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基础资料

抚仙湖基础资料
抚仙湖基础资料

姓名:熊坪俊

学号:2011021158 班级:11化学班

抚仙湖基础资料

1.抚仙湖简介:抚仙湖地处滇中,位于东经102о39′-103о00′,北纬25о13′-25о46′之间,

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70多公里。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至3米,是我国第二大深水湖。流域面积674.69平方公里,当湖面高程为1722.5米时,湖长约31.4公里,湖最宽处约11.8公里,湖岸线总长约100.8公里;水域面积约

216.6平方公里,大于100

米水深面积占全湖泊面积的

45.5%,最大水深158.9米,

平均水深95.2米,容水量

206.2亿立方米,占云南省

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

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

量的9.16%。蓄水量达185

亿立方米,等于云南省第一

大湖滇池和第二大湖洱海总

蓄水量的四倍。

年可利用的动态水资源量

1.6亿立方米。

2水体的水文、气候、地

质和地貌资料

1.抚仙湖地貌资料

抚仙湖,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属南盘江水系,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70多公里。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如倒置葫芦状,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2亿立方米

2. 湖泊地质结构特征分析

抚仙湖是一个以断层溶蚀为主的湖

泊。形成于约距今340万a前的上新世

时期。处于金沙江与珠江两大流域分水

地带,南北、东西两岸地形、地貌不同。

湖盆东西两侧为断层崖或断块山地分水

岭呈人字形分布,断块山地在湖

区分布较广,其山脉自北向南延伸,

延绵不断,山体陡峭。抚仙湖西岸与东岸相比,在近湖岸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相对平坦。在地质构造上,抚仙湖位于扬子地台滇桂台向斜的滇东凹陷,是上世纪以来构造断裂形成的地堑盆地,属于比较年轻的断陷湖泊。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分布于抚仙湖的东岸、南岸,北、西两岸有少量分布,约占湖区岩类面积的60%。以砂岩及页岩为主的碎屑岩类分布于北西岸,面积占岩类面积的40%,多冲沟坡箐、岩石易风化,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抚仙湖东西两岸均有中、低山围绕,湖岸陡峭,断层发育,其湖岸和湖盆的特征均呈现出典型的地堑断陷湖泊的形态。抚仙湖南部较狭窄的湖区,其盆底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变深,倾入北部深湖盆。

3.湖泊水文特征分析

抚仙湖具有高原湖泊深水湖特有的三小一高一低的特性即抚仙湖的水量补给系数(3.18)小、水量年交换系数(0. 0038)小、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小(占整个湖面不足0. 1%);换水周期长(167a);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低(27. 1%)。由于以上的特殊性,一是湖泊水体的水平和垂直交换速度均比较缓慢。污染物容易在湖湾富集。导致水质恶化;二是抚仙湖补给水量较小,水资源消耗量大,抚仙湖蓄水量189. 3亿m3,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1.67亿m3,多年平均出流水量(包括用水量和海口河下泻水量) 1. 61亿m3;三是水体和外流域的交换速度十分缓慢。换水周期长达167a,入湖氮、磷的滞留率高达91. 8%、97.4%。抚仙湖平均水深87m,深水湖泊的特点决定了其较高污染物沉降积累的特性。加上抚仙湖南北狭长入湖污染物主要从南、北端注入湖内而出水河流海口位于东岸中部,远离两端这就决定了抚仙湖纳污吐新的特性。因此,抚仙湖具有特别高的污染物滞留率很容易发生营养盐的积累而导致营养化。如果实现星云湖出流改道平均每年进入抚仙湖的径流量将减少0。25亿m3 抚仙湖换水周期将会延长至200a以上对于这样一个处在干旱缺水区的深水湖泊一旦发生富营养化就现有技术水平而言将很难恢复。

3.

