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做音节助词

合集下载

(完整版)之做音节助词

(完整版)之做音节助词

1、音节助词:那么应该是语气助词。

理由如下:①通常我们认为语气词是虚词,无实义,有舒缓语气和强调前者动作的作用;②“久之”意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久而久之”一般置于一整句话的中央——该词的前句话是强调原因,该词的后句话是强调结果,如:“机器要不好好保养,久而久之就会生锈。

”③这里的“久之”与《西汉野史》里的“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意思是说“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两处的“久之”用法和意思是一样的。

追问:那请问一下音节助词又应该在哪里出现呢回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以“之”来举个例子: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2、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那么,何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呢?说白了,就是取消作句子的资格。

作为独立的句子的资格被取消了,那么这时只能有两种出路:一是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是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下面分别阐述。

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成分划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语谓语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如:焉用完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之做音节助词

之做音节助词

1、音节助词:那么应该是语气助词。

理由如下:①通常我们认为语气词是虚词,无实义,有舒缓语气和强调前者动作的作用;②“久之”意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久而久之”一般置于一整句话的中央——该词的前句话是强调原因,该词的后句话是强调结果,如:“机器要不好好保养,久而久之就会生锈。

”③这里的“久之”与《西汉野史》里的“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意思是说“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两处的“久之”用法和意思是一样的。

追问:那请问一下音节助词又应该在哪里出现呢回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以“之”来举个例子: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2、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那么,何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呢?说白了,就是取消作句子的资格。

作为独立的句子的资格被取消了,那么这时只能有两种出路:一是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是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下面分别阐述。

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成分划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语谓语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如:焉用完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之”字是一个极为常见且用法多样的字。

理解和掌握“之”字的用法,对于准确解读文言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代词。

它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又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之”指代渔人见到的桃花源的景象。

“之”字也常作动词,意思是“到……去”。

像《陈涉世家》里“辍耕之垄上”,就是说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作助词是“之”字较为复杂且常见的用法。

当“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时,可译为“的”。

比如《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之”在这里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

又如《捕蛇者说》中的“悍吏之来吾乡”,“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在宾语前置句中,“之”字起着提宾的作用。

比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之”把宾语“何陋”前置了。

“之”字还能作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像《狼》中“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的“之”,就只是为了补足音节。

我们通过具体的文言文篇章来进一步理解“之”字的用法。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里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句中的“之”则是代指齐王纳谏这件事。

再看《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之”代指某人;“愿陛下亲之信之”,前一个“之”代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贤臣,后一个“之”则是代指他们的进谏。

要准确理解和判断“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需要我们多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积累丰富的语感和语境经验。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不能孤立地看待“之”字。

总之,“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灵活多样,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加强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文言文时,准确把握“之”字的含义,读懂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文言虚词“之”在古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是古文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虚词。

它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为代词、助词、连词等,起到指代、修饰、连接等作用,下面就是对“之”的用法的详细解析。

一、代词1.人称代词:在句子中代替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爱之者欲其生,恶之者欲其死。

”(代人)2.指示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例如:“之二虫又何知?”(代事)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2.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例如:“填然鼓之。

”(形容词末尾)三、连词连词“之”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或段落,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四、动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之”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动词,意为“到去”)五、其他用法文言虚词“之”还有其他的用法,如在特定语境中作为前置宾语、后置定语、省略句中的宾语等。

例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宾语前置句)六、特殊用法除了以上提到的用法外,“之”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例如:1.用作补语:在古汉语中,“之”可以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时间、处所等。

例如:“以手拂之”(用手擦)2.用作定语:在古汉语中,“之”也可以用作名词的定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属性、特征等。

例如:“小大之狱”(大小事情的界限)3.用作状语:在古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形容词的状语,表示程度、范围、方式等。

例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认真对待父母、祖先和先烈)4.用作谓语:在古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的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等。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ﻫ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ﻫ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ﻫ ﻫ之用作助词,又分几种情况:ﻫﻫ(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ﻫﻫ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ﻫ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ﻫ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ﻫ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ﻫ(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ﻫ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ﻫ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ﻫﻫ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③怅恨久之。

