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的文化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

合集下载

茱萸的典故

茱萸的典故

茱萸的典故茱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植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象征。

它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提及,也有许多与它相关的典故。

茱萸是一种常绿植物,叶子呈椭圆形,花小而黄,果实则是红色的浆果。

茱萸的叶子和果实都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因此在古代常被人们用来制作香包和装饰鲜花。

除了在香气上的特点,茱萸还有着许多药用价值。

它的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以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茱萸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人们常常会用茱萸来做装饰,以表示吉祥如意。

尤其是在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茱萸的装饰更是随处可见。

此外,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中,新娘常常会戴上茱萸花环,寓意着幸福美满的婚姻。

茱萸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典故。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茱萸记》。

这个典故讲述了一个关于茱萸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茱萸的女子,她非常聪明美丽,而且懂得很多诗词歌赋。

她的丈夫是一位官员,经常要出差在外,因此他们常常分隔两地。

每当茱萸的丈夫离开时,茱萸都会送给他一束茱萸花,以表达对他的思念和祝福。

而当她的丈夫归来时,茱萸也会用茱萸花来装饰家中,以示欢迎。

这样的故事传承下来,茱萸也成为了夫妻间爱的象征。

除了《茱萸记》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典故与茱萸有关。

例如,有一则故事说,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茱萸的女子,她非常勤劳善良,经常帮助他人。

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行囊破损的旅人,于是她将自己的茱萸花簪给了旅人,帮助他修理行囊。

之后,这个旅人发现茱萸花簪竟然可以变出许多财富,于是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张茱萸。

张茱萸决定将这个秘密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她种下了许多茱萸树,并将茱萸花簪送给了更多的人。

这个故事传承下来,茱萸也成为了财富和幸福的象征。

茱萸的典故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茱萸的形象。

茱萸常常被绘制在山水画中,以烘托出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的美好。

茱萸也常常被绘制在花鸟画中,以表达出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重阳节晚霞的诗

重阳节晚霞的诗

重阳节晚霞的诗一、原文:《重阳晚韵》九九重阳日欲斜,晚霞似火映天涯。

秋风抚弄茱萸影,归雁声中念旧家。

二、衍生注释:1. “九九重阳”: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

2. “茱萸”: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在重阳节时,人们会将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以辟邪求吉。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围绕着重阳节展开,描绘了重阳节傍晚时分的景色。

2. 情感:诗中蕴含着一种思乡之情。

首先诗人描绘了重阳日傍晚美丽而壮烈的晚霞之景。

随后笔锋一转,秋风摆弄着茱萸的影子,在归雁阵阵的叫声里,作者油然而生思念旧家的情感。

从对眼前景色的观赏到思乡念旧的转变十分自然。

3.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作者用晚霞、秋风、茱萸、归雁这些富有重阳节特色的景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之中。

例如“秋风抚弄茱萸影,归雁声中念旧家”,秋风下的茱萸和归雁的叫声,都是引发思乡之情的导火索。

四、作者介绍:由于并无明确的作者信息,从诗的内容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个羁旅在外、在重阳节思念家乡的游子。

他对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习俗比较熟悉,有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能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自己在重阳节傍晚思乡的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

五、运用片段:1. 在一次重阳节的旅行中,大家在山顶观看落日,只见天边晚霞绚丽多彩,这时候老张感叹道:“真像那诗里说的‘九九重阳日欲斜,晚霞似火映天涯。

秋风抚弄茱萸影,归雁声中念旧家。

’这美丽的晚霞让我不禁想起家里的亲人了。

”2. 重阳节的社区活动上,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传统节日的意义,小李说:“就像诗里写的一样,重阳佳节本就是个充满思念的日子。

‘九九重阳日欲斜,晚霞似火映天涯。

’当看到如此美的晚霞的时候,漂泊在外的游子心里充满着对家的思念。

我们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也要想着多关心那些孤独的老人呀。

”3.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解重阳节主题的诗歌时,对同学们说:“当傍晚的晚霞洒落在大地上的时候,一个漂泊的灵魂就开始了对家乡的遥望。

重阳节插茱萸的寓意

重阳节插茱萸的寓意

重阳节插茱萸的寓意重阳节插茱萸的寓意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

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避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插茱萸的传说重阳节插茱萸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人心害怕却又毫无办法。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

