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电离层电波传播解析
电离层无线电波传播
电离层无线电波传播dianliceng wuxian dianbo chuanbo电离层无线电波传播radio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ionosphere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传播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早先着重于电波在电离层F2层电子密度峰值以下区域的传播问题,人造卫星上天以后,扩展到穿越整个电离层区域的传播规律问题。
基本理论电离层由自由电子正离子负离子、分子和原子组成,是部分电离的等离子体介质。
带电粒子的存在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其机制是带电粒子在外加电磁场的作用下随之振动,从而产生二次辐射,同原来的场矢量相加,总的效果表现为电离层对电波的折射指数小于1。
由于自由电子的质量远小于离子的质量,一般电子的作用是主要的,只要考虑电子就够了。
但如电波频率较低而接近于离子的等离子体频率时,离子的影响也不能忽略。
由于地磁场的存在,带电粒子也受它的影响,所以电离层又是各向异性的(见磁离子理论)。
电离层的形成和结构特性是受太阳控制的,因此它既随时间又随空间变化。
在这样复杂的介质中,分析无线电波传播问题必须建立相对简化的物理模型并根据电波的频率采用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对于电离层电波传播,介质的折射指数是一个最根本的参数,实验证明相当有效。
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磁离子理论表达的折射指数的公式称为阿普尔顿-哈特里公式,它是电离层电子密度和电波频率的函数,所以又被称为色散公式,而电离层则是一种色散介质。
对于短波和波长更短的电波传播问题,可以采用近似的射线理论,对长波和超长波则一般需要采用波动理论,有时可将地面和电离层底部之间看作一个同心球形波导。
折射和反射电离层的折射指数主要取决于电子密度和电波频率,电子密度愈大或电波频率愈低,折射指数愈小。
因为电离层的折射指数小于1,电波在电离层中受到向下折射,在垂直投射的情况下,折射指数等于零时,电波不能传播,产生“反射”。
在一定值的电子密度情况下,使折射指数为零的频率称为电波的临界频率,在地磁场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一频率就等于电子的等离子体频率。
电离层对高频电波传播的影响研究
电离层对高频电波传播的影响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电离层对高频电波传播的影响。
电离层,作为地球大气层的一部分,由太阳紫外线、射线和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引起的气体电离形成。
这一区域的存在对高频电波(如无线电波、微波等)的传播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尤其在无线通信、雷达探测、卫星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首先介绍电离层的基本结构和特性,包括其形成机制、电子密度分布、以及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规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电离层对高频电波传播的主要影响,包括信号衰减、折射、散射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电波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信号质量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电离层变化对高频电波传播的影响,包括电离层扰动、电离层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无线通信、雷达探测等实际应用的影响。
2. 电离层特性及其动态变化电离层,也称为电离层或电离大气层,是地球大气层的一部分,其中气体分子和原子因太阳紫外线、射线和太阳风等太阳活动的影响而被电离。
这层电离的大气对高频电波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电离层的主要特性包括其电子密度、离子密度、温度、压力和高度等。
电子密度是决定电离层对电波吸收和折射性质的关键因素。
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会随着时间、地理位置、太阳活动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对高频电波的传播特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电离层的动态变化主要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太阳活动周期变化等。
昼夜变化是由于太阳照射引起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日变化和夜变化。
季节变化则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受到太阳照射的影响不同,从而影响电离层的电子密度。