(完整版)之做音节助词

(完整版)之做音节助词

1、音节助词:那么应该是语气助词。

理由如下:①通常我们认为语气词是虚词,无实义,有舒缓语气和强调前者动作的作用;②“久之”意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久而久之”一般置于一整句话的中央——该词的前句话是强调原因,该词的后句话是强调结果,如:“机器要不好好保养,久而久之就会生锈。

”③这里的“久之”与《西汉野史》里的“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意思是说“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两处的“久之”用法和意思是一样的。

追问:那请问一下音节助词又应该在哪里出现呢回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以“之”来举个例子: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2、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那么,何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呢?说白了,就是取消作句子的资格。

作为独立的句子的资格被取消了,那么这时只能有两种出路:一是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是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下面分别阐述。

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成分划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语谓语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如:焉用完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之”字用法》一、基本用法1. 作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瞧,这里的“之”就像一个小跟班,紧紧跟在“子”(孩子)后面,指代这个孩子呢。

这就好比你有个小宠物,你走到哪都带着它,这个“之”就像那个小宠物,主人到哪它到哪,代替主人出现。

- 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这里的“之”就像手指,指着那“二虫”,说就是这两个家伙呀。

这多像你在人群里看到两个调皮的家伙,然后指着他们说“这两个家伙”,这个“之”就起到了这样指示的作用。

2. 作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这个“之”就像一个小纽带,把“古”和“学者”连接起来,表明是古代的学者,要是没有这个“之”,就好像断了线的珠子,意思就不那么明确啦。

-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这里的“之”就像一个魔法棒,一挥,原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师道不传”就变成了句子的一部分,就像把一个完整的蛋糕切下一块来,它让这个句子从一个大的、完整的句子变成了另一个大句子中的一部分,是不是很神奇呢?-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正常语序是“有何陋”,这个“之”就像一个小信号,告诉我们句子的语序变了,宾语跑到前面去了。

这就好比大家都按顺序排队,突然有个特殊的标记,有人就跑到前面去了,这个“之”就是那个特殊标记。

- 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正常语序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这个“之”就像一个小标签,把本来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后置了,还做了个标记,让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语序。

这就像把衣服上的标签从前面移到后面,还做个特殊记号,告诉我们这是一种不一样的情况。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及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及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及用法
1. 哎呀呀,“之”可以作助词用呢!就像“小大之狱”中的“之”,就是“的”的意思呀,这里可不就是在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2. 嘿,“之”还能当代词用哦!比如“肉食者谋之”,这个“之”不就是指代那件事嘛,就好像你让别人去做件事,说“你去干那个”,一个道理呀!
3. 哇塞,“之”能作动词呢你知道吗?像“吾欲之南海”,这里的“之”就是“去”的意思呀,感觉好神奇有没有!
4. 可不是嘛,“之”还能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呢!像“何陋之有”,“之”就把“何陋”给提到前面去啦,这多有意思呀!
5. 天呐,“之”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时也很常用呀!就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就让“莲出淤泥而不染”变成一个整体啦,有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 哎呀,“之”还有定语后置的标志的用法呢!“马之千里者”,“之”就表明“千里”是修饰“马”的呀,不这样用还真不好表达呢!
7. 哼,“之”就连凑足音节的时候都能派上用场呢!像“久之”,这里的“之”没特别的意思,就是让读起来顺溜些,你说是不是挺奇妙的?
8. 嘿哟,“之”用来表示方位的时候也有呢!“吾欲之南”,这个“之”就是往南的意思呀,好简单呀!
9. 哇哦,原来“之”有这么多的意思和用法呀,是不是很有意思呀!真得好好记住呀,这样读文言文就没那么难啦!。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一、“之”作代词用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之做助词的四种情况

之做助词的四种情况

“之”作为助词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用法,以下是四种常见的情况: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成分。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这里的“之”用在主语“大道”和谓语“行”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使其成为了后面句子的一个成分。

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强调动作的状态或结果,作用相当于“得”。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遇之一战而擒也。

”(《荀子·议兵》)这里的“之”用在了不及物动词“遇”之后,强调了动作的结果。

用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这里的“之”用在了定语“利”和中心语“爪牙”之间,表示这是定语后置的结构。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这里的“之”用在了动词“鼓”的后面,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凑足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之”作为助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多变,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之字的用法