附表:抚仙湖水资源量情况表

4.水体沿岸城市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及农田灌溉排水情况、化肥和农药施用情况

抚仙湖径流区林地覆盖率仅有25.5%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0.94%,每年泥砂入湖量达34.56万t而抚仙湖属雨水补给性湖泊。并且四周河道多为间歇性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短,径流调节性能差。洪水季节水量迅速增加,沿途携带大量泥沙物质进入湖泊。对抚仙湖水质造成直接威胁。抚仙湖的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下降的趋势。

2005年对主要入湖河流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入湖河水大部分已经严重超标,TN均为劣V类。湖泊水体的TP、TN已接近I类水质上限值,藻类迅速增长,湖泊水体透明度急剧下降,而且呈恶化趋势。流域内地表径流量17亿m3,其中工业废水仅占04%,城镇、乡镇生活污水占33%农田径流占963%。污水中氮、磷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375/a和5627t/a,其中生活污水分别占365%和449%,农业废水(农田径流和渗流)分别占672%和53%。湖泊水资源贫乏,湖泊补给少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突出。抚仙湖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34m3,远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而且80%的降雨量集中在雨季,特别枯水年的水量仅为正常年的1/3。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特点,大大减少了可利用水资源量,影响了其功能。

抚仙湖旅游业对湖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已形成了相当大的环境压力。整个旅游业年产生污水200万, t垃圾412 t在一些人口集中的景区近岸带,水质已下降为2类。经过近年来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景点、景区的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妥善彻底处理,尤其是一些临湖的零散农庄和酒店规模小,污染分散,难以控制。常常将各类污染物直接排入湖内造成严重的污染。从抚仙湖当前现状来看,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远远小于旅游开发力度,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矛盾也显得日趋突出。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5818825.html,/view/971c1b78168884868762d602.html

5.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

抚仙湖生态系统以藻类为基础,一部分浮游动物是藻类的捕食者,银鱼引入抚仙湖后大量捕食浮游动物,使得藻类的生长失去控制,

因而在抚仙湖发生蓝藻水华的危险性加大。自

1980年以来,抚仙湖表层湖水中藻类数量由

1278万个/L增加到2004年的16217万个

/L,增长了117倍;优势门类绿藻门的数量由

472万个/L增加到8531万个/L,增长了

171倍。而且,随着藻类数量的持续增长,湖

水透明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尤其自

2000年以来,藻类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4a中藻类数量增加了4倍。抚仙湖水质虽然综合评价为I类,但在沿岸旅游景点附近水域,水质已下降到2~3类,湖泊水污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抚仙湖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多样的水域生态类型在促进抚仙湖渔业和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维系抚仙湖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抚仙湖的水环境功能的保护尤为重要。

抚仙湖承担着流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和沿湖农村生活用水的供水功能和渔业用水功能。

根据发展需要,对规划区水库、坝塘有选

择的实施除险加固;加快供水基础设施建设,

以集中供水代替现行的分散提水;加强对现有

水资源的保护和统筹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统

一调度、统一管理供用水机制,实现农业生产

特别是林果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与美化抚仙

湖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6、历年水质监测资料

相关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115818825.html,/view/971c1b78168884868762d602.html

7.湖泊的污染

(1).湖泊的污染源:

湖内污染负荷量逐年累积增加, 据调查资料,湖泊每年接纳污染负荷量TN338132T、TP43174T、CODcr354614T、SS1424811T, 其中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污染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97 %以上, 抚仙湖污染源主要来自面源。而每年进入湖泊水体中的污染物90 %以上滞留湖内, 在湖中部形成污染层,导致湖泊水体渐渐变化。由于以上原因, 致使抚仙湖近岸水域污染严重, 这与现在抚仙湖Ⅰ类水体的功能要求相差甚远, 控制和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已刻不容

(2).湖泊近岸生活及旅游污水的污染

目前, 在抚仙湖环湖公路以下的乡村居住着4170 户、14215 个居民, 这些居民年排放生活污水近百万t , 由于地处湖滨带, 这些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流入抚仙湖, 造成对抚仙湖水体的直接污染。在湖滨带还有宾馆、饭店、游乐园、度假村等旅游设施80 余座, 排放污水约200 万t , 携带有TN4914t、TP912t。虽然这些旅游设施已经配套了相应的污水处理装置, 但即使排放污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 1 级标准, 仍然不能达到排入湖的标准, 相对于抚仙湖来说它们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氮、磷污染源。水质监测资料表明, 在旅游设施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段, 湖水已经受到明显的污染, 氮、磷含量达到Ⅲ类标准, 湖滩上附着藻类滋生蔓延, 水葫芦等杂草丛生, 严重影响旅游景观和游泳等娱乐功能, 并引起水生植物的消亡。