太阳活动周期变化则是指太阳活动的强弱对电离层的影响,通常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会增加,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也会增强。
电离层的动态变化不仅会影响高频电波的传播路径,还会引起电波的衰减、折射、散射等现象。
例如,电离层中的电子会对电波产生吸收作用,导致电波能量衰减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梯度会导致电波发生折射,改变电波的传播方向电离层中的不规则结构则会引起电波的散射,使电波的能量分布更广。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面对二十多个业余波段,究竟该用哪一段?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对通信会有什么影响?当你对这些问题打算亲自体验一番之前,应该对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及各业余波段的特点等等先做些“调查研究”,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离开发射天线后,是经过不同的传播路径到达接收点的。
人们根据这些各具特点的传播方式,把无线电波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
1)地波,这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
2)天波,也即电离层波。
地球大气层的高层存在着“电离层”。
无线电波进入电离层时其方向会发生改变,出现“折射”。
因为电离层折射效应的积累,电波的入射方向会连续改变,最终会“拐”回地面,电离层如同一面镜子会反射无线电波。
我们把这种经电离层反射而折回地面的无线电波称为“天波”。
3)空间波,由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点的电波,被称为直射波。
有一部分电波是通过地面或其他障碍物反射到达接收点的,被称为反射波。
直射波和反射波合称为空间波。
4)散射波,当大气层或电离层出现不均匀团块时,无线电波有可能被这些不均匀媒质向四面八方反射,使一部分能量到达接收点,这就是散射波。
在业余无线电通信中,运用最多的是“天波”传播方式,这是短波远距离通信向必要条件。
空间波和散射波的运用多见于超高频通信,而地波传播“般只用于低波段和近距离通信。
二、电离层与天波传播1.电离层概况在业余无线电中,短波波段的远距离通信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
短波段信号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天波,所以我们必需对电离层有所了解。
地球表面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层的底层部分是“对流层”,其高度在极区约为九公里,在赤道约为十六公里。
在这里,气温除局部外总是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人们常见的电闪雷鸣、阴晴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但这些气象现象一般只对直射波传播有影响。
在离地面约10到50公里的大气层是“同温层”。
它对电波传播基本上没有影响。
离地面约50到400公里高空的空气很少流动。
第3章-电离层电波传播
第3章 电离层电波传播 地磁场的影响:
FB ev B0
– 电场方向与地磁场方向一致 则FB=0,地磁场对电子运动不产生任何影响 – 电场方向与地磁场方向垂直 则FB值最大,电子将围绕地磁场的磁力线作圆周运动。
若ω=υ, 则电离层的电导率最大, ω>>υ和 ω<<υ时,电导 率很小,近似为0 。 频率越高,电导率越小。 D层:υ=106-107次/秒 E层:υ=105次/秒 F层:υ=102-103次/秒 800km:υ=1次/秒 D层电导率最大,E层次之,电离层吸收损耗主要由D层引 起,有时称D层、E层为吸收层。
电波传播与散射
第3章 电离层电波传播
第3章 电离层电波传播
电离层电波传播(Ionospheric Radio Propagation)
– 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 天波传播(Sky Wave Propagation):经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 点的传播 • 电离层散射传播 • 流星余迹散射传播
3.1 电离层概况 3.2 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3.3 短波天波传播 3.4 中波和长波电离层传播
第3章 电离层电波传播
3.1.3 电离层的等效电参数 – 无规则热运动 – 外电场作用作简谐运动 – 碰撞导致吸收损耗 –电离层的等效电参数
•有耗等离子体的复相对介电常数 r r j 0 •如何求解εr和σ?
H j 0 E J e r E j 0
2
电波传播与散射
第3章 电离层电波传播 电离层的规则变化 • 日夜变化:正午稍后时分达到最大值,到拂晓时各层的电子 密度达到最小,黎明和黄昏时分,电子浓度变化最快。夜 间D层消失,E层变低、密度减小,F层合并且浓度降低。 • 季节变化:一般夏季的电子密度大于冬季,但F2层例外。 • 随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变化:黑子数目增加,各层电子密 度增加,F2层受太阳活动影响最大。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影响的相关问题研究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影响的相关问题研究电离层对电波传播影响的相关问题研究引言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部分,包括电离层D层、电离层E 层、电离层F层等不同的离子层。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无线电通信、卫星导航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相关问题,包括电离层结构、电离层异常和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机制。
