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小学数学课新课导入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小学数学课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导入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吸引性原则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年龄小、好动的特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针对性原则
导入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及学生实际来进行设计。
导入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主题。
3、趣味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要求课的导入能做到新颖有趣,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如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
”教师要在导入中让学生以新知发现者的愉快心情把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4、多样性原则
导入应灵活多变地采用各种方法,做到巧妙、新颖,不千篇一律。
固定单一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
课的导入常常是多种导入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导入更加灵活多样。
5、简洁性原则
课的导入起“引子”作用,导入时不能夸夸其谈而占用大量时间,以致冲击了新课的讲述。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致在5分钟至25分钟,因此,导入要
精心设计,做到短小精悍,力求用最少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导入的具体方法
1、以旧引新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大的过程。
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要求教师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而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
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
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
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
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
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
”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2、直接导入法
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直接点明本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同学们已认识了圆的直径、半径,那么,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圆周从某一处断开,然后拉直,将会出现一幅什么图形?”(稍作停顿,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 直接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3、悬念导入法
教学时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导入新课,避免了平铺直叙之弊,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部分:首先,教师随意问几位学生的年龄及过了几个生日。
然后出示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问,引起认知冲突)接着让学生交流,猜测原因。
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
这样设计是从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不太一致的“疑问”入手,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莫定了良好的基础。
4、类比迁移法
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以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5、联系实际法
数学是和人们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
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事例出发,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增强求知欲望。
如:“多位数的认识”。
首先设计一组万以内的读写练习。
由于是已学的旧知识,学生很快准确地读写。
接着出示:我国已有1300000000人口,领土面积9600000平方米……学生由于只接触到万以内的数,因而读不出来。
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需要的数的范围往往是非常大的,只的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这节课我们学习“多位数的认识”。
6、操作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喜爱动手去试一试的心理,精心设计紧
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
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
如:“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很快摆好,摆出两个正方形;再摆:9根小棒还是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这时,学生发现剩下一根小棒不够摆一个正方形。
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有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7、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深受低年级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这是他们感到又饥又渴。
孙悟空好不容易化来一只大西瓜,猪八戒见了就来抢,孙悟空连忙抱住西瓜说:…不准抢,每人分这只西瓜的1/4。
‟猪八戒说:…太少,太少了!‟孙悟空说:…那好,我分给你1/5。
‟猪八戒一听高兴地笑着说:…还是咱们的猴哥好。
‟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就别捉弄八戒了。
‟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故事导入法能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但是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有针对性的故事。
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结论:
小学数学新课的导人方式有很多,比如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等,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在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同时,确保素质教育的落实。
总之,导入的方式,既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