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涵盖了许多基本概念、定律和实验技巧。
无论是高中化学还是大学化学,都有一些必考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反应方程式、化学键和物质性质等方面总结化学必考知识点。
1.基本概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离子和分子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碳、铁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可以是正离子(如钠离子Na+)或负离子(如氯离子Cl-)。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结构,如H2O、CH4等。
2.反应方程式反应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反应方程式由反应物(初始物质)和生成物(反应产物)组成。
例如,燃烧反应方程式可以写为C6H12O6 + 6O2 → 6CO2 + 6H2O,表示葡萄糖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化学键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使得原子形成分子或离子。
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对连接原子的键,常见于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键是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键,常见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
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之间的键,其特点是电子在整个金属中自由流动。
4.物质性质物质性质指物质的特征和行为。
常见的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本身特征的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的性质,如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氧化性等。
5.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指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速度。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增加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6.配平方程式配平方程式是指使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目平衡的过程。
这可以通过调整系数来实现。
例如,对于反应方程式2H2 + O2 → 2H2O,需要将系数2放在H2O前面,以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相等。
7.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原理和机理
化学反应原理和机理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它是化学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科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
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机理是理解化学反应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就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机理展开阐述。
一、原理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条件下,原子或者分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的原理是基于几种基本概念和原则,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化学反应原理如下:1.原子定律原子定律是化学反应研究的基础,它规定了每种原子具有一定的原子量,每种物质所含的原子量为其分子量的整数倍数。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量应该是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即所谓“质量守恒定律”。
2.离子定律离子定律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原理。
在化学反应中,某些物质可以分解成离子,被激活后的离子可以参与到反应中去。
离子的数量是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强度的一个因素。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表明了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量的总和应该保持不变。
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量的转化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机理化学反应过程的机理是描述反应过程的过程性、动力学和统计学的规律。
机理和原理是相互关联的,化学反应机理是化学反应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化学反应机理如下:1.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主要是研究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根据化学反应的速率表推导出反应的机理。
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常会通过探测反应物的消失和生成物的出现,来计算化学反应的速率。
2.中间体的形成和分解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时物质不是直接发生反应的,但是中间经由一些物质转化而变成反应物,形成所谓的中间体。
中间体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和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反应平衡和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进而形成稳定的物质。
反应平衡与化学能量以及活化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反应的速率和完成程度。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原理和机理是化学反应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
化学基本概念复习三――常用的化学计量
化学基本概念复习三――常用的化学计量[知识归纳]物质的量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始终,是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重要概念。
它是掌握物质的质量、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反应热、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前提,是高考的必考点之一。
要掌握这一考点,除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外,还要及时总结小规律。
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互关系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1.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推论:(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即V1:V2=n1:n2。
(2)同温同压下,两种不同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即ρ1:ρ2=M1:M2。
(3)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其质量之比等于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即m1:m2=M1:M2。
(4)同温同压下,同质量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倒数之比,即V1:V2=M2:M1。
(5)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P1:P2==n1:n2。
