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合同法上不可抗力制度
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
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签订后,出现无法预料、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导致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的一种情况。
在法律上,不可抗力被视为一种免责事由,即当事人因不可抗力原因而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对其造成的违约后果免于承担责任。
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提及。
根据合同法第117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时遭遇不可抗力事件的,可以请求免除或者延期履行合同义务,但同时受让人有权解除合同。
不可抗力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恶性通货膨胀、政府法律法规限制等客观原因。
当事人遭受不可抗力事件后,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能证明不可抗力事件以及对方在该事件中可能承担的损失的证据。
不可抗力的发生对合同的履行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合同法第119条的规定,当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或者实现了目的没有意义,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在解除合同的情况下,当事人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返还相应的利益。
对于已经部分履行的合同,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处理。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如果当事人选择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合同的履行期限应根据不可抗力事件的持续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
如果不可抗力事件持续时间过长,影响合同履行的目的,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约定对不可抗力事件的处理方式,如是否免责、免责程度等。
但是,对于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约定,不可抗力不得免除责任。
总之,不可抗力是发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无法预测、避免和克服的客观情况,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请求免除或者延期履行合同义务,也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关证据,最终通过协商达成解决方案。
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有效保护了当事人的权益,确保合同在特殊情况下的合理履行。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应对突发事件与灾害
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应对突发事件与灾害近年来,突发事件和灾害频繁发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针对这些不可预测的情况,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成为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重要法律工具。
本文将探讨该条款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中的作用和应用。
一、不可抗力条款的定义和作用不可抗力条款是一种常见的合同条款,用于规定当一方不能遵守合同义务时,免责或推迟履行责任的情形。
不可抗力一般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在一定时间内无法避免其对合同履行产生影响的事件。
因此,该条款的作用在于保护合同当事人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的合法权益。
二、突发事件和灾害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突发事件和灾害通常带来不可预见的影响,如地震、洪水、火灾、疫情等。
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供需双方无法按合同约定的方式履行合同义务。
例如,在一场自然灾害导致交通中断的情况下,物流公司可能无法按时交付货物,导致合同无法履行。
此时,不可抗力条款将起到重要作用,减轻或免除一方的责任。
三、不可抗力条款的主要内容1. 不可抗力条款应明确列举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灾害,如地震、洪水、战争、罢工等。
这样可以避免争议和不必要的纠纷。
2. 条款需要明确规定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发生变化。
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延期履行、暂停履行、解除合同等。
3. 双方应约定触发不可抗力条款的条件和通知程序。
例如,在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后,一方应立即书面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4. 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持续时间也需要约定。
一般来说,一方需要尽力抓紧时间克服不可抗力事件或尽快恢复正常履行合同。
四、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重要性1. 减轻风险:突发事件和灾害是无法预测和避免的,不可抗力条款允许双方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避免承担无法履行合同的风险。
2. 维护合同公平性:合同应该是平等自愿的协议,一方无法对突发事件或灾害负责。
不可抗力条款保证了合同对双方的公平性。
3. 促进合作:当突发事件或灾害发生时,各方更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
不可抗力的说明
不可抗力的说明不可抗力的说明一:法律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的定义 .立法中将“不可抗力”视为一种“客观情况”,即一种法律上的“事件或状态” .因为状态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不可抗力”是合同签订后发生的,可见,立法中认定的“不可抗力”多是表现为一种“客观情况”,可以理解为“不可抗力”是一种事件,即不可抗力是一种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事件。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对不可抗力的定义以及我国有关法律对不可抗力的规定来看,在我国,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一)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海啸、火灾等,因自然灾害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应使当事人被免除合同责任。