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

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

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

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茱萸

茱萸

思念
• 借茱萸表达思念之情,概与重阳节 人们携亲带友登高、佩茱萸囊、插 茱萸枝、饮茱萸酒这些习俗相关。 做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然而 一旦遇到“节日”这日常生活中的 亮点,就尤为强烈,这就是“每逢 佳节倍思亲”一经诗人在《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诗中道出,就成为 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 警句。而茱萸也因此成为思念之情 的代名词。
悲秋
• 重阳节正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 自然景物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 又带点衰飒的气象,于此时此景 人们每生悲凉之感,便不能不发 出岁月蹉跎老而无成的沉重感怀, 而在那个年代非常盛行的茱萸风 俗就成为人们抒发悲秋感怀的最 佳象征物。
长寿
• 茱萸对腹痛、吐泻、消化不良等有 疗效。在古人朴素的思想意识中, 将茱萸这种很高的药用价值无限扩 大,认为茱萸也有益寿延年的功用, 于是,茱萸也就成了“长寿”的象 征。 在清代皖南地区,有九月九 日“市售枣糕、茱萸饼,云食之延 寿”的风俗。在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的战国时期凤鸟茱萸绣衣,就是把 茱萸与凤鸟共绣,来表达吉祥长寿 的祈愿。
九 遍 遥 每 独 月 插 知 逢 在 几 茱 兄 佳 异 日 萸 弟 节 乡 王 少 登 倍 为 维 忆 山 一 高 思 异 东 人 处 亲 客 兄 。 , 。 , 弟
茱萸
——辟邪翁的文化语义
何为茱萸?
春 秋 战 国 《 续 齐 楷 记 》 之 茱 萸 辟邪 说
吴 茱 萸 之 说
辟邪
• 这一语义首先是源于佩戴茱萸的 习俗。(首见于南朝梁代文坛大 家吴均的《续齐谐记》) • 其次,茱萸辟邪的文化语义也与 其自然特性相关。(由茱萸本身 的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而 产生)

重阳丨古诗词中赏茱萸

重阳丨古诗词中赏茱萸

重阳丨古诗词中赏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汉族民间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茱萸王维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山中倘留客,置此茱萸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拟古诗何思澄故交不可忘,犹如兰桂芳。

新知虽可悦,不异茱萸香。

妾有凤雏曲,非为陌上桑。

荐君君不御,抱瑟自悲凉。

九日陪京东马殿院会叠嶂楼梅尧臣谁言天去远,山上有楼台。

峰色引溪色,共入茱萸杯。

行当登泰山,云扫日月开。

柏乌与城乌,两处休鸣哀。

九月十一日书事苏辙东墙瘦菊早开花,九日金钿已自嘉。

黍麦候迟初响罋,米盐法细未还家。

泼醅昨夜惊泉涌,洗盏今晨听妇夸。

归采茱萸重一醉,不须怪问日时差。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其一李白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襜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送裴图南王昌龄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秋夜陆游老觉人间岁月遒,愔愔窗户一灯幽。

读书已废虚长夜,护塞无共负盛秋。

病齿何堪食粱肉,残躯惟念制衣裘。

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

次韵知郡安抚九日南楼宴集三首范成大双旌暮卷小舂容,画栋云生笑语中。

但觉山光侵酒绿,不知日脚染溪红。

控临缥缈疑无地,指点虚无欲驭风。

谁遣玉蟾催骑吹,归来人影在朦胧。

珠履参陪北海觞,仍邀拥节旧中郎。

碧城香雾连天暝,黄叶霜风卷地凉。

茱萸是什么?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与茱萸有关的诗句

茱萸是什么?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与茱萸有关的诗句

茱萸是什么?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与茱萸有关的诗句[zhūyú]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1、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

科名:山茱萸科Cornaceae、灯台树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

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

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

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

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布: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

2、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的近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

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

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

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

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

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

采制: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

3、食茱萸别名:红刺楤、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鸟不踏等。

特征: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

茱萸之谜

茱萸之谜

茱萸之谜作者:余光中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09期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韬兮,榝又欲充夫佩帏。

