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得当。 1级:皮肤苍白,水肿小于,伴有(无)疼痛
同时引起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素E,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中膜层出现血细胞浸润的炎症性改变,释放组胺,使静 脉收缩、并硬而引起静脉炎。
根据液体渗透压对静脉血管损伤的危险性可分为:
查看患者不到位,发现药物外渗 渗透压<240-340mosm/L为等渗溶液,如:0.
患者因素 药物因素 护士因素
生理因素: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的老化,会出现 血管壁硬化,弹性差,皮肤松弛,血管脆性增 加等自然的生理现象
疾病因素: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 心病等慢性老年疾病,影响机体代谢及恢复。
个体因素: ①患者无沟通能力,四肢活动受 限,感觉障碍,不利于及时发现输液外渗。 ②长期鼻饲导致营养不良,周围循环差。
药物名称
TPN 甘露醇 5%碳酸氢钠 50%葡萄糖
渗透压mosm/L 1400 1098 1190 2526
美国INS药物渗出分级标准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苍白,水肿小于,伴有(无)疼
痛 2级:皮肤苍白,水肿在,皮肤发凉,伴有
(无)疼痛 3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水肿大于
15cm,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 伴麻木感; 4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 渗出,皮肤变色,瘀斑,或肿胀,水肿大 于15cm,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 中度-重度疼痛
多巴酚丁胺 2.5
氯化钾 4.0-8.0 氟康唑
4.8
多巴胺 2.5-4.5 更昔洛韦 11.0 头孢曲松钠 4.5-6.5
万古霉素 2.5-4.5 头孢哌酮 3.0-5.5 吗啡 2.5-6.0
渗透压<240mosm/L为低渗溶液,如: 0.45%Nacl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
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针对性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7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8
③局部炎症进一步发展、药 物毒性作用过强或致局部 血管严重收缩均可造成局 部组织糜烂坏死,称为渗 出性坏死。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9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10
2 .药物分类—
根据对组织损伤程度分3类: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41
4. 输液前教育
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 现、严重后果,输液期间的 注意事项,如出现局部隆起、 疼痛或输液不通畅,应立即 关闭输液器并
呼叫护士
疼痛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26
2. 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 结,严重者可出现疱疹、大水 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 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 织坏死
3 .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 色焦痂,焦痂外周红斑肿胀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27
4. 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 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受累部位灼痛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31
2. 选择穿刺用具 ①长期胃肠 外营养、化疗药物依次为:
PICC—cvc —留置针;钢针
零容忍,如果患者拒绝用中 心静脉,应签署外周静脉营 养、化疗同意书。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32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33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11
1)发疱性、刺激性化疗药物
外渗后可致局部灼伤(烧伤 样改变)、组织坏死。如 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 新碱、卡氮芥、氮烯、环 磷酰胺、氟尿嘧啶、顺铂 等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或怀疑刺激性 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需 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 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 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 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min左右
冷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如化疗 药物外渗用2 %-4 %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可用于渗漏早期,因可使血管收缩,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 活,使损伤的部位局限, 方法: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 48~72 h, 1次 /6 h,每次20~30 min。(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 漏性损伤)
溃疡形成的处理
• • • • • 生理盐水清洁伤口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 抬高患肢 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 必要时请伤口小组会诊或手术治疗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可轻可重,因此要以预防为主, 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痛苦。
护士应做到六及时 及时巡视 及时发现 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 及时记录 及时沟通
药物外渗病理生理变化
a.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 管周围组织。 b.虽然留置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 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 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置管时留下的 针眼处渗漏。
c.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输入液刺激血管壁,引起 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药物外渗的后果