(二)政府行为它是指当事人的合同订立以后,政府当局颁布新的法律、政策、行政措施而致使合同不能履行。
当然,对政府行为的外延必须作限制性解释,所谓政府,仅指那些具有行政规章制定权、实施权的政府部门,如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政府、市政府等,而不包括各级政府下设的局、处、科、室进行日常工作颁发的文件。
(三)社会异常事件主要是指一些偶发的事件阻碍合同的履行,如罢工、骚乱等。
这些事件是社会中人为的行为,但对于合同当事人来说,在订约时是不可预见的,因此也可以成为不可抗力的事件。
二、根据以上资料结合李宁公司运输特殊情况制定以下情况为不可抗力:1、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海啸、风灾、雪灾、雨灾等,以上信息由如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政府发布为有效。
火灾不包括在内,因为火灾的发生是由于企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所以火灾只能视为意外事件2、政府行为:战争、政府禁运等3、社会异常事件:罢工、骚乱等4、突发事件:a.特殊情况导致大面积道路瘫痪,以上信息由如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政府发布为有效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的增加到货天数,但不视为不可抗力:1、油料短缺,加油困难,特别是冬季2、正常气候影响,冬季北方普遍有雾下雪的几率高,造成高速的封路3、道路施工,重大车祸等导致的严重堵车,以上信息由省会级市(含)以上部门发布为有效。
中国合同法——不可抗力
免责事由的涵义第四节免责事由免责事由又称为免责条件,它是指法律规定的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免除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
一旦免责事由出现,当事人对于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不承担民事责任。
免责事由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免责事由分为法定的免责事由和约定的免责事由,如既无法定的免责事由又无约定的免责事由出现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则不能免责。
第二,免责事由适用的效果是导致债务人被免除责任。
即由于免责事由的出现而导致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务人则可不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免除责由出现,只有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时,才能被免责。
如虽然免责事由出现,但合同仍然能履行,当事人不履行时,不能免责。
二、违约责任免责事由的样态违约责任免责事由包括两种,一是法定的免责事由,二是约定的免责事由。
约定的免责事由即免责条款,已在前文作丁说明,此处不再赘言。
法定免责事由,又称为法定免责条件,它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而不是由当事人约定的免责条件。
法定的免责事由,当事人可以约定排除其适用。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定的免责事由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所谓“不能预见”是指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而不能预见。
“不能避免”是指当事人已尽了最大努力仍然不能避免某种事件的发生。
“不能克服”是指当事人在事件发生以后,已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仍不能克服事件所造成的后果使合同不能得以履行。
不可抗力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是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
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能够预见也是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
不可抗力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事件,二是社会事件。
前者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蝗虫、海啸、冰雹、雷电等;后者如战争、动乱等。
对于不可抗力的范围,各国理解也不完全相同,我国法律对此无具体规定,因此,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
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有约定时,则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来确定不可抗力的范围。
不可抗力作为法定免责事由,在我国合同法等117条中有所体现。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
第一条不可抗力的定义
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动乱、政府行为、罢工、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第二条不可抗力的通知
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受影响的一方应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并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的15天内提供不可抗力事件的详细情况及对
合同履行影响的说明。
受影响方应尽最大努力减轻不可抗力事件对合
同履行的影响。
第三条不可抗力的处理
1. 双方应协商解决因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合同履行问题。
2. 若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受影响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
双方应协商确定合同解除的具体事宜。
3. 若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部分或全部无法履行,双方应根据实际情
况协商调整合同条款,包括但不限于履行时间、履行方式、履行内容等。
第四条不可抗力的免责
因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延迟履行,受影响方不承担违约
责任。
但受影响方应采取一切合理措施减少损失,并及时通知对方。
第五条不可抗力的持续时间