”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种恶草。

榝,就是茱萸。

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

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登高、落帽、菊花、茱萸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

登高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本于《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斐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九的吟诗传统,大概是晋宋之间形成的。

二谢戏马台登高赋诗,孟嘉落帽,陶潜咏菊,都是那时传下来的雅事。

唯独茱萸一事似乎是例外。

《续齐谐记》的作者是梁朝人吴均,而桓景和费长房相传是东汉时人。

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饮菊花酒、带茱萸囊,这些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但其起源则在东汉。

可是《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一段,却说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此说假如可信,则重九的习俗应从东汉上推,以至汉初了。

但无论我们相信《西京杂记》或是《续齐谐记》,最初佩带茱萸的,似乎只是女人。

不但如此,南北朝的诗中,也绝少出现咏茱萸之作。

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

茱萸不但成为男人的美饰,更为诗人所乐道。

当时的女人仍佩此花,但似乎渐以酒姬为主,称为茱萸女,张谔诗中便曾见咏。

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男子佩花之盛。

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

重九二花,菊花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

茱萸在古代指什么意思

茱萸在古代指什么意思

茱萸在古代指什么意思茱萸(学名:Photinia serrulata),古称辛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植物,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药用价值。

在中国古代,茱萸被赋予了许多寓意和象征意义。

它在文化传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代表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和吉祥的向往。

以下将详细介绍茱萸在古代所代表的意义。

1. 祈福、辟邪的象征在中国的道教和儒家文化中,茱萸广泛用于祭祀和庆祝活动。

古人认为茱萸有辟邪、驱鬼、祈福的功效,因此它常被用作护身符和避邪的符号。

人们相信将茱萸挂在门前或床头,可以驱走鬼魂,保护家人平安和健康。

2. 喜庆和吉祥的象征茱萸在古代也被看作是喜庆和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重阳节等重要场合,人们常常会佩戴茱萸装饰品或将茱萸放置在家中。

茱萸的红色鲜艳而亮丽,代表了热情和活力,被视为带来好运和幸福的象征。

3. 美好生活的象征茱萸在古代被赋予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将茱萸与诗词、文学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茱萸的形状和颜色都非常美丽,它的花朵可以用来酿造茱萸酒,茱萸的果实可以用来制作茱萸酱,这些都代表了人们对美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4. 勇气和坚毅的象征茱萸的叶子有锯齿状边缘,因此它被赋予了勇气和坚毅的象征。

古人认为种植茱萸可以增加人的勇气和毅力,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据说曾有将茱萸叶子洒入水中,以增强自己的勇气和决心的习俗。

5. 茱萸在中医药中的应用除了文化意义外,茱萸在古代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古代医书中记载了茱萸的药用价值,它被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具有健胃、止泻的功效。

茱萸也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等问题。

茱萸的果实和叶子都可以入药,经过炮制后可以制成不同的中药制剂。

总结起来,茱萸在古代代表了祈福、辟邪、喜庆、吉祥、美好生活、勇气和坚毅的寓意。

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医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茱萸的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良好生活和健康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幸福和吉祥的向往。

唐诗草木之一:茱萸

唐诗草木之一:茱萸

《茱萸》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重阳插佩茱萸登高,这是在宋元之际就逐渐消失的一种传统,但是在在民间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直至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仍将重阳节时的民间集会称为“茱萸会”。

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茴香科植物吴茱萸。

吴茱萸是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质量最好,因而得名。

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重要成分之一。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山茱萸果肉称“萸肉”,俗名“药枣皮”,为传统名贵中药材。

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氨基酸、多种糖、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其食用和药用历史已在1500年以上,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列山茱萸为滋补之上品。

山茱萸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陕西秦岭、河南、浙江、安徽、山西、四川等省。

多为栽培,也有野生于山坡的灌木丛中。

山茱萸为落叶乔木,清明时节开黄色花,“秋分”至“寒露”时成熟,核果椭圆形,红色。

果经沸水浸煮,捏出果核,晒干而成。

山茱萸的果实山萸肉,味酸涩而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

常用可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肝虚寒热、耳鸣、遗精、尿频、虚汗不止、心悸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

现在常用的六味地黄丸就是以它为主药的,另有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八仙长寿丸等,均是以山茱萸为主药的良方。

