影响;d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1)建设项目分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610-2011)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U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川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U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I类建设项目。
(2)1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610-2011),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
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 1.0m。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
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84—92
5.2 表征分级条件的分类标准
5.2.1 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a.复杂的(Ⅰ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复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表粘性
土覆盖层薄,不连续或缺失,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自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多
的地区。
B.中等的(Ⅱ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
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 策
编写地下水环评报告书
图 1 地下水环评工作程序框图
数据处理
建
设
项
目
工
程
分
总
析
结
阶
段
——建设项目的环境特征,以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表征;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以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表征;
——对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要求,以地下水质量类别表征;
——环境敏感区存在状况。
查清主要污染源与主 要污染因子。 一般可通过搜集资料 解决,不再进行现场调 查。 一般可不进行开采量 调查;水位监测在评价 工作期间进行;水质监 测只在枯水期采样一 次。 监测项目能基本包括 有影响的污染因子。 以搜集利用类比资料 与经验资料为主,可进 行现场简易试验。参数 值以采用经验值为主。
宜采用经验模式、类比 分析、近似解法进行半 定量至定性影响预测。 预测参数的选用以经 验值为主,预测参数与 预测点数量较少。 预测、评价内容以建设 项目为地下水水质污 染影响为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
溶试验、土柱淋滤试验、弥散试验(溶出物、吸附降解能力、a、D)、流速试验(连通 试验)、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 。
精选课件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环境现状评价
❖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 ❖ 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分析,应叙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
精选课件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调查与评价范围
❖ Ⅰ类建设项目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 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一级50km 2 ;二级20~50km 2 ;三级20km 2。
❖ Ⅱ类建设项目应包括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 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 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平原地区),必要时应扩展 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矿山疏排水),以及可能与建设 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大型 供水水源地)。
❖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 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 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 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 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精选课件
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Ⅱ类)
❖ 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划分
❖ 1、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大、中、小 ; ❖ 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大、中、小 ; ❖ 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 ❖ 4、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强、中等、弱。
精选课件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调查与评价原则 ❖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试题)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1、《地下水质量标准》的适用范围是〔〕。
A.地下热水B.地下矿水C.一般地下水D.地下盐卤水2、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依据建设工程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工程分为〔〕。
A.一类B.二类C.三类D.四类3、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在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和效劳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工程为〔〕。
A.Ⅰ类B.Ⅱ类C.Ⅲ类D.Ⅳ类4、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在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和效劳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工程为〔〕。
A.Ⅰ类B.Ⅱ类C.Ⅲ类D.Ⅳ类5、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在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和效劳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同时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工程为〔〕。
A.Ⅰ类B.Ⅱ类C.Ⅲ类D.Ⅳ类6、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应当在哪个阶段完成。
〔〕A.预备阶段B.推想评价阶段C.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D.报告编写阶段7、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应当在哪个阶段完成。
〔〕A.预备阶段B.推想评价阶段C.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D.报告编写阶段8、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应依据建设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和效劳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工程特征,识别其〔〕的环境影响。
A.正常与非正常两种状态下B.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C.正常状态下D.事故状态下9、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承受〔〕。
A.叠图法B.指数法C.网络法D.矩阵法1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某Ⅰ类建设工程拟建在某温泉保护区内,污水排放量为 100m3/d,污水水质简洁,该工程评价工作等级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