(3).湖泊面源污染

抚仙湖周边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 所产生的生活和旅游污水流入湖中, 直接污染了抚仙湖水体。流域内的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并采取大水漫灌的原始灌溉方式, 加上雨季的冲刷, 所施化肥和农药大部分随雨水和灌溉废水进入抚仙湖,极大地增加了抚仙湖的污染负荷。另外径流区内森林覆盖率低, 多为荒山、荒地和坡耕地, 而抚仙湖属雨水补给型湖泊, 并且河道径流调节性能很差,多为间歇性河、暴涨暴落, 汇流时间短, 洪水季节大量泥沙入湖, 水土流失严重。在抚仙湖沿岸, 围垦湖滩湿地建造鱼塘和耕地的现象还十分普遍, 这不仅割断了天然湖滩湿地与湖泊的有机联系, 破坏了湖滨生态系统, 导致湖泊自净能力下降, 也破坏了湖滨自然景观。同时, 围垦区的鱼塘和农田又构成了新的污染源。这是加速抚仙湖水质恶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4).星云湖隔河流入抚仙湖水污染

星云湖每年由隔河流入抚仙湖水量4000 万m3。2002 年由于星云湖蓝藻的暴发, 大量的蓝藻由隔河流入抚仙湖, 致使湖泊孤山附近出现蓝藻“水华”。由于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 再加上湖区盛行西南风, 使北部水域, 特别是沿岸带的营养元素高于其它水域。

8.抚仙湖环境存在的问题

(1)湖泊有机污染加重, 富营养化进程加快, 局部水域受到污染。

抚仙湖作为澄江县和沿湖地区的最终纳污水体, 年入湖污水量(含地表径流) 468 万m3, 每年星云湖出口隔河入流Ⅳ类水4000 万m3。由于大量污染物及营养物输入,。该湖水域功能为Ⅰ类, 但2002 年水质综合评价为Ⅱ类, 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是总氮。

(2).流域内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汇水区农村每年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06 万t ,人畜粪便排放量60 万t , 其污染负荷TP207712t、TN295818t。这些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地层渗漏有相当部分进入湖泊水体。流域内有耕地0161 万hm2, 每年化肥施用总量24038t , 农药总施用量14317t。这些农药化肥随地表水、地下水渗透流入湖内, 每年入湖氮肥2478t , 磷肥1000t , 给湖区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严重威胁。

(3),围垦、养殖侵占湖滩现象严重。

抚仙湖湖区内法定最高水位(《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规定, 抚仙湖最高运行水位黄海高程172210m , 简称“法定最高水位”) 以下, 有102185hm2湖滩被侵占, 围湖造田、围湖

养殖现象十分突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高密度的养殖,导致近岸水体污染重, 对湖泊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

(4).湖区旅游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计划, 湖周环境遭受破坏。

抚仙湖近年旅游事业发展迅速, 缺乏总体计划, 环境保护工作滞后。建筑侵占湖滨甚至湖面现象严重, 沿湖农村建房也是如此。致使湖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湖泊水质受到人为污染, 湖泊自然景观受到影响。

⑤径流区森林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

抚仙湖径流区由于盲目垦荒现象严重, 森林覆盖率仅为2711 %。区内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有1415hm2(未含星云湖) 。荒山荒地和坡耕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50 %以上。由于森林覆盖率低, 加上山高坡陡, 土质疏松, 雨季易造成水土流失。平均每年流入抚仙湖中的泥沙约3416 万t。(6).水资源贫乏, 水资源供需平衡脆弱。