• 轻者: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 • 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经久难愈的溃疡,恢复期可因瘢痕挛缩致 功能障碍,甚至手术截肢
药物外渗的预防
• 1.提高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导管 • 2.了解药物性质,医护患共同选择合适的输液通路,减少 钢针使用 • 3.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 的后果,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 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外渗后处理
阿霉素外渗静脉注射氢 化可的松50mg或地塞 米松5mg,冰敷至少60分
钟,抬高患肢。
植物碱类:毒性较强,应 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周血管。 处理原则为稀释药物浓度, 促进组织吸收。常用方法 为:①透明质酸酶或生理 盐水1ml,局部皮下注射。 透明质酸酶能够破坏组织 中的透明质酸,使抗癌药 物易于扩散吸收;②给予 氦氖激光照射。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10%氯化钠外渗处理
1、局部封闭。高浓度氯化钠外渗,由于局部的无菌性炎性反应及软组织充血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疼痛, 故 选用封闭液时选择无菌注射用水+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可以改变局部血液循环, 起到镇痛、 抗感 染作用, 具有操作简单、症状减轻快、 恢复快等特点, 能消除无菌性炎性渗出。
• 药液外渗后使用马铃薯切片外敷时间越早,红肿消退越快,从而越早减少患者的不适。在取材的 过程中,应注意选择优质马铃薯,无变质生芽或变绿,防止因吸收大量变质马铃薯所含龙葵素而中 毒。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处理
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 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654-2热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 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 时,每天3-4次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 封闭。 注意:不能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因其是高渗液,可使 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 4、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通路输注刺激性药物。 • 5、输注刺激性药物应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 • 6、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应选用上肢静脉,因为上肢静
脉管径粗,走行直,且远离关节部位,回流通畅,弹性 好易固定又便于观察。下肢静脉不宜作为注射刺激性药 物的静脉通道。 • 7、合理把握用药剂量与浓度,浓度过高时会提高引发静 脉炎和外渗的发生率 • 8、强化护理责任加强护患沟通 严格床前交接班制度, 一旦发现有外渗倾向,应立即停止输液。
药物渗漏预防及处理
药物渗漏预防及处理
1. 引言
药物渗漏是在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可能导致药物的浪费、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
药物渗漏的发生并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渗漏情况,本文将介绍药物
渗漏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 药物渗漏预防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渗漏预防措施:
- 确保注射器和输液器的连接牢固,使用正确的连接器;
- 使用合适的注射器大小和输液器速率;
- 注意药物溶液的温度和浓度,遵循正确的稀释方法;
- 注射或输液前,仔细检查药物瓶或袋的密封性,确保无损或
泄漏;
- 在注射或输液过程中,注意监测输液速率是否正常,避免药
物过快或过慢注入;
- 在注射或输液结束后,检查注射器或输液器是否有残留药物,避免漏药。
3. 药物渗漏处理措施
以下是处理药物渗漏的一些常见措施:
- 立即停止输液或注射,并将药物残留物与渗漏液体彻底清除;
- 检查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疼痛、肿胀、局部炎症等;
- 根据药物性质和渗漏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给予药物;
- 如有需要重新给予药物,应根据医师的指示重新准备药物;
- 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和记录药物渗漏的原因,并与相关人员
沟通,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总结
药物渗漏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正确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可以减少渗漏发生的可能性,保护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在医疗
过程中,所有相关人员都应密切合作,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
事项,以确保药物输液的安全和有效,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硫酸镁湿敷
硫酸镁湿敷可有效缓解药物外渗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可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无菌纱布,敷于外渗部位,持续湿敷1-2天。
外用药物涂抹
可选用一些抗过敏、抗炎的外用药物如激素类、非甾体抗炎 药等,涂抹在外渗部位,以减轻炎症反应。
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按剂量和时间使用。
口服或外用药物缓解症状
可口服一些抗炎、抗过敏、止 痛等药物缓解患者症状。
掌握正确的穿刺角度和力度,避免刺破血管或药物外渗。
合理使用药物
了解药物性质
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血管,避免使用高渗性、 高刺激性药物。
控制注射速度
注射时控制好速度,避免过快引起血管破裂或药物外渗。
关注患者病情与感受
观察患者状态
注射前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一般情况,对于特殊患者需制定相应的注射计划。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究新的药物载体、改进药物剂型等途径,从源头上 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THANKS
也可选用一些外用药物如止痛 膏、抗炎药膏等,涂抹在外渗 部位,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
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按剂量和 时间使用。
04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在临床中的应用
建立药物外渗预警机制
药物外渗预警机制的建立包括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应急处理等方面。
对不同药物外渗风险的患者进行分类管理,针对高风险患者加强预防措施,如使 用安全型注射器等。
药物外渗对患者的危害