一、电离层结构电离层是由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光和X射线将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离解形成的。
电离层D层位于60-90公里高度之间,E 层位于90-150公里高度之间,而F层则分为F1层和F2层,分别位于150-250公里和250-1000公里高度之间。
这些离子层会随着太阳活动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电离层异常。
二、电离层异常电离层异常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空间区域内,电离层中的离子浓度变化异常,造成电波传播中的多路径传播、衍射、散射等现象。
电离层异常包括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变化是指在白天和夜晚,电离层中的离子浓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导致电波传播的特性也随之改变。
季节变化是指在不同季节,电离层的结构和离子浓度会有所差异,从而对电波传播产生不同影响。
三、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机制1. 多路径传播:电离层中的离子会对电波进行折射、反射等,导致电波沿多条路径传播到达接收地点,从而引起多路径传播。
多路径传播会导致传播路径的延长和主导路径的改变,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和速度。
2. 衍射和散射:电离层对电波的传播路径产生衍射和散射。
衍射是指电波在电离层边界发生弯曲的现象,使电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到阻塞区域;散射则是指电波与电离层中的离子相互作用后,沿其他方向进行传播。
衍射和散射会导致信号的弱化和延迟。
3. 消光:消光是指由于电离层中的吸收和散射作用,电波强度逐渐减弱的现象。
电离层中的气体分子和离子能够吸收频率较高的电波,导致信号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4. 频延:频延是指电离层对不同频率的电波传播速度的影响。
电离层会对低频电波进行较大程度的频延,而对高频电波的频延较小。
第10章 电波在电离层的传播特性
射波与地面相切时,一会引起地面吸收,所以入射波要有一定
的仰角。
10.2电波在电离层的传播
• 慢行现象 • 寂静区
1
2
3
1 <2 <3
电离 层
电离 层
电离层 地面波 静区
静区
地 面 波 r1
r2
(a)
(b)
10.3各波段在电离层的传播特性
• 短波 衰落 衰落是接收信号强度的一种无规则变化。衰
落时的信号强度可有几十到几百倍的变化。 短波传输中的衰落现象是不同的几条电波 射线在接收点干涉的结果。
r
1 80.8
N f2
在不考虑电子和其他粒子碰撞的情况下,等效介电常数为实数,所 以电离层具有理想电介质的特性。电场能量仅使电子发生震荡,并 没有任何损耗。
10.1电离层介绍
考虑电子和其他粒子碰撞
eE m dV mV jV m mV
dt
H
j 0 E
eN
e
jm
m
E
j 0r'E
r' r j60
r
1
m 0
Ne2
( 2 2 )
Ne2 m( 2 2 )
10.1电离层介绍
当有 2 2时
r
1
Ne2
m 0
1
2
令0 2
Ne2
m 0
2f0 2,
f0
则
Ne2 m 2
80.8N 为等离子体频
r
1
02 2
1-
f02 f2
10.1电离层介绍
考虑地球的地磁场
地磁场将对电离层带来很大影响,地球的磁场是 由地球飞快的自转和地核中的所形成的涡电流所产生 的,磁场场的的南北极和地理的南北极有一定夹角, 并且处在不断变化中,地磁场的强度也在不断变化。
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2
时间常数
在复杂的问题中,估计和比较两种不同的过程的时间常数,可以判断哪 种过程起控制作用。 比如,在电离层中,化学过程和扩散过程都具有潜在的重要性。不过, 在某些高度上,化学过程比输运过程慢得多,对这样的区域,可以只考 虑输运过程而忽略化学过程,在顶部电离层,情况大致如此;反之,化 学过程输运过程的时间常数相比,化学过程的时间常数短得多,可以只 考虑化学过程而忽略程输运过程,在 E 层和 F1 层,情况大致是如此。 影响电离层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一般地讲,参与反应的成分 和密度与反应速率直接有关。此外,参与反应的成分的运动速率和温度 或碰撞频率也影响反应速率。获得反应速率定量的信息相当困难。
z 是约化高度, z ( h hm,o ) / H 。 将 ne( z )对 z 求导数,忽略 的高度变化,可以得到,当
ez cos
时,电子密度取极大值 nm nm,o cos1 / 2 ,
可见,电子密度极大以 cos1 / 2 的形式随天顶角变化。一个具有 这样性质的层称作 -Chapman 层。 在电离层中,E 层和 F1 层的属性最接近 -Chapman 层。
q=(1+)eNeNe=(1+)eNe2 由此可见,存在负离子时,生成率平方根仍然正比于平衡态电子密度, 仅仅数量上有变化。因子(1+)(e+i)常常称为等效复合系数。=0 对应不存在负离子的情况。