此外,民间古方也用鲜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饮料的习俗。

茱萸是什么?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与茱萸有关的诗句

茱萸是什么?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与茱萸有关的诗句

茱萸是什么?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与茱萸有关的诗句茱萸是什么?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与茱萸有关的诗句[zhūyú]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1、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

科名:山茱萸科Cornaceae、灯台树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

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外表疏生柔毛,反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

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

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

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布: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

2、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的近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

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

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

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

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

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

采制: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枯燥,除去枝、叶、果梗等。

3、食茱萸别名:红刺楤、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鸟不踏等。

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诗中提到的茱萸,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茱萸,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的植物。

它的果实呈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有香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茱萸被视为一种能够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吉祥之物。

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由来已久。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了。

这一习俗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当时的文人墨客在诗词中多有提及。

而到了宋代,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虽然有所减少,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流传着。

那么,为什么会有在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呢?这与古人对自然和疾病的认识有关。

在古代,人们认为重阳节这一天阳气渐衰,阴气渐盛,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

而茱萸具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灾,保护人们免受疾病和灾祸的侵害。

此外,茱萸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它可以补肝肾、益气血、明目等,对于老年人常见的一些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佩戴茱萸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人会将茱萸插在头上,有的人会将茱萸佩戴在手臂上,还有的人会将茱萸做成香囊挂在腰间。

无论哪种方式,都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佩茱萸的习俗不仅在中国流行,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

比如在日本,重阳节也有一些与茱萸相关的活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式微。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传统习俗的重视程度也有所降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忘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反,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和弘扬它们,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了传承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

比如,在学校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佩茱萸的意义;在社区组织相关的活动,邀请居民一起参与佩茱萸、登高望远等传统活动;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宣传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的意思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的意思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的意思《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的意思:又到了重阳节的时候,人们登上高台水榭之处(台榭:泛指楼台等游乐场所)。

茱萸香坠,这里的茱萸是一种植物,在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香坠可能是指装有茱萸香料或者以茱萸装饰的小挂件。

在古代,重阳节登高时人们会佩戴茱萸,传说这样可以辟邪求吉。

赏析:这句词勾勒出一幅重阳节登高望远、身佩茱萸的传统风俗画面。

简单的词句,却充满了节日的氛围与民俗文化的底蕴。

它让读者仿佛看到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呼朋引伴登上台榭,身上茱萸香坠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大家迎着秋风,欣赏着秋日的景色,心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作者介绍:由于没有更多的上下文,仅从这一句难以确切判断作者是谁。

但在众多诗词中描写重阳节的佳作颇多,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关于重阳节的名篇,他通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以下是五个运用片段:例子1:我特别喜欢重阳节,“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这场景光想想就觉得美好。

每到这个时候啊,我就会拉着我的小伙伴们,找个有高台的公园。

那感觉就像是古代的文人雅士一样。

我们登上高台,风呼呼地吹着,虽然没有茱萸香坠,但我会给小伙伴们讲这其中的故事。

我说:“你们知道吗?以前的人在这天登高戴茱萸香坠,那是为了辟邪呢,就像现在我们过年贴春联一样。

”小伙伴们都瞪大了眼睛,像发现新大陆似的。

其中一个还说:“那我们现在没有茱萸香坠是不是就不吉利啦?”我笑着回答:“当然不是啦,这是一种传统习俗,我们知道就好啦,现在我们登高看风景也是传承这个节日呀。

”然后我们就嘻嘻哈哈地在台上看远处的风景,感受着重阳节的独特魅力。

例子2:奶奶对重阳节可重视了,每到“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的时节,她就忙乎起来。

她会早早地准备好一些类似茱萸香坠的小物件,虽然不是真正的茱萸做的,但也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息。

奶奶会带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去老房子后面的小山坡,那山坡上有个小亭子,就像古代的台榭。

茱萸在古代指什么

茱萸在古代指什么

茱萸在古代指什么
1、茱萸的喻义是辟邪去灾,古诗中表示重阳节到了。

2、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此外,茱萸也是江西赣州一位当代青年诗人的笔名。

3、植物名。

香气辛烈,可入药。

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吴伟业《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诗:“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