局部组织损伤
功能障碍
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红肿、疼痛、坏死 等损伤。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局部肌肉、神经等功能障 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Nhomakorabea全身并发症
心理负担
某些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全身并发症,如青霉 素外渗可引起青霉素脑病等。
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渗出预防及处理一、药物渗出/外渗:在日常输液工作中很常见,常继发于静脉炎或感染,同时又可与后两者相互作用。
1.渗出:指由于非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表现为肿胀疼痛等。
渗出液体不具有腐蚀性或细胞毒性,很少造成组织坏死或溃烂,渗出液也可逐步吸收,组织肿胀疼痛等症状可逐渐缓解。
2.外渗:指由于腐蚀性药物或液体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因外渗药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细胞毒性,可能造成皮肤、脂肪甚至肌肉坏死,甚至需要手术清创或植皮。
3.腐蚀性药物:是指PH<5、PH>9、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或发泡性药物统称为腐蚀性药物。
其外渗到血管外,对皮下组织造成损害,出现皮肤和皮下组织变性、水泡、发黑及组织坏死等。
常见的腐蚀性药物有抗肿瘤药物、缩血管药物、造影剂、高渗透压电解质等。
4.PH:正常血液PH为7.35-7.45,PH<7为酸性,PH<5强酸性,PH=7.0为中性,PH>7为碱性,PH>9强碱性。
液体PH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PH超过此范围的药物均可损伤静脉内膜上皮细胞,引起化学性的静脉炎。
5.药物或液体渗透压:高度危险:>600mmol/L,中度危险:400-600mmol/L,低度危险:<400mmol/L;渗透压>600mmol/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的静脉炎。
6.渗出/外渗的危险因素:1)物理因素:指静脉穿刺及导管留置过程中对静脉壁造成的破坏或继发于机械性静脉炎。
2)生理因素:指静脉穿刺及留置导管之前就存在病变或之后突发血管急性情况,破坏了静脉壁的完整性,也可继发于血栓性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感染。
3)药理因素:是最常见的因素,药物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4)疾病因素:在整个外渗发生因素中占8.54%,如糖尿病,肿瘤患者。
5)年龄因素:婴幼儿和老年人因自身的生理因素和自理能力低下导致渗出和外渗增加。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是指液体药物或输液液体从输液装置、输液管路或患者静脉注射点外泄的情况。
造成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输液装置故障:输液器、输液管路、针头等输液装置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导致液体泄漏。
2. 静脉注射点插管不当:插管插入不深或插入时损伤血管壁,使液体渗出。
3. 静脉注射点血管壁损伤:注射时针头移位或移动,损伤血管内壁,造成液体外渗。
4. 静脉压力异常:静脉压力过高或过低,会导致液体不正常流动或外渗。
为了预防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输液:操作人员应掌握正确的输液技术和操作规范,确保输液装置的连接牢固,输液管路无损坏。
2. 注意静脉注射点的选择和插管技术:选择适当的注射点,插管时要准确把握插入深度和方向,避免损伤血管壁。
3. 定期观察输液情况:操作人员应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控制静脉压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合适的输液速度和压力,避免静脉压力异常。
5. 加强培训和质控措施: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输液相关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建立质控机制,及时纠正问题。
药物外渗和渗出预防和处理
癌症患者反复化疗,血 管脆性增加
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及乳癌 术后
药物性质
01
药物值:>或<
02
药物的渗透压>
03
药物的浓度(稀释程度)
04
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
反应
常用溶液的 药物名称
范围
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液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 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 灭菌注射用水 碳酸氢钠
细
因被素视为异常事件报告给医生和相关医疗人员,并根据医疗
则
机构的制度和程序填写《异常事件发生报告》
.关于外渗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措施的统计都要归
总、分析,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相关的医疗制度和程序中,应将外渗发生率作为评估治
疗结果和质量改进效果的手段
药物外渗和渗出的影响因素 生理解剖
护士因素
则
.当腐蚀性药物渗出后,肢体远端的部位不能再留置导管
.在渗出标准量表中,外渗属于第级
外渗的概念
.当使用标准量表记录新生儿或儿科患者时,应记录外渗面
外 渗
积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
.所有外渗的发生都应被看做是警惕事件的发生,要记录和 分析外渗的原因
实
.根据医疗机构有关的制度和程序,渗出都应作为异常事件
施 生理通解知剖主管医生或相关医疗机构人员,任何外渗的发生都应
外渗:是指输液管理疏 忽造成的腐蚀性药液进 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 组织。
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 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
渗出的标准
渗出的发生应被作为不利于病人的结果 对渗出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措施的统计数字应被妥善保
药液外渗预防与处理
防感染
小水疱未破溃的应减少摩擦,防破裂感 染,可用碘伏涂抹,大水疱可用无菌 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不剪去表皮, 再用碘伏外敷。凡感染、溃疡或坏死 创面应按外科换药处理。
积极行针对性解毒处理(封闭)
