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高中心理学课程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Bloam把教学评价分为三大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意义向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解释、灌输,使其欣然接受和愉快配合。
美国心理学家Bloam把教学评价分为三大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Bloam特别强调与终结性评价相区别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某一项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改善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英语形成性评价是过程评价,它汲取了结构主义理论与发现教学模式以及合作教育学理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多研究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检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必须是经过仔细计划而确定的。
通常一次评价的分数或者点评并不能够对学习产生多少形成性影响,而有关学习状况、需要、未来学习主题的公开讨论却有巨大的潜在影响。
(二)形成性评价原则1.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所有评价活动的设计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地学习,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评价主体上既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也有学生伙伴间的相互评价。
2.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原则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学生知识的数量和程度,测试的结果有时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语言使用能力。
而在形成性评价中,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兴趣、动机等因素。
具体的分数有时会带来误导,而形成性评价将注重把量化的评价与质性的评价相结合起来。
3.多元性原则评价方式包括学生口语表达、课堂学习表现、书面作业、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学习档案、测试、小组间竞赛、活动记录等多种方式。
从口语到笔试,既克服了“哑巴”英语现象,又防止了只会口语不会笔试的现象。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课程性质《心理学》是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属于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具体心理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师范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为学生学习教学论、心理咨询学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体系。
学习本课程应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
掌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理念、原理和理论观点,有利于理解其他具体的知识,让学习轻松入手。
(2)研究方法。
学习本课程要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获取可靠、科学的方法,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辨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思考模式。
(3)教育实践。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密切联系教育实际和生活实际。
这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密切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可通过接触中小学工作实际,或利用录像或网络资源,学会利用本课程中学得的观点和知识,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密切联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三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运用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提高个人学习效率,改善自身的素养。
(4)问题意识。
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培养问题意识,对教学内容可发表不同意见,注意了解本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搜集资料,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或为研究做准备。
(5)阅读与练习。
系统阅读教科书,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图书资料或网络资源,扩充所学内容。
教材配有练习题,学习中可独立完成这些练习,并从参考答案中获得反馈。
二、课程目标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品德发展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动机、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过程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2.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3. 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课堂观察、测验、实验、咨询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育心理学概述(10课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学习动机(10课时)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与策略3. 记忆与思维(10课时)记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记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记忆与思维能力的策略4. 情感与学习(10课时)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提高学习效果5. 个体差异与教学(15课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6.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20课时)课堂观察与评估的方法实验设计与实施咨询与干预技术的运用7. 实践环节(20课时)学生分组实践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5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成绩(50%):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情况。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综合评价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与建议1.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资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时学分:51学时,每周3学时编写单位:编写人:审定人:编写时间: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既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又要研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该课程主要阐述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对将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与行为、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等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四、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条件1.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知识,了解相关教学要求,并且熟悉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而且能够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主讲教师必须具备2年以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幼儿园等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幼儿园一级以上职称。
(二)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育心理学》,尚金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应具有校企融合的多家幼儿园可供师生进行考察与实地研究;教材需配备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标准等方便教学。
(四)其它条件教学条件:应配备多媒体、幼儿园仿真实训室、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教学设施。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教育学教研室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阐述心理学基本原理、原则,实施要领与细则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二、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心理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对基本原理规律的应用,难点是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规律对心理现象的解释与运用。
三、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本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分析儿童心理现象,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已有的日常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儿童心理现象,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时,课程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出发,关注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服务今后教育教学的意识。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许多学校都引入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压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提高自我意识。