之字的用法

之字的用法一。

作代词的情况:“之”字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二.作动词的情况:一般来说“之”字后接〔表处所的词〕,“之”字作动词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吾欲之南海三。

作结构助词的情况:A.在偏正短语中,“之”字相当于“的”字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请问:划线的短语是什么短语?偏正短语B.作为结构助词的另一种情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王知如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划线的短语是什么短语?主谓短语。

在主谓短语间,“之”字用于取消短语在句中的独立性四。

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例子: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顷之,烟炎张天。

小结:“之”字的用法:1、作代词:代第三人称,作宾语2、作动词:意思相当于“去”或“前往”3、作结构助词:在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在主谓短语中,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作音节助词:补足音节用5、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巩固练习:1、刺人而杀之。

〔《寡人之于国也》〕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3、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4、儿之成,那么可待也。

〔《项脊轩志》〕5、何陋之有?〔《陋室铭》〕6、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7、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9、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10、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鸿门宴》〕答案:1.作代词2.音节助词3.做代词4.音节助词〔5.6.和8〕宾语前置的标志.(9.10).偏正短语之间练习:请说出以下句中“之”的用法顷之,烟炎张天。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师说》以贻之。

假设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捕蛇者说》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捕蛇者说》原文唐代: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

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

之'字的用法

之'字的用法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狼》
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效颦》
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处处志之。源自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桃花源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偏正短语 定语/_状__语_+名/代/动 /形
本 类 型
动宾短语 后补短语
动词+名词/代词 动词/形容词+_补__语_
主谓短语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复指短语 名词_/代__词_ + 名__词__/代词
常 见 类
方位短语 的字短语
绿色
____+方位词 表主
语或
____+的
宾语

介宾短语 介词+名词/代词+谓语
3、音节助词 例句
久之,蛇竟死。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久而久之。
——《螳螂捕蛇》 ——《狼》
——《史记•陈涉世家》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伤仲永》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之有先生也. 《唐睢不辱使命》
牧牧经经
“之”字的用法
“之”的常见 注释
助词 代词 动词
1、结构助词:“的” 例句:
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一、"之"在古文中的拼音及含义古代汉字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字,那就是"之"。

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词语出现,也可以作为助词、连词或者后缀出现。

本文将着重探讨"之"在古文中作为助词时的用法和意义。

"之"这个字在古文中的发音一般读做"zhī",表示动作完成后产生的结果或效果。

它常常用来表示某种关系或属性的转化变化,具有引申性质。

"之"所表达的意义广泛而丰富,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概念。

二、"之"在名词前起到修饰作用1. 在古代散称量词前使用在古代,人们常用大量具有相同特征或类别的事物进行计数,这时候就会在散称量词前加上“之”。

比如,“五十之人”表示五十个人;“百家争鸣之年”则表示百家学术思想交汇较为积极活跃的年代。

2. 修饰佳节、美景等抽象名词在描述佳节或者美景时,也可以在名词前加上"之"。

比如,“明月之夜”表示月光明亮的夜晚;“花开花落之时”则表示花朵盛开和凋谢的时间点。

3. 表示主体与客体间的转化关系"之"还可以用来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

例如,我们常常会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是君子之间交往平淡无奇、没有世俗利益的牵绊。

三、"之"在动词后起到补充说明作用1. 表示结果或效果"之"在某些动词后面使用时,可以表示某种结果或效果。

比如,“欣喜若狂之情”表达了人们因为欣喜而失控的情感;“快乐无比之心”则意味着心情非常愉悦。

2. 强调程度或性质在古文中,有些动词本身并不足以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添加"之"来强调程度或性质。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之人”即强调了这个人谨慎言行、刻苦工作。

四、"之"在连词或后缀中的使用方式1. 作为连词连接句子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时候会使用"之"作为一个并列连词,将两个句子或者短语串联在一起。

“此言得之”释义兼论音节助词“之”

“此言得之”释义兼论音节助词“之”

第37卷第3期阿坝师范学院学报Vol.37,No.320209JournalofAbaTeachersUniversitySep.202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轻声词等级标准研究”(16YJC740002)。

作者简介:王洋河,男,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重庆 408100)冉雯,女,长江师范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①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85.②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3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988.③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85.“此言得之”释义兼论音节助词“之”王洋河,冉 雯摘要:《六国论》“此言得之”中,“得”指恰当、准确,“之”应是音节助词,无实义,不能理解为代词。