E 层和 F1 层
E 层电子密度峰值大约出现在 105 到 110km 高度。
E 层的形成与穿透较深、吸收不是很强的那部分太阳辐射有关。在
电离层中电波传播的基础物理问题
电离层中电波传播的基础物理问题
电离层中电波传播的基础物理问题包括:
1. 介质特性:电离层是由高度电离的气体组成,其电磁波传输特性与常规的空气或真空介质不同。
电离层中存在的离子和自由电子可以对电波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向和极化状态产生影响。
2. 折射和反射:电离层中的离子和自由电子可以使电波产生折射和反射。
表面反射和天线朝向的角度也可以影响电波的传输。
3. 大气异常传播:电离层中的等离子体密度分布与地球表面物理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相结合,会导致一些异常传播现象,例如超视距和多路径传播等。
4. 色散和吸收:电离层中不同频率的电波对等离子体的折射率有不同的响应,从而产生了色散现象。
同时,在高频率下,电离层的吸收也非常显著,这将限制电波的传播距离。
综上所述,电离层中电波传播的物理问题非常复杂,需要对空间中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电磁波的传输特性、落地大气的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__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Ez, t Eme
Em
j 0t k 0 z
其中,Em为信号的平均振幅,
0
0
A e
dk j 0 z t d 0
d
Em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但在
当将电离层看成理想介质时
Zm
nn n3
n2 n1 n0
N z n r 1 80.8 2 f
N Nm
n1 n2 nn
根据折射定律,有
i1 i0 i1 n1
n0 n1 i1 i0
当 n随高度增加时,路径向上弯曲; 当 n随高度减小时,路径向下弯曲。
n0 sin i0 n1 sin i1
dV eE m mV 在正弦稳态场中, E jVm mV e dt eE V jm m
e H j0 E Ne jm m E
2 Ne 1 j0 1 j E jm 0 2 Ne j 2 j0 1 2 E jm 0 Ne 2 Ne 2 j0 1 j 2 2 m 0 m 0 2 2 ' j0 r E
n0=1
电波在单电离层中的传播路径
nn n3 n2 n1 n0
路径方向的改变发生在in=90°的时候
2) 电波从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条件
n0 sin i0 n1 sin i1 nn sin in
N z 令 in 90 则 sin i0 nn 1 80.8 2 f
大约80
大约 21011
大约110
2 ~ 4 1011
电离层及通信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 为实现未来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最直接的是采用EHF频段和更完善的星上处理 技术, 以及使天线更好地适应战术情况的变化需要,提供灵活覆盖,改善抗干扰性, 具 备为 生存而重构网络的能力, 以及更有效的按需分配技术和抗核效应与抗实际进攻的保 护能力。 4.1提高星上处理能力 因为存在许多小型终端来的跳频上行链路信号和按频分多址方式 工作的许多站址,所以 采用EHF频段的宽频带是有效的,那束需要采用抗大量战术终端干 扰的保护措施是预科中 的事。其他的星上处理技术,如基带解调和星上数据路由选择也是可预见要发展的技术。 将来发展的关键是天线技术。除发展下行链路天线,包括电子扫描多波束天线外,对于 上行链路接收将需要更完善的阵列天线。这些技术与高增益和星上频率复用技术一起,可 提 供高的抗干扰性。采用自适应方案也将有助于识别干扰信号和所需信号,而所需的信 号可以 通过采用保密与扩展频谱方式加以识别。在航天器上,相控阵天线会得到预期的 发展。 4.2 E1tF技术 当今大部分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工作在SHF (7/8GHz)频段,预计EHF频段将在 未来 的军用卫星通信系统中大量开发。使用EHF额段将会对军事用户带来很多好处,它的 频段 分配是上行链路43.5到45.5GHZ, 下行链路是2O.2到21.2GHz。2GHz的上行链 路带宽 将使处理增益提高j而处理增益将由于星上消去扩展技术而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了 电子反干 扰的需要,EHF频段在对小型终端随频率提高而增大EI RP的方面很有优势,对于 大型终 端(干扰源)却达到了实际上的限制。EHF的宽频带还可以允许具有较高的业务容量, 以 及具有不受卫星轨道间隔限制的相对自由度。小型战术终端天线将可具有窄的波束。 较小的 硬件尺寸和重量将更有助于星上采用完善的自适应天线。开发先进EHF技术的费用, 预计 将随着今后几年内少数几个国家开始EHF频段的卫星通信而下降。
关于电离层
关于电离层关于电离层:短波无线电远程通信依赖于高空电离层反射的天波路径,了解电离层的生成、结构和变化规律,了解电离层不同时段对不同频段的短波段电波的反射规律,对短波无线电通信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太阳紫外线照射、宇宙射线的碰撞,使地球上空大气中的氮分子、氧分子、氮原子、氧原子电离,产生正离子和电子,形成所谓电离层,其分布高度距地面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