为了确保这些课程的质量和一致性,一些地方政府和组织已经开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与技能要求:包括掌握情绪管理、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 课程目标和评价:明确课程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以便学校和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3. 教学资源和支持:包括推荐的教材、教学方法和辅助工具,以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培训。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加学校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通过制定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统一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
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导言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最新的心理学课程标准,以帮助教育机构和教师设计和实施心理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2.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践的掌握;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心理学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心理学的专业道德与伦理2. 生理心理学- 神经系统与行为- 感觉与知觉- 认知与记忆3. 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 成人与老年人发展- 社会与文化因素对发展的影响4. 认知心理学- 研究与记忆- 思维与决策- 语言与沟通5. 社会心理学- 个体与群体行为- 感情与情绪- 种族、性别与文化差异6. 应用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7. 实验与统计方法- 心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统计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四、研究评估1. 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2. 书面报告与研究论文3.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 期末考试五、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结合,提倡师生互动;2. 探究性研究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3. 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与实,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上为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教育机构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与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目标。
美国 科学 课程标准
美国科学课程标准美国科学课程标准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一部分,旨在为K-12年级的学生提供科学教育的指导。
这些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技能、理解科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思维。
本文将对美国科学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对其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美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学生应该具备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
这些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推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技能来进行科学实验、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和进行科学推理。
此外,学生还应该掌握科学知识,包括物质和能量、生物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
其次,美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
标准要求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研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实验、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这种积极的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此外,美国科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跨学科的学习。
标准要求科学教育应该与数学、技术、工程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相互关联,以便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美国科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科学教育的社会和伦理责任。
标准要求学生应该了解科学知识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和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以便能够在未来的科学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的来说,美国科学课程标准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这些标准强调了科学技能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倡导了积极参与和跨学科学习,同时也强调了科学教育的社会和伦理责任。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美国科学课程标准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一)三维目标的内涵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
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和能力属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它是隐性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它是内隐的,而其形式常常又是外显的,它是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
学校体育学试题选择、判断
学校体育学试题一、最佳选择题1.1979年教育部在()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A. 广州B. 扬州C. 北京D.上海2.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三基”和“三中心”为特色的()体育教育特色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A.应试教育B.集体主义C. 主智主义D.爱国主义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次年在海南、广东、宁夏、山东四省全面进行试验。
A. 2003B.2001C.2000D. 19904.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名称、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段划分、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评价方法等许多方面,均发生了重要的性质变化,体现了将()的理念落实在课程标准之中的极大努力,表现出体育课程的新的特征。
A. 健康第一B. 应试教育C. 英才教育D. 素质教育5.强调学生体育()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
A.学习经验B. 认知经验C. 感知经验D. 认识经验6.课程标准强调以()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
A. 学生发展B. 增强体质C. 提高技能D.学习技术7.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
A.增强体质B.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 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8.()是衡量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标。
A. 情绪状态B.心理状态C.身体状态D. 社会适应9.()是改善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
A.社会活动B.教育活动C.学习活动D. 体育活动10.()是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其意志发展的最优活动之一。
A.体育竞赛B.体育教学C. 体育锻炼D.体育活动11.()认为在教育中:“人们所追求的终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点,而是持续的旅途上的一个个歇脚点。
A. 洛克B. 杜威C. 卢梭D. 赫尔巴特12.()指出:“目的是总的表述,为指向某种未来的结果或行为的具体行动提供框架和方向。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完整版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高中心理教学大纲
高中心理教学大纲一、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探究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高中心理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与他人的心理过程,提升情商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大纲旨在为高中心理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心理学学习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情商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正直、宽容、善良的品格和价值观。