1 )对应性解毒封闭 ①发疱性药物阿霉素、柔红霉素---碳酸 氢钠,减轻炎症反应;丝裂霉素可致 严重溃疡,硫代硫酸钠局封可起直接 灭活作用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①给药期间刺激 或毒性药物刺激 静脉内壁造成静 脉炎。(变-渗增)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②药物由脉管系统渗 出扩散至周围组织, 致局部炎症反应可 形成红肿硬结形成 脓肿,称化学性蜂 窝组织。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③局部炎症进一步发 展、药物毒性作用 过强或致局部血管 严重收缩均可造成 局部组织糜烂坏死, 称为渗出性坏死。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 高渗液体如: 50% 葡萄糖注射液、20% 甘露醇、 10%葡萄糖注射液、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右旋 糖酐 • 血管收缩药如: 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垂体素 •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氯化钾、氯 化钙 •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 化疗药物如: 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 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放线菌素D、柔红霉 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 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氟尿嘧啶 等。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 • 其他:造影剂、静脉高营养药物、血液制品、某 些抗生素等。如:乐凡命、脂肪乳、氨基酸、柔 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
积极行针对性解毒处理(封闭)
②刺激性化疗药物 氮芥等烷化剂--硫代硫酸钠局封可加速烷基化; 卡氮芥---碳酸氢钠局封,起化学灭 活作用 ③局部强刺激性药物长春碱类药物, 应避免在于外周血管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 理 措 施
1、 物理疗法 :
• 有热敷、冷敷、红外热照射等方法, 对于静脉输液外渗局 部出现的红、肿、痛及局部炎症反应, 缓解药物外渗引起 的症状有一定疗效,。取热水袋、热毛巾局部热敷, 水温不 超过60 ℃ , 红外线局部照射距离,每次10分钟,以免烫伤, 通过物理疗法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 并能减轻药物 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 用冷藏后的仙人掌的肉(要去皮,刺)敷在渗出部 • 新鲜土豆切成薄片,外敷在渗出部,干了再换一片 • 用芦荟汁外敷
容易外渗人群
1、不会表达的婴幼儿, 2、感觉迟钝的老年人, 3、麻醉未清醒者 4、应用镇静剂的人,躁动患者等。
2、机械损伤:
• 原因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 刺,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 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 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 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拔针后按压针 眼不正确 (凝血不正常)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 脉给外渗药处理
• 4、钙剂抗素血管活性药:
丹参注射液外敷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时
• 轻者用25%硫酸镁湿敷30min,每天 2~3次,并在损伤处涂抹0.5%碘伏, 若半径大于损伤部位2.5cm,没2h涂抹 一次,有水疱者,在无菌操作下用一 次性注射器抽出内液,再涂抹碘伏。
当药物浓度低,外渗少
如输入的药物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 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 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用热敷的方 法(用25%硫酸镁湿敷30min)可以缓解 血管收缩而引起的循环障碍,从而防 止皮肤组织苍白和坏死。
• 昏迷、严重脱水, 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 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 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 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 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性 并导致破损。
防感染
小水疱未破溃的应减少摩擦,防破裂感 染,可用碘伏涂抹,大水疱可用无菌 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不剪去表皮, 再用碘伏外敷。凡感染、溃疡或坏死 创面应按外科换药处理。
积极行针对性解毒处理(封闭)
1 )对应性解毒封闭 ①发疱性药物阿霉素、柔红霉素---碳酸 氢钠,减轻炎症反应;丝裂霉素可致 严重溃疡,硫代硫酸钠局封可起直接 灭活作用
定义
液体渗出或外渗是指输注刺激性、高渗性药 物/液体时,使血管通透性增强,使输入的 药液/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为的周围 组织,轻则引起局部组织肿胀、疼痛,重 则局部组织起泡、坏死。 这是临床护理经 常遇到并常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的问题, 因此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
药物外渗病因素
•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 因素 • 1、药物因素 • (1)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 (2) 速度过快 • (3)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 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2、输液前教育
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严 重后果,输液期间的注意事项,如出 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通畅,应 立即关闭输液器并 呼叫护士
3、穿刺
①穿刺前不拍打静脉,尽量用力度适中 的压脉带。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一 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 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由技术娴熟的护士 执行。中心静脉置管由专业人员(执 证)执行,非置管病人必须每天更换 输液部位。
3、生理因素
•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 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 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 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管长期营 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常见外渗药处理
• 2、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 应用特异性药物能够直接对抗渗出药物的毒 理作用,具有较强的组织损伤修复作用。如血管收 缩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外渗时使局 部缺氧, 皮肤颜色改变, 严重者出现局部皮下组织 坏死, 酚妥拉明、山莨胆碱敷于局部, 能起到扩张 血管, 改善微循环作用, 热敷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①给药期间刺激 或毒性药物刺激 静脉内壁造成静 脉炎。(变-渗增)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②药物由脉管系统渗 出扩散至周围组织, 致局部炎症反应可 形成红肿硬结形成 脓肿,称化学性蜂 窝组织。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③局部炎症进一步发 展、药物毒性作用 过强或致局部血管 严重收缩均可造成 局部组织糜烂坏死, 称为渗出性坏死。