不可抗力事件持续时间超过60天,且双方未能就合同调整达成一致的,任何一方均有权解除合同。
第六条不可抗力的证明
受影响方应提供不可抗力事件的证明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公告、新闻报道、专业机构的评估报告等。
第七条本条款的解释
本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解释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如对条款内容有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
合同领域中情势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比较探析
合同领域中情势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比较探析摘要: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都是合同领域直接涉及合同效力及责任的重要制度。
对于合同双方当事人来说当发生了一些非因双方过失而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履行无意义、履行显示公平等的情况时,区分这些意外因素的性质,是属于情势变更,还是属于不可抗力至关重要,二者的选择使用对双方的责任影响甚大。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二者进行一个比较分析,期望能对合同有效成立后在发生意外情况下如何选择解决路径有所补益。
关键词:情势变更;不可抗力;比较分析一、情势变更和不可抗力的概念有些学者又称为“情事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非因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了合同订立时无法预见并不能克服的情况,改变了合同订立的基础,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履行会显示公平,此时当事人可以请求合同的变更或解除的制度。
对于其构成要件学界有不同的总结:“三要件说”、[1]“五要件说”、[2]“八要件说”[3]。
不同的构成要件说只是学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本文在综合不同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构成情势变更的四个要件。
首先,必须有导致情势变更的事实发生。
这是使用情势变更原则的客观前提要求,情势变更事实产生,导致合同订立时基本环境发生了变化,与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所应注意的各种情况产生了严重差异。
此处的事实主要是指客观事实,是否包括主观事实,学界存在一定分歧。
客观事实主要分为:自然事件,如地震、海啸、重大流行疾病等等;政治事件,如战争,政变等;国家政策法律,如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新法的实施等;市场因素,如经济危机、汇率的剧烈变波动等。
这些客观事实的产生是否都会导致情势的变更,核心要看是否会影响到合同履行的困难以及双方利益的失衡,所以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
其次,情势变更的事实发生在合同的有效成立后,履行终了前。
这是情势变更原则使用的时间要件。
如果是在合同订立之前发生这些事实,或在订立合同时发生,当事人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通过协商加以规避,不会影响到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如果发生在合同履行终了后,也不会对双方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合同法不可抗力条款
合同法不可抗力条款
不可抗力是指由于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导致合同当事人无法履行其义务的情况。
在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通常用于规定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合同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
不可抗力条款范本如下:
1. 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合同双方应立即通知对方,并在合理时间内提供书面证明。
2. 不可抗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洪水)、战争、恐怖袭击、政府行为(如征用、封锁、禁运)、以及其他无法预见、无法避免且无法克服的情况。
3. 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期间,合同的履行将暂时中止,双方不承担违约责任。
4. 如果不可抗力事件持续时间超过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双方有权协商解除合同或者延期履行,但应遵守协商一致的原则。
5. 不可抗力事件解除后,双方应尽快恢复合同的履行,并协商处理因不可抗力事件而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一份基本的不可抗力条款范本,具体条款内容可根据具体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调整。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法律咨询或定制化的合同范本,欢迎随时联系我,我将竭诚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不可抗力的定义与划分
不可抗力的定义与划分合同书甲方:(公司名称/个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乙方:(公司名称/个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鉴于甲方与乙方之间进行的合作项目,可能会面临不可抗力的情况,为确保双方的权益和责任的明确,特拟订此不可抗力合同,规定双方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的义务和解决方式。
一、不可抗力的定义1.1 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签订后,由于自然因素或其他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原因,致使合同一方无法履行其在合同中承担的义务的情况。
1.2 不可抗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地震、火灾、水灾、战争、恐怖袭击、罢工、政府行为等。
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应由双方在合同签订后及时通知对方。
二、不可抗力的划分2.1不可抗力的事件可能导致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且据此使任何一方无法履行合同项下的义务,双方应共同商讨解决措施。
在此期间,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可暂停履行合同。
(2)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且据此使任何一方无法履行合同项下的义务持续超过30天,任何一方可通过书面通知解除合同。