三、物质的量与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计算1.(m总为气体总质量,n总为气体总物质的量) (此公式也适合非气态物质)2.已知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其中M A、M B、……,为组分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a%、b%、……,为组分气体对应的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
3.其中ρ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4.其中D相对为混合气体对某已经气体的相对密度,M已知为已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原理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主要包括:(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计算。
可运用公式:n=m/M,c=n/V,所以。
(2)已知气体溶质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溶剂的体积和溶液的密度,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应先运用n=V/22.4L·mol—1,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再运用V(溶液)=m/ρ求出溶液的体积,其中m 为气体和水的质量和,即溶液的质量,ρ为溶液的密度,V(溶液)的单位为L;最后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计算。
化学绪论有哪些基本概念和定律
化学绪论有哪些基本概念和定律一、关键信息1、化学绪论中的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化学键、化学反应等。
2、化学绪论中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倍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二、化学绪论中的基本概念11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111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可以是同种原子组成,如氧气分子(O₂),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组成,如水分子(H₂O)。
112 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 种,它们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
11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中的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114 化学键化学键是使原子或离子相结合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主要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通过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金属键则存在于金属单质中,是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作用。
115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三、化学绪论中的基本定律12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121 定比定律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固定的,不因制取该化合物的途径不同而改变。
例如,水(H₂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始终为 1:8。
122 倍比定律当两种元素可以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在这些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若呈简单整数比,则在一种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若为一个定值,那么在另一种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必为该定值的简单倍数。
初中化学定义和公式大全
初中化学定义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物理化学知识点
物理化学知识点物理化学知识点概述1. 热力学定律- 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系统之间也处于热平衡状态。
-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系统内能量的变化等于热量与功的和。
- 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自然过程中熵总是倾向于增加。
- 第三定律: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所有纯净物质的熵趋近于一个常数。
2. 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其中P是压强,V是体积,n是摩尔数,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温度。
- 范德瓦尔斯方程:(P + a(n/V)^2)(V - nb) = nRT,修正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高压和低温下的不足。
3. 相平衡与相图- 相律:描述不同相态之间平衡关系的数学表达。
- 相图:例如,水的相图展示了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平衡关系。
4. 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 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比达到平衡时的常数值。
5. 电化学-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产生带电粒子(离子)的物质。
- 电池: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 电化学系列:金属的还原性或氧化性排序。
6. 表面与胶体化学-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
- 胶体:粒子大小在1到1000纳米之间的混合物,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质。
7. 量子化学- 量子力学基础: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的行为。
- 分子轨道理论:通过分子轨道来描述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 电子能级:原子和分子中电子的能量状态。
8. 光谱学- 吸收光谱: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导致电子能级跃迁。
- 发射线谱:原子或分子在电子能级跃迁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
- 核磁共振(NMR):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研究分子结构。
9. 统计热力学- 微观状态与宏观状态:通过系统可能的微观状态数来解释宏观热力学性质。
- 玻尔兹曼分布:描述在给定温度下,粒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上的分布。
大学无机化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些基本概念和定律本章总目标:1:学习物质的聚集状态分气态、固态、液态三种,以及用来表示这三种聚集态的相关概念。
2;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以及拉乌尔定律。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气体1: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学习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推导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方法。
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各个物理量的单位及相关的计算。
理想气体:忽略气体分子的自身体积,将分子看成是有质量的几何点;假设分子间没有相互吸引,分子之间及分子与器璧之间发生的碰撞时完全弹性的,不造成动能损失.3:掌握Dalton 分压定律的内容及计算。
第二节:液体和溶液1:掌握溶液浓度的四种表示方法及计算错误!物质的量浓度(符号:B c 单位1mol L -•):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错误!质量摩尔浓度(BB An b m =,单位:1mol kg -•):溶液中溶质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错误!质量分数(BB m m ω=):B 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