”参见“茱萸囊”。

第 1 页共1 页。

唐宋诗词中的茱萸考

唐宋诗词中的茱萸考

唐宋诗词中的“茱萸”考摘要:茱萸是一种属芸香科的落叶亚乔木植,唐宋咏重阳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它,本文就是茱萸的性能及有关它历史的传说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分析了它所以大量出现在唐宋诗词中的原因。

在唐宋诗词中,“茱萸”是一个常见的词,而且多与重阳节有关。

茱萸是一种属于芸香科的落叶亚乔木植物,出产于全国各地。

江浙、巴蜀尤多。

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紫色,似椿而阔厚,枝柔而肥。

三月开红紫细花,七、八月结实于梢头,累累而成簇,嫩时微黄,成熟后成深红色。

古代多于农历九月九日採摘,阴干后可入药,有温里、祛寒、健胃、止痛等功效。

(一)古代关于茱萸的传说很多,其中最为流传的是重阳节以茱萸囊系臂以避邪。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二:九日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

……《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戹,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这一传说亦见于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饼,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也。

又《太平御览》卷三二引虞公范曰:凡重阳日,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饮菊花酒,佩茱萸囊,令人长寿。

同书卷九九一又引《地理志》曰:九月九日,为丝茱萸囊,戴之臂上。

由此可见,重阳节佩带茱萸囊,在朝时已成习尚,唐宋时佩带茱萸囊更为当时盛行的风气,这在唐宋诗人咏重阳节的诗词中有大量记载:郭元振《子夜四时歌·秋歌》:“辟恶茱茛囊,延年菊花酒。

与子结绸缪,丹心此何有。

”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之三:“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李颀《杂兴》“千年魑魅逢华表,九日茱萸作佩囊。

”李白《九日得新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司空曙《九日送人》:“送人冠獬豸,值节佩茱萸。

”刘敞《九日对酒二首》之二:“零落茱萸佩,淹留桂树丛。

”司马光《九日杯聂之美》:“谁同凿落杯中酒,独系茱萸肘后囊。

茱萸有关诗句

茱萸有关诗句

茱萸有关诗句
1. "一树茱萸送客秋,燕山雁阵断人肠"。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茱萸代表着别离的悲伤和思念,与“送客秋”相对应,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痛的感受。

2. "茱萸垂鬓满,慈母颜如画"。

——出自明代高启的《桂林神女洛神赋曲》。

茱萸在此处象征着慈母之爱和恩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深情。

3. "枕在因幡枕上泣,舞破中原舞不成,茱萸夜奏曲惆怅,金风玉露凄凉情。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送别》。

茱萸仍是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和思念,在歌舞中不能得到心灵的琢磨和沉淀,而在茱萸的轻轻拂动间,却独能带来无穷无尽的情感。

4. "长安少年同杀鸡,鸡鸣茱萸始三时。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杀鸡·偶题》。

这里的茱萸是象征着时节的变化和人生的轮回,一年之中的三个时节,以茱萸鸣叫为界,回忆了年轻时的往事和友情。

5. "茱萸为败叶,正值绿杨风暴。

"——出自现代女性作家林徽因的《狂人日记·其十五》。

茱萸在这里则是象征着短暂的美好和悲伤的结束,与绿杨的风暴相对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性的反思与感慨。

茱萸:唐宋诗词中传统文明的典范意象[资料]

茱萸:唐宋诗词中传统文明的典范意象[资料]

茱萸:唐宋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几乎人人熟记成诵的小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让许多少年产生美好的憧憬,也让许多人颇费思量。

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

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萸做的饰物。

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

久而久之,相沿成习。

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间。

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

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

茱萸因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境。

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宋诗人为最。

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哪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戴叔伦《登高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滩。

”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耿讳《九日》:“步蹇强令避藻井,发稀哪敢插茱萸?”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