抚仙湖最大储水量为189 亿m3, 而陆地入湖量仅为1184 亿m3, 海口河平均出流为019572 亿m3, 以径流深计, 分别为33518mm和20617mm; 以人均占有量计约为133mm 和849mm , 这些指标都低于全国、全省和玉溪地区的平均水平。现流域仙湖湖区内法定最高水位(《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规定, 抚仙湖最高运行水位黄海高程172210m , 简称“法定最高水位”) 以下, 有102185hm2湖滩被侵占, 围湖造田、围湖养殖现象

十分突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高密度的养殖,导致近岸水体污染严重, 对湖泊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

9.治理措施

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一)小流域治理

针对规划区入湖河流泥沙含量较大的实际,对抚仙湖东岸(华宁段)径流区大沟河、五车河、矣渡河、世家河、矣马谷大河、矣马谷小河、直沟河、居乐河、巴西河等11条河流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内容为建设谷坊50座、拦沙坝25座、沟洫工程3.5万米,新建蓄水池35个、小水窖3500个、河道治理8000米,作业便道20公里;结合河流周边生态,配套实施生物治理工程。

(二)水资源保护与开发

根据发展需要,对规划区水库、坝塘有选择的实施除险加固;加快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以集中供水代替现行的分散提水;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的保护和统筹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供用水机制,实现农业生产特别是林果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与美化抚仙湖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对抚仙湖径流区新村、上村、海镜寺等10 个自然村,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内容主要以实现村内雨污分流、处置及垃圾收集处理为重点,适度配置绿化硬化工程,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三、抚仙湖东岸面山绿化工程

加大生态治理与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作。按照“生态产业化治理”的理念,以“三棵树”产业发展为契机,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树种,在中、高海拔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规划人工造林18800亩,封山育林25000亩。

四、抚仙湖东岸(华宁段)环湖截污工程

主要内容为在湖边线与环湖公路之间建设环湖截污沟15.7公里,配套建设3个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和平)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镇域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地处桂北山区,位于三江县的东南部,东与高基乡毗邻,南和融安县板榄镇交界,西与丹洲镇接壤,北和斗江镇相连,距县城古宜镇39公里。 二.历史沿革 和平乡民国时期属丹阳区合水乡,解放后并归丹洲人民公社,改乡建制后于1987年10月由丹洲乡和斗江乡划分出来成立和平乡,乡政府驻地和平街,距县城39公里,是全县成立最晚的乡镇。和平乡居住着壮、汉、瑶、侗等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5%以上,是三江县的“壮乡”。 三.政区体系 和平乡下辖六溪、清江、和平、板六、大寨5个村委会,44个自然屯,72个村民小组。 四.交通状况 和平乡村村都通了等级公路,100%的自然屯修通了公路。2003年修通的和平至板榄四级路南下可直达融安,2008年又改建成油路;2005年竣工的扶平至和平柏油路北接斗江直通209和321国道;2007年修建的和平至六溪水泥路西接209国道通往丹洲。 五.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山地是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和平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竹林资源,同时也拥

有岩溶洞资源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三江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活动积温为5691.481%以上。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334.3小时。平均无霜期320天,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太阳辐射量为89.69千卡/平方厘米年,雨热同季,寒署分明。 (三)水文:三江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005立方米。和平乡降水量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 六.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三江县属红壤地带,县内大部分土地属丘陵地貌,红壤类极为普遍。和平乡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多,适宜林木特别是竹木的生长。全乡土地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51亩,其中水田面积3351亩;森林面积14万亩。 (二)农林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历来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和平乡林木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和平乡共有毛竹面积12000亩,是三江县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早地作物和养殖猪、牛等家禽为主。 (三)生物资源 和平乡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果子狸、山羊、蛇类、山鸡、野兔、竹鼠、穿山甲、鳖、龟等。 (四)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铁、锰、硅、石灰岩、高岭土等。 (五)旅游资源 乡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明滩生态漂流、三帘瀑布、大地岩洞、和平花街、上花仙女岭、六溪钓鱼山庄和万亩竹林等风景点。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九年级圆基础知识点,(圆讲义)