2.2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受影响的一方应尽最大努力减少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合同履行的延期与解除3.1 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的一方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有关不可抗力事件的证明文件。
3.2 双方应立即商讨解决方案,如重新安排合同履行时间、调整项目计划、修改合同条款等措施。
3.3 如果不可抗力事件持续超过30天,并对合同继续履行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则任何一方有权书面通知解除合同,解除合同后,双方应互不负责。
四、不可抗力事件后的损失分担4.1 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双方应诚实合作,共同承担由不可抗力事件引起的损失。
4.2由于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双方在合同期限内未能履行合同而发生的费用、损失和业务中断,由双方按照实际损失进行合理分担。
五、争议解决方式5.1 如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合同中不可抗力的司法解释
合同中不可抗力的司法解释不可抗力条款是规定在合同订立后发生当事人在订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以致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时,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的条款。
合同违约责任解除劳动合同合同法违约责任合同诈骗罪阴阳合同欠款合同合同补充协议我们都知道,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对于不可抗力,法律有更进一步的规定,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在介绍完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后,将从最常见的合同里的不可抗力的司法解释来解释不可抗力的认定。
一、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沿袭了此规定。
理论上通常认为不可抗力包括:(1)重大的自然灾害。
如重大的地震、海啸、台风、海浪、洪水、蝗灾、风暴、冰雹、沙尘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等。
刚刚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就属于这种类型。
(2)重大的社会非正常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指社会异常的、突发的事件,既非自然灾害,也不属于政府行为,如战争、武装冲突、罢工、骚乱、暴动等。
这些事件虽然是人为的,但对局外的民事关系的当事人而言,这些事件则是既不能预见也不能避免与克服的,因此属于不可抗力。
(3)有些情况下,政府行为对民事当事人民事活动的影响,类似于不可抗力,应当比照不可抗力处理。
二、不可抗力的司法解释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合同法》第117条第二款规定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某一情况是否属不可抗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加以认定:1、不可预见性。
法律要求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有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这个事件是否会发生是不可能预见到的。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一般合同当事人来说,判断其能否预见到某一事件的发生有两个不同的标准:一是客观标准,就是在某种具体情况下,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够预见到的,合同当事人就应预见到;如果对该种事件的预见需要有一定专门知识,那么只要具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一般正常水平的人所能预见到的,则该合同的当事人就应该预见到。
法律专业论文范文
法律专业论文范文
内容:
在现代合同法中,不可抗力条款是合同当事人在面对不可预见、不可
避免且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时,免除或减轻违约责任的一种法律机制。
本文旨在探讨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条件、法律效力及其在实践中的限制。
首先,不可抗力的定义是合同法中的核心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
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这一定义为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提供了基础。
其次,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条件包括不可预见性、不可避免性和不可
克服性。
这三个条件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当事人在合同中应当明确
约定不可抗力情形,以便于在发生不可抗力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
和适用。
再次,不可抗力条款的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免除或减轻违约责任。
当
不可抗力发生时,当事人可以依据合同条款或法律规定,请求免除违
约责任或请求减轻违约责任。
然而,这种免除或减轻并非无条件的,
当事人仍需承担一定的通知义务和证明责任。
最后,不可抗力条款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例如,当事人不能滥
用不可抗力条款逃避责任,也不能将商业风险错误地归类为不可抗力。
此外,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还受到合同类型、合同目的和合同履行情
况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可抗力条款是合同法中一项重要的风险分配机制。
合理运用不可抗力条款,既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维护合同关系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然而,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也需谨慎,避免其成为逃避责任的工具。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与限制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与限制合同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法律工具,它规定了各方在特定条件下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合同无法按照约定执行,这时就需要考虑不可抗力的因素。