电离层中电子密度呈层状分布,对短波通信影响大的有 D 层、E 层、F1 层、F2层,各层的中部电子密度最大,各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各层的电子密度 D〈 E〈 F1〈F2 ):由于电离层的形成主要是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结果,因此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与阳光强弱密切相关,随地理位臵、昼夜、季节和年度变化,其中昼夜变化的影响最大。
D 层:高度 60—80公里,中午电子密度最大,入夜后很快消失;E 层:高度 100—120公里,白天电子密度增加,晚上相应减少;F1 层:高度 180公里,中午电子密度最大,入夜后很快消失;F2 层:高度 200—400公里,下午达到最大值,入夜逐渐减少,黎明前最小。
电离层对电波的折射和反射:电离层可看成具有一定介电常数的媒质,电波进入电离层会发生折射。
折射率与电子密度和电波频率有关。
电子密度越高,折射率越大;电波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小。
电离层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随高度的增加电子密度逐渐加大,折射率亦随之加大。
可以将每一层划分为许多薄层,每一薄层的电子密度可视为均匀的。
电波在通过每一薄层时都要折射一次,折射角依次加大,当电波射线达到电离层的某一点时,该点的电子密度值恰使其折射率为900,此时电波射线达到最高点,尔后沿折射角逐渐减小的轨迹由电离层深处折返地面。
当频率一定时,电波射线入射角越大,则越容易从电离层反射回来。
当入射角小于一定值时,由于不能满足900 的折射角的条件,电波将穿透电离层进入太空不再返回地面。
当入射角一定时,频率越高,使电波反射所需的电子密度越大,即电波越深入电离层才能返回。
电磁波的传播与传输
电磁波的传播与传输电磁波是一种由振荡的电场和磁场组成的波动现象,它在空间中传播并传递能量。
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电磁波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应用领域。
本文将探讨电磁波的传播与传输过程,并分析其在通讯、雷达和无线电等领域的应用。
一、电磁波的传播方式电磁波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自由空间传播、地面传播和电离层传播。
1. 自由空间传播自由空间传播是指电磁波在无障碍物的开放空间中传播。
在自由空间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相同,即约为3×10^8米/秒。
自由空间传播是无线通信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例如无线电、电视、卫星通信等都是利用自由空间传播电磁波来实现信息的传递。
2. 地面传播地面传播是指电磁波在地面附近的大气中通过地面反射、散射和绕射等方式传播。
当电磁波遇到建筑物、山脉等障碍物时,会出现多径传播现象,即电磁波以不同路径传播到达接收端,导致信号的衰减和多普勒频移。
地面传播广泛应用于雷达、无线局域网和移动通信等领域。
3. 电离层传播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圈中的一个电离状态的区域,位于距离地面约60-1000千米的高度上。
电磁波在电离层中会发生层流、反射和透射等现象,使得电磁波能够远距离传播。
电离层传播主要应用于短波广播、天线电视和卫星通信等领域。
二、电磁波的传输特性电磁波的传输特性包括传输介质、传输距离和信号衰减等因素。
1. 传输介质电磁波的传输介质可以是真空、空气、水、金属或其他固体物质。
不同介质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损耗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最快,在金属中电磁波容易被吸收和衰减。
2. 传输距离电磁波的传输距离取决于传输频率和传输介质。
一般情况下,高频率的电磁波传输距离较短,低频率的电磁波传输距离较远。
此外,不同介质对电磁波的衰减程度也会影响传输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距离和频率。
3. 信号衰减信号衰减是指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信号强度的减小。
第7章 电波传播概论
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7.4 地面波传播
一 、概念
无线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传播方式称为地面波传播。
当天线低架于地面 , 且最大辐射方向沿地面时 , 主要是 地面波传播。
在长 、 中波和短波的低频段(几K~几MHz)常用这种传播 方式。
④ 电离层所能反射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 一般是短波范围。 由于波段范围较窄, 因此短波电台特别拥挤, 电台间的干扰很 大 , 尤其是夜间; 由于电离层吸收减小, 电波传播条件有所改 善, 台间干扰更大。
⑤ 由于天波传播是靠高空电离层的反射, 因而受地面的吸 收及障碍物的影响较小, 也就是说这种传播方式的传输损耗较 小, 因此能以较小功率进行远距离通信。
当超短波 、短波投射到这些不均匀体时 , 就在其中产生感 应电流 , 成为一个二次辐射源, 将入射的电磁能量再辐射。
这种再辐射是无序的 , 随机 方向的辐射 ,称为散射。
通过散射 , 电波就能到达不 均匀介质团能“看见 ”但发射点 却不能“看见 ”的超视距范围。