”杨衡《九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古诗茱萸沜·飘香乱椒桂翻译赏析

古诗茱萸沜·飘香乱椒桂翻译赏析

古诗茱萸沜·飘香乱椒桂翻译赏析《茱萸沜·飘香乱椒桂》作者为唐朝诗人裴迪。

其古诗全文如下: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

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

【赏析】茱萸沜是兰田辋川的风景点,是一个岸边生长着繁茂的茱萸的深山池沼。

作者一下笔便写它飘散着浓烈的香味,可以想见这时他正往茱萸沜走来,远远地便闻到这股特异的芳香,心都醉了,以致分辨不出是茱萸还是胡椒、肉桂的气味。

这里用虚拟的椒桂来比喻茱萸,使茱萸的香味具体可感。

接着,作者已走近这个水池旁边,眼前是大片茱萸、茂密的枝叶遮覆着浓绿的池水。

在紫色的茱萸叶之间,还摇曳着娟秀、青翠的竹叶。

这一句的檀栾修竹是实写所见之景,它既衬托茱萸,又显现出池沼四周林木葱茏,环境阴翳、幽深。

事实上,茱萸沜给作者最鲜明最突出的印象,也是他最喜爱,感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幽暗、冷寂。

怎样把这种幽暗、冷寂的美更强烈地反映出来?作者巧妙地用光亮反衬。

他在三、四句描绘日光透过云层,折射到寂静、浓绿的池水上。

池水不但不变得明亮和温暖起来,反而给他更阴沉、寒冷的感觉,在阴冷色调的画面上添上了一点明亮的暖色调,阴冷给人的印象就更突出了。

茱萸沜的美,恐怕决不只是这一种森沉、幽冷的美。

但作者从自己的禅家思想和审美趣味去感受外物,当然对这种森沉、幽冷的美最感兴趣,体会得也最深刻。

在下笔时,他先描摹茱萸的香味和沜旁的修竹,修为铺垫,然后便抓住云日回照的一刹那间,对茱萸沜作传神的写照,“森沉犹自寒”一句,使茱萸沜仿佛具有人的精神气质。

我们读这句诗,也似乎感到一股凛凛寒气侵入肌骨。

能够以二十个字,在写景中创造出很难表现的幽邃、森沉、阴冷的境界,可见作者的艺术手段甚高,概括力甚强。

裴迪在《辋川集》中的诗,总的说来艺术性不及诗友王维的同题咏作,但《华子冈》、《木兰柴》和《茱萸沜》等首,是可与王维诗媲美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重阳节为何要赠送茱萸

重阳节为何要赠送茱萸

重阳节为何要赠送茱萸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这个节日里,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赠送茱萸。

茱萸,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见的植物,为何会在重阳节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茱萸,是一种芸香科植物,其种类繁多,有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等。

在古代,茱萸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灾、强身健体的功效。

重阳节正值深秋时节,天气逐渐转凉,寒气渐生。

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个时候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而茱萸散发的特殊气味能够驱邪避瘟。

于是,赠送茱萸就成为了一种传递祝福、保佑平安的方式。

想象一下,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人们对于疾病和灾祸充满了恐惧和敬畏,而茱萸就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给予了人们抵御未知的勇气和信心。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茱萸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山茱萸则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之效。

在重阳节赠送茱萸,也包含了对亲友身体健康的关心和祝愿。

它象征着希望对方能够在寒冷的季节里保持健康,免受疾病的困扰。

此外,重阳节赠送茱萸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中,数字“九”被视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个阳数重合,因此被称为重阳。

而茱萸的“茱”与“逐”同音,有驱逐、赶走之意。

赠送茱萸,寓意着把不好的东西驱逐出去,迎来美好的生活。

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吉祥、平安的心理。

在古代的诗词中,茱萸也常常出现。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动地描绘了重阳节时人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茱萸在重阳节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重阳节赠送茱萸的习俗在现代社会逐渐淡化。

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医疗水平提高,人们对于疾病的抵御能力增强,不再像古代那样依赖于茱萸来驱邪避灾;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茱萸这种植物在城市中也变得越来越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茱萸”的文化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姓名吴承平学号61111010311076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101批次指导教师高益荣学习中心安康进校目录摘要一、茱萸的文化语义(一)辟邪(二)长寿(三)思念(四)悲秋二、茱萸诗的解读(一)“辟邪”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二)“长寿”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三)“思念”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四)“悲秋”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参考文献“茱萸”的文化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摘要文化语义也叫国俗语义,是指在词语的概念意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民族心理、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价值取向、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