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签订后,由于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以及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下,使得合同的履行变得不可能或者丧失经济意义。
因此,在合同中通常会设置不可抗力条款,以适用和限制不可抗力的影响。
一、不可抗力的定义和适用范围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战争、政府行为、罢工等无法预见和控制的事件,使得合同的履行变得不可能或者丧失经济意义。
不可抗力的发生通常会导致合同的暂时或永久中止、终止或者修改。
在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通常会明确列举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如地震、洪水、火灾、战争等。
同时,还会规定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各方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如及时通知、合理配合等。
不可抗力条款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同各方的权益,使得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合同的履行可以暂时中止或者适当调整,以减少各方的损失。
二、不可抗力的限制和克服尽管不可抗力是无法预见和控制的,但在合同中,通常也会对不可抗力的适用进行一定的限制和克服。
首先,合同各方应尽力避免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不可抗力对合同履行的影响。
其次,合同中可能会规定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各方应采取的补救措施,如协商解决、调整合同条款等。
这些限制和克服的要求旨在保护合同各方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可抗力成为合同履行的借口。
三、不可抗力的证明和后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合同各方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以证明不可抗力的存在和影响。
通常,合同中会规定各方应在合理时间内向对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政府部门的证明文件、专家鉴定报告等。
只有在确实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并且对合同的履行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时,不可抗力条款才能适用。
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合同的履行可能会暂时或永久中止、终止或者修改。
合同协议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解读
合同协议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解读一、背景介绍合同协议是人们在商业交往中为明确双方权益而达成的协议,它规定了各方在特定情况下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情况是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和控制的,比如自然灾害、战争、罢工等。
为了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可抗力条款被纳入合同中,成为合同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不可抗力条款的含义不可抗力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其他无法控制的原因,使合同当事人无法履行其在合同中所承担的义务。
不可抗力条款的目的在于免除合同当事人因不可抗力原因而造成的违约责任。
因此,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应增加不可抗力条款,并在该条款中明确列举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和必要的条件。
三、不可抗力条款的要素不可抗力条款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 事件范围:不可抗力事件在合同条款中应得到明确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战争、暴乱、罢工等。
合同双方应共同确定这些事件的范围,并且确定了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2. 通知义务:当合同当事人遭遇不可抗力事件时,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以证明该事件的发生。
通知的方式可以是书面通知、传真、电子邮件等,以确保通知有效。
3. 履行暂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合同当事人应通过不可抗力条款规定的方式暂缓履行合同的义务。
暂缓履行期间,合同当事人应互相配合,协商解决问题。
4. 合同变更或终止: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合同当事人可以依照不可抗力条款进行合同的变更或终止。
变更可包括合同价款的调整、履行期限的延长等,终止则意味着双方可以不再承担原合同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四、不可抗力条款的效力不可抗力条款的效力受到法律的保护。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合同当事人可以免除或部分免除因不可抗力原因产生的违约责任。
但需要注意的是,合同当事人应具备证明不可抗力的充分证据,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而需要解除合同,合同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方案,如退还相关费用、处理已支付的款项等。
合同法中不可抗力的情况[工作范文]
合同法中不可抗力的情况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订立不可抗力条款,将法律对不可抗力的规定具体化。
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规定不可抗力条款的,法院仍可根据事实认定不可抗力的存在。
总而言之,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
自然灾害有火灾、水灾、旱灾、风灾、地震等。
自然灾害可以构成不可抗力事件,各国法律均予以认同。
我国法律和学说原则上均承认社会事件可以构成不可抗力。
但究竟哪些事件可以构成不可抗力,并没有定论。
不可抗力因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难以采用列举的方式划定不可抗力的范围。
一、不可抗力的界定不可抗力是指那些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包括自然灾害和某些社会现象。