3.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和潜能,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人生目标。
4. 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提高学业成绩和生活质量,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学基本概念与方法a.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c.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和流派2. 人的认知与思维a. 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模型b. 认知失调和认知偏差c. 判断与决策的心理机制3. 情绪与情感管理a. 情绪的类型和表达b. 情绪的调节与管理c. 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4. 人格与自我发展a. 人格理论与人格类型b. 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c. 个体差异与人格养成5. 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a. 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b. 社会影响与群体行为c.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技巧6.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a.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评估b. 压力与应对策略c. 常见心理疾病及预防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或虚拟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心理学课程代码:020403课程类型:公共课学时/学分:66/4.5适用专业:美术教育专业修订时间:2012年3月5日课程负责人:郑军课标审批人:李秀梅课程团队:姜晓燕、陈瑶、王学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1.课程定位《心理学》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学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基于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培养其组织和实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从教能力。
教师通过教学、观摩、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熟知小学儿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小学儿童心理学知识,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小学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提高自我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课程设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基础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的日常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背景,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出发,关注与小学教育教学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服务今后教育教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儿童心理现象,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科学的基础。
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既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理解、掌握并会结合实际科学解释和应用心理学中的主要术语、概念、观点和基本原理,又能在学习中通过谈话、小组讨论、实践探究等形式,科学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了解并解释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具备教育反思的基本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增强对专业的情感,对儿童的了解与热爱,逐步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本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用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的能力;以应用为目标,学生学习从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探索和学习心理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教育心理学》是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它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同时也探讨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具体心理学规律。
此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结合了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解析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3. 实践联系: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并为授课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4. 个人发展: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1. 理论系统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系统。
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见解、原理和理论。
2. 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关注获得可靠事实的科学方法。
结合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
3. 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会利用本课程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联系个人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心理学基础。
难点: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困难的理解与应对。
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将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质量、小组讨论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教育心理学》(根据具体选用的教材填写)参考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期刊、教育心理学专业书籍、相关研究报告等。
七、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责任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大纲,组织并参与课堂讨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及时给予反馈。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完成作业和实践任务,主动寻求和提供帮助,尊重教师和同学。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1.二战前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及改革20世纪初期,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工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有杜威和帕克的教育思想、格式塔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运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及迁移理论,学校和社会中的进步主义等因素综合起来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怀疑以往课程的价值,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也日益激烈,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从而拉开了20世纪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幕。
20世纪前20年课程改革的理论主要来自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论,是他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实验。
1896—1894年,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主要进行的就是小学课程实验。
他认为,教育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需求达到统一,在教育史上是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课程设置要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家。
杜威指出,儿童与课程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联系起来的办法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把儿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变为个人直接的经验,让儿童从“做”中学。
他主张学校课程应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联系的中心应是社会活动。
课程的目的就是围绕这些基本的社会活动来建立一座桥梁,沟通儿童和社会的联系,使二者协调起来。
这一时期美国小学课程的特点为:传统的“读、写、算”的比例下降,音乐、图画、户外活动等科目的比例显著增加,体现了小学阶段课程更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这一时期,美国摆脱欧洲传统,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通常被称之为“美国化的课程”。
其特点是加强课程同当代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层次、兴趣的不同。
20世纪初期至二战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十人委员会”和“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