错误!摩尔分数(B B nn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量之比。
2: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第三节:固体1:了解常见的四种晶体类型2:掌握四类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比较其熔沸点差异。
Ⅱ 习题 一 选择题:1。
如果某水合盐的蒸汽压低于相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则这种盐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气泡 B.分化 C。
潮解 D。
不受大气组成影响2。
严格的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气体状态方程式才是正确的,这时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这条件是()A。
气体为分子见的化学反应忽略不计B。
各气体的分压和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不计C.各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和气体分子间的引力忽略不计D.各气体分子间的引力,气体分子的体积忽略不计3。
在300K,把电解水得到的并经干燥的H2和O2的混合气体40。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应用化学课件)
(3)试剂性质要求很稳定,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不易被空气 所氧化。
标准溶液的配制
标准溶液的配制
在定量分析中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一般有两种,即直接配制法和间接配制法。 (1)直接配制法。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基准物质,溶解后定量转移入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稀释至一定刻度,充分摇匀。根据称取基准物质的质量和容量瓶的容积, 计算其准确浓度。
间接配制法
很多试剂不符合基准物质的条件, 不能直接配制成标准溶液,只能用间 接法。
(4)基准物质的摩尔质量应尽可能大,这样称量的相对误差较小。
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物质可用作基准物质。在滴定分析中常用的基准物 质有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Na2B4O7∙10H2O、无水Na2CO3、CaCO3、金属 锌、铜、K2Cr2O7、KIO3、As2O3、NaCl等。
小结: 一、基准物质的概念及要求
小结:
一、了解标准溶液的配制的方法。
基准物质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标准溶液指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无论用哪种滴定方式,都离不开 标准溶液,都要通过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来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因此, 在滴定分析中,首先要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基准物质
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但是在实际中能 作为基准物质使用的试剂并不多。大多数标准溶液是先配制成近似浓度,然后 用基准物质来标定其准确的浓度。
即先配制近似于所需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或另一种标准溶液通 过滴定的方法来确定其准确浓度。这种确定标准溶液准确浓度的操作过程叫 标定,所以间接配制法又叫标定法。
暑期专题辅导材料一-初中化学知识点回顾(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暑期专题辅导材料一初中化学知识点回顾(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水的蒸发,物质的溶解、扩散现象等。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物质间的三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改变。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例如氧气、磷、硫等);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化合物,硫酸、硝酸等酸类物质,甲烷(CH4)等一些有机物。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即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例如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3)阳离子、阴离子与原子间的关系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盐类、碱类等化合物。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都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镁原子(2)元素只表示种类,不表明个数。
(3)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4)同种元素的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在化学性质上是不相同的。
例如,氢气(H2)是氢元素的游离态,水(H2O)是氢元素的化合态。
地壳和人体中的元素种类很多,地壳主要由9种元素组成,人体由60多种元素组成。
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整理)
化学基本概念本章解读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基础。
高考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考查涉及面较广,主要的热点有:化学用语、化学计量与化学基本定律、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能量、分散系等知识。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主要内容,它是每年必考内容,并且解法的规律性较强,也有一定的技巧,同时因涉及的知识面广,有可能推出新的题型、新的设问方式,特别是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科学实验等实际相结合的知识。
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问题主要考查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今后此类考题还会保留。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新教材作为一主线编入其中,因此出现了反应热与能源结合的考题,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有关能源的试题也将成为今后命题的重点。
化学计量中的热点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溶液的计算。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的特点是:判断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的某微粒数目的多少;一些物理量之间的换算;结合一些化学概念或某些特定条件判断。
溶液的计算的特点是:有关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常结合稀释、结晶等过程进行考查,题型变化较大,既有考查理解有关概念的选择题,也有融合化学现象、推理与判断、新情景于一体的理论联系实际型的实验题、推断题。
学法指点中学化学涉及到的概念近三百个,广泛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
备考复习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一定要准、透,只有充分理解概念的内函和外延,以及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归纳,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织网——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
3、注重化学基本概念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注意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新科技的紧密结合。