所谓不能预见,指该事件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是不能预见的,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应当考虑其实际的预见能力,又要考虑一般的预见标准。
所谓不能避免、不能克服,指当事人在事件发生时无法直接控制,即该事件是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事件。
不可抗力具有客观性,但也要依案情而定。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因此,在确定不可抗力时,不仅要考虑客观因素,同时也要考虑主观因素,对不可抗力的理解应为如下:,不能预见。
预见性应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为准。
因为预见性取决于人们的预见能力,人们预见能力的提高,必然影响到预见的范围。
某种现象过去不能预见,现在却可能可以预见,如天气冷暖阴晴;现在不能预见,未必将来不能预见,如地震、洪水等,所以,认定人们对某种现象能否预见,以现有技术水平为准。
此外,预见性又往往因人而异,某人可预见,而他人却不一定能够预见,反之亦然。
因此,必须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而不是特别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来判断对某种现象是否可以预见。
第二,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
不可避免和不能克服,表明事件的发生和事件造成的损害具有客观必然性。
所谓不能避免是指当事人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仍然不能避免某种事件的发生。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和解除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和解除合同是一种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确保交易双方履行其义务和权利。
然而,有时候由于无法预见的情况或事件发生,一方可能无法履行合同条款。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抗力条款可以成为解除合同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以及基于不可抗力条款的解除合同的相关问题。
一、不可抗力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或无法控制的、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或事件。
该情况或事件发生后,对一方的履行合同造成了不可预见的障碍,使其不能履行其合同条款。
二、不可抗力的条件要使用不可抗力来解除合同,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不可预见性:不可抗力是指事先无法预见的情况或事件。
因此,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到该情况或事件的发生。
2. 不能克服性:不可抗力是无法通过合理的努力或手段加以克服的。
即使采取了一切合理的预防措施,也无法阻止或避免该情况或事件的发生。
3. 返回性:不可抗力造成的障碍是无法通过适当的补偿或修复手段消除的。
即使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努力,也无法恢复合同履行原状。
三、不可抗力的影响当存在不可抗力情况时,根据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受影响的一方有权请求解除合同或者暂停合同履行的义务。
解除合同是指双方将合同解除,责任得到合理分配,且不再追究违约方的相关责任。
暂停合同履行是指暂时停止合同的履行,直到不可抗力情况解除。
四、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的必要性为了确保在不可抗力情况下的合同解除,当事人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不可抗力条款。
这些条款应具备清晰明确性,并列出可能会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以及在不可抗力情况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五、举例说明以下是两种常见的不可抗力情况的案例:1.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事件是常见的不可抗力情况。
当这些事件发生并影响到合同的履行时,受影响的一方有权请求解除合同或暂停合同的履行。
2. 政府干预:政府的行政行为或政策变化也可能成为不可抗力情况。
例如,当政府发布新的法规或政策,导致无法履行合同条款时,受影响的一方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不可抗力的含义及法律后果
不可抗⼒
(⼀)不可抗⼒的含义
1、不可抗⼒是指在合同成⽴以后所发⽣的,不是由于当事⼈⼀⽅的过失或故意,发⽣了当事⼈在订⽴合同时⽆法预见,对其发⽣和后果⽆法控制、⽆法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事件,以致不能履⾏合同或不能如期履⾏合同。
2、不可抗⼒包括两种类型:
(1)由于⾃然原因引起的
(2)由于社会原因引起的:战争、罢⼯、政府封锁禁运
※但正常的贸易风险不属于不可抗⼒的范围:例如商品价格波动、汇率变化等
(⼆)不可抗⼒的法律后果
1、解除合同:不可抗⼒的发⽣使得合同的履⾏成为不可能,如特定标的物的灭失。
2、延期履⾏合同:不可抗⼒事件只是部分的或者暂时的阻碍了合同的履⾏,则发⽣事件的⼀⽅可以部分履⾏合同或者延迟履⾏合同。
(三)不可抗⼒的通知和证明
不可抗⼒发⽣后,不能按规定履约的⼀⽅应当将不可抗⽴事件及时通知对⽅当事⼈,并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必要的证明⽂件,以减轻可能给另⼀⽅造成的损失。
在我国不可抗⼒的有关的证明⽂件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出具,外⽅⼤多由当地的商会或者登记注册的公证⾏出具。
论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
论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一、不可抗力的概念及识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1.不可预见标准:在现有物质技术水平下,按照(假想的)“理性谨慎人”所应具有的预见能力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应当预见。
如果债务人是专业人员,则应当按照“专业人员”的标准,而不是按照理性谨慎人的标准。
时间判断节点:缔约时。
如果缔约时,当事人可以预见事件的发生,即便该事件阻碍了合同履行,也不够成不可抗力。
2.不能避免“不能避免”指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之后的不可阻止性,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尽管当事人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尽管当事人采取了必须措施,仍然不能阻止不可抗力的发生。
3.不能克服“不能克服”指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自然结果的难以恢复性。
需要与“不能避免”相联系进行分析,二者应当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划分。