1892年,美国“全国教育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以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主持的“十人委员会”,他们主张围绕以下9门学术性学科来组织中学课程:拉丁语、希腊语、英语、现代外语、数学(几何、代数、三角及高等代数)、自然科学(物理、天文、化学)、自然发展史或生物学、社会科学(历史、公民、政治、经济)、地理或气象学。
美国高中心理学课程标准
美国高中心理学课程标准最近的对于内容标准的形成--该问题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所做的贡献来自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它最近出版了《高中心理学教学国家标准》。
这份摘要讨论了如下问题:1发展高中心理学课程标准的课题的起源和目的 2标准的陈述和构成 3心理学主动学习的教学 4心理学教师的资料来源。
标准的起源和目的全国范围的内容标准运动加上高中心理学课程受欢迎度的不断增加(每年超过80万的高中生参加心理学课程),促使美国心理学协会在1995年成立发展高中心理学国家标准的专门工作小组。
该工作小组包括由APA教育和科学指导委员会挑选的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和高中及大学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
最后的工作成果,《高中心理学教学国家标准》,出版于1999年8月。
这些标准意图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学课程的教授与学习的质量。
这些标准是建议性的,并且只会被有兴趣的课程设计者和教师志愿地采用。
正确地使用它们,这些新的心理学标准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来帮助新的和有经验的高校心理学教师在他们的教学里变得更有效率。
那些对教授心理学做出决定的人们也会因拥有一个资源而受益,该资源提供了一个教授心理学的全面的结构和路径。
高中心理学标准强调学生对于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世界里所必需的技巧的培养。
作者们建议学生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和综合大批量的新信息,对变化显示出敏感性和培养促进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技巧"。
(APA,1997,7)。
标准的结构下列的关键词汇是在心理学标准的陈述和结构中使用的。
"领域"是指一串相关联的内容区域。
一个"标准区域"指一个代表心理学一个分支的主要课题或单元。
"内容标准"指在完成心理学课程的一个特殊单元后学生应该掌握的东西。
"行为标准"指根据"内容标准"学生应该有能力做的东西。
"行为标示"为学生可以证明他们业已达到标准提供了不同的路径。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中期报告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养的教育,是实施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动素养教育的必然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展和教育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慢慢在中小学校取得重视和开展,而且取得了许多具有推行价值的功效和宝贵的体会。
但咱们同时也注意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盲区,那确实是家庭的参与缺失。
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家庭中的父母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教育方式,乃至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都会对青青年心理进展产生重要的阻碍。
一、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域都很重视青青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在50年代,就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大、中、小学校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
我国台湾地域在60年代,香港在70年代,也开始有打算地在各级学校慢慢推行教育辅导制度。
现今,在一些国家和地域,心理健康教育已与教学工作并列,被喻为现代学校的两个车轮。
(一)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出此刻十九世纪末,由于义务教育法的公布,美国的学校教育对心理效劳有了需要。
1896年,威特默(Witmer)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要紧以儿童为对象,研究和医治学生在学习和行为上的缺点。
1915年,格塞尔(Gesell)成了第一个名不虚传的学校心理学家。
他研究的对象主若是特殊儿童,专门是智力掉队的儿童。
在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在1890年还一个都没有,到了1920年,就有大约200位学校心理学家。
学校心理教育经历了三次运动,每一次运动都极大阻碍了心理教育的进展。
第一次运动是20世纪初期的职业辅导运动,那时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取得了深切的进展,社会对劳动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选择职业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小学)24
1. 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教育者“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种复合客体B.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育者如何教和教什么的过程C. 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D.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2. 当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教师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
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
A. 专断型B. 民主型C. 放任型D. 以上选项均不正确3. 班级管理的本质在于( )。
A. 使教师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B.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C. 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D.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4.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 )。
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经验课程5. 如果一个学生智力发展正常,那么他的智力商数(IQ)的取值范围应该是( )。
A. 40—60B. 70—80C. 90—100D. 120—1406. 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称为( )。
A. 规范B. 舆论C. 课堂气氛D. 凝聚性7. “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
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
”这是( )的名言。
A. 第斯多惠B. 布鲁纳C. 巴甫洛夫D. 洛克8. 以下几种学习动机,哪一种是罗杰斯认为对学习者的学习最有影响力的?( )A. 我能行B. 学好了就有奖励C. 我喜欢D. 我不得不学习9.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B. 他人行为的替代经验C. 他人的榜样行为D. 个体自身行为的归因方式10. 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
A. 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B. 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C. 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D.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11. 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体制,说明了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高中心理学课程标准ERIC Digest最近的对于内容标准的形成--该问题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所做的贡献来自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它最近出版了《高中心理学教学国家标准》。
这份摘要讨论了如下问题:1发展高中心理学课程标准的课题的起源和目的 2标准的陈述和构成 3心理学主动学习的教学 4心理学教师的资料来源。
标准的起源和目的全国范围的内容标准运动加上高中心理学课程受欢迎度的不断增加(每年超过80万的高中生参加心理学课程),促使美国心理学协会在1995年成立发展高中心理学国家标准的专门工作小组。
该工作小组包括由APA教育和科学指导委员会挑选的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和高中及大学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
最后的工作成果,《高中心理学教学国家标准》,出版于1999年8月。
这些标准意图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学课程的教受与学习的质量。
这些标准是建议性的,并且只会被有兴趣的课程设计者和教师志愿地采用。
正确地使用它们,这些新的心理学标准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来帮助新的和有经验的高校心理学教师在他们的教学里变得更有效率。
那些对教受心理学做出决定的人们也会因拥有一个资源而受益,该资源提供了一个教受心理学的全面的结构和路径。
高中心理学标准强调学生对于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世界里所必需的技巧的培养。
作者们建议学生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和综合大批量的新信息,对变化显示出敏感性和培养促进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技巧"。
(APA,1997,7)。
标准的结构下列的关键词汇是在心理学标准的陈述和结构中使用的。
"领域"是指一串相关联的内容区域。
一个"标准区域"指一个代表心理学一个分支的主要课题或单元。
"内容标准"指在完成心理学课程的一个特殊单元后学生应该掌握的东西。
"行为标准"指根据"内容标准"学生应该有能力做的东西。
"行为标示"为学生可以证明他们业已达到标准提供了不同的路径。
使用这五个关键词汇我们可以检视这个专门工作小组是如何组织出于教学目的的心理学的内容的。
五个领域解释了通常的心理学的内容区域:方法领域,生物心理学领域,认知领域,发展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
每一个领域里有具体的标准区域,5个领域共有15个区域。
每一个标准区域包含不同的内容标准,15个区域共有70个。
每一个内容标准被进一步划分为具体的行为标准。