“茱萸”一词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文化语义。

文人骚客对茱萸也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关于茱萸的诗句,熟悉茱萸的文化语义,对解读这些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茱萸;文化语义;茱萸诗;解读"Mast ixia" cultural semantics and "Mast ixia"Interpretation of PoetryAbstractCulture, also known as the country goes semantic meaning is the meaning of word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 national psychology, history and culture, public customs, values, culture and geography,such as semantic. "Mast ixia" in Chinese has a rich cultural semantics. Poet is also the author of a soft spot for Mast ixia wrote many verses on the Mast ixia familiar with the culture of Mast ixia semantic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poems are importantKey words:Mast ixia; cultural semantics; Mast ixia poetry; reading引言语义学是研究词的意义和意义变化的科学。

传统的语义学注重语言概念意义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概念意义之外各方面的研究。

王德春教授认为,语义应包括语言体系的全部意义,即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和国俗文化含义。

所谓语义的国俗性,是指语义的民族性。

“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具有民族文化特色”[1](P167)茱萸本来是一种植物,但在汉语文化里,茱萸有丰富的文化语义,本文将以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并结合茱萸的自然特性对“茱萸”一词所蕴含的文化语义进行讨论,并探讨熟悉茱萸的文化语义对解读相关诗作的作用。

一、茱萸的文化语义(一)辟邪在汉语中,茱萸有辟邪的文化语义。

这一语义首先是源于佩戴茱萸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有重阳节佩茱萸于臂肘或将茱萸插在头上以辟邪的习俗。

关于重阳节插茱萸辟邪这一习俗,南朝梁代文坛大家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中记载:“(费)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厄,宜急去,各种香囊盛茱萸(籽)以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桓)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犬、牛、羊一时暴死。

(费)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人至此日登高、饮(菊花)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由此,人们就有佩茱萸囊以求辟邪消灾的风俗。

佩茱萸囊后来又演变为插茱萸、食茱萸、看茱萸等多种民俗事象。

对佩戴茱萸以辟邪也有很多记载,宋代《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中也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

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而在八九月成熟的茱萸恰恰香气浓烈,味辛,可入药,因此被古人看作是辟邪的象征,赋予了它辟邪的文化语义。

其次,茱萸辟邪的文化语义也与其自然特性相关。

“茱萸,植物名,有浓烈香味,可入药。

”[2](P578)“茱萸,植物名。

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

生于川谷,其味香烈。

”[3](P265)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茱萸的品质是:“辛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

”由此,我们可知,茱萸是一种带香气的植物,又称越椒,有很刺激的口感。

在古人看来,“鬼”与人一样,也怕那些刺激的东西,于是,便:“悬茱萸籽于屋内,鬼畏之不入也。

”再者,中国古人素来认为九为阳数之极,是灾数,《素问》:“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九是作为终结的数字存在的。

自汉以来,这种以阳九为灾日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间还传说,北方真武大帝玄武神卒于九月九日,可见,九九这个数字与灾祸紧密相连。

“语言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

一个民族的个性,一种文化的特性,总会从本民族的思维、精神、观念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也一定会在民族语言中反映出来。

”[4](P79)茱萸的这种本身的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就产生了茱萸“辟邪”这一文化语义。

(二)长寿在汉语中,茱萸有喻指长寿的文化语义。

茱萸被赋予“长寿”的文化语义,与茱萸的药用价值密不可分。

“食茱萸:落叶乔木,枝上多刺,羽状复叶,小叶披针形,花淡绿黄色,果实球形,成熟时红色,可入药,又可提制芳香油”。

[5](P1148)对阳痿、遗精、腹痛、吐泻、消化不良等有疗效。

在古人朴素的思想意识中,将茱萸这种很高的药用价值无限扩大,认为茱萸也有益寿延年的功用,于是,茱萸也就成了“长寿”的象征。

我国古人有在重阳节插茱萸以辟邪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插茱萸,饮茱萸酒也成为人们祈祷健康长寿的一种习俗。

在清代皖南地区,有九月九日“市售枣糕、茱萸饼,云食之延寿”的风俗。

[6](P112)另外,“在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凤鸟茱萸绣衣,就是把茱萸与凤鸟共绣,来表达吉祥长寿的祈愿”,[7](P52)茱萸本来只是一种植物,但由于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于是人们或将它种在屋舍旁,或酿制成酒,甚至将锦缎命名为“茱萸锦”,总之是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用,而茱萸“长寿”这一文化语义也得以固化在汉语体系中。