音节助词“之”功能主要是补足音节,成词完句,不表实义,它能接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后面。

关键词:《六国论》;之;音节助词;韵律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07(2020)03-0118-05一《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名作,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14)收录了该篇,注释甚准确。

但“此言得之”释义存在瑕疵,本文不揣冒昧,略为阐述,就教方家。

《六国论》第二段相关语句如下: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此段重在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之观点,通过数量对比,提出诸侯之患与秦国之利根本上不在于战争,而在于贿赂。

随后文中又谈论了赂秦的弊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最后引用《史记·魏世家》“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佐证自己的观点,并评价这句话“此言得之”。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文言文之“之”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之”字的用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复杂而又重要。

理解和掌握“之”字的用法,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字作代词用,是其常见的用法之一。

它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又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桃花源中的景象。

“之”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像《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的意思。

“之”字用作助词时,情况较为复杂。

当“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时,起着修饰、限制的作用,相当于“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之”连接了“水陆草木”和“花”,表示“水陆草木的花”。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时,“之”字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本是一个主谓句,“之”字置于其间,使得这个句子在大句子中不再独立充当句子,而成为了一个成分。

“之”字还可以用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中,起到标志的作用。

比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外,“之”字有时还能起到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比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中的“之”,只是为了补足音节,让句子读起来更加顺畅。

为了更好地掌握“之”字的用法,我们需要多读文言文经典作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和体会。

同时,要做好笔记,对不同用法的例句进行整理和归纳。

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我们才能在文言文阅读中准确理解“之”字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在实际的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句子,其中“之”字的用法需要仔细分析和判断。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里的“之”就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之”的用法,就可能误解句子的意思。

再看《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这里的“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之“-的用法-精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之“-的用法-精编

“之”(一)“之”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物、事。

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等。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2、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二)“之”用作助词,有五种情况: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宾语+谓语)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中心语+定语)4、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

(三)“之”用作动词。

译为:“去”、“往”、“到……去”。

特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人名)(《咏雪》)“之”(一)“之”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物、事。

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等。

下车引之。

(代词,他,指元方)(《陈太丘与友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学到的知识。

)(《论语》十二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论语》十二章)曲肱而枕之。

(代词,它指胳膊。

)(《论语》十二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

前:他们,后:自己的缺点)(《论语》十二章)复投之。

(代词,指狼。

)(《狼》)又数刀毙之。

(代词,指狼。

)(《狼》)有闻而传之者。

(代词,这话)(《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穿井得一人》)闻之于宋君。

(代词,这件事)(《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代词,这件事)(《穿井得一人》)因往晓之。

(代词,他)(《杞人忧天》)“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2、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初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初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中之作代词的用法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初中文言文中之作动词的用法
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
初中文言文中之作助词的用法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3.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用于时间副词或不带宾语的动词之后,有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

例子:久而久~;久~,目似瞑;顷之,烟炎张天。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前赤壁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音节助词:
那么应该是语气助词。

理由如下:①通常我们认为语气词是虚词,无实义,有舒缓语气和强调前者动作的作用;②“久之”意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久而久之”一般置于一整句话的中央——该词的前句话是强调原因,该词的后句话是强调结果,如:“机器要不好好保养,久而久之就会生锈。

”③这里的“久之”与《西汉野史》里的“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意思是说“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两处的“久之”用法和意思是一样的。

追问:那请问一下音节助词又应该在哪里出现呢回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以“之”来举个例子: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2、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那么,何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呢?说白了,就是取消作句子的资格。

作为独立的句子的资格被取消了,那么这时只能有两种出路:一是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是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下面分别阐述。

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
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成分划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语谓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
例如:焉用完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成分划分: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主语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
例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成分划分: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谓语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
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
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二、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

这时,它只能和它的另一半相互依存成为一个大句子。

否则,它只能成为半句话。

例如下面几个句子: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逍遥游》)
以上三例,前一个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都作假设复句的一个分句。

三、有些情况下的“之”的作用不能视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矣。

(《寡人之于国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第一例“之”用在主语和介宾短语(状语)之间,只能看成是调整音节的助词。

第二例“之”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也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