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使化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基本概念知识结构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物质的变化3.物质的分散系4.电解质溶液 ⑴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原子团的定义 ⑵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⑶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 ⑷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⑵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与判断 ⑷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配平 ⑸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典型计算⑹离子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 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与书写,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 ⑴胶体的概念、胶体的性质、制备、渗析 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⑶溶解度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⑴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离和电离平衡 ⑵溶液的pH 、盐类的水解、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等5.结构有关概念6.物质的量有关概念7.其它概念 盐析、变性、风化、潮解、燃烧、复盐、分馏、结晶、萃取、质量守恒定律、电化学有关概念等本章内容第1部分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2部分 氧化还原反应 第3部分 化学用语 第4部分 常用计量 第5部分 溶液与胶体 第6部分 化学反应与能量⑴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以及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⑴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书写、原子核组成符号等 ⑵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⑶化合价涵义,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⑷三键两力四晶体,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⑸元素周期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强弱的判断第一部分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简明知识网络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的组成关系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大学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 一些基本概念和定律本章总目标:1:学习物质的聚集状态分气态、固态、液态三种,以及用来表示这三种聚集态的相关概念。
2;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以及拉乌尔定律。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气体1: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学习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推导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方法。
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各个物理量的单位及相关的计算。
理想气体:忽略气体分子的自身体积,将分子看成是有质量的几何点;假设分子间没有相互吸引,分子之间及分子与器璧之间发生的碰撞时完全弹性的,不造成动能损失。
3:掌握Dalton 分压定律的内容及计算。
第二节:液体和溶液1:掌握溶液浓度的四种表示方法及计算 ○1物质的量浓度(符号:Bc 单位1mol L -•):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2质量摩尔浓度(BB An b m =,单位:1mol kg -•):溶液中溶质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
○3质量分数(BB m m ω=):B 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
○4摩尔分数(B B nn 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量之比。
2: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第三节:固体1:了解常见的四种晶体类型2:掌握四类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比较其熔沸点差异。
Ⅱ习题一选择题:1.如果某水合盐的蒸汽压低于相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则这种盐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气泡B.分化C.潮解D.不受大气组成影响2.严格的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气体状态方程式才是正确的,这时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这条件是()A.气体为分子见的化学反应忽略不计B.各气体的分压和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不计C.各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和气体分子间的引力忽略不计D.各气体分子间的引力,气体分子的体积忽略不计3.在300K,把电解水得到的并经干燥的H2和O2的混合气体40.0克,通入60.0L的真空容器中,H2和O2的分压比为():1 :1 C.1:1 :14.在下述条件中,能使实际气体接近理想的是()A.低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低压D.高温、高压5.某未知气体样品为5.0克,在温度为1000C时,压力为291KPa时体积是0.86L,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A.42g/molB.52g/molC.62g/molD.72g/mol6.处于室温一密闭容器内有水及与水相平衡的水蒸气。
第一章复习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催化剂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和自然 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爆炸,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化学符号的含义,正确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的书写 化学式的应用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符号的含义 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五、溶液
溶液、溶质、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 溶液的导电性 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固体溶解度曲线 常见的结晶水合物 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过滤、结晶等 风化 、潮解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PH---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 联系 离子的含义,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团的概念 元素的含义,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混合物、纯净物 酸、碱、盐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二、物质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 外电子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Cl、HCl)
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定律汇总
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国际单位制和摩尔 重要气体定律