二、不可抗力的法律效果1.解除合同《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不可抗力属于解除合同的法定事由。
当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落空时,当事人可以依法行使解除权,终止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
2.责任免除《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六条:“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部分)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百九十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发生的合同解除,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可被全部或部分免除。
“全部免除责任”是指对全面免除当事人的合同责任,包括主给付义务,亦包括附随义务、违约责任等。
而“部分免除责任”则是指在免除部分不能按约履行的责任,如减少违约金,允许迟延履行(在不可抗力经过后继续履行)等。
合同协议不可抗力规定
合同协议不可抗力规定
合同协议中不可抗力规定通常是指一种法律条款,用于规定当出现不可抗力事
件时,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将如何进行调整和处理。
不可抗力是指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恐怖袭击等,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履行变得极其困难的情况。
在合同中加入不可抗力条款的目的在于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不可
抗力事件而引发的纠纷和争议。
不可抗力规定通常会详细列举可能被视为不可抗力的因素,并明确规定双方在遇到不可抗力事件时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根据不可抗力条款,当一方受到不可抗力事件影响无法履行合同时,该方应当
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关证明。
另一方同意暂时免除受影响方的责任,不因其未能履行而追究其责任。
双方应尽最大努力协商解决问题,并在不可抗力事件解除后恢复履行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抗力规定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借口,而是在极端情况下保护
合同双方的一种法律制度。
因此,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慎重考虑不可抗力条款的具体内容,确保规定清晰明了,避免产生歧义和争议。
此外,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双方应当积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以维护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合同中的不可抗力规定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能够有效应对突发
情况,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当认真考虑这一条款的添加,以确保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有明确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
只有通过合理规定和有效执行不可抗力条款,才能更好地保障双方的合同权益,确保合同的合法有效性。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指的是什么
合同中的不可抗⼒指的是什么⽆论是新房买卖还是⼆⼿房买卖,签合同的时候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个字“不可抗⼒”,那么不可抗⼒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下⾯⼀起跟随店铺⼩编来看看吧,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合同中的不可抗⼒指的是什么不可抗⼒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简单来说,不可抗⼒条款其实是⼀种免责条款。
通常的解释是指在合同签订之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的过失或疏忽,⽽是由于发⽣了合同当事⼈⽆法预见、⽆法预防、⽆法避免和⽆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或不能如期履⾏合同,发⽣意外事件的⼀⽅可以免除履⾏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合同。
那么不可抗⼒究竟包括什么情况1、⾃然灾害:如台风、洪⽔、地震等;2、政府⾏为:如征收、征⽤、封锁等;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骚乱等;在买卖双⽅进⾏房屋交易时,合同中⼀般情况下都订有不可抗⼒条款,内容:1、不可抗⼒的具体内容;2、遭到不可抗⼒事故的⼀⽅,向另⼀⽅提出事故报告和证明的期限以及⽅式;3、遭遇不可抗⼒事故⼀⽅的责任范围具体内容:1)如果因为不可抗⼒⽽导致合同⽆法继续履⾏,则应解除合同。
2)如果不可抗⼒只是暂时阻碍合同的履⾏,则⼀般采取延期履⾏的⽅式。
3)凡是发⽣不可抗⼒的事故,当事⽅已尽⼒采取补救措施但仍未能避免损失的情况下,可不负赔偿责任。
但是在不可抗⼒使⽤的过程中,⼤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论合同中是否约定不可抗⼒条款,都不影响直接法律的规定;2、不可抗⼒条款属于法定免责条款:1)约定不可抗⼒条款如果⼩于法定范围,当事⼈仍可援⽤法律规定主张免责。
2)如果⼤于法定范围,超出部分应视为另外成⽴了免责条款。
3、⼀般情况不可抗⼒作为免责条款具有强制性,当事⼈不得约定将不可抗⼒排除在免责事由之外,但也有例外情况:1)⾦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不得因不可抗⼒⽽免除。
2)迟延履⾏期间发⽣的不可抗⼒不具有免责效⼒。
以上就是⼩编对相关问题进⾏的解答,⼤家如果需要进⼀步了解法律⽅⾯的知识,欢迎进⼊店铺进⾏法律咨询。
不可抗力的认定和处理
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不可抗力的因:洪水、暴风、干旱、暴风雪、地震等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界力量所引起的灾害
社会原因:战争、罢工、政府禁止有关商品进出口等
注意:上面两种情况所引起的事件不一定都属于不可抗力,并且不可抗力还可以通过合同订立
不可抗力的认定和处理
不可抗力的处理
1
不可抗力的处理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不可抗力的处理
2024/5/14
8
变更合同的条件:只有在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约定的全部义务或者部分义务不能履行的情况下,才允许当事人变更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可以由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享有变更合同的权利