(三)思念在汉语中,茱萸还有象征思念的文化语义。

王维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借茱萸表达思念之情的开山之作。

借茱萸表达思念之情,概与重阳节人们携亲带友登高、佩茱萸囊、插茱萸枝、饮茱萸酒这些习俗相关。

做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然而一旦遇到“节日”这日常生活中的亮点,就尤为强烈,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经诗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道出,就成为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8](P110)而茱萸也因此成为思念之情的代名词。

(四)悲秋在传统观念中,茱萸还被赋予悲秋的文化语义。

耿讳《九日》:“步蹇强令避藻井,发稀哪敢插茱萸?”时值重阳佳节,面对暮秋景致,诗人感叹生命易逝。

诗人虽有心插茱萸过佳节,但却发现自己年岁已老,头发稀少,想插茱萸也不能了。

重阳节正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自然景物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又带点衰飒的气象,于此时此景人们每生悲凉之感,便不能不发出岁月蹉跎老而无成的沉重感怀,而在那个年代非常盛行的茱萸风俗就成为人们抒发悲秋感怀的最佳象征物。

“悲秋”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不尽的主题,淅沥的秋雨,哀鸣的秋蝉,枯黄的秋草,零落的秋叶,万物生命周期行将结束,人们自然会触景悲怀,推物及己,由此联想到自我生命的短暂,人生终点将近而生“逝者如斯”之感慨。

于是感秋伤逝,感秋叹老,面对秋叶黄花,激起耿讳“发稀哪敢插茱萸”的感叹,于是,在这草木凋零,北风萧萧的秋季,茱萸也寄托了人们悲秋的情思,成为表示“悲秋”意义的语言符号。

二、茱萸诗的解读(一)“辟邪”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宋代宋祁的《九日置酒》写的别开生面,诗人借茱萸辟邪这一文化语义,表达了自己豁达开朗的情怀。

首联“秋晚佳辰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点名时间地点,写秋天之景,却不作愁语。

颔联“邀欢任落风前冒,促饮争吹酒上花”写佳日兴会,分写登高与饮酒俩个场面。

重九登山、饮菊花酒,乃古来传统的雅事。

颈联“溪太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以景语出之,写登山所见。

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经过一番秋雨的洗刷之后,天宇澄净,秋容清淡。

结句诗人故意用“满插茱萸望辟邪”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的情志。

(二)“长寿”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唐诗人王昌龄的《九日登高》诗云:“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北上楼。

雨歇亭皋鲜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从“何曾得见此风流”句,可以想象得出当年京师(皇州)一带的重阳佳节,在饮菊花酒、插茱萸及“翡翠横钗舞”的多种风俗态势中,是如何的多姿多彩,令朝中大臣王昌龄都感到惊讶。

“茱萸插鬓花宜寿”则把插茱萸的目的坦露的一览无余:“插”,是为了“宜寿”。

(三)“思念”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先以一个“独”字、俩个“异”字,定下思乡的基调,而后又迂回一层,以一个“遥”字,既写出了远距离的相思之苦,又显示了以彼地写此地的独特视角,再通过“遍插”与“少一”的鲜明对比,尽现了“忆”的主题。

(四)“悲秋”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杜甫的《九日蓝天崔氏庄》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得短发还吹冒,笑请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秋季草木凋落,满目萧索,诗人本来年岁已老,面对秋景更生悲伤,只有勉强宽慰自己,在“茱萸会”上强打精神,与友人尽欢。

然而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然而低头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自己已是这样衰老,又何能久长?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诗人虽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的茱萸仔细看,自问:明年的茱萸节还有几人健在,再来此聚会呢?一切尽在不言中。

“醉把茱萸仔细看”聊聊七个字,却胜过千言万语!“明年此会知谁键”,也让人不禁想到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

作者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从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出发,推己及人,写出了人生的艰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

”[9](P1)茱萸的文化语义丰富多彩,有辟邪、长寿、思念、悲秋的文化语义,这些语义的产生都是以中国民族文化为背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