常见外渗药处理
3、浓度过高的药物如: 25%甘露醇、碳酸氢钠、脂肪乳、 氨基酸、右旋糖酐 由于滴速过快易致外渗,局部用利多卡因+vitC封闭再 取 硫酸镁湿热敷, 每半小时更换一次, 同时观察局部皮肤渗出 后肿胀消退情况和颜色的变化。也可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涂 皮肤患处,包括脂肪乳外渗时也可以使用 。 脂肪乳外渗时处理的办法可以用硫酸镁加上地塞米松、利 多卡因在渗漏局部湿敷,可以起到止痛和抗炎和促进吸收 的作用。
外渗的临床分级
• 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 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 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 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 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 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 ,可凹性水肿,循环障 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 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 3、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先注入非发泡性药 物,如果两种均为发泡性,应先注入稀释量最少 的一种,两次给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糖水冲洗 管道,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5—20分钟。 • 4、在输液前应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主要表现, 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畅,教患者学 会关闭输液器,及时呼叫护士,尽量减少化疗药 物渗出量。
4、检查 在接入化疗、刺激性强或 高浓度药物前,必须检查输液通路 是否有回血,如输液不畅,一定另 选部位。 5、 冲管 注上述药物后,必须用生 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充分冲洗管 道后再拔针。
谢 谢!!!!
预 防 措 施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力争一针见血, 避 免刺破血管。 •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 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和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的损伤 •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观察 • 加强告知 *对静脉输入高危药物时充分告知患者及陪护,让其了解、认 识静脉输液基本的、必要的医学和护理知识, 做到相互配 合,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 低纠纷发生的风险。 •
常见外渗药处理
1、红霉素、地西浮: ①回吸,利用原针头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 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皮管内及皮下水疱液吸 出。 ②解毒剂局部环封,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ml无菌空 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即由疼痛 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常用的方法为 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一 次,连续三天。
3) 普通药物
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收, 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外渗的临床分级
•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 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 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1)化疗药物
外渗后可致局部灼伤 (烧伤样改变)、 组织坏死。如阿 霉素、表阿霉素、 长春新碱、卡氮 芥、氮烯、环磷 酰胺、氟尿嘧啶、 顺铂等
2)高浓度、刺激性药物 外渗后可致沿静脉 走向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 灼热、疼痛。
常见药物
TPN、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5 %碳酸氢钠、氨基酸、脂肪乳、50%葡 萄糖、KCL、VC、多巴胺、间羟胺、去甲 肾上腺素等,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浓 度、渗透压、刺激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渗漏范围较大且药物刺激性强
①立即更换注射部位,患肢制动、抬高 至少48小时, ②用50%硫酸镁或75%的酒精持续湿敷, ③配合药物局部封闭。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 1、化疗给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执行或指 导。 • 2、输液中严密观察,一般15¡ ª 30分钟巡视一次, 细心观察有无红肿、渗出、疼痛,重视患者主诉, 主诉输液部位有疼痛及烧灼感,不管局部是否肿 胀,都要立即停止用药,按外渗程序处理,同时 注意回访,一般化疗药物外渗观察不少于10天。
处理方法
• ①立即停止输液; • ②保留针头,并吸出外渗液,接注射器推注地密米松5mg 拔出针头; • ③病变肢体抬高至少96h; • ④局部冷敷6—12h,一般忌热敷,注意预防冻伤; • ⑤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敷,也可用50%mgSo4湿敷,多爱 肤软膏外涂,水胶体敷料使用; • ⑥局部用0.9%NS10ml+利多卡因1支+地塞米松5mg封闭; • ⑦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毒处理。
封闭方法
从漏出部位外2倍范围向中心缓缓皮下注射
.
预防
1、选择输液部位
①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
②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尽量选择弹性好、粗直 的血管。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射,同时应避 免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部及肘窝。 ③胃肠外静脉营养、化疗药物应避开手、肘窝及行 过广泛切除性手术的肢体,多选前臂近端
常见外渗药处理
③外敷:宜局部冷敷,一般使用24小时,最长可用 至三天。也可先冰敷6-24小时后再冷敷。必要时 也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但严禁热敷。 ④渗漏24小时后,可适情使用超短波、红外线、紫 外线照射仪等,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 收等作用。 外渗时局部会产生无菌炎性反应宜选 择 冷敷效果更佳。除了长春碱类药物,对于细胞 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发泡剂外渗冷敷比热敷更有效。 湿热敷会导致组织浸软及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