最后,每一个行为标准提供了不同的,有可能的行为标示,这是学生们证明他们的知识和对每一个行为标准的理解的途径。
行为标示仅仅是建议而已。
如果愿意,教师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行为标示。
例如,认知领域包括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以及自觉意识状态的标准区域。
学习标准区域的内容标准和学习的特征,课堂调节的原则,运算调节的原则,认知学习的组成,生物学和文化在决定学习中的角色相关。
在学习特征的内容标准范畴下面是行为标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学习,并且把学习看作一个通过经验提高适应力的工具。
在该行为标准下列出了四个可能的行为标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学习。
他们是:*在学习中列举出重要的历史人物。
*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导致的相对永久性的行为的变化。
*区分学习和行为。
*在应用的实例里证明学习的理论的用处。
(APA 1999,53)这种标准的陈述和结构能够帮助心理学教师们获得一个教受心理学的总观点或结构,并且把教学任务分解成更小的,更具可操作性的单元和课程。
主动学习的教学为了鼓励学生成为终生的学习者,心理学标准强调主动学习的教学。
下列的设计原则促进了主动学习。
1.主动学习应该涉及全班。
例如,一些只有少数学生进行的示范活动也许是参与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对于整个班级来说则非如此。
2.当学生理解了练习对于他们手头的课题,课堂作业的内容,或者他们日常生活的实质作用时,主动学习是最有效的。
3.主动学习激发在更高认知水平上的学习。
这些方法不仅仅要求学生去知道和理解,它们也促使学生去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4.主动学习的方法在它们要求的课内和课外时间里变动不拘。
一个指导者可以设计花几分钟课堂时间的短小的活动,或者设计一个完整的,把主动学习当作唯一方法的课题。
5.主动学习的练习涉及对学生的反馈,但不必要一定采取记分的形式。
这样的反馈可以来自指导者,或者来自班里的其他学生。
每一种方法都应该设计到活动里,最理想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或者紧随其后。
6.主动学习的方法必须容许学生自愿参加。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私权,并且不得强迫他们参加可能导致负面社会后果的活动/(APA 1999,7-8)教师的资源《高中心理学教学国家标准》包括建议性的,针对5单元,7单元和10单元的心理学课程的示例大纲。
一个以心理学标准提供的结构为基础的示例课程计划安排包括了一些示例课程。
而且,《国家标准》的参考资料目录对于心理学教师而言也是有价值的资源。
该书的第五部分因推荐按五个领域组织的流行书目的名单而极有特色。
关于技术的部分讨论了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和互联网。
互联网的部分阐释了电子邮件的使用,电子邮件名单和万维网。
还包括了针对心理学教师的网站,以及电脑软件和获得这些软件的机构名称和地址。
下列网站推荐给教受高中的心理学教师:*美国心理学协会 *美国心理学社团/aps *心理学教学资料办公室/otrp *心理学教学社团/ *高中心理学教师组织/ed/topsshomepage.htmlStandards for the High School Psychology Course. ERIC Digest.by Morganett, L. LeeThe l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tent standards boom that began in the 1990s comes from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which recently published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Psychology." This Digest discusses (1) the origin and purposes of the project to develop standards for high school psychology courses, (2) the pres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standards, (3) teaching for active learning of psychology, and (4) resources for psychology teachers.ORIGIN AND PURPOSES OF THE STANDARDS.The nationwide content standards movement plus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high school psychology courses (over 800,000 high school students annually enroll in psychology courses) prompted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n 1995 to commiss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igh School Psychology Standards. The task force was composed of experienced psychologists and secondary and university psychology educators selected by the APA Education and Science directorates. The final product,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Psychology," was published in August 1999.These standards are intended to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sychology courses. The standards are advisory only and will be used voluntarily by interested curriculum developers and teachers. Used appropriately, these new psychology standards can be a valuable tool to help both new and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psychology teachers become more effective in their teaching. People who make decisions about th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also will benefit from having a resource that provides an overall organization and approach for teaching psychology.The standards for high school psychology stress student development of skills necessary for living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The authors recommend that students learn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synthesize large quantities of new information, show sensitivity to diversity, and develop attitudes and skills that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 (APA 1999, 7).ORGANIZATION OF THE STANDARDS.The following key terms are used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psychology standards. "Domain" refers to a cluster of related content areas. A "Standard Area" pertains to a major topic or unit representing a subdivision of psychology. "Content Standard" refers to what students should comprehend after completing a specific unit in the psychology course. A "Performance Standard" refers to what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do in relation to the "Content Standard." A "Performance Indicator" provides different ways students may demonstrate that they have achieved the standard. Using these five key terms we can examine how the task force organized the content of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purposes.Five domains exemplify the usual content areas of psychology: the Methods Domain, Biopsychological Domain, Cognitive Domain, Developmental Domain, and the Sociocultural Domain. Within each Domain are specific Standard Areas, 15 across the five Domains. Each Standard Area comprises various Content Standards, 70 across the 15 Standard Areas. Each Content Standard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specific Performance Standards. Finally, each Performance Standard offers various possibl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ways students can demonstrate thei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each Performance Standard.