不可抗力的认定和处理
20xx
-
不可抗力的处理
01
目录
Content
不可抗力的认定和处理
我国法律认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一般都认为构成不可抗力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事件是在有关合同成立以后发生的
(2):不是由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所造成的
(3):如果不可抗力情况对双方的影响较大,但合同中仍有其他条款可以适用,可以考虑修改合同条款
在此情况下,不仅产生法定解除权问题,而且产生法定的变更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合同法上不可抗力制度
【摘要】不可抗力是保护合同一方当事人的重要制度,涉及多个层面的利益衡量。
其宗旨是为合同当事人在遇到不可归责于任何当事人的不可抗力时重新确定权利、义务、责任和风险。
本文主要从不可抗力的概述方面入手,简单阐述一下不可抗力的法源、构成要件和实践中的范围,并对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最后对我国的不可抗力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不可抗力;合同;当事人
一、不可抗力阐述
不可抗力目前的定义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我国的《民法通则》第153条和《合同法》第117条第二款都有明确的规定。
不可抗力制度可以追溯至罗马法规定的看管责任。
学者乌尔比安曾在其《论萨宾》一书第29篇记载到,“根据善意诉讼原则,没有人对野兽的行为、无过失发生的死亡、对通常不受监视的奴隶的逃亡、对掠夺、对叛乱、对火灾、对水灾、对强盗的袭击承担责任”,并且此书还列举了许多不可抗力的情形。
二、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合同法》也明确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不可抗力是法定的免责条款,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候会把这个免责范围扩大,从而会损害到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不可抗力作为违约责任的法定免责条件,是现代各国法律的通例,我们应该明确不可抗力免除的责任应该仅限于违约责任。
其次,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并不是全部免除违约责任,我们应该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来进行处理。
在不可抗力使合同债务人的履行行为成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则需解除当事人的合同,并免除债务人的违约责任。
在不可抗力造成合同债务人部分不能履行的情况下,则应该变更合同内容,免除违约方的部分违约责任;在不可抗力造成债务人履行债务暂时困难时,则可要求债务人迟延履行,但免除延迟履行的违约责任。
第三,遭遇不可抗力的一方,应及时通知另一方,通知义务是其法定义务,以便对方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损失。
我国《合同法》中有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告知另一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当然,在拟定合同条款时,可以约定一个明确的期限。
三、不可抗力在我国目前不可免责的情形《合同法》第94条把“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作为了“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法定情形,我们可以归纳出立法者对待不可抗力的态度并不是当然全部免除,据此,当事人不能因不可抗力而免除责任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金钱债务的迟延履行。
在金钱债务不能及时履行的情况下,无论延迟履行是因为何种原因引起的,债务人都要担负延迟责任。
因不可抗力而未履行金钱债务时,只能分期履行、延期履行,不存在履行不能的情况,因此不能免除履行的责任。
第二,迟延履行时发生不可抗力。
遭受不可抗力后合同的结果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解除合同。
一般来说,如果不可抗力事故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可能,则可解除合同。
如在买卖特种粮食的交易中,该特种粮食的产地因水灾而失收,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
第二,延迟履行。
如不可抗力只是暂时阻碍合同的履行,则只能延迟履行。
例如,由于不可抗力使交通受阻,可能延迟履行,等通车后再履行。
四、当前我国不可抗力制度的完善
上文中已对不可抗力制度的概念和一些法律后果阐述了笔者的认识和看法,针对我国目前的不可抗力制度,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
首先,我们应当赋予当事人约定不可抗力条款的权力。
目前,现行《合同法》对于不可抗力的适用范围和法律后果极为笼统,为防止实践中当事人滥用不可抗力免责制度的影响,合同法有必要制定不可抗力条款的内容,里面可以包含不可抗力的适用范围、法律后果和约定因不可抗力事件而不能履行合同一方当事人应该承担的义务。
其次,我们应对现行《合同法》第117条和118条进行修改。
第117条规定了不可抗力的后果是“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对后果的现实履行情况以及替代履行措施却没有明确。
第118条中也只规定了当事人的两个附随义务,没有规定如若当事人不履行义务,当事人是否要承担责任,以及在什么范围内担负赔偿责任。
最后,区分于不可抗力需确立情事变更制度。
因为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制度调整范围不尽一致,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运用该原则解决合同案件的情形,但毕竟在我国现行的《合同法》中没有确定此原则的运用。
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立法中明文规定情事变更制度,以利于当事人在分析合同履行情形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该规则,有区别的适用情事变更或不可抗力,从而更好的保护其合法权益。
不可抗力条款是一种免责条款,不可抗力目前作为违约责任的法定免责情形是现各国法的通例。
但是,在我国的立法上不可抗力条款规定的过于宽泛,以至于在司法实践中不可抗力滥用的情形越为常见,在此期待着在不可抗力方面我国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能够早日出台。
参考文献:
[1]蔡世军.合同法律问题与实务操作[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王卫国.不可抗力概念的立法与学说考察[A].改革时代的法学探索[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凯湘,张海峡.论不可抗力[A].北京大学法学院.民事责任与民法典体系[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