分子(molecule):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atom):进行化学反应的基本微粒。 •元素(element):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 的总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核素(nuclide):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m/V
M
RT
p
pM = RT
有关气体体积的化学计算
例:为了行车的 安全,可在汽 车中装备上空 气袋,防止碰 撞时司机受到 伤害。这种空 气袋是用氮气 充胀起来 的,所用的氮气是由叠氮化钠与三氧化二铁 在火花的引发下反应生成的。总反应是:
6NaN3+Fe2O3(s) 3Na2O(s)+2Fe(s)+9N2(g)
(97.8 2.20)kPa 4.16L n(N2)= -1 -1 8.314J K mol 292K
相对分子量: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相对原子量 之和。
第二节 国际单位
国际单位:m
s Kg mol A K cd 国际单位制包括基本单位、导出单位、 词头单位 • 小化词头:d c m m n p • 大化词头:da b K M G T
第三节 气 体
§3.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3.2 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p nRT V
分压的求解:
n B RT pB V
nRT p V
pB nB xB p n nB pB p xB p n
x B B的摩尔分数
例题 某容器中含有NH3、O2 、N2等气体 的 混 合 物 。 取 样 分 析 后 , 其 中 n(NH3) =0.320mol,n(O2)=0.180mol,n(N2) =0.700mol。混合气体的总压 p=133.0kPa。试 计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解:n= n(NH3)+n(O2)+n(N2) =0.320mol+0.180mol+0.700mol =1.200mol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作业一、简答题1. 说明下列各对概念的区别。
(1)原子和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在不停地运动,都既有种类之分,又有个数之别,都不显电性。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2)原子和元素区别:元素着眼于种bai类不表示个数,du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原子zhi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dao量的含义。
联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
一个正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
而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周围的负电子带正电。
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负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质子带负电,从而使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
当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时,这个原子就是电中性的;否则,就是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
(3)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原子绝对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原子质量指的是1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也可以叫原子的绝对质量.按照国际单位制的规定,质量单位是“千克”.如:l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 .这样的数字,在书写、记忆、使用都很不便,于是创立了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这种碳原子可简单地用12C表示)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实际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见,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如:l个氧原子的相对质量是16.2.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1mol氢气和1mol氧气所含的分子数相同,因而它们的质量也相同。
这句话是错的因为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不同氧气1mol是32g 氢气只有2g(2)4.4g CO2与3.2g O2,它们所含的分子数相同。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化学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化学性质是一个静态特征。
4、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5、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的类型(2)基本反应类型的注意问题:①对于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②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产生氢气,不属于置换反应。
③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时有条件的: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三者具备其一即可)④盐与碱、盐与盐的复分解反应,除要求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外,还要求反应物中的盐、碱必须都溶于水。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①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②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③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④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6、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使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注意: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④钾、钙、钠不符合这一条。
它们会先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和盐反应。
⑤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⑥在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距离大的,反应优先发生。
7、质量守恒定律①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②解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六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即:“六个一定不变”:宏观上: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
初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
初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篇一:初三化学是义务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涉及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以下是初三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梳理: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化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物质,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 元素:物质世界中最基本的物质,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原子序数。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
