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汇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高渗液体如: 50% 葡萄糖注射液、20% 甘露醇、 10%葡萄糖注射液、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右旋 糖酐
• 血管收缩药如: 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垂体素
•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氯化钾、氯 化钙
•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 化疗药物如: 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 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放线菌素D、柔红霉 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 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氟尿嘧啶 等。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
处理措施
1、 物理疗法 :
• 有热敷、冷敷、红外热照射等方法, 对于静脉输液外渗局 部出现的红、肿、痛及局部炎症反应, 缓解药物外渗引起 的症状有一定疗效,。取热水袋、热毛巾局部热敷, 水温不 超过60 ℃ , 红外线局部照射距离,每次10分钟,以免烫伤, 通过物理疗法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 并能减轻药物 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3、生理因素
•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 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 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 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管长期营 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外渗的临床分级
• 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 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 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 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 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 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 ,可凹性水肿,循环障 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 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
1)化疗药物
外渗后可致局部灼伤 (烧伤样改变)、 组织坏死。如阿 霉素、表阿霉素 、长春新碱、卡 氮芥、氮烯、环 磷酰胺、氟尿嘧 啶、顺铂等
2)高浓度、刺激性药物
外渗后可致沿静脉 走向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 灼热、疼痛。
常见药物
TPN、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5 %碳酸氢钠、氨基酸、脂肪乳、50%葡 萄糖、KCL、VC、多巴胺、间羟胺、去甲 肾上腺素等,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浓 度、渗透压、刺激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 用冷藏后的仙人掌的肉(要去皮,刺)敷在渗出部 • 新鲜土豆切成薄片,外敷在渗出部,干了再换一片 • 用芦荟汁外敷
常见外渗药处理
1、红霉素、地西浮: ①回吸,利用原针头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
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皮管内及皮下水疱液吸 出。 ②解毒剂局部环封,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ml无菌空 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即由疼痛 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常用的方法为 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一 次,连续三天。
• 其他:造影剂、静脉高营养药物、血液制品、某 些抗生素等。如:乐凡命、脂肪乳、氨基酸、柔 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
容易外渗人群
1、不会表达的婴幼儿, 2、感觉迟钝的老年人, 3、麻醉未清醒者 4、应用镇静剂的人,躁动患者等。
2、机械损伤:
• 原因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 刺,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 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 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 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拔针后按压针 眼不正确 (凝血不正常)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 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 次数。
常见外渗药处理
③外敷:宜局部冷敷,一般使用24小时,最长可用 至三天。也可先冰敷6-24小时后再冷敷。必要时 也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但严禁热敷。
④渗漏24小时后,可适情使用超短波、红外线、紫 外线照射仪等,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 收等作用。 外渗时局部会产生无菌炎性反应宜选 择 冷敷效果更佳。除了长春碱类药物,对于细胞 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发泡剂外渗冷敷比热敷更有效。 湿热敷会导致组织浸软及坏死。
• 昏迷、严重脱水, 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 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 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 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 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性 并导致破损。
3) 普通药物
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收, 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外渗的临床分级
•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
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
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病因素
•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 因素
• 1、药物因素 • (1)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 (2) 速度过快 • (3)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 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百度文库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①给药期间刺激 或毒性药物刺激 静脉内壁造成静 脉炎。(变-渗增)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②药物由脉管系统渗 出扩散至周围组织, 致局部炎症反应可 形成红肿硬结形成 脓肿,称化学性蜂 窝组织。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③局部炎症进一步发 展、药物毒性作用 过强或致局部血管 严重收缩均可造成 局部组织糜烂坏死, 称为渗出性坏死。
预防措施
•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力争一针见血, 避 免刺破血管。
•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 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和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的损伤 •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观察 • 加强告知 *对静脉输入高危药物时充分告知患者及陪护,让其了解、认
识静脉输液基本的、必要的医学和护理知识, 做到相互配 合,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 低纠纷发生的风险。
• 血管收缩药如: 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垂体素
•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氯化钾、氯 化钙
•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 化疗药物如: 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 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放线菌素D、柔红霉 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 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氟尿嘧啶 等。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
处理措施
1、 物理疗法 :
• 有热敷、冷敷、红外热照射等方法, 对于静脉输液外渗局 部出现的红、肿、痛及局部炎症反应, 缓解药物外渗引起 的症状有一定疗效,。取热水袋、热毛巾局部热敷, 水温不 超过60 ℃ , 红外线局部照射距离,每次10分钟,以免烫伤, 通过物理疗法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 并能减轻药物 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3、生理因素
•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 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 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 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管长期营 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外渗的临床分级
• 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 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 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 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 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 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 ,可凹性水肿,循环障 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 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
1)化疗药物
外渗后可致局部灼伤 (烧伤样改变)、 组织坏死。如阿 霉素、表阿霉素 、长春新碱、卡 氮芥、氮烯、环 磷酰胺、氟尿嘧 啶、顺铂等
2)高浓度、刺激性药物
外渗后可致沿静脉 走向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 灼热、疼痛。
常见药物
TPN、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5 %碳酸氢钠、氨基酸、脂肪乳、50%葡 萄糖、KCL、VC、多巴胺、间羟胺、去甲 肾上腺素等,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浓 度、渗透压、刺激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 用冷藏后的仙人掌的肉(要去皮,刺)敷在渗出部 • 新鲜土豆切成薄片,外敷在渗出部,干了再换一片 • 用芦荟汁外敷
常见外渗药处理
1、红霉素、地西浮: ①回吸,利用原针头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
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皮管内及皮下水疱液吸 出。 ②解毒剂局部环封,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ml无菌空 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即由疼痛 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常用的方法为 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一 次,连续三天。
• 其他:造影剂、静脉高营养药物、血液制品、某 些抗生素等。如:乐凡命、脂肪乳、氨基酸、柔 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
容易外渗人群
1、不会表达的婴幼儿, 2、感觉迟钝的老年人, 3、麻醉未清醒者 4、应用镇静剂的人,躁动患者等。
2、机械损伤:
• 原因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 刺,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 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 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 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拔针后按压针 眼不正确 (凝血不正常)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 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 次数。
常见外渗药处理
③外敷:宜局部冷敷,一般使用24小时,最长可用 至三天。也可先冰敷6-24小时后再冷敷。必要时 也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但严禁热敷。
④渗漏24小时后,可适情使用超短波、红外线、紫 外线照射仪等,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 收等作用。 外渗时局部会产生无菌炎性反应宜选 择 冷敷效果更佳。除了长春碱类药物,对于细胞 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发泡剂外渗冷敷比热敷更有效。 湿热敷会导致组织浸软及坏死。
• 昏迷、严重脱水, 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 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 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 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 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性 并导致破损。
3) 普通药物
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收, 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外渗的临床分级
•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
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
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病因素
•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 因素
• 1、药物因素 • (1)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 (2) 速度过快 • (3)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 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百度文库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①给药期间刺激 或毒性药物刺激 静脉内壁造成静 脉炎。(变-渗增)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②药物由脉管系统渗 出扩散至周围组织, 致局部炎症反应可 形成红肿硬结形成 脓肿,称化学性蜂 窝组织。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③局部炎症进一步发 展、药物毒性作用 过强或致局部血管 严重收缩均可造成 局部组织糜烂坏死, 称为渗出性坏死。
预防措施
•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力争一针见血, 避 免刺破血管。
•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 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和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的损伤 •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观察 • 加强告知 *对静脉输入高危药物时充分告知患者及陪护,让其了解、认
识静脉输液基本的、必要的医学和护理知识, 做到相互配 合,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 低纠纷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