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三 、散射通信的特点
几千米或十几千米的近距离通信。
海水的电导率比陆地的高 , 因此在海面上要比陆地上传得 远的多。
2 、传输质量稳定
由于地表面的电性能及地貌 、地物等并不随时间很快地变 化 , 并且基本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因此信号稳定, 这是地面 波传播的突出优点。
第7章电波传播概论
7.5 不均匀媒质的散射传播
一 、定义 电波在低空对流层或高空电离层下缘遇到不均匀的“介质
1 、损耗大: 散射波相当微弱 , 传输损耗很大(包括自由 空间传输损耗 、散射损耗 、大气吸收损耗及来自天线方面的损 耗, 一般超过200dB) , 因此对流层散射通信要采用大功率发 射机 、 高灵敏度接收机和高增益天线。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层,它由高能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引起的电离作用形成。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无线电通信和卫星导航等应用来说,了解电离层的特性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电离层的特性电离层主要由电离气体和自由电子组成,其密度和结构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变化。
电离层的高度大约在50公里到1000公里之间,其中最重要的层是F层、E层和D层。
F层的高度在200公里到400公里之间,是最重要的反射层,可以反射高频电波;E层的高度在100公里到150公里之间,可以反射中频电波;D层的高度在60公里到90公里之间,可以吸收较高频率的电波。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折射和反射:电离层可以折射和反射电波,从而使电波在地球表面和电离层之间来回传播。
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通信和卫星导航等领域。
2. 吸收: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吸收电波的能量,特别是在D层,这种吸收作用会导致电波的衰减和失真。
3. 多径传播:电离层中的电波可以沿着不同的路径传播,这种现象被称为多径传播。
多径传播会导致电波的干扰和衰减,特别是在高频电波的传播中。
4. 散射: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可以散射电波,从而使电波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雷达和无线电定位等领域。
如何应对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为了应对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合适的频率和天线:不同频率的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不同,选择合适的频率可以减少电波的衰减和失真。
同时,选择合适的天线也可以提高电波的传播效率。
2. 优化信号处理算法:针对电波传播中的多径传播和干扰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优化的信号处理算法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3. 加强监测和预测:通过加强电离层的监测和预测,我们可以及时了解电离层的变化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电波传播中的问题。
总结电离层对电波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电离层的特性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电波传播第四章
O
最高频率用射线仰角Δ表示
Z入射角θ0与射线仰角Δ的关系
sinθ0 = sin(90D + Δ) = cos Δ
R
R+h R+h
sin2 Δ + 2h
cos2 θ0 ≈
R 1+ 2h
R
fmax ==
80.8Nmax =
cos2 θ0
80.8Nmax
(1 +
2h R
)
sin2 Δ + 2h R
n
易反
射。
θ0
• 电波频率越
低,反射的
位置越低。
f=
80.8Nn
1− (sinθ0 )2
f4
滑行传播
f1
f2
f3
f1<f2<f3<f4
长波(30-300kHz) 可在D层反射下 来,在夜晚由于 D层消失,长波 将在E层反射;
中 波 (0.3-3MHz) 将在E层反射, 但在白天D层对 电波的吸收较 大,故中波仅能 在夜间由E层反 射;
对流层顶-50℃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温度
D层特点: 60~90km
Z夜间消失,气体密度大,电子易与其它粒子 复合而消失,夜间没有日照而消失
Z在中午时达到最大电子密度 Z对电波损耗较大 Z电子密度随季节有较大的变化。
E层:90~150km
Z可反射几兆赫的无线电波 Z在夜间其电子密度可以降低一个量级
有了折射率后可以求得射线的轨迹(与对流层一样),在电离层里同样可求轨 迹,可用同样的方法,因此可以对视距传播穿过电离层时的修正。
但在这一章我们主要考察其反射传播。因此我们考察其反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B / t D
H D / t J B 0
J 和 分别是传导电流密度和自由电荷密度。
( J v ) 0 t