一对一授课教案 学员姓名:____何锦莹____ 年级:_____9_____ 所授科目:___数学_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 年月日_ ___时分至__ __时_ __分共 ___小时 一、圆的定义: 1. 描述性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 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固定端点O叫做圆心,OA叫做半径. 2 圆的表示方法:通常用符号⊙表示圆,定义中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记作“O ⊙”,读作“圆O”. 3 同圆、同心圆、等圆: 圆心相同且半径相等的圆叫同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注意: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 弦: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2.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圆的直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3. 弦心距: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4.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 B 、为端点的圆弧记作AB,读作弧AB. 5. 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6.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7. 优弧、劣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8. 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1. 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将整个圆分为360等份,每一份的弧对应1?的圆心 角,我们也称这样的弧为1?的弧.圆心角的度数和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2. 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3. 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分别相等. 一、圆的对称性 1. 圆的轴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经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 2. 圆的中心对称性: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圆心. 3. 圆的旋转对称性:圆是旋转对称图形,无论绕圆心旋转多少角度,都能与其自身重合. 二、垂径定理 1.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 推论1:⑴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⑵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⑶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3.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练习题;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区域位置 尤店乡位于罗山县北部,北隔淮河与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乡、皮店乡相望,西濒浉河与高店乡毗邻,南与县城新区、龙山乡、楠杆镇接壤,东与东铺乡相邻,省道开武路(开封-武汉)穿境而过,是罗山的北大门。全乡总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4万亩,辖双楼、李湾、田堂、顾寨、方湾、罗洼、罗塘、鱼台、管塘、沈湾10个行政村和尤店、李店两个社区,205个村民组,现有31650人,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北李店集镇。 1.2自然状况 尤店乡毗邻县城新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尤店正变成一片投资的热土。 地质地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垄岗丘陵,北部为平原,沿河多系河滩地,大部为淮河冲积平原,最高点鱼台村钓鱼台山,海拔155米,最低点方湾村方湾组,海拔45米。 土地资源:区内地质北半部多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以农田为主,沿淮河多为沙滩地,绿地园林分布在乡区四周,路田林网密布,并呈网格状分布。南部为垄岗丘陵,地质相对贫瘠。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河沙,地质储量35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北部沿淮河中心线南侧。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2800万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沿淮河的砂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黄岗土、

白散土、粘土、灰潮土、两合土等土属。 气候、水文:属亚热带季风性和暖温带气候的交汇地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冬夏风向变化明显,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1、气候: 尤店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内。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14.3 ℃(1987年);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 41 ℃(1959年)。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56天,无霜期年平均257天,最长277天,最短2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20.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06天(一般为2月18日~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897.5 毫米(2008 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606.6毫米(2001年)。 2、河流水系: 水资源:尤店乡北依淮河,西濒浉河,后浉河改造,南湾干渠贯穿全境,灌渠境内总长13.8公里。淮河自方湾村方湾组入境,向东流经顾寨、田堂、李湾,双楼5个行政村,由双楼村东湾组出境,境内河道总长11.2公里,历史上淮河泛滥成灾,给南岸村庄和群众造成严重灾害,耕地大量减少。 尤店乡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2012年)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初三数学圆的基础知识小练习

初三数学圆的基础知识 小练习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圆的基本知识 一、知识点 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含、相交、外离) 例3:已知⊙O 1的半径为6厘米,⊙O 2 的半径为8厘米,圆心距为d, 则:R+r=,R-r=; (1)当d=14厘米时,因为dR+r,则⊙O1和⊙O2位置关系是: (2)当d=2厘米时,因为dR-r,则⊙O1和⊙O2位置关系是: (3)当d=15厘米时,因为,则⊙O1和⊙O2位置关系是: (4)当d=7厘米时,因为,则⊙O1和⊙O2位置关系是: (5)当d=1厘米时,因为,则⊙O1和⊙O2位置关系是: 6、切线性质: 例4:(1)如图,PA是⊙O的切线,点A是切点,则∠PAO=度(2)如图,PA、PB是⊙O的切线,点A、B是切点, 则=,∠=∠; 7、圆中的有关计算 (1)弧长的计算公式: 例5:若扇形的圆心角为60°,半径为3,则这个扇形的弧长是多少 解:因为扇形的弧长=() 180 所以l=() 180 =(答案保留π) (2)扇形的面积: 例6:①若扇形的圆心角为60°,半径为3,则这个扇形的面积为多少