表1-1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 地下水水质与水温变化 常规指标污染 重金属污染 有机污染 放射性污染 热污染 冷污染 Ⅰ类建设建设阶段 -1d 生产运行阶段 -1c 服务期满后 -1d 备注: “+”为有利影响;“-”为不利影响;“1”为轻度影响;“2”为一般影响;“3”为严重影响;c 长期影响;d 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环境要素 评价类别 评价因子 地下水 污染源评价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pH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类、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 影响分析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1)建设项目分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水环境指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
(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
表1-3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览表评价级别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水质复杂程度一级弱-强易-不易敏感大-小复杂-简单弱易较敏感大-小复杂-简单不敏感大复杂-简单中复杂-中等小复杂中较敏感大-中复杂-简单小复杂-中等不敏感大复杂价级别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目场地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项目污水排放量目水质复杂程度中复杂不易较敏感大复杂-中等中复杂中易较敏感大复杂-简单中复杂-中等小复杂不敏感大复杂中较敏感大复杂-中等中复杂强易较敏感大复杂二级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三级弱不易不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中易不敏感小简单中不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易较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强易较敏感小简单不敏感大简单中中等-简价级别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目场地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项目污水排放量目水质复杂程度单小复杂-简单中较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不易较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不敏感大-小复杂-简单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0m。
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即 5.79×10-5cm/s在10-7cm/s~10-4cm/s之间,且分布连续、稳定。
则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
场区在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
项目所在区域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则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较密切。
综合分析,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
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不属于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源保护区、也不属于补给径流区,同时项目占地为规划的轻工建设用地,场地内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环境敏感区。
则项目场地地下水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水排放量为220.03m3/d<1000 m3/d,废水中的污染物为非持久型污染物,即污染物类型数=1。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有CODcr、BOD5、SS、动植物油、氨氮,共计5个<6个。
则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小,污水水质简单。
综上述述,通过查表1-3可知本项目地下水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降雨或废水排放等通过垂直渗透进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经吸附、转化、迁移和分解后输入地下水。
因此,包气带是联接地面污染物与地下含水层的主要通道和过渡带,既是污染物媒介体,又是污染物的净化场所和防护层。
地下水能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
一般说来,土壤粒细而紧密,渗透性差,则污染慢;反之,颗粒大松散,渗透性能良好则污染重。
4.1水文地质概况(1)地质概况项目场地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区在勘察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0.5 g/L,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
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
(2)含水组水文地质特征项目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浅水层上部为粘土,下部以砂砾石为主,卵砾石其次。
此类型地下水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控制影响,则比较容易受到污染。
一般旱季水位下降,雨季地下水位回升,自年初至五、六月份,由于降水量少,蒸发旺盛,地下水呈连续下降状态。
七月份后,随雨季的到来,地下水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位迅速回升,九月份以后转入降落期延伸到年底。
(3)包气带及深层地下水上覆地层防污性能包气带即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是地下含水层的天然保护层,是地表污染物质进入含水层的垂直过渡带。
污染物质进入包气带便与周围介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作用,其作用时间越长越充分,包气带净化能力越强。
包气带岩土对污染物质吸附能力大小与岩石颗粒大小及比表面积有关,通常粘性土大于砂性土。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0m。
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分布连续、稳定。
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
4.2地下水污染途径、影响分析及预防措施(1)污染途径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路径称为地下水污染途径,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情况,拟建项目可能对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待宰圈、屠宰车间、氨机房、污水处理站、垃圾集中箱放置场地等污水下渗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2)影响分析①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影响正常情况下,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污染物迁移穿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造成。
项目场地为粉质粘土层,其渗透系数为0.05m/d,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说明浅层地下水不太容易受到污染。
若废水或废液发生渗漏,污染物不会很快穿过包气带进入浅层地下水,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很小。
②对深层地下水的污染影响判断深层地下水是否会受到污染影响,通常分析深层地下水含水组上覆地层的防污性能和有无与浅层地下水的水利联系。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区内第Ⅱ含水组顶板为分布比较稳定且厚度较大的粘土隔水层,所以垂直渗入补给条件较差,与浅层地下水水利联系不密切。
因此,深层地下水不会受到项目下渗污水的污染影响。
(3)预防措施该项目重点污染区防渗措施为:待宰圈、屠宰车间、氨机房地面采取粘土铺底,再在上层铺设10-15cm的水泥进行硬化,并铺环氧树脂防渗;氨机房中的氨罐区四周设围堰,围堰底部用15~20cm的耐碱水泥浇底,四周壁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并涂环氧树脂防渗;污水处理站所用水池、事故池均用水泥硬化,四周壁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全池涂环氧树脂防腐防渗。
通过上述措施可使重点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10cm/s。
一般污染区防渗措施:制冷工段地面、生产区路面、垃圾集中箱放置地、维修车间仓库地面采取粘土铺底,再在上层铺10~15cm的水泥进行硬化。
通过上述措施可使一般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7 cm/s。
由污染途径及对应措施分析可知,项目对可能产生地下水影响的各项途径均进行有效预防,在确保各项防渗措施得以落实,并加强维护和厂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可有效控制厂区内的废水污染物下渗现象,避免污染地下水,因此项目不会对区域地下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