4.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5.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不变,只是物质之间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
6. 化学变化: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分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7. 元素周期表:用元素周期律组织起来的一张表,它反映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二、化学基本原理1. 化学反应: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释放出能量。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中和的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现象。
4.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三、化学基本实验技能1. 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制取气体的方法有加热、电解、化学合成等,收集气体的方法有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等。
2. 常见物质的鉴别:鉴别无色液体、黄色液体、黑色固体等。
3. 实验安全:在化学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如防止爆炸、防止中毒等。
以上是初三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梳理。
在学习和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习题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考生还可以进行一些化学实验,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篇二:初三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入门课程,主要涉及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等方面。
以下是初三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梳理:1.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其中,固态分子之间的距离小,分子振动幅度小;液态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振动幅度较大;气态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振动幅度很大。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或多种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氢气、氧气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应用化学课件)
采样
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一小部分作为分析样品的过程称为采样或 取样,所抽取的分析样品称为试样。
要求试样能代表全部分析对象,具有代表性。实际遇到的分析 对象多种多样,其存在的状态有固体、液体、气体,不管是哪种试样, 取样都应兼顾总体性。
从总体中选择多点随机取样,使受检样品的化学组成尽量与总 体的平均值相接近,这是保证测试结果的质量或测试意义的基础。原始 样取好后,再逐步缩分为实验室所需的量。
小结: 一、采样的概念
测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
测定试样中组分的含量是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分析对象和 要求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仪器设备是否齐全,分析速度、费用和难易 程度以及操作安全等,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测定待测组分。可选用标准 方法、法定方法、文献方法等。如果试样组成复杂,测定时互相干扰, 还要考虑消除干扰。
小结: 一、前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
根据所取试样的量,测定时所得数据和分析过程中所依据的化学反 应之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试样中被测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对分析结果 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小结: 一、数据处理的概念
小结: 一、测定的概念
前处理
前(预)处理
将试样放入适当容器内进行初步处理,使待测成分转变为可测定的 状态。定量分析一般采用湿法分析,即将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然后进 行测定。处理过程中待测组分不损失,尽量避免引入干扰组分。实际测 定中根据试样的性质和分析的要求选用适当的分解方法,分解试样的方 法主要有酸溶法、碱溶法和熔融法等。
大一上基础化学知识点
大一上基础化学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其与能量的关系。
作为大一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知识对于日后深入学习更高阶段的化学课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一上学期的基础化学知识点,帮助大家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概念。
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轨道运动。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都比电子大约2000倍。
2.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在周期表中。
周期表按照一定规律将元素分为不同的族、周期和区块,使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3. 化学键与分子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保持原子在化合物中的相对位置。
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离子键通过电子的转移而形成,金属键通过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共享而形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学实体。
4.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转化过程,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产生。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反应式表示了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要符合能量守恒、物质守恒和电荷守恒的法则。
5. 摩尔与化学计量摩尔是物质的计量单位,用来表示一个物质中的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的数量。
化学计量是通过计算摩尔之间的比例关系来确定化学反应的物质数量。
化学计量关系可用于计算反应物消耗和生成物产生的数量。
6.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理想气体的状态与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推导出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和阿伏伽德罗定律等重要的气体性质和方程。
7.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生成物产生量的变化率。
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p423. 天然存在的溴含有50.54%的Br(79)(原子质量为78.9183u)和49.46%的Br(81)(原子质量为80.9163u)。
计算溴的相对原子质量。
Br 元素平均原子质量:78.9183u*50.54%+80.9163u*49.46%=79.9368uBr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9368.79121129368.7912112=×=×=u u C Br Ar 的原子质量溴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 4. 用相同的Ag 分别制成AgCl 和AgI ,二者的质量比是AgClAgI =1.63810,若已知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7.868,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3,求碘的相对原子质量。