运动的电荷形成电流。连续性方程规定电荷密度和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2 2 E ( E ) E E
2 2 2 因此有, E v E / t 0
2
式中v是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v ( 0 0 )1 / 2 /( )1 / 2 c / n ,
D 。
研究方程组 E B / t
H D / t J
/ t J 0
该方程组包含两个矢量方程和一个标量方程,一共7个标量方程。而未知数 一共有16个。因此,方程组是不完备的。 为了求解所有16个场量,必须增加9个独立方程,这些方程与传播介质性质 有关。为此,引进介质的结构关系式。介质结构关系的一般形式为,
传播介质的分类
有三个特征量表征传播介质的性质,即介电常数、磁导率 和电导率,它们一般是空间、时间和场量的函数。即,
( r ,t,k , , E, H ) ( r ,t,k , , E, H ) ( r ,t,k , , E, H )
介电常数、导磁率和电导率的性质决定介质的性质。 当介电常数、导磁率和电导率是标量时,介质是各向同性 介质; 当它们是张量时,介质是各向异性介质; 当这些系数与空间坐标无关时,代表均匀介质;
当这些系数依赖于空间坐标时,代表不均匀介质; 当这些系数依赖于空间坐标并且是空间坐标的随 机函数时,代表随机介质; 当这些系数与时间无关时,代表平稳介质; 若这些系数是时间的函数,代表非平稳介质; 若这些系数是频率的函数,代表时间色散介质; 若这些系数是波矢的函数,代表空间色散介质; 若这些系数与电磁场本身大小有关, 则成为非线性 介质。
上式是考虑界面运动在内的一般情况下的连续性方程。当界面不运动时,v 0 ,
J 0 上式化为, t
麦克斯韦方程组与连续性方程有两个矢量方程,三个标量方程, 一共9个方程。其中,只有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前两个矢量方程与 连续性方程是独立的,另外两个方程可以从这些独立的方程推 导出来。 独立方程为 E B / t H D / t J / t J 0 对第1式两边取散度,左边为零,则 ( B ) / t 0 ,可以得到, B 0。 对第2式两边取散度并利用第3式,可以得到
-10
8.61024 m-3 1.21019 m-3 6.51014 m-3 2.310 m
12 -3
gm
-3
m
-3
由表可见,大气质量密度和数密度在很宽的量级范围内变化。从地表到 700km高度,中性大气质量和数密度都减小了13个量级。这种减小主要 是由重力引起的。另一个特征是,在100km以上,电离密度与中性大气密 度相比,只占1%或更低。
电磁波传播服从的基本方程
在宏观领域,电磁波场变化的规律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来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组 适用于物理性质连续的区域。 在传播介质的分界面上, 介质的电磁性质存在突变, 此时需要附加边界条件或衔接条件来描述电磁波场的行为。 在介质中,麦克斯韦方程组包括以下四个方程,即,
式中 E 、 H 、 D 和 B 分别是电场强度、磁场强度、电位移矢量和磁感应强度,
电离层和电离层波的定义
按照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E)标准,电离层的定义是: “地 球大气层的一部分, 其中存在的离子和电子在数量上多到足 以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 ” 电离层波一般定义为,能在电离层中维持的自然的波动或受 迫的波动。这个定义包括了反射波、折射波、散射波和导制 波,以及由源引起的受迫震荡。主要是电磁波,也涉及一些 其它类型的波动。比如,重力波激发的行进式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电波传播
主要参考书
1、电离层与磁层引论,拉特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夫著,吴雷、
宋笑亭译,科学出版社,1980。 2、电离层波理论,叶公节、刘兆汉著,王椿年 译,科学出版社,1981。 3、电磁波传播原理,侯杰昌著,武汉大学出版
社,1991。
电磁波传播的理论基础
1. 电离层的性质 2. 电磁波传播的基本方程 3. 波动方程与电磁波的一般特性
电离气体和中性气体密度的高度变化
中性大气质量密度 地表 10km 100km 300km 700km 1.210 gm
3 -3
中性大气数密度 2.510 m
25 -3
电离数密度 0 0 109 m-3 1012 m-3 10
10
4.1102 gm-3 5.010-4 gm-3 3.610-8 gm-3 1.510
电磁波动方程
先讨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和无源的情况。此时,介电常数和磁
导率是标量常数,电荷密度=0,电流密度 J 0 。
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对电场强度的旋度再取旋度, 2 2 E B / t 0 ( / t ) H 0 0 ( / t )E
B B( E , H )
D D( E , H )
J J (E)
在自由空间,不存在物质介质,结构关系具有最简单的形式,
D 0 E
B 0 H
J 0
式中 0 和 0 分别是自由空间中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 在电离层中,一般情况下,介质是磁化等离子体,结构关系为, D 0 E B 0 H J E 结构关系中出现的系数 、 和 分别称作介质的介电常数、磁导率和电导 率。可以是标量,也可以是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