解:因为扇形的面积S= () 360 所以S= () 360 =(答案保留π) ②若扇形的弧长为12πcm ,半径为6㎝,则这个扇形的面积是多少 解:因为扇形的面积S= 所以S== (3)圆锥: 例7:圆锥的母线长为5cm ,半径为4cm ,则圆锥的侧面积是多少 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形,展开图的弧长等于 ∴圆锥的侧面积= 知识点 1、与圆有关的角——圆心角、圆周角 (1)图中的圆心角;圆周角; (2)如图,已知∠AOB=50度,则∠ACB=度; (3)在上图中,若AB 是圆O 的直径,则∠AOB=度; 2、圆的对称性: (1)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的直线;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如图,∵CD 是圆O 的直径,CD ⊥AB 于E ∴=,= 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点在圆,点在圆; 例1:已知圆的半径r 等于5厘米,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 , (1)当d =2厘米时,有dr ,点在圆(2)当d =7厘米时,有dr ,点在圆 (3)当d =5厘米时,有dr ,点在圆 4、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交点;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交点;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初三数学圆知识点复习专题经典

《圆》 一、圆的概念 概念:1、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形式的概念: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补充)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d r ?点A在圆外;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d r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d r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d r +; 外切(图2)?有一个交点?d R r =+; 相交(图3)?有两个交点?R r d R r -<<+; 内切(图4)?有一个交点?d R r =-; 内含(图5)?无交点?d R r <-; A

r R d 图3 r R d 五、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4个定理,简称2推3定理:此定理中共5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即可推出其它3个结论,即: ①AB 是直径 ②AB CD ⊥ ③CE DE = ④ 弧BC =弧BD ⑤ 弧AC =弧AD 中任意2个条件推出其他3个结论。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即:在⊙O 中,∵AB ∥CD ∴弧AC =弧BD 例题1、 基本概念 1.下面四个命题中正确的一个是( ) A .平分一条直径的弦必垂直于这条直径 B .平分一条弧的直线垂直于这条弧所对的弦 C .弦的垂线必过这条弦所在圆的圆心 D .在一个圆内平分一条弧和它所对弦的直线必过这个圆的圆心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平分弦所对的弧 B .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必过圆心 C .弦所对的两条弧的中点连线垂直平分弦,且过圆心 D .弦的垂线平分弦所对的弧 例题2、垂径定理 1、 在直径为52cm 的圆柱形油槽内装入一些油后,截面如图所示,如果油的最大 深度为16cm ,那么油面宽度AB 是________cm. r R d 图4 r R d 图5 r R d O E D C A O C D A B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圆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第一讲 圆的方程 (一)圆的定义及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的互化 (1)将圆的标准方程 (x -a )2+(y -b )2=r 2 展开并整理得x 2+y 2-2ax -2by +a 2+b 2-r 2=0, 取D =-2a ,E =-2b ,F =a 2+b 2-r 2,得x 2+y 2+Dx +Ey +F =0. (2)将圆的一般方程x 2+y 2+Dx +Ey +F =0通过配方后得到的方程为: (x +D 2)2+(y +E 2 )2= D 2+ E 2-4F 4 ①当D 2 +E 2 -4F >0时,该方程表示以(-D 2,-E 2)为圆心,1 2D 2+E 2-4F 为半径的圆; ②当D 2 +E 2 -4F =0时,方程只有实数解x =-D 2,y =-E 2,即只表示一个点(-D 2 ,- E 2 );③当D 2+E 2-4F <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征是:x 2和y 2项的系数 都为1 ,没有 xy 的二次项. 3、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待定的系数D 、E 、F ,因此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若M(x0,y0)在圆外,则(x0-a)2+(y0-b)2>r2.