M AgCl =M Ag +M ClAgCl AgI M M =453.35868.107868.107++I M =1.63810 M I =126.906 5. 在相同条件下,2.00L 某气体重3.04g ,8.00L 氮气重10.00g ,求该气体的分子量。
2:00.800.10:00.204.3N M Mx L g L g = Mx=34.05 6. 0.05L 氧气通过多孔性隔膜扩散需要20s ,0.02L 某气体通过该多孔性隔膜扩散才需9.2s 。
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先求U U O2=0.05L/20s M O2=32U 未=0.02L/9.2s M 未=?U O2/U=M O2/M M=27.8=28, N 27. 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在标准状况下的11.2L 氟重19.0g ,氟的分子式应该是什么?19.0/(11.2/22.4)=n*19 n=28. 在573K 时,磷的蒸汽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4.28,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问气态磷分子是由几个磷原子组成的。
相对密度是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相同体积时质量之比即密度之比: D=12M M =21m m =1ρρ2 空气磷蒸气M M =4.28 29磷蒸气M =4.28 M 磷蒸气=4.29×29=124.12即 磷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2 M 磷原子磷蒸气分子中所含磷原子个数=磷原子磷蒸气M M =3112.124=4 9. 在573K 和2×105Pa 压力下,33.3L 气体CF 4中含有多少摩尔的CF 4。
Pv=nRT2×105Pa ×33.3L=n ×8314.3Pa.L.mol -1K -1×573Kn=1.4mol10. 在300K 、3.03975×106Pa 时,一气筒含有480g 的氧气,若此筒被加热到373K ,然后启开活门(温度保持不变)一直到气体压力降低到1.01325×105Pa 时,问共放出多少克的氧气。
解: 先求出气筒的体积V 由PV=Mm RT 有V=PM mRT =321003975.33003.83144806××××=12.308L 在求剩余O 2质量 由PV=M m RT 有 m=RT PVM =3733.831432308.121001325.15××××=12.87g 故放出的O 2 m=480-12.87=467.73g5622122111010132.11003975.3373300480××=××==m p p T m T m 11. 求氧气在273K ,5.06625×105Pa 下的密度。
PM=ρRT=×⋅⋅⋅⋅××==−−−KK mol L Pa mol g Pa RT PM 2733.8314321006625.51115ρ7.1425g/mol 12. 有人在实验室收集了天然气,在298K 时在一只0.25L 烧瓶中收集气压为7.33×104Pa 的气体,称得此气体的净质量是0.118g(278K),从这些数据求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LPa K K mol L Pa g PV mRT M 25.01033.72983.8314118.041116 13. 在298K 和1.01325×105Pa 压力下,测得某气体的密度是1.340 g/L ,在另一实验中测得这个气体的组成是C ,79.8%和H ,20.0%。
解:①求最简式, 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百分含量列出比例式 C :H=12%8.79:1%2.20=0.665:0.202=1:3 比值去最小整数比,即不给出组成的最简式故最简式为 CH 3② 由 PV=M m RT 有M=V m ·P RT =ρ·PRT M=1.340g/L ·PaK K mol l Pa 5111001325.1298...3.8314××−−=32.8g.mol 1− 即相对分子质量为32.8③由最简式,计算出最简式相对质量=1×12.011+3×1.0079=15.035最简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032.158.32=2 故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 2H 614. 设有一真空的箱子,在288K 时,在1.01325×105Pa 压力下,称重为153.6679g ,假若在同温同压下,充满氯气后重为156.844g ,充满氧气后重为155.108g ,求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2222O O Cl Cl M m M m =M Cl2=(156.844-153.6679)g ×32/(155.108-153.6679)g =70.615. 在293K 和9.33×104Pa 条件下,在烧瓶中称量某物质的蒸汽得到下列数据:烧瓶容积为0.293L ,烧瓶和空气的质量为48.369g ,烧瓶与该物质蒸汽质量为48.5378g ,且已知空气的平均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计算此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先求烧瓶的质量,为此先求烧瓶中空气质量 PV=M m RT m=RTPVM m 空气=KK mol L Pa mol g L Pa 293...3.8314.29293.01033.91114××××−−−=0.325g故烧瓶的质量=48.369g-0.325g=48.044g蒸气的质量 m 蒸气=48.5378g-48.044g=0.494g由PV=M m RT M=V m ·PRT M 蒸气=293.01033.92933.8314494.04××××=44.00g.mol 故该物质蒸气相对分子质量为:4416. 燃烧1体积含碳、氢、氮的气体化合物后,得2体积CO 2,3.5体积H 2O 和0.5体积N 2。
所有的测量均在同温同压下进行,求化合物的实验式?从这些数据能否得到分子式?为什么? C:H:N=2:(3.5×2):(0.5×2)=2:7:1实验室为:C 2H 7N 分子式为:C 2H 5NH 2T 、P 相同 V TN =V CO2+V H2O +V N2=6 V TO =1体积Avogadro 原理 T 、P 相同时,一定V 含有一定的物质的量的分子C:H:N=2:(3.5×2)(0.5×2)=2:7:1C 2H 7N CH 3CH 2NH 2 最简式C 2H 7N+3.75O 2→2CO 2+3.5H 2O+0.5N 2反应式中物质的量之比 1 2 3.5 0.5在T 、P 不变的条件下 即体积比,因符合反应式故为分子式:4C 2H 7N+15O 2→8CO 2+14H 2O+2N 24 8 14 21 2 3.5 0.5例如 设为 C 4H 14N 22C 4H 14N 2+15O 2→8CO 2+14H 2O+2N 22 8 14 21 4 7 117. 一个未知液体样品重0.469g ,当转变为气体时,只有0.125L 。
在标准状况下求:(1)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0.125L/22.4L.mol -1=0.469g/MM=84.0448g/mol(2) 如这个物质的实验式是。
求分子式(CH 2)n n ×14=84.0448n =6分子式为:C 6H 1218. 天然气中含大量甲烷和少量H 2S 。
按下列化学反应式控制氧化以除去H 2S :()()()()g O H s S g O g S H 222222+=+问在标准状况下,处理450LH 2S 气体能得到多少克硫?由反应方程式得出:H 2S :S=1:1m s =(450 L/22.4 L)×32=642.857g19. 在测定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中,将纯的Fe 2O 37.5971g 在氢气流中还原生成5.3136g 金属铁,已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试求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氧气的物质的量为:(7.5971-5.3136)/16=0.14271875moln Fe =2/3 n OM Fe =5.3136/n Fe =55.8520. 将氨和氯化氢气体分别从一根1.20m 长的玻璃管两端向管内自由扩散。
试问两气体在玻璃管的什么位置相遇而生成NH 4Cl 的白烟。
23Cl NH U U =1745.36=1.4643 U NH3=1.1643U 2Cl t=u s 相同时间22Cl Cl v s =33NH NH v s 22.1Cl U x −=24643.1Cl U x S x=3NH 6829.12.1=0.713 S 1.2-x=0.48952Cl 21.判断是否正确 22.计算下列物质的质量 23. 多少摩尔Fe 2O 3里含有8g 氧?多少克银所含的原子数与8g 氧中所含原子数相等?mol n n n FeZO O FeZO 6/13/133=⇒=,其中氧的物质的量为0.5mol 则5.0868.107===m M m n Ag m Ag = 53.934g 2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25. 氧气在1.0132×105Pa 、300K 时,体积为2L ,氮气在2.0265×105Pa ,300K 时体积为1L 。
现将这两种气体在1L 的容器中混合,如温度仍为300K ,问混合气体的总压力是否等于3.0397×105Pa ,为什么?P T =P O2+P N2=1.0132×105Pa ×2+2.0265×105Pa ×1=4.0529×105Pa26. 合成氨原料气中氢气和氮气的体积比是3:1,除这两种气体外,原料气中还含有其他杂质气体4%(体积百分数)原料气总压力1.52×107Pa ,求氮、氢的分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