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玉米病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治方法
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 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 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 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如:京早1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 夏7号、冀单29、冀单30、冀单31、冀单 33、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1号、本 玉12号、辽单22号、绥玉6号、龙源101、 海玉89、海玉9号、鲁玉16号、鄂甜玉l 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农大3138、 农单5号、陕五9ll、西农ll号、中单2号、 陕玉9号等。
(2)加强农业防治
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 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 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 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 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 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3)药剂防治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 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
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有时 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苗期染病 初在叶面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或两端具 褐色水浸状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 叶片迅速死亡。
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 较大,不受叶脉限制,灰色至黄褐色, 病斑边缘褐色或边缘不明显,后期略有 轮纹。在抗病品种上,出现黄褐色坏死 小斑点,有黄色晕圈,表面霉层很少;
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
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
1号小种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材料,产 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材料上产生褪绿 斑;
2号小种在这些材料上都产生萎蔫斑。
2号、3号小种虽不是优势小种但呈上升 趋势。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 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 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 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 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 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 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 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 治2—3次。
玉米小斑病
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
症状
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 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 苞叶。
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 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 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宽0.5-1厘 米,长1-15厘米;后期病斑常纵裂。
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 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 先发病。
子囊从子囊腔基部长出,夹在拟侧丝中 间,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 176—249×24—31微米。子囊孢子无色 透明,老熟呈褐色,纺经形,多为3个隔 膜,隔膜处缢缩,大小42—78×13—17 微米。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S.turcica f. sp.zeae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对 高粱有专化致病性的高粱专化型 S.turcica f.sp.sorghi。
Pass.Drechslera turcica (Pass.) Subram.& Jain。
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 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 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 8个隔膜,大小35—160×6—11微米。 (P68)
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 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 2—7个隔膜,大小45—126×15—24微米, 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 害。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 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
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 右。
症状
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 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 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 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 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 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 切。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 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 发展就受到抑制。
玉米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 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 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 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 病。
有性态
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称玉米毛球腔菌。
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Keissleriella turcica (Luttr.) v.Arx。
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成熟 的子囊果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 359—721×345—497微米,外层由黑褐 色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果壳口表皮细 胞产生较多短而刚直、褐色的毛状物。 内层膜由较小透明细胞组成。
在一般品种上,多在叶脉间产生椭圆形 或近长方形斑,黄褐色,边缘有紫色或 红色晕纹圈。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 轮纹。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
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黄 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病部长有灰黑 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抱子梗和分生孢 子。
果穗染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 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 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 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病原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称突脐蠕孢属玉米大 斑突脐蠕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