(2)若M (x 0,y 0)在圆上,则(x 0-a )2+(y 0-b )2=r 2. (3)若M (x 0,y 0)在圆内,则(x 0-a )2+(y 0-b )2

控规基础资料汇编20140318

目录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2) 二、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 (3) 三、社会经济概况 (4) 四、土地利用现状 (7) 五、建筑物状况 (11) 六、道路交通现状 (12) 七、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 八、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5) 九、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18) 十、环境保护现状 (18)

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09—2015)》 规划提出皖江地带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承接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饮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与东部地区对接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2、《铜陵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15)》 规划对铜陵市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的功能和建设重点作了如下阐述: 功能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农产品深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 建设重点:①形成“五中心三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五中心是指荣光村、沈桥村、高岭村、城山村、考涧村五个中心村;三轴是指规划的主干路1、主干路2、主干路3;五区是指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区、生态高效养殖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休闲度假区。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供水系统建设、电力电信设施建设。 ③创新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按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和“4R”理论,采用现代园区的建设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构筑循环产业体系,实现功能区内小循环,功能区间中循环,试验区内大循环。重点建立五种循环新模式:农业内部循环新模式: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秸杆气化;农业产业循环新模式:农产品加工+沼气+养殖、加工+养殖+沼气;现代农业物流循环新模式:仓储+加工+流通、仓储+加工+沼气;生态农业循环新模式:生态保护+休闲度假;土地增值循环新模式:村庄规划、整治+土地利用。 3、《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06—2015)》 规划将园确定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为:试验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生产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培训教育功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圆的基础知识

24.1《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圆和圆的相关概念,知道圆实轴对称图形,理解并掌握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哪些性质. 2.了解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定义,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 数学思考: 1.在引入圆的定义过程中,明确与圆相关的定义,体会数学概念间的联系. 2.在探究弧、弦、圆心角、圆周角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及概括能力. 问题解决: 1.在明确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后,能根据这个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根据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相关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引入圆的定义及运用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对于角的计算、证明角相等、弧、弦相等等问题提供了十分简便的方法.所以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是本小节的重点. 对于垂径定理,可以结合圆的轴对称性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栏目图中相等的线段和弧,再利用叠合法推证出垂径定理.对于垂径定理的推论,可以按条件画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强调“弦不是直径”的条件.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是特殊情况,是证明的基础,其他两种情况都可以转化为第一种情况来解决,转化的条件是添加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直径为辅助线.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应当让学生掌握.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条件和结论比较复杂,容易混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要用到完全归纳法,学生对于分类证明的必要性不易理解,所以这两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小学时对它已经有了初步接触,对于圆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垂径定理和推论、圆周角定理和推论及其理论推导还比较陌生,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途径去发现结论,加深认识. 三、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 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小学时对它已经有了初步接触,对于圆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垂径定理和推论、圆周角定理和推论及其理论推导还比较陌生,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途径去发现结论,加深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圆是一种和谐、美丽的图形,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我们已经认识了圆这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早在战国时期,《墨经》一书中就有关于“圆”的记载,原文为“圆,一中同长也”.这是给圆下的定义,意思是说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内,北靠碛雍塬,南依秦岭山脉,渭河穿境,依山傍水。规划用地介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适中,既易于受到大城市的带动,又避免受到中心城市对产业吸纳的影响,是陇海线上东联西安、西接宝鸡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交通 规划用地所在的蔡家坡地区交通非常便利,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在东西方向穿越该地区,陇海铁路还在蔡家坡镇、阳平镇设客货站,这几条道路分别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南北方向有蔡五曹(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公路贯穿始终,与关中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联系便利,均可半日内往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区域概况 蔡家坡地区包括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阳平镇、马家镇、安乐镇,总人口22.02万人,现状非农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24.2%。 第二章 历史沿革 一、工商重镇——蔡家坡 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来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民国之前就是当地重要的商贸集镇。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设蔡家坡火车站。宝鸡市经济重心南移,中心由风翔转移至现宝鸡市,蔡家坡镇得益于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先后建立起雍兴实业公司纺织厂,西北机械厂等企业,以后蔡家坡镇企业逐渐增多,成为岐山县的工业集中地。建国后至今,依托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优势,蔡家坡已发展成为关中西部岐山县、凤翔县、眉县、陈仓区(除虢镇外)等周围县区的中心城镇,成为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更为雄厚,是周围县区中工业文化最浓的城镇。 131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