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re only suggestions. Teachers may develop their ow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f they wish. For example, the Cognitive Domain includes the Standard Areas of learning, memory, thinking and language, an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Content Standards for the Standard Area of Learning pertain to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conditioning, principles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components of cognitive learning, and roles of biology and culture in determining learning. Under the Content Standard category of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are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 discuss learning from a psychological viewpoint, and recognize learning as a vehicle to promote adaptation through experience. Four possibl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re listed under this Performance Standard: Discuss learning from a psychological viewpoint. They are:* Listing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figures in learning.* Defining learning as relatively permanent changes in behavior resulting from experience.* Distinguishing learning from performance.* Demonstrating the use of theories of learning in applied examples (APA 1999, 53).This pres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standards can help psychology teachers gain an overview or structure for teaching psychology and break down the teaching task into smaller, more manageable units and lessons.TEACHING FOR ACTIVE LEARNING.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come lifelong learners, the psychology standards stress teaching for active learning. The following design principles promote active learning.1. Active learning should involve the entire class. For example, demonstrations that involve only a few students may constitute active learning for the students engaged in the activity, but not for the class as a whole.2. Active learning is most effective when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exercise to the subject at hand, the content of their course work, or the students' everyday lives.3. Active learning stimulates learning at higher cognitive levels. These methods not only require students to know and comprehend, they also prompt them to apply, analyze, synthesize, and evaluate.4.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vary in the time they require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An instructor can design short activities for a few minutes of class time or design an entire course with active learning as the sole method.5. Active learning exercises involve feedback to students, but not necessarily in the form of grades. Such feedback may come from the instructor or from other students in the class; either way it should be planned into the activity, ideally during or soon after the learning experience.6. Active learning approaches must allow for student reluctance to participate. Teachers must respect students' right to privacy and not compel them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that would have negative social consequences (APA 1999, 7-8).RESOURCES FOR TEACHERS."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Psychology" includes suggested sample outlines for five-unit, seven-unit, and ten-unit psychology courses.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mat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 provided in the Psychology Standards includes example lessons. Also, the "National Standards" reference list i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psychology teachers.Section five of the book features a list of recommended popular books organized by the five domains. The section on technology discusses uses of computer software and the Internet. The section on the Internet addresses using electronic mail, electronic mailing lists or listservs, and the World Wide Web. Also included are Internet sites for psychology teachers as well as computer software and the names and addresses for obtaining the software.The following Internet sites are recommended for secondary-level psychology teacher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ps* Office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Psychology/otrp* Society for th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 Teachers of Psychology in Secondary Schools/ed/topsshomepage.htmlTo obtain a copy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Psychology," contac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herrill Simons, Education Directorate, 750 First Street, NE, Washington, DC 20002; (202) 336-6076; e-mail address: ssimons@. A copy of the standards can be obtained on the World Wide Web at:/ed/natlstandards.html. Hard copies of the psychology standards are available at no cost by writing to Sherrill Simons at the address above.REFERENCES AND ERIC RESOURCES.The following list of resources includes references used to prepare this Digest. The items followed by an ED number are available in microficheand/or paper copies from th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RS). For information about prices, contact EDRS, 7420 Fullerton Road, Suite 110, Springfield, Virginia 22153-2852; telephone numbers are (703) 440-1400 and (800) 443-3742. Entries followed by an EJ number, annotated monthly in CURRENT INDEX TO JOURNALS IN EDUCATION (CIJE), are not available through EDRS. However, they can be located in the journal section of most larger libraries by using the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provided, requested through Interlibrary Loan, or ordered from commercial reprint services.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9.Johnson, David E., and Simone L. Schroder.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n th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5 (November 1998): 307-314. EJ 584 744.Puente, Antonio E. TEACHING PSYCHOLOGY IN AMERICA: A HISTOR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2. ED 362 087.Rileigh, Kathryn K. "Teach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Psychology."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5 (November 1998): 279-282. EJ 584 735.Stomfay-Stitz, Aline M.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York, NY, August 12, 1995). ED 407 307.Wittrock, M. C. "Generative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2 (November 1999): 169-184. EJ 438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